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池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中国电池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中国电池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中国电池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电池)行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球一次能源日益枯竭,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多,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国际上面对能源和环境危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加速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提振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以及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的多重压力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化学与物理电源(电池)作为可再生能源(太阳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氢氧(或空气)燃料电池与储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必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化学与物理电源市场分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鉴于新型电池产业的崛起,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业之一。当前除了传统原电池与铅酸蓄电池产业外,还有碱性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蓄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液体流动氧化还原电池等新型化学电源产业等。在世界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态势下,世界各国与我国都已经开始致力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中,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由此使物理电源中的太阳电池技术与产业在我国得到空前迅速发展,开创了我国物理电源产业发展的新纪元。同时化学电源中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及未来储能系统的储能电池,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技术支撑。此外,化学与物理电源也是我国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支撑产品,“十一五”也有了十分突出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发展趋势表现为:

1、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1)太阳能光伏

据报道,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全部发电的50%,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达到30%。由此可见今后几十年间,世界范围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近几年高速发展,已成为太阳电池生产大国。2007年,我国电池产量达到1088MW,占世界总量的29%,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超过2000 MW,约占世界产量的33%,仍居世界首位。2008年,全球前25家太阳电池生产商中有9家是我国企业。2009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超过4000MW,占世界产量的40%以上。

我国太阳电池产业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上游的原材料提纯技术和下游的应用还远远落后发达国家。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辅助材料、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平衡部件(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等)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国产产品已占主流地位,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量仅占全球份额不到1%。随着“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实施,国内光伏市场更大规模的应用已开始启动,预计“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快速发展。

总体上,我国产业主要集中于原料加工、电池封装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原料提纯、高效电池工艺及相关生产装备等核心技术以及后端市场应用依然缺失。我国太阳电池目前仍然以晶体硅电池为主,而对薄膜电池和其它低成本电池技术也在加速研制中。由于薄膜电池材料消耗大大降低、显示出成本较低等优势,未来会得到更快发展,而聚光太阳电池凭借其高转换效率也将成为太阳能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2)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热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是利用动力电池的混合电动车与纯电动车。从近期来看,锂离子电池受到广泛青睐,而从长远来看,期待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

并网的稳定性则是日益增长的一个重大新课题,各种验证已经显示通过储能解决风能与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是最佳的技术方案,由此各国都设立了研制与建立智能电网的计划。显然,储能电池的未来应用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需求量甚至会超过动力电池。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生产国之一。全球锂离子电池生产形成了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2009年,国内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15亿只,销售额达到170亿元。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实力和研发基础。

国家汽车产业振兴计划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振兴计划提出,到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将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随着新能源产业规模的扩大,储能将成为电池产业新的应用领域。从现有市场来看,动力电池短期内将以氢镍电池为主,未来将以锂离子电池为主要选择;储能电池以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为主。未来锂离子电池、钠硫蓄电池、液体流动氧化还原电池等将在储能领域得到应用。

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但核心部件仍由国外先进企业垄断。现阶段,各类电池产品中的正、

)盐等核心材料仍由日本、美国等几家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都基本完成了国产化,但电池隔膜、六氟磷酸锂(LIPF

6

公司垄断。近期虽然在隔膜、六氟磷酸锂盐技术上取得一定进步,但产业规模较小,仍以低端产品为主。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太阳能光伏和绿色储能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且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和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国务院已把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为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光伏等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2、电池、材料、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将是影响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

电池技术不仅影响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还影响到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量的存储和使用。材料技术是影响新能源成本的关键因素,如何发现,研发出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材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智能电网技术是近期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能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稳定性的问题。新能源各产业存在技术和应用上的互补性,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整合,还能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新能源的商业应用。

表2“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亿元)

表3 “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主要产品的出口额(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发展的基本成就:

(1)、生产、出口持续增长

近4年来,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30%/年,化学电源出口额增长率接近15%/年,太阳电池产量和出口量平均每年以超过翻番的速度增长。

(2)、完整的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门类已基本齐全,形成了材料、零配件、机械装备、电池与组件、系统以及应用消费的完整体系。同时规模化与自动化化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我国电池行业已被世界电池业所瞩目。

(4)、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企业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化学与物理电源企业已形成民营、股份制、国有、外资、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并呈现优胜劣汰趋势。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无论是在体制还是在机制上,都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地域性规模企业逐步形成并壮大,2009年,销售收入最高的太阳电池企业接近200亿元,铅酸蓄电池企业达到70亿元,锂离子电池企业超过30亿元。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30家。

(5)、产品结构优化,装备水平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过去我国电池以低档传统产品为主,近几年来,技术先进的无汞碱锰电池、一次锂电池、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等均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国、世界最大的太阳电池、铅酸蓄电池和锌锰电池生产国。电池行业的整体装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基础较好的企业已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各种新型电池材料的国产化,改变了完全依靠进口的现状,提高了国产电池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国产的电池材料已开始大批量出口国外。

