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上好一节略读课文 3

怎样上好一节略读课文 3

怎样上好一节略读课文 3

怎样上好一节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把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使他们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应更加放手,说得更少、更精到,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好地运用教材,让学生逐步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我平时很注意运用略读文本,引导学生去自主地读书、学习。下面浅谈自己的作法。

一、以读为主,充分自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更是老师们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原则。引导学生读文我主要分这样几步:1、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通过查词典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把句字读通顺。2、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3、细读课文,试着解决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对学生的自学起着导航作用);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并在空白处简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二、以读促说,畅所欲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前面几遍比较充分的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时候他们人人都已经有了想说的话。此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交流讨论的氛围,让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这一坏节中,教师要时时点拨,尽量让学生的发言不要离题太远,但切忌说得过多。再就是训练点不要设置的太多。

三、或读或说,加深理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描写风景的文章,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说明道理的文章,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总之,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以学生充分的自学为主,教师点拨引导要适度。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大家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

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咱们今天要学习——《小珊迪》这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2、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那就快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一)、形象分析,感悟“可怜”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也用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读读课文。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点击“薄”字,指导学生读准其读音。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指名说) (3)、句子比较: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201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语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 这一单元,共选3篇课文,分别是写人和记事的文章。课文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要关心弱势群体,人人都要献出一点爱。 《微笑着承受一切》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我国女子跳马运动员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高位截瘫后,微笑着承受一切难以承受的痛苦,赞颂了她顽强生活的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节):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第1句话是总起,可作大意。第2句话,具体介绍了她的有关情况。 第二段(第2节):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了。这一段共5句话。第1句,交代了桑兰发生意外的时间和地点。第2句,讲她是怎么发生意外的。第3句,讲她的伤势。第4、5句,讲事情的严重后果。 第三段(第3—6节):桑兰微笑着面对伤痛和不幸。这是全文的重点,共写了4节。第3节,讲桑兰得知自己的伤势后,表现得很坚强。她看到队员,不仅不掉眼泪,还安慰大家。第4节,讲她在做康复治疗时,密切配合医生,使医生很受感动。第5节,讲她日常生活,都累得气喘吁吁。第6节,

讲她出院后,相信自己能站起来。 第四段(最后1节):桑兰以自己的坚强,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练习提示: 第4题,要求学生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这道题目,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尊重学生独立体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和理解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必须是课文中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因为这几件事,充分反映了桑兰微笑面对挫折、非常坚强的可贵品质。 第5题,要求学生说、写出自己对桑兰的敬佩之情。这道题目,强化了人文性教育。训练时,不能只让学生说一句抽象的话,而要有观点——敬佩,又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事例。 教学建议: 1、语言的品赏。要结合第4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品赏描写桑兰坚强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初步懂得怎么描写一个人物。 2、思想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总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要像桑兰那样面对生活的现实,要有生活的勇气;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小心,防止以外的发生。 《雪儿》

三年级晨读内容

三年级晨读内容 第一周: 周一(古诗) 《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周二(格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周三(成语)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周四(本册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周五(巩固前四天内容) 第二周: 周一(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周二(格言) 《笠翁对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周三(成语) 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舍近 求远 头重脚轻积少成多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 周四(本册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金色的草地》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周五(巩固前四天内容) 第三周: 周一(古诗)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

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1 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

