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ISO 9001:2015 to ISO 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其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能力的外部

和内部问题(有的译为议题或事务)。

组织应监视和评审这些外

部及内部问题的信息。

注1:通过考虑国际、国家、地区或当地的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对外部环境的理解。

注2:通过考虑组织的价值、文化知识和绩效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对内部环境的理解。变化点:

2008版无此项要素,只在标准的引言0.1的总则部分提及,组织不是孤立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4.2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由于利益相关方对组织持续提供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存

在影响或潜在影响,因此组织应确定:

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利益相关方;

b)及其要求;

组织应监视和评审这些利益相关方及其要求。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界定其范围。

当确定该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标准4.1条款提到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b)标准4.2条款提到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

c)组织的产品和服务。变化点:

2008版基本无此项要求(部分内容在1.2)。

当本标准某一要求在确定范围内能够应用时,组织应采用该要求。

如果本标准的任何要求不能应用时,不应影响组织确保产品和要求符合性的能力或责任。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应可获取,并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并阐明:

——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和服务;

——关于任何不适用要求的正当理由。变化点:

2008版基本无此项要求(部分内容在1.2)。

4.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1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并确定:

a)过程所需的输入和预期的输出;

b)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将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组织应:

a)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见1.2);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确定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

以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

d)所需的资源并确保其可用性;

e)这些过程的职责权限分配;

f)与6.1条款要求相一致的风险和机遇,并策划和实施相应措施予以应对;

g)对过程及过程的变更(必要时)进行监视、测量(适用时)和评价的方法,以确保达到预期结果;

h)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组织应在必要程度上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支持过程的运行,并在必要程度上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以确信过程按照策划实施。效运行和控制有效;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监视;

e)监视、测量(适用时)和分析这些过程;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变化点:

没有形成文件的要求;将持续改进变为“改进”。新版标准对文件要求弱化。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组织如果选择将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任何过程外包,应确保对这些过程的其控制。

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规定。

注1: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有关的过程。

注2:“外包过程”是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由组织选择并由外部方实施的过程。

注3:组织确保对外包的控制,并不免除其满足所有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责任的要求。对外包过程控制的类别和程度可接受如下列因素影响:

a)外包过程对组织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b)对外包过程控制的分担程度。

c)通过应用7.4实现所需控制的能力。

4.4.2 没有译出来(过程方法)

a)

b)保持文件化的信息,以确保这些过程以策划的结果被输出。

组织应在一定程度上持有必要的记录信息,以支持过程运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必要的记录信息,以有信息确保过程按照策划来执行。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与承诺

5.1.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面证实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a)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有责任;

b)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到建立,并与组织的背景环境及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c)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纳入组织的业务运作;

d)推进过程方法及基于风险的思想的应用;

e)确保获得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5.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质量方针;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进行管理评审;

e)确保资源的获得。

变化点:

f)传达有效的质量管理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g)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h)鼓励、指导和支持员工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i)推动改进;

j)支持其他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本标准中,“业务”可以广义上理解为与组织存在目的有关的主要活动,无论组织是公共公司、私营公司、盈利性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1.领导作用的内容更加具体明确;

2.强调了领导层应重视过程方法及关注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5.1.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高管理者应通过确保以下方面,证实其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a)确定、理解并持续满足顾客要求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确定并应对可能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以及增强顾客满意能力带来影响的风险和机遇;

c)保持以增强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

变化点:明确了最高管理者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方面的领导作用。

5.2 质量方针

5.2.1 质量方针的制定最高管理者应建立、评审及保持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

a)与组织的宗旨及背景环境相适应,并支持其战略发展方向;

b)提供制定质量目标的框架;

c)包括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

d)包括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

5.2.2 质量方针的沟通质量方针应:

a)可以获得并形成文件化信息;

b)在组织内部得到沟通、理解和应用;

c)适当时,可为利益相关方获取。5.2 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变化点:

无大的变化,强调方针应为相关方所获取,因为服务行业的一些相关方(承包方)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

参考了E/S相关要求。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相关的职责、权限得到分配、沟通和理解。

最高管理者应分配职责和权限,以: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确保过程产生期望的结果;

c)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及改进机会;

d)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推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e)当策划并实施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到保持。5.5.1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l的要求。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主要变化点:强调了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对体系的有效性负责,删除了管理者代表的硬性要求,展示了管理的灵活性。

6 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 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4.1条款提到的问题和4.2条款的要求,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

a)保障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期望的结果;

b)增强理想的效果;

c)预防或减少非预期的影响;

d)实现改进。

6.1.2 组织应策划:

a)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b)以下活动的方法:

1)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纳入和实施这些措施(见4.4);

2)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都应与其对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潜在影响相适应。

注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选择可以包括:规避风险、为争取机遇而接受风险、消除风险源、改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结果、分担风险、或知情决策后保留风险。

注2:机遇可能会导致组织发生以下变化来解决组织或客户的需求:采用新方法、发布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吸引新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使用新技术及其它理想和可行的情况。变化点:

新增风险管理,在策划时就应考虑风险和机会。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1 组织应在相关职能、层次、过程上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应:

a)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b)可测量;

c)考虑适用的要求;

d)与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以及增强顾客满意的内容相关;

e)得到监视;

f)得到沟通;

g)适当时进行更新。组织应为质量目标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

6.2.2 在策划质量目标的实现时,组织应确定:

a)实施的内容;

b)所需的资源;

c)责任人;

d)完成的时间表;

e)结果的评价方法。5.4.1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https://www.doczj.com/doc/3a1629976.html,)]。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变化点:质量目标的要求内容更明确,对目标的实现要求更加具体,实际上提出了类似于E/S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要求。

