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教案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教案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教案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教案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教案

绪论

一.植物界

(一)生物界的划分

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植物界(Vegetable Kingdom)

动物界(Animal Kingdom)

这两界系统建立最早,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纪前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植物和动物两种属性。

1886年,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提出了三界系统。

植物界

动物界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Kingdom)包括细菌、粘菌、鞭毛有机体、原生动物等。

1959年,魏泰克(Whittaker)将异养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提出了四界系统。

植物界

动物界

真菌界(Fungi Kingdom)

原生生物界

由于电镜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细菌、蓝藻的细胞结构与其他生物显著不同。

1969年,魏泰克又提出了五界系统。

植物界

动物界

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Monera Kingdom)

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后来,人们发现病毒和类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不完整的生命形式,许多方面很特殊。

1977年,中国学者陈世骧提出了六界系统。

植物界

动物界

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非胞生物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近代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生物分界中主要应该依据生物的营养方式,并考虑生物的进化水平。根据这两个特征,对植物界的概念可基本概括为

“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按照这一概念,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类群是:真核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植物的类型(两界系统)

根据形态、结构不同,按照进化系统分为六大类型:

藻类植物(algae)

菌类(fungi)

地衣(lichens)

苔藓植物(bryophyta)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种子植物(spermatophyta)

它们在大小、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命周期、生活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

根据种子植物茎干的质地,分为两大类型。

1.木本植物(woody plant)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多,质地坚硬的多年生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2.草本植物(herbaceous plant)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的植物。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类。

藤本植物不管木本或草本,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生长的植物。

(三)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

1)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意义:

A.无机———有机物

B.光能———化学能

C.保持大气中氧含量的相对稳定

2)矿化作用———非绿色植物如细菌、真菌对死的有机物的分解。

意义:

将复杂有机物转变为简单无机物,再为绿色植物利用。

2.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碳循环(carbon cycle):维持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氮循环(nitrogen cycle):生物固氮、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3.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1)植物的净化作用: A.净化大气吸收毒物、吸附粉尘

B.净化水体转化有毒物质、富集作用

C.净化土壤吸收有毒物质

2)植物的监测作用: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当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它就出现受害症状,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概浓度,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

4.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森林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防止水、旱、风、沙的灾害。

历史的教训,植物保护的现状。

(四)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

发生: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体非细胞结构细胞结构发展: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级高级

二.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植物学的研究对象

植物学———研究对象是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间关系的科学。

研究植物的目的: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掌握植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分布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识别、控制、改造和利用植物。

(二)植物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侧重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1.按研究内容

1)植物形态学(plant morphology)———研究植物形态、器官构造及其发育规律。

包括:

植物细胞学(plant cytology)———研究植物细胞结构的科学。

植物解剖学(plant anatomy)———研究植物组织器官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植物胚胎学(plant embryology)———研究植物胚胎的结构、发生和分化。

2)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研究植物类群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

包括:

藻类学、菌类学、苔藓学、蕨类学、种子植物分类学等。

3)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研究植物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的规律。

4)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按研究的不同对象和方法

经济植物学、药用植物学、古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放射植物学等。

(三)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植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1.描述植物学时期从公元前371~286 17世纪。

2.实验植物学时期从18世纪———— 20世纪初。

3.现代植物学时期从20 世纪初————现在。也称分子植物学时期。

现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3 个方面:

1)两极分化及其融合。指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深入研究。

2)传统的各分支学科彼此交叉渗透。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淡化。

3)植物科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重视。在解决世界性的重大难题中发挥作用。

(二)学习植物学的要求

1.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

1)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起源和类型;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识别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特征和结构,徒手切片、装片以及染色等方法和技术。

2.孢子植物部分

1) 熟悉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结构、生活史、亲缘关系等。

2) 识别和记录常见的孢子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态和分布。

3.种子植物分类部分

1) 掌握部分重要科、属、种的特征、亲缘关系、分布和经济价值;掌握识别植物的方法,熟悉检索表和重要工具书的使用。

2)野外实习中能熟练应用检索表鉴别植物的科、属,学会记录植物、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重点难点:植物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及功能,细胞的繁殖,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植物组织及类型。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一.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发现

1665年,英国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Cell)。

后来,荷兰的列文虎克(Anthoni van Leeuwenhoek)、意大利的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等人先后研究了其它多种动、植物活体材料,逐渐了解到细胞内有比细胞壁更重要的生活内容物,如细胞核和细胞质,核内有核仁,质内有叶绿体等。

2.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于1839年首次提出了细胞学说。

内容:

1)植物和动物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细胞来自其它细胞,不是细胞分裂就是细胞融合。

3)精子和卵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分裂形成组织。

意义:

1)从细胞水平提供了有机界统一的证据,证明了动、植物有细胞这一共同起源。

2)论证了生物进化的道路,物种由低级到高级,有力地批判了神创论。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一)植物细胞的形状

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这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及自身的生理功能有关。

球形——单细胞植物多面体——植物体内纺锤体——纤维

长柱形——导管分子不规则形——叶片表皮细胞

(二)植物细胞的大小

植物细胞的体积很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影响细胞大小的因素:

1.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核质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核只能控制一定量的细胞质。

2.细胞体积与表面积之比体积小,表面积相对就大,这对于物质交换和转运有利。

3.代谢活动及细胞功能代谢强的细胞小,代谢弱的细胞大。如分生细胞、储藏细胞。

4.外界条件水肥、光照、温度、化学药剂等都能影响细胞的大小。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

植物细胞虽然在形状、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由原生质体(protoplast)和细胞壁(cell wall)两部分组成。

显微结构(microscopic structure)———光镜下呈现的细胞结构。

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 structure)———电镜下看到的结构。又称超微结构。

(一)原生质体

一个细胞内的原生质(protoplasm)称为原生质体。它是细胞最主要的部分,一切活动

都在这里进行。

1.细胞核(nucleus)

1) 形态生活的真核细胞,一般都有一个近球形的核。有些细胞多核。

核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和细胞的年龄、功能和生理状况等有关。

2)结构核由核膜、核仁和核质组成。

核膜:两层单位膜,膜上有孔,控制核与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核质:包括核液和染色质。前者染色浅,后者染色深。

核仁:合成、贮藏RNA。其大小随细胞生理状态而变化。

3)功能核是细胞的基因“仓库”,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新陈代谢。如伞藻嫁接实验。

2.细胞质(cytoplasm)

质膜以内核以外的部分,其中含有细胞器和后含物。

1)细胞膜(plasma membrace)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A.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成分)

脂类(lipid)

蛋白质(protein)

糖类(saccharide)

