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平等待人第1站人人平等

第七课平等待人第1站人人平等

第七课平等待人第1站人人平等
第七课平等待人第1站人人平等

同善初中说课表

说课人武江涛课题第七课平等待人

第二站相互宽容

时间2013-10-20

《课程标准》要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

课时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基石。

宽容是生活的润滑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实生活中宽容事例的课堂讨论,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学会宽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宽容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宽容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我们要学会宽容。

重点与难点学习难点:

通过现实生活中宽容事例的课堂讨论,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及表达能力,学会宽容。

学习重点:

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基石。

宽容是生活的润滑剂。

教材分析

首先以贴近学生的事例引入,激发对“是否需要宽容待人”的思考。然后,重点介绍:理解和宽容是育人交往的重要品质。宽容是一项重要的美德,它要求能以博大的心胸对待他人。同时强调,宽容不是无限制的,要以法律和道德为底线。

学生的学情

学生理解宽容的重要作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宽以待人的人。

教材处理(通过什么活动或采取什么方法)

想一想:激发学生关注课堂内容、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各抒己见:通过让学生反思在以前的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的心理状态并体验当时对方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的正确方法。

社会观察:通过家长溺爱孩子至毁了孩子、家庭的事例,说明宽容是有限度。宽容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活动平台:与社会观察衔接,给学生参与机会,在活跃课堂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演、表述、重新、合作等能力。

扩展阅读:加深学生对平等、宽容的理解。

知识

落实

自学---交流----解疑.......巩固提升

措施

预习作业1、为什么要理解、宽容?

2、为什么说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基石?

合作探究问题怎样看待宽容?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互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训练习题

1、只有相互理解,我们才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对方,了解对方,增进彼此友谊。只有相互理解,我们才能够消除误会,更好的和睦相处。

2、学会宽容,才能化解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和不快。

二、辨析题

不管别人做错任何事,我们都要学会宽容。

中考链接习题16、贾志敏老师在谈教育时说:“教育有着神奇的力量,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教育者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学生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实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1)读了贾老师的一番话,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问题?(2分)

(2)那么,你认为作为学校和老师应该如何去做?(4分)

教研组长及

同科教师建

注明:

1、《课程标准》要求:查阅《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什么。

2、课时目标:是教师对《课标》的具体理解,通过具体的动词如“读、写、说、讨论、默写、做、实验”等对本节课提出简明扼要,具体、易操作的目标。

3、重点与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具体明确地写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教材分析:教师要依据《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参考教师用书,借助教辅资料,细致入微的分析教材,那一部分是重点,那一部分是难点,那一部分是易错知识点,那一部分是常识性了解、了解,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5、学生学情:通过作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等,了解学生面对本节知识学习难易程度如何。

6、教材处理: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具体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训练发现、习题总结等)各个部分的教材如何教(开展什么活动)给学生,并提出目标是掌握知识,还是提高能力。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易错点辨析到位。要求详细,这是说课的精华。

7、落实措施:面对上述的重、难、易错知识点选择适当的落实措施,努力做到当堂课的知识落实到位,不留死角。

8、预习作业:围绕本节课的课时目标、重、难、易错知识点,根据课本中比较容易的知识编习题,要做到低调子、小步子,使95%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能完成。可以参照省编导学案里的“课本导读”或“自我检测”。

9、合作探究问题:围绕本节课的课时目标、重、难、易错知识点,根据课本中难度知识编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使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能完成。可以参照省编导学案里的“合作探究”。

