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084357)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084357)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084357)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084357)

江西理工大学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

报告书

班级:数学102班

学号:20

姓名:ty

指导教师:张师贤

实验一:统计学中有关概念

一、完成时间:2012年6月11日

二、基本要求: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几个集中指标和变异指标。

三、实验内容:

例:根据下表求平均数、区域、四分位数、平均绝对离差、标准差、方差。

A B C D E F G H

1 编号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2 1 40 60 45 80 20 120 150

3 2 0 0 55 30 40 100 130

4 3 20 30 30 30 30 0 0

5 4 50 60 60 60 50 120 150

6 5 30 30 30 30 60 0 0

7 6 10 20 50 50 50 20 20

8 7 50 60 70 70 90 0 20

9 8 60 60 80 70 80 150 100

10 9 70 35 40 40 60 0 10

11 10 30 20 55 20 50 180 200

12 11 50 80 60 90 90 120 160

13 12 30 20 25 25 45 0 0

14 13 50 40 40 40 55 60 80

15 14 20 50 35 25 40 50 60

16 15 0 0 10 10 30 30 50

17 16 10 30 0 20 30 40 70

18 17 0 0 50 50 60 120 150

19 18 25 0 10 10 30 30 50

20 19 45 15 10 20 50 40 60

21 20 55 20 60 40 60 0 0 步骤:1,在excle中绘制上表

2,在A22:A30分别输入平均数、区域、Q1、Q2、Q3、Q4、四分位数、平均绝对离差、标准差、方差。

3,用鼠标点击B22,输入=A VERAGE(B2:B21)然后按Enter键。

4,拖动鼠标选定区域B22:H22,再随意选定一个空单元格。即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平均数已求出。(计算平均数)

5,用鼠标点击B23,输入=MAX(B2:B21)-MIN(B2:B21)然后按Enter键。

6,拖动鼠标选定区域B22:H22,再随意选定一个空单元格。即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区域已求出。(计算区域)

7,类似步骤5,6求出四分位数Q1~Q4,但输入不同,Q1~Q4分别输入:=QUARTILE(B2:B21,1)、=QUARTILE(B2:B21,2)、=QUARTILE(B2:B21,3) =QUARTILE(B2:B21,4) (计算四分位数)

8,类似步骤5,6但输入为=A VEDEV(B2:B21)可求出平均绝对离差。(计算平均绝对离差)

9,类似步骤5,6但输入为=A VEDEV(B2:B21)可求出标准差。(计算标准差)

10,类似步骤5,6但输入为=A VEDEV(B2:B21)可求出方差。(计算方差)

结果如下:

编号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1 40 60 45 80 20 120 150

2 0 0 55 30 40 100 130

3 20 30 30 30 30 0 0

4 50 60 60 60 50 120 150

5 30 30 30 30 60 0 0

6 10 20 50 50 50 20 20

7 50 60 70 70 90 0 20

8 60 60 80 70 80 150 100

9 70 35 40 40 60 0 10

10 30 20 55 20 50 180 200

11 50 80 60 90 90 120 160

12 30 20 25 25 45 0 0

13 50 40 40 40 55 60 80

14 20 50 35 25 40 50 60

15 0 0 10 10 30 30 50

16 10 30 0 20 30 40 70

17 0 0 50 50 60 120 150

18 25 0 10 10 30 30 50

19 45 15 10 20 50 40 60

20 55 20 60 40 60 0 0 平均数32.25 31.5 40.75 40.5 51 59 73 区域70 80 80 80 70 180 200 Q1 17.5 18.75 28.75 23.75 37.5 0 17.5 Q2 30 30 42.5 35 50 60 60 Q3 50 52.5 56.25 52.5 60 120 135 Q4 70 80 80 90 90 180 200 平均绝对

离差17.975 19.3 17.75 18.65 14.7 49.8 53.6

标准差21.3661

7 23.8471

21.9013

9

23.2209

1

19.5070

8

58.2101

5

63.9983

6

方差456.513

2

568.684

2

479.671

1

539.210

5

380.526

3

3388.42

1

4095.78

9

实验二:Excel在描述统计中的应用

一、完成时间:2012年6月13日

二、基本要求:熟悉Excel数据分析工具的安装和使用;会用数据分析工具做简单的描

述统计分析。

三、实验内容:

例:以下是某门课程15位学生的学号、两次段考、期末考和三次随堂考的成绩。两次

段考成绩各占学期总平均的20%,期末考占40%,三次随堂考共占20%。计算出这15

位学生的总平均成绩并得出排名。

A B C D E F G

1 学号段考1 段考

2 期末考随堂考1 随堂考2 随堂考3

2 A01 95 88 90 92 82 88

3 A02 92 79 82 88 92 91

4 A03 79 77 73 70 82 73

5 A04 85 83 89 92 88 95

6 A05 92 90 96 94 93 90

7 A06 84 81 88 89 79 76

8 A07 73 70 75 83 70 63

9 A08 66 72 71 72 63 61

10 A09 82 66 62 68 75 88

11 A10 79 85 82 77 80 73

12 A11 66 62 55 75 72 62

13 A12 90 95 91 95 97 98

14 A13 93 88 85 82 89 83

15 A14 60 61 65 63 72 71

16 A15 56 48 62 44 40 68

步骤:用Excel绘制上表,在H1与I1分别输入平均成绩和排名。

计算平均值:1、用鼠标点击H2并输入=(B2+C2)*20%+D2*40%+(E2+F2+G2)/3*20%然

后按Enter键。

2、拖动鼠标选定区域H2:H16,再随意选定一个空单元格。即已求出各位学生的总平均

成绩。

计算排名:1、拖动鼠标选定区域H2:H16,再用鼠标点击降序排列。

2、用鼠标点击I2并输入1再点击I3并输入2,然后拖动鼠标选定区域I2:I16,再随意

选定一个空单元格。

3、拖动鼠标选定区域A2:A16,再用鼠标点击升序排列。即已求出15位学生的总平均

成绩的排名。

结果如下:

学号段考1 段考2 期末考随堂考1 随堂考2 随堂考3 平均成绩排名

A01 95 88 90 92 82 88 90.06667 3 A02 92 79 82 88 92 91 85.06667 6 A03 79 77 73 70 82 73 75.4 9

A04 85 83 89 92 88 95 87.53333 4 A05 92 90 96 94 93 90 93.26667 1 A06 84 81 88 89 79 76 84.46667 7 A07 73 70 75 83 70 63 73 10 A08 66 72 71 72 63 61 69.06667 12 A09 82 66 62 68 75 88 69.8 11 A10 79 85 82 77 80 73 80.93333 8 A11 66 62 55 75 72 62 61.53333 14 A12 90 95 91 95 97 98 92.73333 2 A13 93 88 85 82 89 83 87.13333 5 A14 60 61 65 63 72 71 63.93333 13 A15 56 48 62 44 40 68 55.73333 15

实验三:Excel在推断统计中的应用

一、完成时间:2012年6月14日

二、基本要求:会使用Excel中的各种随机变量的函数求相应的概率;会利用Excel数

据分析工具进行各种分布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三、实验内容:

1.绘制标准正态分布的概与密度和累积分布图

步骤如下:1、在A1、B1、C1单元格中分别输入数据、概率密度、累积分布。

2、在A2单元格中输入-5,A2单元格中输入-4.5.

