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汉律的

从汉律的

从汉律的
从汉律的

从汉律的“恤刑”制度谈起----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研究

2014年09月28日11:33 法帮网法律咨询我要评论

从汉律的“恤刑”制度谈起----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研究

[内容概要]汉律规定:“年80岁以上的老人,8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怀孕未产的妇女等,在有罪监禁期间,给于不戴刑具的优待。”[1] 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唐代又确立了“三复奏制度”以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防止错杀。虽然这一立法精神与现代的“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制度”较之相对朴素,但对我国制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仍然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刑法理论界,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提出完全废除死刑的主张,虽然,中国刑法界还没有把废除死刑作为自己现阶段的目标,但是,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却一直是中国刑法的态度。 [2]本文从的时侯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一角度来说明中国刑事法学界严格限制死刑的努力,阐释中国刑法在保护人身权利方面的功能,同时探讨更现实更有意义的限制甚至废除死刑的道路。

[关键词] 死刑限制审判时怀孕妇女

一、中国对死刑限制的法律思想及渊源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包括立即与缓期二年执行两种情况。由于死刑的内容是剥夺罪犯的生命,故又被称为生命刑。“我们知道生命具有最宝贵的、剥夺后不可能恢复的价值,所以死刑成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3]《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慎用死刑是我国一贯的政策。在国际法方面,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个人权公约,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三部分第六条第五项规定,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目前我国已签署了两个公约,并已批准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会得到批准。[4]自从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对于死刑的评价已经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现在还不可能废除死刑,但是,一方面,保留死刑绝不意味着可以多杀、错杀。坚持少杀、防止错杀同样既是国家一贯的死刑政策,也是人们的共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量适用死刑违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以至最后消灭犯罪,而不是从肉体上消灭罪犯。另一方面,死刑存在消极作用,大量适用死刑会引起恶性犯罪增加,阻碍人们价值观念的提升,必须杜绝错杀,而少杀、慎杀也有利于防止错杀。刑法总则与分则对死刑的适用也作出了明确、严格的限制。《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该条明确指出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一律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因为后者也属于死刑。具体体现出我国立法对该种情况所注重的正义价值的立法精神,突出了现行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功能。[5]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2005年,发生在辽宁阜新市的一起恶性杀夫案,犯罪嫌疑人郭某在出逃4个月后向警方自首。随着郭某的投案自首,包括警方在内,人们都认为这起案件已经可以结束调查了,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警方对郭红审问过程中,郭红时常出现呕吐、嗜睡等生理反应。警方经过医生对其检查后得知:郭红已经怀孕。根据科学检测之后推算,怀孕应该是发生在郭红杀人后外逃期间。如果郭红不怀孕,由于案情的恶劣,郭红可能面临死刑。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从该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犯罪嫌疑人有利用其怀孕的情形逃避其本应承担较严重的法律制裁。另外,如果“审判时”这个时间段过长,就给了不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很多可乘之机,可以在这个时间里“制造”怀孕的事实。曾经就发生过“人工受精”的实例。不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了事物的这种两面性,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把握这一原则,然后在今后的立法,司法方面严格加以规制。

三、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的正确认定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作了规定。立法的本意是保障无辜的婴儿不受刑罚的追究,另外,也体现了对孕妇的特殊保护,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对无辜生命最起码的尊重,也是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审判时”和定义“正在怀孕”一直存在着争议。为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不尽统一的情况。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对“审判时”的时间范围正确理解

《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审判时”应从立法者目的的角度作扩大解释。笔者认为这一理解是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的电话答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羁押期间已是孕妇的被告人,无论其怀孕是否属于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也不论其是否自然流产或者经人工流产以及流产后移送起诉或审判期间的长短,不适用死刑。“审判时”包涵刑事诉讼整个过程。它应该包括立案阶段,侦查(羁押)、提起公诉、法庭审理,直到法院判决为止。这个过程从公安机关或公诉机关认为或者应该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并且决定进入立案阶段开始,直到公诉机关向审判机关提起公诉,审判机关依法审理并宣判时为止。[6]另有观点从文义解释的角度对“审判时”作缩小理解,认为其专指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受理之后,人民法院审理并宣判的全过程。相比之下,扩大解释的“审判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仅侦查(羁押)期间我国《刑事诉讼法》就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符合特殊情况的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二个月。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并符合法定条件的,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再延长二个月。由此可以推出其整个诉讼阶段最长可达十个月以上。在此期间如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怀孕的一律不适用死刑。而缩小解释的“审判时”最多不可能超过两个半月。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符合法定特殊情形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在整个诉讼的过程中,最慢最特殊的情况都必须在

