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曾经采取的措施

(1)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

作。

(2)1982年, 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200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围人口与计划生

育法》。

3.前景

(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 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

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①2010年, 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

内。

②21世纪中叶,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 将开始缓慢下降。

1.对环境的影响

表现在:(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2)自然资源消耗量大增。(3)水、矿产资源短缺。(4)环境污染加剧。

(5)植被破坏。

2.采取的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例如:

①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推进生态农业。

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堂 小结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人口特点;2.人口发展目标;3.措施;4.人口现状。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

2.人类的多种需要;

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4.采取的措施。 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

投影板书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我国因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收集资料,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

课后部分同学讨论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 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重点

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用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2.准备本节课涉及的有关概念图, 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比较。

3.准备食物链, 最好是当地能接触到的生物组成的食物链, 也可以多列举一些。

4.准备食物网, 并对食物网进行分析的问题。 教 学 建

1.引题用活生生的图片, 有利于引题后的教学。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 涉及细节问题太多了, 宁愿慢一点, 也要讲清楚。

3.食物链的分析有多项内容, 如营养级的多少、消费者的层次, 要举例解析。

授课年级高二课题

第2单元第1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

调节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目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1.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程导学建议课

1.精心备课, 想出方法或妙招把抽象的、微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神经细胞结构和生理

变化)形象化、具体化, 帮助学生学习和透彻理解。

2.准备导入新课的实物材料——柠檬或话梅。

3.准备反射弧模式图、神经纤维放大图、突出结构模式图等直观教学图片。

教学

建议

1.复习初中所学知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和反射弧的结构

2.加强直观教学, 展示神经纤维图——解析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 受刺激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

3.加强直观教学, 展示突触结构图并解析其结构、功能, 联系必修1的知识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

过程, 说明其功能特点

4.列举例子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导入新课创设

情境

1.准备实物——柠檬、话梅, 让学生观察, 根据学生

的生理反应说下去。

2.结合观察提出问题: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是什

么?

1.结合实物观察分析自

身产生的生理反应。

2.思考生理反应即现象

背后的微观原因?

图片投影

第一层级

学习过程自主

预习

教师可以准备以下问题, 安排学生预习。

1.人们不仅看到柠檬和话梅时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

而且看到香喷喷的饭菜时也会流口水。这种现象属

于什么类型的反射?其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什么?

2.在神经纤维中部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所产生的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为什么?

1.在预习过程中要先通

读教材, 标出重要语

句,掌握基础知识。

2.预习中要注意理清神

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

之间的关系, 兴奋在神

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

PPT演示

课题及问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

反思 感悟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靠想象, 有难度, 教师要结合图, 直观教学, 效果较好。

2.本节课知识联系生活的实例较多, 尽量结合实例讲解, 学生理解更到位。

3.本节课内容太多, 有时一节课完不成, 可以考虑留一部分内容下次讲。

1.学生看懂图很重要, 因为图描述的是微观、抽象知识。

2.本节课知识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让学生用图表达。

口头表达 课堂

小结

约2分钟

教师请学生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 要求

讲到: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②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③神经系

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 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 形成一致意见。

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神经调节是不是唯一的调节方式?为了适应环境, 生物还有什么调节方式?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口头表达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1单元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2.描述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3.概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 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

准备

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 收集相关教学资源, 制作教学用的PPT 。

2.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

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 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教学 建议 1.设置联系生产生活的问题, 比较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2.多细胞生物细胞周围液体的比较:泪液、消化液、尿液等是一类;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另一

类, 哪一类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成分与非内环境成分的比较, 然后举例学生分析, 如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

4.运用PPT 说明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 为解析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奠定基础。

5.多细胞生物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物质交换, 引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课堂导入创设

情境

2 min

结合图片提问:

1.冰天雪地下巡逻的战士体温会不会随外界

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

2.在一边是清水、另一边是盐水, 并且连通

的载玻片上的草履虫, 它会怎么移动?