3、拖动鼠标选定区域A2:A22,再随意选定一个空单元格。

4、在B2单元格中输入=NORMDIST(A2,0,1,0),拖动鼠标选定区域B2:B22,再随意选

定一个空单元格。

5、在B2单元格中输入=NORMDIST(A2,0,1,1),拖动鼠标选定区域C2:C22,再随意选

定一个空单元格。

6、拖动鼠标选定区域A1:C22,用鼠标点击“插入”,双击“图表”,再在“标准类型”

中选着“X、Y散点图”,然后单击“下一步”,用鼠标将选定的区域A1:C22拖到“数

据区域”在“系列选择在”中选择“列”,然后单击“下一步”,在“标题”中的“图表

标题”、“数值X轴(A)”、“数值Y轴(V)”中分别输入“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和

累积分布图”、“数据”、“概率密度/累积分布”再单击“完成”

7、单击图表,点击鼠标右击“自定义类型”选择“平滑直线图”再单击“确定”

结果如下:

A B C

1 数据概率密度累积分布

2 -5 1.48672E-06 2.86652E-07

3 -4.5 1.59837E-05 3.39767E-06

4 -4 0.00013383 3.16712E-05

5 -3.5 0.000872683 0.000232629

6 -3 0.004431848 0.001349898

7 -2.5 0.0175283 0.006209665

8 -2 0.053990967 0.022750132

9 -1.5 0.129517596 0.066807201

10 -1 0.241970725 0.158655254

11 -0.5 0.352065327 0.308537539

12 0 0.39894228 0.5

13 0.5 0.352065327 0.691462461

14 1 0.241970725 0.841344746

15 1.5 0.129517596 0.933192799

16 2 0.053990967 0.977249868

17 2.5 0.0175283 0.993790335

18 3 0.004431848 0.998650102

19 3.5 0.000872683 0.999767371

20 4 0.00013383 0.999968329

21 4.5 1.59837E-05 0.999996602

22 5 1.48672E-06 0.999999713

2.有理论指出:出租车司机一年内的违规次数呈正态分布N(10,9)。如果这个理论正确的话,现随机抽取36位司机,调查期一年内违规的次数,计算其样本平均值M和方差S^2.则:

(1)样本平均值M会介于9到11的概率有多大?

(2)S^2会介于8到10之间的概率有多大?

(3)如果真的进行抽样36位司机,得到M是9.2,那摩总体平均数是10的这个理论是

否值得怀疑,如果M是5.8呢,是否应该怀疑?

(4)如果真的进行抽样36位司机,得到S^2是8.7,那摩总体方差是9的这个理论是否

值得怀疑,如果S^2是50呢,是否应该怀疑?

解答:(1)由概率论知识我们知道M~N(10,0.5)所以P(9

(2)

由于,

即在表格中输入CHIDIST(40,35)-CHIDIST(32,35)得到:

(3) 由于M~N(u,0.5),所以2(M-u)~N(0,1),又假设则检验统计量为U=2(M-10)~N(0,1)而,所以其拒绝域为:

得到拒绝域为: U>1.96或U<-1.96,而U的观察值 1.M=9.2

不在拒绝域内,所以接受u=10, 即u=10不值得怀疑 2.M=5.8,在拒绝域内所以不接受u=10,即u=10值得怀疑。

(4)由假设,构造检验统计量:=所以其拒绝域为:

即:

①,观察值不在拒绝域内所以接受原假设,即不怀疑。

②,观察值在拒绝域内所以拒绝原假设,即应该怀疑。

3.某研究者想了解传统演讲法的教学比较好,还是新式启发法的效果比较好。他随即的从总体中抽取20人,并随机分配至这两种教学班中,接受一学期的训练,然后比较其期末成绩。得到下表,请分别按‘两总体方差相等’和‘两方差不相等’两种情况下。求演讲发与启发法期望差的95%的置信区间,并比较去检查仪。

解:具体不中如下:1.假设,二者方

差相等设M,N 分别是1与2的样本均值。

(1)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双击‘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选项,弹出一个对话框

(2)分别填写变量一的区域和变量二的区域,由于我们经行的是等均值检验,填写假设平均差为0, 由于数据的首行包括标志项

选择。在填写显著性水平,然后点

击确定即可得到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t 统计量均小于两 个临界值,所以,在5%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两个总体均值相等的假设,即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没有差异。

异差检验得到右表:

组别

演讲法 组别 启发法

1 4

2 1 45 2 55 2 66

3 40 3 50

4 6

5 4 61 5 82 5 85

6 71 6 78

7 64 7 70

8 78 8 85

9 85 9 98 10

68 10 62

t-检验: 双样本等方差假设

变量 1 变量 2

平均 65 70 方差 239.7778 276 观测值 10 10 合并方差 257.8889 假设平均差 0 df 18 t Stat -0.69621 P(T<=t) 单尾 0.247596 t 单尾临界 1.734064 P(T<=t) 双尾 0.495191 t 双尾临界 2.100922

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变量 1 变量 2

平均 65 70 方差 239.7777778 276 观测值 10 10

假设平均差 0 df 18 t Stat -0.69620749 P(T<=t) 单尾 0.247595713 t 单尾临界 1.734063592 P(T<=t) 双尾 0.495191426 t 双尾临界 2.100922037

实验四:Excel作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完成时间:2012年6月18日

二、基本要求:了解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工具的使用;会利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方差分析,能对方差分析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会利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回归分析,特别是线性回归分析,并能用所得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三、实验内容:

1.研究者调查了小学一年级男生,一年级女生,二年级男生,二年级女生,各五人的体重得到表4-2所示的结果:

小一男小一女小二男小二女

32 25 30 25

25 25 28 26

31 22 29 20

30 24 34 28

22 19 29 26

(1)进行方差分析,检验这四组数是否有误,α为0.05.

