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_李淑芳

基于GIS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_李淑芳

基于GIS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_李淑芳
基于GIS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_李淑芳

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

水土保持通报

Bulletin of Soil a 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 ol .29,No .4A ug .,2009

 

收稿日期:2009-01-06 修回日期:2009-03-06

资助项目:宝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淑芳(1983—),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方面的研究。E -mail :lsf719@

https://www.doczj.com/doc/3b1236408.html, 。

基于GIS 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李淑芳1,马俊杰1,唐升义2,杨磊3

(1.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陕西西安710127;2.陕西省宝鸡市国土资源局,

陕西宝鸡721000;3.陕西省兴平市环境监测站,陕西兴平713100)

摘 要:以陕西省宝鸡市为研究对象,在GIS 系统支持下,运用单要素敏感性评价和综合敏感性评价两种方法,从土壤侵蚀、生境、地质灾害3个方面对宝鸡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轻度敏感区占市域总面积的62.1%,中度敏感区占37.0%,高度敏感区所占的比例较小,占0.9%。最后结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提出了各区块的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策,为宝鸡市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关键词: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宝鸡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09)04—0200—05 

中图分类号:Q 148,X826

Assessment of GIS -based Land Eco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 Baoji City

LI Shu -fang 1,M A Jun -jie 1,TANG Sheng -yi 2,YANG Lei 3

(1.De partment of Env 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 est University ,X i 'an ,S haan xi 710127,China ;

2.Baoji Land and Resources B ureau of S haanxi Province ,Baoj i ,Shaan xi 721000,China ;

3.X ingping Env 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S haan xi Province ,X ingping ,S haanx i 713100,China )

A bstract :By taking Baiji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a research object ,land sensibility and its spatial distri -butio n are studied in view s of the sensitivities to soil erosio n ,bio -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g eo logy disaster under suppor t of GIS technolo gies .Single and comprehensive element sensitivity assessment is used in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nd eco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 the city are co mpa ra -tively obvious .The propor tion of slightly sensitive area to the total area is 62.1%;the moderately sensitive area accounts for 37%;and hig hly sensitive a rea shares the sm allest propo rtio n ,only acco unting for 0.9%.By co mbining w ith the result o f eco -enviro nmental sensitivity assess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eco -enviro n -m ental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each of the areas are proposed and a basis fo r go vernm ent m aking land po licy is provided .

Keywords :land eco -environment ;sensitivity assessment ;Baoji City 土地是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

利用状况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酸化等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缺乏和需求量的持续上升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矛盾[1]。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确定需要优先或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区域,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战略[2]。所谓生态环境敏感性(eco logical sensitivi -ty )是指生态环境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

能性大小[3]

。敏感程度较高的区域,当受到人类不合

理活动影响时,就容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应该划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4]

。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为制定不同分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东连咸阳、西安,南界汉中,西、北与甘肃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东西长156.6km ,南北宽160.6km ,总面积18172km 2

;辖渭滨、金台和陈仓3区及凤翔、扶风、岐山、眉

DOI :10.13961/j .cn ki .stbctb .2009.04.007

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和太白9县。宝鸡市地质结构复杂,主要由南部秦岭褶皱带、北部鄂尔多斯地台南缘和中部渭河复式地堑3个单元构成。南部为秦岭中高山地,海拔1200~3767m;中部为渭河平原和黄土台塬,海拔440~850m;北部为土石山地,海拔850~1900m之间。全市的河流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的渭河及其支流水系;秦岭以南为长江流域的嘉陵江上游河段及汉江部分一级河源段水系。研究区水资源总量为4.88×109m3,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部秦岭山地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森林和草地是宝鸡市生态系统的主体,2007年林地面积为1005564hm2,占国土总面积的55.4%;草地面积为101606hm2,占总面积的5.6%。

宝鸡市是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等城市,2007年全市总人口为3.76×1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5×105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7×1010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642元。第一产业收入4.97×109元,第二产业收入2.80×1010元,第三产业收入2.47×1010元,其产业结构比为1∶6∶3。宝鸡市是陕西省重要的粮油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2002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中的规定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内容有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生境敏感性及酸雨敏感性6个方面。

