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 业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 业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 业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 业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与发达国家个人贷款业务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愈发接受了个人贷款消费的消费理念,个人贷款业务的市场不断扩大。面对国内巨大的个人贷款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零售业务的发展,个人贷款业务正逐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和利润增长点,其重要性正日益提升。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受经济制度,信用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不论是在业务的发展环境还是业务本身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都限制了个人贷款业务稳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美国为例的发达国家个人贷款业务特点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所存在问题,进而根据不足之处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以下三点:一. 通过对美国的个人贷款业务所在环境与业务本身特点的分析,突出发达国家个人贷款业务的显著优势以及我国可借鉴之处。二.以个人贷款业务中的个人消费贷款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及现状,并提出不足之处。三.就如何完善个人贷款业务,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措施,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实行分类指导,扩大客户需求;完善信用制度;拓展其他类个人贷款业务;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管理力度,控制个贷风险等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信用;贷款风险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personal loan business in our country began in 1980’s. Although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y, our personal loan business has a late start, rece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esidents’ income and the improving of their life quality,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gradually accept a sense of consumption by credit loan. Thus the market of personal loan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Under this potential market,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pay more attention on development of retail business. Personal loan business becomes the focus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commercial bank and the point in having profit. We can see this business is playing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bank. For the reason of late beginning and restriction from economy policy and credit construction, personal loan business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and developing and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and shortages existing, both from the aspects of finance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al loan business itself. My study compared our country’s personal loan business with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y, in which I take United States for example. Then I examine the situation of our personal loan business both in history and in current, from which, I point out diffe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 loan business. Finally, I suggest varies measures to deals with problems.

The three main points in my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First, to outstanding the advantages of finance environment and busines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merican personal loan business and to find out certain aspects that we can learn from. Second, take personal commercial loan as the main object of personal loan business study to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in this business’s development. Third,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better and a more satisfying personal loan business in China,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business, such as having different ways of lead taking account of different finance situation, strengthening customer demand, completing credit construction,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other personal loan business as well as some dominant personal business, improving the business process and staff servic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oan risk etc.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Personal loan; Credit Loan; Risk

1 前言 (4)

1.1 选题背景 (4)

1.2 选题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文章结构 (7)

2 发达国家个人贷款业务的借鉴及启示 (8)

2.1 成熟的社会经济制度 (8)

2.2 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 (8)

2.3 庞大的金额监管体系 (9)

2.4 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10)

2.5 必不可少的信贷担保制度 (10)

2.6 现今的业务操作流程 (11)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1)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 (11)

3.2 从个人贷款业务的分类来看其现状 (13)

3.2.1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14)

3.2.2 汽车消费贷款 (15)

3.2.3 其他个人贷款业务 (16)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问题分析 (17)

4.1 客户需求方面 (17)

4.2 信用制度方面 (18)

4.3 业务品种方面 (18)

4.4 业务流程方面 (19)

4.5 风险管理方面 (20)

5 提升个人贷款业务的对策分析 (21)

5.1 实行分类指导,扩大客户需求 (21)

5.2 完善信用制度 (23)

5.3 拓展其他类个人贷款业务 (24)

5.4 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25)

5.5 加强管理力度,控制个贷风险 (27)

6 结论与展望 (27)

6.1 结论 (27)

6.2 未来展望 (28)

参考文献 (29)

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期间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为主要的动力。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投资率逐年攀升,然而与投资率相比,我国的消费水平增长率却低于GDP的增长率。

刺激消费一直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金融业的重点和着眼点,在投资率持续上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启动消费需求对支撑经济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刺激了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居民个人购买能力,保证人贷款业务的良好走向及稳步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相一致的。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定地经济基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为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我国住房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日益成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消费品物价不断提升,房价不断飙升,农民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农产品的品种,教育卫生等事业的改革以及新经济周期启动预期下相当一部分人消费模式的改变,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水平的意识不断提高使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被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理念所取代,更多的居民开始接受了贷款消费。这给个人贷款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强劲的社会需求。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较之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此后,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快速发展,个人贷款业务由最初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种,发展到了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医疗贷款,家庭装修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贷款领域。

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都强调进一步深入推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战略转变,加快业务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继续着力推进特色经营、打造专业优势方面,目标也更加清晰和坚定。

1.2选题意义

个人信贷是引导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金融部门提高服务质量,与国际业务接轨的必要措施。

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通常会发生消费萎缩导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采用个人信用贷款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

在我国现今阶段,合理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能够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只有当消费占GDP得比重达50%以上时才能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享受现在,投资未来”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了人们新的消费意识,但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个人消费信贷方式却未能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受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个人贷款业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业务品种较为单一,发展不平衡,手续繁琐等问题。

近来国务院出台各类房贷新政策,紧缩房贷市场,旨在大力调控房价市场,但是新政策是否效果显著并且惠及广大居民与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政策相关。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调控政策有着紧密联系,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分析和研究个人贷款业务的现状和发展,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是推广个人贷款业务的当务之急,也与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方针与路线相一致。

1.3文献综述

伴随着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我国学者致力于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探索,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近几年来,个人贷款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个人贷款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在银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个人贷款业务研究的文献日渐增多。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文献中,主要有对个贷业务总体的现状与发展的研究,信用制度的研究,个人贷款

