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12所发展势头迅猛的大学

中国12所发展势头迅猛的大学

中国12所发展势头迅猛的大学
中国12所发展势头迅猛的大学

中国12所发展势头迅猛的大学

全国优秀的大学,在1981年以前,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学校,在当时都是属于实力一流的大学。后来国家实行了211工程。有一大批原来不是全国重点大学,结果进入了211工程。当然,不容否认,其中有很多学校是因为政策和布局的原因。

再后来国家实行了985工程,能进入985工程的大学,全部都是原全国重点大学。也就是说这些学校的发展相对稳定。

985工程后,国家实施了985平台。所有985平台高校,全部都是211。

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今年发展迅猛的211和985大学!

NO.12 武汉理工大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重点建设的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由国家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覆盖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共计7个;另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

985平台:绿色建材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NO.11 华中科技大学

是一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国顶尖综合研究型大学,学校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华中工学院、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以及1898年张之洞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

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

学校拥有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4个。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妇产科学、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医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NO.10 中国传媒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是我国广播电视工科高等教育的起源。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个专业硕士类别。

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传播学

985平台:数字媒体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NO.9 暨南大学

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教育部、国侨办、广东省三方签约重点共建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校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5个,有二级学科授权的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8个,有二级学科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4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文艺学、水生生物学

985平台: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NO.8 华中师范大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师范类、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3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农药学、理论物理、文艺学(培育)

985平台: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

NO.7 东北林业大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医、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入选“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6个

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种类33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覆盖)、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植物学、生态学。

985平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高效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NO.6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轻工高等教育为特色的高校,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也是“111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1个“十二五”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以及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

985平台:食品精深加工与安全控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NO.5 长安大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四部一省”共建,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是最早招

收留学生和首批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试验场。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质工程

985平台: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营保障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

NO.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七所AMBA、CFA协会认证院校,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有51个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各层次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招生权。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经、法、管学科融通创新与社会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国家级重点学科: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民商法、经济史(重点培育学科)。

NO.3 西南财经大学

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

“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学校有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有5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108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8个硕士专业学位)。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

985平台: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NO.2 上海财经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管为主,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

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设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4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国家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思想史、金融学(培育)

985平台:经济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NO.1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由教育

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共十个二级学科

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强势学科: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会计学。

985平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PS:以上排名不作先后,仅为顺序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 l ofHU BEI Co rrespondence U n i versity V o.l 22N o .2 Jun .2009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袁长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五帝虞舜时期。五帝时代,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宗教、军事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大学;起源;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2-0007-02do:i 10.3969/.j i ssn .1671-5918.2009.02.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 张祥平先生在5人生六境#心智6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从远古时代的钻燧 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据53礼记#文王世子4注6,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0。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远古的/帝0,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0,甲骨文中的/帝0是指能够与/天0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0,意味着他具有与/天0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 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也就是说,距今约 4500)4000多年即父系氏族的晚期,文字在古中国已出现!复杂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完成的,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与文明的进步归功于某些/超人0或/伟人0,譬如,史 载黄帝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陶器、阵法、音乐等多种东西,缧祖发明了养蚕抽丝,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超能力,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时代成就的反映!文字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 黄帝时代的古中国,已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抽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除发明了文字外,还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黄帝还设官治民,草创了古中国的政治制度。颛顼则将散于民间的祭祀权收归中央所有,专门设立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从事教职的巫师;尧帝曾派人测定过日月位置,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舜帝在五帝中政绩卓勋,其一,任命禹为治水大臣,治理肆虐已久的洪水。禹采用堵、疏、蓄并用的方法,并取得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终于取得了成功。其二,改组政府,设九官分管工程、农业、内政、司法、建筑、林业、祭祀、典乐、纳言;其三,鉴于幅员辽阔,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以便管理;其四,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征收税赋,统一法律。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初具规模,部落首领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思想文化,正如5礼记#学记6中所说,/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0),5尚书#兑命6也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0。(/念终始典于学0)。舜帝于是设立学校,为子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中国最早的大学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5礼记#王制6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0。有虞氏,即舜帝,在舜帝摄政、执政期间(公元前2285年至2208年),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就开始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将贵族子弟集中在/上庠0、平民的子弟集中在/下 7

202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3篇

202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3篇 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仅供参考。 20xx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篇一: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有了较大提升,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稳步提高,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与此同时,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高等教育管理,高校之间的竞争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界都迫切希望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其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的质量和水平,是政府部门、高校领导、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评价机构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份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为各高校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改革方向提供翔实的参考,为广大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提供报考指南,为社会各界了解高校、引导社会资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理流动提供快速通道。这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