6.3 对变更的策划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并有计划和系统地实施变更(见4.4)。

组织应考虑:

a)变更的目的及其潜在结果;

b)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c)资源的可获得性;

d)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和再分配。变化点:

标准引入了变更管理,在策划时就要考虑变更。

7 支持

7.1 资源

7.1.1 总则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考虑:

a)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和局限;

b)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的资源。6.1 资源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变化点:

支持过程含资源、能力、意识、沟通、文件化信息。

将资源扩大到除基础设施,过程环境之外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知识,强化和明确了资源策划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

知识也是一种资源,外部协作方也是资源。

7.1.2 人员

为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运行和控制,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必要的人员。

7.1.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在过程运行中,为获得产品和服务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

注:基础设施可包括:

a)建筑物和相关的设施;

b)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c)运输资源;

d)信息和通信技术。6.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

7.1.4 过程运行的环境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在过程中,为获得产品和服务符合性所需的必要的环境。

注:a)合适的环境可以是人为因素和物理因素的组合如:社会因素(如非歧视,安宁,非对抗);

b)心理因素(减轻压力、预防职业倦怠、情感保护);

c)物理因素(温度、热度、湿度、光照、空气流通、卫生、噪音)

这些因素可能会因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而异。6.4 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注:术语“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条件,包括物理的、环境的和其他因素,如噪音、温度、湿度、照明或天气等。

变化点:增加了过程环境的内容,社会的过程环境如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过程环境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服务行业。

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1 总则

当使用监视或测量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时,为确保有效和可靠的结果,组织应确定和提变化点:新增要求

供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确保所提供的资源:

a)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b)持续满足监视和测量的目的。

组织应保留适宜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满足监视和测量资源目的的证据。

7.1.5.2 测量可追溯性

当有测量可追溯性要求时,或者组织认为其是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可信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测量设备应: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以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方式保持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能够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防止引起校准状态及其测量结果无效的调解或损坏。

当发现测量设备不适合其预期目的,组织应确定其之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受到负面影响,并进行必要适宜的纠正。

变化点:

1.监视和测量设备本来就是一种资源,标准条款由产品实现的环节调整到支持过程;

2.弱化了制造行业的测量仪器的校准/验证管理;

3.应对服务行业实施质量管理的需要,评价方法也是一种监视和测量设备7.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b)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c)具有标识,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检定(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

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

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注:确认计算机软件满足预期用途能力的典型方法包括验证和保持其适用性的配置管理。

变化点:

1.监视和测量设备本来就是一种资源,标准条款由产品实现的环节调整到支持过程;

2.弱化了制造行业的测量仪器的校准/验证管理;

3.应对服务行业实施质量管理的需要,评价方法也是一种监视和测量设备。

7.1.6 有关组织的知识

组织应确定过程运行以及达到产品和服务符合性所必要的知识。

知识应得到保持并在必要程度内可获得。

在应对变化的需求和趋势时,组织应考虑现有的知识基础并确定如何获得其他的必需知识,并将知识更新升级。变化点:

2008版本无此项要求,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知识的重要性。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

a)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b)组织确定的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注: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

a)组织的规模、活动类型、过程、产品和服务;

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成度;

c)人员的能力。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注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一个文件可包括对一个过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可以被包含在多个文件中。

注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

a)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人员的能力。

注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介。

7.5.2 创建(建立或编制)与更新

在创建与更新形成文件的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宜的:

a)标识和说明(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编号等);

b)格式(如语言、软件版本、图示)和媒介(如纸质、电子版格式);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4.2.3 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7.5.3 形成文件的信息控制

7.5.3.1 组织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和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信息进行控制,以确保:

a)需要时,能获得适用文件;

b)文件得到充分保护(如防止泄密、误用或缺损)。

7.5.3.2适用时,组织应对形成文件的信息实施下列控制活动:

a)分发、访问、回收、使用;

b)存放和保护,包括保持清晰;

c)更改的控制(如版本控制);

d)保留和处置。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形成文件的信息应得到识别和控制。变化点:

删除了2008版一些重复的地方;不再对质量手册有要求;不再有文件化程序的要求;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重要。

细化了文件化信息的具体要求,更实用。

文件化信息管控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合并了文件和记录, 二者不作区分;对文件化信息的管控不再有文件化的程序要求;强调适用性和实用性;明确了2008版未提及的文件化信息的保护保密内容。

作为符合性证据而保留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应防止非预期篡改。

注:“访问”指仅可查阅形成文件的信息、或既可查阅也可修改形成文件的信息的许可。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组织应策划、实施和控制满足所提供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过程(见4.4),并实施标准第6条款确定的措施,通过:

a)确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b)建立以下方面的准则:

1)过程;

2)产品和服务的接收;

c)确定为达到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所需的资源;

d)按准则要求实施过程控制;

e)确定和保持必要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1)以确信过程按照策划的要求实施;

2)以证实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

注:“保持”包括保持不断和保留文件化信息。运行策划的输出应与组织的运行相适应。

组织应对策划的变更进行控制并评审非预期变更的结果,必要时采取措施减轻任何负面影响。组织应确保外包过程得到控制(见8.4)。7.1 产品实现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见4.2.4)。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合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注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注2:组织也可将7.3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