(6)、绿色能源推动电池产品升级换代

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电动车用动力电池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太阳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

(7)、知识产权意识增强

为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更加重视“国际游戏规则”的研究,积极主动参与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和维护。

(8)、电池行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电池行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分类已由过去小类行业发展为中类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确立了世界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

2、存在的问题

(1) 国际金融危机对电池产品的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主要电池产品的出口量为245.6亿只,同比减少2.1%,其中,镉镍电池出口量同比减少57.2%,起动用和密封型铅酸蓄电池出口量同比分别减少23.5%和22.2%,锂离子电池出口量同比减少13.7%,锂一次电池出口量同比增长14.9%,普通锌锰电池出口量同比增长3.3%。2009年中国主要电池产品的出口额为138.1亿美元,同比减少22.1%,其中,镉镍电池出口额同比减少59%,起动用和密封型铅酸蓄电池出口额同比减少41.2%和39.6%,氢镍电池出口额同比减少27.1%,锂离子电池出口额同比减少16.5%,太阳电池出口额同比减少21%,锂一次电池出口额增长2.7%。太阳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太阳电池出口比例高达98%以上,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电池产业影响较大,十二五期间,金融危机对电池产业的影响将依然存在。

表4:国际金融危机对主要电池出口的影响

(2)贸易壁垒增多、贸易争端频发

由于我国电池工业的高速发展,已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电池出口设置各种壁垒,电池高科技领域将是今后技术贸易争端发生的“重灾区”,技术贸易壁垒将是“十二五”期间电池行业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也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对我国太阳电池和新能源行业的301调查为我国电池行业进一步敲醒警钟。

(3)高新技术产品出现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

国家政策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导致全国上下投资太阳电池硅材料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的企业蜂拥而上,有基础的上,没有基础也在上,投资规模已远超出市场需求。2009年,国内多晶硅已建成项目设计产能4万余吨,在建项目设计产能6万多吨。2010年,多晶硅的总建设规模将超过17万吨,计划投资总额达1340亿元,若这些产能全部释放,相当于全球多晶硅总需求量的2倍以上。多晶硅产业出现盲目无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能耗偏高等问题,急需制定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动力电池技术不成熟就仓促上马,目前对该领域的投资有过热现象,国内涉及动力锂离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企业全国已有数百家,国内声称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企业近百家。大型动力电池的产业化技术尚未成熟,即使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经过市场考验的品牌也不多,技术水平仍不高;电动汽车电池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容量的纯电动车电池尚需实施产业化技术突破,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尚需实现自主化生产;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混合系统技术瓶颈等产业链上的问题也会影响动力电池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刚刚起步,质量问题不断,技术尚未成熟就开始“大跃进”产业化,将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关键原材料和自动化生产设备依赖进口

电池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池新材料的开发与水平,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主要取决于电池装备的精密度和自动化水平。由于我国电池装备和材料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国内的电池装备、材料等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隔膜、电解质盐、添加剂、自动化生产线等目前仍被部分国家垄断,需要从国外进口。

(5)产品结构亟待调整

我国锌锰电池的出口量占80%左右,而锌锰电池中的镉、铅含量是欧盟新电池指令要求的10倍以上。该意味着我国锌锰电池的出口将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因此,开发无汞、无镉、无铅锌锰电池技术是保持我国锌锰电池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电动自行车用电池目前95%以上为铅酸蓄电池,电动工具用电池70%以上仍为镉镍电池,动力用氢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动力电池产业化技术、商业运行模式的研究以及安全性的评估等工作对推动新型动力电池的产业化意义重大。

我国电池工业技术相对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先进的铅酸蓄电池如卷绕式、双极性、铅碳、超级电池等,太阳电池中,薄膜、聚光等新型太阳电池技术,车用超级电容器产业化技术及新型超级电容器及材料等目前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研究开发这些先进技术,对提升未来我国电池工业的水平和提高我国电池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一次锂电池由于工装设备、材料和技术落后,其质量水平与日本差距较大,特别是电池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相同产品的出口价格只有日本的1/3左右。提高一次锂电池的质量水平和装备水平,开发一次锂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对提升我国锂电池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6)电池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汽车、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储能需求的增加,铅酸蓄电池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由于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门槛低,企业小而散,许可证审查不严,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结构粗放,部分小企业装备和环保设施落后,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差,以低价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产能过剩、市场混乱、污染环境,既浪费了资源,也影响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声誉,对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上,高污染风险不等于环境污染,企业只要严格遵循国家环保规定,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的。关键是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

