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年工作要点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年工作要点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年工作要点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年工作要点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14-10-13 浏览: 1326

粤办函[2014]467号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年工作要点》已经省人民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2014-2015年工作要点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发〔2013〕13号)确定的有关工作任务,为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现提出2014-2015年工作要点:

一、推进一体化重点领域工作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等参与)

1.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制订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省铁路网规划、珠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方案等文件。贵广、南广铁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等铁路项目。广佛肇城际、莞惠城际先行段建成通车,开工建设佛莞城际广州南站至望洪站段等城际轨道项目,加快推进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建设。2014年,开工建设深圳外环高速公路等3个项目,建成广乐高速

公路广州清远段等3个项目,建成通车里程131公里;2015年,开工建设广佛肇高速公路广州至佛山段、深中通道等项目,建成新会至台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里程155公里;推动广明高速尽快建成全线通车。2014年,开工建设惠州军民合用机场项目;建成广深港客运专线福田站。

2.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珠海横琴、高栏和中山嘉明电厂扩建等天然气电联产项目以及省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珠海金湾LNG接收站、荔湾海气上岸工程等天然气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中山火电热电联产项目和深圳现代、惠州大亚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佛山三水工业园等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肇庆新区分布式能源站建设。2014年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二期项目建成投产。

3.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深入实施东江流域、鉴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争取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方案尽快获国家批复,并加快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加快建设广州市北江饮水工程、东莞市东江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等项目。

(二)产业布局方面。(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金融办等参与)

1.推动重点产业合作。制定实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出台促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政策措施,以100家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为重点目标,推动珠江西岸五市一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促进珠江西岸地区沿海、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聚集和发展。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全球招商平台,推动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做好园区发展规划,提出汽车零部件产业“贸转工”路径。争取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中国手机创新周活动。督促经济圈产业协作规划和产业合作协议的落实。

2.深化商贸流通合作。推动广州医药狮山物流中心、唯品会肇庆华南仓储物流中心、佛山塑料制品国际采购中心等项目建设。办好珠中江进出口商品展销会。

3.推进金融一体化。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互设支行和营业网点,扩大商业银行通存通兑范围,逐步取消异地存取款手续费。加快建设统一征信体系,推进支付结算、征信服务和银行卡网络建设。

(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省财政厅牵头,省教育厅、民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交通运输厅、文化厅、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1.实现资源共享。2014年,实现乡镇(街道)和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全覆盖和住房保障信息全省联网。2015年,初步建立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成“粤教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卫生计生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管理。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市和港澳地区公交智能卡互联互通。

2.加快制度对接。制订实施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办法,提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比例。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落实双向管理职责试点,推广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省“一盘棋”机制建设。贯彻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基本实现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全省基本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珠三角实现就业失业登记统一凭证。

3.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扩大珠三角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的覆盖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逐步将简易站升级到等级站。

(四)环境保护方面。(省环境保护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等参与)

1.加强水环境联合保护。2014年完成乡镇以上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2015年珠三角发达地区90%以上农村饮用水源供水纳入城镇统一供水。加强西江水源保护。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段污染整治,2015年佛山水道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5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6市的建制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珠三角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2.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第二阶段计划。推进火电厂脱硫脱硝,2014年所有12.5万千瓦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脱硫设施烟气旁路取消工作。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2014年全面实现供应国V车用汽油,确保2015年底前基本淘汰区域内黄标车。加快推进西江两岸统筹规划,推动产业协调合理布局,共同保护西江流域空气环境。

3.加强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开展珠三角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2015年广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等6市完成1项以上受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其他市开展1项以上受污染耕地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4.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珠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部与省联网,加强流域(河流)上下游水环境安全信息共享。重点建设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和环境风险源动态数据中心。推行移动执法系统,逐步实现区域移动执法对接。健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五)城乡规划方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等参与)

1.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编制实施珠三角全域规划。制订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纲要编制指引。

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整合环珠三角城市,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3个新型都市区。