根据国内的研究成果[5-7]表明,宝鸡市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及酸雨特征不明显;基于宝鸡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及地质灾害时有发生[8]等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从而确定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土壤侵蚀、生境和地质灾害等一级评价指标;针对土壤侵蚀因子的复合型,选取了降雨因子(R)、土壤因子(K)、地形因子(LS)、植被因子(C)这4个因子作为土壤侵蚀评价的二级指标[11]。

2.2 评价分级标准的确定

根据宝鸡市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分别从单要素评价与多要素综合评价两方面来考虑,具体的分级标准主要依照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附件C和相关研究确定如表1所示。

表1 单要素敏感性分级标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

土壤侵蚀

年降水量/mm<600600~700700~800800~900>900

土壤质地石砾、沙粗砂土、细沙土、黏土面砂土、壤土

沙壤土、粉黏土、

壤黏土

砂粉土、粉土地形坡度/(°)<33~66~1515~25>25

植被类型

水体、草本沼

泽、稻田、

阔叶林、针叶林、草

甸、灌丛和新生矮木

两熟粮作、两熟水旱、

稀疏灌木草原

一熟粮作无植被

生境生物多样性无保护物种地区性保护物种省级保护物种国家二级国家一级

地质灾害

灾害密度/

(点·100-1km-1)

0 0~2525~5050~80≥80分级赋值C13579

分级标准(SS)1.0~2.02.1~4.04.1~6.06.1~8.0>8.0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主要是综合考虑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的年降雨量、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及植被类型等因素。生境敏感性评价根据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数量进行评价,反映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9]。

地质灾害敏感性选取灾害密度作为评价因子,反映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2.3 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或发生概率常常取决于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各个因子的强度、分布状况和多个因子的组合。因此,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时,常常采用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10]。

201

第4期 李淑芳等:基于GIS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研究首先在GIS 软件支持下得到各二级评价指标的分布图,采用ArcGIS 的Spatial Analyst 菜单下的Raste r Calculato r 计算得到一级单因子综合敏感性分布图,然后通过该模块进行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布图。

土壤侵蚀单要素敏感程度的计算,主要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提出的土壤侵蚀敏感指数计算方法(式1)。

SS j =

∏4

i =1

C i (1)

式中:SS j ———j 空间单元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C i ———i 因素敏感性等级值。

土壤侵蚀单要素敏感程度的计算,只反映该要素的作用程度,不能将区域变异综合的表现出来[4]。本研究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式2),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单要素的权重值,在A rcGIS 环境下对一级指标专题图进行像元的空间叠加运算,最终确定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等级和分布。

S =∑n

i =1

W i A i

(2)

式中:S ———土地生态敏感性等级;W i ———第i 个评价因素的权重;X i ———第i 个评价因素的描述性等级的数量化值;n ———评价因素的个数。

3 评价及结果分析

3.1 单因子敏感性评价

3.1.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根据水土流失方程[7],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有5个,包括降雨(R )、土壤(K )、地形(LS )、植被(C )和农业措施(P )等。其中,农业措施因子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因子,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敏感性关系不大,本研究不做考虑

[11]

。本研究仅考虑在自然状况下对土壤侵

蚀敏感性影响较大的降雨、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和植被等因子,并且根据各因子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不同,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按其敏感性等级分别赋值为1,3,5,7和9;并在G IS 平台A rc /INFO 的支持下,制作单因子土壤侵蚀敏感性专题图。

(1)年降水量(R )。降水是引起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它主要是降雨雨滴所携带的动能对土粒产生冲击而引发土壤冲蚀。降雨强度低于某特定值时,不可能产生水土流失,而超过这一限制时,降雨强度与水土流失量呈正相关[12]。土壤侵蚀对降水敏感性分布图(图1a )是利用宝鸡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根据表1的分级标准绘制而成的。

(2)土壤质地(K )。土壤质地组成主要包括砂

砾、粉粒和黏粒3类组成,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系统的规定,粒径<0.002m m 土粒为黏土,0.02~0.002

m m 土粒为粉粒,2~0.02mm 为砂粒。参考《陕西土地资源》土壤质地分布图,按表1分级标准,生成宝鸡市土壤侵蚀对土壤质地敏感性分布图(图1b )。

(3)地形坡度(LS )。地形的起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它反映了坡长、坡度等地形因子对土壤侵蚀的综合影响[8]。在大比例尺研究中,坡度将是最主要的指标[12]