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以及个人贷款业务流程的研究等。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现状发展研究中,刘星(2001)[1]认为我国的个贷市场十分有潜力,商业银行应加快步伐,抓住时机,积极稳妥地开办个人贷款业务。并提出从转变经营观念,提升个人贷款业务地位;加强管理,严格控制风险;合理确定产品价格,提高个人信贷业务的盈利水平;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创新个人贷款业务品种等方面发展个人贷款业务。赵方莹(2002)[2]认为,我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对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制约。商业银行的利润软性,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居民消费观念和收入增长预期限制都约束和限制了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并提出了统一决策层,管理层的认识,实行分类指导,创造和完善金融工具,促进政府主导下创立统一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等发展建议。毛子文(2003)[3]提出,对于发展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贷款对象可以扩大,信用额度可以提高,授信等级可以分得更细,银行防范风险的措施可以更多,并需要银行又创新服务手段。黄晓力(2007)[4]认为应采取避免个人住房贷款方向的“恶性竞争”,选择合理的营销行动;增加个贷品种;提高个贷审核效率;加强管理,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等措施,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贷业务,走出自己的特色,降低风险。尤建强,方劲松(2007)[5]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存在着风险低,品种少,收益率高,可带动银行其他业务发展等特点;存在着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不完善,忽视了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性,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问题。他们建议应完善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个人业务营销环境,加大业务创新力度等。

在对与个人贷款业务相关的信用制度的研究中,达谭枫,达谭辉(2004)[11]认为应借鉴美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法制先行,征信机构应采取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运营模式,建立不良信用惩罚机制,实现征信数据标准化,实行有效地管理机构和监管体制。朱晓宇(2005)[12]通过对信用以及个人信用的相关内涵分析,提出对银行信用的理解,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银行信用体系提出应推进立法,建立配套制度,政府在其中应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个人信用信息机构及数据库的建立应与之配套。韩冬雪(2007)[13]提出,我国的有关信用的立法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一部信用管理的专门法律,我国的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职能还不明确。应借鉴美国信用制度的有关法律,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约束机制。

黄学军(2007)[15]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来探究个人贷款业务及风险防范的相关对策。在有关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的研究中,黄丽萍(2009)[16]分析了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必须针对个人贷款业务的特点,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风险,避免重开发不重经营,直观贷款的发放不计信贷成本和风险的发生。张万元(2009)[17]对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中几个潜在风险进行了探索,并从借款人信用状况,持续收入状况,借款人家庭供养状况,劳动技能,担保人履行担保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金燮煌(2009)[18]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银行内缺乏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风险识别能力低,尚未采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等问题;并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4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发达国家个人贷款业务的研究。主要从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建设,业务流程等方面描述发达国家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与特点,并分析对我国个人贷款业务的启示。

第二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主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兴起以来的发展历程,并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其他消费贷款两方面分析个人贷款业务的现状。

第三部分,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了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主要存在的问题,从需求,信用制度,业务品种,业务流程,个贷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提出个人贷款业务的对策研究。根据所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相应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2 发达国家个人贷款业务的借鉴及启示

美国是个人信贷业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信用制度较为成熟,已有80多年的较正规的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历史。

二战后,美国的个人信贷业务在政府的配套支持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政府全国抵押协会和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鼓励贷款机构对低收入的家庭发放贷款,并由政府担保发行债券,以获取资金购买这些贷款。之后建立了住房抵押贷款信用保险制度,并积极地培育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构建并完善了住房金融体系。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有关立法,制定了《公平贷款机会法》、《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催收法》等等,保障了消费信贷市场的顺利发展。

在美国、西欧等地,消费贷款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各大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普遍占其总资产业务的30%-50%,而截止2009年末,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占资产业务的11.03%(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美国发达的个人信贷是建立在其成熟的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基础上的,其拥有健全的发展个人贷款业务的环境:

2.1成熟的社会经济制度

美国多年来市场经济规范化发展,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社会经济制度。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政府积极利用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手段对美国经济进行有效管理,以使其平稳增长,合理发展。[8]

2.2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

美国是一个信用高度发达的国家,信用老百姓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用几乎主宰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大到巨额投资、交易、贷款、买房、

买保险、就业,小到安装电话、煤气、水电、租赁公寓等,无不与信用有关。在美国,信用机构是现代IT技术运用的最为彻底的金融类机构。在信用网络中,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SSN, social security number),类似于我国居民的身份证号码。通过这个无法伪造的号码,每个人都有一份资信公司做出的信用报告。个人的收入、纳税、借款和还款等情况都会记录在本人的SSN 之下。高度的货币电子化,为建立个人消费信用档案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个人的收支借贷情况都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任何银行、公司或者业务对象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份报告。个人信用背景的真实化,联网化,方便了银行准确地分析个人的还款能力。银行可以根据个人既往的信用记录来判断贷款给个人的风险大小。

2.3庞大的金额监管体系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极其庞大和复杂,交叉监管明显,其金融监管体制也主要是对银行的监管以及历次金融危机的推动而逐步形成。

在监管方面,各州和联邦分别对在州和联邦注册的银行进行监管,注册地成为界定银行监管部门的主要依据。对于在联邦注册的银行,成立于1870年的财政部下属OCC对非联邦储备银行(FED)的会员银行进行监管,其主要运行是通过支付服务和收取监管对象费用获得收入。[9]而成立于1929年大危机中的联邦储备银行则对其会员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它主要利用会员银行的资本金提供贷款获取利息,并从FEDWIRE的银行间大额支付及ACH(Automatic Clearing House)零售支付服务中收取费用。上述两类银行大多是大银行。而对于在各州注册的银行,则由各州的银行厅监管。

由于银行具有是否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的权利,实际上也就获得了选择监管部门的权利。OCC与FED之间的这种平行结构造成二者之间的监管竞争,从而争相讨好金融界,单方面给银行松绑,以吸引银行加入或不加入FED的会员。

各国金融体制、政治体制差异很大,金融监管体制应从本国实情出发,我国应适时地根据金融发展的特点,吸取适合自己国情的方法,调整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功能、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及方法等。

2.4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美国市场的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其完整的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体系,以及联邦政府出台的一些法规。建立这些法律法规的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并间接地规范了信用管理从业的服务范围和方式。从提案、解释和执行法律条款的角度,它们还可以被分为银行相关和非银行相关的两类法律。

