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许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电视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日益丰富,节目制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电视机构对节目的评估也更加重视,大多数电视台已经建立起一套涵盖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价和成本指标在内的节目评估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收视率已经成为国内电视机构开展节目评估和“末位淘汰”的唯一参考依据,“收视率崇拜”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问题是,国内电视业界和学术界实际上都意识到收视率导向的片面性,许多电视评估机构也已经制定出比较全面的电视节目评估指标体系,却无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这是什么原因?笔者以为,电视的过度市场化和对电视公共性的漠视是其根本原因。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改革,在现存的电视观念和体制内是无法突破的,它有赖于对电视多重属性的准确把握。政府、传媒和公众的关系,是传媒业永恒的主题,三者的博弈导致了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三十年演变。

一、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三十年演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新闻界对电视基本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政治——市场——公共性的转变,与此相应,我国电视节目的评估主体也经历了政府——传媒——公众的变迁。这种变迁,直接引导我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演变,也影响到我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各种评估机制的评估主体、依据、指标和节目特点均有明显差异,见下表:

表一:三种不同节目评估机制比较

⒈政治导向的节目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电视机构是国家的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府拨款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电视机构普遍没有生存之忧。此时,党和政府是节目评估的主体,节目质量高低主要看党委满意、政府满意,能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节目就能获得较高评价,节目评估的主动权掌握在党委政府手里,节目评估的主观性强,评估的主要依据是节目和法规、政策的契合度,其直接后果是节目的宣传色彩浓厚,节目制作与观众需求脱节,节目严肃、呆板、生硬说教。

⒉市场导向的节目评估

1979年,上海电视台首次播出电视广告,其后我国电视媒体逐渐恢复了广告和节目经营。上世纪80年代传播学正式引入我国,“传者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被“受众中心论”代替,传媒的产业属性和信息传播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接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电视业被推向市场,完全靠广告维持生存。党和政府也转变职能,由直接控制电视机构的宣传变为间接指导和监督,赋予后者较大的自主权,“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我国电视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同时,全国所有省级台都已上星,

央视和各省台信号都已覆盖全国,引发了电视节目受众和广告资源的白热化竞争。

与此同时,电视机构获得节目评估的自主权,广泛引入收视率指标,作为节目质量和广告投入的主要依据,这标志着中国电视传播界对收视率指标的正式承认和接纳,商业利益成为主导电视节目评估的主导力量。1986年央视首次对本台节目开展大规模的收视率评估,1 995年“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成立,1996年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诞生。同年,AC尼尔森公司登陆我国,之后,国内收视率调查呈迅猛之势,收视率市场被激活。在市场导向的节目评估机制下,收视率几乎成为衡量节目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电视节目传播目标是广告商满意、投资方满意。在不违反国家法规政策的前提下,电视机构把追求商业利益作为其主要目标,这一方面促进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和庸俗化之风。

⒊公众利益导向的节目评估

本世纪初,电视传播的过度市场化和对收视率的崇拜引发了业界和学术界对市场导向的节目评估机制的反思,收视率作为较有客观性的量化指标,操作相对简便,也较易获得广告商和赞助方的信任,但收视率只是评判电视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最突出的不足是只能提供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多寡,而无法说明观众对节目的喜好和评价,收视率只是一个量化指标,无法对节目做出质的评定。更严重的是,以收视率作为评估的主要指标,必然忽视公众利益。电视机构为了提高收视率甚至不惜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假新闻、庸俗化和新闻炒作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伤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不少学者因此提出,新一轮的新闻改革应该以公民的知情权为中心内容而展开,相应的,节目评估也应该以公众为主体展开。

这方面,国外同行已经作出不少尝试。英国BBC用“欣赏指数”衡量电视台节目品质;美国也推出“热情指数”和“表演者指数”,定期了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评价;加拿大广播公司提出“享受指数”;法国则提出“兴趣指数”。香港地区从1991年起也正式进行“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

央视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除了收视率以外,观众满意度、专家评价和成本指标受到重视。几项指标的权重分别划定为:客观评估指标(收视率和满意度)50%,主观评估指标(领导评估、专家评估)30%、节目成本20%。这样的评价标准,首次将公众作

为评估的主体,体现了对电视公共性的认识。电视除了引导舆论、创造利润,还有教育和信息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与否,只有作为节目接受者的公众才有发言权。公众导向的节目评估,真正体现了受众中心的传播理念,从质的高度对节目作出评价,节目制作和传播是为了公众满意,社会满意。

二、政治、市场与公众利益的博弈

新闻改革三十年来,政治、市场和公众利益在电视节目评估中的力量博弈始终存在。这种力量博弈背后反映的是党和政府、电视机构、公众对电视节目价值取向的差异。

“传媒制度的本质差异,在于政治取代市场和市场取代政治的程度”①。显然在我国的电视国有体制下,市场的力量不可能取代政治的力量。由于我国不允许私人办电视,党和政府掌握着电视机构所有权,市场导向的节目评估必须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前提下才能实现。但政治和市场的冲突也客观存在,党和政府必须确保电视舆论导向的正确,电视机构需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利润,一味追求利润可能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单调的宣传也可能降低节目收视率。“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质是政府与电视机构博弈的结果,党和政府为了保持自己对电视机构的控制,坚持电视机构的事业单位建制,并从人事安排上直接干预电视宣传,电视机构也在体制允许范围内自负盈亏、追求利润。由于中国传媒的国有性质,当电视市场利益和政治导向发生冲突时,党和政府仍然居于强势地位,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要求电视机构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电视宣传也明确规定必须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如果电视节目违反国家法规和政策,党和政府拥有一票否决权。

而在政府、电视机构和公众三者中,公众始终处于最弱势的地位。电视机构在评估节目时,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其次要考虑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都是有法规和指标来约束的。至于公共利益的保障,仅仅作为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而存在,主要依靠机构工作人员的良心和职业道德来维系,完全依靠自律,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久而久之,必然使得公众利益从属于政治和市场利益的考量。传媒公共性缺失,这是世界范围的传媒危机,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传媒公共性的主要体现,就在于其发挥公共领域的功能。所谓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用哈贝马斯的定义,“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②。哈贝马斯认为,在政治权力和市场权力

的支配下,传统的“公共领域”发生了结构转型,换言之,传媒受到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使其保障和推动公共领域的功能日渐式微直至缺失。从电视节目来看,其公共性的缺失突出表现在节目评估中,公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在影响电视节目评估的力量博弈中,呈现政治>市场>公众利益的趋势。归根结底,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是由我国现存的电视所有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决定的,在体制范围内解决不了问题。

电视节目评估机制改革的设想

目前,我国的电视机构普遍实行了频道专业化改革,根据节目的不同受众和内容分为不同的专业频道,每个频道又分为不同的综合性和对象化栏目。虽然也有新闻频道、文艺频道和公共频道等等的划分,但采用的节目评估标准基本相同,仍然是市场主导,兼顾宣传,这就给公共频道、科教频道这些服务于社会公众利益的频道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由于要考虑收视率,不得不播放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从而出现“公共频道不公共”、“教育频道没教育”的怪现象,电视的公共性无从体现。

