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政课”教改宜关注“三式”统一

“思政课”教改宜关注“三式”统一

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bjsz2012yb04。

抓“思政课”教改需完善课堂教学法①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三性’现状调研?1②所获启示

王学军郭宝兴纪红波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教学督导室 100872]

【摘要】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亦需完善课程教学法。“灌输式”、“启发式”和“自觉式”等教学法是“思政课”教学缺一不可的教学方法。在“三式”教学法中“自觉式”教学法尤其重要,其作用重心应在实现学生的“学习自觉”方面。“思政课”教学双方协力做到“三式”教学法的统一,方能保障“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政课”教改“三式”教学法学习自觉“三式”统一

在高校,研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务必要考虑其知识传承的基础性、全面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等问题。为此,尤其要注重课程“教学法”的科学运用。有专家认为:“教学方法是课程学习的核心。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不仅在于教什么,更在于怎么教。”[1](P36)在今天,为保证“思政课”知识教学效果,既需要运用“灌输式”、“启发式”等教学法,也需要运用“自觉式”教学法(以下简称:“三式”教学法)。这是因为,三种教学法缺其一,或者忽视相互间的关联关系等,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难于实施。自2011年底至今,《在京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三性”现状调研》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层调研②。结果表明:有效解决“思政课”教改“瓶颈”问题,需要紧扣课堂“教”与“学”的主要矛盾,协调“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位一体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觉”的能力,实现“三式”教学法的统一,以利确保教学质量。

一、实现“思政课”教改宜从完善教学法着手

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传播“政治理论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双重属性。自2005年起,党和国家指定各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政课”包括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③,其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专业。因“思政课”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复杂、作用关键、意义重大,尤其需要高校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其教学改革的实施也要由此入手。为做好“思政课”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1《北京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三性”现状调研》为: 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课题编号为:bjsz2012yb04。

2作者简介:

王学军,1956.11,男,汉,山东蓬莱,本科,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教学督导室主任,副研究员,学士学位,高校学生素质养成。

郭宝兴,1979.01,男,汉,山东莒县,博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纪委监察室干部,硕士学位,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纪红波,1964.5,女,汉,辽宁,大石桥,副教授,中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硕士学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意见》强调指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思政课”教学所以担纲如此重任,既是因为党和国家需要她所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伦理观”,需要掌握分析和认知世界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科学方法等,也是因为国家所需培养的专门人才在发挥专长时离不开“思政课”所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作用。由此应当认清,能否讲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P105) 显然,培养既“有觉悟”,又“有文化”的专门人才,教师的责任当仁不让。为有效承担这一责任,教师不能单靠讲学,还要启迪学生实现“学习自觉”,使其领悟科学知识的真谛。这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思政课”教改所应关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课题组”调研文献综述表明:在解决“思政课”教改问题过程中,由于有人仅在教师课堂“灌输式”和“启发式”教学法之间下功夫,以致忽略了用于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自觉式”教学法。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宜注意从“灌输式”、“启发式”和“自觉式”等“三式”教学法的协调统一着手。现实中,对“三式”教学法的认识应为:其一,关于“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系伴随现代大学制度在欧洲的产生而产生,规范而规范。1088年,首创现代大学办学模式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成立。这所高校的主要课堂教学方式为:以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专门知识为主。此后,欧美多国政府及其宗教组织在办学时,也仿效这一模式组织和实施大学的课堂教学。上世纪初,前苏联高校也始而借鉴这一办学经验,并用于组织课堂教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时,尤其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作用。在这方面,列宁亦曾强调指出:“我们已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247)不同的是,前苏联高校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作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校较为完整地借鉴了前苏联的课堂教学模式。此间,中国人民大学于为全国众多高校培养“思政课”教员的同时,也将前苏联的“灌输式”教学法等传承于世。

