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读百家讲坛之《大唐西域记》有感

佛光辉照,他的仁慈化作甘露水般洒于大千世界,就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给予世界以温暖.向天地人三界传达.所以他被称为天下至尊,光明照耀四方.但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所以佛的智慧没有传入中原.及到佛法东传的时候,帝王宽仁的大兴佛法,杰出的人去了遥远的西方.有个慈恩寺三藏法师叫玄奘,他正是这些人的代表。

玄奘出身于高贵的诸侯世家,生来就有佛心,长得结实聪明。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品质,长大后精通古书,名震天下。而他很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真假,启悟了佛性,因而进入佛门。其实功名富贵,也不过是这世界的罗网,出家为僧,看破红尘才是大智慧。所以脱离了尘缘,说话高雅飘逸。

由于他生活的年代并不稳定,边境也不安宁。尤其是西北边境常受突厥族的骚扰,朝廷严厉限制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请出国,到印度研究佛学,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获得批准。

玄奘并未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向和尚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文字,做好出国的准备,一面耐心等待时机。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贞观627年,许多地方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进首都长安和不少城镇。为了缓和灾情,唐太宗发布命令允许灾民异地就食,外出逃荒。玄奘知道后,

立即混入逃荒的饥民之中,偷偷溜出长安,后经过很多坎坷,终于他离开了。

玄奘出境部久,危险丛生,而他一人毅然一人策马西行。他凭借着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骆驼马匹的粪便来做为路标,向大漠奔去。当他来到石质戈壁滩,到处是黝黑色的烁石,寸草不生,连鸟也难以飞过。白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卷起,飞沙走石顿时,天昏地暗,人马难行。有时,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飞扬,数百骑战吗奔驰而来,仿佛是追兵跟踪而至,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和树林,忽隐忽现,千变万化。夜晚的戈壁滩,更是令人恐怖,暽火四处游荡,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不过这些对于玄奘来讲,乃是早有准备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

原来进入莫贺延嘖不久,玄奘失手打翻沉水电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饮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边防士兵讨点水,可是他当初立下誓言:

“宁可向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玄奘便在无水的情形下冒险闯入莫贺延嘖。

一连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最后,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夜晚一阵凉风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挣扎而起,继续前进,忽然发现一片草场,还有一眼清泉。绝处逢生的玄奘惊喜万分,人马痛饮一番,好好

休息一天,又装满一皮袋水,抖擞精神继续上路。

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印度,他在这佛教的发祥地度过了15个寒暑,他在这里钻研佛经,然后游历了北印度十几个小国,参观佛教神地,调查各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用来五年的时间潜心钻研佛教金典,终于成为名弥遐迩的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

玄奘手持锡杖上路,凭借皇上的影响力他到达了一个个与中原风情截然不同的国度.,借助于冥冥中佛的帮助踏上了令人恐惧的旅程。重重的困难,被他视若平常,多次从必死的危险中化险为夷,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多年才到达了印度。在那里他对佛教的精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领悟了真空妙有、死生灭集的真谛,在真性之海中澄清了自己的诸多疑问。在对于佛法问题的深入思索中启发了灵妙的觉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读百家讲坛之《大唐西域记》有感 佛光辉照,他的仁慈化作甘露水般洒于大千世界,就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给予世界以温暖.向天地人三界传达.所以他被称为天下至尊,光明照耀四方.但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所以佛的智慧没有传入中原.及到佛法东传的时候,帝王宽仁的大兴佛法,杰出的人去了遥远的西方.有个慈恩寺三藏法师叫玄奘,他正是这些人的代表。 玄奘出身于高贵的诸侯世家,生来就有佛心,长得结实聪明。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品质,长大后精通古书,名震天下。而他很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真假,启悟了佛性,因而进入佛门。其实功名富贵,也不过是这世界的罗网,出家为僧,看破红尘才是大智慧。所以脱离了尘缘,说话高雅飘逸。 由于他生活的年代并不稳定,边境也不安宁。尤其是西北边境常受突厥族的骚扰,朝廷严厉限制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请出国,到印度研究佛学,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获得批准。 玄奘并未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向和尚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文字,做好出国的准备,一面耐心等待时机。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贞观627年,许多地方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进首都长安和不少城镇。为了缓和灾情,唐太宗发布命令允许灾民异地就食,外出逃荒。玄奘知道后,