因此,笔者以为,电视节目评估机制改革,前提是电视业的结构调整和分类管理,按照电视机构和节目的不同属性,分为政治性、商业性和公共性三种不同属性的电视机构,和新闻频道、商业频道、公共频道三种不同属性的专业频道,共同实现政府、传媒、公众三者在传媒结构中的利益均衡,并分别制定不同的节目评估标准。对于政治性和公共性的频道,担负着政治宣传、公民教育的重任,这类节目内容的严肃性和受众的对象性往往使其很难达到高收视率,因此节目评估也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反之,商业频道和节目的评估也不宜采用政治导向或公众利益导向。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评估指标不断增多,在收视率之外,又增加了修正收视率、观众满意度、领导专家打分、成本、广告、预算等等指标,要求各种类型节目同时满足所有的评估要求是不现实的,只有剥离节目本身不应承担的责任之后才有可能达到最接近真实的评估效果。改革以后,三种不同电视频道实行不同的节目评估机制,见下表:

表二:三种不同电视频道的节目评估

对于新闻频道,由于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应该退出节目的市场竞争,主要由党委和政府出资来维持其运转,并且应该制定政治导向的节目评估机制,以舆论导向、宣传效果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节目评估的主体应该是党委和政府。

对于文艺频道、体育频道、影视频道等商业性频道,其主要目标是追求盈利和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应主要依靠广告和节目经营收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实行企业化管理,节目评估应以市场导向为主,以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的主要依据,评估主体是电视机构。

对于科教频道、公共频道、少儿频道、农村频道等等公共性频道,其主要目标是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等,应该退出市场,经费主要来源于电视收视费用、政府拨款、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节目赞助等渠道。这种做法避免了公共电视为争夺广告市场以收视率为价值取向而媚俗。这类节目评估应以公众利益导向为主,以观众满意度、节目美誉度为主要评估指标,评估主体应该回归公众。

结语

中国的新闻改革历经三十年,目前面临一个新的拐点,“如果说,三十年的改革依赖并发挥了市场的解放力量,那么,步入传媒改革的正题,就必须超越市场”③。电视的过度市场化和公共性的缺失,是产生收视率崇拜的节目评估现状的根本原因,电视节目评估机制改革要取得实效,前提是电视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变革,建立政治性、商业性和公共性并存的电视结构,并分别制定政治导向、市场导向和公众利益导向为主的节目评估标准,是我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改革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 002 年6月版,第23 页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页

③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六期(2008)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讲师)

电视节目监评的现状与思考

◇安平

近年来,媒介批评之体制内“批评”①日益受到管理高层的重视②。作为体制内批评之一种,电视节目监评属于新闻阅评范畴。目前全国有多家电视台都开展了此项工作,如河南台、陕西台、辽宁台、重庆台、南京台等,均设有专门负责的部门、专业的节目监评队伍,按时组织监评,及时汇总播出反馈和监评意见,以便节目组对照学习、参考整改。

媒体自行组织对自身节目(主要指自办节目)的监评,其基本用意一方面是响应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保障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监评员作为电视观众中的特殊受众,专门负责监看节目导向、评议宣传效果、提高节目质量,带有新闻业务指导的涵义,这是节目监评的外在要求。同时,由于电视受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媒体的关注和质疑,也使得媒体自身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批评意识,因此作为内在动因,节目监评又具有倾听观众意见、贴近观众实际、满足观众要求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也有电视媒体放大节目监评中评价节目质量的作用,将其与节目综合评估体系相结合③,作为节目质量监督、考评管理机制和节目质量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中央台、上海文广、江西台、湖南台、杭州台等,其节目评价在节目质量评估中占有一定的权重。

从节目监评组织的构成来看,当前各媒体节目监评队伍的基本构成为宣传管理部门、新闻界资深人士及高校专业媒介研究者、普通观众四大群体,并以电视媒体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或退休的老同志为主体。理论上的电视节目监评队伍,要具有范围广、人数多、界别全、涵盖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同时还要保证地域结构(如城乡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搭配,以确保各类节目都有适合的人群代表监看,使节目能够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如辽宁电视台节目监评员队伍的主体是省内宣传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的资深人士和高等院校传媒研究者,并有一定比例的农村观众参与,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注意了合理搭配,务求更精确地倾听到各栏目目标受众的意见。

在节目监评的具体操作中,各媒体基于重视程度和台情的不同,节目监评的操作又各有侧重。如河南电视台为了使节目评审工作更具权威性,吸收了一批权威的、年轻的、新锐的专家学者,在监评自办栏目的基础上,也要求专家就编排、改版、长假节目、重点栏目等进行专题研究。陕西电视台节目监评工作由发展研究部负责,对全台自办栏目进行监看,监评意见定期在内部刊物《陕西视评》的“节目点评”专栏上公布;辽宁电视台的节目监评始于2002年,由节目宣传管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现在已经有100余名监评员,每周都汇集整理大量的监评意见,以《监评参考》《监评快报》等形式提供给台领导及各频道、栏目。重庆电视台设有一个专家评议组,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深行业人士以及离退休广电行业专家干部组成,人数十余名,每周举行例会,专家轮流参与,发表意见。广东台则组织了一个由几十位专家学者、热心观众组成的监看组,定期反馈他们的收看意见和建议;总编室每月出版一期《电视编播实务》,其中的“监评在线”栏目会选择一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刊登④。

另外一种“非独立性节目监评”以节目评估体系之一部分的形式出现。如在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中⑤,主观指标即指领导、专家的意见。通过对随机抽取的节目样片进行审查,围绕节目导向、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表现手法、节目包装、主持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议打分,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营造健康向上的电视文化氛围,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在整个节目评估体系总占有30%的权重。其中领导评估占主观评估权重的60%,专家评估占40%⑥。江西电视台节目考核体系中的主观指标也是指专家评审的意见,专家评审组由2名台领导、2名老同志(具有正高级职称)和5名在职人员(具副高级以上职称)组成,对自办节目实施百分制考核,占有20%的权重。考核周期为每季度一次,参加评审的节目每月一期,随机抽定。在苏州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体系中,也比较重视专家领导的监评意见,这些意见通常发表在每周的电视新闻评议简报中。

节目监评的体制内批评特质,决定其根本任务必然是为媒体服务。通过了解广大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意见以及社会反响,目的是把握节目运行走势,科学评价节目质量,为节目创优提供服务和依据,为领导层实施节目管理和调整提供服务和依据。尽管节目监评如此重要,但是当前在节目监评的具体操作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虽然有些媒体建立了节目监评队伍,但是节目监评实际发挥的作用依然十分有限。原因是一些电视媒体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节目监评的重要意义,对建立健全的节目监评机制缺乏必要的制度性支持,致使无法有效地使用监评意见,其功用和效果不明显。从新闻宣传管理的角度来说,节目监评是加强宣传宏观管理、确保宣传导向、改进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从行业规范、提高媒体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角度看,节目监评则是媒体主动接受观众监督、加强行业自律的重要手段,是媒体在媒介化社会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也是监评媒体在政治、政策、导向、热点、格调以及舆论监督等方面引

导舆论传播,把好关、把好度的必然选择⑦。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目监评关乎媒体的健康发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从节目监评的组成人员和监评实践来看,媒体对这种批评的专业化、规范化探索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专业力量还不够强大——既缺乏系统的理性化认识,也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规范性实践,在有组织、针对性强等优势之外,存在的学理分析不深刻、问题止于表面等也非常突出。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节目监评也不能忽视观众的意见,不能简单地以精英意见代替观众意见,毕竟电视节目是做给观众看的,节目好不好看,观众最有发言权。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传统的观众联系方式如观众来信反馈意见急剧减少,而网站留言、短信、电子邮件等反馈量均呈上升趋势⑧,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就使得普通观众参与电视节目评价成为可能。因此媒体要面对的是要扩大节目监评成员的范围,通过推进开放式监评,虚心听取观众的意见,提高认识,真正地把“批评的权利”还给电视观众;而从学界的角度来说,则需要专家学者们在坚持独立批评的基础上,从中国媒介批评的实际出发,加强研究,使媒介批评的实践服从和服务于媒体传播质量和传播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界的努力切实解决业界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中国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