两个半月之内结案。显然,对直接承受刑罚制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讲,扩大解释的“审判时”比缩小解释的“审判时”对其更为有利。不仅如此,即使在死刑判决宣告及死刑命令签发后,执行前,发现罪犯正在怀孕的,也应当停止执行死刑。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发现罪犯正在怀孕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有关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也对《刑事诉讼法》的这一条文进行了细化与明确,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根据现行刑法对适用死刑的严格、谨慎的立法精神,绝大多数法官在审判时,都是从扩大解释的角度去理解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审判时”的时间范围能够更好体现刑事诉讼中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核心价值。

(二)对“正在怀孕”的认定

“正在怀孕”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整个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怀孕,这包括在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之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怀孕,也包括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被羁押期间怀孕。至于“怀孕时”在理解上并不存在着太多的争议。大家都知道,怀孕时是指从成功受精到成功分娩时止这么一个完整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特殊情形---流产(包括人工流产和自然流产)被司法解释为合理情形,即使流产,也认定为“怀孕时”,享受不宜适用死刑的规定。从司法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法律上理解“怀孕时”包括在“审判时怀过孕”和“审判时正在怀孕”这两种情形。需要指出的是,对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以前,被告人在关押期间做人工流产的,应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能判处死刑;更不能为了判处死刑而强制怀孕的被告人做人工流产。此外,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7]在司法实践时,面对人工流产的情形是人为可以改变的,这种情形司法人员需要谨慎地对待,因为,一旦法律认定流产不属于“怀孕时”,很有可能一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致人于死地的目的,使出一些卑鄙的手段,积极创造出人工流产的情形。我想这也是目前司法解释为何认为流产是合理情形的一种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任何时候都不太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讲,她们几乎不太可能自己主动的,自愿的去进行人工流产,然后好让自己能判死刑。因此流产中的人工流产情形也应该当然地理解为“怀孕时”。

另外还包括不能等被告人分娩以后再判处死刑或者执行死刑,以及不能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包括在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被告人是怀孕的妇女,也包括审判前在羁押受审时已是怀孕的妇女。对于这种妇女,即使她在羁押或受审期间生产或者流产了,仍应视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8] 但是,一部分学者提出;现实生活中非法律工作人员在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理解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因此,为了尽可能的保障无罪的人不被追究刑事责任,保护刑法法益不受侵害,充分体现立法的宗旨和本意,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建议将《刑法》中“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改为“刑事诉讼中正在怀孕的妇女”。这样更能体现出立法的宗旨和本意,法官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时也更加有法可依。[9]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只是存在于立法技术层面,如语言表达的局限性等

因素,因受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所产生的歧义。而在司法实践中,应从立法精神去把握该条的涵义,以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

四、“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反思

意大利著名的刑罚学家贝卡里亚在他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就大胆的提出“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的问题,他说:“体现着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我认为这是一种荒谬的现象。”[10]从当今世界各国立法来看,废除死刑是一种趋势,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完全废除或部分废除死刑。。

我国从现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治安状况来看,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已经从立法与司法中严格限制了死刑的适用。如“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就从死刑适用的犯罪主体和死刑执行制度上作了严格的限制,这也正是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实现法律正义与保障人权方面所体现的社会职能。

语言学习知识文字法律法规及其有关规定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它的颁布,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工作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1986年以来,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推动了语言文字健康地向前发展。但是,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混乱的现象,如有的地方方言盛行,社会上乱写不规范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语言文字工作无法可依的状况亟待改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标志着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全面走上法制的轨道。这对于进一步普及文化教育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由什么部门起草的?由谁公布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起草的。起草工作于1997年二月正式启动,2000年4月完成。 这部法律是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江泽民主席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正式公布的。 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何时公布的?自何时起施行?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0年10月31日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4.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指导思想是: (1)与宪法等有关法律保持一致; (2)坚持新时期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3)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中,要体现主权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的什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

秦汉律篇二级分类说--论《二年律令》二十七种律均属九章(之二).

