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第一讲

民俗第一讲

民俗第一讲
民俗第一讲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成就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的民族,它创造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持续领先了近2000年(公元前500-明代)

一、中国历史发展顺序:

中国历史百万年,元谋猿人首开端。

蓝田、北京人继后,双腿直立大地走。

大荔、丁村、马坝人,早期智人举世闻。(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比较)

柳江、资阳、山顶洞,晚期智人最著名。

河姆渡、半坡村、母系氏族财产均。(原始公有制度)

龙山、良渚、大汶口,男子掌权生私有。(解释原因:性文化崇拜现象与私有的产生。社会稳定的结果)

考古史实须珍重,传说历史不可轻。

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类;

(中华文明的开始,5000年文明的开始)

伏義画卦燧人火,神农教稼创医药;

炎帝、黄帝大联手,中华民族为先祖;

唐尧虞舜夏禹传,原始禅让至此完。

夏商之后是西周,战国之前是春秋。(东周——春秋、战国)可以拍很好看的电影

秦朝西汉与东汉,新莽夹在两汉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鼎盛达高潮。

五代十国多战争(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接北宋与南宋。

北方西夏辽和金,建立元朝蒙古人。

朱明(1504,郑和下西洋)之后是大清,中华民国革其命。

无产阶级掌权舵,建立人民共和国。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方面常识介绍:

文字:

传说:仓颉造字。

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汉字最早的萌芽。

阴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刚发掘出来时候,中国认识甲骨文的人:冯友兰和郭默若)

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顺序:

结绳——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文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君子坦荡荡,小人才戚戚;孔子:发乎情,止乎于礼仪)

屈原创造“楚辞体”——《离骚》

汉代最著名的文学体裁——赋和乐府《洛神赋》(《大明宫词》所用的方式是莎士比亚的华丽的表达语句,实际中国古以有之,如果说中国文学中没有如此的表达,就太无知太无知了)

唐代最有名的是“今体诗”(格律诗)和传奇(小说)——昆仑奴(古代的黑奴)加图

宋:词(辛弃疾:豪放派和苏轼:婉约派——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放两首音乐,进行比较)

元代:散曲和元杂剧——剧本。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与三国演义的比较)

明吴承恩《西游记》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封神榜——中国的指环王唐僧——明年西游记将公映)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世俗和伦理。把现实生活写的登峰造极的作品)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最高峰(作者生平,人物的复杂关系。后四十回对前80回的转变,晴雯之死,对爱的理解)

学术思想

春秋李耳《老子》道家的鼻祖,5000字,却浓缩了人生的一切精华(空和满的关系)

战国楚国庄子《逍遥游》,庄子的意境

战国《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中国法哲学的体现。可到唐宋以后,一直到近代断代了

春秋孙武《孙子兵法》,意义太大了。

史学

史学的特点:写史,不含个人色彩

史学的意义:一个国家不记载不研究历史,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说中国落后,就太无知了,也太幼稚了。(王莽改制时期的史官,杀全家,仍不改历史真实写照)

最有名的:

鲁国史书《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西汉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生平: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书法绘画

中国最早的石刻书法,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文》(秦大篆)

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真迹,如获至宝,整日挂在宫内。不但自己提笔临摹,也让大臣中好书法者一同临帖。所以,此后便又流传有唐代众多的《兰亭序》临摹本。

据说,太宗去世前专作一宝盒,藏着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让在他死后,同埋进昭陵里)

唐吴道子“画圣”,吴道当风——飞天与西方天使的比较

唐张旭:草圣

(中国的好东西太多了。自己都不觉得是好东西了。举例)

图书

明《永乐大典》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每天用2000多人在抄,每人每天3页,不允许出错,抄了5年,包罗万象。清《古今图书集成》现存最大的类书