毋庸置疑,对监评意见的使用是衡量电视媒体对批评是否重视的重要标志。与具有宣传管理性质的新闻阅评受到媒体高度重视不同,电视节目监评则因媒体重视的不同而运作的形式和发挥的作用也迥然不同。有的媒体建立了节目质量监评每月例会制度、季度通报制度,节目监评警钟长鸣;有的媒体坚持监评意见、反馈意见和整改结果“三见面”,要求监评必有反馈、必有措施、必有改进,视节目监评为提高节目质量的利器;当然,也有的媒体只是把节目监评作为节目质量管理和调控的一种手段,只在决定节目调整时相机使用。至于那些混杂在节目评估体系中的非独立性节目监评,则也因媒体运作中的差异而大相径庭,囿于篇幅,不再探讨。

注释

①体制内批评属强制性批评,包括宣传管理部门的批评(新闻阅评)、政府管理部门的批评(报刊审读、新闻监评)和媒体内部的自律(电视节目监评、电台节目监听、内部评报、网络监看等)

②2007年4月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法制宣传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综艺娱乐节目的意见》等文件,开展了以选秀、涉性等节目为治理重点的抵制低俗之风专项行动。2008年4月以来,总局又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监听监看系统,在出台了收听收看、诫勉谈话、批示反馈和通报批评等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群众投诉反馈机制,24小时开通5部录音举报电话和网络

举报;设立整改、警告、停播三级处罚机制和定期提示机制,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同时还制定下发了《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对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表现形态、惩戒方式等作了操作性较强的规定

③目前,国内电视媒体常用的节目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单纯使用收视率的节目质量评估;使用收视率和领导、专家评分相结合的节目质量综合评估;使用收视率、满意度和主观打分进行的节目质量综合评估

④⑧刘燕南、商建辉:《反馈的变奏:“数字受众”VS“意见受众”——中国电视台观众反馈现状调研报告》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⑤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体系建立在科学的节目分类体系上,使用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和成本指标对全台栏目实施综合评估。并对此三项评估指标的得分加权计算,最终获得节目的综合评估指数。参见王兰柱:《中国电视节目评估: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⑥王兰柱:《中国电视节目评估: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第101页

⑦吉炳轩:《新闻宣传要把好关把好度》,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3期

(作者单位:辽宁电视台节目宣传管理中心)

2008年广电新媒体的监管

融合发展与社会影响研究述评

◇郭小平管玲

汶川大地震最先由网络媒体传出去,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第一次作为独立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2008奥运会转播体系,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成为2008年的社会热点。

一、视听新媒体产业的监管

2008年,新媒体迅速成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新媒体价格下降;受众偏好的变化,以及“长尾效应”中“小众”内容产品的制作和传播。

⒈网络恶搞、网络版权与网络净化

网络视频恶搞。新媒体催生了恶搞行为,“恶搞”(KUSO)给新媒体带来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空间。利用图片、视频剪辑等技术的网络“恶搞”,其颠覆性嘲弄、精神的无政府状态以及民粹主义式的气质,满足了人们对“权力——抵抗”二元话语的后现代想象。例如,由北京奥运会会徽和恒源祥商标组成的广告、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古典名著《西游记》与《红楼梦》,均在国内外遭到“恶搞”。

版权保护与网络净化。2007年末,电影《色·戒》中遭到删减的片段以及遭禁的《苹果》,作为视频点播节目在优酷、我乐等视频网站迅速传播。其后,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实施《互联网视

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引发了两方面的争议:网络视频节目服务的规范如何界定?管理部门的规制是否恰当?

⒉国外视听新媒体管理经验研究

欧美的视听媒体规制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美国和英国目前都已建立单一的独立国家级管制机构,对电信和广电的网络、内容、业务、运营和市场进行统一监管。欧洲委员会颁布的《互联网非法和有害内容管理条例》试图通过用“非法”和“有害”信息的“二分法”把互联网的内容进行分类处理。人们可以将有害的内容留给了媒体“自律”,“非法”的内容则分配给了法律来“他律”(Price,2002)。根据《互联网非法和有害内容管理条例》,在线新闻(Online Journalism)所谓的非法内容依据各成员国法律条文进行界定,有害则根据各国的文化差异情况界定。

⒊我国新媒体法律监管与产业规制

网络色情、网络恶搞、版权保护与网络侵权,引发社会对视听节目法律管制与行业自律的思考。新媒体为网民提供了更广阔的言论空间,但大量侵权现象也同时产生。应对影像传播的泛滥与保证导向正确,有效维护新媒介技术的充分利用和人格权(名誉权和隐私权)保护的平衡尤为重要。

2008年1月31日,由广电总局与国家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实施。规定的内容共有29条,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明确服务主体的国有身份,保护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运营,禁止个人参与时政类节目网络传播。3月,国家广电局开始定期公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抽查情况,警告处罚甚至责令停止一些视频网站。但此规定也引起了一些异议,有人认为当前应立足于技术本质和社会影响来制定规则。

二、手机电视

⒈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

手机是大众化的个人通讯与娱乐的媒体。iResearch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 2008年全球手机电视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14亿美元。针对手机电视三种运营模式(移动模式、广电模式、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研究者认为合作模式将是未来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主导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电视市场发展的潜力以及网络带宽的限制、移动终端的局限、价格问题、用户需求的考虑等发展瓶颈。这些发展瓶颈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内容同质化以及与内容服务商协调问题;移动网络容量和数据信道速率的技术问题;手机电视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广告经营策略模糊。手机电视是一种大众化的非主流媒体①,其内容建设应寻求区别于传统主流媒体的差异化发展。

⒉手机电视发展的方向

作为广电和电信业融合的产物与业务增长点,手机电视业务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解决我国手机电视与现行监管问题,要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合理与动态的监管,体现服务职能。实现媒介融合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处理广电产业与电信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索合作运营模式;以广告为突破口探索多种盈利渠道;

实现内容的创新,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手机电视还可以向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与新闻视频检索,开设“分众”传播的频道。

三、IPTV、网络电视与分享视频

⒈IPTV的发展研究

据In-Stat/MDR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IPTV市场价值总计将达到37亿美元。市场调研公司isuppp li公司也预测,2008年中国将拥有360万IPTV用户,到2010年,用户数将达到1740万。

①国外IPTV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从国外来看,美国“是有线电视或有线数字电视非常发达的地方,IPTV的进展不是非常理想;相反,有线电视业不发达的地方,IPTV会有一定的市场,如法国、意大利”。我国与美国有一定相似性,都是世界上有线电视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我国IPTV的市场不会太大。但由于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与付费电视业务的开展还在启动阶段,也会从客观上给IPTV提供一定发展空间。

② IPTV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IPTV市场涌现五种商业模式,即杭州模式、哈尔滨模式、河南模式、上海模式以及江苏模式。它们和成熟的IPTV商业模式相比都还有一段距离,但其富有建设性和开创性的尝试则为未来IPTV商业模式的成熟与成功确立了方向,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至今没一个明确的标准;还仅仅限于概念层面的炒作;画质低劣;国内网络普及程度不够;机顶盒技术相对落后;节目来源不足。

