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姓名:袁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赵天燕

20100531

提要

2007年至2009年之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包括海外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如何强化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应对金融危机,成为摆在我国海外施工企业面前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和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以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着手,研究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状况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其次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如收款风险、汇率风险、外汇管制风险等;进而详细分析了海外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提出了加强现金流管理、控制成本、拓宽筹资渠道、降低汇兑损失、利用我国政府优贷扶持政策等具体措施;最后对本文选取的实例——中地海外集团在金融危机下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个案研究。论文借鉴金融危机下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经验,详细探讨了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尤其是在非洲工程市场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主题词:金融危机海外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happened from 2007 to 2009 causes the unprecedented survival challenge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verseas. The key issues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verseas have to face up are how to strengthen corporate governance especially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refore, studying the financial risk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verseas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aking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manage the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ase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financial risk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verseas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which studies from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ssues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verseas. The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verseas and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major financial risk faced by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verseas, such as receivables risk, exchange rate risk, and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risks. Further, the paper detailed analyses the oversea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pproach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 it proposes some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ash flow management, controlling costs, expanding financing channels, reducing exchange losses and utilizing our government loans to support policy priorities etc. Finally, the paper conducts a case study about the example of CGO Group’s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particularly discusses the major financial risks and response 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overseas construction company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especially the engineering market in Africa.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Construction Company Overseas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通过对国内外与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①的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学术刊物、财会网站和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进行分析,发现对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经营的企业,而对境外经营的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国际金融危机下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应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等。

1.2 研究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显现出了诸多财务风险管理上的弱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本文的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财务风险管理理论,通过调查和实例研究提出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及其应对措施。

(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状况

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影响

③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④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地海外集团②的财务风险管理

1.3.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以便了解国际金融危机下海外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予以叙述并解释,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影响,以便发现问题。

对于本文中选取的实例——中地海外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财务风险管理,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

①本文中述及的施工企业,是广义的概念,泛指一般建筑施工企业及工程公司。

②中地海外集团,为中地海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

1.4 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和实务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和管理规范。

风险管理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于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第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来。Fitzpatrick在1932年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在财务预警方面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③。而1964年威廉姆斯与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出版掀开了对风险管理学系统研究的序幕④。

早在十九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入是其在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管理学家亨瑞?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原理》一书中把风险管理思想正式引入企业经营领域⑤,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莫布雷等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此时企业风险管理逐步形成一门学科。

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是由美国的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展开的。马可威茨在1952年发表的关于理智投资行为的论文奠定了现代金融资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投资者自行引导自己进行明智的决策,这种决策方式首先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即他们不愿意承担没有相应预期收益加以补偿的外加风险。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⑥,指出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米勒的贡献在于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莱尼提出了MM理论,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企业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⑦。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引入风险相关理论, 80年代中期在部分经济领域开始了对风险理论的探讨,理论界才开始系统地进行相关研究。

1989年刘恩录、汤谷良在《论财务风险管理》文中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1994年向德伟在《论财务风险》一文中深入论述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

③ Fitzpatrick. A,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hose of Failed Firms,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1932

④C?小阿瑟?威廉姆斯,迈克尔?L史密斯著。马从辉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⑤Thomas. G Evans, Martin E. Taylo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85

⑥John. C. Hull.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 Securities,1993

⑦米勒与莫迪格莱尼著:《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载《美国经济评论》1985年6月,第197-261页。中文版载卢俊编译:《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个财务报表监控指标体系来进行财务风险监测。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在规范研究方面,通常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之内,并指出了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如阎达五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和宋建波的《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如此。

虽然目前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著作多数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鲜有人对财务风险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研究。2004年,陈余有在其编著的《财务危机运营》中,指出财务风险是企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及建立财务危机运营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对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而忽视了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的系统研究,并且对企业财务风险辨识、预警等风险分析方法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的策略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在财务风险防范的实证研究方面大多没有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情况,没有从一个行业范围来界定企业的财务风险,没有把企业融入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中。