立即混入逃荒的饥民之中,偷偷溜出长安,后经过很多坎坷,终于他离开了。 玄奘出境部久,危险丛生,而他一人毅然一人策马西行。他凭借着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骆驼马匹的粪便来做为路标,向大漠奔去。当他来到石质戈壁滩,到处是黝黑色的烁石,寸草不生,连鸟也难以飞过。白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卷起,飞沙走石顿时,天昏地暗,人马难行。有时,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飞扬,数百骑战吗奔驰而来,仿佛是追兵跟踪而至,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和树林,忽隐忽现,千变万化。夜晚的戈壁滩,更是令人恐怖,暽火四处游荡,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不过这些对于玄奘来讲,乃是早有准备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 原来进入莫贺延嘖不久,玄奘失手打翻沉水电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饮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边防士兵讨点水,可是他当初立下誓言: “宁可向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玄奘便在无水的情形下冒险闯入莫贺延嘖。 一连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最后,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夜晚一阵凉风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挣扎而起,继续前进,忽然发现一片草场,还有一眼清泉。绝处逢生的玄奘惊喜万分,人马痛饮一番,好好

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

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 摘要:《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传奇故事、神话和寓言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它开启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的先河,同时,它还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着不可抹灭的联系。这一切都注定着《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取材报告文学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古今中外,对其的研究不胜枚数。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厌其烦的对它进行分析、阐释、评价。作为宗教经典,它既详细的描绘了佛教的起源、传播,同时也给出了细致的其他宗教力量的分布。季羡林先生在《关于大唐西域记》一文中即认为:“关于印度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宗教力量的对比,关于佛教的几次结集,关于大小乘力量的对比,关于小乘部派的分布情况等等。离开了《大唐西域记》,这些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的”。作为地理著作,它所描写地区的广泛,地理风貌记载的精准,都是同时代作品所难以匹及的。王世平在《大唐西域记价值再认识》中即说到:“《大唐西域记》所描写的地区,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细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而这些地区古代地理的记载非常少,因而《大唐西域记》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作为历史宝库,它不仅是研究印度历史的必不可缺之书,同时,也为西藏、新疆以及“丝绸之路”等地文化提供了基本的史籍与补充。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即说过:“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印度历史对玄奘欠下的债是决不会估价太高的”的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 1、故事:小说取材中心 《大唐西域记》共计十二卷,详细记载了玄奘西游所经历的一百多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地理、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其中亦包括大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大多怪诞荒异,新鲜有趣,充满异域风情。 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本事”是经常被研究者们考究的东西,特别是传统小说,几乎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在“本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成,甚至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小说中都会有着呈现。而《大唐西域记》中丰富而有传奇色彩的异域传说,自然也成为了大多数小说创作者的取材中心。 如《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卷三有“佛牙伽蓝及传说”的故事: 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有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昔讫利多种之灭佛法也,僧徒解散,各随利居。有一沙门,游诸印度,观礼圣迹,伸其至诚。后闻本国平定,即事归途。遇诸群象横行草泽,奔驰震吼。沙门已见,升树以避。是时群象相趋奔赴,竞吸池水,浸渍树根,互共排掘,树遂蹎仆。既得沙门,负载而行,至大林中,有病象疮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处,乃枯竹所刺也。沙门于是拔竹傅药,裂其裳,裹其足。别有大象,持金函授与病象,象既得已,转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印度历史的缺失,让由玄奘撰写其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史学资料。 在《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中,由总述起始,分别从印度的名称、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礼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各个方面做了描述,比较全面的勾勒了一幅古印度的图画。 印度除天竺之外,还被称为身毒、咸豆等名,大都源自梵文Sindhu之音译,原义为“河流”,后来则专指印度河,此后则进而指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如今按照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而对于古印度人来说,都根据各自的居地而称呼其国,尽管各地习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名为印度。“印度”一词,在唐代语义为“月亮”。而月亮在印度语中有许多名称,这只是其一。意谓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仿佛昏黑长夜漫无尽头,永远没有黎明之时,又如太阳既已落山,夜晚随即继之,虽有星光闪耀,但是如何及得上明月之光。。(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由此可见,印度的从国名就彰显着宗教生死轮回无休无止的气息。而印度的种姓、家族分为许多集团,其中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根据这一美称,相互传颂沿袭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异,总的称为婆罗门国。而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是因此诞生。 古印度的疆域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来看,大致与当今印度相同。而数量之称则与现在相差很大,古印度的数量梵文写作Yojana,汉字音译瑜缮那,又做逾缮那、由延、由旬于旬等,原义为一头牛套上车后一口气可拉的距离。关于其确切长度,说法不一。(《注维摩经》卷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除瑜缮那外,古印度还有拘卢舍(梵文Krosa)、弓(梵文Dhanus)、肘(梵文Hasta)等数 量之称。 