1.思考问题, 明白“生

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调

节”。

2.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

的调节形式多种多样。

提供巡逻战

士、草履虫

图片, PPT演

第一层级学习过程

自主

预习

5 min

1.教师准备问题, 问题紧扣教材内容, 紧密

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有所想, 边预习边思

考问题:(见《基础预习交流》中的1、2、

3。

2.PPT展示问题, 安排学生预习, 巡视学生

学案完成情况。

1.通读教材, 作必要的

标注, 梳理出本节内

容的大至知识体系。

2.完成教师提出的问

题, 做好记录。

PPT演示课

题及学生预

习过程中要

思考的问题

交流

讨论

3 min

1.对全班学生分组, 让每组的学生根据预习

的情况进行交流。也可以每个组侧重一个

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参与某一组的讨论, 收集学生可能出

现的问题, 为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做好准

备。

1.学生对预习中的问题

进行小组交流, 讨

论。

2.选出一个代表, 作为

小组讨论结果的代言

人。

投影或口头

表达

第二层级学习过程知识点

一:细胞

外液的成

分和理化

性质

7 min

1.简要说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怎样直接

与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

缺点是什

么?

2. 多细胞生

物细胞生活的

内环境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3.分析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

什么?(见导学案图解)

4.知识延伸:分析泪液、消化液、尿液等属

不属于内环境, 比较血浆与血液成分等。

5.结合导学案, 安排学生填图——让学生明

白血浆的主要成分

6.结合导学案温馨提示, 当酸性或碱性物质

进入血浆时, 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吗?

是如何调节的?——说明生命活动需要调

节。通过缓冲物质介绍——说明血浆PH调

节方式

1.结合生活经历, 说说

草履虫的生活。

2.围绕“体内细胞生活

在细胞外液中”, 学

习内环境。

3.尽量列举例子, 说出

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内

环境, 达到理论知识

学以致用的目的。

4.分析血红蛋白、血浆

蛋白、抗体、激素等,

哪些是内环境成分。

5.书写缓冲物质

6.书写酸性物质、碱性

物质进入血浆后的调

节过程反应式。

PPT演示血

浆、组织液

和淋巴的相

互关系图,

酸性物质、

碱性物质进

入血浆的模

式图

知识点

二:内环

境是体内

细胞与外

6 min

1. 尝试用文字和箭头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要通

过内环境, 也要借助相关系统。

2.教师根据同学们学习具体情况, 让学生尝

1.学生先独立思考问

题:体内细胞如何与

外界物质交换?

2.学生构建细胞与外界

PPT演示内

环境中细胞

与外界环境

物质交换路

第3单元 第1课时 生长素的发现

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试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进一步掌握物质通过的路径。 3.知识延伸:内环境稳态需要进行调节, 调节物质的种类还有哪些?这些物质怎样进行调节的?为过度到下一节课奠定基础。

环境物质交换模型。 3.学生做例2——进一步熟悉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 径图 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

课堂 巩固 6 min

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

PPT 演示 展示 讲评

3 min

教师展示练习答案, 根据学生练习具体情

况, 适时点评, 总结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同桌学生互查, 疑难问题讨论。

PPT 演示答案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

反思 感悟

2 min 1.课题有师生活动,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内容紧扣教材, 充实丰富, 注意了细节问题、学生易错问题的学习。

3.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较多,

有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

4.尚存的问题是一节课时间较紧, 有时某一问题耽搁就完不成任务。 学生就本节所学知识做一个自我总结, 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以便下一节课补充。

口头表述

课堂 小结

2 min

1.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

2.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 肯

定正确的地方, 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构建。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 PPT 演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2 min 通过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究, 例如, 细胞的新陈

代谢与细胞外液的各项理化指标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

互影响的?