在我国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探讨。汪臻认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外国建筑企业的进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更加大的挑战,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⑧。汪臻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对我国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进行了理论探讨。

杨威荣就我国施工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关实务作了研究,他认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因为要在工程项目竞标中中标,比拼的是成本。谁的成本低,竞争就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各建筑施工企业竞先苦练‘内功’即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意识⑨。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成为点燃次贷危机的导火线。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暴不断,不仅席卷了华尔街,也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美国次贷危机而今已演变为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发展前景更加不确定。金融危机致使美元疲软,伴随着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呈单边升值趋势,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势

⑧汪臻,小议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财会研究》,2007,4:97-98。

⑨杨威荣,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我见,《时代金融》,2007,10:76。

大大减弱。

我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近期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围绕着财务管理领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比较普遍的共识是,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也已经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企业面临日益显现的财务风险⑩,因此,研究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张斌认为,我国企业应当加深对财务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并寻求应对或降低金融风险对企业危害的方法,预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让企业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11。李琳亚认为,金融危机下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销售额下降风险、投资风险、坏账风险、汇率风险、筹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原材料远期合同风险、消费信心下降风险、公司价值下降风险等12。

2009年4月9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9]52号)文件,要求企业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散对企业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

虽然有关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仍主要集中于在国内经营的企业,对境外经营的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然而,金融危机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金融危机下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不同洲际施工市场的财务风险差别、如何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具体的财务风险应对措施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1.5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论

1.5.1 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和预期的收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由于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故而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财务目标。财务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一个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

⑩赖永天、吴子云,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及启示,《财务与会计》,2009,1:44-45。

11 张斌,金融危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启示,《现代经济》,2009,8/3:106-107。

12 李琳亚,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企业导报》, 2009,8: 13-33

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包括所有者投资和借入资金。企业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包括:资金组织调度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项目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收益,带来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决策追求的是收益性、风险性和稳健性的最佳组合。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企业产品售出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这两个转化过程中时间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就形成了资金回收风险。其中,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因素。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最后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企业扩大规模的资金来源之一,分配股息是企业对投资者的回报,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若对投资者收益分配的金额、时间和形式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环节的风险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5.2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风险控制原则

只有合理分析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在实践工作中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①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金结构是指在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资金结构中负债比例过高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这种过高的资产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而且有较大的利息负担。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会令企业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清算。

②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且无法保证有足够的可用于支付的现金,极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最终导致经营失败。例如企业赊销比例过大、应收账款失去控制、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过低等等。

③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

企业由于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出现失误,使得投资收益率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对到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增大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通常企业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不

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④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进行财务活动,必然伴随着财务风险。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是导致企业面临重大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⑤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等。这些因素独立于企业而存在,但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而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却难以准确预见和改变。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大大增加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为企业理财带来困难。

上述前两项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后三项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间接原因,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冲击。

(2)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①收益风险均衡原则。该原则要求企业全面分析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和风险,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原则进行决策。

②风险适度原则。财务风险属于客观存在,企业需要确定自身可承受的风险程度,实现正常安全运营。

③提前预警原则。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通过风险的识别和预警,从而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

④分级分权管理原则。大中型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企业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

1.5.3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发展阶段等情况的不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也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包括:

(1)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

负债比例过高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应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流动性,避免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资不抵债。同时,债务规模、资产流动性等指标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信用风险的重要依据,合理的资金结构可以为企业形成良好的融资条件,吸引各方投资,降低筹资成本。

(2)进行多元化经营

企业将筹集来的资金投资于多个项目,因各个项目风险来源和风险程度不同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多元化经营的具体应用还需企业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决策。