2.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推动编制城际重点交界地区整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规划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城镇群和都市区为单元的人口、经济、环境信息统计机制。

3.加大“三旧”改造力度。2014年,出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相关文件。加强规划管控和计划调控,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三旧”改造用地网上审查。到2015年,“三旧”改造面积达48.38万亩。

(六)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省通信管理局等参与)

1.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珠三角无线城市群建设规划,推动珠三角智慧城市建设。推进3G、4G网络建设,2015年,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2250万户,光纤接入用户达650万户,3G/4G基站超15万个,无线局域网接入热点(AP)数量超过34万个,力争实现珠三角通信资费一体化。扩大三网融合试点范围,研究制定推进“三网融合”的价格配套政策。

2.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编制广东大数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出台省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2014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00亿元,同比增长20%.实施云计算示范工程,扶持10家龙头企业在云计算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方面取得突破。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每个行业选取3家企业开展“设备换人”改造示范工程,选取10条生产线进行“生产线与生产系统”改造工程,到2015年,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主导产业企业100家,建设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创建1-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

3.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2014年,省网上办事大厅连通到镇(街)一级,开通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个人网页。2015年,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社会事务网上办理率达85%.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系统,建成省、市两级连通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七)物流方面。(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厅、商务厅、质监局,省邮政管理局等参与)

1.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制订实施南方现代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率先推进珠三角物流平台与国家标识平台对接。开展物流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认定工作,认定一批省级物流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推广广州车联网和“行讯通”。

2.强化物流标准化建设。制订珠三角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开展物流标准“贯标行动”。鼓励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物流业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依托物流行业组织,推动珠三角物流标准化,加强物流标准实施和推广,开展物流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重点推动托盘标准化试点。建立物流标准信息数据库,落实物流标准化技术推广。

3.推进物流产业一体化。培育建设一批专业性强、综合程度高、功能复合的省级物流园区。以保税物流为依托,建设一批国际物流园区。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集聚效应和服务优势,为国内和国际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全球总部、区域总部、技术创新中心、营运中心和物流分拨中心等建设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撑。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发展珠三角城市物流配送,促进电商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推动跨境快递服务跨境电商。

(八)科技创新方面。(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参与)

1.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相关工作要求,实施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科技服务业等四大主体科研机构建设,加快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条例。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4年达2.6%,2015年达2.7%。

2.深化区域科技合作。2014年组织实施8个重大科技专项,推进10个产学研重点合作项目,新建5家高水平研究院。联合共建一批产学研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到2015年,珠三角产学研创新联盟数量达到120家。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2014年培育引进国家杰出青年8位以上、国家973首席科学家5位以上。

3.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重点推进广州、深圳两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佛山)工业服务区、中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东莞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珠海航空产业园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落实省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推动中山、惠州、珠海、佛山等市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

(九)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方面。(省林业厅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海洋渔业局等参与)

1.加强国土生态空间管控。构筑由珠三角外围环形生态廊道和蓝色海岸带形成的生态安全屏障,划定珠三角生态控制线,到2015年,深圳、东莞两市生态控制线精细管理逐步规范,其他7个市完

成生态控制线划定。强化区域生态用地用途管制,到2015年,陆域生态功能用地规模占国土比例达20%。

2.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51.50%、森林蓄积量达13967.41万立方米、森林碳储量达36785.58万吨。加强森林公园体系和城乡公园绿地建设,2015年森林公园达371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3.加强耕地、林地保护利用。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达80.68万公顷。科学划定森林、林地、湿地和物种保护红线,制定各保护区域等级的管控措施,建立林业生态红线地理空间数据库。

4.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湿地保护和恢复,2015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98处、湿地公园数量达59处。加强近海岸受损生态系统修复,2015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3%、海洋功能区水质监测覆盖率达80%。

(十)旅游方面。(省旅游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港澳办、口岸办等参与)

1.完善旅游合作机制。推动各市旅游规划、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区规划衔接,合理安排旅游功能分区,实现区域旅游开发一体化。

