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树德堂国医馆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出身中医世家,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我国首届中医硕士研究生,师从刘渡舟、马雨人等中医名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王教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等历代诸家对胃痛的认识,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西,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对本病证治的独特认识和体会,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王玉英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1.和降胃腑,升健脾阳

胃痛一般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病,表现为胃脘部的疼痛不舒,常伴见食欲不振、食后胃胀、腹胀、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常(或便秘,或便溏泄泻)等症状。

饮食不节是导致胃痛的主要原因,临床所见的饮食不节主要情形有:1.过食寒凉。贪凉饮冷,久则寒邪客于胃中,阻碍脾胃气机,戕伐胃中阳气,导致中焦腐熟水谷功能的减弱,寒饮、食积滞于胃中,影响脾胃之气的升降,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此外,寒主凝滞收引,寒气入胃,阳气受损,脾胃经脉气血失于温煦,则经脉挛急,凝结阻滞,导致局部(即胃中)寒痛。2.恣食肥甘厚味和饮酒过度。“肥则令人内热,甘则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湿热内蕴,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逆乱,发为胃痛。3.饮食不规律。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人难以按时饮食,或者朝常不食,饥饱相间,久则损伤脾胃。部分女性患者缺乏运动而依赖节食以减肥,长期限制维持机体所必需的饮食摄入,导致脾胃元气虚弱。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有些患者在节食之后,复又暴饮暴食,更伤脾胃,导致胃痛,这类患者常伴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便秘等症。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化物。胃为腑属阳,胃气宜降,以通为用。脾为脏属阴,脾气宜升,以健为常。以上几种情况均导致了脾胃气机失常,升降失司,虚实夹杂,不通而痛。因此,王教授提出,临床上应当考虑到脾胃生理特点的不同,立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为治疗胃痛之大法。《医学真传·心腹痛》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王教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在诊治胃病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通”,时刻注重顾护脾胃之阳气,用药平和,平调脾胃之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为目的,融补、泻、温、清、消、和、敛等诸法于一炉,执简驭繁,以适应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王教授喜用香砂六君子汤作为本病的常用基本方。此方通补兼施,健脾和胃,行气燥湿,温中止痛,益气化痰。升健脾阳者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和降胃腑用清半夏、陈皮、木香、砂仁。两类药物融于一方之中,既能升清,又可降浊,补气而不壅气,行气而不伤气。脾与胃因生理特点之不同,固当分论和分治,而本方则可实现治胃和治脾的统一,本方证与胃痛本虚标实的病机十分契合,因而疗效十分显著,反复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

随证加味之法:大多数胃痛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因而常于本方中加入炒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助消导降浊;气虚较甚者,症见少气、懒言、胃下垂者,加生黄芪、山药、升麻、柴胡等以升健脾阳;胃胀痛加枳实、厚朴、青皮、乌药等理气,甚者用三棱、莪术。如患者起病突然,脘腹胀满疼痛严重,则当即作腹部触诊,与急腹症作鉴别,以免延误病情。脾肾阳虚,大便溏泄者加补骨脂、炮姜或附子等以益火补土。其大便不通者,辨证选用赤白芍、生熟地、当归养血润肠,大黄活血通下,槟榔、枳实、厚朴等行气通便,决明子润肠通便。

其中大黄必须酒制,且其用量一般不超过5克,待大便通畅,即当撤去,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以和降胃腑,升健脾阳。

2.调其寒热,理其虚实

和降胃腑,升健脾阳是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把握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上文中列举了与胃痛直接相关的几个临床常见症状的加味运用,但如果仅做到这些,显然还是不够的。饮食不节的几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导致了脾胃的寒热、虚实发生了变化,因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根据患者的症状,准确地判断其病情寒热的比例和程度,有几分寒,几分热,明辨本虚和标实的具体类型及其比例,并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味治之。因而可以认为,调其寒热,理其虚实,是对和降胃腑,升健脾阳基本治法的细化、深化和具体化。这也是王教授治疗本病的一大特色。

王教授认为,胃痛病机虽有寒热之分,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属于单纯的实热证,患者表现出一派热象,诸如胃脘灼热疼痛胀满,口渴喜冷饮,吐酸吐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苔黄厚腻,脉滑有力之类,新病可见,久病的胃痛临床很少见。急则治其标,施清热、利湿、通腑、导滞等治法,如小陷胸汤、泻心汤之类。对于单纯的寒证,临床辨别并不困难,如患者素体较弱,面色晄白或虚浮,胃痛绵绵,喜温喜按,遇寒或饮冷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脉弱。此证当本着寒则温之的原则,施以良附丸、大建中汤等治疗。