平’促进高校的准确定位与有序竞争,满足考生和家长的信息需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着“加强社会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竞争发展、服务和谐社会”的宗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按年度连续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目前,本系列评价报告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们于最近研发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巨评价报告20xx--20xx))。我们以教育部20xx年5月公布的420xx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和《全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为依据,将879所普通本科院校(将分校合并后共875所,包括131所重点大学,645所一般大学,99所民办本科院校)、287所独立学院、1266所高职高专院校@4-分校合并后共1265所)和325所民办专科院校作为此次大学评价的对象。同时,我们还按照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xx年)》,对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二级学科)、专业类(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进行了评价。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教育部20xx年9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以便于读者了解新旧专业名称的变化。 在去年的大学评价中,我们首次以一般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学与科研6:4的比例)为基准,对包括13l所重点大学在内的839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排名,为一般大学及民办本科院校了解自身在全国的整体排名提供了参照,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次大学评价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 挑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着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与聚集,特别是“系统集成者”和“瀑布效应”的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专业发展囧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 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 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 [1] 1.学科引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 1902 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 1 / 11

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1903 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 [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 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 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 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 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 [3]然而,1914 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联盟学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杨桂华摘要:从世界教育中心的转移,说明教育发展的社会系统性质。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三种哲学观的交互作用和冲突融合,构成了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的基础与大学发展的历史。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提出了大学发展在战略研究上,要解决有设计无理念的问题;在办学方式上,要解决有层次无类别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要解决有模式无活力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理念,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而要把这一蓝图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回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大学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大学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对大学进行规划设计,这是我国大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但同时,一些大学的发展战略缺乏内在理念的有力支撑,缺少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合理关照,因此其发展战略尚显稚嫩空泛,缺乏理性的厚度。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理念嬗变中汲取养分、获得启示,对于研究和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世界教育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国外科学史研究者发现,自16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科学中心每隔7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转移,至今已经历经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而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同时或前后,则伴随着大学教育中心的转移和大学理念的变迁。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是中世纪大学的策源地。以博洛尼亚大学和萨勒诺大学为代表的意大利大学,是世界最早的高等教育中心。这个时期的大学虽然还没有出现明确的大学理念,但给当今大学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基本制度。如,大学由教师或学生社团构成,过着共同的知识生活;课程概念、学习安排、科目设计、测试成绩等,构成了大学基本的学习制度;中世纪大学还利用当时教会和国家的矛盾,获得了许多特权,为后来大学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开始对大学基本问题产生一些思考,

河北大学选修论文--中国大学发展史

浅谈教育救国与教育强国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外界的不断欺压和凌辱使得中国的有志之士愤然崛起,开始探索中国的救国之路。他们将教育置于首位,试图利用教育的本质来使中国重新站立起来。虽然受当时的条件制约并未取得成功,但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深思我们可以发现,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国家获得强大的前提,成功的支撑。 关键字: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中国发展现状 纵观古今,在各个时代、各个阶段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建设任务。教育不仅可以使个人的身心发展得到更好地进步和提高,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的教育使一个人起码获得三中益处:具有并维护人的尊严、对社会有用、有助于国家的治理但又不被国家所奴役。好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培养了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人格,而且使社会、国家繁荣强大。好的教育是塑造国家、改造国家的基石。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不断受外强凌辱,然而一批又一批的救国勇士也不断探索着中国的强大之路。是采用技术救国,还是采用政治上的维新变法救国或民主革命救国,还是采用教育救国。这直接决定了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了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能否实现以及是先到何种程度的问题。 鸦片战争战败后,“华夏中心,四方来仪”的长梦幻灭。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到先驱开始“正眼看世界”。教育领域里涌动着一场涤荡传统教育空疏腐朽的经世致用思潮,并直接影响着包括教育救国在内的种种后起教育思潮的发生与演变。教育救国思想到洋务派后期领袖张之洞时发展得更为明晰。虽然当时尚无此提法,但张之洞“对教育的目的与作用的认识却比早期洋务派更深入、更理论化、更系统化,其基本精神就是教育救国论”。①之后在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的著作中,教育救国的呼声更为强烈。维新派教育救国的理论宣传和具体实践,已经深入到制度层面。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之后,时人有言:“甲午、庚子以还,内为志士所呼号,外为列强之侮辱,始知教育为中国存亡之绝大问题,于是众口一声曰:教育!教育!”②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救国的思潮在各位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得到一步步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虽然教育救国论者在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然而历史的事实说明,教育救国论者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教育救国的实质毕竟是改良性质的,而且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割裂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实践是失败的,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这就决定了教育救国思潮退出的必然。虽然人们对教育救国的缺陷已经说的很多,但同样有必要正视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发展 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壹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和X公司治理、且购重组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和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和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和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X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运营规模、X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俩个市场上主动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当下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和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壹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壹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仍有壹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壹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X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且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