(3)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

企业应合理确定风险政策,制定留有余地的资金使用计划,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状况,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企业各项投资活动,尤其是新建、扩建生产线等基本建设投资时间长、造价高,长期占用企业大量资金,虽然建成后能够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却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一旦在建项目出现市场环境变化或者经营不善,就很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系统。一是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执行,认真落实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预警机制,打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二是要实行企业财务风险分级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企业各级分支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以防流于形式。三是要搞好企业财务报表的定期分析,在月份进行资金周转分析,在季度进行资产利用率、资产负债率和预算实现情况等分析,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通过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分析,全面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四是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聘用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专业机构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服务,通过审计监督、税务咨询、资产评估、法律风险评估等协助企业防范风险,在风险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其次,企业应建立全面、实时、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应当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基础,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工具和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反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发展潜力、财务弹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并与企业全面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发现某种或几种异常征兆,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5)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应当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在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人员的聘用和培养制度、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财务部门职责等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时,始终将防范财务风险作为其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6)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等于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及早发现环境的变化,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由于环境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7)采取多种风险应对措施

企业可以采取财产保险、联营合作等方式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总之,财务风险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全面分析各种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增强企业防范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2 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状况

2.1 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发展

我国海外施工企业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实现了行业整合和多元化,催生了大型工程企业集团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方面,一方面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建设工程总公司等大型中央企业成为行业的巨头,率先进入国际工程市场;另一方面,地方企业也在改革中前进,诸如北京建工集团、上海建工集团等一直是地方企业中的领先者,它们依托地方经济优势迅速壮大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海外施工企业中的重要力量。广厦建设、中天建设和龙元建设等国内知名民营企业成为海外施工市场中的有力竞争者。这些民营企业利用国有施工企业改制的有利机遇,采取并购资产等运作手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力量和品牌,例如浙江广厦收购包括湖北六建、杭州建工集团、北京二建等在内的一批国有企业,大大增强其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的竞争力。

(2)施工企业管理开始从机遇型向战略型逐步转变

目前,我国海外施工企业更加重视自身能力的建设,不再单纯追求业务规模的增长,其发展战略也逐步由传统的施工型企业向EPC13方向发展,并且在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分配、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国际化等方面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从而通过内部能力建设,逐步将企业从机遇型竞争转变为战略型竞争、核心能力型竞争。

(3)施工品质持续提升

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的发展逐步受到世界的瞩目,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国内建设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成为施工质量提升的主要动力。

(4)项目管理水平呈现总体提升

项目管理在工程管理领域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标准。其严格的质量、及时的

13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即“设计、采购、施工”,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进度、有力的成本控制都是优秀海外施工企业的必备条件。

2.2 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承担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筑产品的生产,有着显著的行业特点。其产品的固定性和生产过程的流动性,是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根本特征。同时,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体积大、生产周期长、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并且每项建筑都需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建造,其生产管理更为复杂,难度更大,也更容易混乱。

尽管我国施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国际一流的施工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

我国一流海外施工企业与国际一流施工企业相比,其国际化程度差距甚大,国际化业务基本是机遇型、随缘型,缺少稳定的国际市场和有影响力的市场占有率。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不具有在国际舞台上与高手过招能力的企业是很难有竞争力的。

中国建筑总公司作为2003年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Hill)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Engineering News-Record(以下简称“ENR”)全球最大中国企业承包商,其国际化的比例仅为24%,而且所完成的大多项目是我国援外项目、中东市场项目、非洲市场项目,但属于世界高端工程市场的欧美项目很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就更少。然而,作为2005年“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14前两名的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路建设工程总公司,其国际市场比例却远低于中国建筑总公司。

2009年,我国内地共有50家企业在ENR 225强排名中榜上有名,虽然国际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际领先承包商相比,我国企业在实力上仍有不小差距。名单显示,我国入选企业大多集中在名单的后半部分,其中有35家排在100名以后。2009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平均完成的海外营业额为17.3亿美元,约为我国施工企业平均海外营业额的2.5倍。其中,我国仅有5家施工企业高于国际承包商海外平均营业额。排在2009年全球ENR225强首位的德国HOCHTIEF公司,其2008年度海外营业额达到了261.81亿美元,而在我国企业中排名第一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度海外营业额却仅有58.58亿美元。另外,排名全球前十位的施工企业的2008年度海外总营业额为1,455亿美元,而排名我国施工企业前十位的2008年度的海外总营业额仅为226亿美元。

