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学年高一政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学年高一政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学年高一政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学年高一政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一、教学目的:国际社会的形成及构成;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能分析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力量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讲读法与探究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政治学的内容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国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我们探讨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立足点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必须了解其背景和依据,这就需要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第一节主要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热点问题:

材料一:伊朗缘何如此强硬——由于伊朗没有履行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在8月31日前暂停铀浓缩活动,美国急切鼓动在安理会对伊朗实施制裁外。政策从“硬中带软”或“不软不硬”到“硬碰硬”,伊朗之所以敢以如此强悍的面貌示人,必然心中“有数”。伊朗的这种“有数”,一直高举三面大旗:一是国家利益,二是国家尊严,三是应有权利。艾哈迈迪-内贾德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和平利用核能是伊朗的权利,伊朗将坚持执行相关计划,任何人都不能阻止。

中东、海湾地区是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地,出口量为全球的65%,可谓名副其实的“世界油库”。一旦中东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出了问题,“世界经济发动机”就会“熄火”。鉴于霍尔木兹海峡航道的狭窄(真正的深水航道最窄处只有600米)伊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扼守着“世界油库”的大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能力。只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敢跟其动粗,它就可以通过哪怕是最原始的方式如沉船或水雷封闭“世界油库”大门,让“世界经济发动机”熄火,至少也是因油料不足而减速。这是伊朗手中最硬的一张王牌。

欧盟认为,伊朗是一个在中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西方不仅需要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同伊朗合作,也需要在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反恐等一系列问题上同它合作。

材料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不久访问美国。对中美首脑的这次峰会怎么评估?观察家们已经从不同的立场或者意识形态面作了不同的解读。从极其乐观到无限悲观,一应俱有。很少有人去回答一个早已经被提出来的问题:中美关系发展到了今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关系呢?为遏制中国的崛起,今年3月加紧调整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大大增强美驻太平洋地区的军力,计划将60%的核潜艇(总数达28艘)派驻太平洋,美国最新、最先进的F-22A“猛禽”战斗机调至关岛基地,美11艘航母中的6艘将常驻太平洋。

在出访之前,中国方面就有人把这次访问定义为“定性之旅”。去年,美国方面就对华政策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对美国方面来说,自然希望中国能够对美国负责,对西方负责,尤其对西方美国所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负责。很多问题诸如贸易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人权政治问题、伊朗和朝鲜的核武器问题等等都是在这个责任领域展开的。

中美两大国既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但又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这表明两国间的冲突和合作都是常态。双方现在都能够认同“共同的战略利益”或者“利益相关”,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问:上述材料说明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一、当代国际社会概况

(一)国际社会的构成

1.国际社会的形成

(1)形成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代资本

主义)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的发展,交通和通讯设备的改进,各国加强了联系,由于交往的需要,以国家为单位,形成了国际社会。

(2)当代国际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发展程度)一是需要同它国交往;二是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趋势越来越强。

2.国际社会的构成

第一类是主权国家,截止2002年,世界上共有194个主权国家,这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第二类是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在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国家集合体。

列举:现代国际组织有哪些?为什么要成立这些国际组织?(学生回答,教师简要介绍主要的国际组织,铺垫。)

(二)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首先,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不是)

其次,这些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

2.国际关系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国际关系从内容上看具有多样性,它包括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最活跃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

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包括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关系。竞争、合作和冲突最基本的形式。

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决定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家利益

含义:多层次——主权利益,涉及国家的独立、生存、安全的利益,最基本的利益;发展利益,发展经济和加强对外的政治、经济联系,增强对外的竞争力,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参与利益,即塑造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增强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好的参与国际事务。核心——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

领域——政、经、社会、军事、外交、文化、安全等。(内容是变化的,内容和目标)

(2)国家力量:可称为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实物因素:地理位置、领土、地形、气候、矿产,人口、经济、军事、科技等。

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四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中国外汇储备额已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一位。

科技:基础的科学研究和尖端的技术开发两个方面同时领先的国家,美国有二百七十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中国是“鸭蛋”,这样的比例你说我们怎么能寝食难安啊!

军事有两条:第一,具有跨洲、跨洋投送武装力量的能力;第二,要具有第二次核子打击能力。美国在打伊拉克的时候,他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三十万的大军迅速的通过海陆空三条道路集结在波斯湾。诸位同学应该知道,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运输三十万人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我们每年的春节的春运有上亿人口在流动,跨洲、跨洋武装力量的集结仅仅运输三十万人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我相信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关键的问题是,要能够形成有效的

战斗力,因此他牵涉到部队前方与后方的关系及自重、补给与战斗力的关系,通讯协调的关系、政府、军方与民间、商界协调的关系问题,国际传媒与政府、军方的配合协调问题,海陆空三军以及海陆空自己的部门与友军的配合问题。(管理调动)

核打击能力,现在根据有关的统计,中国大概有五百枚左右的核子弹头,美国大概有一万枚到一万五千枚左右的核子弹头,法国和英国大概是五千枚左右的核子弹头,俄国大概是一千五百枚左右的核子弹头。中国也有一样东西很厉害,也就是从去年开始我们有深水潜艇,并且是核子潜艇。在中国的东海、南海整个的海域的地形是比较复杂的,所以核子潜艇是游离大洋之上的核子打击能力,既便美国万炮齐发,把中国陆区的布置的打击能力全部摧毁,我有一艘核子潜艇在东海里面藏着,这个时候我只要还有两枚远程导弹能够还击,这对对方也是摧毁性的打击。美国人是非常不安的。

制度因素:社会制度的运行、政府的效能。领先的制度能够释放生产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同时,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它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它能够凝聚国民、凝聚人心,将整个国民与土地、政府三位一体凝聚而成现代民族国家。

精神因素:民族性格、凝聚力。文化能力,拥有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的这样一种创新机制,我们中国现在有一千五百所大学?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样,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例如中东的一些国家,由于石油矿藏的发现和开采,使它们由原来的穷国一跃而进入富国的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19世纪以前,主要标准是以国家人口的数量为依据的。以后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军事实力这一因素成为国家力量的关键指标。在当代,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战争因素受到遏制,因此,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武器的数量已不是构成国家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取代它的是经济和科学技术成为一个国家力量的关健因素。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俄罗斯虽然至今仍保持其军事大国地位,由于其经济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国力已今非昔比,就是有力的佐证。