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须从三个维度下功夫汇编

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须从三个维度下功夫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各大学面临的一个紧 迫任务就是依此制定各自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直接关系着一所大学在“十二五”期间和今后10年的科学发展态势问题。在我看来,制定适切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应该在三个维度上下好功夫。 第一维度:大学历史—大学现实—大学未来维度。 在这个维度上,大学要分析的是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即分 析大学自身传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设备优势等。在历史分 析的基础上,对照现实,认真检查自己的学科优势图谱是否有变化, 人才队伍、结构是否有变化,技术设备是否有优势。然后分析10年或20年后,自身学科的图谱变化。这个维度要解决的主要是大学对 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认识问题,这是一个知己过程。这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前提。 知己过程很重要,但它往往被忽视。我们很多大学基本不做院校 研究,对大学自身的发展史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没有系统总结。经常是跟风发展,结果若干年后,自身的优

势学科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没有了,最后自身立足之本也就没有了。 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建立在对自身有准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有了这个认识,才能找到自身特色所在,自身发展的道路所在。 经常的情况是,很多大学在制定科学发展战略规划时,只是拷贝 名牌大学的规划,然后稍作修改而完成。结果让人不知其所云,甚至 出现让人贻笑大方的规划。如明明是一所地方学院,却提出建设“国 内一流大学”目标规划;明明连博士授予权都没有,却提出建设“研 究型大学”目标规划;明明是一个行业类大学,却提出建设“综合型 大学”的目标规划。这样的规划,与其说是规划,不如说是“乱划”,最后只是纸上谈兵,对大学发展的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第二维度:外国大学—中国大学—自身大学维度。 在这个维度上,大学要把自身放在整个中国大学图谱中去分析, 对“211工程”大学,放在国内大学图谱的同时,还要放到世界大学 图谱中去认识自身。这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是把自身与国内大学、国 外大学横向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大学要解决的是在一个更大的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壹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 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深化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壹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观点。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壹系列理论观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壹系列理论观点。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于广东考察时说,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于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003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于全党第壹次掀起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于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壹步指出,制定“十壹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且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壹脉相承又和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第壹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首先,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目的,即“为谁发展”的问题。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我们的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动力,即“靠谁发展”的问题。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壹切为了人,壹切依靠人,二者的统壹构成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再次,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的标准”问题。这就是人民标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壹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要求。二是要始终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壹起来。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回顾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扩招,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确实快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2007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 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 扩招是为了拉大内需吗? 说起大学扩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汤敏一度被冠名“扩招之父”,在中国高校大举扩招之前,他曾经以个人的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陈述扩招的五大理由。 无疑,他的谏言提得正是时候。从那时起,中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 时至今天,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能够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以扩招拉动内需,可行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插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回忆当年,他说教育部要北大教科所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交了一个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第一百零几位上,微乎其微。 既然扩招不是为了拉动内需,那扩招究竟让中国收获了什么? 2009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回顾了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教