变更点:

部分内容来自于2008版的7.1,在运行策划时就要考虑变更管理和外包管理。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2.1 顾客沟通

与顾客的沟通包括:

a)提供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信息;

b)处理问询、合同或订单,包括对其变更;

c)获得顾客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d)处理和控制顾客财产;

e)相关时,制定应急措施的特定要求;7.2.3 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

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

效安排:

a)产品信息;

b)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修改

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8.2.2 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确定

在确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时,组织应确保:

a)产品和服务要求得到规定,包括:

1)任何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2)组织认为必要的要求;

b)组织能够满足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要求。7.2 与顾客有关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认为必要的任何附加要求。

注:交付后的活动包括诸如保证条款规定的措施、

合同义务(例如,维护服务)、附加服务(例如,收回或最终处置)等。

8.2.3 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评审

8.2.3.1组织应确保其有能力满足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组织应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和服务前进行评审,包括: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组织自己规定的要求;

d)产品和服务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e)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

组织应确保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得到解决;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如: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之前进行,并应确保:

a)产品要求以得到规定;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得到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变化点:

顾客财产:08版本7.5.4强调顾客沟通的策划,调整/修订了顾客财产的沟通;增加了关于应急措施的特殊要求的沟通内容;反映了服务行业的要求。

8.2.3.2 适用时,组织应保留

下列形成文件的信息:

a)评审结果;

b)任何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新要求。

8.2.4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变化

若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形成文件的信息得到修订,并确保相关人员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8.3.1 总则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适宜的设计与开发程序以确保后续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8.3.2 设计和开发策划在确定设计和开发的阶段和控制时,组织应考虑:

a)设计和开发活动的性质、持续时间及复杂程度;

b)所需的过程阶段,包括适当的设计和开发评审;

c)所需的设计和开发验证和确认活动;

d)设计和开发过程的职责与权限;

e)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所需的内外部资源;

f)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人员接口控制的需求;

g)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顾客和用户参与的需求;

h)后续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要求;

i)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设计和开发过程期望的控制水平;

j)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以证实符合设计和开发的要求。7.1 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

a)设计和开发阶段;

b)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c)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随着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予更新。

注: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具有不同的目的,根据产品和组织的具体情况,可单独或以任意组合的方式进行并记录。

变化点:

开发过程的要求更多。

8.3.3 设计和开发输入

组织应确定特定类型产品和服务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要求。

组织应考虑:

a)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b)来源于以前类似设计和开发活动的信息;

c)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承诺实施的标准或行为准则;

e)由于产品和服务特性引发的潜在失败后果;

输入应充分满足设计和开发目的,并且是完整的、没有歧义的。

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冲突应予解决。

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形成文件,并予以保留。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

4.2.4)。这些输入应包括:

a)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适用时,来源于以前类似设计的信息;

d)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应对这些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审,要求应完整清楚,不能自相矛盾。

8.3.4 设计和开发控制

组织应对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

a)所要达到的结果得到规定;

b)实施评审以评价设计和开发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c)实施验证活动以确保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满足输入要求;

d)实施确认活动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结果满足特定使用要求和预期用途;

e)对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中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

f)保留上述活动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注: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和确认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些活动可单独进行也可以任意组合,以适用于组织的产品和服务。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在适宜的阶段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能力;

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l)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取消/合并2008版设计开发评审、验证、确认,促使标准更具有灵活性,更有通用性,也更容易为服务业所采纳。

8.3.5 设计和开发输出

组织应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

a)满足输入要求;

b)对后续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是充分的;

c)包含或引用监视和测量要求,适当时,包括接收准则;

d)明确产品和服务的特性,这些特性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预期目的以及安全和正确地提供产品和服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的方式应适合于对对照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

务是必需的。性。

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信息可能包括产品防护的

细节。

8.3.6 设计和开发变更

组织应识别、评审和控制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期间或后续所作出的变更,并有必要确保未对要求的符合性产生负面影响。

组织应保留以下形成文件的信息:

a)设计和开发的变更;

b)评审的结果;

c)变更的审批;

d)预防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施。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8.3.1 总则

8.3.2 设计和开发策划

8.3.3 设计和开发输入

8.3.4 设计和开发控制

8.3.5 设计和开发输出

8.3.6 设计和开发变更变化点:

设计和开发策划要求更多;

设计开发过程评审、验证、确认合在一起提出控制要求,促使标准更具有灵活性,更有通用性,也更容易为服务业所采纳;

新增射界和开发变更要求;

对设计开发诸多内容也实施了调整,更具有实际指导。

8.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4.1 总则

组织应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

组织应针对由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当:

a)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拟融入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

b)外部供方代表组织直接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c)经组织决定由外部供方提供某一过程或过程的一部分。

组织应根据外部供方按要求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确定并实施外部供方评价、选择、绩效监视和再评价的准则。

组织应保留这些活动以及因评价产生的任何措施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变化点:

条款拆分,逻辑更严谨将产品和服务的外部提供方取代了2008版本的外包方和供应商,并明确采用统一的要素实施控制。

体现了对外包管理的重视。

7.4.1 采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

品的影响。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8.4.2 控制的类型和程度

组织应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对组织持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产生负面影响。

