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体身份法律适用(七)

主体身份法律适用(七)

主体身份法律适用(七)
主体身份法律适用(七)

第七章民事身份和能力的法律适用

自然人、法人作为国际私法的主要主体,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涉外民事交往中存在法律冲突,国际私法在确定其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冲突法原则是解决法律冲突的基本方式,以下分别就自然人和法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冲突法原则作以研究。

第一节自然人身份能力的法律适用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自然人作为涉外民事关系主体的前提,自然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即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各国法律虽然均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各国对于出生和死亡的理解不一,民法上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常会引起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冲突。

1.各国民法对出生的法律规定有存在差异。对于出生,有阵痛说、露头说、独立呼吸说、出生完成说,存活说等。例如法国法律采取的是存活说;西班牙法律在此基础上又更进一步,要求婴儿必须存活24个小时才能取得权利能力;我国对出生时间没有作立法上的规定,一般以医学上公认的出生标准为准。由于各国法律对于自然人权利能力开始的时间标准规定不同,法律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如一对西班牙夫妇定居在法国,在法国生下一婴儿,仅存活10个小时,其父在其出生后3个小时死亡。根据法国法律,婴儿有权利能力,具有继承权。根据西班牙法律,婴儿未存活到24个小时,无权利能力,没有继承权。这就因出生引起的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冲突。

2.各国关于死亡的法律规定不同。死亡在法律上可分为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对生理死亡(除有些国家规定的推定存活制度,即针对互相继承权的数人死亡同一事故,在不能确定谁先死亡时,推定先逝者的制度不同,会引起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外),一般不会发生法律冲突。而宣告死亡或宣告失踪,各国立法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有的国家只有宣告失踪,而无宣告死亡的规定,如法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只有宣告死亡而无宣告失踪,如前民主德国;有的国家则同时存在着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如我国。

(2)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的时间不同。法国规定,凡不在其住所或居所出现,并杳无音信者,经四年即可宣告失踪;日本却规定需满七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生死下落不明满2年可宣告失踪,满4年可宣告死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即可宣告死亡。

(3)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的生效日期不同。有的主张以法律规定的从失踪期届满之日起便发生效力;有的主张依宣告所认定的死亡之日起发生效力;有的主张以宣告之日起发生效力;有的主张从最后消息日起发生效力。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生死下落不明届满法律规定的期限后,由其利害关系人向失踪人住所地基层法院提出请求。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一年,宣告失踪的公告期为3个月。但对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者宣告死亡的公告期也只有3个月。因此,在我国,宣告死亡从下落不明之日起一般须经过5年才能发生效力;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也须经过两年零三个月才能发生效力。

4.宣告失踪与死亡的法律后果不同。有的国家,在宣告失踪情况下,失踪人的财产由其继承人假占有,一旦宣告死亡,才完全按继承处理;有的国家,则对失踪人的财产设立监护,只有在宣告死亡之时才转移财产所有权。我国《民法通则》第21条规定:“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或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如果失踪人被宣告死亡,则与他有关的法律关系即行解除,被宣告死亡人的财产按继承处理。

(二)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

解决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冲突法原则主要有三种:

1.适用有关法律关系准据法所属国的法律。这一作法的理由是,权利能力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能否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问题。如权利能力涉及物权关系,则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判定;涉及合同关系,则应适用合同准据法所属国法律。《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即采用这种做法,该法第34条第2款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产生和终止,适用调整民事权利关系的法律。”但这种做法忽视了权利能力问题的相对独立性,采用国家较少。

2.适用法院地法。这一作法的理由是,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关系到法院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关系到法院国的重大公共利益。所以,认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应依法院地法。但采用这种主张的国家也较少。

性,特定的人的这种属性是由一国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历史等方面的条件决定的,因而应适用他的属人法来判定。例如1979年匈牙利国际私法第10

条第1款。“人的权利能力……依其属人法决定。”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采用属人法已成为一项公认的原则,但大陆法系国家一般是指国籍国法,而英美普通法系国家一般是指住所地法。

上述三种方法虽各有道理,但不宜绝对化。在判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时,原则上必须肯定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不排除法院地法和有关法律关系准据法的适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然人权利能力的稳定,促进国际民事交往的发展。

4、我国《民法通则》对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问题未作明确规定,但该法第8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这一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应适用我国法律。这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不尽一致。如前所述,人的权利能力问题多依属人法解决,特殊情况下依法院地法或法律关系准据法所属国法律解决。我国在立法上应和国际社会保持一致,以属人法解决自然人的权利能力问题较为恰当。因此,《示范法》第63条:“自然人的权利能力,适用其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三)失踪和死亡宣告的管辖权与法律适用

宣告失踪或死亡能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在讨论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时,解决失踪和死亡宣告的管辖权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也是国际私法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1.失踪和死亡宣告的管辖权

对于失踪和死亡宣告的管辖权问题,有三种不同主张:(1)由当事人国籍

国管辖。此主张认为个人的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只能由国籍国法决定。但反对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远离祖国,已在外国设立住所,而住所地国却无权宣告的话,使得在那里的法律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2)由当事人的住所地国管辖。其理由是为了保护失踪人的住所地国的公共秩序和经济利益。但反对者认为如果该人仍生活在国籍国或他国,也会给这些国家带来不便;(3)原则上由当事人国籍国管辖,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也可由当事人住所地国管辖。大多数国家如德国、希腊、捷克等国就采用这种做法。