2.强化旅游整体营销。推出“网上珠三角”,推介珠三角旅游整体形象。加快推出珠江口岸“广府文化。岭南山水”、珠江东岸“都市旅游。滨海度假”、珠江西岸“侨乡文化。海滨温泉”等国际旅游品牌,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实现旅游整体营销。

3.深化跨境旅游合作。制订加强与欧美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深化旅游交流合作五年计划。宣传推介广州白云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和144小时便利签证等入境政策及产品。制订省游艇管理办法,以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市为试点,推进粤港澳游艇旅游创新合作。加强西江流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

4.加强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制订工业、绿道等旅游服务规范。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推动珠三角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

二、深化经济圈建设

(一)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广州市政府牵头,佛山、肇庆市政府参与)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成黄榄干线、金沙洲大桥扩建、龙溪大道快速化改造等项目,推动广佛环线(佛山西站-广州南站)、广佛肇城际等城际轨道建设。加快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建设。推动珠江上下游水域治理一体化,重点开展广佛16条交界河涌综合整治。在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广佛肇三市统一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强化广佛两市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的合作。

(二)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深圳市政府牵头,惠州、东莞市政府参与)

编制实施深莞惠经济圈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推动边界道路有序对接,加快推进惠州博罗龙江东江大桥等跨市地方道路桥梁建设,开通大亚湾汽车站至深圳龙岗汽车站跨市公交支线。推进编制环大亚湾-大鹏湾旅游发展规划,尽快开通“大鹏湾-大亚湾-巽寮湾”旅游专线。推进深莞惠边界地

区合作建设国际生态低碳城。推动深莞惠规划项目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制订深莞惠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工作方案,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跨地域活动联合监管机制。

(三)推动珠中江经济圈建设。(珠海市政府牵头,中山、江门市政府参与)

推进珠中江港口发展战略合作。完善珠中江城际轨道网,建设广珠城际轨道延长线。发布第二批珠中江共性技术与服务平台目录。加快推进珠中江城市(镇)供水同网工程,完成珠中江城市(镇)供水同网实施方案。出台珠中江公共法律服务合作方案。

(四)强化对环珠三角辐射带动作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珠三角九市政府参与)

推动穗莞、广清等相邻市合作,总结推广“广佛肇+清远”、“深莞惠+汕尾、河源”合作模式。加强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对口帮扶工作。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加快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工作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推进一体化工作的统筹指导,每年召开一体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作,根据需要召开专项协调会或现场办公会,解决跨区域、跨部门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一体化专责工作组和省有关牵头部门的协调推进作用,严格落实相关工作制度,每年召开工作会议,总结部署规划实施工作;强化广州、深圳、珠海市牵头责任,推动经济圈建设。

(二)强化激励约束。积极探索建立珠三角一体化共同基金,重点支持跨市地方道路对接、环

境治理、规划编制等重要事项和工程,引导建立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实现区域深层次合作。完善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评估考核办法,提高一体化工作考核权重,开展专项督查,重点跟踪检查任务和责任落实情况。

(三)强化沟通交流。积极搭建珠三角九市之间,及与环珠三角各市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动珠三角区域融合发展,辐射带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加强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掌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四)强化公众参与。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探索组建由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人士等参与的一体化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较为完善的决策咨询机制。充分了解公众的一体化需求并予以重点推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

师训处2015年工作要点

师训干训处2015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工作大局,主动适用经济发展新 常态,做到营利和福利共同发力,为学校发展传播正能量。 二、目标任务 各项培训纯收入比往年只增不减,力争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主要预期目标:安全培训600-900人、旅游培训300-600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00人、“雨露计划”项目600人。 三、工作措施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前进的力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必须自我加压,变压力为动力,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追求。措施主要有三方面: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善于把握政策形势、注重发挥团队优势。 1.切实增强创新意识。新常态下,唯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站在高处,想在远处,立足实际,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全面创新,更要全体创新。每一名员工都要主动参与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把创新思维转变成具体行为。通过创新提高软实力,在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上发力。向创新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召开好每周工作例会,主任做好上周工作总结和本周工作安排;学习交流环节,每周1名主讲人主持业务学习交流,同时每周落实1个改进工作的金点子。 2.善于把握政策形势。2015年的安全培训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今年安全资格考试实行计算机网络考试,及格线由60分提高到80 分,合格标准提高,考试题量增多、难度加大,很多人望而却步。 —1—

