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_以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为例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_以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为例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_以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为例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_以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为例

2013年第6期第29卷(总第172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o.6,2013

Serial No.172V ol.29

·经济与政治·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为例

高波,李祥,王猛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目标来看,市民身份的确认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而县域房地产业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快速城镇化、产业转移与升级以及大交通框架体系建设等推动下,具有典型意义的长三角地区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迎来独特机遇。为确保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从合理规划并推进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并创造新的地方特色以及联通农村与城镇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29;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3)06-0054-06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高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祥,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王猛,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早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将新型城镇化理解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农业人口有序向城市人口转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大量的文献来看,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备受重视。从中国城市化的现实来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载体主要集中在一些县级行政单位或大中城市郊区。因此,在县域经济层面促进劳动力、资本、

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推进城镇化,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鉴于此,本文在县域经济层面上对长三角区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过程进行考察,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县域经济是指以中国行政区划中的行政县(市)为区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2010年底,全国除市辖区以外共有县级行政区2003个(包括县级市、县及自治县),这些县级行政区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据统计,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50%,县域人口超过70%,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数的70%,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而作为县域经济中的佼佼者,全国县域经济

百强县(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则更高:百强县(市)平均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2]。

对于长三角房地产业的发展来说,县级行政区同样十分重要,县域房地产市场是长三角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危机的肆虐与国内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进一步吸引了人们对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关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长三角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而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域房地产市场却表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10年以来的新一轮房地产市场紧缩性宏观调控,采取了限购、限贷、限价等区域性或阶层性差别化调控政策,尤其是部分城市“限购令”的实施,使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市场需求被挤压并释放到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小城镇,反而为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独特机遇。以江苏省为例,2011年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和徐州等4个城市被列入限购范围,当年除无锡外其余3个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都较2010年有所回落;而与此同时,4个城市下辖的14个县级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区)中,除丰县、睢宁县、常熟市、昆山市之外,其余的10个县(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可见,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限购,促使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释放了出来[3]。

那么,当前长三角县域房地产市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新型城镇化将对长三角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产生哪些影响?这些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前列,长三角县域经济更是被誉为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2011年底,除市辖区外,长三角二省一市共有108个县级行政区①,包括60个县、47个县级市和1个自治县,县域国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占长三角国土面积的78.2%,县域户籍人口8003.7万人,占长三角户籍人口的58.4%。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长三角以45席在全国各区域中占据绝对优势,排名前10的13个县市中,长三角占据10席,其中江阴、昆山、张家港和常熟4个地理位置相连的县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连续四年并列百强县市第1名。可见,县域经济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考察长三角县域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为我们分析中国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1.县域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以下几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02年,长三角113个县级行政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384.88亿元,同期长三角房地产开发投资为2021.79亿元,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7790.92亿元②。2011年,长三角108个县级行政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3702.17亿元,长三角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2212.60亿元,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61796.9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9.6倍、6.0倍和7.9倍。不难看出,长三角县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长三角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再从商品房销售面积来看,2004年长三角111个县级行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451.20万平方米,同期长三角商品房销售面积为9719.04万平方米,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8231.64万平方米。2011年,长三角108个县级行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457.43万平方米,长三角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273.14万平方米,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09366.75万平方米,分别是2004年的2.2倍、1.4倍和2.9倍。可见,长三角县级行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远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

以上是从整体规模上衡量了长三角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如果考虑到行政区划的调整,则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2006~2011年全国、长三角及长三角县域的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数据如下:2006年,长三角县域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为68.52万元/平方公里,同期长三角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为223.05万元/平方公里,全国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为20.23万元/平方公里。2011年,长三角县域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达229.02万元/平方公里,长三角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为572.67万元/平方公里,全国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为64.37万元/平方公里,分别是

①由于行政区划调整,2011年江苏省有49个县级行政区,与2002年相比减少了5个,分别为:徐州市铜山县、南通市通州市、盐城市盐都县、宿迁市宿豫县以及扬州市江都市。

②如无特殊说明,下文所引数据均来自全国、江苏、浙江和上海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