2.失踪或死亡宣告的法律适用

对于失踪或死亡宣告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有三种不同主张:(1)适用失踪人的本国法。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涉及自然人的权利能力,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一般应适用其本国法,失踪或死亡宣告也应遵从国际私法公认的这一原则。如1979年《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4条规定:“死亡宣告及死亡证明程序的要件、效力和撤销,依失踪人最后为人所知的属人法。”但反对者认为,如果该人已在他国家生活多年,在该外国进行的法律关系,若该外国无权管辖,就会使在那里的法律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2)适用失踪人住所地法。如《秘鲁民法典》第2069条规定,失踪宣告,依失踪人最后住所地法,失踪宣告对失踪财产的后果亦依该法。1950年联合国《关于失踪者死亡宣告的公约》也肯定了这一做法;(3)原则上适用失踪人本国法,但又规定一些例外情况。如1939年《泰国国际私法》第11条规定了涉及本国的不动产时例外,该条内容为:“对外国人的失踪宣告及宣告的效力,除在泰国的不动产外,依外国人本国法。”1966年《波兰国际私法》第11条规定了本国法院对失踪或死亡宣告有管辖权时适用法院地法的例外,该条内容为:“宣告失踪人为死亡依其本国法,死亡宣告亦同。

但由波兰宣告时依波兰法。”

3.我国对死亡宣告和失踪宣告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法律均无明确规定。我们认为涉外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的法律适用,主要应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来解决,但如果外国人在我国境内有财产或设有法律关系时,也可由我国法院管辖并适用我国法律。

《示范法》第22条规定:“对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申请,如申请人的住所地或者惯常居所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享有管辖权。”第64条规定为:“自然人的失踪宣告或者死亡宣告,适用被宣告人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也可以就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财产、或者对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决定的法律关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进行失踪宣告或者死亡宣告。”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一)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取得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一是自然人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二是自然人必须精神正常,心智健全,能够承担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自然人,则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由于各国民法对成年年龄、构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以及禁治产制度的规定不同,自然人行为能力方面的冲突也是常见的。

1.各国对成年年龄规定不同。德国、英国、法国为18岁;瑞士、日本为20岁;泰国为21岁;意大利为22岁;荷兰为23岁;奥地利为24岁;丹麦、

西班、智利为25岁。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视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

2.各国关于禁治产制度的规定也不一样。禁治产制度是各国为了保护虽达到成年年龄,但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而造成其能力低下的人的利益,而禁止其经营自己财产的制度。自然人被宣告为禁治产人后,法院为其设定法定代理人或保护人,其法律地位与未成年人一样。

各国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宣告禁治产的原因和法律效力两个方面。多数国家对精神失常不能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人宣告其为禁治产人;而有的国家规定对因酒精中毒或服用麻醉品神志遭严重损害者也可宣告其为禁治产人;有的国家对那些浪费无度者也可宣告其为禁治产人;有的国家还规定聋、哑、盲人可宣告为准禁治产人;有的国家则没有这种法律制度。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被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他健康恢复的情况,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据此,我国民法上只规定了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没有明确使用“禁治产”这一概念。

至于禁治产宣告的效力,多数国家主张被宣告禁治产者,其法律行为无效。即使其宣告原因已消失,只要其本人或利害关系人没有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禁治产宣告,则其法律行为始终无效。有的国家认为被宣告为禁治产者,其法律行

为是可撤销行为,并不当然无效。宣告禁治产原因消失后,只要其本人或利害关系人不要求撤销其法律行为,应该认为有效,即使法院没有取消他的禁治产宣告。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1.适用当事人属人法。自法则区别说以来,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各国一般适用当事人属人法,即依当事人的本国法或住所地法。对于无国籍人的行为能力,一般依其住所地法,住所不能确定的,依居所地法;居所地也不能确定的,依其现在所在地法。一般情况下,自然人只要依属人法具有行为能力,无论在哪里都应被认为有行为能力;反之,如依属人法为无行为能力,无论在哪里都应被认为无行为能力。以属人法作为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准据法,对于保护欠缺行为能力的人来说,是很合适的。

2.原则上适用属人法,但对其在内国所为的法律行为,可以适用行为地法。严格适用属人法则有时会损害内国的利益,为了稳定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保护相对人或善意第三人特别是本国当事人不致因不明对方属人法的规定而蒙受损失,许多国家在运用这一原则时,都对此作了一定的限制。即在立法上规定,除原则上适用属人法外,对在内国所为的法律行为,可以适用行为地法。法国最高法院于1861年审理的李查蒂(Lizardi)一案是限制适用属人法的一个早期判例:李查蒂是一位22岁的墨西哥人,在法国订立一房屋租赁合同,后来他拒绝执行合同,理由是他订立合同时,依其属人法即墨西哥法他未成年(墨西哥法规定25岁为成年年龄),无缔结合同的能力。法国最高法院却认为,依行为地法即法国法李查蒂已经成年,具有缔结合同的能力,该合同有效。

1896年《德国民法施行法》第7条明确规定:“外国人依其本国法为无能

力或限制能力的人,而依德国法为有能力者,就其在德国所为之法律行为视为有能力,但本款规定不适用于亲属法立法之法律行为及其外国不动产之法律行为。”此外,《日本法例》第3条,《波兰国际私法》第9、10条,《瑞士国际私法法规》第36条,《解决汇票本票法律冲突公约》第2条和《解决支票法律冲突公约》第2条也都采取了这种规定。