清华大学发展史

清华大学发展史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

大学发展史

曾经在高中时代,大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如象牙塔一般,它纯洁典雅,高贵神圣,是喧嚣尘世间的一块净土。不知道刚进入大学的你是否也曾这般认为。 “象牙”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的品质。“塔”则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作为大学的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以探求高深知识或学术为根基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把大学看做象牙塔就有永恒的意义。然而,大学存在于社会之中,做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在发展,大学的精神、理念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几个世纪前的牛津、剑桥们主要致力于对高深学问的探讨和对真理的追求,而远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不理俗物,因而被称为“象牙塔”,那么今天的大学已经超越了“象牙塔”,它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 最早现代意义上的上的大学是被欧洲各地大学视为建校样板的三所“母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些大学可以说都是在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的需要中产生的——萨莱诺大学的产生是因为十字军东征时在萨莱诺聚集大量的医生,博洛尼亚大学的产生是由于博洛尼亚作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出于对法律人才的渴望,只有巴黎大学可算是当时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的产生为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光明。当时的大学崇尚世界精神,欧洲的学者们追求真理、周游列国,大学荟萃这各地的大师,大学还造就了许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是他们掀起了宣告中世纪结束的文艺复兴运动。所以甚至可以说,大学为中世纪这个黑暗时代留下了唯一一道为后人称道的光芒。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也如此。中世纪的大学很快就被统治君主或教皇所控制而逐渐走向衰落。哲学屈躬成了神学的奴婢,而大学也成了教会的灰姑娘。但大学并没有因此而夭折,可能从大学诞生的那天就注定它的光芒无法掩盖。大学之所以发展成现在的大学,必须感谢四位大学发展史上的巨人,他们所提出的大学理念代表着大学发展的轨迹,了解了他们,也就了解大学发展的脉络。这四位巨人分别是英国的纽曼,德国的洪堡,美国的弗莱克斯纳和科尔。下面介绍四位巨人的观点。 纽曼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所以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以及他所处时代牛津大学的教学情况,他的大学理念主要有三点:

战略规划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战略规划: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三个重大变革: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空前的高投入和重点扶持;高校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数百所高校的调整合并;1998年以来的高校大扩招所带来的高速发展与改革选择。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推动我国高校以跨越式姿态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新阶段。面对21世纪现代大学新的挑战与发展前景,我国高校急需总结经验,理清发展思路,设计前进路径。遵循党的十六大精神,前瞻面对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抓机遇、创优势、出特色,高校战略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不言而喻。 周济部长反复强调指出:“办学思想、宏观战略、从来都是决定性的,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要以超常规的谋划赢得超常规的发展”,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制定“三个规划”。为此,各高校都在着手制定战略规划或修订已有的规划。 本文结合高校研究和制定战略规划的实际,谈谈对高校战略规划工作的初步认识。 一、战略规划是时代需要与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富有哲理的古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无常势”;“取乎其上,仅得其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90年代中,美国提出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适应社会,包容变化。日本则提出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建立智慧型社会。美国哈佛大学等著

名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远景框架,并一以贯之;其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十分注重自身特色,力图保持优势,站在前沿,引领社会。 进入21世纪,全球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教育从人的谋生技能的培养,向人的谋生技能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正在成为各国公众的共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跨阶段性的新变化: ——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国家经济与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发挥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浪潮中,大学正在从社会与经济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 ——高等教育在总体规模上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校需求旺,要求高,社会评价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以“一流”为目标取向,加强学科建设,在竞争中提升学术水平,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与行动。 ——由于形势与任务的变化,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包括师资选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等)正在进一步深化。 ——大学生缴费上学,进校后自我塑造,自主性增强;推动大学教育内容、专业要求结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等不断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办学模式与培养渠道多样化;民办高校崛起,二级独立学院的模式等开始试行。 ——办学经费的投入筹集来源变化,在资金仍然紧张短缺的情况

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4期 院校改革与发展 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张兄武1,陆 丽2,唐忠明2 (1.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2.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课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改造与创新研究”(22);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课题“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研究”(21)。 作者简介:张兄武(1975-),男,安徽安庆人,苏州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陆丽(1978-),女,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唐忠明(1963-),男,江苏盐城人,苏 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代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经历了通才、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演变。新世纪,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应确立创新人才的培养观,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通才;专门人才;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 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1)04-0066-04 ①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培养目标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基本前提。 一、通才的培养目标 1949年以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以 “通才”为主,强调通才教育。即使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提出大学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也是指培养“通才”,这里的“专门人才”概念主要是一个学科性的概念,即有“专功一门”的性质,这种人才具有知识结构广博、知识基础扎实等特点。而1952年后的“专门人才”概念则是一个职业性概念,即强调与行业、岗位工作的“对口”。“专业”虽然同样建立在学科基础上,但很专窄,它强调与行业、职业甚至岗位相对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科实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 (一)近代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高等程度的教育可上溯久远,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1861年清朝政府批准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98年,清朝政府创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 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当时规定学堂的办学方针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 190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学校 系统的“新教育”制度,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任寅学制”),其中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8月 15日,《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全学纲领”中规 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1904年1月13日,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大学章程》,第一节中规定: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 (二)民国时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1.北洋政府时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1912年10月2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专 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根据《专门学校令》设立政法、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和商业专门学校等,并陆续公布了相应的专门学校规程。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在《大学令》的基础上, 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又颁布了《大学规程》,对各 6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