一般来讲,美国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共有 17项(Robert Cole,1998),几乎每一项法律都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其中一项被称之为“信用控制法”的法律在 80年代被终止使用。其他16项法律是: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甘恩一圣哲曼储蓄机构法、银行平等竞争法、房屋抵押公开法、房屋贷款人保护法社区再投资法、信用修复机构法。上述法案,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10]

在全球征信国家之中,美国信用管理的有关法律体系比较完善,对我国制订信用管理相关法律具有参为价值.可以避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在立法方面走弯路。

2.5必不可少的信贷担保制度

消费贷款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额并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品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但当真正要运用这个武器时,如何有效处置抵押、担保品,以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又是银行所关心的。为免除银行在这方面的忧虑,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费信贷担保制度。在美国,有3个抵押市场中介。这有效增强了抵押债券的流动性和清偿力。同时,有专门的抵押担保机构可保证抵押贷款的如期收回。一旦购房者违约,他们负责承担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美国政府还设立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了抵押保险制度,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

2.6现今的业务操作流程

美国个人贷款市场的高速发展与高效运作,与其先进的业务操作流程密不可分。个人贷款业务运用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银行发放贷款的整个过程只需要在电脑上操作。只要贷款申请人提交贷款申请和相关资料,贷款机构便会立刻在电脑上输入申请人的个人资料,通过Internet从信用报告机构获取个人信用历史报告,然后在电脑上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分,最后在网络中审批,这对提高业务的工作效率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美国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采取业务线管理制度,总行对分行本身并没有利润等业绩指标的考核,这些考核指标都是由总行管理中心分解到各业务系统,再由总行业务部门分解到各分支机构。业务流程体制较为灵活,可控性强。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零售银行业务逐渐起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商业银行中的比重正在逐渐提高。其中,个人消费贷款的发展尤其令人注意。

个人贷款业务又称个人信贷业务,是银行以个人为对象发放的各种贷款的总称。个人贷款业务分为消费类贷款与经营贷款,由于消费类贷款占个人贷款业务比重较大,本文着重研究个人消费类贷款。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个人贷款业务起步时间较晚,信贷消费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四大国有银行试点个人贷款业务逐步开始的。建设银行最早试点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随后各家商业银行陆续踏入了个人贷款市场,逐步地扩展领域和创新产品。

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此后,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消费信贷由最初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一种,发展到了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医疗贷款,家庭装修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房屋按揭贷款,婚嫁贷款等业务领域。[6]中国的消费信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时,住房消费信贷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它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中国的住房改革制度,逐渐变福利性住房消费为货币性住房消费。

然而,由于许多方面的条件的制约,在其起步后的10年中,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相当缓慢。直到90年代中后期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内需不旺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日渐凸现出来,政策当局才开始逐步放开了原有的诸多限制,并针对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此,中国的个人贷款业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截止2009年,中国居民户贷款(即个人贷款)余额已从1997年的172亿元增加至831亿多元,在11年中间,规模增长了7倍多,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为54亿元,占个人贷款余额的65.48%。

随着个人贷款业务规模的扩张,个人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从1997年的0.23%,上升到了2009年的18.72%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个人贷款余额各类贷款总额2009 544286.87 831195.94 7535022.51

2008 423946.93 659409.00 6076697.24

2007 342518.98 552318.25 4977229.68

行网站)。仅仅从近三年来来看,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个人贷款余额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始终占个人贷款的绝大部分,并且增长量可观。个人贷款业务已经成了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类贷款作为个人贷款业务中的重要部分,是商业银行着重发展的方向。

表3-1 我国商业银行近三年来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个人贷款余额,各类贷款总额

图3-1 我国商业银行近三年来个人贷款余额与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的增长情况

3.2从个人贷款业务的分类来看其现状

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此后,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快速发展,个人贷款业务由最初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种,发展到了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医疗贷款,家庭装修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贷款领域。由于个人消费类贷款占个人贷款业务的65%以上,本文主要以个人消费类贷款为例来研究。

图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分类

3.2.1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由于住房按揭贷款的时间大都比较长,银行可以因此与客户维持较为长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较为容易地推进其他零售金融产品,促进整体零售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要远低于其他零售业务产品,所以住房按揭贷款占绝对的比重。

我国个人消费贷款最早始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建设银行就开始在广东的江门,佛山等地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但是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由于制度方面的约束,该项业务并没有推广开来,规模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1997年以后,中国住房分配改革制度开始启动,原有的福利分房制度逐渐停止,代之以货币住房分配。为了配合住房改革的推进,人民银行在1997年先后颁布了《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实行办法》。这几个管理制度的出台,为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开展的个人贷住房贷款的主要种类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组合贷款和住房储蓄贷款等。其中,各地住房公积金中心委托银行发放的公积金贷款和银行自营的住房抵押贷款时最主要的两个品种。

1998年后,为了刺激内需增长,促使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住房建设与消费的信贷政策,如1999年颁布的旨在促进住房消费《关于延长个人住房贷款期限和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决定》,《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政策层面的鼓励措施,为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的迅速推进,居民个人购房支出水平迅速提高,对住房贷款的需求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在企业贷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零售银行服务市场的吸引力日渐凸现出来。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领域。

由于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1998年以后,中国个人住房贷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到2007年末,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超过了2.6万亿元,而1997年末时,我国商业性个人房贷款不过190亿,在十年的时间内增长了超过

百倍。在此十年期间,人民银行自2004年取消了一系列的优惠,调高了房贷利率,旨在宏观调控紧缩国内个人住房贷款已抑制房地产行业已有过热苗头等问题,然而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仍持续飞速发展。

2007年9月,由于房价持续上升,央行、银监会共同发布通知,要求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通知要求,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2008年10月,二套房新政致使房价急转直下,个别城市房价跌幅严重,市场普遍期待央行放松08年9月开始实施的“二套房贷政策”。同月中,央行下发了房贷央行下发的房贷利率调整通知,各大商业银行应从2008年起对符合标准的首套住房贷款客户提供最低7折的利率优惠政策。