14 ENR“中国承包商及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排名,由建筑业排行榜享誉全球的ENR(美国《工程新闻记录》)与中国《建筑时报》共同推出,每年一次。

(2)人均产值偏低

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员工人数动则达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但人均产值要比国际一流施工企业低得多。如果再考虑我国施工企业通过层层分包或者劳务分包雇佣大量民工的因素,则人均产值会更低。

(3)组织架构尚待完善

①组织结构不健全

从纵向来看,国际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多数采用“总部管理——事业部+区域公司——项目部”的形式。专业和区域结合采用矩阵式,项目部为基本管理元素,管理层次控制在三层。企业在世界各地能充分调动公司所有资源,形成有机的整体。而我国大型施工集团尤其是中央企业基本都是采用直线职能式的壳层结构,形成“总公司——工程局——号码+专业公司——区域公司——项目部”,其层次多达五层。由于历史原因,同一施工企业在同一区域可形成众多子公司,但其直属上级机构或相同、或不同,从而造成其作业方式基本相同而难以整合。这种组织方式,其整体运行效率明显偏低,内部组织中非作业人员的数量和比重大大增加,整体施工能力下降,甚至在同一地区出现内部竞争的现象。

从横向来看,我国海外施工企业虽然多数已具有国家总承包特级或一级资质,但企业集团内部很少设立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开车)部等专门机构,使得其在内部推进工程总承包业务有关的组织体系建设变得相当困难。

②内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转变

目前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在组织结构的构成模式、服务功能、技术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保障等四个方面真正按国际施工企业模式进行运作的不多,包括一些大型的国有施工集团在内,其管理体制与国际施工企业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

(4)工程项目管理相对落后

正常情况下,施工企业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建立起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企业资源的调配支持体系、作业指导文件、程序文件、工作手册等。但是我国一些海外施工企业甚至尚未建立基本的项目管理体系。

与国际型施工企业接轨,即是在模式、程序、方法上接轨,更是与其先进管理技术接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海外施工企业中成功应用项目管理计算机辅助集成系统进行项目管理的单位较少。按照EPC模式建立起施工操作手册、数据库、输入输出文本模版的单位更少。并且,多数大型施工企业仍然停留在建设内部办公平台、统一财务软件等比较基础的层面上。然而,目前项目管理软件大多只应用于简单的数据统计层面,甚至数据统计工作也因为项目部人员的抵触而难以运行。对进度、

采购、成本等其他环节的管理则更无从谈起。这些都使得项目管理的水平依赖于具体操作项目的人而非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例如,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城市的类似项目,一些企业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同使得盈亏程度差别很大。

(5)技术研究开发机制不健全

不少施工企业仍然停留在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的水平,普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施工组织技术和工程技术,对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6)缺乏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是以项目方式在国外执行,因此大多数国际施工企业都在努力培养懂项目管理、懂语言、懂当地法律法规、懂当地文化、懂财务管理、懂客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偏低,尚未建立起内部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形成优秀人才陆续成长进而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机制,而且有限的内部优秀人才也往往容易被其它国际施工企业挖走。。因此,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对于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极为缺乏。

(7)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①融资能力不足

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缺乏应有的融资能力,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对总承包项目的承揽和执行。同时,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即便取得了银行授信,对如何利用这些银行的授信开展BT/BOT等业务也缺乏意识和经验,更难以形成经济效益。