对于寒热错杂之症的辨治,王教授参考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寒热错杂证的本质依然是寒,热象为标,“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升发之气……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脾胃既虚,消磨、运化水谷功能减弱,胃腑通降失调,水谷停滞胃中,蕴久则化热。火性炎上,故胃热上蒸,出现舌红苔厚腻,或黄或白,呕吐反酸,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面生痤疮等一系列虚火症状。因此,脾胃元气虚弱是产生虚热的根本原因。治疗时亦可借鉴李东垣治阴火的经验,“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即仍需以补益脾胃为主,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酌情配伍少量清热药。胃热症状多表现在中上二焦,故用黄芩、黄连等清中上二焦湿热之药。其中对于黄连的应用,是王教授治疗胃痛的独到之处。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清心火,《本草纲目》言其可除水,开胃,厚肠。开胃者,健脾作用之意也。现代研究亦证实,少量黄连可以健胃。王教授运用黄连的常见剂量是3克,一般不多用,以防苦寒败胃。热势轻,如仅见舌红,可加1克黄连反佐于基本方中,以防药过辛温。若热较盛,见口苦,反酸,烦躁,舌红绛,脉大有力等,黄连可以用至6克。胃热因于肝郁者,可用龙胆草代替黄连,用量也在1-3克之间。反酸者加黄连清热,煅龙骨、煅牡蛎、瓦楞子、乌贼骨等制酸,并将炒山楂易为焦三仙。湿热盛者,症见头面油垢、口中粘腻、痰多、舌苔厚腻,当分消上下,加藿香、佩兰、苍术、白豆蔻等以增原方燥湿和胃之功,加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清利湿热,加石菖蒲、炙远志、枳实、竹茹等开窍化痰。饮酒多者加郁金、葛根、丹参等以保肝。体胖、湿热内盛之人,服药后其胃肠蠕动加快而致大便次数增多,是气机通畅,实邪外出的佳象,但若腹泻较重,可加芡实、莲子、生姜、大枣,既能止泻,又可健脾利湿热,补虚而不敛邪。另外,因为医生对患者体质和病情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有时候医生难以完全正确地把握、区分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服药后的反馈信息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若药后患者病情好转,症状减轻,即是药已对证;若患者甫服药即脘腹不适,腹泻,连续数日均如此,说明药过寒凉;若药后出现痰多、不思食、大便干等症,则是用药过热。出现后两种情况,则需要对药物的寒热比例加以调整。

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从起病来看,胃痛多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而发的,因虚而发,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阻滞而成实,标实则影响脾胃腐熟、运化水谷之功,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荣中州而灌四旁,又加剧了本虚。虚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虚致实,由实转虚。因此,本病的虚实特点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本虚贯穿于发病的全过程。具体来说,本虚包括气虚、阴虚和阳虚。阴虚和阳虚都是在气虚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察虚实情况,明辨本虚和标实的具体类型及其比例,为有针对性地用药、施行补泻之法提供依据。气虚者,其人食少,纳差,不知饥,食后腹胀,大便或干或稀,四肢不温,舌淡红,脉弱,香砂六君子汤为其对症之方。阴虚胃痛,患者体质多羸瘦,口渴不欲饮,胃中有烧灼感,大便偏干,舌瘦红,苔少或有剥脱,甚则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典型表现。对于此类型胃痛的治疗,王教授师叶天士治胃病之法,在本方基础上合入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玉竹、山药等甘凉濡润之品,令其甘守津还,以养胃阴。这也是王教授治疗阴虚胃痛的独到之处,即辛甘温健脾胃之阳与甘凉濡润养脾胃之阴并举,突破了中医界治疗阴虚胃痛重视养阴而轻视补气的局限,既防止了单纯辛甘温而导致更伤脾胃之阴的发生,也避免了甘凉濡润而产生的滋腻碍胃,寒凉伤及胃气的弊端。阳虚胃痛,患者形寒肢冷,胃痛绵绵,饮冷或遇寒加重,便溏,舌淡,脉沉无力。可用基本方加炮姜、干姜、高良姜、草果、乌药,阴寒盛者加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标实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血瘀、寒凝、热郁、湿阻、食积、痰饮等。除血瘀外,其他标实症状的随证加味治疗,前文论述甚详,不再赘述。有关瘀血胃痛的辨证与治疗,详见下文。

3.活血化瘀,行气益气

重视气血是王教授辨治胃痛的重要学术特点。具体思路是从整体入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四诊合参,以辨别病之在气或在血,判断疾病程度,决定处方用药是否运用活血药,活血药的用量及在方中的比例,以及其与治气分之药的配伍。病在血分之胃痛的治法为活血化瘀,行气益气。活血、化瘀、行气是为了和降胃腑,益气是为升健脾阳。

辨在气在血:一般而言,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入血。胃痛的发病及传变也符合这个规律,即先病气后病血,血分阶段是气分阶段的进展。病在血分,是在气分症状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血分的症状。因而在辨证时,必须详察患者有无血分症状。从舌象来看,若见患者舌质或暗,或青,甚则紫,舌上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这是诊断病入血分最客观最重要的依据。若患者舌质无明显的瘀血征象,亦不能由此而断定病不在血分,当本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原则,从整体出发,综合全身症状,以求辨证准确。患者面色黧黑或晦暗,多是瘀滞不通的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甚或有柏油便,排除进食含血类食物、服用含铁剂药物等假阳性情况及直肠息肉、痔疮导致的出血,即是消化道出血,病在血分。病在血分之疼痛多表现为疼痛不止,痛如针刺,痛处不移,入夜加重,而在气分之疼痛则是间歇性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胀痛。女性患者如伴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症状,与胃痛的病机一致,也有助于病在血分的诊断。从疾病来看,慢性胃炎以病在气者居多,消化道溃疡则在血分者为多,可以作为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常见有些患者并无明显瘀血症状,但按常规辨证治疗乏效,根据“初病在气,久病及血”理论,亦当考虑病在血分之可能。

膈下逐瘀汤是王教授治疗病在血分胃痛的常用方。本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索、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和香附组成,此方由理气药和活血药组成,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王清任原用此方治疗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和久泻等膈下瘀血诸病,《医林改错》曰:“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王教授认为,其虽未明言本方治胃痛,但胃居膈下,因瘀血而作痛,则有是证用是方,故创造性地运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胃痛,确实能起到王清任所说的“极效”效果。本方的使用指征是:患者有明显的瘀血、瘀滞不通的症状,症见面色晦暗或黧黑无光泽,胃痛且胀,固定不移,疼痛较重,昼夜不休,唇暗,舌质暗青甚至发紫,