其二,关于“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为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辅助课堂知识传承的教学法。在世界数千年的大学办学史中,“启发式”教学法虽早为世人倡导,却久未规范使用于大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为主的教育学家始而认为:学生是课程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主导。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承,就应将这种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密切结合,将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将知识教学与师生的责任密切结合。为获得有益的课堂教学效果,在专门知识的传承过程中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很有必要。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知识的领袖不单是教授学生知识,灌输他们学问;并且还要提起学生求学心的兴味,……。”[4](P58)还有专家认为:“在课堂讲授时,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对象,只顾拼命地灌输知识。熟练的教师完全懂得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阐明课程基本原理之后诱导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参考书和研究各种有关的问题。”[5](1)在今天,“思政课”教学亦应如此。由于这门课的知

识构成十分复杂,因而不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其三,关于“自觉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系通过教学双边互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自觉”目的的课堂教学法。其作用具体表现于教师的教学主导和学生的学习主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教学辅助等三个环节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法则,学有学的方式,教与学之间也有互动过程。将这些“法则”、“方式”和“互动”关联在一起,并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即为“自觉式”教学法。在我国,“自觉式”教学法的理念和形式古已有之。其中,众所周知的可操作方式有如:“温故而知新”、“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以身作则”、“口传心授”、“策问”、“游学”和“养成”等等。只是由于“不打不成材”等封建家长式的“注入式”教学法长期占上风,才使得这类教学法被长期边缘化。直至19世纪末现代大学制度引入我国,这一问题的解决才初现端倪。新中国建立后,“自觉式”教学法逐渐得到关注。1954年,教育部主管《教学与研究》杂志刊发社论说:“高等学校要为国家培养质量较高的合乎规格的人材,它不但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进行自学、独立研究学问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听课乃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他不单是在听教师的每一句话,他同时在思索、力求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把最主要的内容笔记记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5](P1)这段话,很好地注解了学生“学习自觉”的理念和可操作的方式。对知识内容庞杂的“思政课”教学来说,学生要实践“学习自觉”,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觉式”教学法的作用,以利其有效收获学习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思政课”“三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却也难免出现认知方面的误区。这类认识误区主要有:有些人误把“学习自觉”当作“学习‘自由’”。其具体表现为:片面地看待或夸大学生“学习自觉”(或称“自主”)作用,将“学习自觉”等同于自学。其具体做法为:一是以推崇学习“自觉(自主)”为据,否定“灌输式”教学法。一是以否定“学习自觉”为据,制肘“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发挥。由于存在这些认识误区,其所导致的可见问题为:参与课堂教学的任意一方片面要求“自觉(自主)”,或把“自觉(自主)”与“自由”相提并论,使学生对通过教师“灌输”完成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产生误判。正是针对这类误判有专家指出:“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必须和学习过程和内容建立心理联系,而且要求学习者做到这一点。”他同时认为:“人类的社会性导致我们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必须相辅相成,因此,从本质上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他分析说:“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记住自己重要的学习经历,其中一部分经历至少与他人或教师有关。而且,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能是在与他人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为了能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者必须创造类似家庭或教室的交互环境。”[6](4)专家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在专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尤其是在面对多学科知识捆绑组合的“思政课”学习时,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为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解疑释惑,学生既需要教师的帮助,也需要自身的努力,且两者务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完成学业。就是说,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于课堂的“学习自觉”才可能收效。进一步认真分析,实现“学习自觉”,最需要学生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简称“学习三性”)等作用。“思政课”教师在运用协调统一的“三式”教学法时,亦需通过启发学生的“学习三性”唤醒其“学习自觉”。

二、实施“思政课”教学法宜注重“自觉式”

众所周知,学生完成“思政课”学习应注重学以致用。学生在学获得课程知识的主渠道有两条,一是直接依靠课堂面授获取知识;一是间接依靠课外渠道辅助学习。无论在哪条渠道完成学业,学生都应学会怎样通过学用结合完成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于“学”的过程可以通过接受知识得以实现,于“用”的过程则需要通过消化知识得以实现。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这说明,学生于消化知识时务必要做到“学习自觉”。“思政课”的学习过程最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更离不开“学习自觉”。这样,教师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自觉”,则是不可或缺的方面。由此,教师通过“灌输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知识讲解的同时,运用“自觉式”教学法促使学生完成“思政课”的知识学习就尤其必要。

