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培教育——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

招培教育——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

招培教育——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
招培教育——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

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

摘要:中国古代的诗歌往往是与音乐舞蹈共生的。在唐朝,各个文化艺术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音乐与诗歌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唐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在唐代,音乐入诗,是个热门。音乐艺术,可谓唐诗的“永恒主题”。歌诗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唐诗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更使唐诗和音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唐诗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清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诗十五国民歌,“雅”是指宫廷音乐,“颂”是指祭祀的音乐。从历史学来看,《诗经》本来是属于音乐作品,但是,一方面由于时代的更替,另一方面由于记谱法的不完善,这些歌曲作品的曲调已经在发展中被人们遗忘,以至于人们把它们当成了纯粹的文学作品。 [1]其实,无论是后来的汉赋,唐诗还是宋词都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已达到了世界公认的光辉灿烂的时代。唐代有两千两百多诗人,写下了四万八千多篇诗作,因此素有“大唐诗

国”之誉。其实,还应该为它加上一个头衔:“大唐乐国”。以兼容并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十部乐”为代表的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高峰。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诗渐渐的与音乐发生了分离。我们试图通过对唐诗的研究,发掘唐诗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使人们对于传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人类艺术早期萌芽的时期,诗歌与音乐是一对同时诞生的孪生姐妹。不论中外,古代的诗歌都是可诵可吟的。唐朝是中华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外部的开疆拓土,国威四震;内部的豁达安定,文化交融,为唐诗繁荣和普及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一)唐诗的吟唱是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唱诗风行于唐代一点都不奇怪。唐人继承了我国古诗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传统,创作出格律严格,形式固定的“律诗”和“绝句”,从而在诗中融入了更多音乐的因素。律诗绝句有着鲜明的节奏,每首诗的音节,顿歇都匀称整齐,以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全篇四句,每句七字,每行皆有四个音节,三个顿歇组成,给人一种错落整齐的节奏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抑扬的音调与和谐的韵辙赋予唐诗独特的音乐之美,唐人曾把多种平仄格式制成固定的“平仄谱”,诗人大多依谱创作,因而诗作多具有悦耳的音响效果。唐诗的押韵比起古体诗更为严格,隔句押韵,一韵到底,给人通篇和谐的感受。吟唱是可加强诗句的平仄对比和声音的抑扬变化,把语言声调的组合与优美的旋律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有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的吟唱作品来。一首出色的吟唱调就是一首优秀的歌曲。唐诗的吟唱也是我们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二)诗中的音乐描写

随手翻看几首唐诗,发现这些作品在音乐的描写手法上面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1. 以声喻声

通俗一点,可以叫“拟声法”。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的比喻音乐声。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清幽,如“珠落玉盘”般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的婉转流畅,如“银

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的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么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2. 以形喻声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古诗中常常是用视觉所见的来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就会把音乐更生动的表达出来。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的人们很难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

3. 以感喻声

唐代诗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它不对琴家,地点,时间,做任何交待,而是紧紧扣住一个“听”字,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的“耳”中之乐,时而“昵昵儿女语”,时而“勇士赴敌场”,一会儿是“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不着一个“乐”字,却利用艺术通感把难于捕捉的声音特点转化为视觉形象。最后两句,把对颖师琴艺的渲染推向高峰,“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种“冰”“炭”相交的巨大反差,一会儿把人引进快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苦难的地狱,叫人怎么受得了啊。

(三)乐唱唐诗

在唐代,音乐入诗是当时的时尚。可以说,音乐艺术是唐诗的“永恒主题”。[2]翻开《全唐诗》,诗中涉及音乐内容的作品有多少,我没有认真地去统计,也没有见到他人统计的数据,但可以看到很多著名诗人对音乐都很有研究,他们既精于诗,又工于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刘禹锡,王维等,都有大量的永乐诗。仅白居易一人就写下了专门音乐主题的诗达四十余篇。在他们的永乐诗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 写音乐的表演技巧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高超的技艺,还在眼前浮现,那迷人的音响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还在耳边回响。“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细细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 写音乐艺术的感染力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弹琴》)用自己听琴着迷而不知时间飞逝来暗示琴声的感人力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曲萦绕不绝的笛声,激起人们的“故国情”。

3. 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情感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抒发了女子对远处的丈夫深深的思念,弹筝来倾诉满腔的怨情。

4. 表达朋友间的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从诗作的表现形式看,是汪伦歌送好友李白,以表达自己对李白的深厚情感。诗人李白闻声而感,用水深不及情深的对比,突出对汪伦的一片感激之情。

唐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包给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精神财富,我们应珍惜这些财富,并在这些财富中挖掘出更加闪光和有价值的东西,以供人们享用。

二、唐诗音乐文化的分析

(一)唐代诗歌本身具有的音乐性

唐人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诗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因素,比以前的古体诗更适宜入乐。这就是唐诗能广为传唱的内因。因而当经济文化生活繁荣,其统治者又酷爱音乐,大力提倡,从宫廷到民间,涌现出了大批通晓音律的乐工、歌手,这又为唐诗的传唱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说起唐诗的音乐性,有的学者往往只从诗体或声韵结构诸多种形式上去探求,难免失之偏颇。[3]我认为,唐诗的音乐性,不但体现于诗体及其他形式方面,更渗透于诗作内容之中。

