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理论复习提示

2011理论复习提示

2011年安顺市干部理论学习

复习提示

根据《中共安顺市委宣传部关于2011年干部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安宣发〔2011〕4号)文件精神,市委讲师团对今年全市干部理论考试做出了安排。为方便广大干部学习和复习,特编写此《复习提示》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体要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了解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复习要求: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清醒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科学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系列新思想被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成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复习要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汲取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第一,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第二,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30年来的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少有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可以说,改革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第三,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复习要求:深刻认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

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简要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抓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机。他高度关注发展问题,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他科学谋划我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是我们党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根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情况的重大变化,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之后,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深刻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应对和战胜各种突如其来的严重困难和挑战中收获启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探索新的发展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复习要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扬,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又准确把握时代新变化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用一系列新的思想成果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五、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复习要求: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

复习思考题:

1、如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一,要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第二部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十届十次全会及市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变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贵州和安顺调整经济结构、追赶跨越的机遇期。要明确中央、我省及我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奋斗。

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复习要求:明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变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新生活的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指导思想的特点有:统筹国内和国际、兼顾当前和长远、明确全面和重点、照应需要和可能。

2、怎样理解“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怎样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一、这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9%,“十一五”时期前4年即2006—2009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11.4%,目前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经济平均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

绩。

第二、这5年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国有单位扩大到各类所有制单位,从正式职工扩大到城乡居民,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三、这5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这5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略高一点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第四、这5年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有望在“十一五”期末进一步接近或略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外贸出口额从2005年的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国家外汇储备从2005年的世界第二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其他许多经济指标在国际上的排位也有进步。

4、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10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

第三,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十二五”时期是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从“九五”时期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党历来重视这一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效。但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很滞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5、为什么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总体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第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很广泛和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类社会矛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第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十二五”时期我们

要善于抢抓机遇、推动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动力。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同时,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感,宁可把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勇于面对矛盾、克服困难。

6、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第一,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发展现状,既要看到我国发展速度快、发展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任务还很重的一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扩大,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我们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在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这在本质上是发展还不够科学的表现。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的污染物规模也很大,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偏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如果发展方式不转变、发展不科学,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

7、为什么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第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适合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二,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占据有利位置。

第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8、为什么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点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无论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强调统筹兼顾,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寻求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创造和积累更多更好的物质文化财富,使全体城乡居民能够更加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从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改善人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条件。一方面,民生状况是否得到保障和改善,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消费内需的深厚源泉,也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最后,民生保障水平和改善状况,要以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提高为前提。

9、为什么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第二,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要求。

第三,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0、为什么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主要结症所在。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从产业机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城镇化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物质资源消耗偏高,污染排放增多,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从收入分配看,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率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第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一要合理调整需求结构,二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四要促进要素投入结构优化,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11、《建议》中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了那些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12、为什么必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一是节能减排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只有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绿色技术,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切实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突破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发展农业一靠科技、二靠政策,只有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才能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

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关键在于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四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是实现安全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要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提高对传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应对、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科学技术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大力发展健康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药品的供应和安全,改善群众的健康营养状况,使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13、为什么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仍然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各方面的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仍很艰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出多年,但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就在于各方面改革还不到位,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3个主要方面来看:一是对需求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二是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三是对要素投入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14、为什么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是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第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

第二,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必须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二、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

复习要求:全面把握“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深入了解“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于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基本要求是:必须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积极扩大消费、出口需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2、“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 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平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提高,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下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使贵州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登上一个新的重要台阶,力争在西部地区实现赶超进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条件更加充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3、怎样理解贵州“十二五”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这个主基调?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是“十二五”的主基调。这个主基调,是省委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后提出的,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完全符合贵州“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性任务的要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这三句话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落实到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加速发展,使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现“三个高于”,即高于以往历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解

决“慢”这个主要矛盾,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其次,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慢、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和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非常突出,需要加以解决。必须加快转型,真正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向全覆盖、社会化转变,推进社会形态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第三,今后十年我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跨越,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带动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经济总量登上新的重要台阶为解决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市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复习要求: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追赶跨越的机遇期、攻坚期和提速期,把握好我市“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复习思考题:

1、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建设黔中经济区的历史机遇,狠抓固定资产投资这一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突出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关键,努力在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确保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力争突破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地级市中的排名实现赶超进位。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效益稳步增加,工业比重明显提高,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基本构建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

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物耗水平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下降。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推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使我市综合实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使“十二五”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3、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有那些?