10、提升训练:围绕本节课的课时目标、重、难、易错知识点,根据教师释疑中总结的规律、方法编习题,要做到讲了就练,努力使知识落到实处。可以参照省

编导学案里的“课标导练”或课本中的练习题。

11、中考链接:要求每位教师建立中考试题库,搜集近几年中考习题,分到各章各节各知识点,围绕本节课的课时目标、重、难、易错知识点,精选试题进行训练。

同善初中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选举制度中“人人平等”的原则.doc

选举制度中“人人平等”的原则- 选举制度是美国以及所有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中的关键一环。[1]为了深入地了解这些国家中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现象,就必须了解他们的选举制度。而要了解他们的选举制度,又不能不了解衡量选举制度的一把重要标尺,即legitimacy的概念。 本文是试图厘清Legitimacy概念的一系列工作中的又一步。 在〈合法与合法的困惑——并论正当、资格及其他〉一文[2]中,我指出,我国学界普遍使用“合法性”一词代表legitimacy 的概念,是错误的。对这个概念较为恰当的冠名是”正当性”及“资格”。我并提出,中文里的“服气”、“权威性”、“威望”等词都与正当性、资格概念有不同程度的意义重合。 在对现代政治学上的“正当性”即“资格”进行“概念细释”(concept explication)[3]后,我指出,这个概念意指“既合法又合民意”。更详细地说,“正当”或“有资格”意味着“既符合依照法律表述的民意,又符合依照民意制定的法律”。 本文将对上述“正当性”概念的两大内容之一,即“民意”的

概念,再做进一步的细释。本文将指出,“民意”的一个中心内容是“人人平等”。对这个一般原则,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同意。但是,对它的具体含义,绝大多数美国人则不甚了了。而且,许多美国人还往往极力强调与“人人平等”标准相冲突的其他标准,如“州州平等”。甚至为了“州州平等”而懵懵懂懂地牺牲“人人平等”。 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将说明,这种在基本概念上的理解模糊与自相矛盾,是美国选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限于篇幅,本文将无力做这项工作,而是力图为将来的分析提供一些尽可能清晰明确的标准。 本文将提出,在用“正当”、“民意”等概念衡量选举制度的时候,“人”的概念应当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高于州省、地域、种族、宗教、党派、阶级、性别、职业、年龄或任何其他群体概念;也就是说,当“州州平等”、“族族平等”、“党党平等”或其他任何平等标准有悖于“人人平等”标准的时候,应以“人人平等”为准。 更进一步,本文将提出,“人人平等”的概念应当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人人有投票权,且人人票力平等;二是人人有被选举权,且人人胜机平等。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第1课时 自由平等的真谛)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 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第90页“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 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 (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思考:(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提示:(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教师讲解: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活动二:探究网络自由 (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3.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提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

谚语俗语·真理与正义

谚语俗语·真理与正义 教学参考 0528 0945 谚语俗语·真理与正义 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 宝剑不会弯,真理不会锈。 蝙蝠见不得太阳,骗子见不得真理。 不经过挫折和失败,便找不到真理。 锄一恶,长一善。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纯真的金子任你千锤百炼,它那光辉的色泽永远不变;坚持真理的人就是在生死关头,也不抛弃他坚定的信念。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法律必将伸张正义。 诡计需要伪装,真理喜欢太阳。 诡计定然披着外衣,真理却不爱装饰。 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声高。 和真理在一起也就是和幸福在一起。 金钱可以收买小人,却不能收买真理。 理直不怕官,心直不怕天。 宁可失去自由,不可丢掉真理。 路不平,众人踩;理不平,大家摆。 钱财如粪土,真理值千金。 拳头打不倒真理。

人不可一日无志。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漂亮的词藻不一定都是真理。 时间要流逝,年华要消失,但真理永存。 乌鸦的翅膀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乌云遮不住太阳。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武力决不能摧毁正义。 阳光之下,阴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谬误站不住脚。 一句真理胜过百句诺言。 一人说话常有理,二人说话有对比,三人说话见高低,众人说话是真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真理像太阳,手掌遮不住。 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真理是一柄闪闪发光的利剑。 真理即使在黑暗处也发光。 真理不怕审判。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畏邪恶。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谗言。 真理在烈火中烧不尽,在巨浪中淹不掉。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人辩。 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目录 论文提纲 (1)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2) 正文 (2)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2)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 (3) 三、如何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参考文献 (6)