②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很多大中型施工企业由于项目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并且受管理幅度的制约,所以一般采取项目部制的管理核算模式,即:以建筑施工合同所指向的工程项目作为自己的产品对象来组建项目经理部,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和效益评价。在这种核算模式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会计主体,财务管理只能授权给各项目进行分别管理。这就使得企业往往无法实时掌握企业整体资金情况和资金的动态信息,难以实现资金的余缺调配,从而造成资金安全方面的问题,也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一般具有建造周期长、造价高的特点,而工程建造款一般由业主按照合同商定的付款比例和时间分期支付给工程承包商。由于业主一般在工程项目达到一定建造阶段并验收合格后方才支付相应阶段的建造进度款,因此工程承包商往往需要垫付部分工程建造资金。从财务管理角度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为垫付工程建造资金而向银行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费用需要作为期间财务费

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然而,一个施工企业往往有几个项目在同时运行,不同的项目业主支付工程款的进度是不同的,企业财务部门如未能将资金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必然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并且产生不必要的利息费用。

③成本控制不力

工程成本管理属于全员全过程的管理,项目目标成本要通过施工生产组织和实施过程来实现。施工企业的项目部主要负责施工组织,并不涉及资金的收付,对企业的成本费用不敏感,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但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者和直接生产人员。然而,往往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方案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项目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保管和发放工作。从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实际上谁也没有真正起到承担成本管理的责任。

④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现实中,施工企业同时具有产品地理位置固定和施工作业场所流动的特点,施工作业一般由项目部或分公司完成,而公司总部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一般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对分公司和项目部进行了放权,实行分级管理。但由于不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导致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资产闲置和资产重复构建并存,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总体说来,尽管我国一流海外施工企业与国际一流施工企业存在着综合性的差距,但是随着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我国一流海外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工程市场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在国际工程市场尤其是非洲工程市场、中亚工程市场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参与国际工程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

3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

影响

3.1 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3.1.1 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

3.1.1.1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因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15的产生源于美国金融危机。2007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暴不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深陷危机,强烈

15 本次金融危机,指2007年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这场风暴不仅席卷了华尔街,也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从本质上看,美国金融危机是其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导致的。

(1)政治因素为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为了促进房地产消费,美国制定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给尽量广泛的客户提供房屋贷款。根据国际惯例,购房人一般需要支付20%—30%的首付,余额进行房屋按揭贷款,按月偿还本息。美国在过去十多年里实行“购房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五年内只需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以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借款。这使得那些因收入偏低、缺乏稳定性而达不到信用标准的客户也能获得贷款,于是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应运而生,并且广泛应用。这种激进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较快增长,但是同时也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进行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销售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了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给全社会投资者,包括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2)对以前危机的救赎是金融危机的起源

首先,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为了缓解美国内需不振的问题,其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公司,为公民的住房需求提供融资服务,帮助社会公众购买房屋,刺激美国内需,以促进经济发展。1970年,美国政府又设立了房地美公司,规模与房利美基本相当。“两房”的担保规模快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购房按揭贷款和以购房按揭贷款作抵押的金融衍生品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增至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忽视了对资产质量的控制,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其次,美联储为了应付2000年前后的网络经济泡沫,以及在9.11恐怖袭击后防止出现经济衰退,在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期间,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使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达一年之久。低利率政策使美国金融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流动性过剩,也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来进行房地产投资,银行发放贷款过多,直接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催生了房地产泡沫。

(3)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风险

作为金融中介的美国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高收益所吸引,不但通过承

销房贷债券赚取中介费用,而且大举买卖次级房贷债券获取收益。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作为中介者的投资银行失去公正,也将其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两房”凭借隐含其背后的国家信用担保,低息举债买下次级房贷,然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将其转换成次级债券,以次级债券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吸引美国投资银行、各国的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前来购买。而美国金融机构又再次进行金融创新,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次级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次级债券信用衍生品,经过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然后由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再拿到金融市场上出售。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交织到一起、风险相互传递,一旦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导致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由于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金融机构,所以此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

