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⑥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

(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 民俗的集体性

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四. 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五.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民俗文化的服务性在于:

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

它的功能,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他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发挥的客观效用。

一、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二、规范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的维系功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

四、调节功能

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因此,对各种民俗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始终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于发展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

(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

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1、【定义】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第一节农业民俗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观察,逐渐产生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形成比较固定的习俗。这些知识虽受地域的局限,但它却有一定的可信性与可行性。如,除夕或初一观天象、风云,预卜一年的旱涝、晴雨。

农谚:

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德福的习俗。尽管这类习俗有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成分,但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却是共同的。如:

“添(填)仓”节(正月十九或二十五)

棉农元宵节看灯芯

广东除夕碗盖盐米看聚散,占卜丰歉

惊蛰响雷预知荒岁歉

春分刮东风下雪,小麦丰收

猜天

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是为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业禁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如:

初一不能睡觉

惊蛰墙角撒石灰,避虫蛇。

“蚕门”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年初元旦,祭天、祭先农,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尝新”、“献新”、“食新”。

“蚕花鼓”

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这些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七、农业娱乐风习

灯会打秋千采茶歌数九歌

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这些民俗,有的是渔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并经常在生产中发挥指导作用;有的是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带有警戒或教训意义的“禁忌”观念、信仰的反映。

第三节工匠民俗

一、工匠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名词解释】

①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

②《孟子·离娄上》中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指的就是古代工匠中所流传的技巧。

③“矩”是工匠们通过直角尺来正方的工具,古代叫“鲁班尺”,现在叫“直角曲尺”;“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绳”是划直线的工具,古代叫“绳墨”,现在叫”墨斗”;“水”是以水为准,来测地面的平斜。最初人们根据下大雨时地面水的流向来判断其高低与平斜,后来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叫“水臬”的测平工具,现代的水平仪,就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制造出来的;“悬”指用来测定端正垂直的垂绳,泥瓦匠盖房砌墙前要先吊线,下端悬以重物,用的正是悬法。

④“百工五法”同各行业基本生产工具的结合运用,构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榫卯——名词解释】

①榫卯又称“枘凿”,民间俗称“公母”。

②即将梁柱的接合处,一端削出榫头,另一端凿出卯眼,相互套紧、楔牢,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

③这种结构从来不用铁钉,但却牢固可靠,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为有名。

二、工匠的行业习俗

1、【师承制度——名词解释】

①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的工匠行业习俗之一。

②刚进门的小徒弟采取家长式管制,先要为师傅干杂活,师父认为其能吃苦,人品合格,才传艺。

③艺徒先是给师傅当下手,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继而在师傅监督和指导下,干关键性的技术活。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

④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多为四件),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⑤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举行新艺徒的拜师礼和由各位师傅向同行们介绍出了师的徒弟,充分体现出师承制度的严肃性。

2、职业行话

3、行业禁忌

4、祖师崇拜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我国民间各行业的工匠,在技艺上代代相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与传统,这与他们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再加上工匠间的竞争的激烈,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对非同一师承的同行,防范尤其严格。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工匠们由于机遇的难觅和命运的多舛,普遍比较迷信,他们往往求助于冥冥中神灵的保佑。

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一)【集市——名词解释】

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与殷商时代。早期的集市贸易,建立在以及所有、换己所无的物物交换的基础之上,并不一定等价。定时、定点的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因此,人们才把到这种有规律的变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去交易叫“跟集”或“赶场”。

【中人——名词解释】

即掮客,俗称“牙子”,中人并无要买可卖之物,而是凭其经验和口才,协助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二)【行商——名词解释&简答题】

这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可以说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行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历史上往来于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另一则是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他们的民俗传承,以“市声”(又称“货声”,北京人叫“吆喝”)为最突出。市声分“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目的皆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三)【坐商——名词解释&简答】

凡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均称坐商,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望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如北京的“同仁堂”药店,“瑞蚨祥”绸缎庄、“荣宝斋”书画文具店等。有些店堂内还悬挂有“满招损,谦受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字句的精致标牌,以表明店主的经营之道。这类标牌,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在商业民俗中的一种表现。

二、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一)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