组织应:

a)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保持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范围之内;

b)拟对外部供方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规定,并对其产生的结果拟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规定;

c)考虑下列事宜:

1)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对组织持续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2)对外部供方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d)确定验证或其他必要活动以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

8.4.3 外部供方的信息

组织应在与外部供方沟通之前确保要求的充分性。

组织应与外部供方沟通以下方面的要求:

a)拟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

b)批准下列事项:

1)产品和服务;

2)方法、过程及设备;

3)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c)人员能力要求,包括必要的资格;

d)外部供方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e)组织采取的对外部供方绩效的控制和监视;

f)组织或其顾客拟在外部供方现场实施的验证或确认活动;7.4.2 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采用的验证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8.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8.4.1 总则

8.4.2 控制类型和程度

8.4.3 外部供方的信息变化点:

1、条款拆分,逻辑更严谨;将产品和服务的外部提供方取代了2008版本的外包方和供应商,并明确采用统一的要素实施控制,体现了对外包管理的重视。

2、2008版标准4.1备注关于外包管控制部分;

3、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体系,包括对采购的控制;

4、将组织内采购产品的验证调整到其它章节(8.7产品验证,避免重复外部提供方的表现统计分析的要求调整到此项内容中。

5、将7.4.3的部分内容合并到f条款中;

6、增加了外部提供方财产处理的内容。

8.5生产和服务提供

变化点:

1、生产和服务过程控制的方法更加清楚,即依赖于5M的良好控制;增加了预防人为错误的要求;强调结果的有效性;合并了需要进行过程确认的过程管控要求。

2、产品修订为过程输出,对过程输出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明确提出了内部客户的要求。

3、顾客财产管理扩大到外部提供方的财产;不仅

仅是顾客财产要控制,供应商和服务承包方等相关方的财产也要控制,更好的体现与供方互利的伙伴关系这一管理原则!将机密信息也列为财产的一部分;供应商的信息也要保护。

4、更加强调全过程的产品防护。强调服务的物理过程输出也需防护。(内容7.5.1f)+7.2.1备注部分)

5、新版更加重视售后服务,服务行业更须重视。

8.5 生产和服务提供

8.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实施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阐述以下方面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1)拟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或实施的活动的特性;

2)拟达到的结果;

b)获得并使用适宜的监测和测量资源;

c)在适宜的阶段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以验证过程及其输出的控制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接收符合准则要求;

d)过程运行中使用适宜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e)任命具备能力的人员,包括任何必要的资格;

f)当过程的输出不能通过后续的监测或测量加以验证时,对其满足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及阶段性再确认;

g)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h)放行、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实施。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

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使用适宜的设备;

d)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

e)实施监视和测量;

f)实施产品放行、交付和交付后的活动。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服务交付后才显现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用时包括:

a)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记录的要求(见4.2.4);

e)再确认。

8.5.2 标识和可追溯性

必要时,为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识别过程输出。

组织应在产品和服务提供全过程中,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过程输出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输出的唯一性标识,同时应保留必要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以实现追溯性。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见4.2.4)。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

8.5.3 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中的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其使用的或构成产品或服务一部分的顾客财产或外部供方财产。7.5.4 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

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

若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时,组织应向顾客或外部供方报告并保留事件状况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注: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可包括原料、元件、工具、设备、顾客现场、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组织应向顾客报告,并保持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

8.5.4 产品防护

组织应确保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过程输出进行防护以便在必要程度内确保符合要求。

注:防护可包括标识、搬运、污染控制、包装、贮存、传送或运输和保护。8.5.4 产品防护

组织应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防护,以保持符合要求。适用时,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8.5.5 交付后的活动

组织应满足产品和服务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为确定产品交付后的活动的实施程度,组织应考虑:

a)法律法规要求;

b)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非预期结果;

c)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使用及预期的生命周期;

d)顾客要求

e)顾客反馈。

注:交付后活动包括保修条款下的措施、合同规定的诸如维护服务和附加服务(如:回收或最终弃置)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注:交付后的活动包括诸如保证条款规定的措施、合同义务(例如,维护服务)、附加服务(例如,收回或最终处置)等。

8.5.6 变更控制

组织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变更予以评审和控制以确保持续满足要求。

组织应保留表述变更评审结果、变更审批人以及变更评审引发的必要措施的形成文件的信息。新要求:

新版标准重视对风险管理和变更管理,有变更就有风险。

8.6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组织应按策划的安排,在适宜的阶段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要求。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组织应保留产品和服务放行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形成文件的信息包括:

a)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

b)授权放行人员的可追溯性。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l),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应保持符合接受准则的证据。

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以交付给顾客的人员(见4.2.4)。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见7.1)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变化点:

将产品的检验放到了产品实现阶段,强调了产品实现和产品验证密不可分。

8.7 不符合输出的控制

8.7.1 组织应确保识别并控制

不符合要求的输出以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组织应根据不符合的性质及其对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影响采取适宜的措施,同时也适用于产品交付后、服务提供中或提供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组织应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处置不符合输出:

a)纠正;

b)隔离、屏蔽、返工或暂停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c)通知顾客;

d)获得让步接收的授权;

当不符合输出得到纠正后应对其进行验证。

8.7.2 组织应保留下列形成文件的信息:

a)不符合的描述;

b)采取的措施的描述;

c)获得的让步的描述;

d)对不符合所采取措施的审批决定进行识别。8.3 不合格品控制

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

适用时,组织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品:

a)采取措施,消除已发

现的不合格;