3.我国关于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民法通则》第1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定居国法律。”最高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又作了进一步补充:“(1)(行为地法)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其定居国法律;(2)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3)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这些规定表明,关于人的行为能力问题,我国主张适用住所地法为主的属人法。这些规定仍有不足之处,立法上没有完整和明文的规定,范围过窄,概念不精确;许多国家虽以行为地法作为属人法适用的例外,不适用于亲属法、继承法及处理外国不动产的行为能力。而我国《民法通则》则未加规定。

《示范法》第65条规定:“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适用其住所地法或惯常居所地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法律行为,如依照其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无行为能力或者仅有限制行为能力,而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行为能力的,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视其有行为能力,但关于婚姻家庭、继承以及处理不动产的法律行为除外。”

(三)禁治产宣告的管辖权与法律适用

1.禁治产宣告的管辖权。禁治产宣告一般由被宣告禁治产人的本国法院进行管辖,但是为了照顾其住所地或行为地的交易安全,也允许居住地国法院管辖。1905年《海牙禁治产公约》采用了这种以属人管辖为主、兼顾属地管辖与属地法的原则。公约第2、3、6条规定:(1)宣告某人为禁治产者的管辖权属于他的国籍国,并且不管他的住所或居所。其宣告禁治产的条件,也概依他的本国法规定;(2)但其人所在地的国家,为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在依其本国法已具备宣告条件时,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临时措施,并及时通知其本国有关方面,一俟其本国采取充分措施如宣告为禁治产人后,这种临时措施即行终止;(3)只有在其本国表示不愿予闻或于6个月内不作答复时,居住国才可作正式的禁治产宣告。

2.禁治产宣告的法律适用。适用被宣告禁治产人的属人法,这是目前各国立法、司法判例和有关国际条约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但为了维护内国的公共利益和内国交易的安全,多数国家都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应由内国法院依内国法为禁治产宣告,只是各国对宣告条件的宽严规定不尽相同。因此,关于涉外禁治产宣告的准据法,也应原则上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在一定条件下适用法院地法。

我国目前尚无涉外禁治产宣告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方面的规定。《示范法》对此也无明确规定。对这些问题,外国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工作所借鉴。

第二节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一、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

法人的权利能力,是法人所具有的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法人通过自身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与自然人有所不同,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同时终止的,两者在范围上也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一般将两者的法律冲突问题一起加以讨论。

各国立法关于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规定有很大差异。有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承认无限责任公司是法人。有的国家如德国、瑞士等则不承认无限责任公司是法人;有的国家如德国认为登记是公司成立的要件,公司非经登记不得成立。有的国家如日本则认为登记并非公司成立的要件,仅为对抗第三人的要件。有的国家规定法人除因自己决定或破产解散外,还规定法人可因违背善良风俗而被解散;有的国家则对后者不加规定。有的国家如比利时、法国等认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向公众发行债券。有的国家如德国则无此方面的禁止规定;有的国家如英国认为权限外的行动无效。有的国家如德国则无此限制。因此,这些歧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的产生。

二、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一)法律适用原则

解决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问题,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是:依法人属人法的规定,即依法人的国籍或住所所属国的法律的规定。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各国对法人的国籍、法人的住所地确定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各国

在适用法人属人法解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的准据法并不相同。有的以法人主事务所所在国法为法人属人法(如奥地利、波兰等);有的以法人登记地国法为法人属人法(如前苏联、匈牙利等);有的以管理中心地法为法人属人法(如土耳其、埃及等)。以上表明,土耳其、埃及等国是以法人的管理中心地法律来确定法人国籍的,该法人的属人法就是法人的管理中心地法。

应该指出的是,外国法人在内国从事民事活动,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一般依法人属人法解决,但这并不表明外国法人在内国可以不受限制地享受任何权利和进行任何活动,外国法人在内国活动的范围还常常受到内国法的支配和制约,外国法人只能在内国法所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民商事活动。超出范围,即使依法人本国法可以享有的,在内国还是不能享有;反之,依法人本国法不享有的,但在内国可以享有。即外国法人在内国的活动,其在内国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范围,必须重叠适用其本国法和内国法,受到内国法和本国法的双重限制和制约。

我国目前尚无关于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适用的规定。只是最高法院1988年《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4条规定:“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是比较合理的,比较切合实际的。但必须把这些规定上升为法律。因此,《示范法》第66、67条的规定进行立法。《示范法》第66条规定:“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权利能力,适用其成立地法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第67条规定:“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行为能力,除适用其成立地法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外,还须适用行为地法。”

(二)法人准据法的适用范围

一般来说,法人属人法适用以下五方面:(1)法人的成立和法人的性质;(2)法人的权利能力;(3)法人的内部体制和对外关系;(4)法人的解散;(5)法人的合并或分立对前法人债务的继承。