三年级晨读课文

1 古诗两首 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古诗两首 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燕子(作者:郑振铎)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4 荷花(叶圣陶)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简析 这一单元,共选3篇课文,分别是写人和记事的文章。课文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要关心弱势群体,人人都要献出一点爱。 《微笑着承受一切》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我国女子跳马运动员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高位截瘫后,微笑着承受一切难以承受的痛苦,赞颂了她顽强生活的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第1句话是总起,可作大意。第2句话,具体介绍了她的有关情况。 第二段(第2节):桑兰在比赛前发生了意外,脊髓骨骨折了。这一段共5句话。第1句,交代了桑兰发生意外的时间和地点。第2句,讲她是怎么发生意外的。第3句,讲她的伤势。第4、5句,讲事情的严重后果。 第三段(第3—6节):桑兰微笑着面对伤痛和不幸。这是全文的重点,共写了4节。第3节,讲桑兰得知自己的伤势后,表现得很坚强。她看到队员,不仅不掉眼泪,还安慰大家。第4节,讲她在做康复治疗时,密切配合医生,使医生很受感动。第5节,讲她日常生活,都累得气喘吁吁。第6节,讲她出院后,相信自己能站起来。 第四段(最后1节):桑兰以自己的坚强,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练习提示: 第4题,要求学生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这道题目,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尊重学生独立体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和理解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必须是课文中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因为这几件事,充分反映了桑兰微笑面对挫折、非常坚强的可贵品质。 第5题,要求学生说、写出自己对桑兰的敬佩之情。这道题目,强化了人文性教育。训练时,不能只让学生说一句抽象的话,而要有观点——敬佩,又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事例。 教学建议: 1、语言的品赏。要结合第4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品赏描写桑兰坚强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初步懂得怎么描写一个人物。 2、思想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总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要像桑兰那样面对生活的现实,要有生活的勇气;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小心,防止以外的发生。 《雪儿》 这是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我”腿跌伤了,休息在家,爸爸带回来一只白鸽。这只受伤的白鸽,在“我”的精心养护下,又展开双翅,飞向了蓝天。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保护鸟类的思想。 全文共5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节):“我”的腿跌伤了,一个人在家里。第3句话,充分表达了“我”当时寂寞、希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第2—3节):一天,爸爸带回来一只受伤的信鸽,“我”盼望着它快点好起来。

三年级上册晨读内容

◆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成语(风雨雷电) 寒风割面秋风萧瑟秋风送爽枪林弹雨 滂沱大雨晴天霹雳栉风沐雨雷厉风行 ◆古诗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好句佳段 晶莹的露珠是快乐的。你看!它们笑着,滚着,从一片叶子滚到另一片叶子上;你瞧!它们滚着,跳着,渐渐地变小;你听!当植物们纷纷感谢露珠的时候,露珠们却笑着说:“我奉献,我快乐.”

◆声律启蒙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成语(数字) 一反常态一概而论一哄而散一挥而就 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脉相传一诺千金 ◆古诗 《泊秦淮》 杜牧(唐) 烟花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好句佳段 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叮咚、叮咚”,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第三周 ◆声律启蒙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zhuó)足水,门外打头风。 ◆成语接龙 化为乌有、有机可乘、乘风破浪、浪子回头、头重脚轻、轻而易举、举目无亲、亲如手足 ◆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好句佳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年级语文课堂搭建五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年级“初读课文▲五抓住课题,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 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以朗读检查 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 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 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 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

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 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 “精入深的学习进程。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

据课题《》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 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此步骤要求 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 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再指导 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 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九语下第一单元(课文、解读、赏析)

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赏析 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二、梅岭三章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赏析: 表现了诗人对于革命的忠贞.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滔天的豪情!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小学英语三年级晨读内容

晨读内容一 1、The words in module 1(第一模块单词). 2、Read the text from unit 1 to unit 2 in Module1. 3、Sing the song” ”. 4、Read a little story: I Don’t Like Her Bob goes to a new school. One day he comes back, “Bob, do you like your new teacher?” his mother asks. “I don’t like her, Mother. Because first she says that three and three is six, and then she says that two and four is six, too.” 我不喜欢她 鲍勃去了一所新学校。 一天,他回到家,他妈妈问他:“你喜欢你的新老师吗?”“不,我不喜欢她,妈妈。因为她先说3加3等于6,然后她又说2加4等于6.”