B.膜的结构

特点:具有流动性。

内层:暗层———蛋白质

三层结构中层:亮层———类脂

外层:暗层———蛋白质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电镜下显示出由三层结构组成为一个单位的膜。

单位膜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三大重点课题之一。

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认为:膜上球状蛋白以各种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结合在膜的表面,有的嵌入磷脂层中,有的横穿整个双分子层。构成膜的磷脂和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的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C.膜的功能

特点:选择透性。

保护(屏障) 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功能。

运输(物质交换)膜的主要功能。分主动、被动运输。

信息传递膜上有各种特异的受体,如激素受体。

细胞识别如雌蕊能否接受花粉受精就是细胞识别的过程。

2)细胞器(organella)

细胞质内有一定形态特点和不同功能的结构,由于它们的功能有点象体内的各种器官,故称细胞器。

A.质体(plastid)绿色植物细胞所特有,依色素不同分为三类。

白色体(leucoplast)不含色素,常存在植物体各部分的储藏细胞中。

有色体(ch romoplast) 含叶黄素(xanthophyll)和胡萝卜素(carotin)。多见于有色器官细胞中,如花瓣、果实。

叶绿体(chloroplast)最重要,含叶绿素(chlorophyll)、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叶绿体的形态:因植物种类而异。藻类网、带、杯状,高等植物中圆形、圆盘形。

叶绿体的结构:双层膜。

外膜

内膜内陷形成片层(fret)、类囊体(thylakoid)。

基粒(granum)类囊体垛迭成柱状,含色素及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基质片层位于基粒之间。

基质不含色素,具某些酶类,进行暗反应。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

叶绿体的发育:各类型质体间在发育上密切联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按一定路线相互转化。

B.线粒体(mitochondria)除了原核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细胞都有线粒体。

形态:球状、棒状、丝状颗粒。

结构:两层膜构成。

外膜平整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管状的嵴(cristae),其上有基粒——ATP酶。

基质含有多种进行呼吸作用的酶。

功能:

参与三羧酸循环中的氧化反应。

电子传递与能量转换。

参与蛋白质合成。

C.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除了原核生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以外,所有动植物细胞都有内质网。

结构: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

类型:粗糙型内质网(rough ~)附有核糖核蛋白体,又称颗粒型内质网。

光滑型内质网(smooth ~)

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

功能:参与脂类和多糖的合成与运输。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D.高尔基体(dictyosome)由意大利人高尔基于1898年在神经细胞中首次发现。后来研究发现它几乎存在所有细胞中。

结构: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泡组成。

功能:与胞内某些分泌物的储存、加工和转运有关。

参与胞壁的形成(合成果胶、半纤维素、木质)。

E.核糖核蛋白体(ribosome)简称核糖体,由核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

主要成分:核酸 40%

蛋白质 60%

结构:大亚单位

小亚单位

类型:哺乳类80S型(40S——小亚单位、60S——大亚单位)

细菌、叶绿体70S型(30S——小亚单位、50S——大亚单位)功能:合成蛋白质。

F.液泡(vacuole)中央大液泡是成熟植物细胞的显著特征。它来源于内质网。结构:一层单位膜构成。液泡内含有细胞液,为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水溶液。

功能:维持细胞渗透压。与水分的吸收、植物的抗寒性有关。

储藏代谢产物。如淀粉等。

参与代谢。液泡中含多种酶。

G.溶酶体(lysosome)植物细胞中也发现有类似溶酶体作用的结构,

如圆球体、糊粉粒、液泡。

结构: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球形小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它来源于内质网。

功能:溶解、消化。

H.圆球体(spherosome)

结构:一层单位膜构成,来源于内质网。

功能:贮藏、水解

I.微体(microbody或cytosome)

结构: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球形颗粒。内含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类型:过氧化物体

乙醛酸循环体

功能:参与乙醇酸循环、乙醛酸循环。

J.微丝和微管(microfilament)

结构:呈管状或纤丝状。它们构成细胞内骨骼状支架,又称微梁系统。

主要成分:微丝为类似肌球、肌动蛋白的蛋白质。

微管微管蛋白。

功能:运动。如胞质环流、纤毛和鞭毛的运动。

支持。如精子纺锤形,秋水仙素处理后就变为球形。

构成胞壁。如微管组成成膜体。

(二)细胞壁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它的功能是保护原生质体。壁中含有少量的生理活性蛋白质,它参与壁的生长、物质的吸收、细胞间的识别等。

1.细胞壁的层次按形成的先后和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三层。

胞间层(intercellularlayer)最先形成。成分为果胶类(pectin),又称中胶层。粘连相邻细胞。

初生壁(primary wall)细胞停止生长前形成。纤维素(cellulose)、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和果胶。薄而有弹性。

次生壁(secondary wall)细胞停止生长后形成。纤维素、半纤维素,常含木质(lignin)。厚而硬,无伸缩性。

2.纹孔(pit)和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1)初生纹孔场(pyimary pit field)是初生壁上一些较薄的区域。其上有小孔。

2)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是细胞之间物质和信息联系的桥梁。

功能:运输、传导电刺激、控制分化。

3)纹孔次生壁形成时,出现一些中断的部分,即初生壁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

组成:纹孔腔(pit cavity)次生壁围成的腔。

纹孔膜(pit membrane)腔底的初生壁和胞间层。

类型:单纹孔(sample pit)结构简单。

具缘纹孔(bordered)四周的加厚壁向中央隆起,形成纹孔的缘部。

作用:沟通细胞间物质联系、利于水分运输。

3.壁的化学组成

一般成分:纤维素(主要)、果胶、半纤维素、非纤维素多糖

其它:角质化、栓质化(脂肪类)、木质化(木质素)、矿质化(碳酸钙、硅化物)

4.细胞壁的亚显微结构

微纤丝———构成细胞壁的结构单位。

葡萄糖聚合纤维素分子聚合微团聚合微纤丝(电镜下)聚集大纤丝(光镜下)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后含物(ergastic substance)———细胞在生长分化过程中,以及成熟后由于新陈代谢活动产生的一些贮藏物或废物。后含物不参与原生质的组成。

常见种类:糖类(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蛋白质、脂肪(fat)及有关物质

(角质、栓质、蜡质、磷脂)、结晶的无机盐、有机物(丹宁、树脂、橡胶、植物碱)。

(一)淀粉

淀粉(starch)———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在细胞中以颗粒状态存在,称为淀粉粒(starch grain)。存在于种子的胚乳、和子叶中,以及块根、块茎中。