法律主体客体和内容

法律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内容就是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客体就是一种行为 ? 例子,比如你去买一台电脑,那么此时你和商家就是法律的主体,电脑这个交易物就是客体,而你要承担的支付货款的义务以及获得电脑的权利就是内容。 一、法律关系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并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 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有权利能力,某些特定类型的法律关系,除了要具有权利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行为能力。所谓权利能力,就是由法律所确认的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按法学界主流的观点,可把公民的权利能力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两种。一般权力能力是所有公民普遍享受,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如人身权利能力等。特殊的权利能力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能享有,如参加选举的权利能力须以达到法定年龄为条件。 法人的权利能力始于法人依法成立,终于法人被解散或撤销。法人权利能力的内容和范围与法人成立的目的直接相关,并由有关法律和法人组织的章程加以规定。 行为能力是法律所确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三类。一类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第二类为限制行为能力人。第三类为无行为能力人。 与行为能力直接相关的是责任能力。责任能力即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责任能力是行为能行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的表现形式,它与关于行为能力规定的精神是一致的。完全行为能力人即完全的责任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即限制行为能力人,而且无行为能力人则是无责任能力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的年龄在不同法律中的规定是不相同的。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义务客体或权利客体。它是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没有法律关系的客体作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2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B)。 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C) A、所有权 B、债权 C、人格权 D、继承权 3、下列对于民事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 A、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B、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均以法律明文规定而发生 D、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4、依据我国民法,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A) A、胎儿与死者 B、植物人 C、触犯刑法正被执行刑期的人 D、被宣告死亡但实际未死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ABCD)。 A、聋哑人 B、合伙企业 C、机关法人 D、个体工商户 2.下列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CD) A、物权关系有形 B、债权关系 C、人身权关系 D、知识产权关系无形绝对特定的 3.公民甲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女儿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AD) A、被继承人甲的死亡 B、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乙尚未出嫁 D、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 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BCD)。 A、自然人 B、物

C、智力成果 D、行为 5、民事法律关系是(ABC) A、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B、由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C、须同时具备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关系 D、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下列属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C) A、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 B、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C、甲养的鱼因鱼场出现缺口顺水游入乙的水塘,甲请求乙予以返还D、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ABCD) 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国家 8、下列关系中能成为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是(ABCD) A、与某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某行政机关 B、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C、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D、接收他人遗赠的5岁孩童 9、下列行为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是(AD) A、甲酗酒开车行为。 B、甲酗酒开车撞人行为。 C、邮递员甲因将88号看成83号而为错投行为。 D、邮递员甲因错投而被公司扣除当月奖金的行为。 10、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是由事件引起(AC) A、甲死,甲子继承其遗产 B、精神病患者甲打伤乙而产生的求偿关系

法律解释的主体

法律解释的主体 一.法律解释的理解。我们要探究和理解法律解释的主体,就应该先了解法律解释,我们应当在两种意义上来认识法律解释。其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确定法律条款之含义的技术,其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使法律文本获得意义的方式。 二.法律解释主体的概念 在理解法律解释之后,我们从法律解释广义和狭义上可知: 根据王利明的观点。法律解释的主体,是指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阐明的个人和组织。三.法律解释主体的特征。 1.法律解释者是有权解释的主体。我们从法律解释的角度来看,解释者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从狭义来看法律解释正因为涉及“法律”这一特定概念,是要受到法律约束力,是事关当事人的利益和具体个案的裁决,且这也是解释者的一种职务行为。不管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还是法官解释等,这都是一种有权解释。 2.法律解释者是基于法律适用的需要而进行的解释 按照古典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法律不应当也不需要被解 释,因为法官只需要应用三段论式的简单逻辑推理就可以正确的裁判案件。现代法学在此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原则性与抽象性是成文法的优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应性强;同时这也是成文法的弱点———难以概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因此,我们既要探寻法律稳定的原则,又要探寻法律发展的原则。具体案件事实与将要被适用的法律条文之间完全的吻合,在司法实践中是少之又少的,绝大部分的案件的法律适用,需要法律解释者在事实与法条之间进行修剪缝合,有时甚至需要制定新的规则。 3.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律个案的纠纷而进行的解释。从法律解释的对象来看:案件中所包含的一半的法律与事实间的逻辑关系,是具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充分体现在个案的纠纷上。在司法过程中,所有的裁判都始于解释也终于解释,法律规范的大部分是法院在裁判中找到的。法律的模糊多发生在条文与事实的遭遇之际。如果没有法条与事实链接,条文原本是清晰的。正是在许多待处理的案件中,法律条文才呈现出解释需要。法官对法律渊源和法律事实的法律意义的阐明,目的在于弥补共性的法律与个性案件之间的空隙,最终能达到解决法律个案的目的。 4.是要受到解释规则的约束。从法律解释的立场上看:解释者站在司法立场上进行解释,以求做到依法裁判。法律解释活动主要发生在司法过程中,因而,解释者应该站在司法立场上进行解释,按照传统法治的基本理论,行为者应依法办事,司法活动中应依法裁判。这其中的依法隐含着立场要求,也就是行为人要作出其合法行为,解释者作出判断要依据已公布的法律,司法者不仅得搞清楚法律条文的意图,还得搞清楚立法者的意思。 四.法律解释主体的界定 当今世界依据法律形式的不同划分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法律解释主体的界定无外乎也是在这两大法系的范围内界定的,我们逐个分析,从我们对英美法系的认识,以及所接触的关于关于英美法系的书籍,电影等,我们可知,英美法系的法官有公认的法律解释权 "英国的法院在解释、适用和补充由国会制定的法律中的独立地位,乃是英国法院的宪法功能"。一句话表明了英国法院 在法律解释中的地位被公认的和理所当然的。这也是由信奉经验主义的英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将判例法看成常态而将制定法看成例外的法律文化所决定的。而从美国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所指出的解释和适用法律是法院的传