高校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目的重在为党和国家遴选优质人才,而人才的过程“遴选”根本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自觉”。鉴于此,通常作为新生入学首任授课的“思政课”教师,能否发挥“自觉式”教学法的作用就十分关键。“课题组”调研显示:近年来,高校学生旷课现象有渐趋严重的势头。为阻止这一现象蔓延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相关教学和管理者就应注意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然而,教师在激励学生“学习自觉”的方面却显得着力不足。分析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主观方面,一些人仅孤立地检讨“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端,以致有用“启发式”教学法替代“灌输式”教学法的倾向;教学方面,一些教学管理者在面向教师时,既注重经常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督导,也强调敦促教师改良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等,却在面向学生时缺少得力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具体现象有:在入学教育阶段,除机械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学籍管理教育外,对学生应如何自觉保障其学业完成层级进度的教育明显不足。在日常教学管理阶段,除赋予学生直接参与对教师讲学的评估权之外,对学生实践“学习自觉”的约束力却明显不足;在考试阶段:除人为的监察课堂考试纪律外,对学生如何通过提高“学习自觉”获得学业成果的教育明显不足。综观这些缺憾,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者于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方面尚显乏力。尽管,纸面上仍存有管理规章制度和措施,且在教师如何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方面已投入巨大精力。但是,由于教师在发挥“自觉式”教学法的作用方面仍有所忽视,相关教学效果也很难显现。同样,“思政课”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正如“课题组”问卷调研显示:因缺乏“自觉式”教学法的作用,学生于“思政课”学习期间明显缺乏“学习自觉”意识。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依赖性多于自觉性

教师实施“自觉式”教学法,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系指:学生个体自主执行或追求完成学业水平及任务的程度。在校生的学习“自觉性”通常由多重因素组合而成,其外在表现为:对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所具有的热情、兴趣和刻苦攻坚行为等;内在表现为:对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认知觉悟、责任意识和钻研精神等。同样,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亦应如此,才可收获学习实效。然而,“课题组”调研数据却显示:现实中,一些学生对实现“学习自觉”的题目选答情况为:1、在“您有‘思政课’前预习的习惯”的选项中,有10.71%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2、在“您有‘思政课’后复习的习惯”的选项中,有14.41%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3、在“您已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思政课’的学习计划”的选项中,有1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4、在“通常情况下,您会对‘思政课’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的选

项中,有14.4.%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这些数据集中反映:学生在“思政课”知识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多于自觉性。它提醒我们:解决“思政课”教改问题,尚需从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方面着手。

子曰:“三十而立”。“而立”在这里指:人在步入成年期后即当由“自然人”升华为“社会人”。俗语说:“自觉”才能“自立”。步入大学的学生正是由“自觉”走向“自立”的“转身”时段,因而学生在学实践“学习自觉”亦十分必要。客观上,完成普通教育的学生已接受初期的“学习自觉”教育,且形成了相应的主观意识。在这一前提下,学生于步高校前,即应学会在遵守各项规则的前提下做到自我控制,简称“自控”;于进入高校后,即应在“自控”的前提下,养成自愿完成学业的优良习惯,简称“自律”;于走入社会时,则应在“自律”的基础上,做到约束自己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实践当家立业的平生所愿等,简称“自立”。显然,这一由“自控”而“自律”,由“自律”而“自立”的过程,正是学生于在学期间实现“学习自觉”的自然过程。然而,“课题组”调研数据却显示:在“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选项中,仅有占“32.51%”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客观上,一些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也存在学生睡觉、上网、聊天、吃东西、打手机、看课外书、迟到早退或随意出入等现象。这些情况说明学生在学确有缺乏“学习自觉”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作为位处学生在学前卫时段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很有必要做好养成学生实践“学习自觉”习惯的工作,即:注意激发和保障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等等。