2008年末,由于受政策限制大幅放宽,房地产市场有所回调,个人信贷需求邹降等因素的影响,消费性贷款投放有所放缓。2008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了2.98亿万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07年低了25.6个百分点,并且2008年第四季度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购房意愿降至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近日来,由于房价疯涨,国务院出台房贷新政,大力遏制房价的持续上升。2010年4月12日,中农工建交五大银行表示已收集房贷利率优惠政策;4月14日,温家宝表示,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款不得低于50%,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据称,这一系列的房贷政策调整的力度十年罕见,将拉开2010年新一轮国家宏观调控的序幕。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控制与调整,仍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3.2.2汽车消费贷款

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起步的时间要稍晚一些。1994年,国家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与此相适应,中国汽车消费政策开始由抑制消费型向鼓励消费型转变。1995年,上海汽车集团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有条件、

探索性地开始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宣布了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起步。

由于缺少必要的风险监管手段,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在发展的初期暴露出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风险问题,199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下令暂停汽车消费信贷业务。199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下令暂停汽车消费信贷业务。199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拉动内需政策。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汽车消费贷款管理方法》,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试点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同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国内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准为本集团汽车用户提供买方信贷。此后,又有《汽车金融公司管理方法》、《汽车贷款管理方法》等政策层面的一系列变化,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以其制度环境的逐步完善,为汽车消费信贷的有序发展奠定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基础。

与个人住房贷款相比,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提供主体略显多元化,除了所有能经营人民币贷款业务的银行类机构外,还有若干专业化的汽车金融公司。是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第二大消费信贷品种。

不过,在近年来汽车消费信贷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尽管汽车消费信贷的制度基础不断完善,供给主体也不断丰富,但汽车消费信贷的余额却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在汽车销售额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汽车消费信贷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紧缩,为中国消费汽车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但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逐渐步入成熟阶段,汽车消费贷款在中长期内仍然会有比较良好的发展空间。

3.2.3其他个人贷款业务

近年来,一般性的消费贷款有着较快的发展,在个人消费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相比较而言,在所有消费信贷品种中,助学贷款的发展相对较慢。

个人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我国个人助学贷款业务开始于1997年,于1999年开始推行了助学贷款制度,并对全国推进和大力开办助学贷款提供了明确的要求,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办法。然而,自1997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率先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以来,个人助学贷款经过了多年的起步发展期,但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覆盖面

小,满足率低,增速趋缓等问题,使个人助学贷款业务步履艰难,发展缓慢。尽管近年来,为促进助学贷款的发展,国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商业银行也开发出了一些商业性助学贷款品种,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我国的个人医疗贷款业务处境更为尴尬。早在1999年医疗贷款业务问世时,人们以为它会成为同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一样受欢迎的个人消费性贷款之一,然而由于个人医疗贷款的门槛过高,风险较高,还贷能力差,救急性差,人们的观念存在差异等原因,使个人医疗贷款业务备受冷落;另一方面,银行开展医疗贷款具有很强烈的公益色彩,推出个人医疗贷款业务是经济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对于银行而言,这张贷款难以盈利,致使医疗贷款业务发展步步维艰。

我国的个人贷款业务领域包括了住房、汽车、助学、医疗、旅游等等,除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与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这两个主要的个人贷款业务,总体来说,其他类的个人贷款业务发展都相对较为缓慢并且不均衡。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问题分析

4.1客户需求方面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是“量人为出”的消费模式。虽然80年代末的“超前消费”曾冲击了一下传统的消费模式,但仍未彻底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而且,近年来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安身之处、子女上学、医疗保健、退休养老等这些原本无须考虑的生活压力将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而政府机构精简、国企改革调整、农副产品收购制度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19]在收入增长良性预测未建立的情形下,居民不敢贸然进行消费。同时,在市场不旺、物价滞胀的形势下,居民投资冲动低落,也限制了个人贷款投放。

4.2信用制度方面

我国社会个人信用制度是不健全的。一直以来,我国与信用有关的信息都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既不公开也不流动,加之我国没有公开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传统,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闲置和浪费。随着2005年各地有关征信法规的陆续出台,我国的信息公开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些法规还是比较初步的,而且全国大部分的省市还根本没有关于信用信息开放的法规。我国居民的个人信用分散于公司、单位、银行和居民组织中。个人和家庭并没有资产负债表,信用没有“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公司来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上网查询,即使是发生借贷关系较多的商业银行也对个人的信用缺少规范的记载。银行间又无互通渠道,决定了谁也无法对个人信用作出完整的判断。[7]从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度上来看,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程度十分有限,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征信数据环境。尽管部分省市已经颁布地方性管理办法对企业征信数据公开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规范,但并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规或法律来规范征信活动,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离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的征信数据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征信数据库的经营模式来看,我国整体的征信数据开放程度还很低,各地的征信数据开放程度不一,各省市之间尚未实现企业征信信息共享,法律环境也还很不成熟,这些问题都会对征信模式的选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从征信内容上来看,我国目前刚刚开始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还是有局限的。要比较准确地评价个人信用状况,仅有银行参与且仅有银行系统产生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来自税务、司法、海关、公用事业等各个部门的信息。

因此,我国现阶段信用体制发展银行发放个人贷款时,对个人信用的考察既花费时间,又增大成本和降低了效率,从而增加了银行发展该项业务的操作难度。

4.3业务品种方面

我国的个人贷款业务品种缺乏特色。各家商业银行提供的个贷产品,听上去有许多漂亮而有特色的名称。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实质个家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产

品基本雷同,无法区别于其它银行,自然也就不能留住属于本行的核心客户。虽然目前我们商业银行的个贷业务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银行贷款给企业,相当于批发,利率低,而且风险集中,企业经营一出问题,带款就整体回不来了;而贷给个人消费,相当于零售,利率当然高,而且风险是分散的,银行回款有保证。一般来说,个人客户造成的坏帐比率要远低于企业客户。