⒉网络电视与分享视频

艾瑞尔市场咨询公司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约占网民总数的81%,上网欣赏视频节目已成为仅次于搜索的第二个网络需求。

目前网络视频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视频直播类,即网络电视,如PPstream、PPlive等;另一种叫做视频分享类,即微视频,为用户提供视频上传、播放和分享服务,如YouTube、优酷网、土豆网等。

传播电视节目的P2P流媒体网络电视发展迅猛,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成电视频道,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动漫卡通,体育直播与回放,财经节目。网络电视改变了人们看电视的习惯,满足了用户随时收看节目的需求,但它也存在如下问题:内容资源短缺;节目版权纠纷与节目传播的政策风险;跨地区甚至跨国传输挑战广播电视系统“属地化管理”原则;除广电总局56号文外没有专门的法规条款;对不良内容的传播控制复杂;版权管理难;资本构成监管难;从监管传统广播影视到监管新媒体的体制机制转变难。

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网络视频发展

目前,网络视频的运营成本主要由带宽、服务器、市场推广构成,如优酷网每月带宽费用是2400万元左右,每年超过2.9亿元。2008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400多家视频网站面临融资门槛,再加上获得广告额减少又缺乏成功盈利模式,一些视频网站先后传出大幅裁员、节省带宽等的讯息,以控

制成本。面对金融危机,视频网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渡过难关:开源节流;寻找新的盈利点;差异化发展;继续扩大融资渠道甚至寻求行业合并。

四、视听新媒体与媒介融合

报纸与电视融合于网络平台。近两三年,美国报纸网站视频的发展呈大幅增长之势。2007年,美国前100位报纸网站中,有92%提供网络视频内容。这主要源于:视频是多媒体新闻的应有之义;传统电视的不足;对稀缺的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媒介融合的趋势。

视听新媒体使广电媒体从上游的内容制作到播出平台,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②。新加坡新传媒集团旗下的电台尝试新媒体化生存。这既是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又是新形态节目内容的萌发,既是听众的精准定位,又是广告的高效覆盖。

电视新闻整合民间“微内容”。由“草根”创作的网络视频,可能造成所谓的“去电视化”现象,但网络视频不可能完全代替电视。网络视频正在突破长期以来由传统电视为主要媒体所主导的影视空间,正在快速拓展着影视空间,如新的收视习惯正在形成、让网民参与制作短片、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等。应对新媒体传播,电视在发挥比较优势(公信力、直播、深度报道)以稳固传统电视新闻收视市场的同时,要改革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如重视“使用者制作的新闻”,整合民间“微内容”③,甚至借船出海增加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同样,网络电视门户——悠视网(UUSee)坚持用大部分预算购买最受广大用户欢迎的正版内容,并有意识地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凤凰卫视等80家电视台和影视公司实现了战略合作。

五、视听新媒体的社会影响研究

⒈多学科地拓展视听新媒体研究

跨学科是2008年新媒体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新媒体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拥有相应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提供了参与平台。我们必须从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与政治学等视域,重视和研究视听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新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接收终端与传播方式,它促进新的亚文化圈的形成、文明的对话与信息公开。新媒体带来媒介生态、文化传播形态和受众使用模式的变革。网络视频是高校学生接受视听信息的主要媒介和来源,也是学生课余时间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这表明青年学生要求独立的话语表达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文化事实,但也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④。

⒉新媒体与公共传播

分享视频共享网站的“YouTube效应”,造成社会、政治及文化改变,也改写了影像与全球网民的关系。其自下而上的草根特性,唤起人们对公共传播与公共领域的民主想象。强调公共利益作为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文字与影像将进一步自下而上地推动媒体的变革。

⒊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应用

尽管2008年危机不断,政府与媒体吸取了SARS报道的教训,及时公开信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化解危机。西方危机报道中的新媒体应用,为我国的危机报道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汶川地震后,新媒体在信息传递、情感宣泄、组织救援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总体信息”、“个人信息”和“运用信息”的需求,有效填补了传统媒体功能上的空白。新媒体在危机中发挥了有别于传统社会动员模式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的社会动员功能。

结语

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只是为广播电视新媒体化的发展与转变奏响了动听的序曲。2 008年视听节目新规制的出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视频网站的大裁员……这一切又表明:视听新媒体的发展与监管仍充满诸多诱惑、迷茫与变数。

今后研究的建议:从研究方法来看,可以融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特别要注意运用规范的定量的方法研究视听新媒体,如新媒体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受众接触与使用新媒体的行为特征等;从研究内容来看,可以拓展视听新媒体的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在网络传播学的基础之上,继续拓展视听新媒体的媒介生产社会学、新媒体与政治、新媒体管理、新媒体与国家安全、新媒体与社会心理以及媒介新技术批判等跨学科的研究。

注释

①姚争、赵建飞:《手机电视:非主流的传播特性与内容建设》,《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②徐敢峰:《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第106页

③唐俊:《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新闻记者》,2008年第5期

④郭小平:《风险传播视域的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8期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8CXW008]、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q021]、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跨

媒体记者的培养与新闻媒介融合专业的构建研究》[立项编号:2008063]的资助。)

浅谈制播分离下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建构

作者:李建凯

关键词:制播分离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来稿选登┊阅读:367次┊

实行制播分离是电视传媒产业化运作的一个重要标志,目的是引入新的经济机制,刺激和提高电视节目的创作。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制播分离的实现,势必会造成播出机构与制作机构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节目收购的问题上,分歧是在所难免的,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节目评估体系,否则,按质论价就成为一句空谈。

一般而言,媒体目标定位越单一,节目评估也就越容易。过去电视台是以导向功能和传播功能定位的,节目的评估就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大了点,不过好在节目是自己生产的,差不太多也就过去了。现在情况就大不相同,因为制播分离的实质,对于电视台来说,是把节目选题、节目质量带来的经济风险转嫁给了制

作单位,其目标追求的产业化色彩十分浓重,所以,在利益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驱使下,必然要求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更加趋向于科学和规范。

一.对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要求

建构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为的是用权威的调查数据、科学的质量指标、统一的管理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对节目质量的优劣,作出权威的评估,从而在制播分离的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为电视节目的合理定位,设置和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把对节目和节目制作机构的评估管理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上;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节目评估手段,进一步促进节目质量的大跨越,以实现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最终达到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建构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实际操作中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1.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应该具备科学规范的评估要素。

现在,我国对电视传媒的三大功能定位,即:喉舌功能、传播功能、产业功能,决定了优秀的电视节目必然是导向正确,群众满意、制作精良、市场欢迎。据此,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也应该具备评估政治导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专业水平等四个方面的评估要素。而在这些要素当中,由于评估政治导向的要素具有“一票否决权”的特质,因此,成为关键要素,理应受到重视。

2.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应该是客观的、是可以量化的。

要克服那种认为电视节目这样的精神产品是不可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估的想法。其实只有量化的评估结果,在节目之间才能有横向的可比性,才会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节目的实际水平,使节目的创作人员感到目标明确,有章可循,使电视节目管理逐步规范。

3.建构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既要力求完善,又要立足于现有的评估手段和条件,具有可操作性。