秦汉律篇二级分类说--论《二年律令》二十七种律均属九章(之二) 四从魏晋以后律的演变看战国秦汉律 魏律虽然从汉律九篇增加为十八篇,但是,增加的劫略、诈伪、毁亡、告劾、系讯、断狱、请赇、乏留、惊事、偿赃、免坐等章均是从九章析分、修改而成。(注:关于魏律篇章,本文采纳滋贺秀三《关于曹魏新律十八篇的篇目》的观点,该文收入《中国法制史考证》丙编第2卷,第252—266页。)晋律则不同,除了沿用魏律创设的诈伪、请赇、告劾、系讯、断狱、毁亡诸篇,恢复厩律,将兴擅改为擅兴外,还增加了水火、法例、关市三篇,并“因事类为卫宫、违制,撰周官为诸侯律”。梁律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仓库篇,陈律“篇目条纲一用梁法”。(注:程树德:《九朝律考·陈律考·篇目条纲一用梁法》,第322页。)后魏律将卫宫改为宫卫、厩律改为厩牧。北齐律将宫卫改为禁卫。后周律变化较大,重设卫宫篇,增加了祀享、朝会、市廛、关津等律。(注:参见《隋书·刑法志》,《唐六典》祀享作祠享,关津作关市。)隋律再度将卫宫改为卫禁,违制改为职制,厩牧改为厩库。唐律完全继承隋律。 如《唐律疏议》卷15《厩库》所言:“厩库律者,汉制九章,创加厩律……隋开皇以库事附之,更名厩库律。厩者,鸠聚也,马牛之所聚。库者,舍也,兵甲财帛之所藏,故齐鲁谓库为舍。”隋唐律中的《厩库》实际上是由梁律的《厩律》和《仓库》合并而成,而梁律中的仓库亦不是凭空而来,《秦律十八种》中即有《仓律》。 《唐律疏议》卷7《卫禁》:“卫禁律者,秦汉及魏未有此篇。晋太宰贾充等,酌汉魏之律,随事增损,创制此篇,名为卫宫律。自宋洎于后周,此名并无所改。至于北齐,将关禁附之,更名禁卫律。隋开皇改为卫禁律。卫者,言警卫之法;禁者,以关禁为名。”虽然汉律中没有卫禁或宫卫(卫宫)的律篇,但是,晋律中的卫宫篇很可能来源于张汤的《越宫律》。(注:除了张汤所作《越宫律》,汉代还有“宫卫令”。《汉书·张释之传》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晋律卫宫律到底渊源于汉代的“宫卫令”还是《越宫律》尚需论考。)北齐时将关禁加入此篇,关禁的内容在《二年律令》属《津关令》,因此,其间亦有渊源。 《唐律疏议》卷9《职制》:“职制律者,起自于晋,名为违制律。 爰至高齐,此名不改。隋开皇改为职制律。言职司法制,备在此篇。宫卫事了,设官为次,故在卫禁之下。”然而,晋律中的违制来源于哪里呢,史书并无记载。唐律《职制》中的“置官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贡举非其人”、“在官应直不直”、“官人无故不上”、“之官限满不赴”等与秦汉的《置吏律》、《内史杂》、《除吏律》等内容性质颇为接近,如《秦律十八种·置吏律》“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条(第94页),“除吏、尉,

什么是普通话-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中华大民共和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宙审华人民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閉的总原则,国家机关在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职责,及对社会几儿个主要行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规范等。 普通话、规范字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二、什么是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包括经过整理筒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经过整理理简化的字是指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以字表等形式正式颁布的现代汉字规范。未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历史流信下来的,沿用至今,未经过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如人、川、日、水等字。 “生”和“身”的用法 “生”和“身“在用法上右些纠结不清,很容弄错,石时其至会

间出突话来生”“sheng”,“”念"shen"”,前者右后居的。一船南方人不分该两个字的音,都念成“”的音,于是问出来了,“生”的宰义指“生自、生长、生存、,生计、生命、生平、产生、没没有成(素、加工)、生疏、生硬,学生”等等。“身”的宰义指“身体、生命、自己、人品荐,物体的主体部分”等等,在“生命”成一义项上讲,两个字有诉义的美系,因址,易出现用法不当的现,"生后”与“后生”,“终生"”与“终身”,许多人分不清它们的区别,以至于用错说话,“生后”指“出生以后”,“身后”"指“死了以后”,两者相对,不能程用;“终生”指“一生”,但多献身之事而言,“终身”也指如“奋斗终生”,“一生”,如“终身”,就多指烟婚姻大事,二者的使用场合是有区别的的。 我们学习语文,既要注重读音,又王明辨词义,才会正确的表达思想,明白地交流信息。 你知道有多少个使用汉字的国家吗?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和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 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用新文字扫除文盲,着扫盲工作的开展,新文字在越南普及了。 日本在公元第三世纪传入汉字,不久,日本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后来又把记音字母的汉字察画简化,创适出“假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 1.什么时候普通话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从哪年开始颁布实施的? 答:2000年10月31日颁布,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3.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什么? 答: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哪些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答:①文物古迹;②姓氏中的异体字;③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④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⑤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⑥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5.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是什么? 答: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6.什么是普通话? 答: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7.什么是规范汉字?