。本研究采用1:25万地形图所提供坡度为基准,结合宝鸡市2007年卫星影像图,得出宝鸡市地形坡度分布图,根据表1的分级标准,制定宝鸡市土壤侵蚀对地形坡度敏感性分布图(图1c )。

(4)植被类型(C )。植被是防止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防止侵蚀的作用主要包括对降水能量的削减作用、保水作用和抗侵蚀作用。不同的地表植被类型,阻抗侵蚀的作用差别较大,由森林到草地到荒漠,其防止侵蚀的作用依次减少。根据《陕西土地资源》提供宝鸡市植被类型分布图为底图,参照表1的敏感性分级标准,生成全市土壤侵蚀对植被类型敏感性分布图(图1d )。

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将各专题在ArcGIS 软件的支持下,并依据公式(1)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按照表1的敏感性分级标准,即可对宝鸡市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区域差异进行显化,得到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图(图1e )。

评价结果表明,宝鸡市土壤侵蚀敏感性共有4个等级,不敏感区分布于凤县东部地区;轻度敏感区位于宝鸡市北部的黄土高原、渭河的河谷平原地区及凤县西部部分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主要是黄土土壤质地引起的;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渭河河谷两岸流水作用的黄土沟谷地区、太白及凤县的大部分地区;高度敏感区分布面积较小,集中分布于太白县境内的秦岭高山区,该区降雨量极为丰富且分布着极为敏感的亚高山草甸土。3.1.2 生境敏感性评价 根据生境物种丰富度,即评价地区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数量来评价生境敏感性

[3]

。由于难以获取直接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优先

考虑选择县域内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级别来反

映生境的敏感程度,评价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根据宝鸡市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分布状况[13]得到生境敏感性分布图(图1f )。可以看出,宝鸡市生境敏感性共有5个等级,生境敏感性分布主要以轻度敏感为主,分布于千阳、凤翔、岐山、扶风、陇县的北部地区,麟游的大部分地区,陈仓区西部及凤县东部;不敏感区位于渭河、千河阶地的城市带;中度敏感区位于

202 水土保持通报 第29卷

太白北部、凤县嘉陵江水源保护区及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高度敏感区分布于太白县黄柏塬省级自然

保护区、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极敏感区位于太白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3 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地质灾害不仅造成江河堵塞、通讯中断、交通受阻、建筑物被毁、良田林木

遭到破坏,而且制约着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土地利用中尤为重要[15]

。宝鸡市地形复杂,不同区域地

质情况及地质灾害各不同,本研究选取灾害密度(点/100km )作为评价因子划分敏感性等级(表1),依据宝鸡市主要构造体系及滑坡分布图绘制出宝鸡市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布图(图1g )

图1 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图

a 土壤侵蚀对降水敏感性;

b 土壤侵蚀对土壤质地敏感性;

c 土壤侵蚀对地形起伏度敏感性;

d 土壤侵蚀对植被类型敏感性;

e 土壤侵蚀敏感性;

f 生境敏感性;

g 地质灾害敏感性;

h 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

由图中可以看出,宝鸡市地质灾害敏感性共分3个等级,轻度敏感区分布于宝鸡市北部的麟游县全境

和陇县、千阳、凤县、岐山县北部以及陈仓区南部、太白及凤县北部地区;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宝鸡市陇县西部及陈仓区境内、凤县及太白南部,主要由于区内分布有陇县—岐山—哑柏活动断裂带以及秦岭北坡山前活动断裂;高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宝鸡市市区、岐山、扶风和眉县交界区,该区分布有陈仓区—眉县活动断裂带,是渭河地堑强震区。

3.2 综合评价

宝鸡市土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是对三幅单要素图(宝鸡市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图、宝鸡市生境敏感性分布图、宝鸡市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布图)按照其生态敏感性等级进行叠加分析,并应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公式2)计算综合敏感性等级。各指标的生态敏感性权重,采用专家打分获得,土壤侵蚀、生境、地质灾害敏感性的权重值分别为0.45,0.35,0.20。3.3 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评价模型及敏感性等级划分标准,在GIS 技术支持下,对全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敏感程度,并将它划分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3个等级(图1h ),各等级面积及比例见表2。