论文写作提纲 论点的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阐述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其次,根据《民法通则》分析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那么,怎样才能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口号的提出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 1、法律人格的平等 2、法律权利的平等 3、法律义务的平等 4、法律对待的平等 (三)坚持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状 1、从法制建设的发展史,看我国由“人治”走向法治。 2、用事实说明建立法治社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几点建议 怎样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抓好三个环节 摘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原则。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之时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法律人格,权利,义务,对待的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 法律虽然规定了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着“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建设 关注弱势群体和外资,民营,个体等。 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对执法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抓好法律制定,内容,实施的平等。 关键词:公民、法律、平等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原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中国当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先驱法理理念。尽管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包括我国的宪法,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仍然使我们对这一原则在生活中的适用产生困惑。那么,如何做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就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本人认为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然同时使用了“公民”和“自然人”的两个概念,但它在本质和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该法所使用的“公民”概念和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3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显然,从法律的角度看,在一个国家生活的自然人,不等于就是该国公民;“自然人”的范围,大于“公民”的范围。 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自然生理规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公民的法律属性,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和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民法通则》还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无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的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因此,我们说的“人人平等”是一种能力上的平等,行为能力上是不平等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1954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文革期间,

最新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第1课时 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学设计

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3.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提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是遵守道德和法律。 活动三:案例回放 福建省漳平市一俞姓男子与前妻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后,迁怒于无辜市民,驾驶车辆高速冲进一处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撞击多名行人及数辆摩托车后逃离现场。这起恶性事故最终造成一人重伤、三人轻微伤,11辆摩托车损毁。近日,漳平市人民法院最终认定该男子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 5.思考: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第三环节:法眼看平等2.教师讲解:平等具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其二 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3.教师补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 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 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活动四:探究平等事例 少数民族代表出席 全国人大会议 通过学生自己讨 论分析,思考身 边平等的事例和 现象,目的是为 了让学生意识到 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提出来的,清末民初传入中国。1954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文革期间,这一法律原则遭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直到1982年,法律平等原则才被重新提出并被再次写入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当今世界各国关于权利的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从字面上看,“平”就是没有高下之分,“等”就是没有大小之别,因此“平等”的本义就是没有差别。而法律平等就是在法律上没有差别。笔者认为,所谓法律平等,就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人格的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法律义务的平等和法律对待的平等。 法律人格的平等,指每个人作为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法律应该承认并保护这种尊严。我国的宪法、刑法以及民法通则都承认并保护公民的人格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指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权利是法律平等的中心内容。在宪法和法律中通常有两种权利,一种是所有公民都享有的普遍权利,另一种是宪法和法律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规定的特殊权利,即法定特权,如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外交人员的外交豁免权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二胎生育权等。对于这种权利,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也都是平等的。当然,宪法和法律做出这种规定,必须有充分合理的根据。法律权利的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的平等,在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在具体进入权利领域的时候,公民能否依据自已的能力获得所需要的权利,是权利主体自身的事情。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是法律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法律只能承认它的存在。正是由于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公民享有权利的千差万别,公民不能因此而抱怨法律的不平等。 法律义务的平等,指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权利的实现,都需要以相应的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因此,平等的义务是平等的权利实现的条件。如果公民不履行平等的义务,则其平等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障。平等的义务,应把平等的责任包括在内,因为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义务,即不履行法律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法律对待的平等,是指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不管是保护还是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一方面,所有的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等,其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所有的人不论其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身份有多特殊(除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享有的特权),一旦违法犯罪都毫无例外地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每个人在具体情况、关系和属性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平等对待不可能是绝对的,毫无差别的。平等对待是相对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恰恰是平等原则所允许的。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充分地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群众树立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其次,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使得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司法人员保持廉洁;第三,它鲜明地反对法外岐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第四,它要求人人严格依法办事,

【部编道德与法制八下】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教案

部编版中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 课题尊重自由平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待人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 教学 重点 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 难点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 设计 第一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 导入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第90页“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新课教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 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 (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思考:(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少数民族代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1.问题: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提示:如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2.教师讲解: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其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3.教师补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活动五:查资料——男女平等 4.问题:请你列举我国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 提示:在宪法第二章权利与义务的第四十八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继承法的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继承权 男女平等。”在劳动法的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活动六:知识补充 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申请入学,不得拒绝招收。”“残疾人家庭应当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残疾人参加国