形成:叶绿体光合作用淀粉分解糖造粉体内贮藏淀粉类型:单粒每个淀粉粒仅有一个核心(脐点),其外围以无数轮纹。

复粒有两个以上的脐点,各脐有自己的轮纹。

半复粒两个以上的脐点,除各自轮纹外,还有共同的轮纹。

不同种类的植物,其淀粉粒的大小、形状、类型、脐的位置,各有其特点,可利用显微镜进行鉴别,这在商品检验、生药学上有实践意义。

(二)蛋白质

贮藏蛋白质为固态,生理活性稳定,不同于构成原生质的胶态活性蛋白质。形式:拟晶体(crystalloid)

无定形蛋白质

糊粉粒(aleurone grain)———蛋白质贮存在液泡中,由于液泡失水,贮藏蛋白质成为不定形的固体颗粒。如蓖麻、油桐的胚乳细胞。

糊粉层(aleurone layer)———糊粉粒集中分布在某些特殊的细胞层。如玉米、小麦、水稻的胚乳最外一层细胞。

(三)脂肪和油类

脂肪—————常温下为固体。

油类(oil)——常温下为液体。

形成:有多种途径,如质体、圆球体积累脂类油滴

(四)晶体

晶体(crystal)———植物细胞中的无机盐形成的结晶。如草酸钙晶体、碳酸钙晶体。

作用:避免细胞毒害。如草酸和钙的含量过高,对细胞有害。

类型:单晶、针晶、簇晶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有核膜、有细胞器。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无核膜和细胞器。

原核生物(prokaryote)———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核膜、核仁无有

染色体无(仅DNA)有(DNA和蛋白质)

细胞器无有

胞壁成分氨基糖、胞壁酸、纤维素纤维素

细胞分裂出芽、二分裂有丝分裂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细胞周期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具有周期性。

细胞周期(cell cycle)———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终了之间的期限。它包括分裂间期(interphase)和分裂期(division)两个阶段。(一)分裂间期

间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之间的间隔期。

特点:为生长阶段,细胞体积增大,生理生化活动旺盛,主要进行DNA复制、有关蛋

白质的合成。

间期分段:根据DNA复制情况,将间期分为三个时期。

G

1

期(复制前期)进行RNA、蛋白质、酶的合成。

S期(复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增加一倍。

G

2

期(复制后期)合成RNA、微管蛋白。

G 1期细胞:细胞进入G

1

期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继续增殖(周期细胞)它们不断离开G

1

期,并通过其它各期完成细胞

分裂,如分生组织。

不再增殖(终端分化细胞)终生处于G

1

期而退出了细胞周期,不再分裂,如多数成熟细胞。

暂不增殖(G

期细胞)细胞暂不分裂,执行其它功能,但在某些条件刺

激下,恢复分裂能力,离开G

1

期进入细胞周期,如薄壁细胞。

(二)分裂期(M期或D期)

分裂期———从染色体的凝缩、分离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止。分裂后细胞内DNA含量减半。

细胞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因物种、组织及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异。

二.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amitosis)又称直接分裂。

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间接分裂。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

(一)无丝分裂

最先发现也是最简单的分裂方式。

特点:其间无染色体的变化。

形式:最常见的是横缢,此外还有芽生、碎裂等。

意义:分裂迅速、耗能少,可继续执行细胞的功能。

(二)有丝分裂

最普遍的一种分裂方式,高等生物体细胞的繁殖主要以这种分裂方式进行。

有丝分裂特点: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

有丝分裂过程:核分裂(karyokinesis)产生两个子核。

胞质分裂(cytokinesis)形成两个子细胞。

1.核分裂根据核的主要形态变化特征,人为地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前期(prophase):核内出现染色体,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丝形成。

中期(metaphase):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体明显。

中期是观察和研究染色体的最好时期。

后期(anaphase):染色体分成两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telophase):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新核。2.胞质分裂一般情况下,核分裂后马上进行质分裂。

过程:纺锤丝聚集成膜体高尔基小泡细胞板新壁子细胞

有丝分裂意义:有丝分裂使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与上代数目相同、种类相同的染色体,保证了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遗传性,保持了细胞遗传的稳定性。(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分裂,仅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细胞连续分裂二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是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过程:第一次分裂出现“联会”,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与一般有丝分裂相同。

意义: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前提,是保持物种稳定性的基础,使子代产生变异。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生长(growth)———指细胞体积的增长,包括细胞纵向的延长和横向的扩展。表现:体积扩大,鲜重、干重增加。

方式:协调生长和侵入(插入)生长两种方式。

影响因素:遗传因子、环境条件。

二.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一团相当一致的分生组织细胞在其成

熟过程中,与其同一来源的相邻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差异。

分化的表现: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变化。如绿色细胞营光合作用,细胞中特化出叶绿体。

分化与进化:在系统发育上,植物越进化,细胞分工越精细,细胞分化就越剧烈,内部结构越复杂。单细胞和群体类型的植物细胞不分化。

窗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植物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首先提出的。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体细胞(植物组织或器官的体细胞或花粉等性细胞)可以像胚胎细胞那样,经过诱导能分化发育成为一株植物,并且具有母株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

1958年,Steward将胡萝卜肉质根的组织进行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经过胚状体,再发育成胡萝卜植株。

这一重大突破有力地论证了Haberlandt提出的细胞“全能性”的设想。至今,已有上千种植物根、茎、叶、花、果的培养形成了植株。

第四节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

组织(tissue)———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类型:简单组织(simple tissue)由一种类型的细胞构成。如薄壁组织。

复合组织(compound tissue)由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如输导组织。

一.植物组织的类型

根据功能和形态结构的不同,植物组织可分为两类。

分生组织(meristematic tissue 或meristem)

成熟组织(mature tissue)