首先,内容应该是有可唱性的。一首诗歌是否适宜于入乐演唱,首要的是其内容是否具有浓厚的感情,和是否具有引人入胜的抒情意境。所谓意境,也就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诗人感情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可以这样说,一首诗越是富有浓烈,深厚的感情色彩和引人入胜的抒情意境,其可唱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就拿我们熟悉的《渭城曲》来说,全诗情感由衷而发,真挚深厚,而客舍前新绿的柳色,蒙蒙的细雨,其意境无不渗透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因而所表达的远行者和送行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读者有如身临其境,韵味无穷。

还值得一提是,多数入乐唐诗不但感情真挚,且非静止不动,而是富有流动起伏的内涵。这在通晓音律的乐工看来,更为难能可贵。因为它给音乐旋律的起伏伸展提供了基础,也令演唱者易于唱情,更觉得有用武之地。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其中,貌似静止的环境所包容的感情波澜尤其让人寻味。那床前如霜的月光,使得孤独的游子仰首凝望明月,又低下头来思故乡……虽只是一仰一俯之瞬间,却已神驰千里,万般思绪涌上心头!

总之,唐诗之所以能唱,渗透其内容的音乐性应是第一位的。

然而,唐诗的音乐性,同时又体现在诗作形式等多方面,仅有感情和意境也是难以入乐的。[4]

我们知道,唐以前的乐府诗,虽然也多与音乐结合,但由于其篇幅可短可长,句式可整齐也可不整齐,声韵平仄也常常不固定,而当时的歌调大都短小,这就使诗歌与音乐结合并不十分容易。

唐人的律、绝体诗一般不需增损字词,更用不着剪裁分解,只要为乐工看中,即可采之入乐。而且诗体形式,声韵结构等方面都远胜古体诗的音乐性[9]。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节奏

律、绝体诗因为篇幅一定,句数、字数通篇一律,特别是每首诗的音节(音组)、顿歇皆匀称整齐,无论诵读或吟唱,均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如王之涣的《塞上曲》,全片四句,每句七字,每行皆由四个音节,三个顿歇组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的五绝《送别》,全篇四句,每句五字,每行由三个音节、两个顿歇组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当然,唐诗中鲜明的节奏,并非律、绝体所独有,如象李白的古乐府《蜀道难》,白居易的《花非花》等,诗体与律、绝大异,仍可入乐。究其原因,仍是变化中有统一。《蜀道难》尽管字句参差不齐,仍以三音节,两顿歇为基本节奏,穿插以四音节、三顿歇等变化句型。《花非花》的音节,顿歇更是两两相对,既错落而又整齐,因而无论是诵读或演唱,都不会觉得杂乱。

2.抑扬的音调

唐诗在声调的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这是通过字句中平仄不同的声调相间更替所造成的。以王维的《送别》为例,其平仄调配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5]

这是一种“平起”式,是若干平仄调配格式中的一种。唐人曾把多种平仄格式制成了固定的“平仄谱”。诗人们大都依照谱进行创作,因而律、绝体诗富有铿锵悦耳的音响效果。这又给入乐提供了旋律的基础。当然,诗人们对于“平仄谱”,也不都生搬硬套,创作时有一定自由。如《送别》的第三句“春”和末句第三字“归”,就与固定朴实不合,这是作者从内容出发,作了调整的原因。

3.和谐的韵辙

押韵,这是诗歌音乐性的又一特征。古体诗虽然也押韵,但平仄不拘,还可以换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唐诗用韵极严,必用平声韵,且位置固定,不能换韵,要一韵到底。押韵格式以隔句押韵,即“以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一、二、四句押韵居多。押韵不但使诗作朗诵上口,演唱好听,更给人通篇和谐的感觉,还有助于渲染气氛,丰富作品的思想感情。

此外,唐诗能广为传唱,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其篇幅大都短小,前面已经谈到,某些古体诗由于篇幅较长,不得不分成若干,在经过一番增损之功,方可入乐。可谓费时费事。尤其在当时,下层人民大都缺少文化,都靠口传心记,更不容易留传。而律、绝体诗恰好具有这方面的优点,所以更受乐工及各阶层爱好者的欢迎。

(二)唐诗入乐是音乐文化表达的需要

唐朝是诗情郁勃的朝代。根据清代编辑的《全唐诗》统计,唐代诗作近五万首,诗人达两千三百余人。闻一多先生把唐代誉为“诗的唐朝”。唐诗入乐是唐代音乐文化的一个特色。[6]唐人薛用弱曾在他的《集异记》里给我们讲述了开元年间的一段往事:冬日的一天,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相约踏雪郊游,在一家酒店里休息用餐。此刻正好有几位梨园伶官携带乐器在此***作乐,王昌龄建议以被他们唱诗歌的多少来评判三人诗名的高下,王之涣,高适欣然应允。一会儿,一女伶伴乐而唱到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有点得意。接着

歌声响起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高兴了。终于有人唱了王之涣的一首诗,是他的《凉州词》,听罢,三人相视而笑。

唐诗就是这样一篇篇的“发表”着,并伴着弦歌扩散传播开去。其实,唐代诗歌入乐的情况极为普遍,有些是把诗谱成歌曲,有些诗就是为当时的一些歌调写的歌词,所以很难把诗与乐截然的分开的。

诚然,诗歌,任何时代的诗歌,都不会没有表达情感为主题,但是,不同时代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却经常会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首要标准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山河等方面的内容在唐诗中得到更多地体现。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个人感伤。唐朝歌曲里反映的社会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历史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人们景仰的英雄人物,山水花木,爱情友谊,生活习俗,日常游乐都是描写的内容。它们表现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情世态,各色人物的愿望,意志和情趣,直接或间接地打下了不同时代的印痕。唐朝歌曲中,除了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赞赏之外,也有对社会苦难的哀伤和忧愁;对阶级和民族压迫,奴役的愤慨和反抗;对邪恶事物的鞭挞,谴责。就是在见天,我们演唱它,还能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并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延绵发展。有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唐诗音乐的曲式