高二政治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高二政治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哲学主观题答题的一般原则:世界观+方法论+结合材料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 主观题常见问法:请使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上述材 料实行分析。(p41的蓝色虚框)《唯物论及第一单元课堂小测》16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观)它要求人们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根据(依据、针对、伴随、随着)……客观实际(国情、现实、形势)的变化,我 们制定的主观的路线、政策、方针、计划、战略、思想观点等也跟着 改变。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观)它要求人们要重视意识的 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准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 想意识。(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制定的主观的路线、政策、方针、计划、战略、思想观点等对于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或 指导作用(或推动……的发展,例:促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人们的 生活水平。) ★二、理解运动把握规律(辩证唯物论) p33优化设计p30.10 主观题常见问法:①使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谈谈材料给我们 的启示。②使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世界观),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一旦违背客 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结合材料分析)例:因为破坏了生态,人们遭受到惩罚。保护了生态,促动了发展。拔苗助长等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在理解和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 世界,造福于人类(世界观)。它要求人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

法本-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内容摘要 平等,是现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价值之一,是法律正义、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和公民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自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规定“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以来,“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表达平等要求的措辞便相继进入世界上各先进国家的宪法。“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平等特权罪行法定定罪量刑

目录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渊源与内涵 (3) (一)渊源 (3) (二)内涵 (3)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容实现 (4) 三、结语 (6)

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此即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本文拟就如何正确理解该原则的内容谈一下个人看法,以期能为宣扬该原则理念,维护刑法尊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微尽绵力。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渊源与内涵 (一)渊源 平等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含义有两个:一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二是泛指地位平等,如平等互利或男女平等。而现代政治法律用语上的平等,源于法语“EGAL”,原是用来描述事物具有“相同”性状的形容词。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家用“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等主张,赋予该概念以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法律地位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指出:“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的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同等对待的社会关系或人的关系。” 追求政治法律上的平等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夙愿。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提出过“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在运用法律上应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在西方,在力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17、18世纪开始成为一个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即“在权利方面,人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这一规定,终于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人类为之奋斗的理想变成了统治人类社会的神圣宪章。今天,这一原则业已成为了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直是指导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1954年《宪法》、1979年《宪法》、1982年《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以,尽管我国《刑法》在1997年修订以前没有关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明确规定,但强调刑法适用过程中必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一直是我们国家指导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在1997年《刑法》的修订过程中,立法机关考虑到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宪法原则,实际上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往往还不能真正做到,故此在《刑法》中明文规定这一原则,有利于防止刑法适用中出现超越法律的特权,维护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利益,所以,尽管“这个原则宪法已有规定,在刑法中再明确规定是有实际意义的。” (二)内涵 “一切人生来平等”,林肯的这句至理名言为世界各国各族人们推崇,然而,翻查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从未达到过绝对平等的状态。平等,是人类的理想,是和自由、公正同样至高的理想。金钱少的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农村的人希望在城市里工作,诸如此类,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人那样生活,这便是对平等的向往。人类向往平等,源于现实存在的特权、歧视等不平等,因此,反对特权、抗议歧视成为平等要求的核心。 人类追求平等,是因为人类具有受到平等待遇的欲望。一方面,“当那些认为自己同他人是平等的人却在法律上得到了不平等待遇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卑微感,亦即产生一种他们的人格与共同的人性遭到侵损的感觉。”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样一种意愿:对一切善的行为进行奖赏,对一切恶的行为进行惩罚,而且奖赏、惩罚的程度应当分别与善、恶的程度相均衡。因此,对一个人是奖赏还是惩罚以及如何奖赏与惩罚,不是取决于该人的地位、身份等,而是取决于其所作所为及其结果:相同的情形应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题目: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摘要:要不要和能不能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大事。目前,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不同观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诸如怎样评价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已经消失等等。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法律、平等、法治社会、事实平等 正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1954年宪法曾经庄严地规定了这一原则。但从50年代中期,这一原则被当作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东西遭到批判,成为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文化大革命”中,这一原则又最终被从宪法中删除。1978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署名文章,12月22日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庄严宣布要保障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此开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大讨论。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法学界所开展的第一次冲破禁区的大讨论。讨论一直延续到1981年。尽管在讨论中对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律平等适用的范围,学者们有不同理解,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是资产阶级首先提出、并以宪法加以规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但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道,为废除封建特权、争取法律平等而浴血奋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旗帜上凝结着无产阶级的鲜血;在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最低纲领。 2.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创造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每个公民都应当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既不容许存在“无义务的权利”(即特权),也不容许存在“无权利的义务”(即役使)。 4.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正当主张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追究和处理。 5.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公民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尚局限于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在非基本权利和义务领域,公民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缩小以至消灭这种差别需要相当长时期的努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讨论,对我国的立法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其后制定的其他法律,特别是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地宣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场讨论也极大地激发了法学理论工作者冲破禁区、探索真理的热情,为法学领域其他重大讨论揭开了序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写入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中,那么,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冉井富:平等一词,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相同的情形相同对待。比如说,对于公务员的职位,大家都有权竞争,并且都根据一个既定的、合理的标准竞争,这就是一种平等;再比如,在买卖关系中,一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强买强卖,这也是一种平等。当法律宣称并维护这种社会关系时,这就构成了法律平等。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第2课时 自由平等的追求)