法律七进资料一

盐河乡法律七进宣传资料(一)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权威和法律效力; 2、公民有哪些基本任务? 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公民有遵纪守法的义务;③公民有保卫国家的义务;④公民有纳税的义务⑤公民有抚养、赡养及计划生育义务。除此之外公民还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尽的义务。 3、哪些行为时违法信访行为? ①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的;②拦截公务车辆、堵塞交通的;③拉横幅标语、呼口号或静坐、下跪、自残的④纠缠、滞留、威胁、侮辱、殴打工作人员的;⑤打杂公务、聚众闹事、制造混乱、遗弃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的;⑥不到指定场所反映问题、表达诉求、不听劝告的; ⑦精神不正常不能自控言语有暴力倾向的;⑧信访事项已经三级终结,仍以同一事由上访,不听劝告的;⑨其它以上访为由影响党政机关正常工作秩序、交通秩序、生活秩序、社会秩序的。 4、什么是物权?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产(包括动产、不动产)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权和担保物权。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继承吗?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的农户,无论是那种情况,家庭土地经营权都不能继承。承包人应得的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和原则有哪些?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是。①平等协商、自愿有偿;②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③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④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⑤在同等条件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7、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主要内容?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主要是指子女在经济上、物质上为父母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赡养人应当履行对抚养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8、子女不赡养老年人怎么办?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它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子女对父母经常以打骂、冻、饿。限制自由、侮辱人格等方法。从肉体上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的、遗弃父母,视其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9、哪些条件符合农村五保对象? 五保对象指农村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①无劳动能力;②无生活来源;③无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人或者是其虽有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抚养能力的。 10、农民工在务工期间发生工伤事故怎么办? 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要求用工单位自了解伤害发生日起30日内,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农民工自己或直属亲属,工会组织可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按照工伤鉴定的伤残等级情况向用工单位要求赔偿。

乡镇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乡镇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乡镇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篇一: ? 201X年法?律七进半年总结 20?1X年开展“法律七进?”工作半年总结今年?来,**镇在县普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法律七进?”为工作推动力,以学?法用法为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开展了法律主题?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半年来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 一、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镇对?“法律七进”主题宣传?活动高度重视,按照要?求在第一时间制定了《?**镇关于开展201?X年深化“法律七进”?活动的通知》,对活动?的每个步骤、每项内容?都作了精心的设计。? 二、全面深入、?注重实效坚持在实践?中落实“法律七进”工?作。一是坚持领?导带头,积极开展“?法律机关”活动。**?镇把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作为“法律七进”活?动重中之重。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党组学法?制度和干部职工学法制?度,确保了领导干部和?职工学法的自觉性;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司法所与*?*镇学校积极配合,落?实法制副校长,结合法?制教育课,引导广大教?师以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为目标,?注重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组织教职工认真?落实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保证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加大了校务公开?工作力度。结合各学校?实际,每学期开学前将?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提前进行公示,同?时又将两免一补的资金?发放等予以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的监督,使?社会公众能切实感受到?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带来?的效果。 三是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今年以来,**?镇将法律进乡村活动与?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努力培养和增强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能力,帮助?村民了解和掌握

第04讲_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客体、内容

本单元考点框架 考点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P4)

【例题1·单选题】下列自然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8年)A.15周岁的小赵,先天腿部残疾 B.70周岁的老钱,已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C.8周岁的小孙,智力超常 D.20周岁的小李,先天智障,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答案】D 【解析】符合下列两个情形之一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龄<8周岁;(2)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在本题中,选项ABCD年龄均已达到8周岁;选项A精神状态无异常,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应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C并未出现“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2·单选题】下列公民中,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7年) A.赵某,9岁。系某小学学生 B.王某,15岁。系某高级中学学生 C.张某,13岁。系某初级中学学生 D.李某,17岁。系某宾馆服务员,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答案】D 【解析】(1)“视为”二字极为关键,它们提示考生题目考查的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年龄区段,看透这一点,此题可以立即锁定选项D;(2)主要法律依据: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3·单选题】赵某,15周岁,系甲省体操队专业运动员,月收入3000元,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生活所需。下列关于赵某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8年) A.赵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赵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赵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赵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C 【解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同时满足2个条件:(1)16周岁以上(≥16周岁)的未成年人(<18周岁);(2)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本题中,赵某的年龄未落入16-18周岁区间,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再熬1年吧)。 【例题4·多选题】下列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有()。(2018年) A.14周岁的李某,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7周岁的王某,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18周岁的周某,能够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20周岁的赵某,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CD 【解析】(1)如欲“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同时满足2个条件:①年龄处于≥16周岁且<18周岁区间(选项A李某的年龄未落入该区间);②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2)选项B:不足8周岁的王某,不论精神状态如何,均只能界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3)选项C:①年龄≥18周岁;②能够完全辩认自己行为;周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4)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不论年龄几何,只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考点4: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P5) 1.刑事责任年龄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14周岁)不满16周岁(<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8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对特殊年龄段自然人的量刑规则 表1-8 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情形处刑规则

第五章、主体资格法律适用(5)