优秀的作品在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利用优美的歌词再配上音乐,给人以享受。大多数曲目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地方。下面以王维的千古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阳关三叠》为例。

如同当时的许多名篇一样,王维的这首诗也被乐人配上音乐,广为传唱。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也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由于当时在演唱时将其中的某些诗句再三叠唱,就是后来的《阳关三叠》。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惜别之情,情景交融,含蓄真挚,谱成歌曲后,更加感人肺腑,受到世人的推崇。

现今存有30多种《阳关三叠》的样本,歌词都是王维的原诗,虽然在曲式结构上有一些差别,但主干曲调大同小异,这也正是盛唐之音的余韵吧。

《阳关三叠》是由曲调大致相同的三个段落加一短小尾声构成的,每个段落的前半部分都是王维的原诗,也就是说,它将咏唱三遍。每段的后半部分,则是后人添加的一段长短句歌词,分别渲染了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前半部分王维原诗的曲调,是五声音阶的商调式,

也就是以“re”为主音,四句诗呈起,承,转,合之势,曲调平缓而含蓄,每句最后的同音反复,给人以千叮万嘱的印象。

后加歌词也是很有韵味的,如第二段的后半部:

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因为乐句长短参差,音乐的节奏和前半部分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切分的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运用使音乐更富有动感,音乐揉进了羽调式的色彩,对比更加强烈。“感怀”二字八度音程大跳之后,没有像前两段那样收敛回来,而是攀援直上,两次出现全曲最高音“do”形成歌曲的高潮。音乐扩充了十几个小节后才渐趋平静。歌曲最后是一句尾声:

憶!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叹息般的音调渐渐远去,消失在令人回味的诗境之中。

《阳关三叠》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它的诗与音乐珠联璧合,每一“叠”的情感都有所变化和发展,高超的营造和回落自然得体,商,羽调式的交替使用新颖别致,真可谓神来之笔,因此几百年来此歌一直久唱不衰。

(四)唐人诗词的配乐

曲子的出现,应该是从隋代开始的,但在唐代达到了兴盛。

曲子是一种民间歌曲形式。曲子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歌词接近口语,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唐代的曲子,主要记载于敦煌石室的卷子。这些卷子主要是佛教经典,音乐材料主要有曲谱和曲子词。在这些曲子词中,最早的当数于武则天时期(685--704)。曲子的形式在盛唐之前已经在民间流行。敦煌曲子词公约500多首,曲调有80首左右。其歌词作者,有工匠、乐工、歌伎,有文人、僧侣和统治者,也有部分歌词显然是出自少数民族之手。这些资料虽然是由佛教所保存,但是其内容涉及的生活面却是非常广泛的,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其中有反映兵役带给人们的痛苦,忠贞的爱情,封建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妇女的痛苦,以及爱国思想等等。[7]

1.从应用范围看

曲子是用于歌唱得,又用于说唱的,又用于歌舞音乐的,也有用于扮演戏弄的。它已经不像一般民歌那样只用于清唱,而是与清商乐有类似之处了。

2.从歌词形式上看

曲子词有齐言的(七言、五言等),也有杂言的(长短句)。

3.曲子创作方面的两种不同形式

一种是“由乐定词”,一种是“依词配乐”。“由乐定词”是用已经有了的曲调配上新词,也就是“填词”;而“依词配乐”就是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的曲调,也就是“自度曲”。

4.曲式结构方面

在曲式结构方面,有单个的只曲;有同曲配上多节歌词,连续歌唱的。如《长相思》是以做客不归为题,分别唱出:富不归,贫不归,和死不归。也有分成若干段的“大曲”,如《泛龙舟》、《水调词》等。在上述第二类曲式结构——同曲配多节歌词方面,可以看出唐代应用这种形式(即“由乐定词”)的情况是很多的。

这类民间曲调流行很广,歌词都是唱者自己填的,利用同一种曲调,描写不同的内容,抒发不同的感情,这样用来歌唱自己的生活,更为亲切。到了后来,不同的曲调分别固定下来,形成了所谓的“曲牌”。同一曲牌,也常常用以描写不同的内容。这在中国音乐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表现手法。

曲子这一形式,是唐代歌曲的主要形式。它为唐代文学上奠定了一种新兴的体裁。而在音乐上,也就是“词调”了。

唐代诗人们留下的大量的精美诗篇和曲子词,就是在受到曲子的影响之下成长、壮大和放出灿烂的光辉的,无论是在文学或是在音乐的方面都是如此。

三、唐诗与音乐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一)唐诗与音乐是相辅相承的

音乐的兴盛直接刺激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且促成一些新兴文体(如词)的产生。

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高涨,经济的繁荣昌盛促成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唐代音乐和诗歌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唐代“千歌百舞不可数”的音乐歌舞艺术,又是促进唐代文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乐工所表演的节目,都需要唱词、和歌,而这些唱词、和歌,无一不是诗人或业余作者的诗作。

第一种情况,这成千上万的乐曲在不断地更新着歌词和变化着曲谱,因而就不断地需要写出新的乐章来作为配乐之用,最著名的如唐玄宗与杨贵妃春日游玩时,命令李白当场写出的《清平调词》三章。