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今年安全培训规模和数量都会大幅度减少。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尽管困难前所未有,但是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要迎难而上,要攻坚克难,领会透国家政策走势,把握大势,顺势而为。转变工作理念,适应培训方式变化的新局面。严格按照主管局的要求,扎实务实地开展好每一次培训活动,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上级的鼓励和给力,我们定当再接再厉。 在组织好安全考试培训的同时,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每月至少2次深入企业,调研企业培训需求,适时组织各项培训,服务企业发展。通过培训增加学校收入,学员素质和能力也要同时得到进一步提升,做到营利和福利共同发力。 新常态下,要有新状态。要振奋精神,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才能适用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准确把握政策机遇,开辟新的培训领域。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办好开放大学,拓展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整体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可以成为师训干训新的增长点。 3.注重发挥团队优势。以人为本,众志成城。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我们成就梦想的摇篮。关爱每一名员工,做到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同在一个处室工作,大家都能严格遵守规矩制度,又能感受到家庭般幸福,这就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五个人(就像人的五个手指),要握手成拳,凝聚力量;同时,每个人都要能独当一面,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群策群力,奋力开拓;共同努力,砥砺前行。同心同德,为学校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5年3月6日 —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鹤山广播电视大学凌仕康 前言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同时,由于香港的国际航运、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功能,湖南、广西等地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珠三角和香港,又形成了一个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 泛珠三角地区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 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 1、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巨大,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利益各有所求,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WTO多哈回合谈判屡遭挫折,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25个国家,4.5亿人口,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2、国内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至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473亿美元增加到14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9.4%,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12亿美元,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四位。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巨大的推动力量。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3、粤港澳合作生机勃勃 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开展区域合作起步较早。目前,广东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已发展成为由三地组成的大珠三角区域合作,并为三地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和实实在在的利益。2003年,广东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345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3.4%,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836亿美元,生产总值、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七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广东已确定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超过3450美元;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超过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广东的发展离不开港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与港澳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互动关系。广东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65亿美元,港澳资金占了七成多,引进了近8万家港澳企业;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广东的入境游客八成来自港澳;广东很多企业通过港澳走向世界;港澳还为广东带来大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港澳同胞为广东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作了大量捐助。可以说,没有与港澳的合作,就没有广东今天的发展。 港澳的发展也离不开广东。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3560亿港元增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李江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 ●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 ●另1700万外来人口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 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 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 ●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 ●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 ●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 五十年代的水壶 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 ●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 ●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 ●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 ●占全省9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珠三角家电比重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 ●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 ●农、林、牧、副、渔业比重 ●1995年41.0:1.5:25.0:4.5:28.0 ●2000年37.2:1.5:22.4:5.2:33.7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 ●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 ●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新会现代农业基地 ●东莞绿色世界 ●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 ●花都南方花卉中心 ●从化从玉蔬菜基地 ●深圳畜牧业及蔬菜、水果现代化示范区