(一) 分生组织

1.概念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与植物根茎的伸长生长和加粗生长有关。

2.类型

1)按位置分

顶端分生组织(apical ~)位于根茎顶端,即生长点。

特点:细胞小,壁薄、核大、质浓、液泡小。

活动:使根茎不断伸长,形成枝叶、生殖器官。

侧生分生组织(lateral ~)位于根茎侧方,如形成层。

特点:细胞长梭形,质稀、液泡化。

活动:使根茎加粗,形成新保护组织。

居间分生组织(intercalary ~)位于节间和叶鞘基部。其活动使节间伸长。 2)按来源性质分原分生组织(promeristem)位于根茎生长点最顶端。

胚胎保留下来,具有持续的分裂能力。

初生分生组织(primary ~)由原分生组织衍生的细胞组成。

细胞开始分化,但仍具分裂能力。

次生分生组织(secondary ~)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而成。

它与根茎的加粗和形成次生保护组织有关。(二)成熟组织

1.概念在器官形成时,由分生组织衍生的细胞发展而成的组织称为成熟组织。又称

永久组织(permanent tissue)。组织的“成熟”或“永久”是相对的。

2.类型按功能分

1)保护组织(protective ~)覆盖在植物体的表面。

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控制气体交换、防止虫菌侵害和机械损伤。

类型:表皮(epidermis)初生保护组织

周皮(periderm)次生保护组织

A.表皮又称表皮层,位于幼茎、叶、花果的表面。

结构特点:生活细胞,一般无叶绿体,排列紧密,无间隙,外壁厚且角质化,常有角质层、蜡被。

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基本成分)气生表皮上有气孔(stoma)。

保卫细胞(guard cell)肾形或哑铃形,含有叶绿体。

表皮毛和腺毛如棉花种皮上的纤维。

B.周皮位于有加粗生长的根茎表面,由木栓形成层分裂形成。包括三部分。

木栓层(phellem 或 cork)细胞多层,排列紧密,壁厚,栓化,成熟后原生质体解体(细胞死亡)。

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

栓内层(phelloderm)生活细胞,薄壁,常含叶绿体。

皮孔(lenticel)———周皮上的一些孔状结构,通气作用。

2)薄壁组织(parenchyma)又称基本组织(ground ~)、营养组织。是一类较不分化的成熟组织,在植物体内分布较广。

作用:同化、贮藏、通气、吸收

结构特点:薄壁,细胞间隙发达,液泡大,细胞体积大。

类型:根据功能不同分

同化组织(assimilating ~)细胞内含叶绿体,如植物绿色部分。

贮藏组织(storage ~)细胞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如块根、块茎。

储水组织(aqueous ~)细胞内有大液泡,充满液汁。如仙人掌等。

通气组织(aerenchyma)胞间隙发达,形成气腔。如水稻、莲等。

传递细胞(transfer cell)———是一类与物质迅速传递有关的薄壁细胞。又称转输细胞或转移细胞。其结构特征是细胞壁内突生长,使质膜面积大大增加。

3)机械组织(mechanical ~)

作用:支持

结构特点:细胞壁局部或全部加厚;多成束存在、排列紧密。

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壁加厚方式不同分

厚角组织(collenchyma)为生活细胞,常含叶绿体。细胞壁不均匀加厚,常发生在角隅处。多分布在幼茎和叶柄中,如蚕豆。

厚壁组织(sclerenchyma)次生壁均匀加厚,且木质化,成熟细胞死亡。

厚壁组织包括石细胞(sclereid 或 stone cell)和纤维(fiber)。

石细胞等径或分枝的细胞。壁木化,有时栓化或角质化,出现同心状层次。如桃核、梨的沙粒物。

纤维是两端尖削的细长细胞。壁明显次生增厚,常木化而坚硬。

韧皮纤维富含纤维素,坚韧而有弹性,抗折。如苎麻、黄麻。

木纤维壁木化增厚,坚硬抗压,无弹性,脆而易碎。

4)输导组织(conducting ~)

作用:运输

特点:细胞长管状,彼此连接贯穿整个植物体内成一连续系统。

类型:根据运输物质不同分

木质部(xylem)导管、管胞、纤维、薄壁细胞。运输水和无机盐。

导管(vessel)——由许多细胞顶端对顶端连接而成的导管分子链。

特点:死细胞,次生壁不均匀加厚,端壁形成穿孔。

类型: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孔纹导管。

侵填体(tylosis)——

管胞(tracheid)———两头尖的细胞,成熟时死亡,无穿孔。

韧皮部(phloem)筛管、筛胞、伴胞、纤维、薄壁细胞。运输有机物。

筛管(sieve tube)———由筛管分子组成。旁边有伴胞。

结构特点:生活细胞,初生壁,出现筛板,具P—蛋白体。

胼胝体(callus)——

筛胞(sieve cell)———生活细胞,只有筛域,无P—蛋白体。

5)分泌组织(secretory ~)

作用:分泌糖类、挥发油、有机酸、维生素、生物碱等。

特点:产生分泌物的细胞来源、形态、分布多种多样。

类型:根据分泌物是否排出体外分

外分泌结构腺表皮、腺毛、蜜腺、排水器

内分泌结构分泌细胞、分泌腔和分泌道、乳汁管

二.组织系统

1.概念植物整体,或一个器官上的一种组织,或几种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组成一个

单位,称为组织系统(tissue system)。

2.类型维管植物的主要组织可归并为三种组织系统。

皮系统(dermal system)包括表皮和周皮,覆盖在各器官表面。

维管系统(vascular ~)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贯穿在植物体内。

基本系统(ground ~或fundamental ~)各类薄壁组织、厚壁和厚角组织。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Alcock管即阴部管,位于坐骨直肠窝的外侧壁上,闭孔内肌的表面闭孔筋膜上的一个管状的矢状裂隙、由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形成的裂隙.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面三者围成;为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Camper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浅层,为富含脂肪组织的脂肪层,与邻近部位的浅筋膜相延续. Heister瓣为近胆囊颈侧的胆囊管内面的螺旋状黏膜皱襞,可使胆囊管不致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的流入与流出.当此瓣因炎症而水肿或有结石嵌顿时,可致胆囊积液.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Mcburney点即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根部在腹前外侧壁的体表投影部位. pelvic diaphragm即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上、下筋膜构成,有肛管通过. perineum即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Scarpa 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深层,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性层,在前正中线附于腹白线,向下在腹股沟下方约一横指处附于阔筋膜,在两侧耻骨结节之间向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续. 鼻烟窝位于腕外侧和伸肌支持带的远侧,当伸、展拇指时,在桡骨茎突后下方呈一远侧的三角形凹陷. 臂前骨筋膜鞘臂前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的骨筋膜鞘,内有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以及行于臂前区的血管神经. 边缘动脉由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动脉分支之间,在结肠内缘相互吻合而成,由此发出直动脉,布于结肠壁. 肠系膜根肠系膜根:为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长约15cm,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齿状韧带软脊膜增厚并在脊髓两侧向外突,形成的三角形结构称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有维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 齿状线是通过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 耻骨后隙位于耻骨联合后面与膀胱下外侧面之间,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耻骨梳韧带为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上的部分,构成股环的后界. 从骶骨外侧缘向坐骨结节和坐骨棘各发出一条韧带,即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这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围成坐骨大、小孔. 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是由第4、5骶椎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的沿骶正中嵴向下的孔. 骶角骶角是骶骨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易于触及,是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第二肝门在肝的腔静脉沟上端,肝左、中间、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反转韧带为腹股沟管皮下环外侧脚的部分纤维经过精索深面与内侧脚的后方,向内上返转附着于白线的部分.肺根为出入肺门各结构的总称,表面包以胸膜. 肺韧带为肺根下方脏胸膜和纵隔胸膜相互移行部分的双层胸膜结构.它上连肺根,下达肺下缘,呈冠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为沿腹直肌外缘的弧形线. 腹白线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或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彼此交织而成.脐上宽、脐下窄(约1~2cm),坚韧而血管少,有血管、神经穿过的小孔或裂隙.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即腹股沟管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外侧脚、内侧脚和脚间纤维等结构. 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内口,为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以一横指(1.5cm)处形成的卵圆形开口. 腹股沟管是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腹膜外间隙斜穿腹前外侧壁至皮下而形成的一个潜在裂隙,位于腹股沟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位. 腹股沟镰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腹直肌外缘呈腱性结合所形成的结构,若两者以肌性结合则称联合肌,参与腹股沟管后壁内侧1/3的构成. 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内侧的凹陷.其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韧带为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后卷曲增厚而成的结构,作为腹部与股部的分界. 腹股沟外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外侧的凹陷.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斜疝. 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

