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沾化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规划背景、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

5.《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

6.《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7.《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8.《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9. 《沾化县城市总体规划》

10.《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1. 滨州市及沾化县其他行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期限和范围

1、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5─2020年。

2、规划范围

至2008年底,沾化县现辖行政地域包括富国镇(县驻地)、下洼镇、古城镇、泊头镇、冯家镇、大高镇6个镇,黄升乡、下河乡、利国乡、滨海乡4个乡以及一个海防办事处,县域2008年底总人口388231人。县域东西宽53.75公里,南北长68.99公里,总面积为2214.57平方公里。

(三)规划背景

1、外部条件的变化

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独特背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同步推进,使城市的外部发展条件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给沾化县的城镇发展带来重要机遇;近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北海新区等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沾化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以上外部条件的变化都需要扩大视野、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研究沾化县的村镇体系规划编制。

2、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落实《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落实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编制包含中心城市、中心城镇、一般城镇和中心村四个等级的区域村镇体系规划,以引导和调控区域村镇的合理发展和空间布局,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土地资源和发展建设实现和谐的要求

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与各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之间出现了不平

衡,为了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需要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的村镇体系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现状布局散乱、占地超标、设施不配套的村庄进行合理的迁并和整治,走土地集约化高效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4、规划理念变化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城乡统筹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划新理念。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1、规划的指导思想

(1)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区域发展条件、产业发展潜力、需要与可能等方面出发,按照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对区域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分析,确立该地区经济与城镇协同发展的思路,实现空间的战略拓展与整合,推动区域合作,提升区域地位;

(2)从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入手,研究区域发展目标与战略。实行产业发展、资源开发、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空间的整合,实现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互动发展;

(3)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设施配置和城乡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4)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发挥沾化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城镇体系,促进形成各类经济系统、城乡聚落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有序综合空间系统;

(5)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着眼于科技创新,加快产业重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梳理和重整空间架构,积极构筑新的经济发展平台,提升发展能力;

(7)通过对区域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分析,明确资源与职能时空配置关系,增强城镇空间结构与布局的弹性;

(8)结合当地现状条件、自然环境,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化城区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塑造“现代化园林城市”,体现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特色风貌。

2、规划原则

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能力;推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生态安全、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城

镇;发展成为区域关系协调,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大,城乡生态良好,人居环境优越,社会整体和谐,彰显现代文明的生态城乡环境。

具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发展,构建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村镇体系。

(五)规划重点和技术路线

1、规划重点

沾化县需要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协调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人口分布与村镇发展布局、协调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开发管理与行政区划、协调城乡统筹与设施配置。以此来解决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发展模式、发展空间选择与安排,划定区分空间发展阶段与发展管制,提出发展政策与行动计划。所以规划要突出重点,强化研究。

(1)注重对城镇发展的宏观分析,通过区域发展研究,确定沾化县经济和城镇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

(2)确定县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重点研究县域村庄整合布局方案,解决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与耕地平衡之间的矛盾;

(3)确定重点发展的村镇,提出重点镇的产业和用地发展方向。

(4)完善县域对内对外交通,调整路网,优化交通;

(5)合理布局城镇功能,优化用地结构,安排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6)优化县域生态环境,提出村镇空间管制建议,突出村镇特色

(7)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置,为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创造条件。

2、技术路线

(1)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法:近期重点解决问题,远期注重发展目标和建设标准;

(2)技术路线:现状调查一现状基础资料汇编一现状分析一规划纲要(图纸)一规划成果。

二、镇域自然、经济、社会分析

(一)经济、社会与城镇发展情况

1、区位优势

沾化县所在的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开发区及环渤海湾经济圈,是京津唐与烟威青两大经济区的接合部。

沾化县地处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西与无棣、阳信两县相临,南接滨城区,东部与东营市利津县、河口区接壤,北部濒临渤海,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山东省“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战场,处于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曹妃甸工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两翼的“金三角经济带”上,区位优势独特。

2、交通优势

近年来随着威乌、津汕(沾化段)高速公路的竣工,以铁路沾化段、威乌高速公路、津汕高速公路、205国道、永馆路、滨孤路为陆运主骨

架,以大高航空城为空运航道,徒骇河为水运主通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在建的滨港铁路、黄大铁路将与胶济铁路、京沪铁路、唐津铁路等铁路干线,共同构筑起环渤海地区完善的铁路网络,把天津滨海新区和我省正在开发的黄河三角洲连为一体。沾化县的交通区位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水运:

滨州港为龙头的徒骇河3000-5000吨级港口群正在建设。滨州港东港距黄骅港31海里、曹妃甸87海里、天津港109海里。2008年底投资5917万元的富国新港一期工程已竣工。

(2)公路:

截止2008年底,沾化县已有国省道干线公路总里程211.4公里,其中国道76.6公里,省道134.8公里。已建成国道3条(津汕高速、威乌高速、205国道),省道4条(东滨路、孤滨路、永馆路、新海路)。

(3)航空:大高机场4C级跑道可起降各型公务飞机,与天津滨海新区国际机场遥相呼应。根据《沾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沾化县力争把大高航空城建成国内知名的通用航空城,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支线机场。

(4)铁路:

在建铁路两条:黄大铁路和滨港铁路。滨港铁路一期按照地方铁路单线Ⅰ级设计,沾化县境14.09公里。设沾化火车站一处,集货运、客运于一体,年货运量1000万吨,日客运8对/日。

3、资源优势

(1)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沾化县的特色自然资源主要有:冬枣、棉花、草场和海洋渔业。