第二种情况是为当时民歌曲调填词,写成大量的新词,如《竹枝词》便是刘禹锡根据民歌填写的新词。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人在特定的场合中,现作乐曲和歌词,其内容与眼前情景紧密相关,可以说是将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及时而有力的抒情或斗争手段而加以运用。

第四种情况就是为外来乐曲写诗填词,如《凉州词》。

(二)唐诗与音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唐诗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已经作为歌词被大量运用。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物为我用,从而提升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者,更是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来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在这里,诗的创作与音乐的创作还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我觉得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相融合,这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的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国家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比如,青年歌手眉佳演唱的一首《燕衔泥》中这样唱到:“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笑低语……”精巧别致,其意境让人想到了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还有电视剧《夜深沉》的主题歌其中写到“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分飞各西东。”恰好映衬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的流行歌曲也是从唐诗身上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像是讲究韵律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与现代的流行歌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象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它与唐诗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将他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1. 从表现主体与内容上来说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山河等方面在唐诗中,想念的更多的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胜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有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个人情感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更是直接坦白。

2. 从用语上来说

那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很多流行歌曲里都会提到电话,因为那是现代人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在唐代时期就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更不用提“穿新衣,剪新发型,奔腾电脑”了,而在那时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也是只能是那个时代的浪漫了,很少会出现在现代的流行歌曲里。这些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的,那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3. 从语言表达上来说

固然不少的现代歌词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唐诗的东西,但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对歌词多有严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押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押韵。唐诗的遣词用句十分考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的佳话传送,而现代的流行歌曲的语言则重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相信唐诗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吗,身体好吗”的。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

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体营造,以及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我国古代歌曲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唐诗与音乐的结合从一开始的口头传唱,到后来的水乳交融,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过程。他们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唐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在唐代,音乐入诗,是个热门。本文从一新的角度探讨了唐诗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从而使得我们对唐诗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诗意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正是音乐和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使得唐代文学得以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唐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精神财富,我们应珍惜这些财富,并在这些财富中挖掘出更加闪光和有价值的东西,以供人们享用。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靳学东.中国音乐导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与音乐相关的诗词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 写音乐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 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 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 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 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 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

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 飞湿寒兔。 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这些意象中,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细

细品味,逐渐清晰: 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弹奏,可以想见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正是人意气风发之时;由于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接下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

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我们形容一个人美,说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 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弹到清脆之处,似听到昆仑山玉石破碎和凤凰的鸣声;弹到婉转之处,仿佛莲花上的露珠滴落,幽兰也发出笑声;弹到凄

清之处,长安十二个城门的气温都变冷,宫中的皇帝也为之动情,整个长安笼罩在寒光之中;弹到悲伤之处,致使女娲补的天也再度破漏,秋雨也怆然而下,似乎看到李凭在教善于弹箜篌的成夫人,技艺精湛的神仙也要向他学习,那音乐感动得老鱼也跃出波涛,渊中的瘦蛟也舞动起来;月宫里的吴刚也听得难以入眠,依着树发呆,就连玉兔也不知寒

《唐诗三百首》中的音乐

《唐诗三百首》中的音乐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艺术源远流长,早期的民歌是在原始狩猎与祭祀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艺术,音乐代代相传,到了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音乐更是异常丰富。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反映,仅《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诗篇显示出音乐在大唐王朝的繁荣景象。本文主要就《唐诗三百首》中有关音乐的诗篇探讨唐朝流传的音乐和乐器。 关键词:音乐, 唐诗三百首, 诗人 音乐是一种能陶冶人的性情,抒发人的情感,沟通人的心灵的文化艺术,在古代社会,文人尤其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唐代的许多文人中,有许多以作诗成名,并且精通音乐的人。而唐诗又是一种音乐性极强,讲究平仄对仗格律的文体,因此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音乐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 在《唐诗三百首》中,第一首有关音乐的诗歌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1]琴是诗人的“载道之器”,但弹琴需要有人欣赏,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日落西山,月自东升的时候,朋友辛大却不在身边,所以发出遗憾的感叹。“知音”二字含了高山流水的典故,面对钟子期的逝去,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还,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千百年后,唐朝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抒发了同样的感情。在《唐诗三百首》中,另一位诗人刘长卿在《弹琴》中“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也抒发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心情。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颀有三收涉及音乐的诗歌。其一是《琴歌》,这首诗没有从正面描写音乐,但“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3]强烈地反映出琴声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请奏鸣琴广陵散”[4]一句中,诗人以嵇康来喻弹奏者,足见这位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李颀第二首关于音乐的诗歌是《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胡笳十八拍》由蔡琰所创,歌中叙述了她不幸的经历,以及久别家乡之苦和因归来又不得不与幼子离别等伤情。[5]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空山百鸟散还合”[6]等诗句,对不同的人、鸟、浮云的描绘,表现出这首歌的感染力之强和演奏技艺的高妙动人。李颀第三首关于音乐的诗歌是《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这首诗从正面对音乐做了大量的描写,“枯桑老柏寒飕遛,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忽如杨柳春,林上繁花照眼新”。[7]从动植物的变化反映了筚篥声的转变。而“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多泪垂”[8]而句则反映了筚篥声音色适于抒发悲哀凄凉的感情。李颀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种不同的乐器,表现了他对音乐有很高的素养,是演奏者的知音。 说到唐诗,不能不提的诗人是李白,在《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白有关音乐的诗歌是《听蜀僧睿弹琴》,“蜀僧抱绿倚,西下蛾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9]一开头就表现出高僧不凡的气派,挥手之间,万壑松林的呼啸之声