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

国家利益是①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

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如独立自主政策、对外合作政策、结盟政策、战争政策等等。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在对外政策的实施中也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

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例如,中国和美国之间正是上于共同利益的需要,而加强合作。③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为提前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他国,做到互惠互利。唯其如此,在当代,尽管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阶级性质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它们为着自身的利益和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利益,也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界限,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军事等领域进行交流和全作。

小结。

(2)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国家利益的基本依靠,是实现国家意志目标的主要能力,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直接导致其国际地位的高低和影响力的大小。

①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实力)决定着国家间是平等互助,还是对抗冲突的关系。

大欺小,强恃弱,富压贫。

②国家力量的变化,引起原来国家关系的变化。

第二框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一、教学目的: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际法的产生、含义及作用。按国际组织的目的任务、活动范围、主体构成去区分、判断几个主要国际组织的类型。

二、教学重点: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三、教学难点:国际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自学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二、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一)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问: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当今世界194个主权国家,不管其性质如何,都由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即人口、领土、政权组织和主权构成。

人口——指同一个国家统治权管辖下的人口。人口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它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

领土,即一个国家居民永久居住,从事社会生产的地域。也即是一个国家主权支配下的特定地域。现代国家领土的含义包括领陆、领海、领水、领空和活动领土的整体。领陆包括地下无限深度的一层;领海指领土或内湖与公海之间,隶属于沿岸国统治权之海面,领空指国家领土和领海上空,领水指一国所属之水面;活动领土亦称为浮地领土,即凡属本国之船舶与飞机等,虽然驶于本国领域范围之外,仍视同本国领土。领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领土,国家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不管领土边界是否存在争议)重要性:一个国家幅源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具有国际政治意义。一句话,国家规模具有国际政治意义。对于全球性事务具有深刻的、全面的影响这样一个国家的话,这个国家应当在幅员上具有相当大的面积。大家知道,以色列是一个科技、经济、军事上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但是以色列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为什么?因为他的幅员太小没有纵深感。另一方面,人口同样制约着一个国家能不能成为大国。大家知道,澳大利亚有着七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澳大利亚周围的海域要是算上的话,他可能是世界上面积前三位的国家,但是我想澳大利亚在未来的二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恐怕不能成为大家,为什么?因为他只有两千万人口,这两千万人口除了一千万女的,再除掉二百万小孩子,再除掉二百万老人,再除掉五十万残疾人,再除掉一些刚加入的移民,但决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主权,即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主权包括管辖权、独立权和自卫权。

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主权国家具备的最重要的因素。

政权,即政府组织,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对国家统治的工具,对内行使国家权力,

实现国家职能,对外代表国家。政权也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政权就不成为国家。

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人口和领土是国家的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前提,政权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体现,而主权则是国家的灵魂,在诸要素中属于首要地位,即使具备了人口领土和政权机关,如果这个政府,一切受命或依附于外国,而本身却没有自主权,不能独立行使,它仍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判断:

1、在2006年4月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联合声明》中,土方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土库曼斯坦尊重我国的——独立权、管辖权。

2、海洋划界问题上,我们同一些周边邻国存在一些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日前,中国海军东海舰队2年多在东海岛屿上建立了表示领海基点的10个石碑,《解放军报》称,这是为了保护中国海洋权益。

3、9月12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一致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等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粉碎了台湾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宣扬“台独”的图谋。联大总务委员会第14次拒绝类似提案。

问:以上材料表明中国行使哪些主权国家基本权利?

主权国家享有基本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这此权力都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

独立权: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力。

独立权两方面:一是国家权力的完全自主性。二是国家在主权范围内处理本国事务时不受外来干涉的排他性。例: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不允许他国干涉中国的内政,这是独立权的体现。国家的独立,既是政治上的独立,也是经济上的独立。例: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按照实际作出的确保中国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的决策。

国家平等与国家主权密切相关,国家平等是指各国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完全平等,而不分国家的大小强弱,也不分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各国在国际会议上享有一个投票权,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力等。

自卫权,是国家为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而具有的一项重要基本权力,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国家有权使用自己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犯。另一方面当国家实际已受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

管辖权是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行使国家主权的表现。

例证:赖昌星于1999年以“旅游者”身份潜逃到加拿大后,一直试图申请加拿大难民资格并且提出“政治避难”的请求,但均遭加拿大移民当局和各级法院数次驳回,这符合国际法引渡中的“双重犯罪”原则。对赖昌星通过非法途径将犯罪所得或非法资产转移到加拿大或其他国家,不论赖昌星是否被遣返,我国的司法机关或有关部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途径予以追回。

(属地管辖;属人管辖;共同管辖;保护管辖)

2006年8月14日,已有140个国家签署了公约,其中60个批准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而成为公约的缔约国。腐败犯罪分子往往在犯罪后将非法所得转移至境外,这已是腐败犯罪的特征之一,《公约》针对腐败犯罪资产规定了追回与返还机制,贪官外逃遭遇十面埋伏。3.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担负着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哪些国家

不承担义务,必然受到国际遣责和制裁。

(二)国际法及其作用

1.国际法的含义

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单地说,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还有国际组织。国际法的制订者是国家,但不是由一国单独制定,而是国家间通过协议来制订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建立规章制度。

2.国际法的产生

1648年签定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确定了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的产生和联合国的成立,使国际法的发燕尾服进入新的阶段,联合国成立50年来,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公约,如《维也纳外交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联合国海洋法》等,还建立了国际法院,裁判国与国之间的纠纷。3.国际法的作用

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是调整现代国家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法律规范。

例证:公约:《公约》首次规定了沿海国有权建立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在该区域内享有主权;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与领海宽度相等的毗连区,并有权在此海域内行使必要的管制。

《公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确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在此区域内,沿海国家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其自然资源。

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一,确立辨明国家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第二,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指导国际关系的规范化,减少国际纠纷,确保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

第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小结:

我们学习了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主权国家的基本原则、义务和国际法的产生及作用。我们应着重把握好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维护国家的利益。

(三)当代国际组织的概况

1.国际组织的含义

国际组织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特定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共同签订的条约而建立的一种常设性办事机构。

当代国际社会存在名目繁多,职能各异,规模不一的国际组织,据统计共有2万多个。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网络,这些国际组织涉及的范围包罗万象,而且规模呈扩大趋势。

阅读资料卡:进入19世纪中期,国际协作的范围日益扩大,1865年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1874年成立的万国邮政,是早期规模较大的国际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战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巨大进步,使地地球上的空间距离相对地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战后的这些发展,加速了国际组织的成长。

可见,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国际组织活动的依据

问:国际法上,国际组织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组织,那么,国际组织是否凌驾于国家之上?其活动依据是什么?