此外,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比重过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总量的膨胀导致流动性风险显现,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等风险加大。随着个人住房贷款投放量增加及基数增大。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加大。一旦个人住房贷款出现相对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将影响个人贷款业务的安全性,使商业银行遭受巨大的信用风险。宏观调控下个人住房贷款的收缩。将直接带来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大幅萎缩。同时,大量的提前还款造成了回收量的攀升,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个人类信贷业务的增长乏力。各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均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因此,如果将“零售业务”的比重过多地集中于个人住房贷款,对银行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我国其它个人消费类贷款发展迟缓。目前,在美国、西欧等地的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般为20%一40%,有的甚至高达60%。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一些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成为银行业重要的资产业务和赢利工具,借债消费已成为许多国家居民一种重要的消费选择。而在我国,以个人贷款业务中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品种——汽车消费贷款为例,汽车的消费贷款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汽车价格下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进下,2009年末,我国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仅占个人消费贷款总额的5%。

4.4业务流程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总的可归纳为普通模式和较为先进的个人贷款中心模式两种,但两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普通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各经办支行将个人贷款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独立操作的过程。此模式的特点为分散经营,以支行为独立核算单位,审批方式停留在纸式化、人工化的原始阶段,银行投入的人力成本较高,办理周期长,手续繁琐,

客户满意度低,并且各行管理具有自身特点,标准不一致导致客户感受度不同。这个业务流程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分散经营增加内部竞争,降低整体的效率,流程操作无法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分散经营使得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点难以有效权衡,纸式审批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较弱。

近年来,我国部分个人贷款业务发展较好的商业银行在个人贷款业务的操作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一改过去由各经办行独立经办业务的模式,根据个贷业务的特点,采取了集中办理的模式,及个人贷款中心模式,在一个城市内或者一个地区内集中办理个贷业务。尽管个人贷款中心模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省略了很多繁冗的行政环节,提高了效率,但是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个贷中心存在机制定位不正,现代化技术手段欠缺效率仍需提升,前台营销与后台审批脱节等问题。

4.5风险管理方面

个人贷款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办消费性个人贷款业务过程中因很多种原因所致不能够按期收回所发放的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一种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个人贷款业务开展时间不长,而且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国际上的一般个人信贷的风险特征和成因相比,在我国个人贷款业务屡屡遭受高风险的威胁。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信用风险管理影响因素、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市场风险管理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从信用风险管理影响因素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探索阶段,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落后,例如基础数据准确性差,客户评级体系不完善。此外,信用风险处理手段缺乏,具体体现在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规避信用风险的技术手段单一。同时,由于信用风险的内控机制不完善,外部监管存在问题,外部交易制度存在缺陷,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备等原因,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从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而导致损失的事件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20xx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20xx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指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利息损失的可能性。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过程做一个基本的简单描述:商业银行直接向社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信贷行为的发生和终结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贷出货币与清偿行为始终有时间差,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借贷的资金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原来预期的效用,不能正常周转或者借贷人在主观上不愿偿还贷款,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目前状况 1.系统性风险 从银行业整体的情况来看,贷款集中度较高是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高度集中的贷款结构不但不利于化解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还会对宏观调控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银行贷款呈现出向大城市、大行业、大客户集中的趋势,每一层的集中都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提升。从贷款的地区来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经济发达的城区,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这种情况将加剧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带来一系列社会理由,使得信贷风险在政治层面上更进一步提升。从贷款投向的行业来看,不合理的结构性特征依然延续,新增贷款仍主要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从贷款的客户来看,各金融机构都把信贷投放的重点集中于大型企业集团,对某些企业往往是多家银行多头授信、多方贷款。 2.流动性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却不断升高,这种变化趋势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从而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从存款的角度来看,储蓄存款的比例变动和增速变动都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储备;从贷款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1993年以来短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呈下降走势,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存贷款两方的情况,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现象日益突出。目前商业行的中长期贷款和中长期存款之比基本在140%左右或更高,超过了120%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3.政策性风险 近几年,国家重点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增长过快的现象进行了宏观调控。实施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政策性风险又令商业银行已有的系统性风险更加显性化,在贷款较为集中且受到宏观调控影响的行业或企业,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于过热行业或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言,如果在已投入前期资金之后对其行调控或收紧,银行就极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从而成经济紧缩的风险承担者。以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房地产行业为例,其投资资金中除20~30%的比例为企业自有资金之外,其余的均来自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研究共5页文档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支农类信贷业务的有利因素 政策支持。我国连续十年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在农业发展上,充分显示了中央对“三农发展”的决心,也从宏观层面上对农业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动力支持。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及贷款投向也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即要求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去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并要求商业银行从信贷资源配置上给予涉农信贷强力支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三农”发展的提速,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在向现代化、产业化、科学化发展的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进而引发了旺盛的农户个人的消费、生产经营融资需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直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发展活力”,将城乡一体化作为加快“三农”发展的根本路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农户成为重点支持对象,更是为农村个人信贷金融服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收益较高。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农业发展和农民信用意识及收入提高,涉农贷款已逐步摆脱政策性贷款的“特色”。近年来,一些银行已在部分地区进行个人支农类贷款的试点,尽管推进程度不同,但个人支农贷款收益并不低于、甚至高于其它类个人贷款。数据显示,2012年某银行个人支农贷款的收益率达8%,经济资本回报率达到40%~