舌上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女性患者伴见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为增强其活血止痛之功,常于本方加丹参、郁金、生蒲黄、茜草、制乳香、制没药等活血化瘀止痛之品,腹胀加三棱、莪术等破气活血消积,加白芍以缓解止痛。王教授对三棱、莪术两药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认为两药均能理血中之气,气中之血,为化瘀血、消积止痛之要药,对于气滞血瘀食积所致的胃痛尤为适宜。两药具有很好的开胃消食,促进胃肠蠕动之功,既适合于胃以通为用的生理特点,又对症于瘀血胃痛的病理特点,经过适当配伍,从未见动气、耗气、动血、伤阴之弊。若见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或柏油便,加炮姜炭、茜草炭、蒲黄炭、大黄炭、仙鹤草等化瘀止血。若胃痛伴见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牵引后背痛,口唇和舌质青紫,脉搏异常的症状,嘱患者立即做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对于膈下逐瘀汤的应用,王清任强调:“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

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不必拘泥。”王教授在应用本方时,一般都配伍四君子汤,以升健脾阳,使之行气活血而无伤气破血之虞。经过治疗,随着患者瘀血症状的改善,即当逐渐撤减活血化瘀之药,渐增补气药的用量。此外,还有一种危重的情况值得注意,即素体虚弱较甚的患者,又出现了胃脘胀痛严重,大便数日不通畅之严重的标实症状,当先治标,服本方一两剂后大便即能通畅,则不可续服,以防中气因排便而下脱。此时即需补益脾胃之气,如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原方中的参可用适量红人参。

注重活血化瘀,是王教授治疗胃痛的一大特色。对于病在血分之胃痛,其病机特点虽

然仍是本虚标实,但在治疗上,扶正与祛邪是必须同时进行的。这是因为,瘀血不去,既阻碍气机的运行,也妨碍新血的化生,又进一步产生瘀血,循环往复,加重病情。通过祛除瘀血,不仅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溃疡面的修复与愈合。因此,王教授力主活血化瘀,截断病情进展,建立良性循环,使胃腑正常通降,更辅之以健脾益气之药物,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调和。

4.疏肝解郁,调和木土

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刺激,是导致胃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云:“木郁之发,民病胃

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志过极,肝木偏旺,郁而化火,横逆乘土,胃失和降,脾不健运,不通则痛;或素体脾弱,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滞不运,木郁土壅,升降失司,发为胃痛。前者为肝胃不和,后者为肝脾不和。王教授非常重视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认为胃痛“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与肝胃不和证的病机相似,因而此类患者还常伴有口苦、反酸、口腔溃疡、呃逆、腹胀、便秘、面生痤疮等“阴火”症状。肝脾不和者虚火症状则不明显,多虚,多寒,虚实夹杂,常见食欲不振、少气懒言、大便溏泄、心烦、失眠等症。

王教授指出,胃痛的致病原因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本病的产生常常是由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和患者体质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又云:“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素问·经脉别论》)。素体虚弱和属肝旺体质的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具备了发病原因,则较其他人群更易患病。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常常相互作用和影响,导致肝胃不和或者肝脾不和,气机失调,升降逆乱,虚实夹杂,不通则痛,故治疗当疏肝解郁,调和木土。木得疏泄条达,土得升健不滞,胃痛焉有不愈之理?

具体来说,肝胃不和的治疗,病在气分可用柴平汤加味治之,并将原方中的党参易为

药性更为平和的太子参,病在血分则当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伴见口苦、反酸、呃逆、口腔溃疡等肝郁胃热之证,可加黄芩、黄连、胡黄连、龙胆草、蒲公英等;腹胀加枳实、厚朴、三棱、莪术;便秘加槟榔、决明子、酒大黄等;痤疮加升麻、桑叶、白芷、益母草等。肝脾不和者,可选用柴归芍香砂六君子汤随证加味治疗。症见大便溏泄者可加芡实、莲子、生姜、

大枣;心烦、失眠等加黄连、栀子、丹皮等;情志抑郁,加香附、郁金、合欢花等;失眠重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酸枣仁、柏子仁养血安神。其他症状加味同前。

5.预防调摄,因人制宜

王教授常说,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不能忽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胃痛的发生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在诊疗过程中,向患者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治愈后,因人制宜,提出相应的调摄、预防措施,防止胃痛复发。劝导因过食寒凉致胃痛的患者勿贪凉饮冷。对于饮酒过多及嗜食肥甘厚味之患者,常嘱其节制饮酒,饮食清淡,加强运动,定期检查肝脏功能。治病用药攻,养生以食补,故嘱咐这类患者常食山药、薏苡米、绿豆、赤小豆、莲子等,以健脾胃,清湿热。因减肥而伤胃者,告诫其减少碳水化合物(如可乐等)和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玉米、面粉、冰激凌、糖果等)的摄入,维持足量的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的摄入,加强户外运动,如散步、爬山、打太极等活动。对于情绪因素导致胃痛的患者,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劝其保持乐观的情绪,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移情易性。此外,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亦不应喝粥,以免胃中嘈杂,加剧反酸。如是则可防止本病的复发,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甚佳。

6.病案举例

案1姜某,女,25岁,2008年4月24日初诊。主诉胃痛半年,近日加重。现胃中有烧灼感,反酸,食少,腹胀,怕冷,手足心热,自述平时易“上火”。半年来体重减轻9kg。现行经第三天。舌淡,脉细弱。处方:木香6g,砂仁(后下)10g,清半夏15 g,陈皮12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20g,甘草6g,醋柴胡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2g,吴茱萸3g,黄连3g,乌贼骨30g,乌药12g,煅龙牡(先煎)各30g,焦三仙各12g,鸡内金20g,厚朴15g,炮姜10g,槟榔12g,十四剂。复诊:2008年5月27日。服前方14剂后,胃痛明显好转。近两日头两侧连及鼻腔痛,手脚冰凉。夜间痛甚。月经行经3天,今日刚净。疲乏。舌淡,脉细弱。处方:桂枝10g,炙甘草10g,赤白芍各6g,生姜30g,大枣30g,生黄芪30g,当归15g,太子参20g,白芷10g,七剂。三诊:胃痛、头痛均愈。胃纳佳。大便略不成形。此次以月经量少、经时腹痛而求诊。查患者面色青白,舌淡嫩。处方:一诊方去醋柴胡、吴茱萸、乌贼骨、乌药、煅龙牡、鸡内金、厚朴、炮姜、槟榔,减炮姜、赤白芍用量,黄连易为胡黄连,加山药20g,熟地15g,川芎10g,菟丝子15g,女贞子12g,七剂。