2006年的3.34倍、2.57倍和3.18倍。从2006年到2011年,长三角县域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速为27.30%,高于长三角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20.75%)以及全国单位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26.05%)。

2.县域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都处于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长三角地区县与县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方面差异较大;即使是地处同一区域的县级行政区,县域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从长三角内部来看,2011年长三角108个县级行政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3702.17亿元,平均每个县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34.37亿元,其中最高值昆山市为237.40亿元,最低值嵊泗县为0.64亿元,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71倍。排名前10位县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237.16亿元,排名后10位县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仅为24.70亿元,前者是后者的50倍(参见表1)。从各县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来看,差异同样很大,最高值昆山市为353.46万平方米,最低值嵊泗县为0.57万平方米,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45倍;排名前10位县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384.54万平方米,排名后10县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2.60万平方米,前者是后者的2倍(参见表1)。

表1长三角前、后10位县市

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商品房销售面积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前10位

昆山(237.40)江阴(180.30)吴江(133.40)乐清(128.56)绍兴(124.33)瑞安(93.12)常熟(93.02)太仓(87.10)余姚(80.25)宜兴(79.68)

后10位

洞头(4.54)

常山(4.30)

文成(3.58)

松阳(3.11)

景宁(3.08)

遂昌(2.18)

庆元(1.35)

缙云(1.13)

云和(0.79)

嵊泗(0.64)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前10位

昆山(253.46)

吴江(177.78)

常熟(150.66)

江阴(139.11)

诸暨(136.22)

绍兴(116.36)

沭阳(115.52)

太仓(102.09)

余姚(99.41)

泗洪(93.93)

后10位

常山(5.29)

景宁(5.02)

开化(4.57)

缙云(4.06)

松阳(3.66)

庆元(3.48)

洞头(2.47)

云和(2.01)

文成(1.47)

嵊泗(0.57)

以上仅仅对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如果将考察范围扩大到全国较发达的县域经济体(以百强县为例),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程度更大。在最新的百强县市排名中,江苏省江阴、昆山、张家港和常熟4个县市并列第一,2010年4个县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460.1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80.46万平方米;而排名最后4位的江西省丰城市、湖南省醴陵市、江苏省高淳县和福建省闽侯县,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89.59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95.78万平方米[4],二者分别仅为江阴、昆山、张家港和常熟等4个县市的19.47%和22.24%。

如果将视野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和大中城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2010年昆山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00.60亿元,在35个大中城市中,几乎与作为省会城市的呼和浩特市相当(235.13亿元),但显著高于乌鲁木齐市(144.21亿元)、兰州市(114.04亿元)、银川市(109.47亿元)、海口市(103.79亿元)和西宁市(94.44亿元)等省会城市;其他如江阴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6.51亿元,与银川市相当,高于海口市和西宁市;常熟市房地产开发投资96.04亿元,高于西宁市。与这些省会城市或其所在省份下辖的大多数县市相比,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昆山市等县市要高出更多。可见,从全国的范围考察,县域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而这种不平衡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紧密相关的。

3.县域房地产市场整体规模较小

虽然县域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相比,县域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规模要小得多。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2011年长三角房地产开发投资12212.60亿元,其中市辖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8510.43,占长三角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9.69%,县级行政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702.17亿元,仅占长三角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0.31%。从商品房销售面积来看,2011年长三角商品房销售面积13273.14万平方米,其中市辖区商品房销售面积7815.71万平方米,占长三角商品房销售面积的58.88%,县级行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5457.43万平方米,仅占长三角商品房销售面积的41.12%。如果将2006~2011年长三角县域户籍人口比重、GDP比重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近年来长三角县级行政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远低于户籍人口比重和GDP比重,表明长三角县域房地产市场整体规模偏小,县域房地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机遇。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包括“省直管县”与“扩权强县”改革、农民工收入增长、快速城镇化、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大交通框架形成以及房地产开发空间转移等六个方面。