(7)废旧电池回收工作有待规范和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并将其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如何规范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再生行为,如何规范我国现有的电池回收生产体系以及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我国目前每年约产生废铅酸蓄电池200多万吨,由于回收工作不规范,大量废旧电池流入缺乏资质的小再生企业手中,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我国每年还产生大量废弃的锂离子电池、镉镍电池和氢镍电池及各种一次电池,实现废电池资源化利用,克服回收再生过程的二次污染,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义深远。废旧电池回收对技术、设备、人员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涉及危险废物的回收利用,投入的人力物力比一般别的行业要大得多。因此,应充分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在行业开展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建议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8)标准化工作管理混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国,已越来越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我国电池行业应成为制订国际电池规则(标准)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电池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计划经济时代部门多头管理的状况不但未有改变,并有加剧的趋势,电池行业标准有多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争盘,有些电池标准甚至是不懂行的技术委员会或非主流企业在制订,有些标准根本无法实施,少数产品同时存在几个标准,搞得企业无所适从,影响了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加强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和统一管理已迫在眉睫。建议电池各相关标准化委员会应在国家核定的专业范围内开展工作。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2005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产值约为750亿元,2008年超过1900亿元,其中化学电源由2005年67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5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4%;太阳电池由2005年的80亿元猛增到2008年的750亿元,增长了8倍多。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电池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在国家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相关政策推动下,电池行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太阳能光伏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投资领域,这正是推动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时机。特别是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与电池行业密切相关,涉及到太阳电池、动力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锂一次电池、铅酸蓄电池及相关的电池材料产业。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时代新要求也赋予电池行业更多的使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前景非常光明。

2、汽车、电动自行车、手机、数码产品、笔记本计算机、玩具与电动工具等电池产品传统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3G/4G网络建设加快,泛在网、物联网逐步进入商用,智能电网建设、三网融合的实施,将给我国电池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十城千辆” 进入攻坚阶段。按照规划,我国将在4年内(2009年~2012年)在全国推广6万辆以上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主要针对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这将对车用动力电池产生巨大需求。

4、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了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的重大战略目标,即通过改造现有生产能力,于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及节能汽车产业发展计划”确定发展以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明确在2020年之前实施千亿元投资进行扶持,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2020年实现普及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预计汽车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

5、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补贴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满足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6、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国内市场有可能快速启动: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将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新生力量,将太阳能作为后续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国家能源局《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一旦再生能源大规模走向应用,经济有效、简便操作的储能电池就变得迫在眉睫了。因为无论独立供电还是并网,都需要储能电池。显然,再生能源的利用,将极大推动储能电池产业的大发展,其需求总量必将是数千乃至数万兆瓦级。

“十二五”期间,电池行业应抓住国内消费市场快速形成、国际市场逐渐恢复的有利时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电池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1)我国生产和出口的电池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一次锌锰电池的比重较大,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比重较小,与国际高端客户配套的量较少。

(2)企业小而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恶性竞争严重。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相关企业的数量多大4000家。

(3)节能降耗和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形势严峻:传统铅酸蓄电池产品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工程任重道远。研究提高铅酸蓄电池的功率特性,降低铅耗用量,对降低铅酸蓄电池成本、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4)电池关键原材料,如隔膜、铝塑封装膜、粘结剂、LIPF6盐等还依赖于进口。

(5)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启动阶段,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电池技术水平及市场认可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源系统(模块)标准化制造水平不高;电池循环耐久性、环境适应性需要接受实地实证与考核;利于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尚在创建之中。

四、“十二五”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新体系;以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为基本动力,推进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转型升级,实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实现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2、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要实现结构调整,必须发挥科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引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为化学与物理电源产品和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坚定信心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一定能走出一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对于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来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既要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污染问题的解决,又要特别关注废旧电池的收集和回收处理,这样,既解决了电池生产中材料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中的铅酸蓄电池、镉镍电池和含汞电池都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六类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应该高度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治问题,在铅酸蓄电池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氢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替代镉镍电池,推行无汞电池,争创环境友好型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3)体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要求

坚持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把传统电池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根据国内外不同的消费市场,推进新型电池发展的同时,不排斥传统电池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通过扶优扶强,进一步培植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提高电池产业的集中度,减少行业内无序竞争。

(4)体现自主创新,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重点鼓励推进低碳排放、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加快新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快实施行业的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建立和完善废电池回收处理与再生利用系统。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坚持调整与发展相结合,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证效益和产品后劲的前提下,加快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经济的发展。

(5)体现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作用

坚持扩大国外市场和对外开放。扩大国外市场的着力点从注重出口量的扩大向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转变;对外开放从注重“引进来”向更加注重“走出去”转变。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办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3、发展目标