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它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不能违反国家主权原则而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任何事项。在国际组织内,各成员国主权平等。

国际组织是以国家间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的机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以及成员国的权利义务,都以创建文件为依据。即国际组织的活动以国家间的条约或协议为依据。3.国际组织的分类:国际组织依据不同的标准

按照目的任务、职权范围,可以分为政治性的和专业性的。

按照活动的区域范围,可以分为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按照主体构成,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

(四)国际组织的作用(板书)

材料一:1995年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长期代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的实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将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共同构成世界贸易秩序经济多边体系的三大支柱。真正成为“经济联合国”,并使世界贸易秩序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材料二:1997年6月第三十三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在津巴布韦哈拉雷举行,会议重点讨论了大湖地区局势,塞拉利昂、索马里和安哥拉等国冲突,利比亚与美国、英国之间的冲突等议题。

材料三:1996东南亚国家联盟在开展政治与安全合作、经济合作、职能机构间合作以及发展同东盟对话伙伴国的关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实施东盟关于将东南亚地区建成一个和平、自由和中立的行动计划方面,也取得积极发展,由10个国家签署的《东南亚无核区条约》,于1997年3月开始生效。

1.国际组织的作用是复杂的,对各个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辩证、历史的分析。2.绝大多数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它们是发展国与国之间各方面交往合作的纽带;

(2)是调节国家争端的主要力量;(3)是争取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着两个当代国际社会主要成员的相关知识。

第三框联合国

一、教学目的:识记: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宗旨和原则、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结合历史和当代有关的国际事件,分析说明联合国的作用;能判断联合国的活动的是非曲直,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

二、教学重点: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联合国的作用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专题学习当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最主要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它在国际组织中是最重要的世界性国际组织——联合国。

讲授新课

三、联合国

(一)联合国的创立和发展

阅读:课文中关于联合国的创立、发展过程的内容。

1.创立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斗争取得彻底胜利的产物。问:联合国的创立经过几个过程?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联合国宪章》的通过——联合国正式成立。

名称的由来:42年1月1日,26国聚华盛顿,签署一个宣言,罗斯福、丘吉尔“同盟”、“联盟”不满意,早,罗斯福“我想起来了”。44年8月,三国同意一词作为未来组织的命名。2.发展。

联合国由51个创始国,经过60年历程,现在已拥有191个会员国。

(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的宗旨

《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组织的总章程,它的内容共19章,111条,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它的主要内容之一,联合国的宗旨包括四个方面。

(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宪章把“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规定为联合国的首要目的。宪章序言提到“欲免后世再遭现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并把这一宗旨放在第一项的突出地位,说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2)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宪章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它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础。

(3)促进国际间合作。

宪章规定,广泛地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合作,尊重全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不进行任何歧视,以消除引起战争的经济及其它原因,这是维持国际和平的重要条件。

(4)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宪章强调,联合国应该成为协调一切国家的行动,并使之进行协作的重要场所。

问:联合国的这些宗旨,其主要的精神是什么?联合国的宗旨概括起来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板书)

联合国的这些宗旨,分别在其行动中体现出来,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联合国的原则。

宪章第二条规定了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任何国家都拥有主权,各国都有义务尊重主权。各国有平等的国际人格。

(2)善意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约定”必守:你我约定一争吵很快要喊停,

也说好没有秘密彼此很透明,这就是我们的约定;“优先”。

(3)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谈判与协商;斡旋与调停(“第三者”的加入)。

(4)禁止对其它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禁止:进行武装攻击,武力威胁,进行侵略战争的宣传。不是禁止一切武力的使用,凡符合《宪章》和国际法规则的武力是被允许的,包括国家对侵略行为的自卫行动和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下的武力使用。

(5)集体协作

(6)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7)不干涉它国内政——基于管辖的领土而行使主权的表现:建立政权体制,建立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制度,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干涉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的事件。

指出:其中各国主权平等原则是其它各项原则的基础。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意义。

表达了世界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是国际政治生活进步的标志,在国际社会中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

(三)联合国的机构——(原则和宗旨必须通过其机构去贯彻落实)

大会——广泛的职权,每年的第3个星期二到12月25日,3个月的常会,不是立法机关,是审议和建议机关对联合国组织内部事务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有约束力;对于其他一般事项作出的决议属于建议性质,不具有法律拘束力。

安全理事会——15个理事国组成,每年召开2次理事国特派政府要员或代表参加的定期会,随时召开常住代表参加的常会。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负主要责任的机关,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机关。重要职权:促使争端和平解决;制止侵略。实质性事项的表决,“五大国一致”否决权制度,常任理事国的缺席或弃权不被视为否决。为制止和平的破坏、威胁和侵略行为而作出的决定,以及依宪章规定在其他职能上作出的决定,对当事国和所有成员国都有拘束力。

国际法院——即联合国国际法院,15名法官,在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独立选举,不受联合国机构的制约,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法官选举没有否决权。判决是终局性的,作出即对本案及本案当事国产生拘束力,必须履行。尚无被拒绝履行的案例。

秘书处——一位秘书长和若干办事员组成,经大会简单多数通过后委任。是国际公务员,为联合国整体服务,向联合国负责,不得接受和寻求任何政府或联合国以外的任何机构的指示。秘书长的职位描述——治国、平天下!!