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

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二中袁永明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于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触摸,但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对音乐进行描写,今天我们在回顾学过的古典诗词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是怎样借助音乐来表情达意的。 首先,我们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语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请同学们思考:《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诗人是运用比喻,以声喻声来写音乐的。诗中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从而达到声中有形,声中有情的艺术效果,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运用比喻来描写音乐,不仅能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运用比喻直接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写实主义写法。 其次,我们来回顾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又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在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种借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描写音乐的写法,我们称之为浪漫主义写法。 第三、诗词中对涉及到的音乐,只是点到为止。 同学们!你接触过的有关音乐的诗,除了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对无形的音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外,又是怎样借音乐表达情感的呢?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咏柳》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咏柳》教案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欣赏古诗,并初步理解古诗含义。 2.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准备:1。柳条、丝绦、剪刀、碧玉的图片,以及表情图片。 2.录音机、磁带、视频。 3.水袖若干条。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 提问 1、小朋友春天来了,我们身边的景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柳条图片:这是什么?柳树上面有长长的什么呀?你能用动作表示一下长长的柳条是怎样长在柳树上的? 小结:又细又长的柳条是从柳树上垂下来的,你觉的又细又长的柳条像什么? 3.柳条上面长着绿绿的是什么?它像什么? 小结:春天到了柳树、柳条、柳叶都变得非常漂亮,老师想到了一首关于柳树的古诗,它的名字叫《咏柳》。 4、你知道“咏柳”是什么意思吗?(咏,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是赞美柳树,它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贺知章写的。我们一起来听听,你最喜欢哪一句?)

二、欣赏并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 1.播放视频 提问:你最喜欢那一句?(根据幼儿的回答贴出相应的图加文) 2.请小朋友朗读一次 3.你知道诗句中的图片代表什么意思吗?(碧玉、丝绦、剪刀) 4.“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小结:诗人从远处看到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 5.那谁知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思呢? 小结:细细的嫩叶究竟是谁的巧手剪出来的?最后诗人终于想出了答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这首古诗的意境美不美?那这么好听的古诗怎样读就更美啦! 三、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我们看看前两句,诗人看见这么美丽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贴表情图) 2.诗人看见这么好的景色想到一个问题,这细细的嫩叶究竟是谁剪出来的?这一句应该怎么读?(疑问、贴表情图)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

中班古诗课《游子吟》教案

幼儿园中班古诗《游子吟》教学教案 —王青莲活动名称:《游子吟》 活动目标: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欣赏古诗,学习有感情、又起伏的吟诗。 3、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随音乐进行艺术表演。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图片一体机课件贴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世上只有妈妈好》儿歌。 2、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的妈妈好不好”“妈妈是怎么对你好的”? 3、出示诗人图片,介绍诗人。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诗人和他妈妈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这个叔叔的名字叫做孟郊。他是一个特别喜欢去旅游的人,喜欢在外边到处游玩,所以大家都叫他游子。有一天,他要出门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我们去看看他和他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展开 1、教师出示本课课件视频,观察动画情景(静音)。 2、引导幼儿大胆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描述。 3、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诗句大意。 4、诵读 (1)教师示范诵读,幼儿跟读。 (2)根据古诗内容加入适当动作。 (3)男女分组读。(根据诗中情感,选择合适的读法)。 (4)“词语接龙”老师读前半部分,引导幼儿说出后半部分。 5、游戏 *《热身操》:通过肢体运动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记忆。 *《一起来围个圈》:利用身体与诗句相互押韵,进行简单快速转变动作,引起幼儿的积极兴趣,从而得到更好的诵读效果。 6、指读 为幼儿发放古诗课本,幼儿用手指读。教师发放奖励贴纸。激励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 四、活动延伸 小结:不能对爸爸妈妈发脾气,爸爸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我们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为爸爸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感恩。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琵琶行等,诗比较好,有想象的空间。 嘈嘈切切错杂弹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序曲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音乐的时代......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描绘音乐之美的作品不少,天才的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向我们创造了一个金碧辉煌、光彩奇夺目的艺术境界。使这听之有声、视之无形的音乐之美,跨越时空的界限,流芳千古、泽遗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我们不妨在这一组宏伟的交响乐中撷取几首,再领略一下这其中的韵味。 第一乐章:琵琶声中的出怨 ——白香山的江上琵琶 元和十年(815)六月,李师道派人前来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虽然身非谏官,但还是首先上书切谏,请求缉办凶手。结果遭到政敌的残害,被贬为江司马。正如他自己所说:“妨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此诗作于被贬江州的次年秋。诗人历经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后,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恰巧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相遇;听了他很有感情的弹奏,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奔涌而出,谱写了这一