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d)当在交付或开始时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变化点:

将不合格品控制放到了产品实现阶段,强调了在产品实现过程应随时关注不合格品,并及时采取措施。

明确了不合格品控制的具体方法。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 总则组织应确定:

a)监视和测量对象;

b)为确保结果有效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方法;

c)实施监视和测量的时机;

d)对监视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时机。组织应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组织应保留适宜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结果的证据。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证实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变化点:

风险管理在监视和测量中也应考虑;监视测量的目的/方法/内容更加清楚。

9.1.2 顾客满意

组织应监视顾客对其要求满足程度的感受。组织应确定获得、监视和评审这些信息的方法。注:监视顾客感受的例子可以包括顾客调查、顾客对交付产品和服务的反馈、拜访顾客、市场份额分析、顾客赞扬、担保索赔和经销商报告。8.2.1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对顾客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注:监视顾客感受可以包括从诸如顾客满意度调查、来自顾客的关于已交付产品质量方面数据、用户意见调查、流失业务分析、顾客赞扬、索赔和经销售报告之类的来源获得输入。

变化点:

明确了获取顾客满意的内涵是听取顾客的声音,并非满意度调查,强调听取顾客声音的目的是要

增强顾客满意。

9.1.3 分析和评价

组织应分析、评价来自监视和测量的适当数据和信息。

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评价:

a)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b)顾客满意的程度;

c)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

d)策划是否有效实施;

e)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f)外部供方的绩效;

g)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

注: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包括统计技术。8.4数据分析

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有关方面的信息:

a)顾客满意(见8.2.1);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见8.2.4);

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见8.2.3和8.2.4)

d)供方(见7.4)。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注:当确定适宜的方法时,建议组织根据每个过程对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考虑检测和测量的类型与程度。

变化点:

含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突出了数据分析应关注体系的有效性,最高管理层应重视数据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2.1

组织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提供下列有关信息,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符合

1)组织自身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2)标准的要求;

b)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9.2.2 组织应:

a)策划、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包括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策划审核的要求和报告审核的结果,审核方案应考虑有关过程的重要性、变更对组织的影响、和以往审核的结果;

b)确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c)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以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确保审核结果提交给相关管理者;

e)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f)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审核方案实施和审8.2.2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组织应策划审核方案,策划时应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审核的策划、实施、形成记录以及报告结果的职责和要求。应保持审核及其结果的记录(见4.2.4 )。

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后续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注:作为指南,参见GB/T19011。

核结果的证据。

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9011。

9.3 管理评审

9.3.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符合组织的战略方向。

9.3.2 管理评审输入管理评审的策划和实施应考虑:

a)以往管理评审的措施跟踪情况;

b)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和内部变化;

c)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信息,包括:

1)顾客满意及利益相关方的反馈;

2)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3)过程绩效及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4)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5)监视和测量结果;

6)审核结果。

7)外部供方的绩效

d)资源的充分性;

e)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见6.1);

f)改进机会。

9.3.3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相关的决定和措施:

a)改进机会

b)任何对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

c)资源需求。组织应保留文件化的信息,以作为管理评审结果的证据。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

5.6.2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审核结果;

b)顾客反馈;

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改进的建议。

5.6.3管理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资源需求。

变化点:

管理评审本身就是一种监视和测量的手段,与E/S 体系一致;管理评审非常关注内部/外部变化

和更多的质量管理体系绩效信息。

10.改进

变化点:

?对不符合采取的纠正行动更加明确。

?强调质量管理体系应不断吸收纠正措施引起的

更改。

?强调QMS体系改进时应关注风险,确定优先顺序。

10 改进

10.1 总则

组织应确定和选择改进的机会,并实施任何必要的措施以满足顾客要求,提升顾客满意的程度。应包括:

a)改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要求及未来的需求和期望;

b)纠正、预防和降低非预期效果;

c)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注:改进的例子包括纠正、纠正措施、持续改进、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突破性的改变、创新和重组。

10.2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10.2.1 当发生不符合时,包括由抱怨产生的不符合,组织应:

a)做出响应,适当时:

1)采取控制措施进行纠正;

2)处理不符合所造成的结果。

b)评价为消除不符合的原因而采取措施的需求,以防止再发生或在其它区域发生;

1)评审和分析不符合;

2)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3)确定类似不符合是否存在,或潜在发生;

c)实施所需的措施;

d)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e)必要时,更新策划时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f)必要时,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变更。

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的影响程度相适应。8.5.2 纠正措施

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

b)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c)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d)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e)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的有效性(4.2.4);

f)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8.5.3预防措施

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d)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e)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10.2.2 组织应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以下内容的证据:

a)不符合的性质及随后所采取的措施;

b)纠正措施的结果。8.3不合格品控制

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的记录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

(4.2.4)。

10.3 持续改进

组织应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作为持续改进的一部分,组织应考虑数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以及管理评审的输出以确定是否存在需要应对的需求或机会。8.5.1 持续改进

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关于新结构、术语和概念的说明:A.1 结构和术语与上一版本(ISO 9001:2008)相比,本版标准的条款结构(如条款顺序)和一些术语发生了变化,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联系得到了加强。