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领域已无悬念,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其中传统的化学电源将进入平稳发展期,产业增长重点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三大领域,增长贡献率较大的主要电池品种有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和氢镍电池、动力和储能用铅酸蓄电池、太阳电池和锂一次电池。2015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总产值将达到3990亿元左右,年平均增长率15%;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太阳电池将成为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支柱产业,锂离子电池年平均增长率20%,太阳电池年增长率30%,太阳电池占化学与物理电源销售收入的42%;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出口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15%,出口品种增加,档次提高,锂离子电池、太阳电池和氢镍电池将占出口总额的88%。十二五末,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主要产品的产量、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目标分别见表5、6、7。

表5 “十二五”末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主要产品产量目标

表6“十二五”末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主要产品销售收入目标(亿元)

表7 “十二五”末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主要产品出口额目标(亿美元)

五、“十二五”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十二五”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主要任务:

(1)逐步减少糊式电池产量,加快高功率无汞碱锰电池的研究开发、扣式电池无汞化的研究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锂一次电池,特别是能满足未来物联网、泛在网等对超薄电池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加速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加快氢镍电池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应用进程;推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提高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循环寿命、降低成本等,重视开发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成组技术,开发适合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提高我国锂离子电池在笔记本电脑领域的市场份额;加快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及其他新型正极材料、新型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等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和动力氢镍电池关键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加快快速充电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

(3)铅酸蓄电池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鼓励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全密封免维护和胶体铅酸蓄电池,继续提高铅酸蓄电池比能量和使用寿命,加快超级铅酸电池的开发,加快动力和储能用铅酸电池和先进生产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

(4)太阳电池要继续降低晶体硅太阳电池成本,加快多晶硅材料的国产化,积极开发成本较低的薄膜太阳电池

技术,如薄膜硅电池技术、碲化镉电池技术、铜铟鎵硒电池技术等,加速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启动。

(5)应重视和鼓励燃料电池的技术创新,支持高效、廉价代铂催化剂、复合膜的开发,加快汽车、便携式设备、通信基站用燃料电池的产业化。

(6)加快新型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及关键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2.十二五期间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发展重点

(1)原电池:锌锰/碱锰电池、锂一次电池

1)普通锌锰电池性能差,重金属的使用无法完全消除,继续大量生产普通锌锰电池既是对资源的浪费,其废弃物又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应逐步减少普通锌锰电池的产量。继续鼓励和促进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使无汞碱性锌锰电池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从现在的约30%提高到50%。积极探索一次锌锰电池降低铅含量的技术,鼓励以碱性锌锰电池替代大型的圆柱型锌锰电池,小型的圆柱型锌锰电池应限制发展,维持现状。扣式碱锰电池和锌银电池,应积极探索无汞化技术。

2)支持对碱性锌锰电池用某些关键材料或配件(如隔膜纸和钢带)的研究与开发。目前,碱性锌锰电池所用材料大部分已经国产化,但关键的隔膜纸却一直依赖进口。过去的数年中,国内部分企业曾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好。不过,已经有个别有实力的造纸企业已经接近攻克技术难关。制造碱性锌锰电池钢壳所用的钢带也基本依赖进口。

3)继续鼓励发展高能量密度、高性能的锂一次电池生产技术,主要是锂二氧化锰电池、锂/亚硫酰氯和锂二硫化亚铁电池。提高锂/二氧化锰电池的装备、质量水平,争取“十二五”期末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加快锂二硫化亚铁电池的产业化,应重点发展与碱锰电池尺寸相同、可替代碱锰电池的产品。加快开发满足物联网需要的超薄锂一次电池。研制高功率、宽温度范围、长贮存寿命的新型锂一次电池。

4)鼓励发展各式扣式电池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自动化生产。

5)鼓励发展自动化程度高的电池制造设备,包括碱性锌锰电池和锂一次电池的制造设备。

(2)铅酸蓄电池

铅酸蓄电池至今已有150年历史,但是其技术发展与应用从未停止。除了要继续提高我国铅酸蓄电池生产水平、产品性能水平外,要跟踪国外先进铅酸蓄电池技术发展,重点发展阀控式密封、胶体、卷绕式、双极性、超级电池、铅碳电池等新型铅酸蓄电池,努力提高电池比功率、比能量,延长其循环寿命与使用寿命,力争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应用(如混合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在高功率铅酸蓄电池、双极性铅酸蓄电池、纯铅蓄电池等新技术上继续开展深入研究,以期得到可应用的创新技术成果。

电动自行车用铅酸蓄电池,逐步推广铅钙合金或无镉合金配方,采用先进的内化成工艺技术,力争3年内消除含镉铅酸蓄电池。

汽车起动铅酸蓄电池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继续快速发展,免维护电池将成为汽车起动电池的主流产品,逐步淘汰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产能,大力发展免维护电池。鼓励节能汽车用36V及以上电池系统和低速纯电动车(包括特种车)用新型动力铅酸蓄电池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应用。