清《四库全书》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晓岚编

(他一辈子没写书,因为没必要了。

他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他很刻薄的一个人。但很有才华

纪晓岚为侍郎时,曾赴宴何珅家。何珅为尚书,同座有某御史,平日都有滑稽之名。正谈笑间,忽见一只狗跑过,某御史立即佯作惊诧地问:“是狼是狗?”尚书家中焉能无故跑出狼来?纪晓岚立即明白他是借谐音来说“侍郎是狗”,便答:“是狗”。尚书闻言,莞尔问道:“何以知之?”纪晓岚答道:“狗与狼有不同者二:一则视其尾之上下而别之,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一则视其所食之物而别之,狼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

外交

中国和欧洲最早直接有外交往来的记录:东汉大秦(古代罗马)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

古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帝国:秦汉,古罗马,古马其顿。

东晋法显和尚是第一个去印度取经的人,《佛国记》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最成功的取经人。(大悲院有名,是因为供奉过玄奘的灵骨),现在在斯里兰卡的纳兰驼寺。

经济

北宋有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饺子)

南宋——世界通货(南宋通宝)

科技

1、农业:唐代陆羽《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被称为“茶圣”(红茶的来历;世界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叶)

2、天文:唐和尚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3、医学:西汉《黄帝内经》我国第一部医书。

东汉《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医医学基础。称为“医圣”

唐孙思邈《千金方》“东方医学圣典”,称为“药王”

南宋宋慈《洗冤录》,我国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比西方早300年。(目前有种说法,要取消中医!)

4、建筑:

隋李春赵州安济桥,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式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世界上最早和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明代计成的《园冶》,从艺术哲学角度谈园林和建筑的奇书。

5、其他

西安发现的灞桥纸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

唐868年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隋唐发明了火药,到北宋用于军事

宋造船水平,世界第一,指南针用于航海。

第二节、帝王、皇族相关知识介绍:

(一)皇室的称谓:

一、后、王、天子:

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称“后、王、天子”,“后”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叫法。

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可以称为“王、天子”,“天子”在西周时候出现。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君主也叫“王”,如楚庄王

战国,各诸侯国君主都叫“王”

汉代开始,分封的爵位和诸侯叫“王”

二、皇帝:

秦王赢政“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自己称自己为皇帝。从此沿用下来。

可以简称为皇或帝,如“唐明皇”,“汉武帝”

臣子不能直接称呼皇帝,只能说皇上、陛下、国家、天家、至尊、万岁、圣人、万岁爷、天子等等。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清代"大行皇帝",这个皇帝死了,入土之前新的皇帝还没有举行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已经死了这个皇帝称呼为"大行皇帝"。

皇帝对自己的父亲或者退位的皇帝叫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

太上皇帝。

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清代后宫等级: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皇贵妃这个封号只在清朝有,其它的朝代中是没有这个封号的。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后:皇帝的正妻(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嫔妃:皇帝的妾的称谓

具体可以分为——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jieyu、贵妃、贵嫔等)

亲王和郡王的妻子,原配当然是福晋,侧室就是侧福晋,福晋要皇上封,侧福晋也要在内务府存有玉碟。

补充材料(古代妃子等级)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贵嫔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昭仪嫔妃的称号。至汉元帝新置昭仪。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三周魏文帝时,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嫔妃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代开始,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改正四品。

贵妃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西汉开始设置

良人西汉嫔妃的称号。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后世有所变更。

美人嫔妃的称号。从西汉开始设置,至唐正四品

贵人嫔妃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嫔妃之下。

世子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嫔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四、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的法定继承人,也叫太子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皇太孙: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就是太子没有即位,选孙子作皇帝)

(册封过程:嫡长子继承制——选贤制——秘密立储制)

五、皇家子嗣及亲属的称谓:

公主:汉代开始,公主专门指皇帝之女。

汉代皇帝的姐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姑母叫大长公主。

清代,皇帝的女儿不叫“格格”,只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等人之女才依次称:

和硕格格,多罗格格,固伦格格,格格等。(格格:满族未婚女子)

皇帝的女儿: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皇帝的女儿未被受封公主前只能称“格格”或者“公主”,按排行称“第几格格”或“第几公主”,皇帝之女绝对不能让封为“XX格格”的,王爷的女儿封“格格”。也还分: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就是郡主;郡王之女称“多罗格格”,就是县主;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辅国公、镇国公之女称“格格”,封乡君,相当于郡王。