把握城市群经济形态及发展规律推动广佛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

把握城市群经济形态及发展规律推动广佛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 中共佛山市委政研室“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组 【编者按】今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佛山调研时提出:佛山要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中共佛山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围绕“两转型一再造”进行了战略部署,全市干部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努力开创佛山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本刊组织了一些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最近,广东省委提出,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建设亚洲的最发达经济区域,并通过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今年六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佛山考察时指出,佛山应着力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即“产业发展转型、城市发展转型和环境再造”,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这是省委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作出的事关广东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指明了目标方向。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集群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规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和把握城市群经济形态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广佛都市圈进一步融合,加快推进佛山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群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城市群”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其特征包括:(1)以2500万的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的庞大空间;(2)以国际化大城市为核心,沿轴线发展形成的枢纽;(3)职能分工合理的多中心城市网络;(4)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及其基础设施。当今世界公认的五大城市群(大纽约城市群、美加大湖城市群、大东京城市群、英国城市群、西北欧城市群),代表了其本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力量。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长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参与国际竞争新的地域单元,带动着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 城市群经济是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和人口在特定区位的双重极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经济。城市群经济发展形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优越的经济地理空间。中外城市群拥有经济发展的优越地理位置,大都处于产业集中、居住集中、交通集中、人口集中、城市集中的平原地区或沿海地带。 (二)支配的经济龙头地位。中外城市群拥有不可替代的经济发展地位,通常是对外贸易门户、现代化工业基地、商业金融中心,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是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的支配作用。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丶问题及对策

---------------------------------------------------------------最新资料推荐------------------------------------------------------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丶问题及对策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国际产业活动深度国际化,各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增强,我国加入 WTO 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本文选取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改革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本文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等主要经济指标,运用 excel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现状;运用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区域一体化、国际分工等理论分析和研究珠三角经济发展在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改变下呈现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对策。 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的珠三角经济区进行定义,明确研究对象;第三部分是分析和研究当前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第四部分是分析和概括出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是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提出珠三角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 1 / 2

珠三角经济现状对策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the deepe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the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economic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WTO entry which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China into the world economic,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refront of Chinaamp;#039; 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a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status, the problems faci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Chinaamp;#039; s furth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GDP, the ratio of three industries, the industrial added value, tot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industrial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osite index and other major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of excel for data processing, ...

2015年志愿服务工作要点

2015年志愿服务工作要点 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计划仍为校团委重点工作: 组织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形式继续深入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有形化、项目化、制度化建设。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进我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进程,营造校园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具体工作方向: 1、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形式推进校园志愿服务进程,组建一批明星志愿服务团队、评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年终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由办公室进行方案的拟定,开学后研讨工作)。尝试推进志愿服务奖励机制,譬如在团内表奖、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助学金时设置志愿服务加分项,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感恩教育的有力辅助。 2、强化推进依托社会志愿服务基地,对接校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接轨,构建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化机制,争取建立40个校外志愿服务基地(由市场部拿出实践基地规划方案)。 3、志愿服务项目化推进,开发校园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组织学院申报以学院特色为依托的志愿服务项目,项目化、品牌化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争取确立20项常规品牌志愿服务。(由权益部前期结合各学院特色拟定各学院特色的品牌活动名称及可行性方案)

4、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的中心影响作用。全年开展至少4期志愿者交流会,挖掘志愿服务事例、事迹、故事。制作公益广告、微电影、志愿服务宣传片全面激发青年学生参与文明校园创建的热情,汇聚整个校园的向上力量,让每一名青年学生“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由网技部提前收集素材,做好工作实施计划) 5、提升志愿服务层次。在传统的扶困助残的基础上,开发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生态校园-鸟巢、猫屋景观设计等)、文化传承、食品安全、垃圾分类推进(宿舍垃圾分类、垃圾箱设计)、文化帮扶(心灵之约主题留守儿童书信交流)等符合大学生志愿者高端层次的志愿服务内容,培养志愿者家国情怀。拓展活动宣传力度和新媒介。(由宣传部拟定工作思路) 6、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建设。通过核心志愿者带动,构建“内紧外松松而不散”的组织机构(由办公室规划组织建设)。争取塑造自愿性、自觉性的志愿服务队伍,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一些个人和社会集体的需要。志协14年秋季学期的“零钱换整”活动通过联系银行、公交车站、个体商超给同学们提供零钱换整的活动,校内外起到很好的影响。此类常态化建设、项目化建设的探索活动要进一步开发。做到志愿服务“小处着手、大处立意”。 7.做好大学生西部计划、辽西北志愿者服务计划、组建校内志愿服务培训队(招募部牵头设计),加大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志愿者招募宣传力度,组织好各类赛事以及校内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和事迹宣传工作。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书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书》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为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部门决定加强合作,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全面合作与发展,为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服务。现经各方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部门协商一致,制订本协议。 第一条合作宗旨 按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的宗旨,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色,在知识产权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水平,打破地区保护,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产业及技术转移,增进地区间投资增长,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条合作原则 (一)自愿参与。各方自愿合作,参与本协议全部或部分合作项目。 (二)开放公平。各方在合作框架中享有发展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坚持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区域开放。 (三)互动互补。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优势集成与互补。