1.“省直管县”与“扩权强县”等政策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09年6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在2012年底前力争在除民族自治地区之外的全国范围内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从“市管县”向“省管县”转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市管县体制下,一些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侵害所辖县市各种权益,造成“市压县”、“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等乱象,从而抑制了所辖县市的经济发展。作为一种在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财政分权的模式,“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成本、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并促进县域经济增长,这种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扩权强县”来增加县级政府的财政自主权[5]。“省直管县”与“扩权强县”等改革措施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县级政府财政自主权的增加也有力地促进了县级政府在培育和调控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

2.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经验显示,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最终出现枯竭,此即所谓刘易斯拐点。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民工一直供大于求,但随着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传递、城市生活成本大幅度攀升、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问题难以解决等因素,民工的供给开始出现逆向运动,以至于企业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民工,在较大范围出现了“民工荒”。例如,2009年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民工荒”再次引人注目。这种原本充分供应且完全竞争的民工出现供给短缺,意味着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出现了刘易斯

拐点。

图1刘易斯拐点

当前,80后、90后新一代农村务工人员已经进入市场。在国民教育日渐普及的背景下,与父辈们相比,这几批新生代农村务工人员对个人自由的重视,以及对“吃苦耐劳”等外来工传统价值观的颠覆性理解,使得“民工荒”已开始向“返乡潮”转变,这一趋势将导致农民工更多地选择在本地就业。因此,县城及中小城镇将越来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首选之地。除了“返乡潮”,还存在一种“创业潮”现象为人们所关注。王西玉等(2003)指出,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部分民工经过数年外出打工生涯后返回农村,利用打工获得的资本创办实业,即所谓“创业潮”[6]。由于民工回乡创业一般都在乡镇和县城,从而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以及经济总量,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小城镇扩张之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收入增长将使得原来“一人进城打工”变为“一家进城生活”,这就使得他们对居住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也会促进住房需求的增长。199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60元,到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977元,13年间增长超过两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44%[7]。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促进县域房地产市场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快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过程,形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可以说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快速城镇化进程推动的。1978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17.9%,到2010年已达49.68%,城镇人口接近6.66亿人。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如图2所

示)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1996年。当年城市化正在从初级阶段向加速阶段转化,依据纳瑟姆曲线预测,第二个拐点将出现在2030年左右。

城镇化在创造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镇住宅的投资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工大量增加、城市空间迅速扩张、耕地被大量占用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中国一些城市拥堵问题十分严重,生活成本也在迅速上升。根据发达国家70%左右的城镇化率的经验显示,这些城市进一步的城市化进程空间已经很小。汪光焘(2002)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既有顺应世界潮流、肩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又有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须实行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8]。因此,县城及中小城镇就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将成为吸引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的主要吸纳地。这些农村人口进入县城及中小城镇必将创造大量的住房需求,从而给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图2中国城市化的“纳瑟姆”曲线

4.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

党的十六大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做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部署,要求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中城市的制造业向偏远城市、县城转移。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9]。

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2006年5月1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泗阳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总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泗阳县城市副中心、21世纪新城区和泗阳经济特区;产业定位为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电光源三大主导产业和电子科技、新能源、机械制造、纸业包装四大新兴产业。开发区紧紧围绕“全省一流、苏北领先和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目标定位,强力推动现代产业集聚,全方位打造“产业强、配套强、创新强、效益好”的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7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园区已吸引497家企业落户,吸收从业人员7万余人。这些员工既包括很多回乡工作的泗阳籍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周边县市的外出务工人员。县城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制造业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于本地就业,制造业的发展与大量劳动力本地就业推动了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

5.大交通框架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日趋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区域内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区域内两省一市重点围绕打造区域“3小时都市圈”戮力同心。2010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是1.5km/百平方公里,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公路密度达到71.7km/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密度的3.7倍[10]。