皇帝的儿子:清前称皇子

清制对皇帝儿子的称呼有多种,现介绍如下:

阿哥,是皇子在未成年受爵时的通称,并冠以排行,如四阿哥等。

亲王,是清宗室封爵中最高一等的爵位,只有皇子及皇帝的兄弟,才有可能封亲王,并非一概都封亲王。皇帝择其钟意者才封亲王,亲王一般不世袭爵位。

郡王,清宗室中的第二等,位次于亲王,只有少数元勋、近支宗室及皇帝所钟意的皇子才可能得封。康熙诸子

中被封郡王的有五人。

贝勒,清宗室封爵,位次于郡王。康熙有二子被封为贝勒。

贝子,清宗室封爵,位于于贝勒。康熙有五子封为贝子。

太子,即皇帝的继承者,称皇太子。

世子,亲王的嫡子称世子。

长子,郡王嫡子。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魏晋开始,皇帝的女婿封“驸马都尉”。从此后,都封为“驸马都尉”,清代叫“额驸”

(二)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谥号:古代对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西周开始有谥号,秦始皇废除,西汉恢复。

分三类:表扬——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威强睿德曰武)、景(布义行刚曰景)、惠(柔质慈民曰惠)、烈、昭、穆、英、成、康等。

贬义——炀(好内远礼曰炀)、厉(杀戮无辜曰厉)、灵、幽等。

同情——哀、怀、悼、愍

谥号不独立使用,要与庙号结合或者是全程的组成部分。

战国以前,周王谥号为一个字,战国以后,出现两个字的谥号。比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的“贞定”和“威烈”。后代皇帝多用一个字。

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祭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庙号。

汉代以后,标识首先是“祖”或者“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

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

西汉,只有刘邦叫“祖”

南北朝开始,到唐代,都叫“宗”。

明清前几个皇帝有叫“祖”的现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王及帝后生前或死后的尊崇颂扬性称号叫“尊号”,也叫“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

全称:

庙号+尊号+谥号=全称。

比如清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红色部分为尊号)全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年号:

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开始于西汉的汉武帝“建元”(前140年)。

规则——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也经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陵号:

皇帝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开始于西汉,如长陵,阳陵等等。(比较有名的是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之地:大唐国力三分之一埋进去了)

(三)中国历代官服一览及清朝官服等级划分

隋朝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原因:颜料来源少,同紫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唐朝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

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宋朝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襉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襉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明朝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朝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以顶戴花翎及补服划分等级。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

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顶戴蟒袍补服(武官)文官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鹚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犀牛)紫鸳鸯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犀牛)鹌鹑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海马)练雀

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獬豸)黄鹂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干地支的规定:天干、地支;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六十花甲子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六十花甲子

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2007年是?年

2、年、月、日、辰的计算方法:

(1)年

三种纪年方法:

第一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开始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第二帝号纪年

如“平王”

第三皇帝年号纪年如“乾隆二年”

(2)月:

古代记月用地支,12个月对应12地支,所以每个月的地支是固定的。正月如果为“寅”,二月就为“卯”,三月为“辰”,直到十二月为“丑”。

古代把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望”后的一天叫“既望”。

(3)日:

干支纪日:两个月加在一起是59天。所以,正月初一甲子,三月初一就是癸亥。

(4)辰:

二、阴阳、五行、八卦

1、阴阳

相互对立或消长的两种现象、事物等。

起源于春秋,到战国时成派别——阴阳家。战国时的邹衍用于解释《周易》。

2、五行:

五行学说也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纪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

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

生成的顺序——木、火、土、金、水。

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古代取名字,讲生辰八字,某人生于丁丑年、癸丑月、丙午日、丁酉时,则此人的生辰八字是:丁丑、癸丑、丙午、丁酉。可以知道缺什么,那么取名字就补什么。

3、八卦——《周易》中八种符号,象征八种自然现象。

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

现;当阳最盛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八卦太极图

太极就是一,是道,是天地未分时物质性的浑沌元气。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生两仪,一阴一阳就是两仪

