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一、导言

(一)评估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温州市规划管理办法》,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具体工作要求,并在温州市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我区决定对《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中期评估。

(二)评估意义和目的

建立《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制度,是保障《纲要》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本次对“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将有利于提高规划的权威性;有利于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保持规划的动态科学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本次《纲要》中期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纲要》实施进展情况,掌握《纲要》实施效果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各部门承担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对《纲要》期末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做出预测。

(三)评估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总体战略要求,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全面分析新的环境,准确判断新的趋势,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改进建议,保证“十一五”规划纲要后半期的顺利实施,并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意见和参考。

(四)纲要中期评估的总体意见

《纲要》实施以来,我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战略,龙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上达到了《纲要》提出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明显改进,居民生活质量整体提升,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加强”的规划发展目标的中期要求,预计规划期末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够实现。

二、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一)经济发展持续增强

1.生产总值。2006、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43.41亿元和18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5.3%,年均增长14.4%,超过规划目标(13%);但由于受宏观形势影响,2008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为86.11亿元,同比增长8.2%。

2.人均生产总值。全区人均生产总值2006年为48640元、2007年为56513元,分别增长11.6%、13.6%,均超规划目标(11%)

3.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2006年为1.6:78.9:19.5,2007年为1.6:78.5:19.9,2008年上半年为1.8:73.4:24.8,与规划目标(1:70:29)还有较大距离。

4.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收入2006年增加到20.03亿元,2007年为24.3亿元,分别增长18.2%、21.3%,年均增长19.7%。2008年上半年为14.06亿元,同比增长19.1%。均超规划目标(13%)

5.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06年增加到42.87亿元,2007年为66.37亿元,2008年上半年为14.91亿元,前半期累计达到124.15

亿元,完成规划目标(300亿元)的41.4%。

6.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2006年为7.71亿美元、2007年为10.66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的6.2亿美元,分别增长16.8%、38.3%和35.27%,平均增长23.4%。超规划目标(16%)

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截止2008年6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952万美元。完成规划目标(2.36亿美元)的46.41%。

(二)社会发展初见成效

1.城市化水平。到2007年底,龙湾区城市化水平为52.1%,完成规划目标的86.8%。

2.每千人医生数。截止到2008年6月底,千人医生数为2.86人,超过规划目标(2.7人)。

3.R&D经费占GDP比重达3%

2006年、2007年R&D经费占GDP比重分别为1%、1.17%,离规划目标(3%)还有较大距离。

4.人才资源总量

2007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56215人,提前达成规划目标(4万人以上)。

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至2008年6月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159人(其中退休人员5324 人),已完成规划目标数的96.7%。

6.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

2006年、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为94%、95%、99.24%,超过规划目标(95%)。

(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快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19600元,2007年为21462元,分别增长9.8%、9.5%,均超规划目标(8%)

2.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为10827元,2007年为11729元,分别增长8.2%、8.3%,均超规划目标(7%)。

3.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8年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达到规划目标(小于3%)的要求。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50.2、50.4平方米和50.88、45.09平方米。均超规划目标(45平方米)。

5.农村恩格尔系数

2006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2.9%;2007年则为46.7%,离规划目标(32%)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四)资源环境改善显著

1.万元GDP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

至2008年6月,预计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9.5%,基本上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据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区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43%;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9%。

2.全年空气质量等级二级以上天数

2007年空气质量等级二级以上天数大于334天、2008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等级二级以上天数大于160天,均高于规划目标(320天)。

3.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2007年,龙湾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60.7%,距规划目标(75%)还有较大距离。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截止2008年6月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截止2008年6月底,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6%,与规划目标(70%)尚有较大差距。

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截止2008年6月底,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16平方米/人,与规划目标(10平方米/人)尚有较大差距。

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截止2008年6月底,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8.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截止2008年6月底,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100%

9.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截止2008年6月底,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瓯江水域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内河全部劣Ⅴ类。

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截止2008年6月底,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三、各主要专项任务实施情况