答: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 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8.国务院规定从哪年起什么时间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答: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9.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形象代言人是谁? 答:央视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和着名演员王刚。 11.哪些岗位人员应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 答:教师、公务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 12.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是怎样的? 答:普通话水平分为3级。每一级别内部再划分为甲、乙两个等次,共三级六等。 13.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 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等多部法律都提出要推广、使用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1月l日起施行。这 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并对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 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出了明确规定。 14.新时期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12字方针是什么? 答: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汉简贼律

汉简《贼律》沿革考 发表时间:2008-2-27 阅读次数:704 主题词:张家山汉简《贼律》《唐律疏议》 内容提要:通过对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比较,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贼律》内容沿革,汉《贼律》律与秦律、唐律的继承与沿革关系。 汉《贼律》源于战国时期李悝编订的《法经》中的《贼法》。据文献记载,《法经》有六法,其中《盗法》居首,《贼法》第二。秦改法为律,《贼律》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未变。《唐律疏议》:“周衰刑重,战国异制,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九章之律。”近代以来,诸家辑佚汉律,也往往以此来排序。如沈家本的《汉律摭遗》,程树德的《汉律考》即如此排序。又据1987年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出土汉律,其中有汉律目录,“第一、二、三栏大都残破,似有《盗律》目录,第四、五、六栏墨迹尚存,为《贼律》目录。”[①]这些资料都能说明《贼律》在汉律的结构体系上处在《盗律》之后,《盗律》居首。张家山汉简《贼律》在《二年律令》的位置,整理者将其列于第一,是否因出土时竹简的存放位置,并未说明原因。 一,汉《贼律》的内容沿革 关于张家山汉简《贼律》的内容,李学勤先生曾介绍:“贼律从反、弃守、谋反等大罪开始,规定非常细密。特别对于杀人、伤人,根据罪行性质大小和所杀伤者的身份,作了明确的区分。此外作为贼律内容的,有燔烧、失火、流杀人(淹没)、伪写玺印、矫制、上书及有言而谩(欺诈不实)、增减卷书、毁封、挟毒和亡失印、书、符、券、门钥等等”[②]。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汉《贼律》内容比较庞杂,远远超出了程树德所谓“贼则叛逆杀伤之类”[③]的范围。如果将汉简《贼律》所涉及的内容与《晋书·刑法志》的记载相比较,发现无不符合若契。曹魏为了改变汉律“《盗律》有贼伤之例,《贼律》有盗章之文,《兴律》有上狱之法,《厩律》有逮捕之事,若此之比,错糅无常”[④]的状况,曹魏修律时曾作了较大的调整,将原属汉《贼律》的很多内容归并入其它的律目内,如汉《贼律》中的“贼伐树木、杀伤人畜产及诸亡印”等内容,曹魏修订《新律》时归并为“《毁亡律》”,唐代修律时又将其中关于“杀伤人畜产”的条文并入唐《厩库律》,“亡印”、“贼伐树木”等条文归并入唐《杂律》。 汉《贼律》还有“欺谩、诈伪、逾封、矫制”等内容,曹魏制订《新律》时将这部分内容分为《诈律》。《唐律疏议》:“《诈伪律》者,魏分《贼律》为之。”[⑤]汉《贼律》“有储峙不办”,曹魏制订《新律》分为《留律》。唐代修律时又将这些内容归入《唐律》中的《诈伪律》。此山贳冶子为《宋刑统》所作《释文》中认为李悝所着《法经》六法中的“《贼法》,今《诈伪律》是也。”[⑥]他的说法有点以偏概全,但也至少说明唐宋律中的《诈伪律》很多内容从中国早期法典中的《贼法》或《贼律》划分过来。 关于唐《斗讼律》,《唐律疏议》曰:“至后魏太和年,分《系讯律》为《斗律》。至北齐以讼事附之,名为《斗讼律》。后周为《斗竞律》。隋开皇依齐《斗讼》名,至今不改。”[⑦]那么魏晋时期的《系讯律》就应包括“斗”“殴”

最新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测试题(教师试卷)