安南接班人增加一女竞争者——拉脱维亚总统瓦伊拉·维凯-弗里贝加在前天获得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提名,成为有意接任秘书长的第六名候选人。目前,呼声最高的是韩国外长潘基文,他在安理会周四举行的第二轮非正式投票中,再次领先其他候选人。此外,拥有否决权的中国已再三表明,希望本届秘书长来自亚洲;俄罗斯也不太可能支持这个前苏联共和国的领袖问鼎这个声望崇高的位子。

(四)联合国的作用

材料一:历史上,联合国对黎以冲突发挥过重要作用。20多年前,以侵入黎,占南部地区,在各大国支持下,安理会通过决议,向该地区派维和部队,监督以撤军,恢复地区和平与安全,并协助黎政府有效的恢复在这一地区行使权力。

材料二:

要求学生概括出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1)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材料一:3年前,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使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遭遇了空前的危机。当前的黎以冲突再次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是: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意志已经到了能够左右联合国的程度。种种现实表明,美国对联合国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用则取之,不用则弃之。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就曾经在谈到安理会作用时露骨地说,美国要利用安理会来引导国际舆论,但美国的“工具箱里并不是只有安理会这一件工具”。

材料二:美国断然置中东和平于不顾、执意偏袒以色列的行为给联合国在全世界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联合国在人们心目中怜贫惜弱、维护正义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一些国家甚至发生了民众冲击联合国派出机构的暴力事件。对此,安南秘书长悲哀地说,安理会没有能对中东危机采取坚决和迅速的行动,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正因此受到损害。

材料三:国对待联合国的态度及其在黎以冲突中的表现表明,当前的国际秩序中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急需予以改变。美国的表现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更加坚定了国际社会加强联合国作用的决心。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当前的中东危机表明,必须增强联合国的权威地位,俄罗斯未来将会继续致力于建立更加安全和民主的国际新秩序,加强联合国的核

心作用。普京的这段话恐怕也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心声。

(维和以非武力方式,很难隔离开冲突的各方)发表主席申明,“震惊”和“悲痛”,甚至连“强烈谴责”的话都没有说出来。

安南啊安南,你的使命要平天下,安能不难??(诺贝尔和平奖)

联合国不能把这个世界带入天堂,但可以避免把这个世界带入地狱!!

(五)中国与联合国(板书)

材料一: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国重要贡献。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

材料二:1995年9月,在北京胜利召开的举世瞩目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妇女工作的重视,积极促进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

材料三:在2004年8月通过的1546号决议在安理会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5月26日,中国代表就修改和完善英美两国提出的决议草案表达了详细的具体的建议,其中包括第一,即将组成的伊拉克临时政府,应该在政治、经济、安全、司法和外交等领域拥有全部主权,中国的建议避免了不完全的主权移交和非参战国在伊拉克利益的受损害,同时也回避了法国和德国提出的伊拉克临时政府对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有否决权这一不切实际的表述,因此受到了安理会各方的赞扬。

材料四:06年7月4日,朝鲜发射了7枚短、中程导弹和长程弹道导弹“大浦洞二型”。美日提出制裁决议草案,王光亚说,将行使否决权。中俄提出草案,呼吁中止试射,呼吁国际社会防止向朝鲜输入导弹及可用于资金、技术、材料,呼吁朝鲜及该地区的他国保持克制,避免局势恶化,中国为实现和平,敢于接受挑战。

材料五:2006年5月底,中国派遣维和警察197人,军事观察员72人,人民接放军1144人,中国今日对黎巴嫩派1000维和部队,对联合国的贡献排第14位,高于俄罗斯38位。

中国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持。(板书)

判断:

①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②我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此,我国要支持联合国的一切工作。

③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一直起着促进作用。

④在联合国成立时,各会员国把维护和平与安全的职责赋予安理会。因此,安理会A.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组织B.是联合国的审议机构C.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D.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小结:我们学习了联合国的相关知识:联合国的创立和发展,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其意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的作用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教学目的:知识:识记: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的含义;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自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当代国际问题纷繁复杂,各国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难题——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毒品贩卖。爱滋病被称为“世纪绝症”和危害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每年全球死於此病的人数高达二百多万,重灾区,在非洲、东南亚。吸毒而死亡的,世界上每年有10万人之多,12亿人用水短缺,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矛盾,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一)和平问题

1.什么叫和平问题

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世界和平、地区和平、国家间和平以及国内和平等,因为和平的威胁来自战争,所以在国际关系中,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人类,好可怜啊,战后,和平只有23天。

2.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的原因

阅读课本147-148页的例子:思考为什么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几十个国家卷入,几千万人死于战争,4亿万万美元的社会财富毁于战火;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将给人类造成更加惨重的浩劫,使人类的文明面临毁灭的危险。因此,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战后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和平也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标,而当代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现在的战争已经超出了军事战争之外,从事战争的人也不见得是军人,使用的武器也不见得是一种知识装备,现代技术加上全球化已经打破了战争固有的界限,到了现在,因为技术,暴力达到了一个顶点,我们现在有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管这种武器叫“超杀武器”,因为它超过了任何政治、经济的需求,实际上战争是一种政治的继续,总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但是这种武器超出了政治目标所能允许的程度就进入了一种比较荒诞的范围,我们经常讲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可以把人类杀死几百遍,再往下,实际上现在有的时候连“精确杀伤”都不必要就可以实现战争的目的,我们管它叫“飞杀”的阶段,这就组合各种各样的手段,然后实现目标。

3.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原因:和平是主流

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主要任务,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成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例如,80年代首先从西欧开始掀起了反核运动;86年,“国际和平年”,87年12月美苏两国“中导条约”,削减核武,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愿望,钳制了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

核大国如果发生核战争,只会导致双方同归于尽,而不可能有胜利者。科学研究表明,一场核战争会给地球带来“核冬天”,其后果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灭绝。核战争的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敢轻易发动世界战争。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核战争,那么我们可以知道第四次战争用什么来打??

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板书)

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大批的民族独立国家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减弱;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互相渗透,使得各国之间互

相依存、互相合作的趋势日益加哟,各国的共同经济利益增加,维护世界和平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

4.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问题:世界不稳定

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构成对和平的严重威胁——据统计,战后世界共发生15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些战争和冲突几乎都是霸权主义发动、策划或背后操纵的。

80年代,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枚,占97%,地球毁灭20次,每人头顶3吨炸药过日子。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严重的威胁!

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材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世界的贫困问题不是在弱化而是在加剧。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到2015年年底前,全球仍将有8亿人口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比预计目标多出近4亿人,同时还有17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在2美元以下。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千年发展目标就将无法实现。报告还列举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收取附加高额税费,与此同时,却对本国农产品出口实行高额补贴的种种作法,指出这些作法都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发展问题

1.发展问题的含义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板书)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地球的北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在南方。也称南北问题。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同时使用、流行,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三表述,第三世界: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中处的地位,它处于国际政治军事集团外。(亚、非、拉美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所占的地位说,特别是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教,它是不够发达的,处于发展中的。南方国家:处的地理位置,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

发达国家:卢森堡(69,056)挪威(53,465)瑞士(49,246)美国(42,076)加拿大(32,073)日本(36,486)新加坡(25,176)

2.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原因

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问: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的表现有哪些?