50%左右。可以看出,个人支农类贷款具有良好的收益性,加之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完全可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之一。监管要求逐渐明确。随着我国“三农”发展及农村金融建设的不断推进,央行、银监会对个人支农类贷款发展的监管要求更加细化、明确,陆续出台了《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及各项涉农贷款经营管理和统计要求,为涉农贷款的商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的制约因素管理半径不能有效覆盖。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布局均是以城市为核心,县域营业网点设置非常少,近年虽将金融服务触角逐步扩展到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县、镇,但县域营业机构的占比仍不足,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没有营业机构且农户居住地域又很分散,或营业机构较少、离农户太远等,这些管理半径不能有效覆盖的问题,是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支农类贷款业务面临的突出问题。个人支农类信贷产品设计较难。商业银行传统个人信贷产品设计是以“客户信用+有效担保”为核心的,人民银行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城市居民也可提供足值、可上市交易的押品或提供信用良好、经济实力较强的第三方保证人,这些都是信贷投放基本的风险缓释手段。但是,支农类信贷产品却不具备这些要素,大部分农户无法提供较详细的信用记录或报告;农户居住用地大多是不能正常流转的集体用地、居住房屋价值较低,无法提供足值的押品,也无法提供有效担保。如何设计风险相对可控的个人支农类信贷产品是商业银行发展支农信贷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风险管理要求相对较高。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日益规范完善,监管部门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必须纳入新资本监管体系内,并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具体的监管指标体系和标准。但是,个人支农信贷业务与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变革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变革途径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揭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重塑银行产权结构,变革组织架构,强化核心业务,组建混业经营模式,提升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措施,对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现状变革路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经济、金融体制进行全面调整的过渡时期,面临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承受着来自市场风险的冲击、制度监管的压力以及社会改革的洗礼。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深刻的结构性变动之中,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和当前深化金融改革的攻坚性质,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研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带给商业银行的种种影响,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变革的合理途径。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 (一)经受着经济体制变迁的巨大考验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论是从专业银行转轨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均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具有浓厚的行政分权色彩。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推进内部体制改革,总行一级法人对全辖机构统一管理调度、引导资金流向、协调利益分配的模式逐步形成,但传统的块块分割、行政分权式的总分行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集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集约化经营效率,使得一个法人银行仍被分割成无数独立的利益板块。显而易见,在利益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的驱策下,各级分支行具有一定的准法人权限,各自为政,盲目经营和消耗内部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总行经营政策和战略目标的落实。 (二)面临着角色定位从被动执行审批指令到主动获取行政许可的大跨度调整 随着金融业大门向国际市场全面放开的最后时限的来临,政府指令和强制审批的色彩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行政许可和备案制度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独立面对和迅速适应灵活的浮动定价机制、业务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以政府文件确定的框架为行为规则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各类授信规模以及央行实施间接调控手段的效果,如存贷利差、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过分依赖监管部门的政策指令,相较之下商业银行主动开发的各类中间业务和衍生金融产品所取得的收入比重低。由于大跨度的角色调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原本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垄断性的间接融资功能不断受到弱化,加上直接融资,特别是资本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所主导并提供的资金供给、金融工具等业务比重呈现萎缩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原先垄断的金融业务正受到来自市场各方的争夺,呈现出证券市场筹资、企业债券发行、信托募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引入、企业集团内财务公司运作等百花齐放的势头。 (三)迎接着来自国际国内、各行各业对金融危机和银行风险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融合及一体化使金融危机、银行风险爆发的频度、影响的广度、危害的程度不断加剧。这种风险来自于国际国内以及各行各业的每个方面,大致归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货币风险和国际收支风险等;第二个层次是考验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能力水平的一系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结算风险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和银行

山东城市商业银行情况简介

山东城市商业银行情况简介 一、齐鲁银行 济南市商业银行是山东省成立的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996年6月6日,在济南市16家城市信用社和1家城信社联社的基础上组建济南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6月6日,更名为济南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济南市商业银行;2004年9月8日,成功与澳洲联邦银行(CBA)实现战略合作;2008年3月19日,首家异地分行——聊城分行开业;2008年11月30日,首家省外异地分行——天津分行开业。截至2008年12月31日,拥有69家分、支行(部),在岗员工1641人;全行总资产达到亿元,是成立时的15倍;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是成立时的倍;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是成立时的倍;按照新会计准则口径统计,2008年累计实现经营利润亿元,同比增长%(以上数字尚未审计)。成立以来累计实现经营利润40亿元,累计上缴税金15亿元,综合经营实力获得长足发展。 1996年6月6日,在济南市16家城市信用社和1家城信社联社的基础上组建济南城市合作银行; 1998年6月6日,更名为济南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济南市商业银行; 2004年9月8日,成功与澳洲联邦银行(CBA)实现战略合作;

2008年3月19日,首家异地分行——聊城分行开业; 2008年11月30日,首家省外异地分行——天津分行开业。 2009年6月6日,更名为齐鲁银行。 2009年6月12日,聊城临清市支行开业。 2010年8月27日,青岛分行开业。 2010年9月20日,与济宁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注册成为济宁银行第二大股东。 截至2009年12月31日,齐鲁银行辖有72家分、支行(部),在岗员工1806人。全行总资产亿元,是成立之初的19倍;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是成立时的20倍;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是成立时的20倍;2009年实现经营利润亿元;实现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成立以来累计实现经营利润亿元,累计上缴税金亿元(以上数据尚未审计)。 齐鲁银行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等重大改革,经营绩效持续提升,主要业务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公司治理持续完善,各治理主体组织健全,职责明确,运作有效;中外合作健康发展,开创了“引资引智引技、合心合力合作”的成功模式;创新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银企家园”产品品牌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评选的首届“中国地方金融十佳特色产品”奖,总行营业部荣获“2008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说课讲解