阳就是阳爻(1),用"—"表示,单为阳之数;阴就是阴爻(0),用"--"表示,双为阴之数。(很象计算机的二进制)先天八卦的卦序是: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第一讲:职业发展概述

?职业期望 ?职业选择 ?职业工作能力 ?职业工作能力开发 ?自我事业发展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的成功 职业期望 职业期望,又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也就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1)职业期望来自劳动者个体方面的行为;(2)职业期望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追求,是劳动者将自身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等与社会需要、社会就业机会不断协调,力求实现的个人目标;(4)职业期望不同于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职业地位的反映,是社会的人们对某种职业的权力、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等社会地位资源情况,,亦即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观评价。其含义完全有别于职业期望,二者不可混淆。同时,二者也有联系,劳动者个体所追求和希望从事的职业,当然多时社会声望高的职业。 职业期望直接反映着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每种职业有各自特性。不同人对职业特性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所谓的职业价值观。萨柏曾经将职业价值观或职业取向概括为15种类型:(1)助人;(2)美学;(3)创造;(4)智力刺激;(5)独立;(6)成就感;(7)声望;(8)管理;(9)经济报酬;(10)安全;(11)环境优美;(12)与上级的关系;(13)社交;(14)多样化;(15)生活方式。 日本NHK广播舆论调查所在职业调查中选择和设计了7个价值取向:(1)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2)助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3)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的职业;(4)受人尊敬的职业;(5)能赚钱的职业;(6)虽平凡,但有固定收入的职业;(7)若不为人所用,就自谋职业。人们的职业期望常常由几种价值取向所左右,但居主导地位 的职业价值取向对职业期望起决定作用。 职业选择 所谓职业选择,是劳动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和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职业选择与职业期望有密切联系,职业期望得以实现,职业选择是第一步。需要明确:(1)劳动者是职业选择主体,是择业行为能动的主导方面,各种职业则是被选择的客体。(2)尽管劳动者是择业主体,但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进行选择。一则受到劳动者不能也不可能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的限制;二则各项职业由于有各自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又不相同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必须受到各种职业对劳动者能力有相应的特定要求的制约。(3)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自动择业的过程,同时又是职业选择劳动者的过程,它是劳动者与职业岗位互相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岁时节日的由来 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 鲁川苏粤、浙徽湘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环形土楼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 1)中轴线鲜明。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知识点: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民族泛指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现代发展的民族概念主要指文化的概念,而淡化了语盲、历史、宗教的问题。比如同一个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可以有不同历史渊源;相反,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以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中国的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的民族有56个,即: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枯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汉族人口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8.49%,故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聚居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人居住。人口分布呈现出了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其他少数民族虽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小,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呈“C”字形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古到华北、西北、西南的广大边疆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除汉、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l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字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前者包括汉字、音节文字(如彝文);后者可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母体系、拉丁文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二、中国的民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比如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统称为中国各民族的民

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第一次课 导入:课堂讨论 一、你学习民俗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你心目中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三、你学习民俗文化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中国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 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 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概说第二章中国服饰民俗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上)(日常饮食习惯、饮食习俗、地方菜系)第四章中国饮食民俗(下)(各地风味小吃、饮茶习俗、饮酒习俗)第五章中国居住民俗第六章中国交通出行民俗

第七章人生交际礼仪民俗第八章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第九章中国生产商贸民俗第十章中国社会组织民俗第十一章中国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诸神、民间禁忌、民间消灾)第十二章中国娱乐民俗第十三章中国语言民俗第十四章中国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 共十六周的课,机动一周,考试一周,教学14周 四、参考书目 《中外民俗》吴忠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中国的民俗文化》李萍司卫平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民俗文化》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五、有关注意事项 1、考勤:会不定时的点名,缺勤扣分,第一次3分,第二次6分,第三次12分,第四次24分,依次类推。 2、保持教室卫生,意思大家都知道吗 3、学期中会留几次作业,作业发我邮箱里,抄袭及雷同者,0分 4、课程的最终成绩是平时考勤分、平时作业分、期末课堂考试成绩的平均值。 第一章民俗文化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 民——folk(民众、民间)