口头表达或PPT 演示等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3单元 第1课时 生长素的发现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

目标 解读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第4单元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目

1.描述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

2.简述种群基本特征及其内在关系。

3.描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性别比例。

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

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1.举例说明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2.种群密度调查所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

课程导学建议课

1.收集当前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典型资料, 为课堂内容与现实实际结合提供素材。

2.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两种调查的操作方法和细节问题, 准备比较。

3.准备题目, 让学生求解种群密度。

4.准备素材讲述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梳理这些名词与

种群密度的关系。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推进城市化)引题, 紧扣时代步伐, 学生兴趣浓厚。

2.种群密度的调查要结合实例, 要理顺方法步骤, 要注意细节问题。

3.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比讲述, 有利于学生掌握, 为了让学生巩固, 要穿插题目训练。

4.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好理解, 要结合例子解析, 才

不会干巴巴的, 也能理解透彻。

5.本节知识与后面的生态环境知识相呼应, 注意前后知识串成线。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导入新课创设

情境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题:我国推进城市化, 城市

人口总和与课本中的什么概念相联系?

2.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口数量与人的生活质量有关

系吗?还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

学生思考问题, 进行

适度讨论

PPT展示

第一层级

学习过程自主

预习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结合种群的特征和个体

的特征谈谈如何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 求得每个样方

的种群密度后, 如何计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

计值?

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 调查范围为1公顷, 第一

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 第二次捕获34只, 其中

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

内容进行预习。

2.学生思考问题。

PPT演示

第6单元 第2课时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堂 小结 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 1.种群的概念及应用。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最好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骨架的构建。 投影板书内容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

口头表达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6单元 第2课时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举例说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3.评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的含义。

4.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重点 难点 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的文字资料, 便于上课时让学生阅读。

2.对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 准备表格, 便于比较教学。

3.准备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比较表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准备实例的图片或文字, 便于教学。

教学

建议

1.本节知识有很多的文字资料, 如报纸、杂志等, 收集并筛选, 采用最合适的用在课堂上。

2.对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子项目较多, 要对比分析讲解, 有利

于学生区分。

3.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要尽可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例结合起来, 达到对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

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 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 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 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

1.阅读气象学家预言的部分资料。

2.分析自主预习中的环境问题。

PPT 展示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1单元第2课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目

1. 描述内环境的稳态;

2.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4.解释稳态调节的机制;

5.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重点:1.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难点: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的理解。

课程导学建议课

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内容, 收集整理相关知识,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制作教学用的PPT, 特别是结合导学案制作表格, 如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表。

3.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 如稳态就是恒定吗?肾衰竭、腹泻、呕

吐等疾病与什么物质有关?

4.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9《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教学

建议

1.结合实例引题:列表比较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2.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动态变化。

3.“内环境稳态”需要调节, 了解调节结构, 举例说明调节机制。这部分内容需要详讲, 让学生

触类旁通, 通过一个例子联想到其他生命活动的调节。

4.从正面说明稳态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从反面说明稳态遭到破坏对生命活动的危害。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课堂导入创设

情境

2 min

1.结合教材P7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说明人

一天中体温的可变性。

2.引出“稳态”“调节”等概念。

1.认识人一天中体温在

变化。

2.初步了解相关概念的

含义。

PPT展示

体温日变

化表

第一层级

学习过程自主

预习

5 min

结合导学案的《基础学习交流》, 教师准备

问题, 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内容。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

教材, 梳理出本节内

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2.尽可能地完成教师提

出的问题, 不能完成

PPT演示

课题及学

生预习过

程中要思

考的4个

第5单元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定, 错的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特别是第5题。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

反思 感悟

2 min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比较抽象, 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靠想象,

有难度, 要教师讲究方法。

2.本节课涉及实验, 实验内容也是学生生疏的知识, 讲解清楚颇费心思。 1.学生预习很重要, 让学生有心理准备。 2.学生经历有助于学习, 缺乏经历的学生更需要耐心讲解。

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小结。 课堂 小结

2 min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 要求讲到:①内环境的稳态, ②内环境稳态的生

理意义, ③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④

稳态调节的机制, ⑤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 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2 min

通过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究, 例如实验设计的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 ②对照原则, ③平行重复原则, ④随机性原则

口头表述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5单元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3.分析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比较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差异。

4.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5.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重点 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

准备

1.查阅资料, 熟悉教材内容, 了解需要知识拓展的地方, 做到精心备课。

2.引题虽然结合教材, 但是, 设问做到恰到好处。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有多种表示方法, 要找到比较全面的图, 更有代表性。