案2刘某,男,61岁,2008年11月8日初诊:胃痛多年,吐酸,易饥,夜里需加餐一次,不食则乏力,食多,无味觉,舌麻,大便日两次,小便正常,眠差,易紧张,有时每夜只能睡2小时,有十二直肠溃疡及胃炎史,血压偏高,140/90mmhg。心脏支架手术后4

个月。舌红苔白厚,右脉细。处方:黄连5g,炮姜10g,吴茱萸2g,煅龙牡各30g(先煎),乌贼骨30g,浙贝母12g,太子参20g,白术12g,山药30g,麦冬10g,黄精15g,鸡内金30g,茯苓20g,甘草6g,白及20g。服药3剂后,电话告知,诸症大减,嘱继服4剂。11月17日复诊:查患者舌红略干,苔白薄,右脉细弱。处方:生晒参3g,黄连2g,炮姜6g,煅龙牡各30g(先煎),乌贼骨30g,太子参20g,生白术12g,山药30g,鸡内金30g,茯苓20g,甘草4g,乌药12g,制元胡15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当归15g,川芎10g,制五灵脂15g,枳壳12g,香附12 g,生蒲黄12g,炒三仙各15g,七剂。11月29日三诊:胃已不痛。现口苦,胃酸多,饥饿感较明显,味觉有所增强,睡眠略差,大便多。舌红干糙,苔白根厚腻,脉缓。西医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肠上皮中度化生,间质充血,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息肉,食管裂孔疝。处方:前方去乌贼骨,炒三仙易为焦三仙,加清半夏15g,丹参15g,黄连增至3g,7剂。12月6日四诊:最近饥饿感减轻,胃酸好转,上午较严重,食后加重,味觉不太好,仍有口苦,胃中有凉感,口淡不渴,舌无味,有麻木感,大便正常,睡眠较前好转,每夜能睡四五个小时,易惊醒。舌红干糙,苔黄干,脉缓。处方:前方去红花、生晒参,炮姜增至10g,加全蝎6g,檀香10g,乌贼骨20g,酸

枣仁20g,天麻30g,钩藤20g,降香10g,7剂。12月27日五诊:口苦已愈,胃凉好转,味觉增,已无饥饿感,但食欲不好,疲乏无力,大便不畅。近来因受惊恐,睡眠不好,夜醒5次,血压增高。处方:前方去乌药、生蒲黄、檀香、全蝎,加醋柴胡6g,菟丝子20g,磁石30g,生熟地各10g,槟榔12 g,厚朴10g,七剂。

附:王玉英教授简介

王玉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出生中医世家,自幼随父(鞍山市名老中医王辅衡)修习医学,深得真传。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师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马雨人先生。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有40余年的临床和教学经验,编著《中医诊治男性不育症及性功能障碍》、《秘方集验》等书。王玉英教授诊疗专长:不育,不孕、胎停育、习惯性流产(滑胎),痛经、闭经,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病;失眠、心慌、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症等;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肿瘤手术、放化疗后调理;小儿咳喘、厌食症、多动症等儿科病症;痤疮、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

现为树德堂国医馆特聘专家,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

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名医经验 [基金项目]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5HANCET 216) [作者简介]罗艳玲(1978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徐江雁,郑州市金水路1号,河南中医学院,邮编:450008,E 2mail :xjy @https://www.doczj.com/doc/3f1356929.html, 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罗艳玲 河南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利用跟师随诊所录医案一则,对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的经验进行总结,李 振华教授遵医圣“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辨证善抓主证,治疗将伤寒少阳证与温病之邪伏膜原理论相结合,处以小柴胡汤与达原饮合方加减化裁而获良效。[关键词]名老中医;少阳证;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613(2007)0620313202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医60年,从教50载。李老精研歧黄,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医术精湛。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中,精研医理,长于辨证。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常以辨证准确、用药精简、疗效显著著称杏林。他善于抓主证、辨脉象、察舌苔。辨证准、立法明、用药少,疗效高是李老在运用经方辨治疾病思维的一大临床特色。李老常讲:“治病求本,详诊细参,辨色看舌,务在精细”。通过跟随李老的学习,结合独具特色的辨证思维,平正轻灵的用药特点,粗浅地了解和学习了李老运用经方辨治疾病的经验之精髓,现将其运用经方辨治少阳病证经验整理如下。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通路。足少阳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自无贼邪之患。同时,手足少阳经脉互相联系,故胆气功能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舒畅,水火契机才能升降自如。少阳病介于太阳与阳明表里之间,故属半表半里证。气机不畅,枢机不运,三焦气机阻滞而致邪无出路,郁闭于内是其根本的病机特点。1病因病机 李老认为,胆为少阳之腑,少阳又主风火,邪犯少阳经,风寒之邪已渐化燥化热是少阳病的病理之 根本表现。从临床实践上,主要病机为邪犯少阳,郁而化热化燥,气机不畅,枢机不运,三焦气机阻滞 而致邪无出路,郁闭于内。病因主要有3个方面:①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②厥阴病从阴转入阳,邪出少阳;③气血虚弱,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少阳。邪犯少阳经,风寒之邪已渐化燥化热。少阳邪热上迫,热蒸胆气则口苦;燥热伤津则咽干;邪热上扰于目则目眩;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邪热壅于少阳经,则胸胁苦满;邪郁胸中,胆受累及于肝,肝气不舒则情意默默;影响及脾则运化失常而不欲饮食;胆火上炎,迫于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引胃气上逆则喜呕。《伤寒论》中凡言少阳病者,皆包含这些脉证。正如《伤寒论》263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97条云:“……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若邪聚胸隔,热郁胸中未犯胃腑则心烦而不呕;若木火亢盛邪热伤津则口渴;若木郁伤土则腹痛;若热壅于少阳经脉则胁下痞硬;若少阳三焦决渎失司,水停心下,则心下悸,小便不利;若里和而表不解则不渴,而身有微热;若影响肺气则咳。治宜和解少阳以祛邪,小柴胡汤主之。又如《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小柴胡汤是少阳证的主方、基本方。它除具有解表之功外,还具有和解少阳枢机的作用,少阳枢机得利,则外可促太阳之开。故《伤寒论》230条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李老关