民俗第一讲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成就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的民族,它创造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持续领先了近2000年(公元前500-明代) 一、中国历史发展顺序: 中国历史百万年,元谋猿人首开端。 蓝田、北京人继后,双腿直立大地走。 大荔、丁村、马坝人,早期智人举世闻。(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比较) 柳江、资阳、山顶洞,晚期智人最著名。 河姆渡、半坡村、母系氏族财产均。(原始公有制度) 龙山、良渚、大汶口,男子掌权生私有。(解释原因:性文化崇拜现象与私有的产生。社会稳定的结果) 考古史实须珍重,传说历史不可轻。 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类; (中华文明的开始,5000年文明的开始) 伏義画卦燧人火,神农教稼创医药; 炎帝、黄帝大联手,中华民族为先祖; 唐尧虞舜夏禹传,原始禅让至此完。 夏商之后是西周,战国之前是春秋。(东周——春秋、战国)可以拍很好看的电影

秦朝西汉与东汉,新莽夹在两汉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鼎盛达高潮。 五代十国多战争(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接北宋与南宋。 北方西夏辽和金,建立元朝蒙古人。 朱明(1504,郑和下西洋)之后是大清,中华民国革其命。 无产阶级掌权舵,建立人民共和国。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方面常识介绍: 文字: 传说:仓颉造字。 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汉字最早的萌芽。 阴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刚发掘出来时候,中国认识甲骨文的人:冯友兰和郭默若) 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顺序: 结绳——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文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君子坦荡荡,小人才戚戚;孔子:发乎情,止乎于礼仪) 屈原创造“楚辞体”——《离骚》 汉代最著名的文学体裁——赋和乐府《洛神赋》(《大明宫词》所用的方式是莎士比亚的华丽的表达语句,实际中国古以有之,如果说中国文学中没有如此的表达,就太无知太无知了) 唐代最有名的是“今体诗”(格律诗)和传奇(小说)——昆仑奴(古代的黑奴)加图 宋:词(辛弃疾:豪放派和苏轼:婉约派——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放两首音乐,进行比较)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一讲 中国民俗

第一讲民俗概述 【教学目的】 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民俗产生的原因、特征与功能,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教学内容】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二、民俗的形成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五、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什么是民?什么是俗?什么是民俗?民,即任何社会、任何群体的人。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认为:“社会群体”两个前提条件:(1)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2)具有自己的传统。俗:(1)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习而行之谓之俗”,某一种行为经屡次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变为俗。(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其主要特征是: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分歧,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但是,无论诸学者有多大的分歧,他们也有其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中外民俗课程单元设计 教案首页 第 1 单元第9周 2 学时单元标题: 模块一:民俗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 教学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力(技能)目标: (1)能理解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能通过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2、难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法、讲授法、ppt演示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无

教案正页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内容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10分钟) 播放红莓花儿开、康定情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观看我国旗袍图片;观看有趣的民谣,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经济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民俗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民俗