(二)源动力不足致主动性弱化

学习“主动性”系指:学生以“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的可持续状态驱动自己完成学业的强度。其行为表现是:在学习过程中能造成有利局面,使知识学习质量得到保障,且向逐步提高的方向发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激励学生实现“学习自觉”,教师应首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完成学业的前提。如果不是这样,“思政课”课堂教学良性互动氛围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科学传承等均难显实效。“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1、在“通常情况下,您在‘思政课’上愿意主动提出问题”选项中,有5.42%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2、在“您会主动学习不在‘思政课’考核范围内的专业知识”选项中,有11.82%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3、在“通常情况下,您会根据‘思政课’的复习需要记录课堂笔记”的选项中,有18.97%的学生选择“常非同意”。这些数据反映的问题是:仅有少部分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意识,多数学生在发挥学习主动性方面仍需强化。其成因主要在于:因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意识,结果是形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源动力不足,致使其学习主动性表现弱化。

分析学生于“思政课”学习“主动性”源动力欠缺的客观原因有:其内因为除教学双边互动机制较为弱化;其外因为为缺少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氛围。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管理者应通过构建适宜的软硬件环境和措施,引导学生做到:1、实现“自主”,即:要求自己主动思考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师友积极探索应获取的科学答案;2、表现“自重”,即:约束自己遵守学校各项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把主要精力置于学业完成过程;3、兑现“自持”,即:督促自己把握良好的学习心态,集中精力于“思政课”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启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独立性”表现缺乏可持续性

学习“独立性”系指:学生在实践学习“主动性”的状态下,求真求实学习意识的自知、自警或自省程度。其主观表现为:1、对所学知识的专业迟疑态度;

2、对知识学习的理性吸收态度;

3、对真理认知的执著追求态度。学生在完成“思政课”知识学习期间,“独立性”是其实践“学习自觉”的基础。“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1、在“您已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思政课’的学习计划”选项中,有1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2、在“通常情况下,您会对‘思政课’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的选项中,有14.4.%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3、在“‘思政课’学习遇到困难时,您通常会怎样解决?”选项中,有44.33%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依此调研结果判断:在完成“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只有占一定数量的学生具备学习“独立性”,且缺乏可持续性。

在今天,养成学生“创新”素质与培养其“独立性”不无关联。在鼓励学生实践“创新”时,不注意养成其学习“独立性”素质,“创新”就如同纸上谈兵。“思政课”教学过程也同样如此。有关调研访谈和文献资料综合显示:近年来,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独立性”素质的培养尚缺乏确定性和可持续性。究其原因,是较少有人在“思政课”教学期间能将学生的学习“独立性”素质与“创新”素质培养相衔接。主观上,部分师生对“思政课”教学期间发挥学习“独立性”作用的认识片面。诸如,有人认为:课堂知识传授质量的保障责任应完全在教师。有人则认为:依靠学生自学亦可完成“思政课”学习,等等。客观上,在激励学生发挥学习“独立性”的软硬件条件方面尚缺乏应有的保障条件。正因存在这些主客观问题,一些学生于完成“思政课”学习期间,其“独立性”作用的发挥才较难展现。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者应注意采取如下措施,即:1、于制度建设方面,应从有利教师课堂讲学的“责”、“权”、“利”三方综合设计,明确规范教师“思政课”的教学义务和职责,并在教师评聘、职称评定、软硬件设备支持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并给予教师全力投入课堂教学以政策支持;2、于课程教学方面,应倡导和鼓励教师适时适度安排课堂提问、测验和讨论,以及课下阅读、作业及社会实践等必要的教学环节;3、于管理控制方面:宜要求教学和管理者依据客观需求建立和执行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4、于机制形成方面:督促师生员工携手构成利于学生“思政课”知识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全面养成“思政课”“学习自觉”的理念,诸如:1、“自信”,即:把握科学的学业方向,稳固既定的学业目标,坚信自身的学业能力;2、“自治”,即:主动调控个体的学习情绪和状态;正确汲取和运用师长的治学经验完成学业;3、“自强”,即:以精益求精和敢于登攀的精神完善求知过程,强化学习自信,铺垫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基础,实践特色成才。