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全

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 绪论名词解释——三无 运动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 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与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 动作分析法 对人体各种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着重研究运动过程中关节和肌肉的工作 和探讨人体器官与体育动作之间关系。 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肢在躯干两侧下垂, 手掌向前, 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成 名词解释——历年1个 2008 运动终板 是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特化连接结构,呈椭圆形板状。它 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给骨骼肌, 引起肌纤维收缩。 指运动神经末梢缠绕肌纤维束形成的板 状结构,它是效应器 哈佛氏系统 又称骨单位, 位于长骨骨干骨密质的、 外环骨板之间,

呈圆桶状, 由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一条哈佛氏管组成, 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神经组织 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以及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神经元 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骨组织 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几种细胞组成, 即骨基质和骨细胞, 骨原细胞,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组织的功能是支持、连接、保护、储存钙磷、造血等 软骨 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是固态的结缔组织, 对机体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 分布较广, 成人的关节面软骨,肋软骨, 呼吸道的一些软骨都是这种软骨。 新鲜时呈半透明状,较脆,易折断。 纤维软骨 分布于椎间盘纤维环, 关节盘和耻骨联合等, 是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排列而成, 软骨细胞较少。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X一XII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生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林巴结等。 2. 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 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pteryoid venous plexus 位于翼内、外肌和颞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此丛的形成。并收纳相应区域的静脉血,翼静脉丛汇合成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经过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位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 5.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6.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al space 是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的间隙。与咬 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互交通。此间隙前邻颊肌,后为腮腺,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将麻醉药物注射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亦常累及此间隙。 7. 舌下间隙:subli ngual space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壁,后界为舌根。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下颌下腺的导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舌下间隙向后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交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8. 头皮:指额顶枕区的浅部三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称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9. 帽状腱膜下间隙:为一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此隙范围较大,向前可至眶上缘;向后达上项线;两侧达上颞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腱膜下隙出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绪论 名词解释——三无 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与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 动作分析法——对人体各种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着重研究运动过程中关节和肌肉的工作和探讨人体器官与体育动作之间的关系。 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在躯干两侧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名词解释——历年1个 2008运动终板——是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特化连接结构,呈椭圆形板状。它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给骨骼肌,引起肌纤维收缩。指运动神经末梢缠绕肌纤维束形成的板状结构,它是效应器 哈佛氏系统——又称骨单位,位于长骨骨干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呈圆桶状,由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一条哈佛氏管组成,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神经组织——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以及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几种细胞组成,即骨基质和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组织的功能是支持、连接、保护、储存钙磷、造血等 软骨——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是固态的结缔组织,对机体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分布较广,成人的关节面软骨,肋软骨,呼吸道的一些软骨都是这种软骨。新鲜时呈半透明状,较脆,易折断。 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纤维环,关节盘和耻骨联合等,是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排列而成,软骨细胞较少。 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和会厌等,间质中间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弹性软骨有较强的弹性。 软骨膜——出关节面软骨以外,软骨的表面均覆有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分为内外两层。主要是为软骨供应营养。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X一XII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生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林巴结等。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翼静脉丛:pteryoid venous plexus位于翼内、外肌和颞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此丛的形成。并收纳相应区域的静脉血,翼静脉丛汇合成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经过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位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 5.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6.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al space是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的间隙。与咬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互交通。此间隙前邻颊肌,后为腮腺,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将麻醉药物注射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亦常累及此间隙。 7.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壁,后界为舌根。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下颌下腺的导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舌下间隙向后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交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8.头皮:指额顶枕区的浅部三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 称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2016-2017-1 运动解剖学 复习资料

2016-2017-1 运动解剖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肌力矩大于阻力矩,肌纤维收缩变短克服阻力做功,使运动环节朝向肌拉力方向运动的工作,称为向心收缩。 离心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肌力矩小于阻力矩,肌纤维在此过程中渐渐被拉长,运动环节朝向肌拉力相反的方向运动的工作,称为离心收缩。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集中在一起,该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和长树突集中在一起,该部位色泽亮白,称为白质。 前纵韧带: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宽厚而坚韧,纵贯脊柱全长,上起自枕骨大孔前缘,下止第一或第二骶椎体前壁,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前壁,椎体后面,细而坚韧,上起自枢椎并与覆盖枢椎体的被膜相续,下止骶中管前壁,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近固定:当骨骼肌收缩时,起点相对固定,称为近固定,此时起点为定点,指点为动点; 远固定:当骨骼肌收缩时,止点相对固定,称为元固定,此时止点为定点,起点为动点。 矢状面:矢状面是指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冠(额)状面:是指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单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单关节肌; 多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多关节肌。 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或肌群称为原动肌。 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成为对抗肌,位于原动肌的对侧。 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的孔称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共同构成椎管,容纳脊髓。椎间孔:两个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神经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节。弹性足弓:足的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和内侧三个跖骨构成,该弓曲度较大,弹性好,缓冲能力强。 支持足弓:足的外侧纵弓由作为后支柱的跟骨,作为弓顶的骰骨和前支柱外侧的两个跖骨构成,此弓曲度校、弹性差,主要是支持体重和支撑。 加固工作:是指关节周围(或两侧)的肌肉共同持续收缩,以对抗关节由于外力牵拉作用可能产生分离的工作。 固定工作:是指关节运动轴两侧互相拮抗的肌肉共同收缩,其力量互相平衡,使受力作用的环节保持固定不动的工作。 知识点 以下关节需要掌握其组成、运动及周围肌肉: 肩关节髋关节 肘关节膝关节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 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 海绵窦: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小儿有胸腺上部。 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颈动脉三角: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锁胸筋膜: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底为第十二肋.前临肾,后邻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撕破引起气胸.该处薄弱,为膈疝易发处 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_百度文库汇总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1.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内侧区倒置的三角形间隙,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侧缘,长收肌内侧缘围成。其内有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通过。 2. 股鞘 (femoral sheath :在股三角内, 可见自腹横筋膜和髂腰筋膜向下延续, 包绕股动脉, 股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即为骨鞘。 3. 股管(femoral canal :骨鞘在矢状面上被筋膜分成三份,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格即为股管。 4. 股环(femoral ring :股管的上口即为股环,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5. 肌腔隙 (lacuna musculorum :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 内侧界为髂耻弓。其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6. 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 :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及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 (陷窝韧带 ,外界为髂耻弓。其内有骨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 7. 收肌管(adductor canal :又称 Hunter 管,位于股中 1/3段前内侧,外侧壁为股内侧肌, 内侧壁为大收肌,前壁是缝匠肌以及股收肌板,下口为大收肌腱裂孔, 其内有隐神经、股血管通过。 8. 腕管(carpal canal :由腕横韧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的骨筋膜鞘。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拇长屈肌腱共 9条肌腱、正中神经、桡侧囊、尺侧囊通过。 9. 尺侧腕管 (ulnarcarpal canal :腕横韧带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 与腕掌侧韧带远侧份围成,内有尺神经和尺血管通过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1、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基本轴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垂直轴呈垂直的轴 3、冠状轴(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垂直轴和矢状轴相互 垂直的轴 4、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5、冠状面(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 的切面 6、水平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骨结缔组织形成的连结 8、运动环节:指人体中能够围绕关节进行运动的人体的一部 分或肢体的一部分 9、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包括滑车关节 和车轴关节 10、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可在 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11、多轴关节:具有3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做各个方面的 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12、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或肌肉群 13、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 14、动力工作:肌肉收缩时关节的位置发生改变,肌肉的的长 度亦有变化