商业银行结业论文 会计学院刘清玲 11006040133 商业银行业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金融一体化,自由化的浪潮,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我国银行业应积极借鉴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与经验,加快改革步伐。;而全球商业银行竞争方式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则更多地受到金融自由化和电子化、信息化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现状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 1、资本现状分析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仅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则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根据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现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集中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大风险,但是忽略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做了如下规定:第一,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第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2007年7月,银监会对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其中关于资本构成方面,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这一项。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快速膨胀,其资本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4% 、3.12%、2.60%、2.05%。这些数据低于2007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6.2%的水平,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2.1%的水平和外资银行平均0.5%的水平。另外,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2006年为23.43%,2007年为23.50%。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控制资产规模的增长,实现资产多元化,努力发掘风险权重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2、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制约,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严重的风险隐患。虽然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于1999年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使不良资产的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了改善。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此状况着实令人担忧。不良资产的规模2001年底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又积累到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26.6%,大大超过了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良贷款率高达31.02%。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6.1%。2003年底,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为13.71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一方面,不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财金之窗 摘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当前扩大我国国内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改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手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消费观念。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At present,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in commercial banks fac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imperfect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the imbalance among regions,lack-ing risk prevention and transfer mechanism and the product homogeneity are also obvious.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listed below:Improving the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developing rural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founding and perfecting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transfer mechanism,enhancing market skill of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ame-liora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changing con-sumption notion. Key w ords:The Commercial bank;Consumption credit;Individual credit system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汶川大地震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的冲击。到2009年1月,由于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力减弱,我国出口急剧下降17.5%,对外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贡献率过大,消费贡献率过低,消费需求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是扩大内需进而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消费信贷,又称信用消费,是指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商业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主要用来购买劳务、房屋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预支远期的消费能力,提升即期消费水平。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的老牌业务,消费信贷在我国的业务开展时间却并不长。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市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一词才第一次被我国居民所了解,但之后十余年间发展一直十分缓慢,且业务品种亦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夏季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为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至此,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同时,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也由之前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旅游度假贷款、个人存单(国债)质押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多种形式。在以后的几年里,消费信贷规模呈加速度增长,特别是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较2006年增长近4倍。但是,到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我国房地业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以房贷占90%的个人信贷必然要受到影响。因此,2008年,各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作出新的调整。在2008年前10个月,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整个银行业而是微增长,大多数商业银行是负增长,只有个别商业银行是正增长。2008年10月,全国金融机构个人房贷余额29447亿元,比9月减少6.7亿元。而2007年10月环比增长了611亿元。 在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不断加深的形势下,为了抵制负面影响,刺激经济,我国及时加大了政策调整力度,在2008年底中央决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2009年1月份,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创下了1.62万亿的高位。但是,这些新增贷款中,其中90%以上是政府项目和企业贷款,而个人贷款的比例过小。2009年,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以扩大内需来保增长、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仅依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扩大消费,特别是要扩 □桂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71 2009年4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期末考试试题集

一、选择题 8、商业助学贷款的借款人要求提前还款的,应提前()个工作日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 A.5 B.10 C.15 D.30 D 9、下列关于个人住房贷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 B.自营性住房贷款也称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C.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也称委托性住房公积金贷款 D.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追求营利,是一种政策性贷款 D 10、商业助学贷款的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政策执行,原则上()。 A.上浮不超过5% B.上浮不超过10%

C.上浮不超过20% D.不上浮 D 11、等额本息还款法是指在贷款期内每月以相等的额度平均偿还贷款本息,其中归还的本金和利息的配给比例是逐月变化的,利息逐月(),本金逐月()。 A.递增,递减 B.递增,递增 C.递减,递增 D.递减,递减 C 12、以下()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带有较强的政策性。 A.自营个人住房贷款 B.个人质押贷款 C.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D.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D 13、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不需要提交()。

A.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 B.自己的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C.担保人的资信证明 D.乡镇、民政相关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 C 14、个人汽车贷款在受理和调查环节中的风险点不包括()。 A.借款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不符合银行相关规定 B.借款申请人所提交的材料不真实、不合法 C.借款申请人的担保措施不足额或无效 D.审批人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不严 D 15、以下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方式规定不正确的是()。 A.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采取的担保方式以质押担保为主 B.在未实现抵押登记前,普遍采取抵押加阶段性保证的方式 C.在一手房贷款中,在房屋办妥抵押登记前,一般由开发商承担阶段性保证责任D.在二手房贷款中,一般由中介结构或担保机构承担阶段性保证的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趋势及改革重点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国内的资金流、客户流和信息流将发生跨国界的流动,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因此面对“入世”后各方面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更进一步的改革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有必要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现状及如何发展作一些分析。本文从不同方面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就此提出改革重点,讲述商业银行下一步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关键字:商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改革重点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在短短20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银行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入世以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趋向倍受关注。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间业务仍存在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因此,改革商业银行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2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用活动中占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在银行体系的存贷业务中占最大比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供应者,它的业务活动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规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密切联系;它们通过办理非现金结算加速了货币的周转,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它们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便利。虽然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已日趋消失,但在许多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仍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 下面是五大商业银行1998年和2009年营业状况的对比。 表1 1998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卷) 表2 2009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10》 根据以上两表的数据,我们将资本总额和存款分别进行时间上的对比,观察1998到2009这12年间五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和存款的增长态势,得出了下表的结果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城商行发展历史 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城市信用社。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城市信用社,是以集体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建立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3000多家,但是城市信用社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在非公有制的控制之下发展得更好,相反,当时的城市信用社隐含了很大的风险。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改组城市信用社,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1.1第一次变革—城市信用社组建为城市合作银行 1995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自1995年起在撤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在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并选择京、津、沪、深和石家庄五城市作为试点。199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在35个大中城市和60个地级城市中全面展开。1997年12月,根据95个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进程,国务院又批准在东莞等58个地级城市继续开展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 1.2第二次变革—由城市合作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 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城市商业银行。此后,城市信用社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2012年4月,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成为最后一家被改制成功的城市信用社。 城商行通过深化改革,推进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整体业务指标也保持了中高速发展势头,同时部分业绩指标高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相关业务板块呈现出独有的行业亮点。截至2015年末,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到133家。资产总额从不足5000亿元壮大到22.68万亿元,年度利润从10亿元攀升到1993.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34%下降到1.4%,资本充足率从负数增加到12.59%。 2.城商行发展现状 2.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财务分析 财务状况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经营活动体现在财务上的资金筹集与资金运用状况,它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由于银监会和许多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官网上公布了一定的财务报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看出其发展现状。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以及盈利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研究报告