表2 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不同等级的面积及比例敏感分级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面积/hm 21126816670419.117065.5比例/% 

62.1

37.0

0.9

(1)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宝鸡市区、扶风、麟游、岐山、千阳、凤翔县及眉县、陇县及凤县的部分地区,其面积共1126816hm 2,占全市总面积的62.1%。该区城市化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是宝鸡市土地利用强度最大的区域,也是宝鸡市的主要粮食产地;该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

设用地增长迅速、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基本农田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可作为适宜开发区。通过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示范区、生态城镇,实现土地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土地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

(2)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陇县、眉县南部、凤县及太白县的中低山地区,面积为670419.1hm 2,占全市总面积的37.0%。该区以林果业发展为主要方向,是宝鸡市的重要林果基地,承担着一定数量的生物多样性及众多河流源头保护任务,加之该区环境承载力较为有限,不宜高强度开发,可实行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与开发、及时找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03

第4期 李淑芳等:基于GIS 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的不合理开发活动并进行有效治理。应特别强调的是,按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海拔1500~2600m之间的秦岭中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限制开发区。据此,该区的秦岭部分应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提高其水源涵养功能;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项目(包括工业生产项目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生态环境压力;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以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高度敏感区分布面积很小,只占全市总面积的0.9%,主要分布于太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主要为高寒地区,海拔比较高,亚高山草甸及第四季冰川遗迹是该区的主要特色景观,植被垂直带谱最为完整,生物多样性极敏感。按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海拔2600m以上的秦岭中高山针叶林灌丛草甸生态功能区为禁止开发区,在禁止开发区内,不得进行与生态功能保护无关的生产和开发活动。所以,该区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扩大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自然保护区2600m以下的试验区及外围地带,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但其旅游活动应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以不损害保护对象为原则,严格实施生态旅游管理。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缓冲能力及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12]。在不同的区域内,其敏感性的主导因素也不同,例如在渭河北部的千阳、麟游以土壤侵蚀为主要生态敏感因子,在陇县、凤县、太白及眉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生态敏感因子,宝鸡市中部地区以地质灾害为主要因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应根据各区的特点,有针对地避免相应问题的发生,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建设措施,促进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12]。

4 结语

本研究进行的宝鸡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通过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辨识出了宝鸡市主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不仅为区域开展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序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不同等级的生态敏感性划分,确定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为开展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活动以及开发活动中土地问题的避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宝鸡市南部秦岭地带生态敏感性偏高,今后土地政策的制定应特别注意开发、保护和建设的关系,避免土地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君轶,吴晋峰,薛亮,等.基于G IS的陕西省土地生态

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

(4):19-23.

[2] 李志江,胡召玲,马晓东,等.基于G IS的新沂市生态敏

感性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4(3):72-75. [3] 中国科学院.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S].国家环

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

[4] 杨月圆,王金亮,杨丙丰.云南省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J].生态学报,2008,28(5):2253-2259.

[5] 郝成元,吴绍洪,杨勤业,等.毛乌素地区沙漠化与土地

利用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1):33-35.

[6] 张莉,王飞跃,岳乐平,等.基于RS和G IS的沙漠—黄

土过渡带土地沙漠化分布与变化研究[J].地球学报,

2004,25(1):63-66.

[7] 卫亚星,王莉雯,王一谋,等.利用T M监测中国西部沙

漠化进程[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47-50.

[8] 马宗科.宝鸡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陕西地

质,2006,24(2):99-104.

[9] 陶星名,张建英,王宇峰,等.杭州市生态敏感性及其空

间分布[J].浙江大学学报,2006,32(1):27-30.

[10] 康秀亮,刘艳红.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69-10571.

[11] 王万忠,焦菊英.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

[J].水土保持通报,1996,16(5):1-19.

[12] 韩旭.青岛市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

上海:东华大学,2008.

[13] 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

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1,

21(1):57-59.

[14]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R].陕

西:陕西师范大学,2005.

[15] 宝鸡市计划委员会.宝鸡国土资源[M].陕西:陕西人

民出版社,1988.