(一)空间格局优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1.基础设施网络逐步改善。

现代化交通网继续完善。对外交通建设力度加大,温州机场扩建新航站楼、站坪扩建及动力中心等配套工程基本建成,温州机场国际厅改造初步设计已完成,新跑道征地工作已经启动。沿海高速公路复线南金大道龙湾段(飞云江三桥接线工程龙湾段)前期工作已经启动,瓯海大道建成通车,极大拉近了龙湾区与温州主城区的交通距离。区内道路建设有新的突破,77省道瑶永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车,灵昆大道接线隧道、南洋大道、龙腾南路、江滨路龙湾段、曹龙大道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龙湾新区(南片)道路网工程正在深化前期工作,围垦路马上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已完成环机场线、机场大道至蓝田埔道路、大岙溪至瓯海三垟公路、灵昆九村东路等乡村道路建设,全区初步形成区内交通网络。

电力供应体系获得高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550千伏为主电源点、以22万千伏为主网架的网架格局。进一步深入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完成15个村和2个镇的电气化建设,彻底解决部分低压线路绝缘老化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东片防洪一期工程完成初设批复,计划于08年下半年开工建设。丁山水闸已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行,蓝田水闸已完成主体工程,三甲、七甲新闸已完成主体工程,可正常启闭。灵昆北段标准堤塘工程一期开工建设,天城围垦已竣工。

市政园林设施建设加快。河道疏浚工程有序进行,已对全区80多条河道进行疏浚。随着状元30万吨新水厂和东片供水主管网工程建成并使用,结束了东片居民长期喝地下水的历史,真正享受到城市供水“一城一网”待遇。通过对全

区自来水管网改造,提高了水质和供水保证率。排污设施不断完善,东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10万吨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东片排污管网工程全面铺开,截污纳管39个标段全部进场施工,建成主管网5.6公里,截污纳管74公里,海滨、瑶溪2个镇(街道)2100户住户和温州工业园区所有企业已纳入到市政管网体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000吨工程的建成投用,新建垃圾中转站8座,改建实施1座,建成垃圾收集站478座,日转运消纳垃圾达420吨,初步建立起垃圾清扫、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改善,建成河泥荡文化公园的一、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即将竣工,为东片居民提供休闲场所。

2.空间格局优化开始显现

中心崛起建设加快。城市中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55平方公里扩大到14.5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目前行政管理中心大楼、市民广场、文化中心、档案馆建成投用,文化中心景观绿轴工程基本完工,城市中心区总体框架不断完善;城市中心区道路网一期、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三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三横四纵”道路网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主体工程顺利结顶,人武部、消防、边防大楼等一批公建项目加快建设,永中路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市民活动中心、文化水街、区便民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大楼、龙湾信合银行大楼等项目已开始前期工作。

西联南拓初见成效。2008年瓯海大道建成通车,极大拉近了龙湾区与温州主城区的交通距离,为区“西联”战略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截止2008年6月底,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园已经开工建设,同时天城围垦已竣工、龙湾新区(南片)道路网飞云江三桥接线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海城水暖洁具和天河民用电器基地建设顺利推进,为区“南拓”战略提供了工业经济助力和城市化设施支持;

以“四个率”为抓手,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一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一批“转而未供”土地得到清理,标准厂房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完成了2.36万亩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政策处理,永兴南园吹沙施工进度加快,为我区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山海互动”有所推进。加强了风景区建设,瑶溪景区共修建游步道3.5

公里,天柱景区停车场入口景观广场建设完工;大力推进海岸线综合开发,灵昆4个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工可报告通过省交通厅审查,现已完成工可调整并开展项目报批;灵昆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工程(杨府山老港区搬迁安置项目)建设1个万吨级泊位,已完成工可研究;温州市龙湾港区物流中心港口园区一期工程已完成项目立项。依托大罗山系的优质自然资源,沙城、天河两镇农家乐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一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