第五章民事主体资格的法律适用 自然人、法人作为涉外民事关系的主要主体,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涉外民事交往中存在法律冲突,以下分别就自然人和法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冲突法原则作以研究。 第一节自然人身份能力的法律适用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自然人作为涉外民事关系主体的前提,自然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即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各国法律虽然均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各国对于出生和死亡的理解不一,民法上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常会引起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冲突。 1.各国对自然人出生的法律规定不同。对于出生,有阵痛说、露头说、独立呼吸说、出生完成说,存活说等。例如法国法律采取的是存活说;西班牙法律在此基础上又更进一步,要求婴儿必须存活24个小时才能取得权利能力;我国对出生时间没有作立法上的规定,一般以医学上公认的出生标准为准。由于各国法律对于自然人权利能力开始的时间标准规定不同,法律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如一对西班牙夫妇定居在法国,在法国生下一婴儿,仅存活10个小时,其父在其出生后3个小时死亡。根据法国法律,婴儿有权利能力,具有继承权。根据西班牙法律,婴儿未存活到24个小时,无权利能力,没有继承权。这就因出生引起的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冲突。 2.各国关于死亡的法律规定不同。死亡在法律上可分为生理死亡和宣告死

亡。对生理死亡(除有些国家规定的推定存活制度,即针对互相继承权的数人死亡同一事故,在不能确定谁先死亡时,推定先逝者的制度不同,会引起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外),一般较少发生法律冲突。而宣告死亡或宣告失踪,各国立法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有的国家只有宣告失踪,而无宣告死亡的规定,如法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只有宣告死亡而无宣告失踪,如前民主德国;有的国家则同时存在着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如我国。 (2)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的时间不同。法国规定,凡不在其住所或居所出现,并杳无音信者,经四年即可宣告失踪;日本却规定需满七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生死下落不明满2年可宣告失踪,满4年可宣告死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即可宣告死亡。 (3)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的生效日期不同。有的主张以法律规定的从失踪期届满之日起便发生效力;有的主张依宣告所认定的死亡之日起发生效力;有的主张以宣告之日起发生效力;有的主张从最后消息日起发生效力。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生死下落不明届满法律规定的期限后,由其利害关系人向失踪人住所地基层法院提出请求。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一年,宣告失踪的公告期为3个月。但对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者宣告死亡的公告期也只有3个月。因此,在我国,宣告死亡从下落不明之日起一般须经过5年才能发生效力;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也须经过两年零三个月才能发生效力。 4.宣告失踪与死亡的法律后果不同。有的国家,在宣告失踪情况下,失踪

县总工会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榆中县总工会开展“法律七进”工作总结近年来,县总工会在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法律进机关?为工作推动力,以学法用法为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开展了法律主题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县总工会对此次主题宣传活动高度重视,按照要求在第一时间制定了《榆中县总工会关于在全县工会系统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对活动的每个步骤、每项内容都作了精心的设计。并且将普法宣传与工会法律援助、参与劳动纠纷大调查、做好维权维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会普法载体,全力打造好工会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有效地满足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法律需求。 二、注重实效,坚持在实践中落实“七进”工作 一是坚持?领导带头?,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县总工会把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作为?七进?活动重中之重。一是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干部职工学法制度,确保了领导干部和职工学法的自觉性。二是组织工会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甘肃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涉及工会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劳动法律法规,并为每位干部职工配备了岗位必备的法律书籍,不断增强工会干部依法科学维权的能力和服务职工的

能力。 二、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县总工会组织教育系统工会与教育部门积极配合,引导广大教师以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为目标,注重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一是组织教职工认真落实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保证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二是加大了校务公开工作力度。结合各学校实际,每学期开学前将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提前进行公示,同时又将?两免一补?的资金发放等予以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的监督,使社会公众能切实感受到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带来的效果。三是注重加强对贫困优秀学生的帮扶工作,县总工会结合工会系统每年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本科以上的高三毕业生提供部分学费帮助,以解决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三、坚持?相互促进?,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今年以来,县总工会将?法律进乡村?活动与县委?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努力培养和增强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能力,帮助村民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为目标,重点加强了对帮扶村广大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及干部下基层帮扶活动,广泛深入的宣传了《宪法》、《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县总工会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为目标,不断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A、主体B 、客体 C 、内容D [、形式 2、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塘中的鱼 B ■、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 、企业的名称权 3、民事义务依民事义务人行为的方式为标准,可分为()。 A、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B 、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C、法定义务与积极义务 D 、约定义务与消极义务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 A、所有权 B 、债权C ■、人格权 D 、继承权 5、下列对于民事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客观现象) E、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均以法律明文规定而发生 D、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6依据我国民法,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胎儿与死者 E、植物人 C、触犯刑法正被执行刑期的人 D、被宣告死亡但实际未死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2?下列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物权关系有形 B 、债权关系 C、人身权关系 D 、知识产权关系无形绝对特定的

3?公民甲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女儿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 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 ) A 、被继承人甲的死亡 B C 、乙尚未出嫁 D 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 A 、自然人 B C 、智力成果 D 5、民事法律关系是( ) A 、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E 、由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D 、 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下列属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A 、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 E 、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D 、 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 、自然人 E 、法人 C 、 其他组织 8、 下列关系中能成为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是( ) E 、 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C 、 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D 、 接收他人遗赠的5岁孩童 、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 、物 、行为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劳动法律事实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劳动者称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依据人的年龄、健康、智力和行为自由等事实要素,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同样依据前述四个要素划分,之所以限制劳动行为能力是为保护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视,更不是违反劳动平等的原则。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的工作等);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劳动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工种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自由的人(因违反某些特定规则,被依法限制职业资格的人等)。 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经过有权的机关批准,文娱、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称为劳动法律