(2)估计以下的95%置信区间:(a)一年级女生体重的平均数,(b)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学生体重平均数之差,(c)男生和女生体重平均数之差.

解答:

(1)操作步骤如下:

①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双击“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选项,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

②出现命令窗口,在其内的“输入区域”中输入“A2:D6”,α取0.05,单击“确定”即得到。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

列 1 5 140 28 18.5

列 2 5 115 23 6.5

列 3 5 150 30 5.5

列 4 5 125 25 9

组间145 3 48.33333 4.894515 0.013353 3.238872

组内158 16 9.875

总计303 19

由于4.894515>3.238872,所以拒绝这四组的平均数相等的假设,即这四组平均数有差异。

(2):先在Excel中绘制下表。

小一男小一女小二男小二女一年级学

二年级学

生男生女生

32 25 30 25 32 30 32 25

25 25 28 26 25 28 25 25

31 22 29 20 31 29 31 22

30 24 34 28 30 34 30 24

22 19 29 26 22 29 22 19

25 25 30 25

25 26 28 26

22 20 29 20

24 28 34 28

19 26 29 26 2,①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双击“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选项,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

②出现命令窗口,在其内的“输入区域”中输入“A2:H11”,α取0.05,单击“确定”即得到.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

列 1 5 140 28 18.5

列 2 5 115 23 6.5

列 3 5 150 30 5.5

列 4 5 125 25 9

列 5 10 255 25.5 18.055556

列 6 10 275 27.5 13.388889

列 7 10 290 29 11.777778

列 8 10 240 24 8

方差分析

差异源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间290 7 41.42857 3.4802677 0.0039254 2.191626

组内619 52 11.90385

总计909 59

(a):①构造工作。表如下图,首先在各个单元格输入以下的类容,其中左边是变量名,右边是相应的计算公式。

以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

样本统计量

样本个数=COUNT(样本数据)

样本均值=AVERAGE(样本数据)

样本标准差=STDEV(样本数据)

用户输入

置信水平0.95

计算结果

抽样标准误=样本标准差/SQRT(样本个数)

自由度=样本个数-1

t值=TINV(1-‘置信水平’,‘自由度’

置信区间半径=‘t值’*‘抽样标准误’

置信区间上界=‘样本均值’-‘置信区间半径’

置信区间下界=‘样本均值’+‘置信区间半径’

②为表格右边公式计算结果定义左边的变量名。选定A4:B6,A8:B8和A10:B15单元格,选择‘插入’菜单的‘名称’子菜单的‘指定’选项,用鼠标点击‘最左列’选项,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③输入样本数据,和用户指定的置信水平0.95,

④为样本数据命名。选定D2:D7单元格,选择‘插入’菜单的‘名称’子菜单的‘指定’选项,用鼠标点击‘首行’选项,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得到如图计算结果:

以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样本数据

样本统计量25

样本个数 5 25

样本均值23 22

样本标准差 2.549509757 24

用户输入19

置信水平0.95

计算结果

抽样标准误 1.140175425

自由度 4

t值 2.776445105

置信区间半径 3.165634478

置信区间上界19.83436552

置信区间下界26.16563448

由图可知:一年级女生体重平均数在95%的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19.83436,33.16563)

(b):①点击“工具”栏下的“数据分析”菜单,出现窗口。选择“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并双击出现对话框

②在“变量一的区域”输入“E2:E11”,在“变量二的区域”输入“F2:F11”,在“假设平均”输入“0”,在“变量一方差”输入18.05556,在“变量二方差”输入13.38889

点击确定即可得到如下结果:

z-检验: 双样本均值分析

变量 1 变量 2

平均25.5 27.5

已知协方差18.055556 13388889

观测值10 10

假设平均差0

z -0.0017285

P(Z<=z) 单尾0.49931045

z 单尾临界 1.64485363

P(Z<=z) 双尾0.9986209

z 双尾临界 1.95996398

由上表可看出一年级学生体重和二年级学生体重平均数之差的95%的置信区间为:(-1.959964,1.959964)

(c):同(b)的做法得到如下结果:

z-检验: 双样本均值分析

变量 1 变量 2

平均29 24

已知协方差11.777778 8

观测值10 10

假设平均差0

z 3.555340954

P(Z<=z) 单尾0.000188745

z 单尾临界 1.644853627

P(Z<=z) 双尾0.000377489

z 双尾临界 1.959963985

由上表可看出男学生体重和女学生体重平均数之差的95%的置信区间为:

(-1.959964,1.959964)

3.焦虑影响表现吗?焦虑越高,表现越低还是越高?还是无关?研究者调查了15位受试者的焦虑状况和作业的表现,得到下表:

编号焦虑表现

1 15 30

2 20 60

3 50 50

4 2

5 55

5 30 60

6 65 30

7 40 75

8 45 80

9 35 70

10 35 75

11 55 65 12 60 40 13 40 80 14 45 75 20 45

(1)绘制两变量的散点图,你发现焦虑和成绩呈何种关系?相关系数大不大?

(2)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以焦虑预测成绩,写出结构模型和数据分析的假设,求参数估计值和总体方差估计值。

(3)估计总体参数的95%置信区间,并进行总体参数为零的假设检验。

(4)进行预感效果方差分析,此方差分析和上一小题的总体斜率参数为0的假设检验有何异同?

(5)计算决定系数R 2

2

和调整后的R ,解释R 2

的意义,这和从从散布图中所得到的印象是否一致? 解答:

(1)操作步骤如下:

①选择插入菜单下的图表单击出现一个对话框

②在其中找到散点图并双击,点击下一步,然后选中B2:C16再点击下一步,出现一个坐标题目说明框并填写完整就得到下表:

在计算相关系数:步骤如下

①选择工具栏下的“数据分析”菜单,出现对话框。

②找到相关系数并双击出现对话框,并在“输入区域”中输入“B2:C16”点击确定即得到:

相关系数

列 1 列 2 列 1 1 列 2 -0.00368

1

由于二者相关系数为-0.00368<0,所以焦虑与表现是负相关的。

(2)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击“工具”栏下的“数据分析”菜单,出现窗口。选择“回归”并双击出现对话框

②在“Y值区域”中输入"C2:C15",在“X值区域中”输入“B2:B15”,“残差”选择线性拟合图,即得到以下结果:

SUMMARY OUTPUT

回归统计

Multipl e R 0.00367

7

R Square 1.35E-0

5

Adjuste d R Square -0.0769

1

标准误差17.8525

5

观测值15

方差分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分析1 0.05602

2

0.05602

2

0.00017

6

0.98962

3

残差13 4143.27

7 318.713

6

总计14 4143.33

3

Coeffic ients 标准误

t Stat P-value Lower

95%

Upper

95%

下限

95.0%

上限

95.0%

Interce pt 59.4958 13.0923

3

4.54432

6

0.00055

1

31.2115

5

87.7800

5

31.2115

5

87.7800

5

X Variabl -0.0042 0.31691

5

-0.0132

6

0.98962

3

-0.6888

5

0.68045

1

-0.6888

5

0.68045

1

RESIDUAL OUTPUT

观测值预测 Y 残差

1 59.4327-29.432

7 8

2 59.4117

6 0.58823

5

3 59.2857

1 -9.2857

1

4 59.3907

6 -4.3907

6

5 59.3697

5 0.63025

2

6 59.2226

9 -29.222

7

7 59.3277

3 15.6722

7

8 59.3067

2 20.6932

8

9 59.3487

4 10.6512

6

10 59.3487

4 15.6512

6

11 59.2647

1 5.73529

4

12 59.2437 -19.243

7

13 59.3277

3 20.6722

7

14 59.3067

2 15.6932

8

15 59.4117

6 -14.411

8

由上表可以知道预测值,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0042 , 59.4958,其数值大致分布在直线Y=-0.0042X+59.4958这条直线附近。

(3)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击“工具”栏下的“数据分析”菜单,出现窗口。选择“回归”并双击出现对话框

②在“Y值区域”中输入"C2:C15",在“X值区域中”输入“B2:B15”,“常数为零”加

对勾,“残差”选择线性拟合图,即得到以下结果:SUMMARY OUTPUT

回归统计

Multipl e R 0.90093

1

R Square 0.81167

7

Adjuste d R Square 0.74024

8

标准误

27.678

观测值15

方差分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分析1 46225 46225 60.3403

3

3.08E-0

6

残差14 10725 766.071

4 总计1

5 56950

Coeffic ients 标准误

t Stat P-value Lower

95%

Upper

95%

下限

95.0%

上限

95.0%

Interce

pt

0 #N/A #N/A #N/A #N/A #N/A #N/A #N/A

X Variabl 1.34375 0.17298

7

7.76790

4

1.93E-0

6

0.97272

9

1.71477

1

0.97272

9

1.71477

1

RESIDUAL OUTPUT

观测值预测 Y 残差

1 20.1562

5

9.84375

2 26.875 33.125

3 67.1875 -17.187

5

4 33.593721.4062

5 5 5 40.3125 19.6875

6 87.3437

5 -57.343

8

7 53.75 21.25

8 60.4687

5 19.5312

5

9 47.0312

5 22.9687

5

10 47.0312

5 27.9687

5

11 73.9062

5 -8.9062

5

12 80.625 -40.625

13 53.75 26.25

14 60.4687

5 14.5312

5

15 26.875 18.125

?????????????????????????????????????????????????????????????????????????????????????????????????????????????????????????????????????置信区间

(4)现做如下表格:

焦虑预测 Y

15 59.4327

7

20 59.4117

6

50 59.2857

1

25 59.3907

6

30 59.3697

5

65 59.2226

9

40 59.3277

3

45 59.3067

2

35 59.3487

4

35 59.3487

4

55 59.2647

1

60 59.2437

40 59.3277

3

45 59.3067

2

20 59.4117

6

操作步骤如下:

①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找到“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双击。

②出现命令窗口,在其内的“输入区域”中输入“A2:B16”,α取0.05,点击确定即得到: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

列 1 15 580 38.6666

7 226.666

7

列 2 15 890 59.33330.00400

3 2 方差分析

差异源 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间 3203.33

3

1 3203.333 28.26421 1.17E-05 4.19597

2 组内 3173.38

9

28 113.3353

总计 6376.72

3

29

首先参数为零的假设检验比放差检验多了几项(R ,Coefficients 和RESIDUAL OUTPUT ,其次在差异源处,方差分析用的是P-value ,而参数为零的假设检验用的是Significance F 。且参数为零的假设检验比方差检验更具体,体现的内容更多。

(5)由(2)中的表可以知道R=1.35E-05,调整后R=-0.07691。所以得到决定系数

108225.12

-=E R

调整后0059151481.02

=R 。

的意义R 2

:R 平方值是趋势线拟合程度的指标,它的数值大小可以反映趋势线的估计值与对应的

实际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拟合程度越高,趋势线的可靠性就越高。

R 平方值是取值范围在0~1之间的数值,当趋势线的 R 平方值等于 1 或接近 1 时,其可靠性最高,反之则可靠性较低。R 平方值也称为决定系数。这与从散布图中所得到的印象是一致的。

实验五:Mathematica 基本操作

一、完成时间:2012年6月20日

二、基本要求:了解Mathematica 软件的操作界面和基本功能,会用Mathematica 的基本函数进行有关数学运算。

三、实验内容:

1,把正切函数tanx 和反切函数arctanx 的图形及其水平渐近线y=-π/2和直线y=x 用不同的线型画在同一坐标系内。

解:①在Mathematica 窗口中输入以下内容

Plot[{Tan[x],Arctan[x],y=-Pi/2,y=Pi/2,y=x},{x,-Pi/2,Pi/2},PlotStyle →{RGBColor[1,0,0],RG BClor[1,0,0],RGBClor[0,0,1],RGBClor[0,0,1],RGBClor[0,1,0]}] ②然后按下Shif+Enter 键,得到如下图:

2,输入以下命令

Plot[{Sin[x],Sin[2x],Sin[3x]},{x,0,2Pi},PlotStyle→{RGBColor[1,0,0],,RGBColor[0,1,0],RG BColor[0,0,1]}] 理解选项的含义。

窗口中输入以上内容得到如下图:

解:①在Mathematica

由图可知其选项的含义是:把正弦函数sinx,sin2x,sin3x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画在同一坐标内。3,用Plot3D命令作出函数Z=-cos2xsin3y(-3 ≤x≤3,-3 ≤y≤3)的图形,采用选项PlotPoints->40.