胃痛治疗大法

胃痛治疗大法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剑突以下,脐以上胃脘部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并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病证。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痉挛、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形成多由于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素虚或外邪犯胃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痛则痛,病理变化属于“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临床特征 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兼症: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恼怒·劳累·暴饮暴食·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胃痛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分别不同情况,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益气诸法。 理气和胃为之基本之法 胃脘痛其发病原因不论寒热虚实,无不贯串一“气”字。如《素问·至

真要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景岳全书》曰:“胃脘痛症,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乎气。”胃气以和降为顺,气不和则滞,不降则逆,不通则痛。民间有将胃痛称为“胃气痛”或“肝胃气痛”的,它突出“气”字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所在。故理气和胃是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处方擅用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加炒谷麦芽。 治胃又善通降之法 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胃气“下行为顺”。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治胃之关键还在于胃之通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导失职,壅滞为痛为患。然“通”字之意,须全面理解,如《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则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泄下为通则妄矣。” 脾胃同病法宜兼顾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其居中焦,故常见脾胃同病。但“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健;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两者协调为用,乃中和之枢纽。临证每用和法统之,健脾用运法,降胃用通法,通运结合,兼而顾之,燮和中焦。 养生指导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故应善加保护。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

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 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

胃病偏方大全

(1)验方:治胃酸过多鸡蛋壳(去内膜洗净候干或炒黄)用法:研极细末。成人每服1钱,一日二次,开水送服。(2)验方:治胃痛吐酸水乌贼骨3钱,木贼草6钱(微炒),川军3钱。用法:共为细末,每服1钱,白开水送下。注意:忌生冷辛辣食物。(3)验方:治嗳气生姜连皮一大块。用法:黄泥包火煨,闻香气后取出,去泥切片,开水泡当茶饮。(5)验方:治恶心吐酸水吴萸(开水泡去苦水)3钱。用法:水煎服,或加生姜1钱共煎服。(7)验方:治胃痛吐酸水左金丸用法:每服5分,开水下。(9)验方:治胃痛吐酸水瓦楞子用法:煅后研极细末,每服1-2钱,开水送服(11)验方:治胃痛吐酸水小茴香、干姜各3钱,薄荷2钱,甘草3钱。用法:共为细末,另加小苏打4两混匀,在疼痛难忍时服1钱。预防时,饭前5分。(13)验方:治胃寒痛黑鱼胆大者1个(小者3个),白胡椒、肉桂各2钱。用法:共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粒。忌食生冷。(15)验方:治胃寒痛毕澄茄末用法:水泛为丸,每日1钱,分服3次,开水送下。(17)验方:治疗胃寒痛老生姜、红塘各半斤。用法: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一、二十沸,再将红塘溶入收膏,四天服完,一日二次。(19)验方:治胃寒痛胡椒7粒,全蝎1个(去头足及尾尖)用法:共研细末,一次或分两次用开水送服。(21)验方:治胃寒痛木瓜1钱,吴茱萸5分,食盐1钱(炒)。用法:研末,开水送下。计量换算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钱=3.125克(4)验方:治嗳气旋复花(包)、苏梗各3钱,清炙枇杷叶(去毛)4钱。用法:水煎温服。(6)验方:治恶心吐酸呵子、藿香、白豆蔻各

2钱。用法:共研末,每服1钱,姜汤送下。(8)验方:治胃痛吐酸水槟榔片(炒黑)用法:为细末,每服1钱,白水送下。(10)验方:治胃痛吐酸水香附、五灵脂各8两,黑白丑各1两。用法:共为细末,丸如绿豆大,每日1次,每服2钱,白开水送下。忌食生冷、辣、荤物。(12)验方:治胃痛黄瓜蔸藤一大把用法:用水煎浓汁一大碗,于胃痛剧烈时顿服。(14)验方:治胃寒痛龙眼核(连壳烧灰存性)3粒。用法:研细末,冲热酒服。(16)验方:治胃寒痛白盐久腌高良姜(越久越好)5钱用法:洗去盐,捣烂,以开水冲服,一日2钱,暖胃消食,祛寒止痛。(18)验方:治胃寒痛大黑枣7个,胡椒9个。用法:共捣烂,用酒或醋送服。(20)验方:治胃寒痛丁香5钱,肉桂3钱。用法:共研末,分十次量,一日二次。消化性溃疡验方方剂名称:加味乌贝芨甘散组成:三七粉30克,乌贼骨30克,川贝30克,白芨30克,黄连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功能: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便黑、呕血等症。用法: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胃炎验方方剂名称:清中消痞汤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