(二)【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我国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和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 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 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 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 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 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 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 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 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 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民族学和民俗学同属法学硕士下的学科,毕业后颁发的都是法学硕士学位。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民族学是法学一个二级学科,本科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不在少数;民俗学归属法学类二级学科社会学,本科开设的学校较少,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以上阶段。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 这个专业和社会学一样都属于法学。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之类的工作是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的,通过了司法考试是你最大的资本,也是择业中的最大竞争力,但是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律师也是要依托于一个行业背景下的,比如本科学的是金融,做了律师以后就可以专门打金融方面的官司或者在金融公司做法务,配合投行上市等等,如果本科是历史学,研究生是民族学专业,以这个为背景,研究生学历,英语再棒一点,通过司法考试,进一个大律所做律师,或者进一个大企业做法务基本没问题的。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相对热门专业就业而言,民族学和民俗学均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其就业特点比较广泛,一般毕业学生均是服务于国家事业单位、高校等、单位。这两门学科属于学术研究型科学,相对于有意向继续深造的读博的同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C587-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民俗学概论大纲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民俗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民俗学概论》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方法:闭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三、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形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口头文学 一、口头散言语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三、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四、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五、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六、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七、歌节、歌俗与歌手 第九章民间语言 一、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常用型民间熟语 三、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章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二、民间舞蹈 三、民间戏曲 四、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民间游戏娱乐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二、民间游戏 三、民间竞技 四、民间杂艺 第十二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考试书目: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考研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区别 民族学和民俗学同属法学硕士下的学科,毕业后颁发的都是法学硕士学位。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民族学是法学一个二级学科,本科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不在少数;民俗学归属法学类二级学科社会学,本科开设的学校较少,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以上阶段。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 这个专业和社会学一样都属于法学。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之类的工作是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的,通过了司法考试是你最大的资本,也是择业中的最大竞争力,但是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律师也是要依托于一个行业背景下的,比如本科学的是金融,做了律师以后就可以专门打金融方面的官司或者在金融公司做法务,配合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投行上市等等,如果本科是历史学,研究生是民族学专业,以这个为背景,研究生学历,英语再棒一点,通过司法考试,进一个大律所做律师,或者进一个大企业做法务基本没问题的。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相对热门专业就业而言,民族学和民俗