(四)依法行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依法行政原则,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第三条合作要求 (一)各方应主动创造合作条件,落实合作措施,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和水平。 (二)加强沟通协调,促进优势互补,协商解决相互关联的重大知识产权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提升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第四条合作内容 (一)政策研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调研及学术交流与合作,实时研究政府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战略性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渠道和措施,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二)宣传与培训。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等方面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培养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人才,提高区域知识产权意识。 (三)中介与信息服务。消除地区障碍,加强规范和管理,统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标准和从业纪律,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及服务质量;加强中介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中介市场规范和繁荣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公众服务领域的合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切实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珠江三角洲手机产业一体化实施方案

珠江三角洲手机产业一体化实施方案 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各市和省直部门明确1-2个转型升级突破点”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珠三角手机产业一体化发展,提升手机产业价值链,我委制定了《珠江三角洲手机产业一体化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反馈。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附件: 珠江三角洲手机产业一体化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明确1-2个转型升级突破点”的要求,推进珠江三角洲手机产业一体化发展,提升手机产业价值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手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竞争力显著提升,巩固和保持国内重要手机制造基地地位。 ——手机产量6亿部,平均销售单价从目前的约500元提升到约800元; ——高端手机显示屏实现重点突破,OLED屏产量超过4亿块,触摸屏超过1 0亿块,创造新的市场价值超过400亿元; ——手机芯片设计和软件达到国内网络和应用升级要求; ——在TD和LTE制式拥有足够的手机知识产权; ——1-2家手机品牌企业进入世界前5名。 二、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提升手机创新的网络资源环境 l、加快建设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推进3G普及应用。贯彻实施《关于促进我省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3G网络基础设施规划管理,组织基础电信运营企

业编制基站站址专项规划,推进电信设施共建共享;开展LTE(4G)试点应用。支持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建设LTE(4G)网络,配合做好TD-LTE在两地的规模技术试验工作,争取先建先用;做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十二五”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无线电管理处牵头) 2、配合实施无线城市计划。落实我省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网络运营商加快建设珠三角泛在无线网络,大力发展以手机为载体的增值业务服务;推动基于手机的移动办公平台、网络学习平台等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基于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完善无线宽带领域的信用、认证、支付等电 (无线电管理处、信息化推进处、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广州国家移动商务电子试点示范城市。 电子政务处等牵头) 3、配合推进“三网融合”。支持手机终端制造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合作,开发支撑“三网融合”各种新数据业务和特色应用的终端手机产品,提升手机在“3C”及车载电子融合过程中的主导性;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推进电视、电脑、手机“三屏融合”,以新业务应用拉动手机产业发展;支持基于手机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并纳入省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领域。建立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产业联盟,促进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在手机终端的预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电子信息处、信息化推进处等牵头)(二)提升手机设计和制造水平 1、建设“手机大厦”。支持深圳建设中国“手机大厦”,进一步汇集全球手机创新资源,将珠三角从当前的手机零部件供应地和产品销售集散地,提升为以深圳为中心的全球手机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打造创新和品牌营销标志性聚集区。(电子信息处牵头) 2、开展品牌宣传。组织、支持我省一批实力强、信誉佳的大中型手机生产企业参与“广货全国行”活动,推广我省品牌手机。积极引导我省家电下乡中标流通企业与中标生产企业进行沟通合作,鼓励手机产品销售;会同省工商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等职能部门联手打击侵犯手机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手机产品行为,提升我省手机品牌影响力和手机产业整体形象,维护广东制造声誉。(经济协作处、市场体系建设处、无线电管理处等牵头) 3、组织手机大赛。联合国家相关手机设计、检测机构以及网络运营商,组织中国手机大赛,支持和促进省内手机设计、制造企业与网络运营商合作,配合手机个性化和定制化趋势,适应网络与应用新需求开发手机新功能,提升本地手机设计水平,促进手机厂商与运营商定制本地化,提高运营商定制手机中本地品牌比例。(电子信息处牵头) 4、支持手机软件和芯片设计开发。支持基于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用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开发和手机芯片设计,并纳入省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领域,提升手机软件和芯片设计行业的配套能力;引导和鼓励手机制造龙头企业剥离手机软件和芯片设计业务,培育出1-2家本土手机方案提供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牵头) 5、以OLED屏和触摸屏为重点推进手机屏换代。支持手机整机厂OLED模组应用、控制芯片等技术改造,以“更好看、更省电、更轻薄”的新显示技术支持手机高级化,拉动OLED 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手机单机价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中重点支持OLED产业发展,完善OLED屏供应链,提升本地手机OLED自给率。组织省内手机厂商与OLED屏厂合作,推动手机