贞丰县者相镇第一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测试题目 教师:总分: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目后相应的括号内) 1.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起施行。() A 2000年11月1日 B 2000年12月1日 C 2001年1月1日 2.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 A 国家法定语言文字 B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C 国家通行语言文字 3.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 A 规范汉字 B 通用汉字 C 标准汉字 4.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 义务 B 权利 C 责任 5.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 A.便利 B.条件 C.培训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A 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B 教育行政部门 C 有关部门 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 A 法制建设 B 现代化建设 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8.国家奖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作出的组织和个人。() A 重大贡献 B 突出贡献 C特殊贡献 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 使用 B 发展 C 使用和发展 10.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A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B宪法 C民族区域自治法

11.国家机关以为公务用语用字。() A汉语和汉字 B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C中文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A汉语文课程 B语文课程 C各种课程 13.汉语文出版物以及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法律和规定 B方针和政策 C规范和标准 14.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批准。() A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B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 C国务院外事工作部门 15.公共服务行为以为基本的服务用字。() A规范汉字 B通用汉字 C常用汉字 16.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为服务用语。() A普通话 B普通话和当地方言 C普通话和外国语 17.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 A简化汉字 B印刷体汉字 C规范汉字 18. 在需要使用方言时可以使用方言。() A各种艺术形式 B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 C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 19.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中可以保留或使用。() A繁体字 B异体字 C繁体字、异体字 2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A 《汉语拼音方案》 B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C注音字母 21.《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罗马字母拼写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A人名和中文文献 B地名和中文文献 C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 22.异体字在中可以保留使用。() A地名 B姓名 C姓氏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语言文字规范知识100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语言文字规范知识100题 学校:姓名:班级:座位号: 1. 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由****主席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起实施。 A. 2000年1月1日 B.2000年12月1日 C.2001年1月1日 2. 普通话和规范字是。 A. 国家法定语言文字 B.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C. 国家通行语言文字 3.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 A. 规范汉字 B. 通用汉字 C. 标准汉字 4.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 义务 B. 权利 C.责任 5.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 A. 便利 B. 条件 C.培训 6.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A. 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B. 教育行政部门 C. 有关部门 7.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 A. 法制建设 B. 现代化建设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8. 国家奖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做出的组织和个人。 A. 重大贡献 B. 突出贡献 C. 特殊贡献 9.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 使用 B. 发展 C. 使用和发展 10.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A.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B. 宪法 C. 民族区域自治法 11. 国家机关以为公务用语用字。 A. 汉语和汉字 B.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C. 中文 12.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A.汉语文课程 B.语文课程 C.各种课程 13. 汉语文出版物以及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 法律和规定 B. 方针和政策 C. 规范和标准 14. 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批准。 A. 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B. 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 C. 国务院外事工作部门 15.公共服务行业以为基本服务用字。 A. 规范汉字 B.通用汉字 C. 常用汉字 16.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为服务用语。 A. 普通话 B. 当地方言 C. 普通话和当地方言 17.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 A. 简化汉字 B.印刷体汉字 C. 规范汉字 18. 在需要使用方言时可以使用方言。 A.各种艺术形式 B.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 C.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 19.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中可以保留或使用。 A. 繁体字 B. 异体字 C. 繁体字、异体字 2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作写拼音和注音工具。 A.《汉语拼音方案》 B.《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C.注音字母

从汉律的恤刑制度谈起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

从汉律的恤刑制度谈起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 女不适用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从汉律的“恤刑”制度谈起----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研究法学论文[内容概要]汉律规定:“年80岁以上的老人,8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怀孕未产的妇女等,在有罪监禁期间,给于不戴刑具的优待。”[1]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唐代又确立了“死刑三复奏制度”以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防止错杀。虽然这一立法精神与现代的“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制度”较之相对朴素,但对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仍然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刑法理论界,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提出完全废除死刑的主张,虽然,中国刑法界还没有把废除死刑作为自己现阶段的目标,但是,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却一直是中国刑法的态度。[2]本文从审判的时侯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一角度来说明中国刑事法学界严格限制死刑的努力,阐释中国刑法在保护人身权利方面的功能,同时探讨更现实更有意义的限制甚至废除死刑的道路。 [关键词]死刑限制审判时怀孕妇女 一、中国对死刑限制的法律思想及渊源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包括立即执行与缓期二年执行两种情况。由于死刑的内容是剥夺罪犯的生命,故又被称为生命刑。“我们知道生命具有最宝贵的、剥夺后不可能恢复的价值,所以死刑成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3]《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慎用死刑是我国一贯的政策。在国际法方面,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个人权公约,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三部分第六条第五项规定,对