第2课时 自由平等的追求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教学难点: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学生田某经常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督促他,他却说:“什么时间上学、做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田某有时抽烟喝酒,强行向同学索要财物,老师批评教育他,他振振有词:“这是我在校外的活动,是我的自由。” 问题:结合田某的言行,说说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提示:田某的言行是错误的,是对自由的错误认识。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也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行使自由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珍视自由 活动一:活动讲法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知识讲座 《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知识讲座 1.思考: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有什么意义? 提示:让人们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更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活动二:探究守法与违法 图一 图二

图三图四 2.思考:上述图片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活动三:材料分析 日前,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接到市民举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很多骑行爱好者不但频繁闯红灯,更是成群结队的在机动车道上快速骑行,俨然把公路当成了赛车场。交警随机调取了2017年7月12日到17日多个路口卡口监控,这群骑行者都是从早上5时30分集体出发,一路旁若无人的狂野骑行,见灯就闯,路过的机动车只能纷纷避让。 3.思考:骑行爱好者的做法为什么不对? 4.教师讲述:作为公民,应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5.归纳总结: 目标导学二:践行平等 活动四:故事展现 (阅读教材第9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思考:陈云的言行对于我们践行平等有什么教育意义? 提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教师讲解: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特权是平等的大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然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活动五:支教活动显平等 2017年5月27日上午,中国平安在其位于北京市房山的希望小学启动2017支教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对于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在刑法适用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一规定的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刑法的平等原则要求,即应是权利意义上的人人平等,它以形式平等为原则,反对结果平等和平均主义,但同时也应包括实质平等的内容。这种要求发端于人们对传统实质平等的深刻理解:对强者不能按其需要给予特权照顾,这里所称的“强者”就是在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等多个方面居于社会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而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的“弱势群体”,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他们也应该享有权利和利益,如果我们对于他们的利益和权利做到了充分的保护,这样一来就能更加的体现法律在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刑法总则除明文规定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外,这一原则的精神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从一般的法理来分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立法上的平等,立法平等指在刑事立法活动中,立法者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公民,不能以身份、地位、贫富等因素在刑事义务和权利的分配上有所差别。二是指司法上的平等。司法平等是指对一切犯罪人在适用刑法时应当根据同样的法律,同罪同罚。