解:①在Mathematica窗口中输入以下内容

Z=Plot3D[-Cos[2x]*Sin[3y],{x,-3,3},{y,-3,3},PlotPoints→40]

②然后按下Shif+Enter键,得到如下图:

摄影作品课程设计报告书

专题摄影职业装与色彩作品 设计制作说明书 设计制作人:胡雯 班级 15媒体2 学号 2015145216 2016.9

一、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摄影的具像特征和象征性特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摄影曝光、感光度、镜头景深、光圈快门等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2、使学生全面掌握以数码照相机为主要器材手段进行摄影创作的流程和方法。尝试创作一组具有个性视角、和独特技术方法的“专题摄影作品”,并自我点评,作出恰当“命名”和“寓意说明”以备推荐到“相应级别摄影赛事”上参展。 通过本设计主要完成的任务: 使学生在课内20学时+课外20学时内(一周时间)完成一组具有个性视角、和独特技术方法的“摄影作品至少6幅”,并自我点评和作出恰当的“命名”和“寓意说明”,以备推荐参展。 二、完成本设计的“创意”准备和技术准备 (一)、选题说明和“创意”简介 1.选题说明 我的选题是“职业装与色彩”,例如我们看到橘色不难想到环卫工人,看到绿色不难想到军人,看到蓝色不难想到警察……所以我想以有代表色的职业装的为出发点,来表现不同职业的劳动人民的工作状态,以表达对劳动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2.“创意”简介 偶然在微博上看见了一段记录清朝长安街头的黑白影像,对比如今的生活,我觉得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划分更加的明确并且管理的更加规范,不同种类,色彩各异的职业装的出现便能够说明这点,所以我选取了几种大众已经非常熟悉且有代表性的制服作为代表,来表现劳动者的工作状态。 3.附:选题创意策划分析报告表(最下) (二)、拍摄技术准备和计划 1.创作“摄影作品”的技术手段简述 1)摄影镜头的光学特性和景深原理的应用 景深是指镜头所能对应拍摄到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原理可以从下图中得到分析。 影响景深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光圈和焦距。 (1)光圈口径愈大,在感光片上的弥散圆愈大,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C语言)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姓名 学号 成绩

课程实际报告 实验一:秦九韶算法 题目 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 =-+-=-+-=--02 02 0 21 34343232121x x x x x x x x x x 算法语言: 利用c 语言的知识编写该算法程序 算法步骤叙述: 秦九昭算法的基思路是v[0]=a[0]*x+a[1] v[i]=v[i-1]*x+a[i+1];利用秦九昭算法计算多项式函数。 程序清单: #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a[5],x,sum; int i; printf("presase input the value of x="); scanf("%f",&x); for (i =5;i >=0;i --)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alue of a%d=",i); scanf("%f",&a[i]); } sum =a[5];

for(i=5;i>=1;i--) {sum=sum*x+a[i-1]; } printf("f(x)=%f/n",sum); } 输出结果计算:

实验总结: 通过运用C 语言,解决了秦九韶算法手写的复杂。为以后的雪地打下基础。 实验二: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题目 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 =-+-=-+-=--02 0 2 0 21 34343232121x x x x x x x x x x 算法步骤叙述 第一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第一列中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一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一列元素除了第一行的全变为0; 第二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中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二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二列元素除了第一和第二行的全变为0; 第三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中第三列中(从第三行开始)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三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三列第四行元素为0; 第四,按x4-x3-x2-x1的顺序回代求解出方程组的解,x[n]=b[n]/a[n][n],x[i]=(b[i]-Σa[i][j]x[j])/a[i][i],i=n-1,…,2,1 程序清单: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 static double A[N][N] = {-3,-1,0,0,-1,2,-1,0,0,-1,2,-1,0,0,-1,2}; static double B[N]={1,0,0,0};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篇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格式 课程设计报告 (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题目:院系: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周数: 成绩:日期:《软件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计算机系软件设计与实践教学组 20XX年1月14 日 《软件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网络爬虫的架构和工作原理,实现网络爬虫的基本框架;2.开发平台采用JDK1.60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二、主要内容 1.了解网络爬虫的构架,熟悉网页抓取的整个流程。

2.学习宽度优先和深度优先算法,实现宽度crawler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和运行。 3.学习主题爬行及内容分析技术。 4.实现网络爬虫的基本框架。 三、进度计划 四、设计成果要求 1.要求按时按量完成所规定的实验内容; 2.界面设计要求友好、灵活、易操作、通用性强、具有实用性; 3.基本掌握所采用的开发平台。五、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验收+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于兴隆指导教师:王蓝婧20XX年1月2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 1.1掌握crawler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法;1.2了解爬虫架构; 1.3熟悉网页抓取的整个流程及操作步骤; 1.4掌握宽度优先,深度优先算法,并实现宽度crawler 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和运行;1.5掌握主题爬行及内容分析技术;1.6实现一个最基础的主题爬虫的过程;1.7理解pageRank算法,并编程验证;二、设计正文 网络爬虫研究与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爬虫研究的逐步展开,讨论了爬虫的相关概念与技术,并通过实验设计了简单的基于宽度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前言 《应用统计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设计,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设计时间:1周学分数:1.0 执笔人:张玉编写日期:2015年12月3日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并掌握运用统计学中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在结合企业具体资料的基础上,能较好地从事统计分析、进一步进行工程管理决策的工作,从而使学生将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具体内容有: 1、在校大学生生活费调查 2、在校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3、居民住房贷款调查方案 4、清扬洗发水问卷调查与分析 5、对一组数据进行图表显示、计算其描述统计量、计算其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 6、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7、对一家大型百货公司的未来销售数据进行预测 三、课程设计要求 1.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设计进度的要求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2.严格遵守纪律,不准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勤,如有特殊情况,应向指导教师书面请假。缺勤累计超过规定的课程设计时间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成绩。 3.本课程设计应以《统计学基础》的理论为依据,选择适当的原理来对每个情景进行分析,制定可行的方案。学生应在阅读参考书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书。 4.课程设计以安排的课表为主,最后安排集中答辩,学生不得旷课和请假。 四、课程设计安排 (一)指导教师及分组情况安排 1. 本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王生武。指导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掌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报告 院系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容 (3) 三、课程设计原理 (3) 四、工区数据 (4) 五、课程设计步骤 (5) 1、建立工区 (5) 2、资料加载 (8) 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 4、断层解释 (13) 5、构造图绘制 (14) 六、心得体会 (15)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 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 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 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重庆邮电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姓名: 李金徽 王莹 刘姝楠 班级: 1131001 1131002 1131002 学号: 2010213542 2010213570 2010213571 设计时间: 2012-6-4 指导教师: 朱伟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中,我们常会遇到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对于系数矩阵为低阶稠密矩阵的线性方程组,可以用直接法进行消元,而对于系数矩阵为大型稀疏矩阵的情况,直接法就显得比较繁琐,而迭代法比较适用。比较常用的迭代法有Jacobi 迭代与Gauss - seidel 迭代。本文基于两种方法设计算法,并比较他们的优劣。 二、课程设计内容 给出Jacobi 迭代法和Gauss-Seidel 迭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思想和MATLAB 程序实现,并对比分析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三、问题的分析(含涉及的理论知识、算法等) Jacobi 迭代法 方程组迭代法的基本思想和求根的迭代法思想类似,即对于线性 方程组Ax = b( 其中n n n R b R R A ∈?∈,),即方程组 )1(2211222221211 1212111?? ???? ?=+?++??=+?++=+?++n n nn n n n n n n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将系数矩阵A 写为 )2(000000 21122 12122 11U L D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n --≡??? ?? ? ? ??---- ??????? ??----??????? ??= 若选取D M =,则U L A M N +=-=,方程组)1(转化为等价方程组 b x U L Dx ++=)(