关于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测试卷

马头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法规知识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B )起施行。 A、2002 年1 月1 日; B、2001 年1 月1 日; C、2000 年10 月31日。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 (C ) A、北方话和汉字; B、普通话和汉字; C、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3?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A )。 A、规范汉字; B、通用汉字; C、标准汉字 4.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B )。 A、义务; B、权利; C、责任 5.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各民族都有(C )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使用; B、发展; C、使用和发展 6. 国家机关以(B )为公务用语用字。 A、汉语和汉字; B、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C、中文

7.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A )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A、汉语文课程; B、语文课程; C、各种课程; 8. 汉语文出版物以及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C )。 A、法律和规定; B、方针和政策; C、规范和标准 9. 公共服务行业以(A )服务用字。 A、规范汉字; B、通用汉字; C、常用汉字 10. 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A )为服务用语。 A、普通话; B、普通话和当地方言; C、普通话和外国语 11. 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标志牌等使用外国 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C )。 A、简化汉字; B、印刷体汉字; C、规范汉字 12. (B )在需要使用方言时可以使用方言。 A、各种艺术形式; B、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 C、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 1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 品中可以保留或使用(C)。 A、繁体字; B、异体字; C、繁体字、异体字

语言学习知识文字法律法规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 推普宣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工作的经验。它的颁布,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工作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1986年以来,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推动了语言文字健康地向前发展。但是,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混乱的现象,如有的地方方言盛行,社会上乱写不规范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语言文字工作无法可依的状况亟待改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标志着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全面走上法制的轨道。这对于进一步普及文化教育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何时公布的?自何时起施行?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 2000年10月31日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3.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与宪法等有关法律保持一致; (2)坚持新时期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3)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中,要体现主权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的什么?

汉律六十篇1

汉律六十篇”: (1)《九章律》九篇: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 (2)《傍章律》十八篇:叔孙通在高祖和惠帝年间制定,主要关于礼仪方面的内容。 (3)《越宫律》二十七篇:武帝时张汤制定,主要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内容。 (4)《朝律》六篇:武帝时赵禹制定,又名《朝贺律》,关于朝贺制度方面的内容。 《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膑、宫、大辟 封建制五刑是指笞、杖、徒、流、死 领事裁判权: 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本国法律裁判。 西周,傅别:调整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契约。质剂:调整商品交易关系的买卖契约.书契:契约文书凭证,不付利息的赊贷契约文书 1.西周结婚程序:首先,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婚姻实行“同姓不婚”, 再次,婚姻必须履行“六礼”的聘娶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2.婚姻解除: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 所归;有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3.西周最高审判机关,周王。 4.周王之下设大司寇(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小司寇,士师 5.五听:采用察言观色的方式进行审讯,进而判断受审者的供述是否属实的一种方法。辞 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6.春秋时期最早成文法活动 7.好包括:楚、晋、宋、郑等国 8.《法经》魏国李悝主持制定 9.《法经》共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基本内容可分为三部 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篇,主要是惩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第二部分是第五篇《杂法》,主要是惩治盗贼最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规定。第三部分即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法律规定 10.《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的“法治”“重刑” 思想为指导,参考、总结、吸收前代各个政权的立法经验,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 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从法典名称看,改刑为法,初步确定了法的客观规定性,使单纯强调刑法杀戮的刑开始向具有规则性质的法过渡。野蛮走向文明2结构上看,以严惩盗贼罪为核心。首次创立了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结构,对后世各代对法典编纂与立法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3从立法宗旨看,为维护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保护私有权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为后世各代确立了刑事立法基本宗旨。4从内容上看,贯彻重刑主义法治原则。使野蛮的刑罚传统继承下来,对后世刑罚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宗旨《法经》作为一个开创法制建设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 11.西汉初期,黄老思想盛行,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以天人感应为基础, 以德主刑为辅,三纲五常)东汉时期,章句律学的兴起(对先贤学说进行逐章逐句地考

1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解读

第一次3月7日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解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语言文字法制建设为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总依据。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1982年宪法,也是迄今一直在实施中的宪法。这部宪法的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推广普通话这项工作被纳入国家根本大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也强调了普通话具有了全国通用的性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这部法律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教育法》实施后,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进行教学成为学校及其

他教育机构应尽的义务,而且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和规范字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尽的义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这部法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立法目的:1.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2.用法律形式确定公民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权利,以及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义务。 3.对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进行管理。 适用范围: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主要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共四章二十八条。主要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语言政策;公民的语言权利;政府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主要工作;语言文字应用的总原则;奖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语言文字的管理体制;法律责任;附则。 主要调整对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政府行为和大众传媒、公共场合的用语用字,