与上游铅资源企业,下游用户厂商间建立战略联盟,加快铅酸蓄电池企业、再生铅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区域定点布局,建立2~3个铅酸蓄电池环保产业园、3~5个铅酸蓄电池再生处理示范工程和3~5个以电池企业为主的电池回收示范网络。鼓励铅酸蓄电池生产厂商自行建设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系统,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有效控制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弃铅酸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

制订《铅酸蓄电池环境标志产品》标准,从技术水平、产能规模、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加以规范,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3)碱性蓄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

控制镉镍电池的生产规模,逐步减少镉镍电池在消费类产品上的应用,加快电动工具、医疗设备、紧急警报系统、

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用锂离子电池和氢镍电池或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研究开发,实现镉镍电池的逐步替代。建立和完善废弃镉镍电池的回收和再生体系,使镉等有害物质实现再利用。

进一步提高氢镍电池的性能,加快低自放电氢镍电池的生产,扩大在消费产品领域的市场份额。努力降低氢镍电池的成本,发展自动化生产与控制,真正解决HEV用镍氢电池一致性和可靠性问题,与整车厂配合,解决电池组、电池包与完整体系设计最佳化,包括电池的热设计与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有效控制的最佳化等关键技术问题,加快氢镍电池在HEV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推广应用。

(4)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重点发展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鼓励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锂离子电池新型材料方面,鼓励开发高比能量和或高比功率锂离子电池新型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特别需要发展安全性高、稳定性高的正负极材料、耐温与安全的隔膜材料以及不燃烧电解质体系等。尽快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和测试评价技术的完善,例如建立快速评价包括电池与电池组的循环寿命(运行15万公里)、使用寿命(15年寿命)等重要参数评价方法体系。实现单体电池的自动化生产,真正解决单个电池一致性问题;加强与整车厂及电网行业的配合,解决电池组件、电池包与完整体系设计最佳化,包括电池的热设计与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有效控制的最佳化等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我国电动车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加大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公交及小型纯电动车(含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末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达到电动工具用电池总量的50%以上,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的比例达到20%左右;实现锂离子电池主要原材料和机械装备的国产化;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传统应用市场,扩大我国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

“十二五”期末,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争取达到200瓦时/千克,功率密度达到1.2千瓦/千克,电池组系统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电池成本达到1.5元/瓦时以下,并形成年产超过100亿Wh的产业规模。

开展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和废电池处理方法研究,开展电动车用下一代高能电池(如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的研究。

(5)太阳电池

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的光转换效率,降低生产能耗,加快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及系统控制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2015年,高效单晶硅太阳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达20%。多晶硅太阳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达18%。非晶硅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达到12%。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达11%。

在太阳电池技术领域,地面发电用新型电池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将聚焦在薄膜太阳电池技术(低资源消耗、低成本和高效率);主要是非晶与微晶硅、碲化镉和硒铟镓铜三大材料体系与相关技术。空间与军事应用则集中于多结级联砷化镓太阳电池技术和在塑料衬底上的薄膜太阳电池技术与应用上。我国三结级联砷化镓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达29.3%(AM0,25℃),努力研究失配结构技术,以其实现30%的技术突破;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则是尽快研制出大面积样品,争取达到8%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

通过产业政策等手段,推进国内应用市场的启动;制定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降低国产多晶硅材料的制造成本,加快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高纯度硅材料制备技术,成本逐步降低,接近国际七大厂商的15-20美元/千克;无铅银浆实现国产化,并得到批量应用;硅烷气体实现国产化,并发展出替代技术;EVA材料实现国产化,并发展出替代技术;背板材料实现国产化,并得到批量应用。

加快实现关键制造设备的国产化并批量应用:PECVD实现国产化;全自动丝网印刷设备实现国产化,并得到批量应用;全自动高精度太阳电池分类检测设备实现国产化,并得到批量应用;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内部缺陷检查设备实现国产化,并得到批量应用。

(6)超级电容器

鼓励超级电容器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扩大应用试验;推动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技术的合作,加强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混合使用应用系统的研究,包括内混合系统如超级电池等,逐步实现产业化,为电动车提供新型的动力源,拓宽超级电容器的应用领域。加强创新研究,从材料体系和新概念入手,不断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比功率与比能量(达到20Wh/kg以上)。

(7)燃料电池

继续构建和完善我国燃料电池的技术创新平台,鼓励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特别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等小型实用燃料电池的开发与应用;支持燃料电池的技术创新,努力降低成本,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拓宽小型燃料电池系统的应用领域和燃料电池在电动车上的示范运营。