曲千古绝唱。诗人触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之感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琵琶女以抒发幽愤。进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慨。 《琵琶行》最为突出成就,在于对音乐的描写。作者是如 何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呢?他运用 了四种手法: 一是多方设喻。 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急语”喻大弦繁音粗节,“秋语”喻小弦的细碎绵密,珠落玉盘喻乐声的和谐悦耳清脆怡人,花下莺语喻乐声的流转和宛,冰下泉流喻乐声的幽咽若凝。把美妙重复的旋律和节奏表现的鲜明可感。 二是以声传情。 把琵琶声的变化与弹奏者和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声情交融。诗中,那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幽咽的音调中,含蕴着琵琶女或欢乐或忧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而且声声琵琶,又是演奏者与听者构成感情交流的媒介。演奏者曲中传情,听者闻曲动情。构成曲调中有情、“倾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情”、 “满座重闻皆掩泣”。却让人感到乐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象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不仅使所描写的音乐更具艺术魅力,而且也有助于诗歌主题的深化。 三是虚中见实。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58ART EDUCATION 2012 · 12边诵读。平时训练时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听完整条节奏再记谱,这样 有利于增强记忆力。但考试时,可以采取边听边记的方法提高听写 速度。 5.旋律训练方法。先把旋律的所有音符听出来并且记下来,根 据听出来的音符和里面的升降记号,确定调号和调名,然后听写节 奏,直接记在音符的上方或者下方。 (二)练耳应试技巧1.听写题应试技巧听写题要想获得高分,主要靠平时科学训练积累知识来提高应考实力,但考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平时训练时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先听写后记谱,例如训练听写节奏或旋律时,听完整条节奏或旋律再记谱,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力。考试时可以采取边听边记的方法提高速度。(2)听写时注意书写要求和书写格式,避免无谓的丢分。例如,要求用五线谱记谱,如用简谱记谱按实际得分的50%记分。2.选择题应试技巧选择题是由题目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备选项分为正确选项和干扰选项,因此考生们不需要像听写题一样把所有的答案完全分辨出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选项进行选择。(1)筛选法。就是先将有明显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2)色彩直觉法。不同调式的风格不一样,色彩直觉法就是 聆听不同风格的调式,通过直觉分辨其调性色彩来完成。只要将不同调性色彩的感觉分辨出来即可完成。(3)综合法。就是综合运用筛选法和色彩直觉法进行听辨。综上所述,只要把握住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将音乐知识综合运用,再难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结语练耳反映的是考生的音乐基本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不像钢琴 或声乐等科目可以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准备专攻高考需要弹奏或 演唱的几首乐曲或歌曲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像乐理只需要 了解音乐术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具备正确的解题思路和 解题习惯,并且多做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就可以拿到高分。 视唱练耳由于其独有的特点,是考生最为紧张的科目,也是容易失 分的科目。考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磨练才能达到一定的 熟练程度。笔者通过多年对音乐高考生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和训练技 巧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省音乐联考为例,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解决问题、提升练耳能力、获取高分的方法与对策。希望帮助考生 在原有基础上快速提高练耳水平,为普通高校音乐类专业输送合格新生。参考文献: [1]https://www.doczj.com/doc/361416492.html,/xbybyb@126/blog/static/65587832201081644657422/作者单位:中山纪念中学(责任编辑:王敏)◆ 牟华 我国传统音乐形成于早期的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并且在与各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相互融合中得 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文明不断进步的结果。传统音乐是指中 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 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 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汇聚我国各民族个体的音乐理想 和智慧,并且拥有独具一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此可以稳定地立于 世界音乐之林。社会各界学者在定义传统音乐时,虽然措辞上有一 定的差别,但都是殊途同归,血脉相依的。即中国传统音乐是历史 和文化的产物和沉积,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历史的不断进步中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因此具有鲜 明的时代性。一、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地区性差异时代性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在不同时期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性也有所不同。我国传统音乐的产生、创新、发展都是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进步的。每一种类的音乐都有着特定的历史印记、特定的文化地域作为基础和背景,以及各个民族艺术家的贡献。最终使得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表演中释放着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地区性差异作为其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要是表现在空间上。在相同的历史阶段,某一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是因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音乐只有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生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音乐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人类文化 的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表演形式,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音乐本身的思 想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且在传统文化中逐渐进步和发展。文章简单介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内涵。 【关键词】传统音乐 文化 内涵

幼儿园小班唐诗教案

幼儿园小班唐诗教案 【篇一: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悯农》】 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悯农)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适合小班幼儿朗读和背诵,本首古诗读 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 粮食。为此,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谈话引出古诗,看图了 解“辛苦”,读诗句感受“辛苦”,到情景中演绎“辛苦”。从而把幼儿 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幼儿学习古 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让幼儿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教学难点: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活动准备: 1.古诗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做成幻灯片) 2.古诗《悯农》朗读视频 3.适量的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宝宝们每天肚子饿了,都吃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 馒头等; 2、出示米和面,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区分米和面。然后提问:(1)、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米和面)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要爱惜 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悯农》。 二、学习古诗《悯农》,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后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的太阳,红红的 照在地上,农民在地里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落在禾苗下面的土 地里,可有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 得来的。 4.播放古诗朗读视频,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 韵律美。 5.出示古诗图片,让幼儿看着图片,跟着教师朗读古诗。 6.指导幼儿有感情的、完整的朗读古诗。 三、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古诗。 2、集体背诵。指导幼儿进行情景表演 四、课堂小结 1.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2.我们应该如何做才算爱惜粮食?(让幼儿说说吃饭时的常规。) 【篇二:幼儿园教案-小班语言活动古诗咏鹅】 幼儿园教案-小班语言活动古诗:咏鹅 活动过程: 1、在《杨柳青》乐曲声中进教室。 2、复习歌曲《小蝌蚪》。 (1)唱出歌曲中的三拍子、两拍子节奏。 (2)进行歌表演。 3、欣赏歌曲《咏鹅》。 (1)集体念古诗《泳鹅》。 (2)倾听欣赏歌曲。 (4)重复倾听。进一步感受其优美旋律。 (5)边听歌曲,边做即兴动作。 在歌曲录音的反复播放中,幼儿即兴画出歌曲的内容,并在画完后,边看自己的作品边跟随歌曲轻声哼唱,表达活动带来的愉悦。 在活动的开始我放《咏鹅》的歌曲视频,让幼儿观察、欣赏的方式,感知画面的内容,并根据古诗内容进行提问,让幼儿对古诗内容有 一定的了解。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可以让幼儿欣赏歌曲《咏鹅》。 活动目标: 1、在掌握古诗《咏鹅》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浓浓诗意。 2、用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歌曲的意境。