从汉朝刑法原则和制度看法律的儒家化_0000

l、 从汉朝刑法原则和制度 看法律的儒家化 一、序论: 儒学,始于春秋战国,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孟子、商子等人的发展,使之内容日新丰言,结构日趋完善。其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生X现及价值1姐,道德操一、i为基点,不断发展 完書。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英定了'f需家思想在中田古代历史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在历经了从“礼治"即“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描L手足口'''“降礼重法''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本",到“无为而治''直到“独専儒术 ''。始终莫定了其正统法律思想的地位。建汉以后,董仲舒新儒学理一论的提出,确定了以 儒家学说为正统思j組,同时,儒家学说的内容也深刻的影响了汉代的法律制度。至此, 开始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本文以汉代的刑法原则和制度为切入点,结合对汉代法律与儒家伦理二者同发生结合的原L考l分析,具体闻述中国法发展中的重要转变。 __、本论 (-) (二) (三) 汉前的法律制度概述 備学;进入法律 1.儒家思組得以确立的原l六f:从“百家争鸣"到“独専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家文化在权代刑法中的表現 1,汉代刑法原则 (1)“上诺'''(2)“体恤'''(3)“亲亲得相照'''(4)“自告"与“自出''(5)“造意''与“‘ll,;造意" 2、汉代刑法制度 (1)汉文带、量带改革 (2)“春秋决狱''与“秋冬行刑" A.“春秋决掀'''B,“秋冬行刑'' (四)法律的f需家化的影响 三、结论 呼应开,头的序言; 四、参考文献 參考书f:1: 1、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大出版社,2007年版。 2、杨景J、L、余業根:?孔子法律思想?口 ?-造t許·「一路?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测试题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测试 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测试题目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目后相应的括号内) 1.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起施行。() A 2000年11月1日 B 2000年12月1日 C 2001年1月1日 2.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 A 国家法定语言文字 B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C 国家通行语言文字 3.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 A 规范汉字 B 通用汉字 C 标准汉字 4.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 义务 B 权利 C 责任 5.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 A.便利 B.条件 C.培训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A 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B 教育行政部门 C 有关部门 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

A 法制建设 B 现代化建设 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8.国家奖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作出的组织和个人。() A 重大贡献 B 突出贡献 C特殊贡献 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 使用 B 发展 C 使用和发展 10.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A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B宪法 C民族区域自治法 11.国家机关以为公务用语用字。() A汉语和汉字 B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C中文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 A汉语文课程 B语文课程 C各种课程 13.汉语文出版物以及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A法律和规定 B方针和政策 C规范和标准 14.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批准。()

语言文字规范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问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2分×50=100分) 1.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起施行。 A.2000年11月1日B.2000年12月1日C.2001年1月1 日 2.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 A.国家法定语言文字B.国家通用语言文字C.国家通行语言文字3.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 A.规范汉字B.通用汉字C.标准汉字 4.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义务B.权利C.责任 5.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 A.便利B.条件C.培训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A.语言文字工作部门B.教育行政部门C.有关部门 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 A.法制建设B.现代化建设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8.国家奖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作出()的组织和个人。A.重大贡献B.突出贡献C.特殊贡献 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使用B.发展C.使用和发展 10.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A.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B.宪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 11.国家机关以()为公务用语用字。 A.汉语和汉字B.普通话和规范汉字C.中文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A.汉语文课程B.语文课程C.各种课程 13.汉语文出版物以及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A.法律和规定B.方针和政策C.规范和标准 14.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批准。 A.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B.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 C.国务院外事工作部门 15.公共服务行业以()为基本的服务用字。 A.规范汉字B.通用汉字C.常用汉字 16.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为服务用语。 A.普通话B.普通话和当地方言C.普通话和外国语 17.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 A.简化汉字B.印刷体汉字C.规范汉字 18.()在需要使用方言时可以使用方言。 A.各种艺术形式B.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 C.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 19.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中可以保留或使用()。 A.繁体字B.异体字C.繁体字、异体字 2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A.《汉语拼音方案》B.《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C.注音字母 21.异体字在()中可以保留使用。 A.地名B.姓名C.姓氏 22.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A.会说标准的普通话B.会说流畅的普通话C.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23.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但()可以使用方言。 A.确需使用方言时