晨读内容二 1、The words in module 2(第二模块单词). 2、Read the text from unit 1 to unit 2 in Module2 3、Sing the song” ”. 4、Read a little story: A Good Boy Little Robert asked his mother for two cents. "What did you do with the money I gave you yesterday?" "I gave it to a poor old woman," he answered. "You're a good boy," said the mother proudly. "Here are two cents more. But why are you so interested in the old woman?" "She is the one who sells the candy." 好孩子 小罗伯特向妈妈要两分钱。 “昨天给你的钱干什么了?” “我给了一个可怜的老太婆,”他回答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妈妈骄傲地说。“再给你两分钱。可你为什么对那位老太太那么感兴趣呢?” “她是个卖糖果的。”

社戏课文解读

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高江海054100 戏外如画景情相融 ——谈《社戏》的绘景与蕴情 师:鲁迅小说《社戏》写了“我”与农村孩子一起去看社戏的经过,作者围绕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描绘了以平桥为代表的江南美丽风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情画,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无拘无束以及作者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露。 先谈景物描写。 生1: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如“月夜行船”一节,景物描写就十分传神,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如水声潺潺、豆麦碧绿、水草清香、水气扑面、月色朦胧、连山起伏、横笛悠扬、渔火点点等,读后令人觉得美景如画。 生2:景物描写显现出一种色彩美。月光的“皎洁”,航船的“白”,远山的淡黑,白色的船篷,再加上远处几点火光,使阴柔的画面上生发出几分活气,增强了明与暗的对比度,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和谐完美。 生3:作者写景时调动了各种感官。“月色”“麦绿”“远山”“渔火”是通过视觉来描写的;“水草清香”是通过嗅觉来表现的;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是通过听觉来表现的。作者就是这样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着笔,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然读者感到江南水乡的夜色、情调的确是人感到温柔、美好。 生4:写景时作者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给人一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之感。如:小说第11小节中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写出了行船之快,也体现出“我”去看戏时急切又兴奋的心情,且抒发了“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第23节中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既比喻且拟人,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化静为动,增强了表达效果。 师:从小说来看,作者写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在写景中饱含着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少年间淳朴友情的赞颂。 生5:是。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诸如作者写船行之快,目的在于衬托人物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笛声的宛转悠扬,水气的清香,就使得看戏那急切的心慢慢地沉静──自失──弥散,于是,“我”被陶醉了,忘掉了一切,也忘掉了自我。 生6:作者为展现乡间的淳朴民风,《社戏》中还写了平桥村人民的特点。如第2节的“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由此可知,平桥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友情纯朴,生活无拘无束等各种民风民气,让读者有一种想去平桥村消夏的想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效果。 生7:还有第11节中写道:“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把小朋友们间那纯洁的友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是啊,《社戏》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来展现了江南那独有的美景,借景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间真情的颂扬。细读品读,一定会从中受到感染。

晨读教学设计

26 晨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一段学习生活的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也沉浸在读书的美好境界中,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 课文共分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我”天蒙蒙亮就背着书包,怀着喜悦的心情到学校去晨读。第二自然段讲课文背熟之后,老师就利用晨读时间给“我们”读课外书。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衔接起来。第三、四自然段主要讲“我们”听老师读书时的那种美好的感受。因为这种美好情感的滋润,阴暗而又潮湿的教室仿佛变成了迷人的宫殿,当时的故乡贫穷落后,而我们的精神上却如此富有,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读书。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阅读的初始阶段,阅读能力比较薄弱,阅读兴趣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继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的想象力较差。因此,我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抓 住关键的句段展开想象,品位课文所表达内容。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读书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读书的无穷乐趣以及文中孩子们对书籍的热爱和向往,感受文中教师深沉而无私的爱,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以及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通过对比,珍爱自己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加倍的努力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境界。 2、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著名儿童作家葛翠琳奶奶一起重温了她在童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同学们还记得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情?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她的童年生活,去感受那“晨读”的美好吧。 学生齐读课题。 二、深入读课文,细读品位 1、学习二、三自然段,想象文中孩子们上晨读的情景,体会读书给孩子们的美好回忆。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质疑:老师在晨读时间具体给学生读些什么书?⑵学生再读第二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荔枝课文简析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 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 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 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 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 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9.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 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 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 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 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 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 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 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再读全文,再度体验 1.全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练,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三年级诵读内容教学提纲