城市规划和管理得到加强。按照“东联、西扩、南拓”的思路,城市中心区整合规划方案和核心区块规划优化方案已完成初稿,完成永强次片区、瑶溪南片生活区和灵昆岛控规调整,编制沙城镇、天河镇中心片控规和状蒲片区规划,区域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大拆违改危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新增城市绿地26.8万平方米;集中开展瓯海大道沿线景观整治,温州城市第一大道的形象初步显现;加快文明创建步伐,对机场路、永强大道等9条主要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得到改观,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先进区通过评审。

3.旧城(村)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

永中街道东林村、蒲洲街道汤家桥、状元镇状元桥周宅自然村、天河镇郑岙村四个村的旧村改造和永兴五溪村整体搬迁已获市政府批复同意,其中东林村即将开工建设,其他各村待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行。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村庄

整治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村庄及连片环境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工作力度加大,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基本建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农村环境逐步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持续深入,绿化建设成效明显,生态镇村建设有序推进。

(二)产业强区初见成效

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主攻三产、提升二产、优化一产”的战略思路。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新型服务业协调发展和高效农业基础稳固的格局。

1、三产发展加快

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突出位置,按照“扩大总量、提高比重、提升质量”的要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但距离“构筑第三产业发展新高地”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81亿,2007年则为36.11亿,年均增长18.28%。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仍在20%左右徘徊。

商贸流通业进一步扩大。按照《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一批商贸流通的项目。新建温州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带动了机场路沿线汽车销售业的发展,并形成温州东片汽车的营销网;温州文化用品市场项目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营业,三期工程正在施工;积极协调推进永中商贸城的改建工程,温州不锈钢市场项目已完成地块挂牌出让的前期工作;制定了龙湾区农贸市场提升实施方案,启动了一批农贸市场改造;以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和旧城改建为契机,推进房地产

业的有序开发,同时加快了综合型商贸中心的形成,滨海大酒店和万康假日大酒店项目进展顺利。“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深入开展。

加大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和城市物流需要,以空港、港区和民营科技基地建设为契机,形成了与二产相配套的市场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成长。重点推进建设龙湾农产品物流中心,着手空港物流和灵昆港区物流仓储基地的前期工作。

旅游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着力提升“山海龙湾?都市休闲”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龙湾旅游文化节”,推出了山水龙湾、“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旅游产业关联效应已初步显现。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38亿元。2008年1-5月份共接待游客45.21万人,同比增长6%。

金融市场持续繁荣。2007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4.6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7.24亿元,同比增长14.3%;年末贷款余额200.1亿元,同比增长23.7%。稳妥有序地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

房地产行业稳步推进。2007年施工129万平方米,竣工10万平方米,销售11.49万平方米。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二产增量提质

全面深化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积极对接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块状经济向新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基地。2007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71.55亿元,同比增长23.7%,

“创新强工”战略加快推进,着力提升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阀门、合成革、专用机械、不锈钢、化工和皮鞋制造等产业化项目加快了落实,技术进步不断取得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培育发展。2008年上半年,我区又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9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5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十一五”以来全区获得国字号金名片3张,拥有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3个,走在全省前列。基地现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8个。

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成长。通过出台政策扶持,专门建立了先进制造基地专项资金,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中心、信息化、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截止2008年6月底,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20家,市成长型企业138家,市级技术中心16家、市信息化企业7家。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上市,现有拟上市企业5家。

强力推进品牌兴业。引导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加强对企业创优创牌的指导,形成层层创建的梯级创建网络;通过对五大支柱产业进行调查,择优推荐申报“四名”商标;同时,还积极推动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十一五”前半期,龙湾区共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1枚,省著名商标29枚,市知名商标38枚,区名牌商标91枚,省商标基地3个。

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一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一批“转而未供”土地得到清理。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基地、标准厂房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完成了2.36万亩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

业基地政策处理,永兴南园吹沙施工进度加快,为我区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一产不断优化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