胃痛治疗大法

胃痛定义: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 连胁背等。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 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 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 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脾,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 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 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 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 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 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 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 痛”。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 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 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 可致胃络血瘀。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 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 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胃痛的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胃痛的常见证型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 1 / 7

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治疗胃疼的最好方法

治疗胃疼的最好方法 导读:生活小常识治疗胃疼的最好方法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工作和生活时间不规律,所以会造成很多的疾病。一般会引起的疾病都是痔疮或者是胃部疾病的,而胃痛是一般人最会导致的问题,有的时候吃的不对劲,或者是饮食不正常都会导致胃痛的。那么大家都知道什么可以治疗胃痛的最好方法吗,下面来介绍一下治疗胃疼的最好方法。 治疗胃疼的最好方法 药物治疗: 胃痛很多情况是胃炎或者胃溃疡造成。治疗胃痛,抑制胃酸的药物是少不了,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这类抑酸药。 1、中成药:胃炎干糖浆,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或气滞胃疼冲剂,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或复方猴头冲剂,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2、西药:胃舒平,每次2~4片,每日3次,饭前30分钟或胃疼发作时嚼碎后服下;或胃宁片,每日3~4次,每次2~3片,饭前

30分钟或胃疼发作时嚼碎后服下。 偏方治疗: 1、蜂蜜、红糖适量、红花。将红花放在保温杯中,沸水冲泡,盖上盖,经泡10分钟后,随即调入蜂蜜、红糖,趁热饮服。功效:和胃利肠、止痛祛疡。 2、干姜、炙附子。将干姜、炙附子共捣碎细,置净器中,然后放入黄酒500毫升,密封,经7日后开取,去渣备用。每日饭前温服1~2杯,日服3次。功效:温中散寒。 3、老姜、红糖,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10分沸,将红糖溶入收膏,以4日服完,每日早、晚各服1次。功效:温中散寒。 治疗胃痛的最佳方法 1、给点温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的,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2、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3、调整睡姿。 对于持久在晚上发生胃酸逆流的人来说,最好采取右侧在上、左侧在下的睡姿,同时把头部垫高,这样就可避免胃酸逆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

第10卷第11期·总第139期 2012年6月·上半月刊4 按语:为了弘扬国医大师名医文化,学习国医大师高尚医德,传承国医大师临床技艺,特设此栏目。请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稿之模板撰写论文。凡此类论文,均将列入“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中统一管理,欢迎来稿! 本刊编辑部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 高尚社 (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关键词:胃脘痛;痞满;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国医大师;李振华;萎缩性胃炎;验案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11.00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11-0004-03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用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得范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熟谙四大经典,精通中医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顽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疗效卓著。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李老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李老学术思想,传承仁术。 1 病机阐微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董璐璐[1]等认为是脾胃虚弱、健运失司、转输失常的病理基础及气滞、痰凝、寒热互结病理因素和病理改变。白家温[2]等认为本病多是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原因,使脾胃气滞,升降功能失常。其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本病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渐致气虚血瘀,胃络痹阻。刘翠霞[3]等认为本病病变在脾胃,但与肾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激化,肾阴又有濡润脾胃阴液的功能。因此,本病多伴有肾气虚衰。吴东昆[4]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气血瘀结,饮食劳倦,外邪等因素,使脾胃升降失常所 ※基金项目: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 致。黄干初[5]等认为本病多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究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寒湿痰浊内生,久郁化热;或外邪入侵,邪毒交结,化热入里,热寒错杂,痞阻中焦,升降失常;或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肝胃不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胃络,凝结日久为本病。田泽民[6]也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而李老认为,本病虽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气滞血瘀,饮食停滞为常见病因,但多是由于为病久延不愈,或温热病伤阴及药物的副作用耗伤胃阴而致。 2 治则探幽 对于本病的治疗,石爱伟[7]宜用疏肝和胃、健脾和胃、补肾和胃三法来治疗。祁丽杰[8]针对本病的病理基础,认为主要应以活血理气、温中养胃为主。陈建雄[9]等认为治疗宜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姚杰良[10]认为治疗宜针对不同病因,分别采取疏肝和胃、健脾益胃,清肝和胃、活血化瘀等法;丁家祥[11]等认为根据“肾为胃之关”理论,治疗本病宜从肾治胃,通过滋肾阳而养胃阴。因为肾中所藏之真阴,乃诸阴液之本,亦为脾胃阴液生化之源。任世玉[12]认为治疗本病宜用补气升阳、甘寒濡润、辛开苦降之法;文明峰[13]针对本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认为宜采用养阴益胃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而李老认为,本病多见于胃病后期,多为气阴衰败居多,治宜从益气补阴入手,以酸甘化阴,益气和胃为法。 3 方药撷萃 对于本病的选方用药,吕文亮[14]认为应运用方证对应原则来治疗,在临床分为藿香正气散方证、干姜泻心汤方证、香砂六君子汤方证、连枝饮方证、沙参麦冬汤方证等;王玉得[15]认为宜用叶天士“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扁豆、甘草)治疗。本方既能清胃火而生津液,又能防止滋阴之品助湿碍胃,是一剂比较理想的滋养胃阴的方剂;马彩兰[16]认为,本病的