贪吃蛇游戏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全解

辽宁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基于C#的贪吃蛇游戏 学院、系:装备制造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叶佳佳 指导教师:丁宁 成绩: 2015年12月12日

目录 一、概述 (1) 1、用C#实现该设计的方法 (1) 2、贪吃蛇游戏说明 (1) 二、实验目的及设计要求 (1) 1、实验目的 (1) 2、实验要求 (2) 三、课程设计具体实现 (2) 1、概要设计 (2) 1.1、设计思想 (2) 1.2、主模块实现 (2) 1.3、主函数流程图 (4) 2、详细设计 (5) 2.1、设计思想 (5) 2.2、具体模块实现: (5) 四、调试过程及运行结果 (10) 1、调试过程 (10) 2、实验结果 (11) 五、实验心得 (12) 六、参考资料 (13) 七、附录:源代码 (13)

一、概述 1、用C#实现该设计的方法 首先应该了解设计要求,然后按照功能设计出实际模块,每个模块都要完成特定的功能,要实现模块间的高内聚,低耦合。设计模块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模块的数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是每个模块都能比较简单的转换成流程图。模块设计完成后,就该给每个模块绘制流程图。流程图要尽可能的简单且容易理解,多使用中文,补一些过长的代码,增加理解难度。此外,流程图应容易转换成代码。 根据流程图编写好代码后在WindowsXP操作系统,https://www.doczj.com/doc/371736739.html,2008开发环境下进行运行测试,检查错误,最终设计出可行的程序。 2、贪吃蛇游戏说明 游戏操作要尽可能的简单,界面要尽可能的美观。 编写程序实现贪吃蛇游戏,贪吃蛇游戏是一个深受人们喜欢的游戏:一条蛇在密闭的围墙内,在围墙内随机出现一个食物,通过键盘上的四个光标键控制蛇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移动,蛇头撞到食物,则表示食物被吃掉,这时蛇的身体长一节,同时计10分;接着又出现食物,等待被蛇吃掉,如果蛇在移动过程中,撞到墙壁、障碍物或身体交叉(蛇头撞到自己的身体),则游戏结束。游戏结束时输出相应得分。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对系统进行功能模块分析、控制模块分析正确,符合课题要求,实现相应功能;可以加以其他功能或修饰,使程序更加完善、合理; (2)系统设计要实用,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编程简练、可用,功能全面; (3)说明书、流程图要清楚; 二、实验目的及设计要求 1、实验目的 .NET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环节中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此课程设计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VC#.NET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和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能力,使学生具备初级程序员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资料以及自学能力,以适应信息管理行业日新 1

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因子分析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厅厅 专业班级:统计学2014级2班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月 3 日

目录 1.摘要: (1) 2.引言: (1) 2.1背景 (1)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1) 2.3方法介绍 (2) 3.实证分析 (10) 3.1指标 (10) 3.2原始数据 (10) 3.3数据来源 (13) 3.4分析过程: (13) 4.结论及建议 (25) 5.参考文献 (26)

1.摘要: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存在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因子分析 2.引言: 2.1背景: 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为分析比较各地环境污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影响环境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准确把

握各地区环境治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改善环境问题,这对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3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意义:变量间的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设置许多障碍。为解决此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个数,但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和 信息不完全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有效地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步骤: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 若存在随机向量)(),,(1p q F F F q ≤'= 及),,(1' =p εεε ,使 ??????????+????????????????????=??????????p q pq p q p F F a a a a X X εε 1111111 简记为ε+=AF X ,且 (1)q I F D F E ==)(,0)((标准化); (2) ?? ? ?? ?????==221)(,0)(p D E σσεε (中心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书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题目:数字图像处理的傅里叶变换 学生姓名: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别:计科本101班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2013 年 06 月 20 日

数字图像处理的傅里叶变换 1.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 (1)了解图像变换的意义和手段 (2)熟悉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热练掌握FFT的方法反应用 (4)通过本实验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实现数字图像的傅里叶变换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掌握如何学习一门语言,如何进行资料查阅搜集,如何自己解决问题等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展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设计能力。 2.课程设计内容 (1)熟悉并掌握傅立叶变换 (2)了解傅立叶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二维频谱的分布特点 (4)用MATLAB实现傅立叶变换仿真 3.课程设计背景与基本原理 傅里叶变换是可分离和正交变换中的一个特例,对图像的傅里叶变换将图像从图像空间变换到频率空间,从而可利用傅里叶频谱特性进行图像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算法提出来以后,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3.1课程设计背景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特征等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3.2 傅里叶变换 (1)应用傅里叶变换进行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一门技术,使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20年代,图像处理首次得到应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得到普遍应用。60年代末,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利用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是为了修改图形,改善图像质量,或是从图像中提起有效信息,还有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可以对图像进行体积压缩,便于传输和保存。数字图像处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等各种图像变换;对图像进行编码和压缩;采用各种方法对图像进行复原和增强;对图像进行分割、描述和识别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通讯技术、宇宙探索遥感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JAVA实现计算器课程设计

JAVA实现计算器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系 计应0701班 指导老师:刘其昌 设计人员:陈秀桃 设计日期:2009年11月10日——2009年12月20日 计算器的设计 目录 第一章绪 论 ..................................................................... .. (2)

1.1 开发环 境 ..................................................................... . (2) 1.2 基本功能介 绍 ..................................................................... ......... 2 第二章系统设 计 ..................................................................... (3) 2.1 系统流程 图 ..................................................................... . (3) 2.2 系统功能框 图 ..................................................................... (3) 2.3 需求分 析 ..................................................................... ................ 4 第三章软件设 计 ..................................................................... (5) 3.1 界面设 计 ..................................................................... . (5) 3.2 代码设 计 .....................................................................