继续支持燃料电池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

1)制氢、储氢技术:发展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开展轻质超高压储氢瓶、新型储氢材料(包含新型高容量合金、配位氢化物、纳米材料、金属有机结构材料)和储氢技术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实施城市供氢网系统研究及示范。

2)燃料电池本体与材料技术:开展新型电催化剂、电解质膜等重要材料以及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发展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辅助装置、燃料电池发动机等系统集成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

3)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研发应用于交通、电力、通讯和国防等领域的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包括再生式燃料电池系统)及如何得到应用适应性评价等。

(8)储能电池

我国正在发展三种电池储能体系,包括钠硫电池、液流氧化还原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重点要突破钠离子导电氧化铝陶瓷管的均匀制造,电池优化结构与可靠制造等一系列技术关键;液流氧化还原电池已经有了初步演示成果,进一步验证它在实验室以及实际储能电源工作模式下的长期工作可靠性,同时降低体系的成本,以达到实用化目标。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的比能量和适度的比功率,同时具有长的寿命(如磷酸亚铁锂或钛酸锂体系),因此在安全问题解决的前提下,也是非常好的储能电源候选电池。必须重点解决电池容量设计最佳化、电池材料体系最佳化等一系列技术关键问题。最后制备出最安全、最稳定、成本可接受的锂离子储能电池。一旦取得应用,将有很大的市场和产业持续扩展的机遇。

新发展的超级电池、铅碳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也有可能在某些低能量、高功率调整型储能电源中应用,其技术发展也应予以重视。

(9)特种电池

应继续发展高性能特种电池技术,满足国家专有装备发展的需要。这些体系包括电解质分离式贮备电池、热电池、高比能量一次与二次电池以及高比特性、长寿命空间电源系统等。为了这些电池体系的创新或性能大幅度提高,必须开展基础创新研究,按照我国自己制定的路线图,在2020年前后实现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化学电源比能量的大幅度提高。

(10)关键电池材料

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化生产成为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促进突破电池材料关键技术瓶颈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是今后较长时期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将建立关键电池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实现以下材料的产业化技术突破:电池隔膜,特别是动力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复合膜;新型电极材料如磷酸铁锂、钛酸锂、新型正负极材料;太阳电池用无铅银浆、硅烷气体、超纯氨气体、EVA材料、背板材料实现国产化等;新型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如锂离子电池用的含氟化合物六氟磷酸锂、氟代碳酸乙烯酯、双(三氟甲基磺酰)亚铵锂等;燃料电池用高效、廉价代铂催化剂;铅酸蓄电池用减铅添加剂、提高比能量和循环寿命的添加剂等。

(11)制造装备

改变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装备落后的现状是提高电池技术水平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发展我国电池装备业,实现装备现代化也是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发展的一大任务。

一次电池重点实现无汞碱锰电池超高速自动生产线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特别是LR20、LR14等大型号碱锰电池高速生产线;支持一次锂电池和无汞扣式电池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与产业化。

铅酸蓄电池逐步实现自动化生产,重点支持铅电极连续化生产线(包括拉网板栅等)、板栅连轧连铸等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或引进消化吸收,降低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风险。

动力氢镍、锂离子电池生产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装备技术,提高单机的精度和产能;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形、软包装电池自动化装配线。

鼓励开发或消化吸收低能耗的太阳电池生产设备,实现太阳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国产化。重点支持包括PECVD、多层层压机、电池金属化栅线设备、光伏检测设备等在内的装备技术。

表8 十二五期间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发展调整重点

六、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振兴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完善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条件。促进行业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化、产业化的衔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绿色二次电池、可再生能源新体系的研究,使我国在新型电池研究开发中取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组建行业联盟或技术协作联盟等形式,推进电池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如锂离子动力电池与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攻关,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推广应用。

2、加强行业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产业保护和经济安全体系

提高行业整合能力,培植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引导企业并购与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鼓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市场、环保等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准入条件的提高,促使电池企业规模化和规范化,防止一哄而上;加快电池产业集群的培育,形成和完善产业链,提升我国电池产业的整体水平。

3、积极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支持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实施清洁生产,研究和建立废弃电池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铅酸蓄电池生产从铅冶炼到回收再生形成封闭式循环;逐步形成铅酸蓄电池“谁生产、谁回收”的运行机制,鼓励铅酸蓄电池骨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产业链延伸,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风险;推广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节能减排”新技术;制订电池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提高电池行业环保准入门槛;支持电池回收再生产业政策的研究;推动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为目的的电池回收、再生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实现有效化管理。

4、积极引导企业开辟新的国际市场,研究和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国际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实现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多国化”,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

鼓励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档次和附加值,逐步减少加工贸易,实现结构优化。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和领域,发挥行业协会协调组织作用,以龙头企业带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有电池材料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办厂。