论法律关系的客体

论法律关系的客体 内容提要:法律关系是人们同法打交道的直接路径,其在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将着重研究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法律关系的客体。笔者将首先从反驳法律关系客体之“社会关系说”、“权利、义务对象说”入手,再分别从法律行为的定位及法律关系的要素等两个方面综合阐述笔者所认为的法律关系的客体应是什么的主张。 ; 关键词:法律关系,客体,主体,法律行为 ; About the Object Of the Legal Relation ; Abstract:The legal relation is the direct route where people have dealings with law, its status in legal life is self-evident. This text will study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legal relation emphatically --Object of the legal relation. At first I will refute "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right obligation target "of legal relation object , and then synthetically explain the opinion from two respects , such as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juristic act and key element of the legal relation ,etc. on what the author thinks the object of the legal relation should be. ; Keywords:Legal relation, the object, the subject , juristic act ; 导语: ; 人类的生存需要秩序,而获得秩序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以法来对社会加以调整。然而法对社会予以调整并不能直接实现,它需要通过人

论法律主体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论法律主体 约翰·齐普曼·格雷(美) , 龙卫球(译) “person”一词在法律书籍就像在其他书籍一样,通常用于指称生物意义上的人(a human being),但其在专有法律含义上,系指法律权利及法律义务的主体(a subject)。 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或者,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的人,我认为仍然应该是主体(a person)。常见的例子,前者如英王,后者如奴隶。英王实际上是否不承担义务,或者奴隶是否不享有权利,可能并非全无疑问。我不打算滞留于讨论此问题。如果存在这样一人(one),他不承担义务但享有权利,或者不享有权利却承担义务,那么在我看来,该人就是一个法律观念上的主体(person)。 正如我在第一章末尾所示 *1,法律义务在义务人方面,不包含任何意志的运用,因此为法律义务的存在,义务人并不需具有意志;但为法律权利得以实现,意志却是必要的,故一如法律权利之实现所关涉之程度,主体必须具有意志。 相异法律体系承认了相异类型的主体。它们可作以下区分:(1)正常生物人(normal human beings);(2)非正常生物人(abnormal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uman beings),如痴呆者;(3)超自然人(supernatural beings);(4)动物(animals);(5)〖*原著第27页尾〗无生命物(inanimate objects),如轮船;(6)法人(juristic persons),如公司。这些主体中的某些如痴呆者、轮船和公司,没有真正的意志。我们怎样处理它们呢?这是在整个法理学领域最困难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依次讨论这些主体类型。 (1)在正常生物人情形,对任何诸如意志之实际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均不生困惑。正常的男人或女人,皆有意志。的确,部分德国作者视意志为人格之精髓。由此,黑格尔将人格定义为法律意志之主观可能性 *2。所以,兹特尔曼(Zitelmann)说:“人格(Personality)?是意志的法律能力。人(men)的肉体(leiblichkeit)是其人格的完全不相关的附庸。” *3还有,穆勒(Meurer)说:“法人(juristic persons)这个法律概念(juristic conception)是在意志方面阐述自己,所谓的身体人(physical persons)就法律而论,只是带着身体累赘(physical superfluum)的法人。” *4 另一方面,卡罗瓦(Karlowa) *5,我要就前述的引证感谢他,说:“身体不只简单地是生物人人格(human personality)定居的地方; 它依存着灵魂,即那种现时就生命而论不可分离地系于人格之物。所以,作为人(man)和主体(person)的,不是只简单具有意志潜在力的

律师事务所工作总结大全

律师事务所工作总结大全 导语:律师事务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行职务进行业务活动的工作机构,律师事务所在组织上受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以下是XX收集整理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律师事务所工作总结20xx年度(截止到20xx年11月3日),在市、县司法局的领导下和市律协的指导下,我律师事务所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及xx大会议精神,积极参加芦山7级地震灾后重建,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灾区政策,积极参加警民亲活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法律七进活动等,按时参加律师培训,在办案过程中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完成律师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1、律师顾问工作:所内有三名注册律师,均为XX县县政府法律顾问团成员,现在有35家顾问单位,其中一家是县政府(未收费),其余24家为村社免费担任。20xx年来,青衣所为顾问单位代理行政纠纷4件(房屋颁证行政争议诉讼及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案),民事案件6件,维护了顾问单位合法权益;帮助审查、修改各类合同30次,帮助草拟合同10件,解答各类咨询70余次。 2、民事代理工作(包括劳动仲裁代理、法律援助):共