一些节目评估方案试图把有关节目的所有因素全部包括其中,从而降低了方案的可操作性,或者使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施。比如,广告收入问题,节目成本问题,虽然都很重要但列入节目评估体系会给具体操作带来许多不可量化或不正确性。节目的优劣固然是影响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但经济环境、社会形势以及自身广告推荐的力度等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节目和广告的传播效果,而节目的成本只能根据节目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因此,鉴于当前电视台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建构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对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评估指标的设定

在制播分离的实施中,为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设定评估指标,是一项关系到整个体系成败的首要的问题。因此,评估指标设定的科学不科学,规范不规范,都将对节目和节目制作公司的正常发展以及电视台的内部管理起到难以估量的指导或破坏的作用。

过去的情况是,许多电视台把收视率和专家评议作为节目的评估指标,但在现行的制播分离体制下,这两项指标的设定就完全起不到正确评估节目的作用。由于它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使管理层无法据此对栏目进行奖优罚劣,无法决定其经费的多少,更无法对节目的定位实行校正与调整,所谓形成内部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简直是奢谈,甚至连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为节目质量各执一词,争到面红耳赤的窘境都无法回避。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表明,由于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协调利益的客观依据显失公平,势必为节目购买出现假公济私的黑洞留下伏笔。针对这些问题,长期的实践探索充分证实,如果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能够从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估和节目的投产比等四个主要方面加以构成的话,就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大限度地公正和互利。

1.收视率是反映电视节目收看人数多少的指标。它是节目影响力大小的标志之一,因而也是节目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但是,对电视台来说,收视率更多地意味着广告价格和收入的高低多寡。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广告客户一般是根据节目的收视率来投放广告。可以说,收视率就是经济效益。

2.满意度是反映观众在看过节目之后对节目满意程度的指标。电视台在确定某个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常常是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考量,但观众看节目,评价节目的时候,其目的和动机却要单纯的多。所以,观众满意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定范围内大众对电视节目的情感需求和理性判断,体现的是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

3.专家评估是专家(包括台领导)从专业角度对节目质量的诸多因素的评估指标,它实际上包含了政治导向和专业水准两项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固然由于专业水准需要具有教高专业水准的人来评估,同时把专业要求和导向要求统一由专家来把握,还可以对个别指令性很强的节目给以适当的照顾。因为这一类的节目往往会有一些常规之外的特殊要求,这些要求可能不被观众欢迎和理解,但专家可以理解并在评估时考虑这些因素,作为个案进行处理。

4.投产比是衡量投入和产出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它是以节目成本与广告收入之比来计算的。小投入大产出,评估指数就会显示小于1,而且越小越好;大投入小产出,评估指数就会显示大于1,而且越大越差。这样的比值对于衡量节目的投入和产出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因此,在节目的横向比较中,既不会由于一味地计算节目成本或广告收入,而对节目产生偏颇的想法,又不会失去不同节目的可比性。

三.对评估指标所占权重的指导意见

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估和投产比四项指标应该是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一般而言,收视率和满意度之间应该呈正比关系,但也存在着较多的例外,尤其是收视率高满意度低的情况,更是经常可以碰到,这是我们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而造成的后果。你也许能够感觉到,现在打开电视机,频道不少,但有个性特色的节目不多,大多数节目在形态、内容和制作手法上几乎雷同,缺乏新意,所以有的节目收视率高是因为观众没有更好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意度是潜在的收视率,一个节目长期处于收视率高满意度低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有好的节目出现,观众就会流失,高收视率就会变成低收视率,所以满意度在节目评估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原则上应该大于收视率所占的权重。

另一方面,收视率、满意度均是来自观众的数据,都是按照严格的统计学方法得出的数据,都是来自电视行业之外的评价。专家评估和投产比则是来自行业内部的评价和数据,如果调整专家的构成和节目播出的时段就有可能影响评估的结果。因此,前者更具客观性,后者更具主观性。说的更明白点,收视率是一个量的指标,而满意度和专家评估则是质的评估指标的量化形式。

所以,节目评估指标体系应该是重“质”还是重“量”,自然不言而喻。至于投产比,笔者已在上文“对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要求”中阐明了它的不确定性,这也就决定了它不会占很大的权重,但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如果能和另外三项评估指标按一定的比例有机地糅合起来,将大大增加节目评估的正确性。央视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它们把几项指标的权重分别划定为:客观评估指标(收视率和满意度)50%,主观评估指标(领导评估、专家评估)30%、节目成本20%。虽然,这样的权重分配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模式,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法,就是客观的评估要占大比例的权重,主观的评估所占权重相对要小一些,如此的分配才够科学合理,但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可顾此失彼。四.新型节目评估体系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1.对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和电视节目管理体系的关系认识不清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属电视节目管理体系的子体系,电视节目管理体系中含有“节目生产体系”、“节目经营体系”、“节目规划体系”、“节目评估体系”等,而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是围绕节目评估工作而形成的包含“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体系”、“评估操作体系”、“评估分析体系”、“评估应用体系”等子体系的总体系。节目评估体系是节目管理体系的核心,但二者概念不同,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在研究时不可混为一谈。

2.指标量化存在机械量化的问题

在“质量标准评估”时,有些台将某一节目播出的条数、字数、主持人说话时间的长短等都用一个很具体的数字加以规定,像物质产品规格一样要求。这种作法违背了电视节目的特性和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信息同时具有密度、宽度和深度的特性,硬性规定条数、字数以及主持人的语速,只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密度有要求,而对其宽度、深度未提要求,这在节目质量评估时极为不妥,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3.对权数的计算研究不够

通过加权法来解决节目横向比较的问题,已得到业界的认同,不少台已在实践中开始运用。但是,权数的计算至今仍缺乏科学理论依据。影响评估指标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又都时刻在发展变化,对它们的权数几乎难以准确计算,越追求准确,作法就会越复杂。所以,权数计算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是业界、学界必须尽快攻克的一大课题,但就其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对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对评估指标的选择上力求简单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也许是解决权数计算难题的一个突破口。

4.专家评估有失严肃性

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有一项指标是专家评估,它虽然不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专家的缺席,评委水平的参差以及行使节目评估的标准和公正性的差异,将直接影响着节目评估的结果。而笔者认为,此处所说的不严肃性,主要是指在节目评估中专家的缺席和行政领导“一言堂”的现象。所以,为了在节目评估工作中更多地体现科学性,更多地减少主观色彩,增加公正性和权威性,规避非专业角度的行政干预,电视台有必要成立一个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专家评估委员会或专家评审团(一般在本台内组建),对节目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估,而且还作为播前评估的有力保证,彻底弥补了播后评估有些指标难以准确测量的不足。同时,这个团体也为调查机构与传播决策机构之间架起了桥梁。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层面,结合节目对调查机构所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传播决策机构,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而对节目的设置、调整和布局做出前瞻性的规划。

建构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不仅在制播分离的背景下为节目运行提供了一种科学规范的评估方法,而且也为行业内部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当前,节目评估体系作为节目管理体系的核心,正成为一项重大的科研课题,被很多专家、学者和电视同行所重视。

“三流的企业靠老板,二流的企业靠团队,一流的企业靠体系”,在电视产业突飞猛进的变革时期,建构一套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不仅是理论的发展,而且更是实践的要求。“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在不久的将来,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势必成为我国电视传媒业进行行业内部管理的利器,被很多有智慧、重法度、存高远的传播决策者所接受。(本文作者李建凯为太原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编辑)(

频道运营与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

频道运营与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

[摘要] 本文结合中国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提出了构建电视频道绩效评估体系的构想。