古印度的岁时以肉眼所见的星宿为标准:区分天空的分野,其中有二十宿、十二宫、七曜之别。印度用星宿名标志月名。(随其星建,以标月名。)中文中的“刹那”便是梵文Ksana 的音译,意译作一念、须臾,是为佛教用以表示时间的极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何能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合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合一腊缚,三十腊缚合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合一时,六时合一昼夜(白昼三时,夜间三时),此乃古印度佛教的时间划分。而世俗者则将一昼夜分为八时(白昼四时,夜间四时,每时各有四分)。而一个月份分为黑分、白分。因为有些月份天数差异,黑分包括十四天或十五天,六个月合成一行。每三月一个季节,且一季中的每月各有别名。 古印度的居民住宅地区,则有方形城墙,高峻厚实;大街小巷,曲折盘绕。市肆遍布路口,店楼林立道旁。屠户、渔夫、倡伎、乐人、行刑者、清道夫,他们的居住则有特殊标识,被驱逐在城郭之外。而因地势、气候原因,住宅和城垣建筑的城墙大多用砖砌成,房屋墙壁,或用竹木编成。有的甚为高大,形制同于中国。而屋顶使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饰,地面却以牛粪涂布,以为这样便是洁净,并在地面撒上鲜花,这是异于中国之俗。 细究印度文字,则为梵天所创,最初制定规则,共有四十七个字母。字母合成词汇,表达事物名称,随事而异,辗转运用。流布演变,分支生派,词语内容,日益广泛,随着地区、居民不同,文字则也稍有变异,但大体说来,均为脱离本源。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备正确,其声调和谐文雅,同于天神之音,吐字清晰洪亮,成为众人典范。相邻地区及其其他各国则对谬误习以为常,竟然作为正确解释,竞相仿效不正之俗,并不遵守淳朴之风。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奇的旅行——《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眼看交这个月读书笔记的日期临近,作业一直拖着,迟迟没有下笔。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书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甚至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毕生钻研。就像研究的《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们,围绕着这一本经典,可以发表各种论文,举办各种研讨会,在新媒体上,给庞大的粉丝群,一集一集地细细剖析。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写的,就是《西游记》原型,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作品。书中前言说,“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这当然是载入正史的评价,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唐三藏相貌端正英俊(跑题一下,电视剧中演唐僧的演员娶了据说是中国最有钱的妇人);因长期吃素,据说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总是被妖怪们(以白骨精为代表)惦记;他也被女儿国的国王相中,以各种诱惑要留他下来做女婿;为了突出孙行者的威猛英勇,还经常用他的盲目轻信甚至迂腐来衬托,屡次三番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还念紧箍咒。当然,最值得嘉赏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肠,把几个徒儿从原来犯错而陷入的困境里搭救出来,并且意志极其坚定地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闲话说完,来讲《大唐西域记》是如何震撼的一本书。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教经典,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等等。同时,“在唐太宗的勉励敦促下,玄奘又将西行求法之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均富极高价值之巨著。” 举个例子,在“卷第二三国”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印度区域内的各国,“玄奘首先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历、邑居、衣食、文教、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诸多方面。”接着,后面各卷又分区域一一描绘各个国家的状况。如“卷第三八国”叙述了同属于北印度的八个国家的地理、民俗和佛教圣迹等;卷四、卷五,一直到卷十二。可以说是对印度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是一本了解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的董志翘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译注的版本,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已经很深入浅出了,但还是觉得有大量的古文字绕不过去,还有海量的知识背景并不具备,如印度的各处的地名、佛教的专业语汇等,啃下来十分不易。 书中的不少故事细细读来,觉得十分新奇甚至魔幻。譬如其中一则,说一位公主,被仇敌丢到荒郊野外,后来和狮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威猛的儿子,后来分别又繁衍出了两个野性十足、长相奇特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2651571.html,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作者:郭可悫 来源:《中州学刊》2009年第03期 摘要:唐初洛阳僧人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一书,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和互相影响。其中关于新疆于阗政权的毗沙门天王和金银大鼠的记载,被隐居嵩山的书生李筌加以改造,写入《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使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演变成中国的战神,形成一种军礼制度和军事文化。关于“烈士”协助隐士求仙失败的故事,启发和促使了唐代类似题材小说的创作。这体现了该书所传达的西域文化对唐代中原文化的濡染和渗透。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于阗;毗沙门天王;牛僧孺;杜子春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86—04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使得当时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物产风俗、宗教学术、语言文化等情况不至于湮没无闻。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一经接触,难免产生互动的影响。那么,《大唐西域记》对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有哪些?它对西域佛教文化的记载对中原文化又有什么影响?笔者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影响 《大唐西域记》虽然是一篇游记,却记载了汉唐之间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和影响的情况。例如其卷一记载:“(旦逻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室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 国。”①中亚西亚诸国与中国的中原王朝通婚,汉族公主去到西域,也带去了中原文化。该书卷十二记载:“昔波利斯国王娶妇汉土,迎归至此,时属兵乱,东西路绝,遂以王女置以孤峰……时经三月,寇贼方静,欲趋归路,女已有娠……于是即石峰上筑宫起馆,周三百余步,环宫筑城,立女为主,建官垂宪……以其先祖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其自称汉日天种。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又载“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谴流