初步形成平原蔬菜、山上果木(杨梅)、滩涂养殖三大农业产业带格局。灵昆、永中蔬菜园区,天河千亩蔬菜基地,海滨三周示范场和海城、永兴榨菜基地,海滨甘蓝类蔬菜基地,灵昆甜瓜基地等构成了特色蔬果生产基地;以大岙溪和瑶溪等杨梅栽培区为重点,积极推进了省级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了杨梅精品园和杨梅观光园,全部达到了省级无公害杨梅基地标准;另外,龙湾滩涂养殖特色产业和畜牧业的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加强原有的农业示范基地以及几个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基地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依托“中国杨梅网”、“龙湾科技信息网”等信息平台,提供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农业开发项目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技110、“农民信箱”工程,截止2008年6月,村级联络点覆盖率达到100%。“强龙兴农”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得到有效实施,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截止2008年6月底,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带动农户1400户,联结种养基地6万多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15%以上。

(三)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2007年,龙湾区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二位,8个领域中,生活质量、人口与就业、经济发展、科技与教育、卫生和文化5个领域在全市保

持相对领先,其中人口与就业、公共安全2大领域发展速度位居全市首位。52

个具体指标中有10个指标居全市首位。但因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发展、科技与教育、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与公平五大领域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其中前三个领域居全市末位。有9个具体发展速度指标相对落后,其中三产比重、传染病发病率、立案数等8个居全市末位。

1.人口计生工作有序开展。

逐步健全和完善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中的新型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以提高计划生育率和降低出生性别比为主要抓手,加大孕前管理,开展“出生性别比”专项整治,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324859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计划生育率为87.72%,出生性别比继续回落。以目标责任制和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加大硬件投入,至2008年9月,完成了区级指导站和沙城镇、天河镇、状元镇、瑶溪镇四个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为保障妇幼健康提供硬件支撑。

2.文化大区建设有所成效。

文化“五大工程”顺利实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区域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成功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七月十五汤和庙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堡城墙维修、综合管网建设顺利推进;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区域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区文化中心建成投用,灵昆文化中心启动建设,沙城文化中心前期工作顺利;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区域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区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80多家,其中,印刷企业2007年产值达19亿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科技强区建设硕果累累。区域创新平台加速构建,启动龙湾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前期,着手规划民科基地配套区;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明确,现有省级研发中心19家,市级研发中心8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强区考核,获得了2007年度浙江省知识产权(专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次从第75位跃升至第19位。

教育强区建设成效显著。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不断加快,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规划实施以来,新建、迁建、扩建了龙湾中学二期、温十五中等一大批学校。目前,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8.5%。教育优质资源不断优化拓展。教育公共平台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加快,多媒体平台进教室普及率达72%,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高规格的培训学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10月,我区实现了省市级教育强镇全覆盖。2008年将在全市第一个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卫生强区建设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逐步加强。温州市急救中心龙湾分中心已投入使用,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即将完工;区疾控中心综合楼、永中街道卫生院已完成项目立项,进入编制设计阶段;灵昆卫生院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海城卫生院扩建工程、沙城卫生院扩建工程,天河卫生院迁建工程加快上马速度。截至“十一五”规划中期,全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服务站34家,基本建立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体育强区建设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建成全民健身苑(点)233个,村(居)拥有率达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636人,配备率达万人19.58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7.3%,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9.2%,区、镇、村(居)体育社团组织60个,状元、永中、天河相继获得省级体育强镇称号。竞技体育发展态势良好,成立了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在全区各中小学布局业余训练基地31个,常年开展8个大项训练,在训人员达500多人,竞技体育水平居全市中游水平。体育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区经营性体育场所达230个,合格率达80%以上。

3.推进人才战略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了《龙湾区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实施办法》,鼓励引进单位以多种灵活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了大规模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培训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56215人,提前达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就业稳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形成了区劳动就业管理处、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劳动保障站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效开展公共就业的基础服务。“十一五”前半期,共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139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48人,分别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70.69%和52.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符合“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要求。社会保险领域不断拓展。2008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159人,已完成规划目标数的96.7%;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589人,新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民工医疗保

险两个险种,参保范围有所扩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共有67个村61677人参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行按时足额和100%社会化发放,已将1056人纳入社区管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继续完善,参合率已达95%以上,接近“十一五”规划目标。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救助模式基本形成,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低保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做到应保尽保,进退有序。社会福利事业有所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