本标准未要求其结构和术语应用到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信息中。条款的结构是为了展示一系列清晰的要求,而不是一个用文件来记录组织的方针、目标和过程的模型。如果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信息的结构和内容与组织运行的过程相关,并且出于其他目的而保留信息,那么其结构和信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表 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as收入精选概述及新旧对比致同研究之企业会计准则系列二十

《CAS 14——收入(2017)》概述及新旧对比——致同研究之企业会计准则系列(二十)2017年7月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修订印发的通知》(财会〔2017〕22号)(新CAS 14)。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新CAS 14保持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的趋同,改革了现有的收入确认模型,明确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是“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强调企业确认收入的方式应当反映其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确认金额应当反映企业因交付该商品或服务而预期有权收取的金额。基于该核心原则,新CAS 14设定了统一的收入确认计量的“五步法”模型,即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致同将就新CAS 14发布系列解读文章,包括变化概述及新旧对比、五步法模型的应用、合同成本、列报与披露、特定交易的难点解析,及对房地产、建筑施工、零售、电商、网络游戏、软件、电信及制造行业的影响。

一、新CAS 14适用范围 新CAS 14适用于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但不包括:合并五项准则和金融工具准则规范的金融工具及其他合同权利和义务,以及租赁准则、保险合同准则规范的租赁合同、保险合同。 另外,企业以存货换取客户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按照新CAS 14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但没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收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如下,详细对比内容请阅读原文: 二、新CAS 14核心变化与要求 新CAS 14对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是“控制权转移”(即在企业将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的时点或过程中以其预计有权获得的金额予以确认),并采用“五步法”模型确认收入。(一)新CAS 14的核心变化 1、收入确认的模式与理念新CAS14第四条规定,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 对于如何认定企业在某一时段内转移对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新CAS 14第11条给出了3个条件,满足其中任何1个条件,即可认定控制在某一时段内转移,从而在某一时段内确认收入:(1)客户在企业履约的同时即取得并消耗企业履约所带来的经济利益;(2)客户能够控制企业履约过程中在建的商品;(3)企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标对比 2001版课标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011版课标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001版课标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001版课标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6)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物理小金刚系列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 版本具体内容 2003年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新旧版标准差异解析

4.服务管理体系总要求标准架构变化 2011版将2005版关于管理体系要求、服务管理规划和实施(PDCA)两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章内容; 2011版考虑到并非所有ISO20000体系所要求的流程都由服务提供者自己全部承担,故增加了条款要求“4.2由其它方运行过程的治理”; 2011版新增了“4.5.1定义范围”这一新的小节。 明确了管理职责,更接近 ISO9000/ISO27001; 4.1 管理职责 2011版本将管理职责分为了:管理承诺; 服务管理方针;权利、职责和沟通;管理者 代表4个方面。 4.2 由其它方运行过程的治理 本小节为2011版新增内容,明确了由其他方 面治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要求,对于条款 5-9的过程,服务提供方应识别所有被相关方 全部或部分运行的过程,并通过有关活动对 相关方运行过程进行治理。

4.3文件管理—架构改变 2011版对文件要求进行了扩展,并与ISO9001相一致,分为建 立和保持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3个小节。 4.4 资源管理—架构及内容改变 描述更加接近ISO9000,明确了“资源管理”的要求,分为资 源提供和人力资源的两个小节; 2011版提出了“资源管理”的概念,并明确了包括人员、技术、 信息和财务等方面资源; 2011版用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章节的内容代替了 2005版的“能力、意识和培训”章节,增加了需“维护教 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的要求。 转版内审关注点—4.1~4.4 管理者代表及其权责 文件化的方针、服务管理目标、沟通程序、服务目录 附加文件 4.5 建立和改进SMS—架构改变 2011版的“4.5建立和改进SMS”对应,2005版的“4策 划和实施服务管理”,并进一步强调了服务管理体系; 新增了“4.5.1定义范围”这一新的小节; 4.5.4中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作为独立小节; 4.5.5中将2005版的4.4.3活动融入到其它小节。 5 设计和转移新服务或变更的服务—架构变化 2011 版较2005 版对新的或变更的服务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按照以下逻辑思路组织内容:范围定义和接口关系(总则)、策划、设计与开发、转移。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对比内容新课标旧课标第 一部分前言一、 课程性质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 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 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 断。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 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 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 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 课程基本理 念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 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 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 会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 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 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 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 重大的贡献。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 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 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 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 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 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第第二 部分 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级主 题 二级主 题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新课标变化对比表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新课标变化对比表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有几点显著变化? 曾长春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有几点显著变化?我想围绕“显著变化”,做如下四个方面的列举: 一、彰显课程内涵和理念 1.课程目标具体、明晰 《(实验版)课标》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四点要求出发,指出语文教育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语文教育五个方面的改革和改革的原则,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语文课程努力的方向;这不便于教师把握和操作,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2011版)课标》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提出了当今世界语言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的高新要求,特别强调

“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贴近语文本质,凸显学科特点,有了具体、明晰的课程目标。 2.课程内涵和作为 《(实验版)课标》在“课程的性质”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具体明确地指出了课程内涵。课程内涵指明了教学所作所为:交流沟通——工具性、信息性;优秀文化——人文性;思想文化修养——思想性;精神成长——人格品质。 3.课程基本理念 ⑴强调语文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增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一语;提出“通过优化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⑵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由原来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⑶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上,将原来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⑷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使“问题意识”得到了凸显;同时还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更为具体的内容。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在教学中只顾让学生合作探究,而不顾合作探究的内容和价值,偏离了语文学习的目标的现象。 ⑸在建设语文课程方面,由原来的“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语文教育艰难曲折的道路之上,传统的语文教育对于今天的母语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目标和内容 1.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总目标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2011版)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3.增加“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要求。 4.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这是适应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处理连续性文本材料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处理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对比新旧基本准则的重大差异