浅谈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浅谈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摘要: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国内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纷纷推行区域一体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是最著名的三个一体化区域,探究一体化区域的特性,对于日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珠江三角洲 1.区域一体化

1.1 区域一体化的定义 1950年,经济学家开始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1. 2区域一体化的优点 通过实行区域一体化,可以归结出以下比较优点:1.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2.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3.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4.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5.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6.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2.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 2.1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城市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了城镇群和城市区域。在两者的复合作用下,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范围的经济实力雄厚的若干城市组成的“世界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全球、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同时,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质量正日渐成为衡量世界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战略空间,亟待通过打造世界城市带动区域走向高品质的一体化道路,朝着“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的目标迈进。 推进珠三角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城镇群的整体竞争力是《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当前,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指引已经明确,区域空间一体化的格局和目标已经确立。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关键最重要是要找准制约和影响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策划提出破解难点、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区域空间格局的逐步优化、城乡发展的逐步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2珠江三角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开发建设强度最大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至2008年底,珠三角城镇化水平达80.5%,人

浙江省发展时尚产业2015年工作要点

浙江省发展时尚产业2015年工作要点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 【实施日期】20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浙江省发展时尚产业2015年工作要点 (浙江省经信委2015年) 为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时尚产业发展,现就2015年发展时尚产业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时尚产业的部署,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组织实施《浙江省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建立推进时尚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以试点示范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核心,以重点企业为支撑,以重点环节为抓手,着力抓好重点区域时尚名城和特色时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启动10个左右特色小镇、重点时尚产业园建设,推进50家左右时尚重点企业和时尚品牌培育,组织开展一批大型时尚活动,推动时尚产业快速

发展。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 (一)推进时尚名城和特色时尚产业基地试点,建设时尚产业发展示范区 1、制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杭州、宁波、温州3个时尚名城建设试点和柯桥面料、海宁皮革、诸暨珍珠饰品、义乌饰品、临海休闲用品、嵊州领带6个特色时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时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各相关市、县(市、区)政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2、建立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各时尚名城和特色时尚产业基地试点地区要加强对时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制,围绕时尚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平台、人才培养、重点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时尚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责任单位:各相关市、县(市、区)政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推进特色小镇和时尚产业园建设,打造时尚产业发展平台 1、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时尚产业园。各地要结合时尚产业特色,规划建设一批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和集设计研发、品牌创建、时尚发布和公共服务等功能的时尚产业园,明确功能定位和建设规模,并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服务。(责任单位:各相关市、县(