5.建设“平安龙湾”

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强化,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力度,大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平稳推进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延伸工程,村居(社区)、企业综治工作室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一禁三排查”专项活动,有效消除各种治安隐患,“平安校园”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加速构建,防汛抗台处置预案逐步完善,抗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维稳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保持畅通,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专案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切实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处置力度,各类群体性事件成功处置率为100%,继续深入开展“和馨行动”,努力为“新龙湾人”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创业环境。

6、构建法治社会

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推进,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备案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逐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司法公正不断促进,加大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两所一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的监管工作。法制教育进一步深化,“五五”普法工作扎实开展,全区20所学校、20家企业、20个村(居)

被确定为“五五”普法示范点。基层民主大力发展,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逐步加快,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检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已建工会企业中“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率为65%。

(四)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1.循环经济有所发展

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制定了《龙湾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与重点耗能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GDP能耗指标月报制度,对134家1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能耗实行能耗月报制。2006年到2008年6月,完成了1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认证,提高了资源的效用;2007年基本完成合成革行业DMF废气回收治理,合成革残渣(液)处置中心(一期)正式投入运行,建成了蒲州拉丝基地。加强了电镀行业的监管,规范了66家合法电镀企业排污行为。至2008年6月,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9.5%,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

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截止2008年8月,已有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25所。倡导新型绿色消费,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11户家庭获省级绿色家庭称号。

2.生态环境建设初有成效

2007年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新增绿化面积26.8万平方米,新建卫生公厕10座,创建了省、市示范村4个,环境整治村19个,灵昆镇成为“省级生态镇”,状元镇和瑶溪镇也获得“市级生态镇”称号,市级生态村有13个。建成了8座垃圾中转站,启动无害化垃圾中转及密闭化运输。到2008年8月,建成保护母

亲河生态监护站4个、青少年生态体验园(走廊)3个。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指标pH、DO、COD、石油类和重金属Cu、Pb、Zn、Cd均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无机磷则满足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如调整近岸海域水功能规划,应该能够在2010年实现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50%目标。两年来投入温瑞塘河治理资金1.5亿多元,完成了新增河道整治公里47公里,完成了永昌堡下儿河等河道微生物治理修复工作。建成了9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8个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3.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有所改善

仅2007年就对8条河道进行了整治,完成153家企业废水治理。东片排污管网工程建设全面铺开,截污纳管39个标段全部进场施工,建成主管网5.6公里,截污管74公里。建成了全市首家省一级环境监控中心,实现了对重点污染企业全天候数据和视频“双监控”。有10家企业完成了大吨位燃煤锅炉脱硫工作,建成DMF废气回收装置162座,实施二甲胺废气治理新工艺,建设和调试53套二甲胺治理设施,所有合成革固废(残液)进行统一处置。启动了蓝田和海城电镀基地建设,取缔非法电镀企业216家,11家造纸行业实现“双零排放”。推进了不锈钢拉管整治,42家拉管企业搬迁入园,完成了153家企业废水限期治理任务,取缔206家无证无照不锈钢拉管企业。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1.政府职能转变进展较快

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完善了政务公开制度,提高了行政透明度,增强了政府的服务能力。修订了《区政府工作规则》,颁布了《龙湾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意见的通知》

等多个相关文件。2007年5月完成了区电子政务网建设,开发并实施了《龙湾区协同办公系统》和《龙湾区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该两大系统以电子政务网为平台,横向连接区属各部门单位、分中心,纵向连接镇(街道)、基层站所,形成一网式操作服务体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2008年5月完成了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共保留非行政许可事项252项,取消46项,制定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表》,规范了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审批中心为平台,推进镇(街道)便民中心、基层站所的建设。建立“三位一体”行政审批服务体制,加大部门对窗口的授权力度。启动了龙湾区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开发了电子监察系统,成为首家与省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接的系统。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出台了行政听政办法,设立行政执法监督电话,受理群众投诉。