可见,战后50多年,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同样,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3.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掉的阴影总是与人类相伴随,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两个严重的问题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

当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

材料;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截至2002年,全球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为7亿,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81美元,2002年出口总值为370亿美元,仅占当年全球贸易总额的0.6%。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日前在日内瓦发表《2006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对世界上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喜忧参半。2004年,最不发达国家取得了平均5.9%的经济增长率,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2003年,最不发达国家的负债总额达到1589亿美元,为历史最高纪录,比2001年增加了208亿美元。

鉴于发达国家日渐严重的技术、安全等非关税壁垒,宣言要求在今后的世贸谈判中在原产地证明、商检、技术和安全标准等方面采取现实、灵活和更简便的标准。

亚洲9国: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也门。

②趋势: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高,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③问题: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的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问: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观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问题。通过前言的学习我们知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3.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判断:“既然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那我们能否说,有了和平,经济就一定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维护和平”。

课堂小结:种种问题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而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战略机遇期!!

第二框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教学目的:识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含义;理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建立国际新秩序

三、教学难点: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自读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当代,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

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在意图控制全球,在这表现的背后有一个基本心态,那就是不停地在模拟一个对手或假想敌:美国,军事上的霸权,拥有航空母舰。航天上的霸权。政治上的霸权,它不是一直想做世界事务中的警察大哥么?文化上的霸权,电影音乐方面,好莱坞特技电影和奥斯卡一向都是领军地位。媒体舆论上的霸权,世界舆论主导权都在英美大公司手里。

材料一:美国为什么长时间对非洲无动于衷呢?10年,刚果(金)直接、间接死于战乱的400余万,同期,美国打了3场大仗。它的土地可养活非洲的所有人口,

刚果河的水电资源可以照亮整个非洲。没有稳定,非洲就不可能有希望。

材料二:有一漫画:布什:伊拉克的石油真是好东东。/告诉你,我没石油了?/我一天不拿下你,我就一天不痛快!!

材料三:美国:对实力的迷信导致了先发制人的战略,“狂野的西部牛仔法则——先开枪,然后再问话。单边主义——:“要么站在我一边,要么站在恐怖主义一边”。单边主义政策主要体现在以自卫的名义,用武力对付国际恐怖主义对美国利益的侵害。美国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先发制人的自卫理论。古罗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和雄辩家西塞罗在其著作和演说中多次"罪恶在萌芽状态最容易被消灭。"布什总统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指出未来对美国和世界的最大威胁是恐怖分子与"邪恶国家"勾结利用后者的生化武器、核武器发动恐怖袭击,这将造成整个城市的毁灭和成千上万人丧命。事实没有发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反却给伊拉克造成城市的毁灭和成千上万人丧命。从严格意义上讲,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并不完全属于反恐范畴,但美国以反恐为借口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

1.含义

(1)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

(2)强权政治,是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牺牲他国利益的政策和行动。

2.核心思想:“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

3.推行根本原因;追逐利益。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还要讲究分寸和策略,注意有理、有利、有节。不能过火、过度。不能盲目反对一气,也不是无休止、不停息地反对。要有的放矢,不要随便扩大目标,不要四面出击,不要把西方发达国家都当作反对的对象。对损害我国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要反对,但对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总的还是要改善关系,讲沟通,讲合作,讲双赢,加强相互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促进彼此友好关系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

1.必要性: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美国:美国应当毫不犹豫地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美国是这个世界不可缺的国家。所谓“新秩序”实际上是由它主宰的单一世界。

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提出了建立排除独断专行的尊重多元化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问:各国主张建立的秩序有无分歧?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外交政策。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我国站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前列的。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并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认为,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1)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胡锦涛访美时不是专访,而是把访问非洲国家一路安排,显示中国对大小穷富国一律平等的态度,类似很多的外交行动都让发展中国家感到中国崛起是幸事而非威胁。

(2)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如果陷入贫困、绝望,感到屈辱和被抛弃,正是诱发暴力和恐怖主义的土壤。

(3)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文明的对立加重,美军亵渎《古兰经》,欧洲宗教漫画风波。不要只传播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伟大的成就,更要尊重不同成员的特殊性,明白多样性恰恰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4)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西方国家“唯我独尊”的心态;西方惯用的“大棒加胡萝卜”迥然不同。

材料一: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短短1年时间,在世人面前展现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外交的成就和魅力,取得了被国际舆论称之为“改变全球力量对比”、“催生世界新秩序”的成果。

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包容精神,实现共同安全、共同繁荣,共建和谐世界。“真理好比燧石,越是敲打,发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第一,我们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应该加强合作,坚决打击恐怖主义。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二,联合国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应该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应该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

第三,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第四,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安理会改革要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代表性,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

材料二:《国际先驱论坛报》说,中国在联合国已表现得更加自信。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两次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就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提出的强硬决议。两次都是艰难的决定,而中国的举动让许多观察家感到吃惊。事实上,这是十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内越来越自信的表现,而这个过程是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增长曲线相吻合的。材料三:《法兰克福汇报》说,与

美国存在矛盾的那些国家似乎对和谐世界的“软”纲领很有兴趣,这尤其是因为,它来自一个不在人权问题上指手画脚,并正在上升的世界大国――中国。中国以一个与美国完全相反将“不干涉”原则奉为信条的大国形象示人。

霸权主义是少数大国、强国,依仗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实力,干涉、欺压甚至侵略别的国家,企图支配、称霸世界或某一地区的政策。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强权政治。强权政治是19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由狼群组成的世界,个个都蓄意损害他人以谋取自己的利益;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以实力为基础的权力斗争,任何国家的行为都是为了保持或谋取权力;在国际社会中,要么支配别人,要么受制于别人,国际冲突的唯一法则是弱肉强食。强权政治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今世界的强权政治,已经不具有如此赤裸裸的面貌。但是,依靠实力,构成强权,力图支配别人、主导世界,这仍然是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特点。