对比新旧基本准则的重大差异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XX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对新基本准则(20XX)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重大差异;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Abstract: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novates unceasingly, accountant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general mercial languag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which the new situation brings. Under this background, Ministry of Finance has issued newly “Business accounting in February 15, 20XX Criterion - - - Basic maxi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new basic maxim (20XX) with original basic maxim (1992) the parison, promulgates the new criterion to establish our country’s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concept frame, constructs the plete accounting standards leve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 formu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ts on and is clear about accountant aspects and during the original criterion and so on goal difference, so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s the new basic maxim. key word: Basic maxim;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concept fra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untant goal; Accountant essential factor 前言 20XX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

2018新旧防火规范主要条文区别及问题汇总

2018新旧防火规范主要条文区别及问题汇总 注:对规范要学会相关条文、标准相互串联起来理解,融会贯通,特别要看看规范的条文解释、再看看条文图示,虽然条文解释和图示仅为一家之言,不作为操作之依据,但它们能帮助我们理解规范。理解规范既要掌握规范的原意,还要知道其反面之意及其延伸的和未尽之意,更要熟练、灵活、运用规范,不死板执行规范条文,否则就变成不熟练理解规范的图审人员了。 一、住宅建筑计算总高度有变,建筑自然层数概念有变化: 1、住宅建筑计算总高度的方法,详见附录 A 第 A.0.1 条, 第 6 款。 2、建筑总层数的变化,详见附录 A 第A.0.2 条。 二、组合建造的问题: 除该建筑功能所必需的附属库房外(如:商店、展览、宾馆、办公楼所需的自用物品暂存库房、商品临时周转库房、档案室、资料室、清洁间、杂物间等),民用建筑和厂房、库房不得合建; 反之厂房、库房内也不得设置民用功能的场所(为生产管理直接服务管理室除外)。详见第 5.4.2 条及其条文解释。 三、托幼、老年建筑平面布置: 托儿所、幼儿园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中的老年活动场所,不得设在半地下或地下室内;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时,

不得超过三层,设计时详见第 5.4.4 条。 四、关于住宅建筑底部设置商业网点的要求: 1、注意商业网点每个分隔单元 ( 面积不得超过 300 ㎡ ) 的分隔墙不得开设门窗洞口连通(包括 2 个分隔单元共用一部疏散楼梯)。 2、注意充分理解第5.4.10条、第5.4.11条及其条文解释,住宅与其非住宅合建时的设计。 3、商业网点每层面积大于 200 ㎡时,是否设 2 个疏散出口,规范条文与图示有矛盾,但图示条文与公共建筑设置一部疏散楼梯条件的第5.5.8条相对应,设计时应以最终发行的版本为准。以上均详见第 5.4.11 条。 4 、商业网点图示中疏散楼梯采用敞开楼梯,值得商榷,但在设计时可以参照第 5.4.10 条、第 3 款要求执行。 五、柴油发电机房的储油间的储油量更加明确:由原8h需要量改为不得大于1m3,详见第5.4.13条。 六、地下设备用房的防火分区面积可以扩大至1000㎡,普通地下室防火分区面积不变(500㎡),详见第5.3.1条。但设置几部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的问题与面积(小于500㎡、小于200㎡、小于50㎡)、经常停留人数(小于30人、小于15人)、埋置深度(不大于10m)有关,详细设计时详见第5.5.5条有关条款。 七、建筑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有变化:

新旧课标区别

小中大引用推荐编辑只看复制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一、课程标准整体的一些修订与变化 1.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回归性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实验稿”)都对“数学”进行了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过程 “送审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 2.基本理念由“三句话”改成那个了“两句话”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送审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的公平性;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将原标准的六条合并为五条。 “实验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数学学科——关于数学学习——关于数学教学——关于数学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送审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学活动——关于学习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其中提法上做了新的阐述: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 新老规范变化(一):材料变化1、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升4.1.2条: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级别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2、钢筋高强-高性能发展趋势普通钢筋:淘汰低强235MPa钢筋,以300MPa光圆钢筋替代;增加高强500MPa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335MPa钢筋;最终形成300、400、500MPa的强度梯次,与国际接轨。新规范实施后的钢筋牌号及标志为:HPB300—ΦHRB335— B HRBF335—BFHRB400—C HRBF400—CFHRB500—D HRBF500—DFRRB400—C增加了以下几条:4.2.7条: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4.2.8条: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

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以外,尚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4.2.9条:当构件中采用预制的钢筋焊接网片或钢筋骨架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新老规范变化(二):基本构造变化1、箍筋长度:图中1 号箍筋的计算公式(按外皮计算):老规范:L=2(b+h)- 8bhc+2×1.9d+2max(10d,75)+8d新规范:L=2 (b+h) - 8bhc+2×1.9d+2max(10d,75)2、钢筋锚固:新规范中增加了基本锚固lab的计算方式:lab=a*fy/ft*d但其中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值改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按C60取值”以适应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设计锚固长度为基本锚固长度乘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的数值,以反映锚固条件的影响:la=ζa*lab其中,la不应小于200mm,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对普通钢筋按规范第8.3.2条的规定取用,当多于一项时,可按连乘计算,但不应小于0.6;对预应力筋,可取1.0.3、筋端弯钩和机械锚固:新规范对钢筋弯钩和机械锚固的形式和技术要求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如下表:4、钢筋的连接: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规定改为:受拉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8mm。钢筋机械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改为连接钢筋的较小直径。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新老规范变化(三):结构构件基本规定