(四)实践“合作性”尚需聚合力

学习“合作性”系指:学生在具备学习“独立性”的基础上,与师友携手完成知识学习过程的互动状态。其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求解新知或应用所学时,主动与师友完成知识学习的交流互补过程。学生的学习“合作性”是实现“学习自觉”的保障。“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1、在“您日常愿意与同学分享‘思政课’的学习经验”的选项中,有14.4%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2、在“‘思治课’学习遇到困难时,您通常会怎样解决?”选项中,有45.32%的学生选择“求助他人”;3、在“准备‘思政课’考试期间,我习惯与同学一起讨论复习”的选项中,有46.18%的学生选择“同意”。从这些数据中可以读出:一方面,占相当比

例的学生对发挥其学习“合作性”比较认同;一方面,仍有占相当比重的学生对认识和实践学习“合作性”则有所欠缺。这说明,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师生在推动学生实现课堂学习互帮互助方面,尤其是增强凝聚力方面仍需增强。

学习“合作性”是每个学生均应具备的素质。为在“思政课”课堂教学期间实施学习“合作性”,最需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学理念,蔚然教学过程中携手进步的风气。为此,教师应充分体现知识传授的责任感;学生应积极强化知识学习的意志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和管理人员应注意督促学生做到:1、“合心”,即:在师友间理性地探讨和求解“思政课”知识学习问题;2、“合拍”,即:使自己对“思政课”新知的理解符合科学规律,使学习过程与教学进度保持同步;3、“合力”,即:保证师友于“思政课”学习期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学,相互激励,携同进步。

综观“课题组”调研结果,“思政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既需要发挥“灌输式”和“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亦需要发挥“自觉式”教学法的作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完成“思政课”的教学和管理者来说,要做好本职工作就离不开督促学生实践“学习自觉”。现实中,步入成年的大学生原本懂得发挥“学习自觉”的意义。正如“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多数在校生对完成‘思政课’知识学习具有自觉意识(详见表1.1)。只是因为学生对通过怎样

中于实现“学习自觉”方面尚存障碍。在高校,学生要学好“思政课”的知识理论,就应学会运用所学认识和解释人和社会的科学存在和发展方面的问题,也就尤其需要实践“学习自觉”。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有人忽略“自觉式”教学法的作用发挥,以致不是将“思政课”的教改落脚于知识“灌输”与“学习自觉”这对主要矛盾,而是落脚于“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改这对次要矛盾。其结果,不仅没有很好地克服“思政课”教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反而影响了它的实践效果。这说明,要解决“思政课”的教改问题,有关教学和管理者除应在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外,还应适时调研、评估和考察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期间的“学习自觉”状态,以利“思政课”教学始终作用于教学主要矛盾之间,并保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期间,教学和管理者应切忌忽略学生“学习自觉”作用的正确发挥。以此为重心逐步完善课堂教学法,才可能有效构建“三式”统一的“思政课”过程教学体系。

三、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当以“三式”统一为基础

“课题组”调研分析证实:“思政课”“三式”教学法的统一是构成课堂讲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无论是“灌输式”,还是“启发式”教学法,都应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才可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灌输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只作用于课程知识讲授一方。那么,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说,在这两种教学法外之外还应有第三种教学法,即能够发挥学生“学习自觉”作用的“自觉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法相互作用,协力统一于课堂教学体系,方能很好地完成课堂