第九讲中国传统陋习文化 一、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良俗与陋俗 1、良俗、陋俗的基本概念 良俗:以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为宗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行为习俗。良俗特点:实用性、合理性、文明性。 陋俗:由某些落后思想和愚昧观念引起的不利于社会生活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习惯行为或信仰习俗。 行为民俗以良俗居多,信仰民俗以陋俗居多 2、良俗、陋俗的界限区别 ①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良性运行。②是否有利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 ③是否有利于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3、良俗与陋俗的相关分析 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某些良俗、陋俗可以相互转化。 愚昧陋俗通过保守落后的旧传统习惯势力,可以较长时期流传于社会。 二、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陋俗 1、缠足习俗的起源 缠足之风源于五代十国的南唐 陶宗仪《辍耕录》:“后宫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命窅娘以帛缠足,素袜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 说明: 其一,李后主(李煜)在位时间是公元961——975年,用宋代的纪年,缠足习俗产生于北宋。 其二,缠足的初始发端只与舞蹈表演发生联系,缠足是一种舞蹈艺术的手段。 李后主开缠足之端:一弯新月上莲花,舞轻盈散绮霞。 亡国君王新设计,足缠天下女儿家。 2、传播特点 从舞蹈表演女性向非舞蹈表演女性蔓延 下层平民阶级女性蔓从上层富贵有闲阶级女性向延 从城市普通妇女向乡村劳动妇女蔓延 从临时性缠足向固定性畸形小足转化蔓延 相关史料: 钱泳《履园丛话·裹足》:“元明以来,士大夫家以至编民小户,莫不裹足”。“举世之人,皆沿习成风,家家裹足,似足不小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妇女“。 陶宗仪《辍耕录》“宋末遂以大足为耻”。“裹足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露马脚之说 余知趣《裹足图说》:“中国各省妇女缠足,广东最小,四川次之,湖南、湖北、山东、山西亦为著名小脚”。 女子“晾脚会”(小脚展示会):前三名分别为脚王、脚霸、脚后 小结:裹足是历经千年风靡中华大地的一种普遍性社会行为,把裹足定性为陋俗文化,是因为它不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良性发展运行。 3、缠足对妇女的毒害与摧残 缠足使人双脚所特有的天然“减震器”功能遭受破坏。 缠足是通过外力挤压强迫骨骼变形的一种酷刑。 缠足之苦:“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裹足女儿哭五更》:“二更里,月正明,想起裹足真痛心。自从四岁刚满五岁临,朝裹暮裹到如今。丈八裹带裹得紧,痛得我钻心泪涟涟……”。 清代陕西:“女子咸裹足家居,足小,须扶杖而行,故陕人称妇女有三足,言其行路无时可离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概述题目

民俗概述题目 1.(判断题)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 2.(多项选择题)中秋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A.蒙古族 B.壮族 C.彝族 D.土家族 E.朝鲜族 3.(多项选择题)根据国务院规定,全国性法定节日有()。 A.春节 B.重阳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 E.中秋节 4.(多项选择题)我国人口最多的三个少数民族是()。 A.壮族 B.蒙古族 C.满族 D.回族 E.藏族 5.(单项选择题)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起源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6.(判断题)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7.(单项选择题)()原是岁暮时张挂的门神,清代成为端午之神。 A.钟馗 B.神荼和郁垒 C.尉迟恭 D.秦叔宝 8.(判断题)端午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有些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 9.(判断题)大襟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10.(判断题)在端午节,人们把避毒除害作为主要的活动内容。() 11.(多项选择题)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 A.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E.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2.(判断题)踏青,又叫春游,起源于唐代。() 13.(多项选择题)清明节属于我国传统节日,节庆的主要活动有()。 A.放风筝 B.祭扫坟墓 C.挂钟馗像 D.踏青郊游 E.饮雄黄酒 14.(单项选择题)()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节日。 A.1989 B.1998 C.2005 D.2008 15.(单项选择题)祭月赏月活动始于周代,()始定为中秋节。 A.汉代 B.唐代 C.北宋 D.南宋 16.(判断题)端午节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清代变成了端午之神。() 17.(判断题)赛龙舟是端午节中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水乡之地。() 18.(判断题)上元节又称为元宵节。() 19.(判断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 20.(判断题)汉族不仅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21.(判断题)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塔塔尔族。() 22.(单项选择题)周边各族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是在()以后。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 23.(多项选择题)端午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A.苗族 B.蒙古族 C.傣族 D.藏族 E.回族 24.(判断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周边的各族以“汉人”称呼中原人。() 25.(单项选择题)()是端午节中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水乡之地。 A.饮雄黄酒 B.吃粽子 C.赛龙舟 D.插菖蒲 26.(单项选择题)元宵耍灯起源于()。 A.汉代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南宋时期 27.(单项选择题)根据国务院令,从()年1月1日起,除春节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成为全国性法定节日。 A.1989 B.1998 C.2005 D.2008 28.(判断题)钟馗原是门神,清代时变成了端午之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