民俗学 重点

绪论 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什么理念基础上的?对Folklore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1、我国学界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富国强民”思想基础上的。严复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救亡图存的思想。20世纪初民俗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挖掘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民众有价值的生活文化的经验,改造和建设国民性。顾颉刚从历史与民俗,江绍原从宗教与民俗的交叉研究,均致力于挖掘几千年来被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为建设新文化,塑造新的国民性服务。 2、Folklore在英语中主要是指民众的知识和智慧。20世纪初我国民俗学界关于Folklore 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江绍原曾将其翻译为谣俗学、民学、民俗学,将其理解为民众的一切传承性生活文化知识;周作人虽然没有对日本沿用的民俗学(Folklore)做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从其对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认同来看,关注的也主要是国民生活知识和民族基层文化内容。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说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从民俗的生活层面而言的。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样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条件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样态。如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放牧牛羊、住蒙古包、以狼为图腾等是其基本生活样态。(2)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体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它体现在男婚女嫁、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3)民俗是活的生活样态。民俗不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而是活生生存在于当下的生活当中。 2、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1)所谓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是说民俗赋予了日常生活相应的规范或范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还体现为相应的文化观念。 (2)民俗作为文化模式体现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自身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文化;日本民族具有浓重的耻辱观念等等。 (3)不同民族文化模式不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民俗文化模式的冲突或融合。如满清政府强制汉人剃发,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满清政府为维护自身通知,又注重弘扬汉族孝文化。 第二章 1、中国十二生肖是如何在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的? (1)十二生肖作为是一种历法形式,是适应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表示法。十二地支是古代太阴历用来表示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的方式,后来与十天干结合使用,又产生了十二生肖的说法。 (2)十二地支用十二种动物表示,这十二种动物如猪狗牛马羊等一般是与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古代社会这些动物往往也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同时,不同动物代表不同时辰,也与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认识有关,因此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从上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它是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 2009年第1期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董晓萍 [作者简介]董晓萍(1950-),女,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摘 要]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有相近的学术目标,有相似的历史保护形式和社会认同基础,但也不是所有民俗学的对象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民俗学的角度说,将两者共同讨论和交叉研究,有助于实现三种提升:一是有助于将部分本国文化杰作塑造为人类共享文化产品,二是有助于促进开展大众遗产学教育,三是有助于在人类多元文化差异中保持自身文化权力。这一研究旨在把生成和发展于本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中的精神文化财富上升到人类生命意识上认识,促进人类在多样和谐的地球环境中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整体保护理论 基本问题 三要点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90(2009)01-009-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理念,很理性,但也很理想化。民俗学是与之目标相近的学科之一,民俗学研究对人类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行为产生连续性影响的文化,现代民俗还超越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代际间的界限,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接触点,具有跨文化性,这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走越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成立,也在于它的对象是一种连续文化的同一体,能成为世界文明财富,为人类所共享。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研究,可以促进非遗保护,民俗学本身也会在非遗理论建设中获得新的位置。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概念,但却是一对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将之共同讨论,是基于它们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和社会认同的相关性。在全球化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已互相公开解密,两者的封闭传统都被解禁,这也对两者的主体文化自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人们必将寻求共同保护的出路。将两者共同讨论,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整体保护理论。 目前民俗学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如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的异同处和互补点等。由此所确定的学术目标,也应该是对政府公共政策、现代 社会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都有实际价值的学问。本文就此稍作讨论。 一、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相关的历史 基础与异同点 从民俗史上看,很多民俗保护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形式有相似的历史基础。我国很早就有保护文化的传统,政府下令搜集和保护遗产的文献记载十分丰富。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中,武夷山就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政府保护文告。公元748年,当时朝廷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要求保护。公元944年,朝廷又诏告说: !全山禁 止樵采、张捕?,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区域地理景观是有益的。公元1121年,朝廷还在武夷山设置了!提举?、!主管?等官职,先后委任145名官员专司保护事宜。至今在36峰上还留下历代官府保护法令和告示14处,这就是文化举措了。除政府保护外,民俗保护更为普遍。当地有大量的乡规民约,对武夷山实行动物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和文物保护,形成了一个有浓郁民俗保护氛围的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 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 -五四运动前夕 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及丛书,以及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叙事学与民俗学

偶滴叙事学论文 2007-03-17 18:49 学个民俗学还真不容易呢,连叙事学这么高深都学科都要学 凑的一篇论文 奇文共赏吧 对叙事学理论中国化、民间化的思考 摘要:叙事学发展之迅速是有目共睹的,但如何把这种源于西方的理论更好的运用于中国叙事作品的研究上,如何建立起中国化的叙事学理论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民间叙事作品研究本应成为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就从如何把叙事学理论中国化、民间化两个方面入手,试图揭示其深远意义。 关键词:叙事学理论;中国化;民间化;文人叙事;民间叙事 一、简述叙事学的发展史 1、西方叙事学发展概略 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⑴从此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内。但对于叙事作品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时代,他在其著作《理想国》第三卷中就阐述了描述和模仿的差别。叙事学在起步之初,受到了结构主义以及俄国形式主义影响。经过罗兰?巴特、杰拉尔?热奈特等理论家的建构,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 结构主义强调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叙事学起步之初也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把叙事文本看作封闭整体,不考虑文本与社会、读者的联系,对叙事文本内部各要素展开研究。主要表现在以故事、文本和叙述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被归为经典叙事学。但随着叙事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对经典叙事学把作品视为封闭整体提出了质疑。 作为对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和变形,后经典叙事学将经典叙事学中的故事层面、文本层面和叙述层面进行了有机整合,也出现了多位有影响的学者,如米克?巴尔、查特曼、普林斯等。经过整合,叙事学家试图重建完整的“叙事语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句法(由一套有限的规则生成所有故事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语义(对这些结构进行阐释,包括叙事内容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话语(结合上述结构,由另一套有限的规则来解释叙事话语,如叙述时序、叙述速度、叙述者干预等);语用(影响前三部分分析进程的认知和交际因素)。 ⑵通过这些叙事语法,叙事学就把自身的研究范围拓展到很广阔的空间中。美国叙事学者杰恩评价道,今天的叙事学“是…叙事学+X?的研究模式”,这里的“X”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他觉得“都很有研究价值”。⑶相应的,目前也就出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社会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历史纪撰叙事学、法律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及文化叙事学等等。同时后经典叙事学也把研究对象进行拓宽,既关注文字以外的叙事,如对戏剧、绘画、连环画等媒介的叙事进行分析,也关注文学以外的叙事,对日常会话叙事、新闻叙事、法律叙事等进行分析。 2、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及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叙事学理论陆续被引入国内。同时相关论著也被大量的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掀起了叙事学研究热潮。总体看来,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路线:大量接受西方叙事理论;迎头赶上并积极参与西方叙事学理论讨论;利用西方叙事理论剖析中国、外国当代文学作品,继而剖析中国古代叙事作品;还有个别学者已然开始以叙事为切入点反思对比中西文化。⑷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 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 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 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 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 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狭义: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中外民俗课程单元设计 教案首页 第 1 单元第9周 2 学时单元标题: 模块一:民俗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 教学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力(技能)目标: (1)能理解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能通过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2、难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法、讲授法、ppt演示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无