进一步研究应对和消除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电池产业的影响,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按照WTO规则,构建有效的产业保护和经济安全体系;高度重视WTO游戏规则的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消除国外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对我国电池产业的影响。

5、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保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电池产业发展实施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促进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和高耗能的产品逐步退出市场,引导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产业规模,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为推进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的突破,建议政府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关键材列为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资助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结合实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建议出台鼓励扩大新型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新型铅酸蓄电池等)和太阳电池等国内消费的产业政策,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以推动市场的启动和节能减排;建议出台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补贴政策,推动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的普及。

建议对十二五期间重点和优先发展的电池产品、材料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资助,国家风险投资向新型电源项目倾斜。

建议建立太阳电池多晶硅材料、铅酸蓄电池、电池回收再生企业的准入制度,提高电池行业的能耗和环保准入门槛;对已有的企业也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让不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企业退出市场或通过整合、整改等实现达标生产。

建议规范电池行业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明确各自的分工,形成科学、合理和可行的电池及材料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搭建行业信息平台,协会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和行业信息,便于企业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使其在产业导向、行业重大技术开发、联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高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等方面

发挥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不仅面临着新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将推动我国电池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加快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同时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短缺、贸易保护、节能减排等许多新矛盾和新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仍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朝阳产业,只要我们的思路对头、谋划得当、措施有力,就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2011年3月17日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上海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一)发展成效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 (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 (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 (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 (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 (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 (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 (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 (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 (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 (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 (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 (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成效显著的五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做好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年均下降6.4%,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约56%,比“十五”期末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实现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系统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节能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8%,超额完成上海市下达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就记得这么多了, 另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3月28日公布了“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四大约束性指标。指标明确了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 %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他表示,这些指标比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略有调整,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当时确定的是“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公布“十二五”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记者郑晓奕、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8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工业领域将坚决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他透露,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医药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分析0813

医药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分析 据悉,我国《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到征求地方、部委和专家意见的阶段。根据《规划》:医疗信息化、高性能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将成为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突破领域。其中医疗卫生信息化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发展重点。上述三个细分领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对象,面临重大投资发展机遇。 医疗信息化建设 包括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医院智能化管理系统,其中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缺口巨大,国内医院每年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资金仅占整个营业额0.5%至1%,国家发改委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化欠账太多情况,将宁夏、云南、贵州等五个省份作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单位,每个省份拟斥资1.2-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到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领域投资有望突破千亿。 2015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作为各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文件,其中医疗信息化、建立分级诊疗模式成为新亮点。 高性能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 截止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1.5万家,90%企业收入规模不足2000万元。低端耗材、黑白B超等低端产品来自国产,CT、

MI、核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此外,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落后,主要制约因素如资金短缺、研发力量薄弱、缺乏产业化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 仁达方略医药行业调研显示: 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业绩增幅下滑,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期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2010~2014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从675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241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5%,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的1284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7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8%。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药品消费额约9000个亿,其中4000亿是医保,5000亿属自费市场。传统药店销售额2400亿,约25%为医保支付,1800个亿属自费市场。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增速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53.16亿元,同比增长13.05%;实现利润总额2460.69亿元,同比增长12.26%。药品行业收入增速维持15%左右。化学原料药等出口低迷,维持5-10%左右较低增长。 2014年初李克强提出“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2014年7月15日,国资委在央企层面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国药集团被选为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央企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三项职权试点企业之一。国家药监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处方药网购市场开放后,我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

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也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好未来几年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定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生物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产业现状 生物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生物医药包括化学药品、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生物农业包括农业良种、林业良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能源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能源物质(含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化工是指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造新型材料和化学品;生物环保主要指利用生物技术从事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治理,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及相关设备。 (一)国际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是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战略主导产业。全球生物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四大趋势:一是生物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近5年翻了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二是生物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生物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三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仍将保持生物产业发