(4)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滥用以及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助长了风险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来的设计极其复杂的衍生产品,投资者很少有人能真正看得懂,更需要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但是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一系列金融衍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用评估是相互脱节的,各环节掌握的信用评级和有关信息都不够完整,导致大大低估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等级。

美国金融市场的运作和监管机制向来被视为全球的典范。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监管体制并没有同步跟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监管“真空”,使得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产品成为“漏网之鱼”。

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通过大量举债实现规模扩张,自有资金比例过低,金融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远远超出了合理水平。如此高的金融投资杠杆率是由于CDS制度16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了信用担保,如果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将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进行赔付。而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以将CDS在市场上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CDS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CDS是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但是它的交易却是与完全独立于基础债券的。CDS合约并不是在公开市场进行公开交易,而是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辅助进行交易,也没有特定的结算机构为其进行结算。更重要的是,在交易的过程中,

16 CDS制度,即Credit-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

CDS合约是不受任何机构监控的,只是交易双方缔结的合同。在2007年一年,CDS 名义总额就增长了81%,从2006年的34万亿美元暴增到6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CDS产品类型也不断翻新,开始应用于包括次贷担保债券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CDS市场规模如此之大却缺乏监管机构进行管制,对其交易产品也未能进行风险评估。

上述几个环节相互作用,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对冲基金又进一步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和整个金融系统的崩盘,使之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讲,正是由于这种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经济才导致了历史规模如此之大的国际金融危机。

(5)美国式消费模式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

美国消费模式的两大基本内容是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美国人的储蓄率一直相当低,几乎接近于零,甚至为负数。也就是说,美国人大多会把个人可支配收入花光,这还不够,还经常借债进行消费。同时,美国人不但会花光现在已经取得的收入,还敢花尚未取得的未来收入。美国人贷款购房、贷款买车、贷款旅游、贷款读书、贷款健身等等,实际上,美国人经常贷款去做一切开支稍大的事情。

美国人这种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强大的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正因为消费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巨大,所以一旦经济萧条,美国政府总是会采用各种经济措施来刺激消费。但是,高消费、低储蓄带来的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美国家庭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当一个家庭的收支状况出现恶化时,储蓄本来是一种风险缓冲机制,储蓄越多,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没有储蓄当然也就缺乏风险防范能力。

一旦贷款家庭延期甚至停止偿还贷款,长长的次级贷款金融链条的第一环开始断裂,直接导致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主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出现严重问题,进而导致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最后向这类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3.1.1.2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外因

(1)国际经济失衡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往往是与区域或全球性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当原来区域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 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来实现新的经济平衡。比如,在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转移。正是这种国际经济失衡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因此,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于实体经济的失衡,实体经济失衡必然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又导致了虚拟经济的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国际货币体系的扭曲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欧元和日元等币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有所增强,但储备货币既是国际货币也是国家货币的身份没有发生改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本国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其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脱节甚至相矛盾,从而会导致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

(3)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前提,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导致国际经济失衡加剧,国际游资则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国际游资规模之大,使得它完全有能力影响被攻击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金融危机的产生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3.1.2 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虽然本次危机产生于金融领域,但是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筹资困难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需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才能筹集到资金。面对筹资难度增加和资金成本的上升,实体经济运行规模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第二,消费萎缩

一方面由于失业人群增加导致消费支出减少,另一方面未失业人群也由于投资股市和基金的资产蒸发、薪水增加停滞甚至下降、生活成本增加等原因,减少消费支出。

第三,投资需求下降

由于市场萎缩、销售下降、贷款难度增加以及贷款利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有一些企业会破产倒闭,剩下的企业一般也会停止扩大生产规模,导致投资需求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仍持续存在。不少企业存在生产经营压力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紧张、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企业财务风险明显增大。

3.2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施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环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融资困难

企业筹资的两大来源分别是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它们分别是指企业股东和债权人提供的资金。金融危机下投资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都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