本研究在分析了频道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廓清了电视频道绩效评估的概念,并分析了评估目标、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六个构成要素,

旨在为中国频道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运营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就是对研究对象绩效水准的评价。具体而言,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组织或者个人的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做尽可能准确的评价。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它可以鼓励和促进单位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公众监督,还可以诊断组织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以来,中国电视业一直在寻求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以规范行业行为。作为产业集团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电视频道也需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来进行检验和认定。绩效评估正好能够为电视频道提供这样一个完备的评估体系。

一、中国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

我国的电视产业可以分为栏目、频道、产业集团这三个层次的经营实体。其中,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提供的产品,属于产业运营的微观层面,相当于人体中的器官;电视频道是电视集团的传播平台,属于产业运营的中观层面,相当于人体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性系统;而产业集团则是某种企业集团型组织,属于产业运营的宏观层面,相当于由各种不同的功能

性系统构成的人体本身。

所谓“电视频道运营”,就是把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相对独立地进行经营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电视媒介经营单位根据电视的内在规律和电视受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受

众群体的需要。

中国电视频道运营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

视台推出了四套加密卫星电视频道,分别以播出电影、文艺、体育和少儿、农业、科技、军事等专门节目为主,这标志着我国频道运营的大幕正式拉开。接下来,随着1999年中办82号文件的出台以及2001 年年中广电总局关于“无线、有线合并”通知的下达,我国的频道改革制不断深入,频道制运营成为了我国电视业的主流。

我国电视频道在电视台(产业集团)中扮演角色也从最初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有明显的独立经营特征。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备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最初只有电视台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电视台内部实行中心制,如总编室、新闻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等,这些中心与台之间不可能以独立核算的形式剪断经费下拨的脐带。频道出现后,成为节目的亮相舞台:“节目一台一观众”变为“节目一频道一观众”,“台”出现空心化。这就必然要求频道成为节目制作和市场运营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由于频道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这就使得频道进而走上完全独立的道路成为可能。如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牵头,联合生活频道、都市频道成

立了新的湖南经济电视台。

可见,我国的电视频道已经站在既具有明显的经营特征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的交汇点上。它不同于栏目,具有相对独立经营资格的栏目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它也不同于台,台的“空心化”己经严重削弱其经营特征。频道既独立于台,又高于栏目,体现鲜明的品牌特征,成为

最为重要的电视经营资源。

二、建立电视频道绩效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电视频道期待精细化管理

当前,国内的电视频道正处于一场深刻的蜕变的前沿。这个蜕变不仅包括内容和技术层面的调整创新,还包括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转型。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的电视频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频道已由单纯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受众接触电视的第一门户,电视频道的舆论导向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改

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另一方面,频道从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制播单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

实体。频道除了完成所属电视台(产业集团)所规定的宣传任务,并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之外,

在节目制播、人事任免和财务管理上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电视频道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从客观上要求频道加强自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电视频道运营还只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广播影视长期以来实行计划事业型为主的体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管理上往往表现出粗放式随机性的特点。这表现在频道经营管理上就是,频道的整体定位模糊,缺乏对今后发展的长期规划;不计运作

的投入与产出,财务管理混乱;不认真体察观众的接受期待,更不会细致评估传播或者宣传的

实际效果,简言之,就是管理缺乏系统性、经营缺乏计划性、决策缺乏科学性、生产缺乏合理

性。

要改变电视从业者对管理的共同焦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期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的调

整与跟进。从电视媒体,特别是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电视频道的内部运作来说,就是要以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代替先行的粗放性管理。绩效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它将已发

生的结果或者行为和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来判断现状的好坏,供管理者采取下一步管

理活动提供分析决策信息。很显然,在这里对已发生的结果或行为的考核评估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预先科学与周密的目标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大量的科学与严谨的前期规划与设计

是绩效评估得以展开的前提。可以说,绩效评估是我们在寻求精细化管理的不错的选择。

2.电视界出现接纳绩效评估的氛围

在很长的时间里,电视媒体其实也强调对自身业绩进行某种特殊形式的衡估,这集中地体

现在对电视作品的播前审看核与播后评比上。这里只涉及到电视台整体运作的一个局部,即

节目的生产层面,评价往往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视野和标准,这些电视产品的欣赏者或者说

消费者的态度及倾向一般都没有在评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在各类评比中,评选的机制、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由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和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两大系统构成。主观评价指标系统由专家评价、受众评价两方面的指标构成。客观评价系统由收视率评价、投入产出比两方面的构成。 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它给受众提供的是信息和娱乐服务,因此电视节目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复杂的。电视节目具有公益属性和商品属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具体到《秀一天》栏目的节目内容质量评价,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建立起科学的电视节目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在网络上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受众收视前对电视节目的预期将很大程度决定观众对节目的收视程度。如果节目的质量达到或超出目标受众的预期,节目的质量调查结果会很好,反之,节目的质量调查结果很差。受众的节目预期通常和电视台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调查的质量数据应该是电视节目的质量指数,反映的是节目质量的综合状态是处于上升还是下降。 电视节目的高质量意味着高效益、高价值、高附加值,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有效收视观众人数反映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和产生的效果,决定了节目播出的价值。但是,电视节目质量仅仅靠收视率来衡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电视节目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引导舆论、倡导主流文化的特殊作用,只靠收视率评价可能会导致节目广告化、媚俗化。而且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地区差异较大,收视率的调查结果还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收视情况。我们应该根据电视台已有的