新旧准则对比

新旧准则对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㈠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资产减值准备问题较之旧的准则有了较大的改进。 一、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进行了限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采用了资产组的概念,并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引入资产组是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重大举措,是对资产协同工作才产生现金流量这一事实的反映,也是真正贯彻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关键。引进资产组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只需根据单项资产就可以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主体而言,并不会增加任何成本。而对于那些根据单项资产不能确认其资产减值准备的主体而言,通过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更为可靠、相关的信息。 新准则还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总部资产是针对企业集团而言,它包括集团总部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等资产,其产生的现金流量同样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量,其账面价值不能完全属于某一资产组“。换言之,由于总部资产难以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因此企业集团不能单独对集团总部的资产进行资产减值的认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及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准则要求尽可能按照合理和一致的方法将总部资产价值分摊到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与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相结合进行减值处理;难以合理和一致的分摊到相关资产组的,也应采用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减值测试和分配减值损失。 新准则对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及总部资产的减值处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二、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 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缺乏详尽的实务指导性规定内容。此次全面修改准则体系时则单设了一个《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例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在扩大减值使用范围的同时,明确生物资产、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和金融资产等,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要求更加明确 新准则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 新准则更明确地规定了“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算”。企业合并形

ISO9001:2015新旧标准解析

●ISO9001:2015新版管理体系标准新结构和格式及章节要求的分析(2014-04) ISO9001新版“为未来25年的质量管理标准做好了准备”(Nigel H. Croft,ISO/TC176/ SC2质量体系主席),将更加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应用,更加适合于企业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更加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ISO9001:2015标准取消了质量手册、文件化程序等大量强制性文件的要求,合并了文件和记录,统一叫文件化信息;通篇未出现‘记录’这一术语,全部用(活动结果的证据的)‘文件化信息’来代替。新版标准还有许多变化引人注目,如增加了反映当今质量管理在实践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好的方法;取消了预防措施;标准更加重视相关方的要求;将采购和外包的控制合并为‘产品和服务的外部提供控制’;首次提出了知识也是一种资源,也是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 ISO9001:2015预计于2015年9月正式发布。 新版标准采用了管理体系标准新通用框架(ISO/IEC导则第一部分的附录), 称为“高级结构(High Level Structure) ●管理体系标准新结构和格式

示例: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PDCA结构 曰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其以往颁布的各类管理标准结构进行了重大修改,以利于获证组织对其质量、环境、安全等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首当其冲的是ISO9000族标准。 目前ISO9001标准已经进入CD稿阶段,预计2014年5月发布DIS稿并交ISO 100多个成员单位投票表决,2015车9月正式颁布实施ISO9001新版标准。 为了避免产生"质量管理体系一定是个什么样子"的模板化误导,在新版ISO 9001标准中,已经取消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图, 对应的质量管理模式也由2008版的PDCA模式过渡到2015版的过程导向模式,且更多地关注直接顾客和最终顾客的需求和满意度。 新版ISO 9001标准内部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内在逻辑有点类似卓越绩效模式版本,在标准变化和章节要求方面的关注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管理原则 首先,新版ISO9001标准将八大质量管理原则减少到7个,将"4-过程方法"和"5-管理的系统方法"合并成"4-过程方法";"3-全员参与"由"involvement" 修改成"engagement" ; "6-持续改进"修改为"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修改为"基于证据的决策";"8-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 我从网上搜集到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以便大家共同学习!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

解读03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比较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比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准则,现就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比较如下。 一、补充新准则,形成系统化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现行准则的基础上增添了若干新准则,例如:涉及房地产行业的准则《投资性房地产》(No.3),涉及农业的准则《生物资产》(No.5),涉及金融、证券行业的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No.22)、《金融资产转移》(No.23)、《套期保值》(No.24)、《金融工具列报》(No.37)等,涉及保险企业的准则《原保险合同》(No.25)和《再保险合同》(No.26),涉及能源企业的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No.27),涉及外贸企业的准则《外币折算》(No.19)以及涉及薪酬和个人收入的准则《职工薪酬》(No.9)、《企业年金基金》(No.10)、《股份支付》(No.11)及《政府补助》(No.16)等,使我国不同行业企业在遇到具有行业特色的特殊性问题时直接有据可依。另外,新准则中还增添了《每股收益》(No.34)和《分部报告》(No.35)等准则,

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分部报告的具体披露内容与方法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对于第一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可能引发的问题在《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No.38)中进行了相应规范。 二、核算一般原则的变动,操作性更强 与现行基本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基本准则中取消了对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明确规定,并且对于配比原则也未在“总则”中单独列项反映,而是在“费用”第35条中规定:“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期,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就是现行准则中所谓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可比”,但新的说法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此外,该条中还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已经反映了现行准则中关于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规定,但上述说法更能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三、增加了新的会计计量属性 在基本准则中单列一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规定,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部编版2019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