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将立足于近年学界对发展迅速的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和正在改进的面向城镇低收入群体、个体工商户、小型企业的传统信贷的研究,研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问题。目前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主要有三种模式:非政府组织模式、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正规金融机构模式[1]。小额信贷商业化是非正式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经营小额信贷方面有着许多优势,但目前在该市场的份额还非常小。主要问题在于利率管制、交易成本高、贷款偿还率低等方面;面向城镇的小额工商业贷款以往都不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重点。大量而明显的贷款要求因担保或抵押缺失以及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引起的设租行为而得不到满足。小额贷款的潜在客户群体占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抱着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小额款,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要发展要解决包括上述在内的二个问题:内部管理制约和外部监管制约。 【关键词】:小额贷款交易成本还贷风险 引言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之一,也是盈利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资本的相对短缺和体制等问题,过去很多年,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客户定位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或地方集体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政策的放松、金融业的激烈的竞争使情况发生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资产、中间业务等方面都引进或进行了不少创新。贷款业务的利率、客户、方式等都发生了许多改进。近年新兴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等为银行创造了不少收入。笔者认为小额贷款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得盈利增长点。本文将立足于近年学界对发展迅速的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和正在改进的面向城镇低收入群体、个体工商户、小型企业的传统信贷的研究,研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问题。 一、小额贷款及其特征 这里首先提出一个相似的词小额信贷,这是近年来在众多讨论农村金融的文献中出现比较高的。本文选用小额贷款一词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在绝大部的文献出现的小额信贷一词都含用扶贫的含义,关于小额信贷的问题下文将进行详细陈述,而本文将要讨论的小额贷款是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银行行为。 小额贷款被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信贷管理处定义为以城镇居民、农户、个体工商户、小私营企业为主要对象、以质押、抵押贷款为主要方式、以流动资金为主要用途、单笔金额在20万元以下(中等以下城市>的贷款[2]。在他们后文又提到“因地、因需求、因条件有区别地确定小额贷款的限额,分别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商品交易活跃、繁荣的地区,确定小额贷款的单笔最高限额为人民币5万元、10万元、20万元和50万元。” 在这里本文暂可以引用这种定义,考虑到金用途不同,本文将为人们了解的个人消费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排除在讨论范围外而将助学贷款算在其中<前两者都是消费性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助学贷款应算生产性用途)。 小额贷款主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象,以农户、城镇低收入者、个体工商户、小型企业为主。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城乡低收入阶层,这些人很难从正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长期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2003 年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打破了过去单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格局,建立起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模式,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在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组织体系以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各方面均取得成就颇大。另外,审计署在2005 年提高金融机构审计级别,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金融机构内部运行及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金融监管体制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进行影像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在2003 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代替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银行监管体制依然不健全。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法律缺陷 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行政规章,但效率低下,法律法规针对的对象常常过于局限在银行开展的具体业务上,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和限制,监管质量监管效率受到影响。并且,监管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对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考虑欠缺。位于法律体系第二层次的行政法规和管理规章并没有有效地起到补充《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的作用。 (二)管理观念滞后、与国际化趋势不适应 目前我国银行管理当局所实行的还是合规性监管,这种监管方法侧重对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管,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形势,合规性监管自身固有的缺陷频频出现:合规性监管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目前金融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这种监管方法注重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较差,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还不够高效,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利用还不强,使得银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有问题的银行,从而出现成本高与效率低的现象。 从监管法律体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并没有做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监管准备。有些监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坚持与国际通用的原则相一致,这势必会使中国银行监管与国际银行监管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也会使本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外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这种差异无疑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对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同时,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一年只有两次非现场监管,这种监管力度对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也是不相适应的。 (三)商业银行监管信息不透明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与发展 个人论文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绝对主体,其作用不言而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也不断发展,逐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但是显而易见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多的问题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仅仅是从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中所学知识,以及平时见闻从我国银行的现状着手分析我国银行的问题和发展。 文章首先从商业银行开始介绍,阐述其定义,起源等等。然后讲述国外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接着描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银行产权结构、银行组织结构、银行核心业务、混业经营模式、银行信用体系、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金融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上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变革,途经方法

Abstract As an absolute main body of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the role of commercial bank is self-evid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 policy,the commercial bank provides a irreplaceable effect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gram.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ercial bank also ever-accelerated during in i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satisf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gradually. But obviously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nd great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only from the knowledge which I learned from the Money and Banking also and Finance,to analysi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that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with my observation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from commercial Banks, its definition, origin, and so on. And then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n find problem form the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the bank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bank's core business, the mixed management mode, the bank credit system,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bility,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inance professionals.

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第一章绪论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金融板块之一,在供应区域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中小金融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今银行体系中,城市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由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来的中小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共有的城市商业银行145家,营业网点近万个,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成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一是扩大了银行业的竞争主体,促进了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和效率的提高;二是推动了利率差异化;三是增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并推动了金融创新,促进了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了渠道,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地区金融的多样化需求。 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表现为市场定位不清晰,人才和技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政府干预较多等问题。银行没有以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缺少差异化发展理念和战略,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银行未能根据自身特色,发掘不同于其他银行的优势,确定自身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造成商业银行同业化竞争的原因。必须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后针对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建立特色组织构架,保持高效管理,选择差异化市场定位开辟新的盈利模式,开发差别性金融服务产品,占领市场等。只有在立足于自身机制、市场与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城市商业银行才能确立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发挥在我国银行业的作用,巩固自身优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