实际经验,利用社会调查统计的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电视节目质量评价体系。 1. 专家评价 电视台可以邀请相关的学者专家做电视节目的质量顾问,请他们给电视节目打分。专家学者往往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电视节目相对来讲比较关注,他们对节目内容的评价数据是有专业代表性的,对指导节目创新是很有帮助的。被邀请的学者应该有合理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新闻、传播、电视、文化、社会、心理、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可以包括与具体节目内容相关的学者专家。专家名单应该灵活调整。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学者专家往往工作忙,需要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在电视台网站建立节目质量评价系统平台,使特约专家学者在家里通过电话连入网站,及时进行网上节目打分。电视台可以降低费用,通过网络及时通知专家学者关于节目质量评价的相关信息。对专家学者来说,这样也可以减少在住处和电视台之间的往返次数。电视台能够及时得到专家学者的节目质量信息,而且数据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机处理,减少了录入工作,提高了节目质量评价系统的效率。 2. 观众评价 随着电视节目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视节目不再一味追求绝对收视率,而是追求对于目标观众的到达率和收视率,所以就会出现一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初创期至1990年6月15日改版: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 1991年至1995改版: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 1999年改版至2004年: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主要主持人主持顺序及主持人风格: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 节目板块:《开心一刻》《音乐星空》《请你参加》《新起点》《艺海春秋》《海外飞鸿》《天南地北》《东方奇观》《综艺快车》《综艺传真》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2005年8月26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在这个晚上,一个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落下了帷幕,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以三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零八票的高票数,成为这场平民选秀的冠军。见证这一时刻的,是电视机前近4亿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个叫做李宇春的女孩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47年后,娱乐节目走向了癫狂。 90年代 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后来,它改名叫做《综艺大观》。《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节联欢晚会》。 《综艺大观》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开播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在全国综艺节目中长期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紧接着,《东西南北中》、《曲苑杂坛》等衍生栏目相继出现,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等晚会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文艺演出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在文化事业发展尚显欠缺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民众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高,广大电视观众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将最优秀的文艺演出集中在荧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资源,覆盖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让观众足不出户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综艺大观》等栏目的发展造成了三个直接结果。第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目创作被过度开发,创作优秀节目越来越难;第三,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越来越急功近利。而正是这三个结果成为《综艺大观》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与《综艺大观》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有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正大综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模式、动向与思考 [摘要]:电视节目评估作为一种效果评估机制,更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机制,一直为广电管理高层、电视业界学界和社会舆论所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电视节目评估的概念和评估模式进行界定和归纳,比较各电视台的评估体系异同,分析央视改进其综合评估体系的新动向,并就如何强化社会效益因素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世纪伊始,为适应我国电视业市场转型持续深入的要求,各级电视台陆续推出一系列新的管理机制,试图与纳入了收视率因素的新的市场游戏规则相适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确切地说,是多指标、综合性的节目效果评估体系。 建构这种综合性评估体系背后的逻辑是,作为社会主义体制而非商业体制下的电视台,我们要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评估体系中,除了要有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收视率指标外,还要有若干能够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参与其中。就此而言,节目综合评估体系既是一种效果评估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一种导向机制。 如今,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不断遭遇新媒体的冲击,电子荧屏传播开始向数字视频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传统电视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压力下各种盲目追求收视率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发生样本户被污染事件。新媒介时代,如何在坚持“两个效益”并重的前提下,强调社会效益因素在节目评估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体系的调整和改进,适应观众需求,实现电视传播在传播方式、价值导向、经营意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电视人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以下本文对我国电视界目前电视评估的概念和模式进行界定和概括,分析发展动向,并就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电视节目评估:概念与模式 我国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相对成熟的模式,并真正应用于节目评估实践。 1、节目评估与评估体系 节目评估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对节目传播效果进行评估。通常,节目效果评估又分为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播前评估属于预馈性的,并非是对已然态的传播效果的评估,只是一种预估;播后评估则属于反馈性的,主要针对实然态的传播效果而言。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都有可能涉及对节目质量(或价值)因素的评估,这可以视为是对节目效果中致效因素的评估,而非是对实际效果的直接评估。目前各电视台所努力建构的评估体系,基本属于播后效果评估这一类。 就此而言,所谓节目效果评估,主要是指电视台为提高节目质量、传播效果和经管效率,按照一定的原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 1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与全面调整 1.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 (1)报刊事业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建成的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体的报刊网在1957年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报刊及其发行量大增。 ②报刊品种开始增多与趋于合理。面向基层、补日报之不足的晚报,经过建国初期报业

的整顿与改造,只剩下了一南一北两家,即上海的《新民报晚刊》和天津的《新晚报》。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两份新办的晚报,即1957年在广州创刊的《羊城晚报》和1958年在北京创刊的《北京晚报》。 ③时政、理论期刊的纷纷创刊,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2)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①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成就。 ②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上空首次出现电视节目的信号,9月2日正式开播。1958年后,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也先后试播并获得成功。从1959年到1961年,又先后有19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 ③自1957年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后,地方广播事业获得大发展,一批中等城市的人民广播电台纷纷创建。 (3)通讯社的发展 ①1957年,新华通讯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发展方向。 ②1957年10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就两单位加强合作的问题给中央写了报告,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③自1957年3月起,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参考消息》改版,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应级别的党内外干部。后又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影视项目策划及评估体系研究

影视项目策划及评估体系研究 ●项目策划与项目评估 影视项目,包括栏目,活动,电视剧,电影等 项目策划,主体是创作者。、 项目评估:其主体包括创作者,专家,经营者,投资者 项目策划与评估都是以项目的价值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包括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所追寻的目标和判断的主要标准。 本课主要以电视剧和栏目为主要对象。 ●项目策划和评估都是以对项目价值的分析和判断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无 论对策划者和评估者来说,都是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 然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项目?怎样才能策划出有价值的项目? 影视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评估和判断很困难,它是一种智慧产品,它的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作为经营者和管理者,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同时,好的产品都是策划出来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案例一:《超女》与《梦想中国》的对比分析 案例二:《士兵突击》 案例三:《暗算》 ●怎么样策划和评估影视项目,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 案例四:大连台曾经想做的一个栏目《星光大道》 案例五:中央七频道关于农民工真人秀节目的策划 ●影视项目的策划目标和评估标准

作为产品,项目的目标及评估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即生产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市场需求永远是项目策划和评估的共同标准。 ●影视项目市场的两种涵义 一为观众的需求市场,二为营销市场,二者有关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把握住观众审美需求,后者则取决于项目的赢利模式,但无论如何,生产出观众喜欢的有收视率的产品,总是影视项目运作所追求的目标。 以电视剧为例。 ●怎样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 有人认为,观众的需求是不可捉摸,市场就是人心,人心是没有办法把握的,因而项目的好坏很难判断,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把握,没有规律可循。 ●要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应该先了解影视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观众为什么要 看电视?它有什么功能?它从哪些方面或从哪个层次上满足观众的需求? 所有影视项目的策划和评估其实都是从这样简单的一个问题开始的,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有什么价值?就电视剧而言,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拍这个戏?观众为什么会看这个戏?这是所有策划和评估的核心,从这个问题开始,解答了这些问题,就意味着策划的完成。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从根本的问题谈起,即影视对人类而言有什么功能及 价值?观众对它有哪些诉求?影视又是怎样满足了观众的哪些诉求?这也涉及到我们工作意义和价值 影视剧的功能:造梦,满足观众的寻梦功能,艺术为什么高于生活? 纪实,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同步记录生活或复制生活 教化,受教育,挖掘生活的意义