三年级上学期诵读内容 (一)晨读对韵 1. 优对劣,丑对美,肃静对喧哗。 光明对黑暗,谨慎对浮夸。 瓜子脸,葡萄牙。异卉对奇葩。 知己存海内,朋友遍天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 弦对管,鼓对锣,守卫对巡逻。 观光对借鉴,视察对观摩。 须奋斗,莫蹉跎。北海对东坡。 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 气似长虹贯玉宇,心如皓月映澄波。 3. 勤对懒,俭对奢。琐碎对繁苛。 冰清对玉润,地利对人和。 行踽踽,笑呵呵。欣赏对吟哦。 下笔即千字,读书倾五车。 生有光辉照日月,死留正气壮山河。 4.

庭对院,井对池,落絮对游丝。 飞禽对走兽,骏马对雄狮。 三国志,七步诗。错落对参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5. 行对止,善对慈,本性对天资。 粗心对大胆,益友对良师。 孙行者,祖冲之。鲁迅对徐迟。 笔扫龙蛇字,胸藏锦绣词。 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真情不悔痴。 6. 来对往,密对稀,来日对往昔。 眼明对手快,心旷对神怡。 千里马,五更鸡。暮霭对晨曦。 高谈惊左右,博学贯中西。 天上月悬千古镜,池中星照一盘棋。 7. 宽对窄,显对微,闪电对雷鸣。 天南对海北,红瘦对绿肥。 潮涨落,月盈亏。暮色对朝晖。 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8. 偏对正,是对非,欣喜对伤悲。 青山对绿水,草舍对柴扉。 山突兀,水潆洄。雨打对风吹。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傲骨虚心真力量,热肠冷眼大慈悲。 9. 朝对暮,盛对衰,舞榭对歌台。 风清对月朗,戏院对书斋。 桃叶渡,雨花台。晴日对阴霾。 碧桃和露种,红杏倚云载。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10. 忧对喜,乐对哀,信任对疑猜。 风餐对露宿,部署对安排。 诗遣兴,酒开怀。红叶对绿苔。 江从万里至,山作两眉开。 波浑未辨鱼龙迹,岁寒方识栋梁才。 (二)、《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011-11-09 12:40:34) 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而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去建造空中楼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 一、辨体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标题相仿,这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从三到万》一文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将文题中的“三”和“万”换成别的词,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既能替代又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词:“易”和“难”、“浅”和“深”、“简”和“繁”,组成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的标题。接着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找的词来命题呢?学生思考后找到了答案:一是文中有一个关于“三”和“万”的故事,二是这两个数字既简明概括又引人深思,它深刻地说明: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不宜要求过急。 三、点睛 就是从教材的文眼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晨读教学设计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两个精彩段落。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十个,读准多音字“背”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外阅读带给同学们的美好记忆,引导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感受读书的乐趣,并乐于把自己的体会与别人交流或写下来。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课外阅读带给同学们的美好记忆,引导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乐于把自己的体会与别人交流或写下来。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创境 同学们,我们每天早晨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你们感觉到幸福吗?你们想过吗?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朋友又是怎样学习的那,学习的条件又如何呢?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111页。 引入新课26《晨读》。(创境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检查识字,加深理解 1、教师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对难写生字进形相机指导。 (1)在检查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巩固汉字。 利用熟字记生字:气——汽;旦——但。 利用形近字识字:真——具;勇——勇。 在生活中识字: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本课生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巷、诵在文中哪句话中,指名学生读原句。 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扩词练习加深对生字的认识和理解。 (2)指导书写生字。 “具”字注意里面有三横。 “巷”字下面是“巳”,要全封口。 “汽、诵、利、但”时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的比例。 2、教师再出示生字词卡片,一条龙检查学生读音。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检查识字情况再次深入到朗读中进行,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 五、教师总结:略