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刑法平等所强调的是反对特权和歧视,追求的是刑事司法在定罪、量刑、行刑方面的公正、不偏不倚。从刑法典条文的表述上看,我国刑法平等是一项司法原则,包括定罪、量刑和行刑的平等。但是,立法平等是司法平等的前提和基础,只是认为司法平等而不反映立法平等是不全面的,如果定罪、量刑和行刑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如何能真正做到司法上的平等呢?因为没有司法平等,立法平等也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平等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刑法本身价值的体现,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真正实现,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比如改革司法体制,保证司法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并且能够独立依法审理刑事案件;改革刑事审判方式,保证审判程序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改变执法观念,保证用平等的执法观指导刑法的适用等。作为法治的目标,平等的保护,平等的定罪、量刑、行刑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也是漫长而没有终点的,需要人们不断努力去实现的。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位詹姓教授,在论述谁是詹氏始祖的内容时旁征博引,最后谆谆教导大家“要以史为据,切不可自创”概括说:“周宣公(注:周宣公,可能是笔误,应该是周宣王。)姬静之次子至弘(名文)于公元前827年在镐京(陕西长安县)筑城有功,受封为詹侯,食邑于詹城,建立詹国;五代后,于公元前675年英公之子礼公,‘以祖爵为姓’,以詹为姓从此开始,故詹姓始祖应为礼公。然‘指爵为姓’是因至弘公‘受封詹侯’,故后世多尊至弘公为‘鼻祖’。” 鼻祖解释为:“始祖,比喻创始人。”也就是“鼻祖”和“始祖”是同义词。同义词的概念是一样的,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或因会多次出现同一个词为避免枯燥增强文章的韵律美而使用。比如,“爸爸”和“父亲”是同义词,“爸爸”是口语,“父亲”是书面语,而概念是不可割裂的。割裂同义词的概念就会闹出天大的笑话。比如,一个人喊张三“爸爸”,又说李四是他“父亲”,那这个人就是有两个爸爸(父亲)了。称礼公为“始祖”,又尊至弘公为“鼻祖”,那么就是有两个始祖(鼻祖)了。割裂同义词的概念去表述不同的人和事物,目前也仅仅是在争论谁是詹氏一世祖的文章中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比如,还有人把“始祖”和“一世祖”的概念割裂。说这种错误是低级的,是因为同义词是小学生都要掌握的常识。大学教授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实在让人惊愕不已! 仔细想想,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做为一个人要少犯或在某个方面不犯错误,那就是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至弘公这支詹氏的本质是源于周朝分封制的姬姓分支,从姬姓分出来的是至弘公。礼公做为至弘公的玄孙仅仅是至弘公这条血脉链条上的一节链扣,与至弘公之间有着无法改变的血缘传承的规律,无法颠倒。打个比方,一条水渠,渠头以下的任何部位都无法代替渠头,也称不了渠头。既然说周宣王次子至弘封于詹,开启了詹的源头,那么至弘公就是詹氏这条“水渠”的渠头,也就是詹氏始祖或称鼻祖。这条詹氏“水渠”中任何人都无法取代或改变至弘公渠头的地位,也就是其他任何人都称不了詹氏始祖或鼻祖。这就是真理的具体化、形象化。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背了真理都得犯错误,也就会闹出天大的笑话。在认识谁是詹氏始祖(一世祖)的问题上,如果跳不出礼公“指爵为姓”的紧箍咒,没有正确认识到至弘公这支詹氏是源于周朝分封制的姬姓分支源头是至弘公的本质,数礼忘文,那么不管你是教授还是专家还将闹笑话! 2013年4月7日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缺陷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缺陷,障碍及其克服 (2009-03-17 20:26:15) 转载 标签: 法律 平等原则 刑法 司法 公权力 中国 杂谈 《摘要》:本文通过我国适用刑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试图分析刑法规范在运行中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平等权司法独立 一适用刑法平等原则及其意义 (一)适用刑法平等原则辨析 97新刑法第四条规定适用刑法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我国学界对此条规定的刑法平等原则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按照主流观点,应作狭义理解,仅指司法上的平等,即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适用刑法。令一观点则认为包括司法与立法上的平等两个方面。笔者亦赞同狭义理解,但应当指出的是,依拙见造成此种分歧的原因视