204 水土保持通报 第29卷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陈仓分局关于宝鸡通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预制构件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陈仓分局关于宝鸡通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预制构件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 你公司报送的《宝鸡通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技术评估专家意见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区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备案号:2019-610304-30- 03-058499。项目位于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五星村,项目占地面积46306m2(69.46亩),其中建筑面积2080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筑PC构件生产线车间标准化钢结构厂房、钢筋制作及加工生产线车间标准化钢结构厂房、桥梁梁板预制生产线车间标准化钢结构厂房、住宿、办公楼等。年产PC建筑构件8万方、桥梁梁板2万方。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44万元。该项目在全面落实环评报告表及本批复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要求,才具有环境可行性。 二、在项目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环评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单位必须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按照《宝鸡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原材料运输、堆放要遮盖;场地四周设围栏,道路临时硬化、及时清理场地弃渣料,洒水抑尘,防止二次扬尘;严格控制施工时段,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施工废水设临时沉淀池等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处置。 2、落实各项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建设封闭生产车间,场内运输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进行洒水降尘;在焊接工位设置移动式焊接烟尘净化器,焊接烟尘经除尘器收集处理后在车间内无组织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餐饮油烟安装油烟净化装置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要求。 2、选用低噪声设备,全部设置在室内,合理布局,安装减震装置,经常保养和维护机械设备避免设备在不良状态下运行;加强对交通运输噪声的管理,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且不得产生噪声扰民现象。 3、食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经厂区化粪池处理后,定期由抽粪车清掏定期外运至阳平污水处理厂处理。 4、废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建设危废暂存间符合(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暂存,及时送有危险固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模具清理产生的水泥块收集后回用于生产;清洗泥浆收集后暂存固废间,统一定期外售,废钢筋、废塑料薄膜统一收集外售;生活垃圾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三、项目竣工后,须按规定程序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运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宝鸡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宝鸡市矿产资源总体计划(2002-2010年) 一、编制《总体规划》的思路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要求,依据《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和《陕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了系统编制,其编制《总体规划》的思路是: 1、将《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精神具体落实到实处。 2、根据宝鸡市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对2002—2010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具体规划,同时制定出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一)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1、基础地质调查评价状况 我市基础地质调查评价程度比较高,已全部完成1:50万区域重力测量及1:20万航磁测量,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覆盖全市应测面积,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可测面积的25.72%,1:5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完成可测面积的20.47%,同时进行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市的地质构造格架和主要矿产种类在全市的总体分布特征,为我市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2、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秦岭山区(秦岭褶皱系)。全市共发现金属矿产12种,共发现金属矿产地63处,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10种(占已发现金属矿产种数的83.33%),经勘查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地有45处(占已发现金属矿产地总数的71.43%)。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2处,小型矿床31处。 已勘查金属矿产中金、铅锌等勘查程度较高,主要矿床达到勘探程度,勘查深度为100—300米,其它金属矿产勘查程度相对较低,但总体可达普查程度以上。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 黑色金属矿产:铁308万吨。 有色金属矿产:铜14万吨,铅81万吨,锌277万吨,锑732吨,伴生汞755吨。 贵金属矿产:金87吨,伴生银295吨。 稀散元素矿产:伴生镉2885吨,伴生镓39吨。 3、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非金属矿产勘查工作遍及全区,但在关中川原区(华北地台)相对比较集中。全市共发现非金属矿产30种(含亚种),共发现非金属矿产地119处,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18种(占已发现非金属矿产种数的60%),经勘查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地有43处(占已发现非金属矿产地总数的36.13%),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14处,小型矿床18处。已勘查非金属矿产中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制碱用灰岩、钠长石、透辉石等勘查程度较高,主要矿床达到详查程度以上,其它非金属矿产勘查程度很低,大部分在普查程度以下。探明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为: 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红柱石29万吨,冶金用白云岩854万吨,冶金用脉石英751万吨,冶金用大理岩20万吨,电石用灰岩43702万吨,制碱用灰岩40670万吨等。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磷47008万吨,硫铁矿(硫)280万吨,蛇纹岩800万吨等。 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石墨381万吨,水泥用灰岩133619万吨,水泥配料用粘土3351万吨,玻璃用石英岩466万吨,钠长石556万吨,透辉石28980万吨,饰面用花岗岩247万立方米,饰面用大理岩1749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239万立方米等。 4、能源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我市能源矿产主要为煤和地热两类。 (1)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三个带:一是陇县戚家坡—麟游北马坊的早、中侏罗世内陆盆地型低硫环保煤带;二是凤县倒回沟—太白县大院子的中石炭世山间盆地型优质无烟煤带;三是凤县马厂—扈家窑的早、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 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 1 B 原始数 C 100 D 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0.5~0.5 B -1~1 C -1.5~1.5 D -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 A 差 B 中 C 良 D 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 地势平坦低洼 B 排水顺畅 C 长期潮湿 D 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 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A 0.20 B 0.30 C 0.40 D 0.50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 t/(km ·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A 1.9~3.7 B 2.9~3.7 C 1.9~2.7