从汉律的“恤刑”制度谈起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

从汉律的“恤刑”制度谈起----对审判时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研究法学论文 [内容概要]汉律规定:“年80岁以上的老人,8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怀孕未产的妇女等,在有罪监禁期间,给于不戴刑具的优待。”[1]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唐代又确立了“死刑三复奏制度”以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防止错杀。虽然这一立法精神与现代的“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制度”较之相对朴素,但对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仍然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刑法理论界,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提出完全废除死刑的主张,虽然,中国刑法界还没有把废除死刑作为自己现阶段的目标,但是,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却一直是中国刑法的态度。[2]本文从审判的时侯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一角度来说明中国刑事法学界严格限制死刑的努力,阐释中国刑法在保护人身权利方面的功能,同时探讨更现实更有意义的限制甚至废除死刑的道路。 [关键词]死刑限制审判时怀孕妇女 一、中国对死刑限制的法律思想及渊源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包括立即执行与缓期二年执行两种情况。由于死刑的内容是剥夺罪犯的生命,故又被称为生命刑。“我们知道生命具有最宝贵的、剥夺后不可能恢复的价值,所以死刑成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3]《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慎用死刑是我国一贯的政策。在国际法方面,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个人权公约,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三部分第六条第五项规定,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目前我国已签署了两个公约,并已批准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会得到批准。[4]自从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对于死刑的评价已经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现在还不可能废除死刑,但是,一方面,保留死刑绝不意味着可以多杀、错杀。坚持少杀、防止错杀同样既是国家一贯的死刑政策,也是人们的共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量适用死刑违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以至最后消灭犯罪,而不是从肉体上消灭罪犯。另一方面,死刑存在消极作用,大量适用死刑会引起恶性犯罪增加,阻碍人们价值观念的提升,必须杜绝错杀,而少杀、慎杀也有利于防止错杀。刑法总则与分则对死刑的适用也作出了明确、严格的限制。《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该条明确指出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一律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因为后者也属于死刑。具体体现出我国立法对该种情况所注重的正义价值的立法精神,突出了现行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功能。[5]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2005年,发生在辽宁阜新市的一起恶性杀夫案,犯罪嫌疑人郭某在出逃4个月后向警方自首。随着郭某的投案自首,包括警方在内,人们都认为这起案件已经可以结束调查了,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警方对郭红审问过程中,郭红时常出现呕吐、嗜睡等生理反应。警方经过医生对其检查后得知:郭红已经怀孕。根据科学检测之后推算,怀孕应该是发生在郭红杀人后外逃期间。如果郭红不怀孕,由于案情的恶劣,郭红可能面临死刑。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从该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犯罪嫌疑人有利用其怀孕的情形逃避其本应承担较严重的法律制裁。另外,如果“审判时”这个时间段过长,就给了不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很多可乘之机,可以在这个时间里“制造”怀孕的事实。曾经就发生过“人工受精”的实例。不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了事物的这种两面性,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把握这一原则,然后在今后的立法,司法方面严格加以规制。 三、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的正确认定

最新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培训内容

全体教师: 为了更好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普通话水平达标,汉字应用规范、书写优美,具有一定的朗诵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 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 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时间及地点 2018年9月 三年级教室 XXX小学 2018年

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培训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进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师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培训内容。 一、指导思想 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提高活动,进一步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在全校教师学生中的认知度,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让普通话和规范字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使普通话不仅成为我校的教学语言,即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普遍使用普通话,更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校园公共场合用字规范率100%,教师的板书、备课等书写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管理。 1.建立学校语言文字领导小组及管理网络,加强领导。 2.加紧制度建设,坚持制度管理。如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晋级、评先制度,“推普周”开展系列活动的制度,校内规范用字制度,师生课堂用语督查制度,学生课余用语督查制度等。力争通过制度化管理,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重在学生常规管理,学生评先评优,教职员工聘用、考核、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中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二)做好普通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和校刊、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政策;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开辟“辨析易读错字”专栏,定期展示易读错字供全校师生学习;在校园教学区设立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标语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做好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工作。 将普通话水平作为新进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在职教师的要求是:教师普通话考核必须必须达标(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其他教师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若不能达标,将视为不合格教师,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评优。 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师语言文字能力培训主要有以下要求:1.普通话成为教师教学用语和校园语言;语文教师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板书、备课等书写认真、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3.能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4.能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 5.对学生朗读、口语交际、书写等具有评价鉴赏能力。 (四)注重日常渗透,开展系列活动。 1.组织好每年的“推普周”系列活动,如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各班级举办手抄报,推普专题广播讲话等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