展的强势地位。目前,发达国家是全球生物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和研发投入的主体,这种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北美、欧洲、日本的生物医药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83%,研发投入占全球的90%以上。四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继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完成大宗原料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后,正在经历第二次将新药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等研发环节向低成本市场转移。 (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国家将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推动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生物产业已成为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呈现四大趋势:一是生物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二是生物医药将继续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发展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生物医药实现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占生物产业的比重达到3/4左右。三是生物技术产业化成为发展热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等将成为生物化工领域的高成长行业;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新型畜禽疫苗、生物农药等将成为生物农业的主攻方向;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等将成为生物能源的重点发展领域。四是产业集聚化趋势明显。上海、北京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东北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信息来源:工信部字体:大中小 工信部节〔201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3%、8%、8%和16%左右。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2.43亿吨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626.9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5.18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0.2%和7.2%;吨钢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COD)、工业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到2.27千克、0.13千克、1.55千克,同比下降6.2%、18.75%和1.9%。 但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重点大中型企业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能耗高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4%,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约30%;钢铁行业氮氧化物、CO2、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 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冶金废渣、粉煤灰和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79.47%,但固体废物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全文) 时间:2012-02-28 09:40来源:工信部作者:工信部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1 前言 “十二五”(2011–2015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的指导性文件。 2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 年的15.95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 年的24 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0.9%上升到2010 年的73%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1.3%上升到2010 年的77%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05 年的41.8%降至2010 年的40.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7%下降至2010 年的30.3%。 “十一五”期间,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以及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工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 年的2.59 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 年的1.91 吨标准煤,5 年累计下降26%,实现节能量6.3 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4.9%的工业增长。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持续降低。2010 年同2005 年相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3.4%、15.1%、35.8%、37.9%,吨钢、铜冶炼、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2.1%、35.9%、28.6%。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5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12000万吨、7200 万吨、10700 万吨、37000 万吨和1130 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任务。 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节能标准不断完善。发布了一批能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医药行业十五发展规划报告

医药行业“十五”规划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余个品种。2000年,我国5大类制剂片剂、水针、粉针、胶囊、输液产量分别达到2778亿片、264亿支、93亿支、486亿粒、23 亿瓶。一些重要品种如维生素C、青霉素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传统中药,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中成药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

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还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九五”取得的成绩 “九五”期间,医药行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2332亿元,年均增长%,高于“九五”计划15%的目标。实现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年均增长%。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完成1509亿元,比1995年增加705亿元,年均增长%。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达64亿美元,其中:出口3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8亿美元,年均增长%,医药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医药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70亿元,比1995年增加155亿元,年均增长%,实现利润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亿元,年均增长%,均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18%的目标。医药商业实现利润亿元,比1995

郴州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郴州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目录 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二、“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三、发展重点 (一)生物质能 (二)煤炭资源利用 (三)水电 (四)风电与核电 (五)地热能 (六)智能电网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市场推广 (三)加强科技支撑 (四)拓宽融资渠道 (五)强化人才支撑

“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等各领域。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能源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产业以煤炭和电力开发利用为重点,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同时积极鼓励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煤矸石综合利用。2009年规模以上能源企业户数275家,完成能源产业总产值达211.97亿元,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完成增加值83.91亿元,同比增长20.2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98%。能源产业代表企业有华润电力、郴州电业局、郴电国际、华电风电等。 近年来,全市新能源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我市第一台完全靠燃煤矸石发电的机组在资兴投产运行,年燃烧煤矸石40万吨,发电3.6亿千瓦时。2009年,我市500千伏和第10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仰天湖风电场正式启动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63万千瓦,

医药行业政策分析

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医疗需求的扩容是行业兴起的基础动力,医改推进的政策引导将使需求实质释放,同时产业升级的大幕拉开,行业进化加速,规范化和集中化是自然选择。医改引导需求释放:医改各项制度的推进将引导经济增长进程中医疗需求的释放。 产业升级,行业进化:市场的扩大、割据伴随标准的升级和创新能力得以施展,行业整合与淘汰加速,逐步完成进化. 医药产业的中期背景: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 医药生物产业的具体规划: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 政府支出比重增加,医保范围继续扩大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到19600亿元,而2005年卫生总费用仅为800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卫生总费用增幅达每年13%以上,超过了GDP的增

长幅度。2009年卫生费用占 GDP 的比重达到 %,进入 21 世纪以来首次已经达到了 WHO 提出的 5%的基本标准,发达国家平均在 11%左右。 同时,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 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 增长构成长期支撑。附表 医保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2009 年,我国有2716 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 人口数达亿人,参合率达到%;筹资总额达亿元;城镇职工医保覆 盖人群达到亿人,筹资总额达到3672 亿元。医保市场的扩容,保障 范围的扩大,都将进一步支持需求的释放。 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进展 09 年 8 月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后,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主 动权下放到了地方层面,省级卫生部门的政策调整、执行实质决定了基本药物制度对生产、流通企业的影响,关键要素有三: 推行的进度和范围; 招标价格; 中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数量; 计划 10 年覆盖率 60%以上,招标迟迟未跟进:根据卫生部的统 计结果显示,截止 10 年 3 月,全国 31 个省份均已经确定实施基 本药物制度的地区,覆盖了 1020 个县,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占全国总数的 %,涉及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万个,占全国总数的 %,其中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 7907 个,占全国总数的 92%。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万个,占全国总数的万的 %。实质的招标并未跟进,目前仅安徽走在前面。 对于眼下比较受关注的基本药物价格重估,我们认为基本药物制度价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