15、静力工作: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矩,只是平衡阻力矩使 关节保持一定的姿势,肌肉的长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16、向心工作:当肌力矩大于阻力矩时,肌肉做克制性工作 17、离心工作:当肌力矩小于阻力矩时,肌肉则做退让性工作 18、支持工作:指位于关节基本轴同一侧的肌肉保持持续性收 缩,以平衡阻力矩,使相应关节保持静止姿势 19、上呼吸道:通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20、肺门:肺的内侧中间有椭圆形的凹陷处称为肺门 21、肾单位(泌尿部):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肾小体和肾 小管,每个肾约有100~400万个肾单位 22、原尿:经过滤膜进入肾小囊的液体 23、终尿:原尿中大部分水分,无机盐,电解质,葡萄糖等经 过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被运输回血液后剩下的液体经输尿管到膀胱排出体外的称为终尿 24、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 脉再回到心室,循环不止 25、体循环(大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 支最后送到身体部位的毛细血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入上、下静脉流回右心房 26、肺循环(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经各级分支 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面三者围成;为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Camper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浅层,为富含脂肪组织的脂肪层,与邻近部位的浅筋膜相延续.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Mcburney点即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根部在腹前外侧壁的体表投影部位. perineum即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臂前骨筋膜鞘臂前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的骨筋膜鞘,内有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以及行于臂前区的血管神经.. 齿状线是通过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 耻骨后隙位于耻骨联合后面与膀胱下外侧面之间,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耻骨梳韧带为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上的部分,构成股环的后界. 从骶骨外侧缘向坐骨结节和坐骨棘各发出一条韧带,即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这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围成坐骨大、小孔. 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是由第4、5骶椎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的沿骶正中嵴向下的孔. 骶角骶角是骶骨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易于触及,是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第二肝门在肝的腔静脉沟上端,肝左、中间、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即腹股沟管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外侧脚、内侧脚和脚间纤维等结构. 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内口,为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以一横指(1.5cm)处形成的卵圆形开口. 腹股沟管是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腹膜外间隙斜穿腹前外侧壁至皮下而形成的一个潜在裂隙,位于腹股沟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位. 腹股沟镰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腹直肌外缘呈腱性结合所形成的结构,若两者以肌性结合则称联合肌,参与腹股沟管后壁内侧1/3的构成. 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内侧的凹陷.其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韧带为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后卷曲增厚而成的结构,作为腹部与股部的分界. 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膜.其内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器官结构以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腹膜间位器官即三面为腹膜所覆盖的腹盆腔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膀胱腹膜内位器官几乎完全均被腹膜包绕的腹盆腔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胰尾和脾等. 腹膜鞘突为睾丸下降过程中,壁腹膜形成囊状突起,随睾丸一起至阴囊.正常情况下,腹膜鞘突的远侧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闭锁形成鞘突剩件(鞘韧带). 腹膜外位器官仅前面为腹膜覆盖的腹盆腔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的大部分、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部和下部等. 腹直肌鞘由三层阔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在弓状线以上分为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及腹横肌腱膜组成;在弓状线以下,三层腱膜均参于腹直肌鞘前层的组成,缺乏鞘后层. 肝蒂肝蒂:为出入肝门各结构的总称,包括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 肝门位于肝脏面“H”形沟的横沟处,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 肝胰壶腹由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成的管道,汇合处略膨大,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又称Vater壶腹, 弓状线即腹直肌鞘后层的弓状游离下缘,约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或脐下4~5cm处. 肱二头肌腱膜在肘窝处向上外止于肱二头肌腱内侧的肘部深筋膜,其深面有肱血管、正中神经通过. 肱骨肌管又名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及肱深血管通过.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额状面:是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2、矢状面:是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 3、水平面:是指与水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切面。 4、正中面: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简称正中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 5、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 6、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 7、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群体。 8、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组织集 合体。 9、系统:是由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构成互相配合,并完成连续性 生理功能的器官群体。(人体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等九大系统——括号内的内容可以不写,下同。)10、细胞:由原生质组成,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 质、细胞核构成。 11、细胞间质:是由细胞产生的非细胞物质,位于细胞与细胞之间。(主要由基质和纤维组 成。它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起支持、联络、营养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12、染色质:是细胞分裂间期时细胞核内分布不甚均匀、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主要由 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它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3、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期的表现形式。 14、内皮:是衬贴在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细胞游离面平滑,细胞很 薄,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和物质交换)。 15、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的长柱状结构,由若干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 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16、骨松质:位于骺及其它类型骨板的内部,由许多片状或杆状互相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 17、骨密质:位于长骨、短骨和扁骨的表面,质地坚硬。 18、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每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 明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9、闰盘:在相邻心肌纤维连接处,细胞膜特殊分化,形成横行或阶梯状的染色较深的粗线, 称闰盘。(它是心肌纤维间具有特殊构造的细胞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纤维形成一个功能的整体。) 20、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神经冲动的 功能。 21、突触:是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 信息的部位。 22、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与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具有传导神 经冲动的功能。 23、骨骺:是长骨两端膨大部分。 24、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组织或骨组织相连结称骨连结(可分为直接 连接和间接连接)。 25、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各相关骨的接触面(一般多为一凸一凹,凸者为关节头,凹 者为关节窝)。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2008级12班编纂●股三角:在大腿前上部,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和缝匠肌 内侧缘围成。前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结。 ●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股直肌外侧缘和腹 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腹股沟直疝由此突出。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 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胆囊三角:胆总管、胆囊管与肝脏面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胆囊 动脉多经该三角达胆囊,是胆囊手术时寻找和结扎此动脉的标志。 ●尿生殖三角:会阴前半的三角区,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 耻骨下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后方为连接两坐骨结节间连线。 此三角内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阴道和尿道通过。 ●肛门三角:会阴后半的三角区。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臀大肌下 缘,前方为两坐骨结节连线。此三角内有肛门通过。 ●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 管内有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4条)、拇长屈肌腱(1条)和正中神经通过。 ●踝管:由内踝、跟骨内侧面和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共同围成。 管内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和拇长屈