冷战时期,霸权主义以两极格局为基础。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解体,力量对比失去平衡。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毫不隐讳地推行“新干涉主义”,到处颐指气使,宣称要当世界警察,当世界的领导者。有的美国学者还直接提出了所谓“新帝国主义论”。这种新霸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1)由两极争霸变为一极称霸;(2)主要是富国、强国欺负穷国、弱国;(3)以全面推行西方价值观为重要内容;(4)日益露骨地侵犯国家主权;(5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以经济制裁为常用方式,甚至不惜实行军事干预;(6)根据需要与可能,有时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有时则不惜抛弃联合国,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

第三框当代的国际竞争

一、教学目的:理解: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运用辩证的观的和方法,分析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增强国际竞争的意识,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国际政治的力量组合和国际关系的利益结构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显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三、当代的国际竞争

1、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不是哪个人或哪个国家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

(2)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大国实力均衡化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极”:指地球自转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电子学中用来指带正电的电极和带负电的电极,即正、负极、阴、阳极。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还没有能成为一种基本的格局。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格局——指大致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结构,特别是大国之间形成了某种力量关系的平衡。多极——则是指世界上几种主要的力量都能够对世界发生较大的影响,相互之间又能够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力量比较平衡,从而使世界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在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几大政治力量相对突出。它们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借重、互相制衡,而战略力量的对比十分不平衡。

①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几乎所有项目的绝对优势居第一位,综合国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显示了其超强国力(人均42,076)

②欧盟是世界上实力强大的区域性联合体(当今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国家集团)正在稳步扩大,其整体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4、5亿人口,10万亿美元,在建成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货币体系之后,欧盟正在致力于政治上的联合。随着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深入,欧洲日益成长为在战略上独立于美国的国际政治力量中心。

③日本:“大和”,对临国火气大,综合国力约等于美国的60%,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的金融大国和债权大国;近年来,日本争做国际政治大国的愿望极为强烈。日本以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经济走出了10多年的萧条,“成长的安倍”代替“改革的小泉”。)(人均36,486)原始森林,16条铁轨;每周548个航班,每天超过1万人的交往)。排第7。

④中国,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其和平崛起的宏大姿态,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8—200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5%,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段时期,也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黎巴嫩派1000维和部队(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不讨好的差事)向;约占美国的1/4,俄罗斯的2/3。排名第6,国力资源的发展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等。但中国在技术水平、劳动力质量、信息力、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较为落后。在中国国力系统中,外交力、军事力较强,而国力资源只高于俄罗斯与印度,国力结构并不均衡。

⑤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在军事方面和科技方面拥有相当强的实力,仍然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核大国。经济的复苏,也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综合国力值接近美国的40%。排名第3,经济增长的余地非常大。普京生于彼得大帝建造的圣彼得堡市,彼得大帝是他崇拜的偶像。普京左眼下面有一块胎记,而在俄罗斯历史上,有这种胎记的另一个人就是彼得大帝,巧合得令人感叹。“俄罗斯水准超乎想象!”这是伏特加酒的广告词,今年中,俄官方宣布:其国力已经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已超过苏联时期。他们嗜酒无度,缺乏进取;他们松散无序,需要鞭策。没有强人推着他们走,他们就会坐在地上犯懒。在过去100年的历任国家领导人中,普京在魅力、受尊敬程度、亲近感三项中总分最高,成为最受欢迎的总统。

所谓多极,还只是一种趋势,更准确地说,还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一种要求、一种常常挂在嘴上的话语。所谓“化”者,本来主要就是指一种过程。当前国际关系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一超诸强,多元争极”。

世界的发展原本就是不平衡的。而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作为一种强烈的催化剂,无疑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谁发展的动力大,谁竞争的意识强,谁的体制和机制顺,谁能较好地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谁的发展速度就快,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谁就能显示出比较的优势。大家都在前进、都在发展,谁不发展,或者谁发展的步子慢了一些,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谁就会落后。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2)国际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军备竞争、商业竞争、贸易竞争、金融竞争和体育竞争等,当代国际竞争越来越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①综合国力的含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

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综合国力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实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称综合国力,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它不是指单个的某个方面的实力,而是指综合性的实力。说到底就是国家力量,即捍卫本国利益的力量。

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②主要内容——

1、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

国际竞争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政治家们出访往往都喜欢带上企业家同行。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贸易争端甚至贸易战也屡见不鲜。美国经济学家说: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是,控制不用武力,财力胜过枪炮。在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同时,如何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成了更加突出的问题。情报工作瞄准了商业秘密。

2、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

相互之间也就构成了纵横捭阖的复杂关系。其中,有合作,也有竞争。有争夺,也有交易。有的国家,把谋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当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标;有的国家,力图在某个地区发挥重要的政治影响。对各种国际组织中的席位特别是领导职位,当然更是当仁不让。对一些热点地区、热点事务,也力图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以便使事态朝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3、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又给予其综合国力以

强大的影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而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所以,在国际竞争力的计算中,往往包含着较多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如科技人员的数量及比例,所申报的专利数量,在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量等等。大凡有一定基础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都瞄准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发展规划或项目计划,投入较大的物力财力,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加速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上,如基因工程、纳米技术、数字电视等方面,不仅在比水平,而且在比速度,比实现商业化的时间。

4、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实力诸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带有威慑性的因素。在国际关系史上,国力的竞争,其重点以及直接的表现,往往是军事力量的竞争。冷战结束之后,军事斗争曾经一度有所缓和。但近年来,情况又有所变化,军事斗争在国际政治中的表现和影响又突出了出来,并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其表现:

一是军费开支明显增长。特别是美国等国,军事预算和拨款的数量直线上升;

二是核武器竞赛抬头。美国研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废除《反导弹防御条约》,大大刺激了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一些中等国家也加紧研制核武器;

三是高技术武器竞赛成为新的热点。美国等国家大力开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如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武器、航天武器、隐形武器、夜视器材,以及其他新概念武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成为它们试验新式武器的最佳场所;

四是军火交易日益扩大。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武器贸易出口国,占世界武器销售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俄罗斯等国也放宽对武器出口的限制,扩大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份额;

五是谋求军事优势,不断进行军事上的较量。一些热点地区,军事冲突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一些世界大国,动辄以武力干预相威胁。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成为当代运用军事手段

的主要方式;

六是军事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军事手段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在政治斗争的同时穿插运用军事的威慑。政治与军事以及其他手段综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5、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文化之间的合作、融合与竞争、冲突,呈现着一种复杂的状态。