教学。现实中,实践“思政课”“三式”教学法的统一,不能轻视其中任意一方的作用,尤其不能轻蔑“教”和“学”的双边互动对完善“三式”教学法的意义。

(一)用“三式”统一构建“思政课”教学模式

现实中,为积极发挥“三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应注重“自觉式”教学法的中心作用,其次是应坚持“灌输式”教学法的必要作用,再次是应把握“启发式”教学法的辅助作用,并依此合理构成“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追索历史不难发现:在我国,相关“自觉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已开始。1953年,《教学与研究》杂志载文强调:“要教得好,也要学得好,如光靠教师讲得好,而同学们学不好,也是无效。”[7] 毋庸置疑,“自觉式”教学法的作用发挥既离不开“灌输式”教学法的实施,也需要“启发式”教学法的辅助。在“思政课”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法服务于传播知识,“自觉式”教学法作用于承接知识,“启发式”教学法辅助于知识的教与学,三者的作用主次分明,相辅相成,方能构成协调统一的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关于“灌输式”和“启发式”教学法的含义可谓众所周知,毋庸赘述。所谓“自觉式”教学法则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专门知识学习为主,教学、管理和学生三边各司其职,且经教师组织学生协作完成知识传承的方式方法。为确保“三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就需要注重形成有益教师、学生和管理三方互动的管理机制。具体说就是:1、“灌输式”教学法的实施,既需要“启发式”教学法的辅助,也需要“自觉式”教学法的响应;2、“自觉式”教学法的应用,既需要“灌输式”教学法的主导,也需要“启发式”教学法的配合;3、“启发式”教学法的配合,应依存于前两种教学法的存在而存在,作用而作用,等等。1986年,哈佛大学领衔取消了其首创并实施一百多年的学分制[9]。取而代之的是包括:哲学、法律、宗教、道德等必修课在内的“全课程”制度。原因是该校发现很多学生为走捷径,仅选择易获学分的课程,以致降低了学分制的优势。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既要发挥学分制的作用,也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很有必要制定适于“三式”教学法作用协调发挥的教学组织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这类规章制度的实施应有助于实现:1、形成师生对“三式”教学法的共识;2、配置“三式”教学法的可操作模式;

3、构建“三式”教学法的适宜环境。在此基础上,方可实施较为完善的“三式”统一“思政课”教学模式。

(二)以“三式”互为发挥“思政课”教学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发挥“三式”教学法作用的目的,在于实现师生互动及提高其对课堂知识教学的专注度。“课题组”调研主观题,关于“比较高中的课堂教学方法,您认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方法应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的答复主要有:“1、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增强课堂互动性,比如:提问、学生之间小组讨论等。”也有不少人在问卷中填写: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性”,应“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而不是单向传输知识”等等。一段时间以来,为推动“思政课”教改,许多教学和管理者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克服“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端方面,却将解决学生实现“学习自觉”的问题束之高阁。似此,“思政课”的“三式”教学法就少了一条腿,其教学互动的作用几近无从发挥,教改工作也因此难以推进。

“思政课”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完成知识教学,重在唤醒学生的“学

习自觉”,收获知识灌输的实效。1951年,《人民日报》载文推介“习明纳尔”课堂教学法。文章写道:“这种学习就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有领导、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关于课程内容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经过课堂讲授和‘习明纳尔’等的学习,有的同学还不能很好领会的时候,教员就必须给学生进行辅导,就是让学生质疑,教员解答。”[8]这说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推动课堂互动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解决“思政课”教学互动问题十分重要,其具体作法包括:1、研究和总结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建立典型案例、模型或模板库,并依据“思政课”双重属性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2、制定激励师生参与“思政课”教学互动过程的办法和措施;3、养成师生间及学生间自觉参与课堂教学良性互动的习惯;4、探索、总结和形成适宜“思政课”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5、强化教研室组织建设和集体备课制度,确立教授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进入院(系)学术委员会的教学组织模式等,以确保课程教学的内容科学和方法有效;6、建立激励“思政课”一线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讲授的奖励机制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等。