肌腱通过。 ●股管:位于股鞘内侧,长1.5cm左右,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和阔筋 膜,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及耻骨肌筋膜,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为股静脉,上口为股环,如腹腔内脏器(如小肠)由此突出,即为股疝。 ●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又称股腘管,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 内侧肌之间,前壁有一腱板架在股内侧肌和大收肌之间,管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股动静脉可经过此管通往腘窝。 ●阴部管:位于坐骨肛门窝外侧壁为闭孔筋膜与会阴浅筋膜围成的 管状裂隙,阴部内静脉、动脉和阴部神经通过。 ●闭膜管:闭孔膜上部与闭孔沟与闭孔内肌围成的管道,有闭孔动 静脉和闭孔神经通过。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以肌间裂隙,由外上斜向 内下方,长约 4.5cm,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梨状肌上孔:位于臀大肌深面,梨状肌上缘与坐骨大孔之间,有 臀上动静脉、神经通过。 ●梨状肌下孔:位于臀大肌深面,梨状肌下缘与坐骨大孔之间,有 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动静脉、臀下神经及阴部神经和阴部内动静脉等通过。 ●三边孔:由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所围成的三角形间 隙,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植物形态解剖测试

56级生物竞赛测试题(二)(植物形态解剖) 一、单选 1.植物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过程,称为: A 生命周期。 B 生活周期。 C 生命史。 D 个体发育。() 2.荚果、骨突果、蒴果、坚果都属于:() A 干果。 B 假果。 C 真果。 D 裂果。 3.子房半下位和一部分子房上位的花都可以称为: A 上位花。 B 下位花。 C 不完全花。 D 周位花。() 4.叶刺、枝刺、皮刺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形态,因此是: A 同功器官。 B 同源器官。 C 同类器官。 D 同种器官。() 5.一种叶片的结构表现为:表皮有叶绿体,角质层很薄,叶脉维管组织不发达,通气组织发达,其应为: A 阴生叶。 B 旱生叶。 C 中生叶。 D 沉水叶。() 6.周皮不包括以下哪种成分:() A 形成层。 B 木栓形成层。 C 栓内层。 D 木栓层。 7. 草本植物茎和木本植物茎在结构成分上的最大区别是:() A 皮层厚。 B 髓部大而且有空腔。 C 薄壁细胞占的比例高。 D 无次生结构。 8.根的表皮又称根被皮,其主要功能是: A 保护。 B 合成。 C 吸收。 D 支持。() 9.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一般为: A 相对排列。 B 相间排列。 C 内外排列。 D 同层排列。() 10.植物细胞中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微体、溶酶体等在代谢活动和结构上有密切的联系,因而被称为:() A 细胞器。 B 细胞骨架。 C 膜系统。 D 共质体。 11.严格地讲,木质部和韧皮部都属于植物体中具有输导作用的:() A 输导组织。 B 复合组织。 C 机械组织。 D 简单组织。 12.气孔器包括:() A 保卫细胞+孔口。 B 保卫细胞+副卫细胞。 C 保卫细胞+副卫细胞+周围的表皮细胞。D孔口+保卫细胞+副卫细胞。 13.根的中柱鞘可以分化成下列哪些结构:() A 根冠、皮层和原形成层。 B 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髓。 C 周皮、维管形成层和侧根。 D周皮、次生皮层和次生维管组织。 14.异花传粉植物不具备下列哪些条件:() A 单性花,自交不亲和。 B 单性花,雌雄异株。 C 两性花,但雌、雄蕊不同时成熟。 D 两性花,自花花粉亲和,花粉和胚囊同时成熟。 1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 () A 果胶质。 B 纤维素。 C 几丁质。 D 木栓质。 16.植物细胞壁的次生壁在形成过程,与初生壁形成时相比,细胞代谢活动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同化作用放缓 B、异化作用加快C.同化作用加快 D.异化作用放缓

“植物形态解剖学”模拟试题A卷及答案

“植物形态解剖学”模拟试题 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凯氏带 2.细胞器 3.异形叶性 4.无融合生殖 5.双受精 二、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内写“+”,反之写“-”)(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初生木质部成熟方式,在根中为外始式,而在茎中则为内始式。 2.根毛与侧根在发生上是相同的。 3.无胚乳种子在形成过程中不出现胚乳组织。 4.茎中的环髓带是一种特殊的中柱鞘。 5.胡萝卜是变态根,食用部分主要是其次生韧皮部。 6.叶中脉的韧皮部靠近上表皮,木质部靠近下表皮。 7.苹果的果实在植物学上称梨果,属于假果,又属于肉果。 8.卵细胞是雌配子,花粉粒是雄配子。 9.花单性是进行异花传粉的必要条件。 10.植物细胞中,无定形蛋白质常被一层膜包裹成圆球状的颗粒,称为糊粉粒。 三、填空(每空0.5分,共24分) 1.在电子显微镜下,细胞所呈现出的结构叫。 2.植物细胞中不同细胞器具不同的功能。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花色素存在于中;导管成熟时,原生质体最后完全破坏消失,这一过程与的作用密切相关。 3.细胞壁分为三层,存在于细胞壁最外面的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形成的是,细胞停止生长前形成的是。 4.分生组织按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5.植物成熟组织按功能可分为五种,它们是 (如纤维)、 (如种皮)、 (如叶肉的栅栏组织)、 (如蜜腺)和 (如木质部)。 6.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的主要食用部分各是什么:花生:;玉米:;西瓜:;银杏:;龙眼:;苹果:。 7.二细胞型花粉粒成熟时含有两个细胞,即和。 8.起源相同、构造和着生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称为器官,如鳞叶与叶卷须;反之,形态 和功能相似而起源和构造不同的器官称为器官,如块根和块茎。 9.胚由、、和四部分组成。 10.根尖的初生分生组织初步分化为、和三部分,然后分别发育成、和。 11.按芽的生理活动状态,芽可分为和两类。 12.松树茎的增粗生长,主要是由于形成层进行了分裂和分裂的结果。