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使长三角形成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轴的“1小时交通圈”,与高速公路的“3小时交通圈”一起,促使长三角城市群进入高度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新时代。高铁的建设和运营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京沪高铁开通,昆山到苏州35公里路程仅需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昆山到上海50公里的路程仅需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再加上苏南地区发达的公路网,昆山拥有私家车的家庭往返苏州与上海两地更加便捷;更兼昆山与上海之间的地铁也已开通运营,城市之间的纽带联系更紧密。从总的趋势看,全国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工作地域和生活地域的分离成为可能。由于上海、苏州房价较高,人们选择移居靠近这些大城市的县城乃至小城镇生活变得逐渐流行,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低的生活成本可以兼得。

6.房地产开发空间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供给和不可替代性,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大规模开发阶段难以维持。相对于大中城市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县城以及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比较富裕,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据统计,2010年万科新进入昆明、贵阳、清远、温州、扬州、南通、嘉兴、唐山、廊坊、吉林、抚顺、乌鲁木齐等12个城市,使进入开发的城市数达46个。进入2011年8月,万科所销售的产品中,二、三线城市的销售面积占比约八成。

四、规范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

从长期来看,长三角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土面积比重较大的县城及小城镇将是吸纳人口居住的重要空间,县域房地产市场也将成为长三角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是满足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住房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健推进的重要保障。

1.合理规划并推进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

根据县域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各种不同的发展要素,合理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促进人口的有序转移和合理集聚,使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基于此,各种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应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适应,集约、节约利用各种资源。

2.推动区域经济强县组团与城市群发展

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合,通过组团方式统筹发展减弱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特别是招商引资、数据攀比等方面,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强县组团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3.传承文化,创造新的地方特色,形成差别竞争优势

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长三角地区,像周庄这样的古镇还有很多,必须在维护当地特色与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之间进行科学权衡。在县城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当注重保护当地自然或人文景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布局,切忌“大拆大建”、盲目攀比,努力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丰收。

4.联通农村房地产市场与城镇房地产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提高居住条件的意愿日益强烈,这使农村房地产市场有存在的基础。而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亦离不开农村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农村房地产市场发展需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创新,联通农村房地产市场与城镇房地产市场。

5.增强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功能,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

县域房地产市场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极易受到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从而对人民生活、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各县级地方政府不断增强对县域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能力,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冷或过热,并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阻碍县域房地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张明之]参考文献:

[1]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3).

[2]刘福刚,孟献江.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各县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www.doczj.com/doc/331122675.html,/tjxxgk/tjsj/sjxxfb/.

[5]高军,王晓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2004~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3).

[6]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7]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www.doczj.com/doc/331122675.html,/tjgb/ndtjgb/qgndtjg b/t20120222_402786440.htm.

[8]汪光焘.关于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1).

[9]王维平,刘书明.产业政策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J].南方经济,2011(7).

[10]宗传宏.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2).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二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思想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与优化,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 推进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注重区域和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兼顾南北、强化重点。优化 乌鲁木齐的综合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有 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第十四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是: 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强区和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商贸 活动中心区域。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自治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 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 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北疆(指天山以北地区) 依靠城镇的集聚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镇化道路;南疆(指天山以南地区)强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第十六条自治区城镇化战略步骤是: 近期,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实质是以乌鲁木 齐市为核心,以吐 -乌-大高等级公路、乌 -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为发展轴的天山北坡城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作业与答案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 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 、以上表述都正确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 )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 、生产的集聚 B 、交通的集聚 C 、市场的集聚 D 、产业的集聚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 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 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