古诗文音乐描写技巧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 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 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 物演唱。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

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答案:B 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二、使用通感,把抽象的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化为可见的视觉形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 发展的认识 班级:2012护理本科 姓名:孙碧莹 学号:20120522057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 自脱离原始的胚芽状态之后,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时期:先秦时期,雅乐兴盛,多种乐器陆续产生,大型乐队初步形成,音乐美学及律制理论初步确立。汉唐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歌都有蓬勃的发展,西域、北欧的音乐大量内传,唐代歌舞大曲,是这一时期音乐走向全盛的标致。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明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此时的文艺大量走向世俗,戏曲、曲艺兴起,时调小曲开始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外国音乐大量输入,中国传统音乐在与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衍化、蜕变的历史性转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宝库。 音乐鉴赏课上,谭盾先生演奏的《地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地图》的演出现场就搭在凤凰古镇的小河之畔,周围灯影重重,古墙石道,观众隔河相望,河边的小石桥上,坐着一排纯朴美丽的苗族姑娘。据说,《地图》的灵感来源于凤凰古镇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老人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恰巧,在第六章节的《听音寻路》中,乐队们所使用的乐器就是各种各样的石头,石子翻飞,创造出不同的声响,或悦耳、或凝重、或低沉沙哑,

或噼啪快活,时而摩挲流淌出一股股柔音静曲,时而却又敲击着进发出强劲的力量。乐符流泻而下,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自然的力量,那样的神秘婉转,那样的幽深莫测! 如斯美乐,知道的人竟不多。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流行音乐铺天盖地,聒噪了双耳,浮躁了心灵,让我们没有丝毫的闲情去嗅一嗅传统音乐的芬芳。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渐渐消失的困境,我们,应当坚决地行动起来!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其次,论及发展,决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在谭盾先生的《地图》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地图》是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音乐作品,它打破了现代音乐创作的规律,将现代乐器灌入了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音乐世界。 回顾漫漫音乐之路,蓦然发觉,原来我们错过了那么多。中国传统音乐就像那天边闪耀的星子,等着我们去探寻、去求索。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着,终有一天,华夏儿女会让它绽放出它的独特华彩!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幼儿园古诗江雪教案]幼儿中班古诗教案大全

[幼儿园古诗江雪教案]幼儿中班古诗教案大全 让幼儿欣赏古诗,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以下是精心的幼儿园古诗江雪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动目标:1、欣赏古诗,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2、幼儿学念古诗。活动重点:幼儿学念古诗。活动难点:欣赏古诗,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活动准备:幼儿用书、幼儿用书画面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听过古诗吗?谁会念的?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谈论自己的感受。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这张图片上有什么?从上往下观察。(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山上被白雪覆盖,树叶落光了,一位老爷爷坐在船上,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钓鱼。 (3)教师:你们看了这张图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用比较慢的速度朗诵古诗。 教师:现在我来说说我的感觉吧,我感觉到这个画面是很安静,很悠闲自得的感觉。 教师:这张图描述的是一首诗。我们念一念吧。 (教师用比较慢的速度念一遍古诗)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含义。 (1)幼儿对古诗提问。

教师:你们听了以后,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如果幼儿已经不太能记得古诗的内容,教师要反复念,加深幼儿记忆) (2)幼儿谈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幼儿自由回答) 4、引导幼儿学习幼儿用书,了解古诗的特点。 (1)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发现古诗和现代诗歌的相同与不同。 教师:这首诗歌和我们以前念过的诗歌一样吗?哪些地方一样?又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幼儿回答) (2)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特点。 教师:每句话的字一样多,有时是五个字的五言律诗,有时是七个字的七言绝句。

描写音乐好听的句子

选择更好的曲子来听了。 10、那美妙的感觉,注定在那按钮的瞬间就已开始。听高山, 听碧水,听奇幻,听仙境,听轮月,听古色古香,听美轮美奂,听 余音绕梁。 11、音乐有多重声音,多重语调,多重情感,它将我带入其中,让我在音乐中身临其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音乐,太棒了。 12、我已经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每一个音乐都讲述着一个故事,只要你愿意细心地去观察,它就能被你发现;但如果你不会观察,那就不算会听音乐。 13、音乐,简单来说,就是文字加旋律。但我要说的是,音乐 不但是这一点,它还有更深的一方面。 14、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 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因 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 生活。 15、在音乐世界里,我时而冷静,时而疯狂,时而又刚强。在 这个世界里,我才是真正的我,快乐的我! 16、音乐是我在失落时,伤心时,绝望时的好友。它就像我的家,我的故乡,我的亲人。 17、每当我走进音乐世界,都有一种入情入境的感觉。歌曲诉 说的故事,仿佛在眼前出现,还会跟着歌曲一起浮想联翩。歌曲诉 说着痛苦的事情,我也会因此而难过;歌曲诉说着高兴的事情,我 也会因此而高兴。歌曲,总是蕴含着喜怒哀乐。可以说,听音乐的 确是一种享受。 18、听着,听着,我放下了心中的浮躁,取而代之的是平静。