为一种立法上的缺憾。如果单纯从刑法第四条来看,适用刑法平等中的适用并不能包含制定的内涵。依此理解,似乎从法条上来看,即为司法平等,并无立法平等之意。但是作为一项刑法的基本原则,它应当是贯穿于刑法始终,并且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原则,必须是刑法制定、解释、与适用都必须遵循的准则。然而照第四条来看实则与基本原则的应有之义处于互相对立的一种状态。因此,第四条其实为立法不科学的一种体现,因为它仅仅只指对待罪犯的司法上的平等,并不能涵盖公民立法上的平等,所以适用平等应改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较为恰当。 但是本文是基于适用的角度去论述的,因此在后面的论证过程中,均采取狭义理解。 (二)适用法律平等原则的沿革及其确立的意义 我国旧刑法并未明确规定刑法的基本原则,但是根据宪法33条第2款及其第四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由于宪法在法律体系的超然地位,任何其下位法的制定,修改,适用,解释都必须符合宪法所涵盖的精神,所以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作为一项贯穿刑法体系始终,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是不言而喻的。 1 对于法治建设的推动 随着97年新刑法的颁布,适用刑法平等原则被明确的写入刑法典,这不仅是刑法体系的完善,更标志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向前迈进。虽然法治理论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其自身也在不断扩充以及调整内部自身结构。但其核心问题无外乎两个即对公权力的限制,以及对私权利的保护。而确定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更是彰显这两点的重要性,因为刑法规范的实施主体是代表着公权力的国家机关,而适用的主体为代表私权利的人民。平等适用意味着法律为公权力的行使划定了某种界限,即有限的权力,在此界限范围内公权力行使才有效力。与此同时又为私权利(包括罪犯)提供了一个统一标准的保护。因此适用刑法平等原则可以视为法治的一项基本要求。 2 适用刑法平等对于公民自由的保护 诚如西塞罗所言:我们都是法律的奴隶,所以我们都是自由的。假如有某种力量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法律的主人,那么法律就成为了它的附庸,而我们必然会被那种力量所奴役,进而丧失自我。长此以往,人民就会丧失自由,更会失去对法律正当性的期盼,在法治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信仰法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预测可能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预测功能,我们才能进行一切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甚至可以说我们任何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大串我们认为比较确定的预期之上。人民通过法律这种预测可能性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罪与非罪的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讲,预测可能性可以视为自由的前提。但是倘若刑法并不能平等的适用或在适用过程中出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区别适用,那么注定会使人民的行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学文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它作为一个口号,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正式提出的。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提出来的,清末民初传入中国。1954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文革期间,这一法律原则遭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直到1982年,法律平等原则才被重新提出并被再次写入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当今世界各国关于权利的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从字面上看,“平”就是没有高下之分,“等”就是没有大小之别,因此“平等”的本义就是没有差别。而法律平等就是在法律上没有差别。笔者认为,所谓法律平等,就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人格的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法律义务的平等和法律对待的平等。 法律人格的平等,指每个人作为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法律应该承认并保护这种尊严。我国的宪法、刑法以及民法通则都承认并保护公民的人格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指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权利是法律平等的中心内容。在宪法和法律中通常有两种权利,一种是所有公民都享有的普遍权利,另一种是宪法和法律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规定的特殊权利,即法定特权,如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外交人员的外交豁免权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二胎

生育权等。对于这种权利,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也都是平等的。当然,宪法和法律做出这种规定,必须有充分合理的根据。法律权利的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的平等,在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在具体进入权利领域的时候,公民能否依据自已的能力获得所需要的权利,是权利主体自身的事情。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是法律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法律只能承认它的存在。正是由于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公民享有权利的千差万别,公民不能因此而抱怨法律的不平等。 法律义务的平等,指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权利的实现,都需要以相应的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因此,平等的义务是平等的权利实现的条件。如果公民不履行平等的义务,则其平等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障。平等的义务,应把平等的责任包括在内,因为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义务,即不履行法律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法律对待的平等,是指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不管是保护还是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一方面,所有的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等,其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所有的人不论其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身份有多特殊(除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享有的特权),一旦违法犯罪都毫无例外地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每个人在具体情况、关系和属性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平等对待不可能是绝对的,毫无差别的。平等对待是相对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恰恰是平等原则所允许的。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2课时-自由平等的追求)

第2课时自由平等的追求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教学难点: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学生田某经常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督促他,他却说:“什么时间上学、做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田某有时抽烟喝酒,强行向同学索要财物,老师批评教育他,他振振有词:“这是我在校外的活动,是我的自由。” 问题:结合田某的言行,说说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提示:田某的言行是错误的,是对自由的错误认识。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也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行使自由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珍视自由

活动一:活动讲法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知识讲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讲座 1.思考: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有什么意义? 提示:让人们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更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活动二:探究守法与违法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2.思考:上述图片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活动三:材料分析 日前,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接到市民举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很多骑行爱好者不但频繁闯红灯,更是成群结队的在机动车道上快速骑行,俨然把公路当成了赛车场。交警随机调取了2017年7月12日到17日多个路口卡口监控,这群骑行者都是从早上5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