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D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5、“大都市区”是在( )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6、马克思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 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 、马恩 B 、凯文·林奇 C 、塞尔 D 、恩格斯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A 、柯布西耶 B 、简·雅各布斯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D 、奥姆斯特德 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 A 、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对国家做贡献,也是对世界做贡献。正由于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连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综观我国已经走过的传统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城镇化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型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可持续健康城镇化发展过程。要实现中国城镇化由传统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需要实现以下五大战略转型,即: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由激进式城镇化转向渐进式城镇化,由被动城镇化转为主动城镇化,由以地为本的城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转向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最终实现由提速转为提质、由亚健康转向健康的城镇化。 由“坐小汽车”转为“骑自行车”,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 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城镇化质量比速度更为重要。如果把过去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城镇化过程比作“坐小汽车”过程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骑自行车”的过程。 1。数量型城镇化是一味追求速度的“坐小汽车”过程。 “坐小汽车”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可在原料充足的前提下无限加速,但这种加速过程受到了燃料加速枯竭的限制,比如遇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保障瓶颈和高发高危的城市病。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数字游戏”表明这种“坐小汽车”的数量型城镇化过程不可能再沿袭下去,现行城镇化水平的数值存在很大水分,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只有不到40%。 2。质量型城镇化是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骑自行车”过程。 “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积极稳妥的城镇化过程,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了自行车会崩溃,过慢了自行车会摔倒,只有正确把握好自行车的速度和节奏,才能匀速稳定前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需要“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要求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提速和提质的关系,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逐步淡化城镇化的数量指标,强化城镇化的质量考核指标,推进国家城镇化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空间质量、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把城市病问题缓解到最低程度。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宁越敏 杨传开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Ning Yuemin Yang Chuankai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As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 topic and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ur strategic focus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回顾了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城镇化发展新动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融合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以国民为对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推进体制创新,关注小城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融合;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作者简介:宁越敏、杨传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 第 1 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A. 政府引导 B. 覆盖全民 C. 可持续 D. 以上答案皆是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2 题:以下“五个统筹”统筹中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 A. 统筹城乡发展 B. 统筹区域发展 C.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3 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的是()。 A. 新农合 B. 城镇居民医保 C. 城镇职工医保 D. 商业保险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4 题:现阶段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适应()。

A. 第三产业资本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B. 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C. 第二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D. 第一产业中技术研发岗位的需要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5 题: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A. 商品有利于向城市流动 B. 农民在市场中地位提升 C. 公平竞争 D. 没有政府管理约束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6 题:社会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 A. 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B. 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制度 C. 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管理为主的制度 D. 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管理为主的制度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7 题: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需要()。 A. 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 B. 加强惩罚措施的制度 C. 建立非正式的制度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word版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长三角区域从一个不起眼的区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但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以及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发展遇到了瓶颈。只有深刻剖析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出相应的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问题;对策 一、长三角区域的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是指我国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一片平原区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2008年后,为了适应国家区域发

展的需要,再考虑到行政区划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广义的长江三角洲进一步扩大到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全部,简称“江浙沪二省一市”或“大长三角区域”,其地域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公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及后期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贸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则更加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使之制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区域规划出现端倪,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从经济的整体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等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区域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 30年来,在上海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大中小城市体系齐全,城乡比较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城市群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科教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参考答案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多予、少取、放活”中的“放活”是指()。正确答案: A.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行流动人口( d)制度。” A、蓝印户口 B、身份证 C、暂住证 D、居住证 3.以下“五个统筹”统筹中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正确答案:A.统筹城乡发展? 4.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正确答案:C.工业城市 5.以下关于城乡一体化要处理的城乡关系正确的是()。正确答案: C.扭转国民待遇的市民 偏向? 6.关于三种“磁力”表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B.右边的磁铁:乡村-缺乏社会性,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 7.社会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 正确答案: A.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8.健康城市是()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新的行动战略。 正确答案: D.世界卫生组织 9.广东省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须下降()。正确答案: C.0.18 10.根据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图的数据显示,()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高而城镇化水平偏 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正确答案: B.粤东地区 11.()规划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强自然生 态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加强城乡建设活动管理的重要手段。正确答案: D.“三区四线” 12、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 码为唯一(b ),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A、标准 B、标识 C、标志 D、标的 13、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 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 c)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 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A、永久 B、保护 C、永久保护长效 D、永久保护 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 推进( d)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A、直辖市 B、地区 C、市 D、省 15、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 c)所有。 A、农民 B、国家 C、集体 D、个人 16、健全城市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 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为( c )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A、市长 B、领导干部 C、行政首长 D、领导成员 17.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正确答案: D.产业的集聚 18、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d ),实行与国有土地 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A、出让 B、租赁 C、入股 D、出让、租赁、入股 19.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正确答案: D.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