运动系统 名词解释

.关节盘(位置、意义) 关节盘是介于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多呈圆形,中间稍薄,周缘略厚,附着于关节囊的内面,把关节腔分为两部分。膝关节的关节盘呈半月形,称为关节半月板。(1分)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并缓冲外力的冲击和震荡,由于它把关节腔隔成两部,使单关节变成服关节,关节运动的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1分) 关节唇(位置、意义) 关节唇附着于关节窝周缘,为纤维软骨环,(1分)有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面的作用,也可缓冲撞击关节的作用力,如髋臼唇。(1分) 红骨髓(位置、作用) 在髓腔和松质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胎儿及幼儿的内,髓腔和松质骨间隙内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1分)成人仅见于骨松质腔隙内,髂骨、胸骨、椎骨及肱骨和股骨上端的红骨髓内终身保存。(1分) 骨质(成分) 骨的主要成分,有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骨松质。(1分)骨密质有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分布于骨的表层。骨松质为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主要见于长骨两端(骺)和短骨骨内部。颅盖的骨松质称为板障。(1分) 骺线(形成) 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通过软骨细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断加长;(1分)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并被骨化,在干骺结合处形成骺线。(1分) 椎管 由各部椎骨的椎孔连接而成,内容纳脊髓。(2分) 肋弓 第8~10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肋弓,为重要的体表标志。(2分) .黄韧带 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称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1分)有协助围成椎管和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1分) 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1分)胸骨角的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1分) 骶角 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其两侧有向下的突出,称骶角,(1分)此为进行骶管麻醉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1分) 骶岬 在骶骨底前缘中部有向前的隆凸,称岬,(1分)为测量女性小骨盆上口径线的骨性标志。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上肢 肱骨肌管:肱三头肌三个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的自外下旋肱骨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道,或称桡神经管。内有桡神经、肱深动脉、静脉通过。 肘窝:位于肘关节前面,由肱桡肌、旋前圆肌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由内向外有正中神经、肱A.V(桡A.V和尺A.V)、肱二头肌腱、桡神经。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九条屈肌腱(1条拇长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尺侧囊)和一条正中神经通过。 四边孔:其上界为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其中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静脉通过。 三边孔:其上界为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其中有旋肩胛动脉通过。 腋窝:前壁为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内侧壁为前锯肌,后壁为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外侧壁为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上段,尖由锁骨,肩胛骨上缘和第一肋外缘围成,底为腋筋膜,浅筋膜和皮肤。内有腋动静脉,臂丛,腋淋巴结以及疏松结缔组织。 鱼际间隙:位于中间鞘的桡侧半,掌中间隔、外侧肌间隔与拇收肌筋膜之间。其近侧端为盲端,远侧经第1蚓状肌鞘与示指背侧相通。 掌中间隙:位于掌中间鞘尺侧半的深部,内侧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掌中隔,前界:第3~5指屈肌腱和第2~4蚓状肌,后界:骨间掌侧筋膜,掌中间隙的近端位于屈肌总腱鞘的深面,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通;远侧端经第2、3和4蚓状肌管通指背。 桡侧囊:在腕前区和手掌部的桡侧,包裹拇长屈肌腱的拇长屈肌腱鞘又称为桡侧囊,有拇长屈肌腱。 尺侧囊:在腕前区和手掌部的尺侧,包裹指浅,深屈肌腱的屈肌总腱鞘又称为尺侧囊,有指浅,深屈肌腱通过 臂前,后骨筋膜鞘:臂筋膜向屈,伸两肌群发出臂内外侧肌间隔并附着于肱骨两侧,与肱骨共同构成臂前后骨筋膜鞘。

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知识点及习题整理

一、植物学部分 1、高等植物具有世代交替,孢子体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孢子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子(精子和 卵)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受精卵)发育成孢子体。 2、吃的海带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配子体独立生活(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都是孢子体发达。 3、裸子植物的胚乳是雌配子体(n),被子植物胚乳是多倍体(多为3n) 4、导管只在被子植物体内出现,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体是管胞。 5、筛管只在被子植物内有,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中是筛胞。 6、在种子植物体内的(导管、管胞)和(纤维、石细胞)是成熟后死去,但具有功能的组织。 7、在种子植物体内的(筛管、筛胞)是成熟后细胞核消失,但仍是生活的细胞。 8、药用冬虫夏草是(子囊菌孢子侵入昆虫幼虫体内,形成菌核)而形成的。 9、在蕨类植物生活史中出现异孢现象的是(卷柏)植物。这一现象的出现,在系统发育上对(种子) 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0、水绵的生活史中只有核相交替,没有世代交替。 11、根的初生木质部为外始式发育,初生韧皮部也是,茎的初生韧皮部也是外始式,但茎的初生木质 部是内始式 12、花程式 13、买麻藤科植物是没有颈卵器的颈卵器植物,茎内次生木质部有导管,是裸子植物中最进化的性状 14、部分科的典型特征(以前发过的资料) 15、营养器官的变态类型及代表植物 1、下列哪一种状态的植物细胞能形成次生壁() A、正在生长的细胞 B、正在分裂的细胞 C、停止生长的细胞 D、以上都可以 2、构成细胞壁的骨架成分是() A、纤维素 B、果胶质 C、半纤维素 D、木栓质 3、在下列各种成熟组织中,哪一种组织的分化程度最低() A、营养组织 B、机械组织 C、输导组织 D、保护组织 4、能使根茎无限增粗的分生组织是() A、初生分生组织 B、侧生分生组织 C、居间分生组织 D、初生增粗分生组织 5、下列不属于初生分生组织的是() A、居间分生组织 B、初生分生组织 C、顶端分生组织 D、侧生分生组织 6、下列哪一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常常内突生长() A、通道细胞 B、传递细胞 C、薄壁细胞 D、保卫细胞 7、下列哪一种细胞已失去脱分化的能力() A、厚角细胞 B、筛管细胞 C、叶肉细胞 D、皮层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