胃病的发病原因及有效营养调理方法

胃病的发病原因,非常有效营养调理治疗方法,好好照顾自己的胃 一胃病的发病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营养的不均衡和不充足,饮食上饱一餐饥一顿,长期的药物刺激对黏膜组织的损害,长期的处于应急反应中,如性格比较完美的人和有洁癖的人,以及经常容易生气,经常容易紧张压抑的人,经常容易负面情绪,再有长期的烟酒,及化学食品的刺激,都会成为胃病发病的原因。尤其是那些性子急,容易紧张且长期精神压抑的人,更较常人易发胃病。因为人体的本能是,在遭遇应急反应时,身体首先调用的是黏膜组织的营养物质,把它拿去先进行应急反应。同时关闭胃的一些功能,使胃出现一些生理性的不适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调用这里的粘膜组织,加上供给身体黏膜组织细胞的材料不足,造成这里的组织细胞更新的速度很慢,也就是说胃的粘膜细胞更新的速度慢,粘膜细胞死亡的速度,远远大于胃粘膜细胞生长的速度,结果就造成了对胃的慢性损害,这种日结月累的损伤,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材料来修复,或材料来源不足,就会慢慢出现一些病变和症状的发生,病变诸如急慢性胃炎等。症状诸如: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甚至呕血黑便。 二认识胃的构造及消化功能 胃的疾病属于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胃分为喷们、胃底、胃体、幽门等部分,喷门与食管相连接,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幽门具有发达的括约肌,可以有节制地使胃内的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同时,它又能阻止十二指肠内的内容物反流入胃,胃壁分四层,即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层。胃壁上的细胞还分泌二种黏液来保护胃壁,以免自己被自己分泌的酸性胃液所消化。胃的粘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可以分泌盐酸和内因子、蛋白酶厡及碱性黏液。胃的幽门还分泌一种胃泌素。而且胃还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正常情况下可容纳食物1-2L,胃的主要功能包括暂时储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性的搅拌,实现物理性的消化,同时胃器官还

治疗胃痛小偏方

治疗胃痛小偏方 注意:民间偏方,请因病慎用,祝君健康! 方1 【组成】于姜6 克、香附30 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 克,米汤送下。 【主治】虚寒胃痛。 方2 【组成】干姜、良姜各30 克,粳米适量。 【用法】煮粥分3 次服。 【主治】虚寒胃痛。 方3 【组成】花椒1.5 克、老姜4.5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受寒胃痛。 方4 【组成】生姜60 克、醋及红糖各适量。 【用法】醋浸泡姜24 小时,取姜加红糖开水冲泡服。 【主治】胃痛。 方5 【组成】生姜30 克、丁香4 克、白糖50 克。 【用法】姜捣烂,丁香研未,加水以文火煮至挑起不粘手为度,盆内涂油,倒入药膏,稍冷切作50 块,随意服之。 【主治】虚寒胃痛。 方6 【组成】石灰30 克、明枯矾各16 克、姜汁60 克。 【用法】上二味研为细未,以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 粒,1 日2次。 【主治】胃痛。 方7 【组成】葱头30 克、生姜15 克。 【用法】共捣烂炒热,装布袋熨胃部。 【主治】胃痛。

方8 【组成】面粉、葱白。 【用法】共捣泥,如梧桐子大,每天服7 粒,温酒送。 【主治】急性胃痛。 方9 【组成】小茴香50 克、白酒500 毫升。 【用法】浸泡密封7 天,酌饮。 【主治】胃痛。 方10 【组成】香菜叶1000 克、葡萄酒500 毫升。 【用法】浸泡3 天去叶饮酒。 【主治】胃痛。 方11 【组成】生姜120 克(捣烂)、面粉30 克、蛋清2 只。 【用法】调匀贴痛处。 【主治】胃痛。 方12 【组成】生姜30 克、陈废10 克、胡椒30 克、鲜鲫鱼250 克。 【用法】三药布包入鱼腹,炖熟食。 【主治】胃痛。 方13 【组成】栀子、草豆蔻各31 克,生姜适量。 【用法】二药共为细末,以姜汁糊为丸,每次服5 克,1 日2 次,米汤送。【主治】郁热胃痛。 方14 【组成】山植、山植叶各15 克、蜂蜜适量。 【用法】水煎,蜂蜜调服。 【主治】伤食胃痛。 方15 【组成】大蒜、米醋适量。 【用法】醋煮大蒜,食之。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六一、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秘方(7首) 61.1 滋胃饮 【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玫瑰花、炙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 佐理气而不伤阴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 ,且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本方适用于胃阴亏虚证,对证 投用,每获卓效。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 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

、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 ,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0克。 【疗效】屡用效著,一般服3~5剂即见效,继服可愈。 61.2加味黄连温胆汤 【来源】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6克,竹茹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壅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主症为痛、胀、嘈 、热,故病机多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 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 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半夏与川黄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 ,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 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