大唐西域记研究综述

《大唐西域记》研究综述 【摘要】:《大唐西域记》是关于唐代高僧玄奘在去往印度求取佛经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的记录,书中详细的记载了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是对历史、政治、经济乃至文学等方面研究的一部比较详实的珍贵的史料。本文综合近三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其分为四类,在对不同的学者对《大唐西域记》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其研究的方法和有所突破之处,进而对《大唐西域记》一书的研究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本体;风格;文化;研究综述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李世民所敕受命编纂而成。其书共有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内容为唐玄奘周游印度、西域途中十九年之间的见闻。在《大唐西域记》成书以后,世人对其研究一直很兴盛,这一套书反应了唐贞观年间关于西域和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古籍材料。当然,其对于唐贞观年间的佛法佛理的记载以及印度的佛理的梳理对于宗教、哲学、语言学等等的学科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近三年围绕《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有不少成果,具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从《大唐西域记》一书的本体出发,进行文本的本体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从《大唐西域记》的文本本身出发,着眼于《大唐西域记》文本的语言和文本本身,类似的研究主要有蔡振翔关于《向达佚文<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评介》和冈错《<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等。 蔡振翔在《向达佚文<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评介》一文主要针对《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一文的四部分进行了简要的评介。在评介中,蔡振翔肯定了《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一文的学术价值并且针对四十年间的学术发展提出了简要的问题。 在冈错《<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一文中,作者主要将《大唐西域记》的藏译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校对了几个不同的版本。作者在研究中将汉语版本和藏文版本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研究,采用了文献对比和词汇对照的方法,发现了诸多的翻译和版本还有增减的问题,通过研究将重点最后落实在汉藏文化交流这方面,这个工作对汉藏互译以及《大唐西域记》的版本完善是很有意义的。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话《大唐西域记》 ----读百家讲坛之《大唐西域记》有感 佛光辉照,他的仁慈化作甘露水般洒于大千世界,就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给予世界以温暖.向天地人三界传达.所以他被称为天下至尊,光明照耀四方.但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所以佛的智慧没有传入中原.及到佛法东传的时候,帝王宽仁的大兴佛法,杰出的人去了遥远的西方.有个慈恩寺三藏法师叫玄奘,他正是这些人的代表。 玄奘出身于高贵的诸侯世家,生来就有佛心,长得结实聪明。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品质,长大后精通古书,名震天下。而他很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真假,启悟了佛性,因而进入佛门。其实功名富贵,也不过是这世界的罗网,出家为僧,看破红尘才是大智慧。所以脱离了尘缘,说话高雅飘逸。 由于他生活的年代并不稳定,边境也不安宁。尤其是西北边境常受突厥族的骚扰,朝廷严厉限制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请出国,到印度研究佛学,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获得批准。 玄奘并未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向和尚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文字,做好出国的准备,一面耐心等待时机。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贞观627年,许多地方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进首都长安和不少城镇。为了缓和灾情,唐太宗发布命令允许灾民异地就食,外出逃荒。玄奘知道后,立即混入逃荒的饥民之中,偷偷溜出长安,后经过很多坎坷,终于他离开了。 玄奘出境部久,危险丛生,而他一人毅然一人策马西行。他凭借着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骆驼马匹的粪便来做为路标,向大漠奔去。当他来到石质戈壁滩,到处是黝黑色的烁石,寸草不生,连鸟也难以飞过。白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卷起,飞沙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doczj.com/doc/32651571.html,,请保留此标记走石顿时,天昏地暗,人马难行。有时,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飞扬,数百骑战吗奔驰而来,仿佛是追兵跟踪而至,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和树林,忽隐忽现,千变万化。夜晚的戈壁滩,更是令人恐怖,暽火四处游荡,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不过这些对于玄奘来讲,乃是早有准备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 原来进入莫贺延嘖不久,玄奘失手打翻沉水电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饮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边防士兵讨点水,可是他当初立下誓言: “宁可向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玄奘便在无水的情形下冒险闯入莫贺延嘖。 一连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最后,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夜晚一阵凉风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挣扎而起,继续前进,忽然发现一片草场,还有一眼清泉。绝处逢生的玄奘惊喜万分,人马痛饮一番,好好休息一天,又装满一皮袋水,抖擞精神继续上路。 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印度,他在这佛教的发祥地度过了15个寒暑,他在这里钻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