教案正页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内容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10分钟) 播放红莓花儿开、康定情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观看我国旗袍图片;观看有趣的民谣,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经济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民俗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民俗学的概念 (一)广义的民俗学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族生活。 (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 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意见: 1、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 2、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3、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 4、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二、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一)经济的民俗:它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 (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总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在研究之列。 1.鲁菜 是中国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其中尤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等。胶东临海,菜以蒸制海鲜见长。 工艺以蒸、煮、扒、炒、熘见长,口味以咸鲜为主。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等。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1.举例说明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 1)服饰文化的形态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爱 斯基摩人与非洲土著的服饰文化极不发达,而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的地区的服饰 文化很发达。 2)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服饰文化的发展形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以捕鱼为生、狩猎为 生的民族,则以鱼皮、兽皮为衣。 3)服饰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信仰有着紧密地联系,它往往蕴含了一个民族古老的 文化信息。侗族的背牌,表明了他们对蛇的崇拜;畲族妇女的狗头帽,说明了狗图 腾。 4)服饰的标志作用: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民族等在服饰上也都存在很大差别。 2.比较中国古代饮食惯制与现在的饮食习惯 1)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和饮食习惯而 定制出的饮食惯制。它既包括每天的饮食时间,也包括每天的人均的饮食摄入量 及食物种类。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餐称为“朝食”时间约为上午九点左右,是一 天的正餐。这样安排可能与农耕文化有关,由于农忙,为节省时间,人们一天要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学作业一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饮食 2、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 八大菜系中粤菜是以广州、( )、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体的菜系。潮州 3、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典型的代表是( ) 故宫 4、中国十二生肖的出现,是( )的一种表现。动物崇祀 5、Folklore为民俗学国际通用术语,由民俗学开创者()率先提出,它本是Folk与lore合成的。Lore为知识,研究之义,Folk意为没有文化,土里土气的乡下民众。汤姆斯(Thomas 6、《菊花与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写的一部研究日本国民性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书本尼迪克特 7、英国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著名的( )书中谈到禁忌的原则。《金枝》 8、有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恋爱节”,或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游 9、我国早期婚俗中,()普遍实行族外婚姻。黄帝时代 10、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邬丙安 12、民俗的载体包括口承的、心意的和()的载体历史典籍 13、先民囿于物质条件和社会生产的限制和初民唯有的野性思维能力,最初持万物与人一样有灵的观念,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图支配、征服自然万物,由此而萌发了中国先民童年阶段的最早的民俗——(崇拜14、史诗,叙事诗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苗族史诗《古歌》等凭借()传播。多种载体结合 15、(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为什么说民俗不仅仅是“文化遗留物”? 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当地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当地文明的一部分。 托姆斯(Thoms)在他的民俗概念和民俗研究中吸收了海德?D格林(Herder-Grimm)的把民俗定义为民族遗留物的观点,但它也受到了“泰勒的科学”的进化观的影响。1871年爱德华?莫莱特?泰勒(Edward Murnett Tylor)在他的作品《原始文化》中声称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D?D风俗和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