治疗胃病验方

治疗胃病验方 1、枳实、白芨各3钱煎服,外加利特灵1片,日服3次,10日即愈。 2、取鲜香菜50~100克,洗净捣烂取汁或再加白萝卜汁1匙炖服,对老年人胃痛怕冷者, 效果尤佳,一般服1~2次,不能久服。 3、将7个核桃去皮切碎,用铁锅小火炒至淡黄色时,放入62.5克红糖,再炒几下即可出锅,趁热慢慢吃下,每天早晚空腹吃完,过半小时后才能吃饭与喝水,一定连服12天不间断。 4、乌梅子2个,红枣3个,胡椒13粒,研末一起做一丸,用白酒吞服。年久胃病一次2丸。(特效) 5、鸡蛋皮烧黄,研成细末,早晚各服3钱,开白水送下。 6、大枣7个去核,丁香40粒研末,装入枣内,焙炒焦磨末,分7份,每次1份,口服2次,温开水冲服,轻者1个疗程,重者2个疗程。 7、用山楂或山楂片1两炖冰糖,每日喝几次,治疗偏食。 8、慢性胃炎:干橘子皮30克,炒熟后磨末加白糖3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每次6克,日服3次,1日后胃疼即止。 9、胃炎:(1)、鲜茅根50克,益母草20克,水煎服,一日1剂。 (2)、鲜茅根30克,车前子30克,熟地20克,水煎服,一日1剂。 (3)、冬瓜皮20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20克,水煎服,一日1剂。 (4)、冬瓜皮20~30克,玉米须20克,水煎服,一日1剂。 (5)、花生米、大枣、冰糖各50克,用水先煎花生米,后加枣、糖煎汤,每晚睡前服1剂。 10、核桃7个,蜂蜜适量,将核桃去皮取仁,再把核桃仁放入盛有蜂蜜的碗里,薄薄蘸上一层蜂蜜,然后一次把7个核桃仁吃完,必须在早饭前吃,即早晨空腹食用,坚持数日,胃病即可见效。 11、20多年患者,都不能工作:用普通葡萄酒数瓶,把酒倒入广口瓶里,将香菜洗净,按1:1比例,密封泡6天即可,早中晚各服1小杯,连服3个月,没过的香菜还保持绿色,可以吃下,效果更好。 12、浅表性胃炎:每天早晨用开水冲兑1杯蜂蜜水,空腹饮下,活动1小时后再吃饭。 13、慢性胃炎:绵白糖50克,白酒40克,2个鸡蛋清放碗中搅匀,倒入锅里,用文火焙至水分蒸发完,呈杏黄色(不可糊了),中午饭前1小时服下,口服一次,一般连服3—5天,可以根治。 14、胃炎:呕吐不止,将心里美萝卜洗净切碎,煮水放点糖,趁热喝下。 15、慢性浅表胃缩性胃炎:公猪胃1个洗净,表面脂肪不用去掉,翻过来,将黏膜洗净待用,将心里美萝卜种150克,水泡1—2小时,然后控水装入公猪胃里扎好,放砂锅里加水没过猪胃煮熟,1天吃完,连萝卜都吃,1个疗程7天,连服7次,注意:初吃者有轻腹泻,勿忧。 16、胃痛:(胃寒)将鲜姜洗净切薄片,在绵白糖滚1下,用筷子夹放香油锅里,待姜片颜色变深,轻翻一下,又稍炸出锅,每次2片,饭前趁热吃,1天2—3次,10天左右见效,半个月根治。 17、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吃药也止不住,吃风油精,每次6滴,即止泻,有特效。 18、胃痛:在酒盅中放少许红塘倒入白酒(二锅头)点燃白酒,再用筷子调匀,趁热喝下,即见效。 19、萎缩性胃炎:取10—20克的刺儿菜,洗净去根,每日煎服1次,长期饮用。注意:气血虚者勿用。 20、胃病:用鸡蛋皮3个,炉边烘干,研末备用,发病时,内服一次服完,温开水送下。 21、胃肠炎:煮一大碗老蚕豆,(要煮烂)加点白糖,每日分2次吃,连豆吃下,2回见效。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详解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 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 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 2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 3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 4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上班族治疗胃痛偏方大集合

上班族治疗胃痛偏方大集合 关于《上班族治疗胃痛偏方大集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胃痛一直是白领们的职业病,那么治疗胃痛的偏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健康养生网总结了45个民间常用的治疗胃痛的偏方大全,供参考。 1、竹黄100g,白酒500ml。竹黄浸白酒中7至10天后用,日服1至3次,每次20至30m1。 2、杜鹃根15g,鸡矢藤24g。水煎服。 3、苦金盆适量。研末,吞服0.3至0.5g。 4、普通葡萄酒数瓶,把酒倒换在广口瓶里,再放入洗净的香菜,比例为一比一。密封泡六天即可。早、中、饭各服一小杯,连服三个月。泡过的香菜假如还保持绿色,能够一起吃下去,成效更好。 5、阴香根皮3至9g。水煎服。此方亦用于水泻。

6、土木香6g,川楝子9g,杭白芍9g,神曲5g,谷芽15g,麦芽15g,蒲公英15g。水煎服。 7、罗汉松果9g,南五味子根9g香橼6g。水煎服。 8、海州常山30g,台乌10g,神曲15g,谷芽15g,麦芽15g。水煎服。 9、铁冬青树皮18g,葱头5枚。水煎服。此方用于胃痛热证,也可用于腹痛热证。 10、小果蔷薇根60g,雄鸡1只。鸡宰杀洗净,小果蔷薇根用麻油炒后纳入鸡腹内炖服。 11、仙人掌茎15g,制香附15g,石菖蒲3g,高良姜9g。共研成细末,每次服8g,日服3次。 12、山橿根6g,南五味子根皮9g,灯心草6g,车前草6g。水煎服。此方用于胃气痛。 13、山梅花根皮24g,狗肉适量。加水炖,调白糖服。此方用于胃气痛,也可用于疟疾、挫伤、腰胁疼痛。

14、有些人受冷风刺激后时常会惹起胃疼,可吃些炒熟、煮熟,甚至生的花生米,用不到100克,胃疼即可见轻消散。 15、鲜白背时根60g,小母鸡1只。白背叶洗净,小母鸡宰杀、洗净,加水炖服。 16、羊耳菊30g,台乌9g,川楝子9g,南五味子根15g。水煎服。 17、野鸦椿果30g。水煎服。此方用于气滞胃痛。 18、光叶海桐根15g。水煎服。此方也可用于牙痛、风湿骨痛。 19、大种鹅儿肠根(研末)1.5至3g。用米汤吞服。此方用于胃胀痛。 20、山海棠全草3至9g。用酸腌菜水煨服。此方用于胃酸多者。 21、杨梅根30g,鸡1只。鸡宰杀、去头足,将杨梅根纳入鸡腹内,水炖服。 22、岗松根15至30g。水煎服。此方也可用于腹胀腹泻、风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