晨读心得体会3篇

晨读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晨读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是一天读书最好的时光,下面是带来的晨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晨读心得一: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是一天读书最好的时光,下面是带来的晨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晨读心得一: 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的收效是事半功倍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早上起来神清气爽,脑子比较清醒,而且记忆力也不错。而且语言学习是不可不读的,从学、从记、从说的角度来说,晨读的好处有很多,它是一个增长知识,积累语言的大好时光,长期坚持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每天早上晨读,并且习惯成自然,时时读、处处读,良好的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既能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读的素质,又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而且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较好,能储存大量知识的阶段,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 自我班升入六年级,我校开展了"晨读"和"午算"两项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单说"晨读":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或唐诗,或宋词,或元曲或现代诗歌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老师或给诗歌配音,或讲解其

意思。大家情趣盎然。为了能激发其学生的兴趣,学校安排每周五的上午第二节课间,体操结束后进行朗读比赛,自三年级至六年级, 每周五的第二节课间操后,学校进行朗读比赛,搞活晨读气氛,使学生在晨读中快乐地渡过,从而产生晨读兴趣,培养喜欢晨读的习惯。 晨读 晨读心得二: 10月中旬,我参加了国学社,并与学长们一起参与了每日在图书馆的诵读圣贤经典活动,至今,已两个多月了。而就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我感觉收获了很多,磨砺了很多,更感悟了很多。 《大学》里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来大学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如今学习的知识多、技能多,但真正能启我们心智,蕴我们德涵的课程却不多。而国学社正给了我们这一契机,"明明德"于每日的晨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是真正能"润物细无声"的。 做人以德行为本,才能居末,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寻找一块心灵的净土并不容易。每天早晨,我们在熹微晨光中起行,首先感悟的就是这校园醒来时的一片温宁静谧。在去图书馆的途中,心中便油然而生出一种神圣感——是的能受圣人的泽被,得贤者之教诲,本身就是一中极为幸福的事。在家,我们有父母耳提面命,而在大学,有这圣贤的思想引领我们正心净心、行事处事,这真的是莫大的福分了。 作为国学社成员,树立高标准,以身为范,这与我们诵读经典,学习先贤为人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先明德,后正心,继而身体力行。 我们晨读的内容主要包括《论语》、《弟子规》、《中庸》、《大学》、《朱子

语文课堂“初读浓缩”现象透视与回归策略

本文系本人所作,如有违规,文责自负 语文课堂“初读”的现象与返璞归真 摘要:所谓“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它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的“精 读”、“美读”而言的。初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初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内退”。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初读课文“被下岗”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初读自身独特的价值,落实初读基础,提升初读技巧,以提高初读的有效性,真正使初读也出彩。 关键词:初读内退;教学价值;理性回归 一、失衡:透视语文课堂“初读内退”现象 只要稍稍聚焦一下阅读教学,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各类竞赛课、展示课,甚至名师的观摩课几乎没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但凡语文教师都特别青睐第二课时。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这些第二课时的精彩是怎样演绎出来的呢?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也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及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导。而老师们也似乎的形成了一种教第一课时没意思,没有什么噱头,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难以展示,课堂出不了彩,吸引不了听课者,为了投其所好,选择第二课时的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长期以往,语文第一课时渐渐被教师漠视,被挤到了教学的角落,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初读内退” 现象。 【案例1】一位教师在我班执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一课时,下面是简要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写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开书本,自由放声地读一读。 (二)初感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检查认读生词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共用时3分钟) 3.指名逐节指读课文。(共用时5分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