“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项目和资金支持,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打造黔中经济区,明确提出建设贵阳-安顺城市带、产业带,把安顺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泛珠至东盟国际陆路大通道上远景100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内生活力增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30%,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阶段。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我市还存在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不快,城镇化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坚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牢牢抓住和用好机遇,切实把握和创造有利条件,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奋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4、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十项经济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是哪十项?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二,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建设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

三,加快建设泛黄果树大旅游圈,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

四,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发展条件;

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六,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九,深化试验区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5、怎样认识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2005年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06.03亿元增加到219亿元(预计,下同)(最终数据为232.92亿元),年均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47.11亿元增加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由14.7亿元增加到39.4亿元,年均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337元增加到14520元,年均增长14.6%(未扣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28元增加到3400元,年均增长13.2%(未扣价)。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全市经济总量逐步扩大,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旅游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改革开放取得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市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过去五年是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的五年。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市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6、我市“十二五”《建议》中强调,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重点打造七大园区,推动三大产业发展。七大园区和三大产业分别哪,1?

七大园区是: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秀工业园区、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黎阳高新区夏云工业园区、幺铺-黄桶综合产业园区、平坝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区。

三大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能源产业。

7、我市“十二五”《建议》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第一,突出“快”,蕴含“好”。《建议》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确保在2010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力争突破500亿元”。这一发展目标,着力于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慢”的主要矛盾,是积极进取的目标,是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目标。《建议》同时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均收入,使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达到有机统一。

第二,立足于“赶”,着眼于“超”。《建议》既明确了留有余地的规划目标,又提出了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既有纵向的自我超越目标,又有横向的追赶突破目标,明确提出“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地级市中的排名实现赶超进位”。

第三,注重战略性、宏观性,体现前瞻性、指导性。既有定量表述,又有方向性、概括性描述,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指导和依据,又为专项规划和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留下了空间。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关知识

复习要求: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经过了不懈努力。深刻认识党和人民九十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局面,的确来之不易。要认真学习、全面研究我们党九十年的历史,并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进行反思,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标志着党的正式成立,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5、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什么?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

6、红军长征是何时开始、何时胜利结束的?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7、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是什么?此次会议有什么突出贡献?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因而,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是我们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8、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标志是什么?

卢沟桥事变。

9、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0、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

11、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针和意义是什么?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是中心内容。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对全党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

育运动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加强了全党的思想统一和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

12、抗日战争是何时胜利的?

1945年8月15日。

13、“两个务必”是在何时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4、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1953年。

15、我国是从哪年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标志是什么?

1956年,其标志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6、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什么?

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1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参与国家管理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8、新中国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

19、什么是“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20、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1、“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何时提出的?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1960年毛泽东首先提出,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由周恩来代表中央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

22、上世纪60年代被人民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谁?

焦裕禄。

23、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1970年4月24日。

2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何时展开的?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针对这篇文章的种种指责,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坚持毛泽东同志实事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而不要照搬照套其原话。其他中央领导人以及省、市、自治区和大军区的领导同志也先后发表文章和讲话,表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这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做出了从1979年起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提出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了加快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重要思想;还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1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实、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出的错误结论。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17、邓小平在什么时候最早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说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其二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还处于初级阶段。

19、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1、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

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2、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什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3、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什么能力?

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24、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5、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强调坚持党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什么?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

26、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部分省情、市情及我市其它重大活动基本知识

总体要求:全面把握省情、市情基础知识,了解我省、我市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十大民生工程”、“创先争优”、“三创”等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带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改变安顺发展面貌。

复习思考题:

1、我省开展“三个建设年”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十届十次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

第二,开展“三个建设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第三,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解决影响我省发展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

2、我市开展“三个建设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是:要坚持以邓小平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把开展“三个建设年”与开展创先争优和践行宗旨活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转变机关作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是:服务发展,务求实效;突出重点,正面引导;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协调推动,总结完善。

3、我市开展“三个建设年”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第一,在作风建设上。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影响发展的作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干事创业、增比进位、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第二,在环境建设上。各级干部推动发展的合力明显增强,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行政效率、服务质量明显转变,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环境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在项目建设上。2011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8亿元,增长15%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和市外到位资金分别增长100%、力争达到150%。。

4、“四帮四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

第二,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

第四,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

5、我市“十大民生工程”是哪十大工程?

(1)、扶贫脱贫攻坚工程

(2)、就业和创业工程

(3)、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

(4)、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5)、“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6)、基础设施向县乡延伸工程

(7)、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

(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9)、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

(10)、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

6、全国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可以概括为“八大环境一项活动”,具体内容是哪些?

(1)、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2)、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

(3)、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环境。

(4)、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5)、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6)、合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7)、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8)、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9)、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