6、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传统的带有基础性的竞争,往往是资源的竞争。但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战略性资源外,一般的物质资源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其作用和地位上升。再加上较之以往,人才的流动性、包括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所以,人才的竞争,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有实力的国家,则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

总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各个领域日益激烈地进行。我们只有清醒地看到这种竞争,认真研究它的态势和特点,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才能掌握自己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③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④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意义——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⑤当代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以求增强综合国力。

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坚持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还是那句话,财大才能气粗。”所以,面对国际竞争的根本之策,就是两个字:发展。或者说:立足发展,加快发展。

要看到,竞争与发展相辅相成,构成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主题。要发展,就要勇敢地面对和参与国际竞争。

要看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总体上是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态势。

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要看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有许多新的特点,特别是竞争与合作往往同时并存。因此,必须恰当地运用竞争的方法和艺术,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要看到,综合国力的竞争,事实上也对弱势国家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有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准备,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当代国际的竞争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当代世界正逐步向多极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场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学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也必须把握时机,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使自己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事实上,民族品牌尤其是日化品牌被外资收购后打入冷宫的事件,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中国本土的日化品牌曾经历过辉煌: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响彻大江南北;“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家喻户晓;“海鸥”、“天津”等雄踞一方;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畅销全国……面对外资品牌的大举进攻,一些本土日化企业选择了合资路。但这些本土品牌的命运最终大致相同: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随着合资而消亡了,即使有部分本土品牌仍然屹立不倒,也与昔日的灿烂辉煌不可同日而语。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举例说,作为引进利用外资最多的地区,江苏这几年来每年却有十几个国内自主品牌消失,自主技术也被屏蔽、被限制,对国内市场资源的控制力不断下降。白津夫说,从前对外资实行的是让利式开放战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阶段,应当理直气壮地对外资挑三拣四,谨防落入陷阱。

第一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教学目的:识记:外交政策的含义及形式,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认识、分析评价国际重大事件和我国的对外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一、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

外交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对外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分三层理解:外交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它是直接为实现本国的对外职能服务的。

2.外交活动的主要形式?

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根据成文的外交规则,如果两国发生外交纠纷,一般情况下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交涉,比如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会上批评、召见大使进行抗议等等;第二个层面是外交制裁,如驱逐外交官或降低外交规格:由大使级变成公使级,公使级变成代办级;最严重的是召回大使直至断交。断交是争执双方的最后选择。

外交语言体现了一国对外政策,是捍卫一国利益的工具,含蓄、婉转、“话说半句”或使用多种“托辞”。“中国人民不能置之不理”、“不会袖手旁观”,和“中国人民是说话算数的”等措辞警告;说会谈是“有益的”,弦外之音是会谈并未取得具体成果;说某外交官“进行不符外交身份的活动”,则是指控对方搞间谍活动。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新教材政治生活 [教案]政治生活-前言 前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3、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设问:同学们寒假“政治”作业做完没有啊?(答略)我们这里说的政治作业是不是我们这学期所要学到的政治模块呢?(引起学生思考,重点理解政治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可是,“政治”二字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要从多方面来理解。 『讲授新课』 一、政治的科学含义(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第二节