2.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按照国家税赋减免规定,让利于企业,引导和利用好民间闲散资金。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帮助企业上市。出台了《龙湾区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意见》,确定了22家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启动了康德莱等3家企业上市程序。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批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步伐还较缓慢,真正的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3.积极进行财政体制改革

发挥了政府性投入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交通、污染物处理、社会事业等领域,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调整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实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镇(街道)增收节支机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型、由把关型向把关调控型全面提升,各项规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措施 (一)围绕服务发展,完善规划体系,推行科学规划。 结合人大立法计划,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和立法步伐,配套出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控制性规划实施通则》等政府规章,逐步建立以地方性规划法规为主体,以政府配套规章、部门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划管理,把好规划审批关。理顺政府部门执法工作程序和运转机制,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城乡规划、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城乡启动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和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排水专项规划研究,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各城乡街道卫生、建筑规划、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规划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城乡改造规划,开展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选址策划,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坚持把更新理念和创新思路作为推动规划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二)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面覆盖,构建和谐城乡。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投资开建各种工厂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城乡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地县(市)行业管理和重点规划指导,开展村镇规划管理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领导讲话模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 尊敬的xx常务副市长及各位领导: 岁末年初,xx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相关重点工作调度会,这是对我区工 作的关心和鞭策。下面,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xx新城”的目标,深入实施“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和谐、幸福的新xx,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1—9月,全区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5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7元,同比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 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1060 万美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 增长个百分点。 2、财税收入稳步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截 至12月14日,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亿元,为年初目标(亿元)的%,为调整目标(亿元)的%,同比增收亿元,增长%。其中国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 增长%;地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财政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项目116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产业项目65个、民生项目29个。截至11月底,全区竣工项目80个。3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6个,开工动建21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为年度计划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一批大项目。共创家世界投入使用,晶珠购物公园、南方中亿汽贸城开工建设,中油新兴能源产业集团华南总部基地等一批三产项目建设加快,衡阳苏宁广场、文化创意体验园、杨岭片区综合开发等完成概念性规划、正在深度洽谈。xx科技创业园完成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LNG储配站完成安评、环评两个控制性环节的审批。 领军现代农业、南国红金银花基地相继实施,来势较好,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统筹协调并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平方公里中心城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论) 2010年03月22日00:00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6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171.0 6.5 第一产业 1.1-5.5 第二产业351.0-0.5 第三产业4818.97.1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1935.1-8.9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688.5-4.8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5.7-3.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74.44 2.09 其中:第一产业 1.29 4.03 第二产业112.95-1.88 第三产业490.17 3.21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691-4.14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654.5 5.6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155.17.6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284.810.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257.9 1.5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9.5 5.7 房地产开发投资666.4-3.3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243.011.3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459.014.7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034.4-2.5 其中:新开工面积386.4-13.7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77.6-11.5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62.4-13.6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696.413.0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00568.3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00340.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221.0 3.9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4603.68.9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5.6-2.5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74.8-5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42754.916.1 2、收入合计(亿元)29381.57.7 3、利润总额(亿元)4227.8-3.5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7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635.5 6.6 第一产业 1.28.7 第二产业422.7 6.8 第三产业5211.5 6.5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3280.2 4.2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715.4 3.9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73.0 4.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86.08 1.33 其中:第一产业 1.23-4.65 第二产业103.72-8.17 第三产业493.270.63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572-4.90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762.3 4.1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329.315.1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973.99.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56.17.8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15.822.4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061.8-5.6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368.9-19.6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158.0 6.1 其中:新开工面积321.0-16.9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36.5-14.8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02.5-36.9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379.2-45.5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48418.0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1579 3.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万人)230.6 4.3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5538.920.3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73.9-3.0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68.8-3.4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59013.311.4 2、收入合计(亿元)32873.411.9 3、利润总额(亿元)4452.1 5.3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进口年均增长%,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其中,进口增长%,

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倍。 (二)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格局因此更趋平衡,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5年间,贸易不平衡度(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2007年的%、2008年的%、2009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 (三)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间,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5年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大幅超过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速。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4887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578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下降到%。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