4.准备不同金字塔的图, 并进行比较。

5.学习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要准备例子。

教学 建议 1.本节理论知识, 教材内容充实, 紧扣教材学习, 拓展不要太多。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学习, 需要结合图, 要把每一根箭头、每一个方框的意思说明清楚。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不但需要讲理论, 更需要解析。

4.结合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适当进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教育。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2.4 免疫调节(Ⅱ)

第4节免疫调节(Ⅱ)

三、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四、免疫学应用有哪些?(阅读教材P38-39以及39页资料分析,进行归纳)。 反馈练习 1.科学家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该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后的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2.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的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3.下页表为我国初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列表,通过下表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幼儿 年龄 应接种的疫苗接种方式预防疾病出生时卡介苗皮内注射结核病 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1个月时乙肝疫苗第二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2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一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3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二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 3个月时 百白破混合 制剂第一次肌肉注射 百日咳、白 喉、破伤风 A.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科学研究表明: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下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下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细胞可为HIV的增殖提供原料、酶和场所等条件 B.HIV通过攻击红细胞可使人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和成分有关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在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生物必修三步步高导学案第1章第1节(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方式一观察下图,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导入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同,我们将血浆等多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方式二联系实际导入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航天员的航天服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具有防止微流星体撞击,保暖隔热,保压供氧等多种功能,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那么,你知道人体细胞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吗?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 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3)适用范畴: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答案①—d②—a③—b④—e⑤—c 归纳总结内环境各组分的不同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6:2.4 免疫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预习、研习案】 活动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任务】阅读课本P35概念图,完成下题。 【训练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活动二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任务1】阅读P36第2、3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训练2】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面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B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任务2】阅读P37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1.特异性免疫在发挥作用时分成和两种类型,主要“作战部队”是。 2.特异性免疫中的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3.举例说明免疫反应中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抗原?它具有什么特点? 【任务3】阅读P37第4段及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训练3】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抗体 【任务4】阅读P37-38最后一段及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寄生到宿主细胞内,该怎样消灭这些病原体?【书中标注】 【任务5】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细胞参与,都可发生二次免疫。 2.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细胞;除浆细胞外,、、、 等免疫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此外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训练4】(多选)某种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 AB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3.3 其他植物激素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学海导航】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预习探究】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赤霉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验证赤霉菌产生赤霉素的实验步骤 ①用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②用__________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③从____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物质,称为赤霉素。 2.细胞分裂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__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______。 3.脱落酸 (1)合成部位:_____、______的叶片等。 (2)分布: 将要_______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3)主要作用: 抑制__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乙烯 (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2)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______________。 5.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多种激素___________共同调节,如_______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______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使其含量_________,反过来又________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的伸长作用。 6.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概念: _________的对植物的__________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 容易____、_____广泛、________稳定。 3.具体应用 (1)用______催熟。 (2)用________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3)用_________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4.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________、药物效果、药物毒性、_________、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_________、施用方式、_________和施用次数等问题。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 D.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 2.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 3.为使休眠状态的马铃薯块茎早发芽,以便早栽种早收获,用以处理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脱落酸C.赤霉素D.细胞分裂素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共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超级资源(共19套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 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如下图) (1)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生理效应不同, 低浓度促进生长(图中A→C, 不包括C点), 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C→D, 不包括C点)。“低浓度”与“高浓度”的分界点是C点, “低浓度”“高浓度”不是具体值, 而是浓度范围。 (2)四个关键点的含义: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B点促进作用最强, C点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D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3)曲线含义:AB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增强;BC段(不包括C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减弱;CD段(不包括C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抑制作用增强。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如下图)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例如生长素浓度为10-6 mol·L-1时, 对根是抑制作用, 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茎则是起促进作用。 (2)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说明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3)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下图) (1)图示说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 (2)应用:农田中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预习导航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概念: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曲线: 3.模型假设:在__________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数量的________倍。 4.建立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型中各个参数的意义:N 0代表____________;Nt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λ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2. 曲线: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_数量,称为环 【学习目标】 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