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对策

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对策 [摘要]泛珠区域合作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合作,对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泛珠区域合作存在以下法律问题:合作协议效力存在不确定性、存在区际法律冲突、执法和司法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等。为推进泛珠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应为泛珠区域合作提供以下法律保障:设立区域协调专门行政机构,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消除区际立法冲突,逐步统一区域立法;稳步推进政府间执法信息共享。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区际冲突;法律保障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下称泛珠合作),是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南方九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海南)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域合作(简称“9+2”)。2004年6月1日至3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9+2”政府领导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泛珠合作的全面启动。泛珠合作,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合作。泛珠区域,总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GDP更是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二强[1]。泛珠合作与长三角、京津唐、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连成了一体,将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它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 泛珠合作的两大平台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根据《框架协议》,论坛和洽谈会每年举办一次,按照“共同主办、轮流承办”的原则由“9+2”政府轮流承办。 自开展泛珠合作以来,为落实《框架协议》,共签署了一系列的区域合作协议,内容广泛涉及能源、交通、贸易、投资、旅游、知识产权、药品监管检验、出版业合作、教育合作、就业服务等等领域。 为落实已签署的合作协议的执行,促进区域合作的有效开展,泛珠合作建立以下合作协调机制:一是,行政首长联席会议。“9+2”行政首长每年举行一次首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合作重大事宜,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二是,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工作制度。该秘书处设在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下,负责执行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的决定,协调各成员方日常工作办公室和部门衔接的落实和制度运作,起草、报送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首先对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业人员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全国和泛珠内部两个视角看泛珠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发展水平;再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内地9省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9省”均指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个省区,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区位优势、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的增长率、产业集中度和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就业人员、总资产和人均业务收入等指标,从而全面透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 在全国的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构想。它的启动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区域陆地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20%。泛珠人口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内地9省人口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9省2004年共创造地区生产总值4.6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可见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通过分析泛珠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以及比较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异,看泛珠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一)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绝对值最大,

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现状及重大意义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措施和成效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不足及制约因素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任务 四、实施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三章实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四章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五章实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待遇互认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六章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要素趋同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七章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流转顺畅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八章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九章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十章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决策指挥协调统一 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 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与配套措施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二、建立珠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三、建立财政投入及保障机制 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五、建立法规保障机制 六、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价机制 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前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为促进珠三角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国家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广东再一次面临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都市圈。编制实施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构建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机制,是落实《规划纲要》精神的重大举措。 本规划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指珠三角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的过程和状态,内涵包括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城乡统一、待遇互认和指挥协同等八个方面,范围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文/陆平贵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现状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长三角”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内有6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2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以及1396个小城镇。平均每 18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不足 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建制镇。特别是在总长不超过 66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 3条铁路线上,密集分布着 20座城市,占区内城市总数的 37%,平均每 30公里一座城市,许多城市的郊区事实上已经连成一片。本区城市化水平在 45%以上,但是本区城市的集中度还不高,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城市群职能结构。“长三角”区域内城市职能多样齐全,具有从国际到全国、区域、地方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历史性(五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性的城市,加上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具备了强劲的发展潜质。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科教与研发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港口与陆路物流的枢纽,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南通是“长三角”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舟山是港口旅游城市等等。 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以沪、宁、杭等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若干都市区。“长三角”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弱从中心区向四周降低,大致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但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层次分布则并非完全是由中心向四周降低。因为上海外围地区还分布着一系列历史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二级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投资能力、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方面,超过了上海辖区内的一些卫星城镇,成为都市圈内颇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群经济规模结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处于龙头地位;第二层次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2002年,这5 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规模结构与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大致相当。 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 经济一体化是城市群崛起的条件,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一体化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以各种要素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联动互利、共同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城市发展模式日益面临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群或都市圈在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可在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城市群的内在本质特征就是区域内众多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没有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就没有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加快城市建设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器。脱离经济发展,就无法谈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建设更应突破自身地域的局限,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加以审视,必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相匹配。中国已加入WTO,“长三角”城市群既面临全球化竞争,也面临国内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的挑战。这一态势,决定了“长三角”区域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的需要,同时又将对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决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从“长三角”现状看,沪宁、沪杭“两条边”较强,两条城镇发展轴相对发达,就得益于沪宁、沪杭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发达:而宁杭“一条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