D 1.9~4.7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 生态用地比例 B 绿地覆盖率 C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 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 )、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 地表水质量 B 空气质量 C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D PM2.5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 )等方面表示。 A 大气环境质量 B 水环境质量 C 声环境质量 D PM2.5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分指数 A 生物丰度指数 B 植被覆盖指数 C 水网密度指数 D 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10.生态功能调节指标根据遥感监测功能区内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区域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调节。 对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7N o.12 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 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 (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 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 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 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 *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

环境监测实验方案设计(DOC)

杨凌地区农业设施土壤环境质量及作物现状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肥力和污染情况。 2、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蔬菜中部分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 3、通过对大棚土壤和蔬菜的监测,对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和蔬菜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对生产中施肥现状提出建议,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环境现场调查 1、自然环境资料 1.1地理环境 杨凌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中部,位于东经 108°~108°07′,北纬 34°12′~34°20′之间,南望秦岭山脉,紧邻渭河之滨。区域东西长约 1 6 公里,南北宽约 7 公里,行政管辖面积 94.10 平方公里。东距西安市中心 82 公里,西距宝鸡市中心 86 公里。杨凌的北部的土壤结构为黄土,南部为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的秦岭山脉,秦岭植被以森林、灌木为主。秦岭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岭,为杨凌构成了天然气候屏障。 1.2 地质地貌 杨凌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因此,区内自南向北分布着渭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等河谷地貌单元,构成本区北高南低,倾向渭河的地形大势。目前,示范区22.12平方公里的用地主要位于二、三级阶地。 1.3气候条件 杨凌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多年平均气温为13℃,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8 小时,年总辐射量114.8 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635.1—663.9 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9 月份为两个降水高峰期;年均植被蒸发量993.2 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13 天,最大积雪厚度2 3 厘米,最大冻土深度24 厘米;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风,最大风速21.7 米/秒,干燥度为 1.56%。 1.4 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19讲陆地自然资源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 第19讲 陆地自然资源) [考纲要求]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知识讲解] 一、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核心作用。 (2 )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相互关系图 (3)总体特征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无限;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地质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4)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 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1)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2)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2)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能源 分类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目录 1.自然环境概况 (1) 1.1 地势地貌 (1) 1.2 山河湖泊 (1) 1.3 矿产资源 (2) 1.4 能源资源 (2) 1.5 生物资源 (2) 1.6 江西省气候特点 (3) 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3) 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3) 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3) 2.1.2 计算方法 (3) 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2.1 权重 (4) 2.2.2 计算方法 (4) 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4) 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4.1 权重 (4) 2.4.2 计算方法 (5) 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5) 2.5.1 权重 (5) 2.5.2 计算方法 (5) 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5) 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5) 2.6.2 EI 计算方法 (5) 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5) 2.8基础数据来源 (6) 3 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7) 3.1 2007年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7) 3.2 2007年江西省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8)

3.3 2007年江西省各设区市辖区内县区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9) 3.3.1 南昌市 (9) 3.3.2 景德镇市 (11) 3.3.3萍乡市 (13) 3.3.4 九江市 (14) 3.3.5 新余市 (16) 3.3.6鹰潭市 (17) 3.3.7赣州 (19) 3.3.8 吉安市 (21) 3.3.9 宜春市 (23) 3.3.10 抚州市 (25) 3.3.11 上饶市 (27) 3.4 我省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因子变化分析 (29) 3.4.1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29) 3 结论 (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