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从“把关人”理论看电视新闻栏目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以及信息的需要,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受众,那么,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的发展初期,拥有大量的受众,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和国外知名电视新闻节目的经久不衰不同的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进入了误区,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收视率的直线下降,拿《新闻调查》为例子,收视率甚至下跌到了后几名,和美国的《60分钟》这样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我国的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稚嫩的许多,不可否认,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时间长,我国电视新闻起步晚,必然导致了电视新闻的相对落后,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我们自身的因素。 每天,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发生着新闻,以现在的传播技术,将这些新闻传递到观众并不是很难,但是,你无法保证这些新闻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因此,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选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把关人,如何选择受众真正需要的新闻就成了电视新闻栏目成败的关键。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的起点,在由传播者到讯息的部分,传播者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无选择的都传递给受众,而是根据自身的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选择信息,然后将信息通过媒体传递到受众。那么这个把关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选择,它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把关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搜集信息:即到社会乃至自然界中去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二)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的目的及信息和受众的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的信息。 (三)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编码),加工成讯息。 (四)传播信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一)(二)两个阶段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就是节目编导在获取新闻的信息之后,通过权威的调查以及观众的反馈,以及该媒介的立场选取符合需要的新闻。(三)(四)阶段是将新闻按照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的编排,用不通的手段展示给受众。 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新闻栏目的开拓与优化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媒体在新闻大战中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编排一档新闻节目,值得我们深思。电视新闻要重夺市场必须突出的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现场画面、解说、同期声等新闻细节,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必定是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在新闻叙述的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凸显新闻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大众传播下的把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纯粹客观中立的,而是依据一定的传媒价值体系标准,是有目的性地选择。具体的应用到电视新闻的把关上,把关人就应该注重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在遵循新闻公正真实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 那么,作为一个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对庞杂的新闻信息进行把关呢?上海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袂打造的一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下面我就结合该节目分析一下如何进行新闻信息的把关。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自2005年开播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在全国主要省区收视率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电视深度报道的后来者,一档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却能从电视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档电视品牌栏目,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105米是目前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深度,取此名意在紧扣节目深度报道的定位,也寓意栏目制作者将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的新闻追求。《深度105》定位为新闻专题类电视栏目,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板块,体现了着力开掘新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历史的深度的追求,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以热点新闻背后的现场、人物和过程为主,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事件,追踪社会新闻热点,进行深度挖掘。 节目形态是一个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其核心则是节目形态的限定性,即“制作者通过自觉设置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而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首先体现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限定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立足自身定位,紧扣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追踪和深度挖掘,不论是解读天下大事,还是观点评论、解密旧事,都处处体现出主题的新闻性。 作为一档地方卫视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能够在为数众多的新闻专题栏目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归于选题上的优势。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领域,地方性媒体往往在全国性重大事件的选题和采访上受到种种限制,同央视同类节目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新华社、东方卫视两大媒体的联手则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使新闻来源的丰富和导向的把握、节目的品质得到保证。依托新华社强大的新闻网络,《深度105》不仅摆脱了例如禁止异地监督等政策限制,而且借助新华社整合了全国性资源,得以使栏目的触角到达全国全球,充分扩大了栏目的选题来源,使它的选题作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深度105》初创时期只是定位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注重新闻热点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体现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并无面明显的栏目结构。经过开播两年的探索试验,经过两次全新改版,栏目时长由半小时扩充为一小时,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版块。三个板块将新闻分析、人物访谈、新闻纪录片三种电视新闻节目体裁嫁接在一起,将严肃、新锐、轻松等基调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在节目样式上突破了旧有的电视新闻专题模式,形成了节目形态稳定的基本框架。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系统过载将导致工作的严重倒退。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很大,看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有价值的咨询,如果看新闻的时候还要受众费力的寻找对自己的有用的新闻,那么你的栏目将失去观众。独特的形象包装是一个节目形态外在的识别标志,《深度105》新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学年论文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年级:09 学号:200902024113 姓名:闫亚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刘维维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政法与传媒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09姓名闫亚红 题目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成绩 系主任(签章) 年月日

内容摘要 在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游戏益智娱乐等多种视听享受,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等方面也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一些差距。本文将从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背景出发,针对当前一些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并由此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历程问题对策前景

目录 一、传播模式与噪音 (3) (一) (3) (二) (3) 二、 (4) (一) (4) (二) (4) (三) (5) 三、 (5) (一) (5) (二) (6) 参考文献 (10)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在观众的普遍认知当中,一般只是把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和其它科教节目、民生节目、新闻类节目等区别开来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艺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各种新型电视节目争奇斗艳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看。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论者主张在电视节目中,除了新闻类(含纪实节目)、经济生活类(含服务教育节目)和文艺类节目中的电视剧外,都可以归入综艺节目之列。这样的界定自然过于宽泛。 而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不妨说,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一种很重要的节目类型,它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方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的等等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① 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节目类型,都有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节目理念。 ○1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曲苑杂坛》等央视节目。《综艺大观》一经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上个世纪,极大的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十几年如一日,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最终被“末位淘汰”,退出了荧屏。 ○2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原来综艺节目不是只有唱歌、戏曲、相声等文艺表演。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集游戏、表演、竞技、参与和搞笑于一体,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紧随其后,《欢乐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等一批有影响力 ①张国涛.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J].现代传播,2005(6).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呈现泛滥趋势扰乱收藏市场文物专家建议整顿鉴宝节目 鉴宝何以变鉴草 2005年7月,一只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经过笔者的粗略统计,截至2007年3月份,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主要有以下十个: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经济生活频道《宝藏》,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成都电视台《成都商行――西部珍藏》。 下面简单介绍以上正在播出的收藏类节目。 1.央视二套的《鉴宝》 在内地所有收藏类节目当中,《鉴宝》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来自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显示,《鉴宝》的收视率经常跟《非常6+1》相仿佛,名列二套前茅。《鉴宝》是央视二套《艺术品投资》的周末版,《艺术品投资》还是比较常见的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栏目,其定位是“反映艺术品最新收藏动态、借助藏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艺术品投资》)网页介绍),播出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17:00首播,播出时长30分钟。客观来说,《艺术品投资》影响力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是播出时段较差,另外操作方式传统,节目内容也缺乏特色。而《鉴宝》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形式更加活泼。其实严格来说,《鉴宝》应该归属到娱乐节目范畴,只不过把收藏品作为游戏内容罢了。 《鉴宝》的影响力大,跟它所属的强势媒体有关,还是黄金时段,以及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操作,然而问题也正是出在“娱乐”上,在网上、平面媒体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对《鉴宝》的质疑,比如2004年《中国艺术报》有篇文章《鉴宝鉴出了什么?》,文中指出“部分收藏家和鉴定家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节目提出质疑,认为该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50万的瓷器,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近日,更有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收藏界本来就“虚火过旺”,《鉴宝》的不严肃性更是给这种不正常现象火上浇油。专家只能辨别东西的真假,却未必掌握市场的行情。电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目录 中英文摘要 (1) 引言 (1)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3)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3) (二)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4) (三)大众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兴盛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4) (四)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二、《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 (7) (一)《中国好声音》背景介绍 (7) (二)《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分析 (7) 1.原版引进 (7) 2.创意核心-评委盲选 (8) 3.顶尖阵容打造 (8) 4.清晰的定位 (8) 5.节目制作:制播分离 (8) 6.品牌持续性开发 (9) 7.全产业链运营 (9) 8.全方位推广策略 (10) 三、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看中国综艺节目发展之路 (11) (一)节目模式设计创新,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变革 (11) (二)打造品牌化战略,不断创新挖掘新的娱乐元素 (11) (三)合理满足受众娱乐需求、增强娱乐节目的互动性 (12) (四)提高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社会责任 (12)

(五)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广,促进品牌化经营 (13) 结束语 (13)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摘要】《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开播第二期,以6.93%的收视份额独占收视鳌头,到第十三期《中国好声音》收视份额一路飙升到17.40%,总决赛巅峰一夜最高收视份额达到29.47%。在综艺节目出现诟病连连,收视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疑是一道闪电划亮了天际,也惊起了一场关于综艺节目发展的自省与反思,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下,探索综艺节目发展的时代趋势与应对之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因素,来寻找未来综艺节目发展和运作的出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问题趋势中国好声音 【作者简介】 The wa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ariety show ——As a case in 《the Voice of China》【Abstract】“The V oice of China”is a large music talent class variety show, which is produced by zhejiang TV united star's shimmering stars media company . When it started The second phase, The audience rating rise to a exclusive share of 6.93%, Then to The thirteenth issue the ratings of “The V oice of China” soared to 17.40%. On the highest peak night of the final the audience rating share rises up to 29.47%. With the variety show being criticized and audience rating getting worse,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 is a flash of lightning scratching the sky, it also brings a in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variety show.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exploring the era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solution in the variety show and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to fi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variety show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ariety show develop issue trend The V oice of China 【Author Information】 引言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在内地研究综艺节目的各类专著中,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之间存在交集,没有明晰的分界。如2001年出版的《电视文艺》一书的“电视综合文艺类节目”叙述对象为各类晚会和游戏益智类节目,在2004年出版的《电视审美文化论》讨论的是游戏娱乐节目和晚会节目。而在高鑫、高文曦所著的《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的书中则作了详尽的概括,她指出:综艺节目是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段,如声光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