就这样,伴随着这首音乐优雅的旋律入睡了。 19、柔美音乐流泄满室,清新悠扬的旋律,彷佛送来阵阵自然芳香。 20、音乐有时是种力量,是自信,是精神,是世界上我认为很美妙的一种东西。 21、每一个音符,都超越灵魂;每一段旋律,都是天堂;每一首乐曲,都是永恒。 22、我想一直藏在音乐中,让一朵朵灿烂的音乐之花永远在我心里开放。 23、对于我来说,音乐好像春天的小雨,滋润着我;音乐好像夏天的太阳,照耀着我;音乐好像秋天的果实,给我无尽的遐想。 24、这首钢琴曲是悠扬、自在的。听了这首美妙的钢琴曲,我仿佛深陷其中,思维好像穿越到无拘无束、快活自在的农村生活。 25、音乐,它用一串串音符,一段段音调,编织出了最美的旋律。 26、音乐缓缓流淌,流经身体的每一处,都能放松自己的神经末梢,慢慢地,便也沉沦于此了。 27、在音乐的世界里,我懂得了什么是享受,什么是幸福。在音乐中生活,使我更加坚强,更加自信。 28、每晚睡前我都要听听音乐,梦幻般的乐曲令我恍如进入仙境,令我在陶醉中进入梦乡……我微微合上双眸,山林的静谧能让人沉静,轻轻吞吐着清新的空气,仿佛世间万物己无杂音,只听见乌儿飞呜,高山流水的动人天籁之音,睁开眼关掉音乐,那优美的声音仿佛还回荡在这小小的空间之中。 29、人生的路途不都是平坦的,其间也有坎坷和曲折,犹如音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古诗《小池》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古诗《小池》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1.观察图片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欣赏古诗,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 3.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小池》的感想。 活动准备古典音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启发性谈话:小朋友,谁会背古诗呀?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好吗?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新古诗《小池》。 二、展开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理解古诗的意境。 (1)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池塘) 小小的池塘边有什么?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诗人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小池边,泉水在悄悄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面上, 一只飞来的蜻蜓站立在嫩嫩的荷叶上。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小池》。 2.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1)教师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这首是共有几句? 小结:很久以前古代诗人写的诗就叫古诗。古诗的诗句简练,朗诵起来也非常上口。

(2)讲解诗意,学说诗句。 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细流:细小的流水。 树荫倒映在水面上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小小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 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3)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写诗做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3、欣赏录音,学习朗诵。 提问:刚才录音中是怎样朗诵古诗的?你能试着像古人那样朗诵古诗吗?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朗诵。 4、配上古典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画家,读完这首诗,你会想怎么画诗中的景色呢?回家之后把它画下来好吗? 古诗: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描写音乐的诗词-教学范文

[标签:标题] 篇一: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集合) 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1.歌曲名称:人面桃花相关古诗词: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演唱:邓丽君2.歌曲名称:虞美人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虞美人》演唱: 邓丽君3.歌曲名称:独上西楼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相见欢》演唱:邓丽 君4.歌曲名称:胭脂泪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乌夜啼》演唱:邓丽君5.歌 曲名称:人约黄昏后相关古诗词:宋·朱淑真《生查子》演唱:邓丽君6.歌曲 名称:但愿人长久相关古诗词:宋·苏轼《水调歌头》演唱:邓丽君(王菲翻唱过)7. 歌曲名称:月满西楼相关古诗词:宋·李清照《一剪梅》演唱:安雯8.歌曲名 称:满江红相关古诗词:宋·岳飞《满江红》演唱:罗文9.歌曲名称:别亦难 相关古诗词:唐·李商隐《无题》演唱:徐小凤10.歌曲名称:相看泪眼相 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邓丽君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包美圣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娄晗11.歌曲名称:采莲曲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采莲曲》演唱:蔡幸娟 12.歌曲名称:床前明月光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演唱:梅艳芳13. 红楼梦歌曲系列歌曲名称:引子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引子》演唱:陈力歌 曲名称:枉凝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枉凝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分骨 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分骨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聪明累相关古 诗词:《红楼梦》之《聪明累》演唱:王洁实歌曲名称:秋窗风雨夕相关古诗词: 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葬花吟相关古诗词:林黛玉《葬花 吟》演唱:陈力歌曲名称:题帕三绝相关古诗词:林黛玉《题帕三绝》演唱: 陈力歌曲名称:红豆曲相关古诗词:贾宝玉《红豆曲》演唱:王洁实14.歌 曲名称:青青河边草相关古诗词: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演唱:高胜美15.歌 曲名称:涛声依旧相关古诗词:唐·张继《枫桥夜泊》演唱:毛宁16.歌曲名称: 烟花三月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杜牧《寄杨州韩绰判官》演唱:吴涤清17.歌曲名称:新鸳鸯蝴蝶梦相关古诗词: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 校书云》演唱:黄安18.歌曲名称:君莫攀相关古诗词:敦煌曲子词《望江南》 演唱:黄安19.歌曲名称:黄鹤楼(古典版)相关古诗词:唐·崔颢《黄鹤楼》演唱:晏菲歌曲名称:黄鹤楼(现代版)相关古诗词:唐·崔颢《黄鹤楼》演唱:晏菲其他:20.合唱歌曲名称:送别相关古诗词:近代·李叔同《送别》演 唱:青燕子演唱组21.儿歌系列歌曲名称:春晓相关古诗词:唐·孟浩然《春晓》 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静夜思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演唱:段丽阳歌 曲名称:春晓相关古诗词:唐·孟浩然《春晓》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悯农相 关古诗词:唐·李绅《悯农》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相思相关古诗词:唐·王 维《相思》演唱:段丽阳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最有名的是一张《淡 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 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 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