(三)让“三式”统一贯穿“思政课”教学全程

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三式”统一教学法,宜强调其贯穿教学全程的作用。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就有专家指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而不应该把它看作是某些教学环节的特殊任务。”[9]“课题组”调研的主观题:关于“参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提出您对‘学习思政课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看法”的填答主要有:“1、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3、重创新,重开放;4、学生应全面发展,”等等。显然,要回答好这些建议,就需要在“思政课”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实践“三式”教学法。教师实施“三式”教学法应做到: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型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方法;依据学生特长发挥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在学生课堂学习全程中持续发挥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的积极作用;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以利其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

在高校,保证“三式”教学法贯穿“思政课”教学全程,既需要师生员工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教学和管理者随机解决课内外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课内,教师如何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外,班主任、辅导员和相关管理者如何发挥教学辅助作用。尤其是党、团(学)各级各类组织,如何支持和帮助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做好熏陶及引导学生实践“学习自觉”等问题。为此,有关人员宜做到:1、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建立将“思政课”教学与知识学习相互关联的意识;2、在学生的思考方式中涵养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问题相互影响的意识;3、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形成将“思政课”教学与课堂研讨、社会实践和素质养成等相互作用的意识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日常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规则,等等。

“课题组”调研证实:解决当前“思政课”教改的“瓶颈”问题,重在发现和解决其主要矛盾,即:教师主动“灌输”知识与学生自觉学习间的互动关联问题。为可持续地解决日常这对主要矛盾中所发生的问题,教学和管理者应注意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需有进取心;掌握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善思辨;养成创新素质需要意志力。同时,教学和管理者在实施“思政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亦应认真考虑所传授知识理论于空间、时间和作用等方

面的合理搭配和承前启后,认真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的科学构成和合理组织,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偏好。这样,才能有利地保证“思政课”知识理论的传承效果,将较为完善的“思政课”“三式”教学法应用于其教学全过程。

* * *

教育家竺可桢先生认为:“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知和不断研究的能力。”[10]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与教师严肃认真地教互为因果。教师要做到启发、引导学生实践“学习自觉”,最应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科学育人、诚信育人、谦逊育人和真情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需要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者通过各种科学的途径和方式启发、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引导学生由学习热情和兴趣演化为学习志向和力量,由对知识的积累和关联提高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书面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升华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学生在校完成学科专业知识的专门学习的由始而终,需要经历从对本学科专业知识框架的基本认识,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到知识的整合等三个阶段。学生完成“思政课”学习通常于在学全程的起点,即对本学科专业知识框架的基本认识阶段,而“思政课”所传授的知识理论实质也属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部分,因而尤其需要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习惯高校“三式”统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思政课”教学实现对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的全面初识。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前的知识整合阶段实现其学业的前后呼应,以及对本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科学完整全面准确的掌握。显然,这些也都是“思政课”教改所需解决的问题。李大钊先生曾经指出:“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11](P1088)教师科学严谨地传授知识,学生自觉主动地纳新知识,就需要有这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师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携手发挥“三式”教学法相互统一的作用,同样应实践这种科学的教学态度,以期通过运用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保障“思政课”教改成果,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可靠的专门人才做好铺垫。

注释:

①本文为: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北京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三性”现状调研》成果。【课题编号为:bjsz2012yb04】

②本项调查分为专家访问、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含:预调查、网络调查)三部分。其中,问卷调查环节是在京范围内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1所高校中进行的。实地发放问卷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等;邮寄发放问卷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以及通过“问卷星”网上调研等。本项调查实发纸质问卷1500份。经统计,回收有效问卷为1258份。另,网站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为36份。

③必修课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修课为:“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参考文献:

[1]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约翰?杜威,杜威在华教育讲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5]社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J],教学与研究,1954,(10).

[6]戴维?利特尔,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7]赵忠建,哈佛大学的课程选修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1987,(2).

[8]张腾霄,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工作[N],人民日报,1951,(3).

[9]社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J], 教学与研究,1954,(10).

[10]沈文华、李金林,求是精神——百年浙大之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

[11]邢贲思、周汉民主编,人生知识大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62513670

手机:133********

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教学督导室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中关村北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邮政编码:100872

电子信箱:wangxuejun1113@https://www.doczj.com/doc/3f2793333.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