数字电子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线路及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张涛学号: 李子鹏学号: 课程设计题目: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起迄日期:2017年1月4日~2017年7月10日 课程设计地点:科学楼 指导教师:姚爱琴 2017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线路及系统》课程设计开题报告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学生姓名:张涛学号: 李子鹏学号:

指导教师:姚爱琴 2017 年 1 月 6 日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线路及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学生姓名:张涛学号: 李子鹏学号: 指导教师:姚爱琴 2017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6) 2 数字电子钟设计方案 (6) 2.1 数字计时器的设计思想 (6) 2.2数字电路设计及元器件参数选择 (6) 2.2.2 时、分、秒计数器 (7) 2.2.3 计数显示电路 (8) 2.2.5 整点报时电路 (10) 2.2.6 总体电路 (10) 2.3 安装与调试 (11) 2.3.1 数字电子钟PCB图 (11) 3 设计单元原理说明 (11) 3.1 555定时器原理 (12) 3.2 计数器原理 (12) 3.3 译码和数码显示电路原理 (12) 3.4 校时电路原理 (12) 4 心得与体会 (12) 1 引言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子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等各方面的优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次设计数字电子钟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在设计数字电子钟的过程中,用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制作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会使用Multisim电子设计软件。 2数字电子钟设计方案 2.1 数字计时器的设计思想 要想构成数字钟,首先应选择一个脉冲源——能自动地产生稳定的标准时间脉冲信号。而脉冲源产生的脉冲信号地频率较高,因此,需要进行分频,使得高频脉冲信号变成适合于计时的低频脉冲信号,即“秒脉冲信号”(频率为1Hz)。经过分频器输出的秒脉冲信号到计数器中进行计数。由于计时的规律是:60秒=1分,60分=1小时,24小时=1天,就需要分别设计60进制,24进制计数器,并发出驱动信号。各计数器输出信号经译码器、驱动器到数字显示器,是“时”、“分”、“秒”得以数字显示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记时装置都有误差,因此应考虑校准时间电路。校时电路一般

CAD课程设计报告书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二、项目说明 (2) 三、配电工程图的绘制 (3) 1、图层、线型、文字等基本绘图环境的设置及绘图模板的绘制 2、主要结构尺寸及尺寸配合的确定。 3、问题及讨论。 四、心得体会 (4) 五、配电工程图 (5) 六、参考文献附 (6)

一、设计任务书 设计目的: 熟悉Auto CAD设计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AD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时间学习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并能应用CAD绘图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断路器设计。通过绘制供配电系统断路器设计巩固并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CAD绘图软件的有关知识,增强计算机辅助绘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计算、综合论证、设计制图、数据处理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掌握优化设计的方法、步骤。掌握变电站设计性能参数及结构掌握AutoCAD2010的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掌握AutoCAD2010的常用编辑工具的使用 设计内容要求: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它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站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安全与经济基本建设与生产运行。近期需要与今后发展等方面的联系,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采用中等适用水平的建设标准,有步骤的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并采用经验鉴定合格的新设备、新材料、新结构。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提高自动化水平。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指变电站的变压器、输电线路怎样与电力系统相连接,从而完成输配电任务,变电所的主接线是电力系统接线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次主接线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各个不同电压侧电气设备的总体布局,并影响各进出线的安装间隔分配,同时还对变电所的供电可靠性和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的方便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主接线方案一旦确定,各进出线间和电气设备的相对位置便固定下来,所以变电所的一次主接线是电气设计的首要部分 1、辉县北郊变电站施工图10kv进线柜二次进线图 2、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柜端子排图 3、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柜电气布置图 4、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原理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 一、课程设计目的 1.在实验机上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及对应的微指令(微程序)并验证,从而进一步掌握微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指令系统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 2.通过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综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进一步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 3.培养综合实践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针对COP2000实验仪,从详细了解该模型机的指令/微指令系统入手,以实现乘法和除法运算功能为应用目标,在COP2000的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全新的指令系统并编写对应的微程序;之后编写实现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进行设计的验证。 三、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环境) 1.硬件 ● COP2000实验仪 ● PC机 2.软件 ● COP2000仿真软件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步骤) 1.详细了解并掌握COP 2000模型机的微程序控制器原理,通过综合实验来实现该模型机指令系统的特点: 1)指令系统特点与设计 模型机的指令码为8位,根据指令类型的不同,可以有0到2个操作数。指令码的最低两位用来选择R0-R3寄存器,在微程序控制方式中,用指令码做为微地址来寻址微程序存储器,找到执行该指令的微程序。而在组合逻辑控制方式中,按时序用指令码产生相应的控制位。在本模型机中,一条指令最多分四个状态周期,一个状态周期为一个时钟脉冲,每个状态周期产生不同的控制逻辑,实现模型机的各种功能。模型机有24位控制位以控制寄存器的输入、输出,选择运算器的运算功能,存储器的读写。 指令系统包括以下七类:

2)模型机寻址方式

3)指令格式 该模型机微指令系统的特点(包括其微指令格式的说明等): 2)微指令设置说明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

《统计计算》 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评语: 分数

题型一: 1、某医生随机抽取正常人和脑病病人各11例,测定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结果如表1。该医生根据此资料算得正常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均数=dl,标准差S1=dl;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均数=dl,标准差S2=dl,配对t检验结果,t = –,P < ,故认为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高于正常人。 表1 正常人和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测定结果 分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 正常人 脑病病人 2、该医生的统计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请用SAS程序和SAS结果解释原因。 答: 1、该资料属于完全随机设计 2、不正确;因为成对组数据的比较是指在某个观察值内部进行“以前”和“以后”情况的对比,而上述数据不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该医生的统计处理是不正确的,应该采用独立组两样本T检验。 SAS源程序: data tk1; do p=1to2; do n=1to11; input y@@; output; end; end; cards; ; proc print; run; proc means noprint data=tk1; var y; by p; output out=ty1 css=ss n=n std=s; run; data ty2; set ty1; f=n-1; u=1/f; _type_=1;

logs=2*f*log(s); run; proc means noprint data=ty2; var ss n f u logs _type_; output out=mx3 sum=t_ss t_n t_f t_u t_logs k; data result; set mx3; sc2=t_ss/t_f; fz=t_f*log(sc2)-t_logs; fm=1+1/3/(k-1)*(t_u-1/t_f); df=k-1; chisqr=fz/fm; prob=1-probchi(chisqr,df); proc print noobs; var chisqr df prob; run; proc univariate data=tk1 normal; var y; by p; run; proc npar1way data=tk1 wilcoxon; class p; run; SAS结果及分析: 录入数据: 变量解释:P=1为正常人,P=2为脑病病人;y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 方差齐性检验: 输出结果中,统计量的p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方差齐性。 正态性检验的结果如下: p=1 p=2 因为是小样本,所以观察Shapiro-Wilk检验结果:说明在水平下,正常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正态性统计量W 的P值为:>,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正态性统计量W的P值为:>,所以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都通过正态性检验,即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 所以选择采用独立组两样本T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数理学院201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设计 姓名:刘金玉 学号: 3141301240 班级: 1402 成绩:

实验要求 1.应用自己熟悉的算法语言编写程序,使之尽可能具有通用性。2.上机前充分准备,复习有关算法,写出计算步骤,反复检查,调试程序。(注:在练习本上写,不上交) 3.完成计算后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算法步骤叙述,变量说明,程序清单,输出计算结果,结构分析和小结等。(注:具体题目 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的实验报告都包含上述内容!)4.独立完成,如有雷同,一律判为零分! 5.上机期间不允许做其他任何与课程设计无关的事情,否则被发现一次扣10分,被发现三次判为不及格!非特殊情况,不能请 假。旷课3个半天及以上者,直接判为不及格。

目录 一、基本技能训练 (4) 1、误差分析 (4) 2、求解非线性方程 (6) 3、插值 (12) 4、数值积分 (12) 二、提高技能训练 (16) 1、 (16) 2、 (18) 三、本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500字左右) (21)

一、基本技能训练 1、误差分析 实验1.3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实验目的: 研究误差传播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问题提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 实验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 1,22b x a -+= 用求根公式求解下面两个方程: 2210(1)320(2)1010 x x x x +-=-+= 实验要求: (1) 考察单精度计算结果(与真解对比); (2) 若计算结果与真解相差很大,分析其原因,提出新的算法(如先求1x 再 根据根与系数关系求2x )以改进计算结果。 实验步骤: 方程(1): 根据求根公式,写出程序: format long a=1;b=3;c=-2; x1=((-1)*b+sqrt(b^2-4*a*c))/2*a x2=((-1)*b-sqrt(b^2-4*a*c))/2*a

统计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软件(excel)课程设计报告2012年—2013学年第 2 学期 题目: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等级通过率 组长110502108 王拓 组员110502129 苗苗 110502131 田垠 110502110 谢志兴 110513124 尚娜娜 指导教师姬升良老师 2013年07月03日

目录 一、调查背景----------------------------------------------3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3 2.1对象------------------------------------------------------------------------3 2.2内容------------------------------------------------3 三、调查形式-----------------------------------------------3 四、数据结果分析-------------------------------------------3 4.1计算机通过情况-----------------------------------------------------------4 4.2高级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二级对比分析------------------5 4.3 区间估计-------------------------------------------6 4.4 一元线性回归---------------------------------------------------------6 五、总结--------------------------------------------------------------------------8 附录1---------------------------------------------------10

java课程设计报告书

《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设计题目:《数字连连看》 学生:黄杰 学号: 2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1402 指导教师:国权 2016 年 7 月 2 日 目录 1.JAVA程序设计书 3 1.1《简易连连看》3 1.1.1具体要求 3 1.2本系统设计的知识点 3

2.功能设计 3 2.1算法设计 3 2.2部分模块流程图 4 3.代码设计 5 4.界面及运行效果,测试工具与测试效果14 5.设计总结 16 5.1.程序调试情况:16 5.2.本人在程序设计中感想: 16 6.致 16 主要参考文献16

: 1.1Java程序课程设计任务书 1.1《简易连连看游戏》 本程序基本实现了小游戏连连看的功能,玩家找出游戏中2个相同图案的方块,如果它们之间的连接线不多于3根直线,则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成功将图案相同的方块消除,否则不会消失,当游戏中已没有满足条件的图案时,点击重列,可重新排序,游戏结束会跳出所得分数,该游戏的特点是与自己竞争,超过自己之前所创纪录。 1.1.1具体要求(包括技术要求等): <1>. 该游戏界面为方格类型,由纵6横7的直线平行垂直交叉组成,分别是6行5列方块拼接,共有30格小方块。方块上随机分布一些数字,数字的要至少两两相同,位置随机打乱。 <2>. 当将相同数字的方块连接,但要满足只能至少单边无阻碍呈直线趋势连接,否则无效,若连接一对成功就消失于界面,继续游戏,直到游戏结束,并能返回所得分数。 <3>. 重列按钮(帮助)的功能: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寻找下一符合要求的一对数字,可按左下按钮重置重新排列方可继续游戏。 <4>. 退出按钮:击左下方的“退出游戏”按钮,即可结束游戏。 1.2本系统涉及的知识点: 循环,javaGUI组件,函数,数组,分支等 2.功能设计 2.1算法设计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 图一,数字按钮功能模块 图二,三个功能按钮模块

【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 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实验课作出计划、实施和评价。以下是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欢迎阅读。 面对匆匆到来的21世纪,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使任何学科都需调整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和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对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苏联模式的统计学面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已显得无能为力;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时代的潮流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财经管理类学者的弱点暴露无遗。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会给中国学者思辨性的思维以深厚的底蕴,但也留下了忽视形式逻辑的弊端。先秦诸子以来,我国学者的思辨性思维是较为发达的,但这些思辨性思维常常缺乏经验事实做基础,空泛的议论较多,实质性的内容较少,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淡化,更不追求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以至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财经管理类学者面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不从心之感。 邓小平同志曾向教育界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以分数为核心的单纯知识性教学的应试教学为以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学过一大批统计学家的

艰苦努力,我国统计界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为一级学科,国家标准局领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列为一级学科, 1998年教育部进行的专业调整也将统计学归入理学类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的地位表明统计学既不是数学的子学科,也不是经济学的子学科,统计学就是统计学。统计学一级学科的地位表明中国统计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面向21世纪,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财经管理类学者肩负着时代的重托。社会发展问题,国际竞争力问题,金融、投资风险问题,人口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持续增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都迫切地等待着我们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将借助于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而获得成功。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及受教育者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活动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在生理、心理、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提高,使学生的身心、修养、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将走向社会,加入社会劳动者的行列,因而,为就业而准备的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教育被强化了,而与未来就业关系不是很直接的人文教育方面则相对地弱化了。然而,在科技发展日益加快,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未来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