2.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需求) 1、需求法则(同一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购 买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购买增加。(函数 图像) 拓展: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增加或 减少对商品的购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2、需求弹性:不同商品对价格反映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的影 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函数 图像) 拓展: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或者上涨幅度过大, 会直接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国家需要通 过宏观调控(补贴)来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 平。 3、需求相关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 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1)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含义 (2)影响: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 求量的影响。(函数图像)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供给) 1、调节产量(价格、利润、供求、生产) 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少←价格下降 拓展:价格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是和利润、收入、以及风险、紧密联系的。同时隐形因素是市场竞争。(函数图像:供给曲线)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1)可以相互替代的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时,或增加价格低的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减少价格高的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参考互为替代品的函数图像)(2)促进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调节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 3、促进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重视科技研 发,科学管理,降低成本,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拓展: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竞争是市场机制的灵魂。价格变动影响的实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引导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合理流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练习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01.同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它的价格忽高忽低,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B.商品价值的变化 C.价值规律的作用 D.买卖双方讨价还价 0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镜头:两人在同一家商店砍价买同一种商品,不会砍价的人往往买的就贵一些。这说明商品价格( ) A.是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决定的 B.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是在市场中形成的 D.有时高,有时低,具有不确定性 03.2010年6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3%,物价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晴雨表”的物价,可以反映下列内容( ) ①商品的价值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④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04.2010年我国许多城市上调了水价。对于调高水价,你认为其合理依据应该包括( ) ①供水企业的生产效果提高②供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③我国人民收入水平提高④资源配置要符合价值规律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05.某行业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每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4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800元,那么,该行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 A.17% B.30% C.35% D.40% 06.下面是某地制鞋行业生产出现的两种情形,在这两种情形下,每双鞋的价值量依次产生的变化是( ) 每双鞋的价值量情形1:某鞋厂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制鞋行业劳动生产率未变① 情形2:制鞋行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② A.①不变②降低 B.①提高②不变 C.①降低②提高 D.①降低②不变 07.根据下图反映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出( ) A.甲和乙是相互替代的商品 B.甲和乙是有互补关系的商品 C.甲是生活必需品,乙是高档耐用品 D.甲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乙的价格由供求决定 08.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同—种商品,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甲企业盈利,而乙企业亏本。其主要原因是( ) A.甲企业的商品比乙企业的商品更好看 B.甲企业商品的价值大于乙企业商品的价值 C.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D.甲企业的营销策略好于乙企业的营销策略 09.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甲商品和乙商品的关系如下表,那么表格中反映乙商品需求量变化的a、b应该是(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教学设计-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安排的内容。本框题承接第一课所讲到的国家的本质和 公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研究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实现途径问题。人民当家作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学好本框题,能提升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不同的选举方式既有各自的优点,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了解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公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的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有关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解我国目前采取的民主选举;懂得我国民主选举权利来之不易,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提高自身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 【教学难点】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多媒体课件,选举的案例。 导入新课: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关于民主选举,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民主选举的内容。 学习新课: 选举方式是指选举的形式和方法。选举方式是影响选举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着选举人个体选举意愿表达的方式和质量,也直接会影响到选举结果。 如果从选民的角度划分,选举方式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参加选举投票的选举方式。 (观点辨析:选举我知道) 问题一:有的同学认为:“还是直接选举好,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民主。”你是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 教师总结:我们先通过填图表比较这两种选举方式,然后再来分析这种观点。请同学首先填表。 同学填表:直接选举的优点是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机会,实现选民意志,选民参加选举热情高。由于当选者是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这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视频一中出现的西王平村的村民积极参加村委会成员的选举,热情很高,就是因为村民可以亲自投票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实现本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泛的情况下,实施过程中,组织、技术工作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选举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和直接选举相比较,优点是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由于代表人数只是公民人数中的较少的一部分,便于组织,选举成本较低,效率较高。而且由于代表素质一般会高于一般公民的素质,会从整体上更好地代表和体现公民意志。但是,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出的代表进行投票,不能直接表达选民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教案[1]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1、信用工具 2、外汇 教学难点 1、外汇 2、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讲授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信用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单元第2课多变的价格同步测试1(学生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选择题 1.商品市场上存在“优质优价”的现象,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①优质商品质量好,价格低 ②优质商品质量好,使用价值大,所以价格高 ③优质商品质量好,需求量大,需求影响价格,所以价格高 ④优质商品成本高,价值量大,价值决定价格,所以价格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某市召开居民用天然气阶梯价格听证会。所谓阶梯气价,是指居民每月超过天然气基本消费量后执行高气价,对用户消费的气量分段定价。阶梯气价的制定() ①体现了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②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③有利于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④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在市场上经常发生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但价格上涨与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下跌,其原因是 ①人们购买力有限,价格涨得太高会失去市场②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④少数强大企业操纵的结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一些特殊商品如名人字画、珍贵邮票、古董文物等,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只要人们有购买力就不能控制它们的价格上涨幅度,其价格总是高于价值。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其价格并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这种现象说明价值规律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③它们的价格上涨不会促使生产扩大和商品供应量增加 ④不能以商品交换中的特殊现象否定价值规律的普遍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一个杯子到底能卖多少钱?”第1种:卖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只能卖3元/个。第2种:卖产品的组合价值,卖15元/个没问题。第3种:卖产品的包装价值,卖288元/个卖得可能更火。第4种:卖产品的纪念价值,不卖2 000元/个除非脑子进水。这充分证明() ①价值并非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②策划对产品价值创新意义重大 ③企业研究消费者心理十分必要④价格变动对供需均会产生影响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概述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一定要牢记,特别是考试中,针对实例分析影响因素时要全面考虑 知识点总结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来说,价格高低与价值大小成正比,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供求关系。同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方竞争,推动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卖方竞争,促使价格下跌。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 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货币自身的价值(即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上升,则商品价格下降;货币价值下降,则 商品价格上升。 (5)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季节变化、流通环节的多少等因素也 会引起价格变化。 常见考点考法 1、供求关系与价格 2、价格与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4、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常见误区提醒 近几年国内房价一路攀升,居高不下。疯狂上涨的房价已让民众不堪重负,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因买房而背上沉重债务,成为名副其 实的“房奴”。造成当前商品住宅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土地成 本高,征地拆迁成本高,市政配套等行政事业收费高,经济适用房 供应量不足,市场需求量大,此外房产商虚拟交易、囤积居奇、哄 抬房价、扰乱市场秩序等违规行为进一步助长了房价的攀升之风。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当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答案】 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量决定的(即价值决定价格)。土地成本高,征地拆迁成本高,市政配套等行政事业收费高都构成了商品房的成本,形成了商品房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高的情况下,价值量越大,商品的价格就会越高。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经济适用房供应量锐减,市场需求量大,产生了供不应求现象,商品房的价格随 之上涨。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 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 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案:第2课第1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新课教学 一、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

人教版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 2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个思考题。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 3

[高中政治必修2第九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二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第九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二教案 教案是思想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专业需要深入学习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2第九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1第九课第一框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十六、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20XX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20XX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高一 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多变的价格》一节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20XX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等,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 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个人企业要想更多赢利应该怎么做?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上下波动示意图:(如右图)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高中政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2、理解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理解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3、列举生活中接触到的事例,探究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能够从政府的具体行为中,领会其工作的基本原则。 2、能够阐明在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处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府责任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教学难点 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与上节政府的职能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和上节政府行使职能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学习了政府的职能是什么以及行使职能的重要作用。我们的政府在不停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能,职能的行使说明了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也说明了我们的政府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进行新课 一、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9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市长最关注的是政府要搞好公共服务。市长的各项承诺意味着作为政府应该更多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2、正是因为有了市长的承诺,才会使更多的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使更多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状况;使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等。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知识点(人教版)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人教版新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学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 2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个思考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 3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2018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同步练习含解析

2018 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多变 的价格同步练习含解析 A. 乳制品价格越高, 价值量越大 B. 销量越大, 单位乳制品的价值量越大 c. 乳制品品种越丰富, 价值量越大 D. 乳制品质量越高, 使用价值越大 2. 在我国古代, 每逢丰年谷贱, 官府就出钱收购粮食储存起来; 每逢灾年谷贵, 官府就开仓平价卖粮, 做到“物价常平公私两利”。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 ①供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②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③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④价格变动是由政府决定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下列经济现象与经济学道理对应一致的有( ) ①顾客就是上帝——供求关系决定价格②优质优价——使用价值越大的商品价格越高③不买贵的只买对的——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影响生产者利润的多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 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

坚持市场倒逼,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通过市场倒逼来化解过剩产能, 其传导路径是( ) A. 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失衡—价格下跌—政府调控—缩减产能 B. 市场形成价格—成本上升—效益降低—获利减少—企业转产c. 价值决定价格—权衡成本—竞争弱化—企业亏损—转产或退出 D. 市场供过于求—产品积压—开工不足—战略调整—转产或退出 5.201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提出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原则思路, 实行“价补分离”即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 同时建立对玉米生产者的补贴制度。若不考虑其他因素, 对这一政 策带来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由市场决定价格T优化种植结构T增加农民收入②对生产者补贴T提高粮食价格T扩大粮食种植规模③由市场决定价格T降低粮食需求T促进粮食供求平衡 ④对生产者补贴T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T保证粮食安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2017 ? 湖北七市模拟)针对住房需求增加, 房价连续上涨的实际,W 市出台了相关规定: 本地人购买第二套房首付50%,非本市户籍购房需有连续在本市缴满 2 年社保或个人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