代理各类案件25件,结案率90%。其中涉案80余人的集团诉讼案按一件代理计算,由于涉及在诉讼过程中的涉访问题和本县社会稳定和灾后重建,本案作为青衣所今年重大工作任务积极代理进行,并参与法院调解工作,现已经全部结案,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撤诉。 3、刑事辩护工作:共受法院指定及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和当事人委托办理刑事辩护12件,其中法律援助11件,法院均基本采纳了律师辩护主要意见。 4、行政诉讼:全年办理过程中行政诉讼案件5件。当事人与县政府房屋颁证行政争议及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案。三案均一审办理完毕,其中两件经多次和原告讲解法律规定后原告主动撤诉,两件一、二审胜诉,充分维护了政府、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权益。特别是尹红宾诉XX县政府信息公开案,代理律师通过市、省的两次诉讼,维护了政府在涉及移民、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权益。 5、在灾后重建的法律援助方面。青衣所继续坚持有援助必办理的原则,在4。20地震后法律援助案件急剧增加的情况下,继续用良好的法律服务帮助受援当事人解决各项纠纷,共援助代理、辩护27件次。主要为受援人与重庆玉屏公司、重庆皇华公司的建筑施工工程的材料款、工程款、垫支款等纠纷二审代理。同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积极配合劳动、劳动仲裁部门研究涉及XX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形式 2、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 3、民事义务依民事义务人行为的方式为标准,可分为()。 A、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B、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C、法定义务与积极义务 D、约定义务与消极义务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 A、所有权 B、债权 C、人格权 D、继承权 5、下列对于民事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客观现象) B、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均以法律明文规定而发生 D、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6、依据我国民法,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胎儿与死者 B、植物人 C、触犯刑法正被执行刑期的人 D、被宣告死亡但实际未死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聋哑人 B、合伙企业 C、机关法人 D、个体工商户 2.下列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物权关系有形 B、债权关系 C、人身权关系 D、知识产权关系无形绝对特定的3.公民甲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女儿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

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 A、被继承人甲的死亡 B、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乙尚未出嫁 D、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自然人 B、物 C、智力成果 D、行为 5、民事法律关系是() A、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B、由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C、须同时具备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关系 D、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下列属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 B、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C、甲养的鱼因鱼场出现缺口顺水游入乙的水塘,甲请求乙予以返还 D、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国家 8、下列关系中能成为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是() A、与某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某行政机关 B、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C、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D、接收他人遗赠的5岁孩童 9、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有() A、法律行为 B、行政行为

劳动法律关系.

幻灯片1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概念 (一)概念 指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二)与劳动关系区别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劳动法律关系一种是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主体 内容——主体享有的权利、义务 二、构成要素 客体——劳动行为 幻灯片2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三、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 ●消灭 ●客观现象 ● (一)概念 (二)分类 1、事件 ●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

●如人的生死、物的灭失 2、行为 ●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 ● 幻灯片3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一、用人单位指依法使用和管理劳动者并付给其劳动报酬的单位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 (二)企业 (三)个体经济组织 (四)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民办幼儿园、学校、诊所、医院 律师事务所、民办职业介绍所 民办福利院、敬老院 幻灯片4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某音乐学院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李某于1993年9月到音乐学院做临时工。2002年7月,音乐学院将李某辞退。李某被辞退后,音乐学院未给予李某任何经济补偿。为此,李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裁决结果是:(1)音乐学院支付李某

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7600元;(2)音乐学院为李某补办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养老保险。 幻灯片5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张兰是一家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学校签了5年的劳动合同,当张兰休完三个月产假上班后,其岗位已经被别人顶替了,学校与其解除了尚有二年未履行的劳动合同。张兰找学校理论,认为自己还在哺乳期,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而学校认为,民办学校不适用《劳动法》,所以即使在哺乳期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学校的说法正确吗? 幻灯片6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二、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之间形成劳动关系的 其他通过劳动(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 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 (一)调整范围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 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工作人员 家庭保姆 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除外 现役军人 (二)排除适用 幻灯片7

专利-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

专利权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申请人或其权利继受人在法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下面来看看关于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 专利是技术含量较高知识产权,一般涉及权利人关键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专利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直接与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相关。因此,了解专利的实质要件和专利权的内容尤为重要。 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是指有权享有专利法保护的单位或个人,并且是能够承担专利法所规定的相关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或者是有权依照专利法申请专利并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 各国专利法均有规定,自然人和法人可以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但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中,对每种主体又有不同的资格条件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人、设计人及其合法受让人有权获得非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单位有权获得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外国人也可在我国申请和获得专利权。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办理。

专利权客体 专利权的客体就是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也就是依照专利法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我国《专利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因此,专利权的客体应该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 同时,《专利法》第5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第25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动物和植物品种;(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对前款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 专利申请选择汇桔专业优质服务,只需提供资料,知识产权专家代办,省心省力。汇桔网严选商家资质,筛选优质专利服务商,担保交易,保障咨询、信息安全。您的权益,我们全力守护。

2020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2020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根据省、市、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求,2020年以来XX县民政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 ___新时代 ___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和推进全县法治文化建设为重点,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切实推进法治宣传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为工作路径,为做好“康养+钒钛”两篇文章、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绿色崛起样板县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县民政局高度重视,按照《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要求,把“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完善工作方案,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引导和促进广大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指导各乡(镇)、村(社区)进一步明确普法责任。抓好“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每一步的标准和规定动作,开展法治教育示范创建工作。将“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纳入绩效目标管理,严格考核,推进“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工作机制落实到位。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网络、报刊、宣传栏、召开村(居)民会议等形式,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将宪法宣传教育作为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对机关干部职工的宪法宣传教育,抓住“关键少数”,把宪法学习教育列为机关干部职工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知识和宪法意识教育,牢固树立宪法权威。每周职工例会、党组会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宪法。 大力宣传 ___ ___关于从严管党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大力宣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大力宣传党章及准则、条例等主干性中央党内法规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县7个社区设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道德讲堂等阵地,大力开展平安社区、安全院落、文明小区建设,针对流动人口、刑满释放人员、强制戒毒释放人员等重要人群的不同特点,分内开展社区矫正、帮扶教育。 坚持法治助推民族地区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和落实工作。指导乡镇组建一支专兼职法治宣传小分队,“一村一社区”设立一个法治宣传栏,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角),“每家每户”发放一张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