沾化冬枣是沾化县特有的一种珍稀果品资源,因而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目前,沾化冬枣密植园已发展到50万亩,2008年全县冬枣总产量突破6.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沾化是植棉大县,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2009年种植面积可达50多万亩,是全省“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素有“鲁北植棉第一县”之称。

沾化县域内有滨海草场67万亩,人工草场10万亩,荒地30余万亩,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近年,香港中宏工程公司与浙江横店集团共同投资,利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牧开发设备,整体开发后成为亚洲地区面积最大的苜蓿生产基地。

沾化县域有海岸线171公里,盛产驰名中外的渤海梭子蟹、渤海毛虾、东方对虾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计划海水养殖在潮间带新增以文蛤为主的滩涂贝类护养2万亩,养殖面积发展到36万亩。实现养殖产量55000吨,产值61500万元。这些特色农业资源为沾化县发展绿色农产业加工业提供了独特的基础。

(2)矿产资源

沾化县含有多种矿产资源。地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储油区有徒骇河农场、渤海农场、海防办事处及下河、河贵、齐氍、利国、李家、富国、泊头等乡镇,总面积约14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县面积的2/3,境内有套儿河、大王北、邵家、义东四个油田。深层煤蕴藏颇丰,新生界第三系地层有煤层,古生界二迭系地层有可采煤2-3层,石炭系地层

有可采煤3-4层。境内有3道贝壳堤和一贝壳滩,沿河贝壳矿藏量已探明2.43亿立方米,贝壳开采、加工、销售已成为县境东部乡镇支柱产业。县境沿海地域分布有优质的卤水矿,是原盐生产的优良基地。另外,境内还有广阔的虾池,地热区和盐区。

(3)风力资源

沾化县位于蒙古风和太平洋气流的必经之路,年平均风速5.4m/s,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3)土地资源

沾化县土地总面积为3173940.6亩,其中农用地1634396.8亩,占51.49%;建设用地323077.8亩,占10.18%;未利用地1216466.0亩,占38.33%,另有-5米浅海面积200万亩。2007年年末人口38.7人,人均耕地2.21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土地多为盐碱地和滩涂,人口密度小,在我国工业用地土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这些非耕地土地资源,可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用地空间。随着防潮堤坝的建设,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在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4、农业发展情况

沾化县现辖10个乡镇1个海防办事处、435个行政村,乡村户数102467户,乡村人口数342637人,农村经济总收入3015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

近年来,沾化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沾化冬枣、畜牧、水产、棉花步入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轨道,成为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棉花生产:棉花产业特色明显。沾化是植棉大县,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是全省“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素有“鲁北植棉第一县”之称。随着棉花良种补贴及植棉效益的提高,全县棉农种棉积极性高涨,2009年种植面积可达50多万亩。随着科技的推广,全县棉花生产成本、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棉花良种覆盖率达100%。

粮食生产:粮食产业稳中有升。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更加调动了我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沾化县粮食面积、产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34.11万亩,平均亩产达376公斤,比上年增长8.07%,总产达12.8万吨;玉米面积34.13万亩、单产437公斤,总产14.9万吨。

畜禽养殖:沾化县是传统的畜牧强县,2008年全县牛存栏10.67万头,羊存栏20.1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8.9%;出栏牛8.36万头,出栏羊34.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6%和61.5%。通过实施“基地+农户”工程,建起全省最大的洼地绵羊标准化繁育基地,完善运营机制成立了瑞祥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实现生态化,2008年,全县猪存栏14.96万头,增长11.5%,出栏26.18万头,增长8.6%。2008年家禽存养501万只,增长51.8%,出栏1030万只,增长7.3%。全县已建成肉禽规模养殖场区86个,存栏能力近100万只。

海洋与渔业:沾化县海岸线长170.5公里,浅海滩涂面积284.5万亩,是山东省海洋渔业大县。沾化县牢牢抓住“海上山东”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实施“海上沾化”建设,实现了海洋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继被评为

“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全国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目前,全县有海洋渔业从业人员4万人,其中1.8万人直接从事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加工流通业。据2006年数据,实现海洋渔业产值26.1亿元,水产品产量13.2万吨,水产品产值11.1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海洋渔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县现有海水养殖面积38.4万亩,主要分布于滨海乡、海防办事处、冯家镇,其中,浅海封滩护养18万亩,年养殖产量6.8万吨,产值6.63亿元。

枣业生产:沾化冬枣是沾化县特有的一种珍稀果品资源,因而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冬枣密植园已发展到50万亩,2008年全县冬枣总产量突破6.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沾化重点突破沾化冬枣产业,巩固“全国人均水果收入第一县”,争创黄河三角洲地区群众收入第一县。继续全面推进沾化冬枣产业创新,大力开展沾化冬枣“三品”创优年活动,创优品种、品质、品牌。

5、工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沾化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滨州市北海新区开发建设机遇,以“开发黄三角,融入环渤海,打造新沾化”为目标定位,按照“高新技术引领,重大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富民,开放开发助推,环保节能保障,关注民生为本”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科学实干,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沾化先后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试验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全国养殖用海执法示范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等。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县实现GDP97.19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4.37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5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97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5680元,比1998年分别增长了2.77倍、1.74倍。

工业化进程加快。沾化县挖掘整合土地宽满、热电充足、海洋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遵循“高新、循环、集约”理念,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品链条化”,确立了工业兴县战略,始终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这条主线,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工业经济开始发挥主导作用。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南部大高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中部县城循环经济产业板块、北部沿海高效生态产业板块“三大板块”快速崛起,初步形成了电力能源、油盐化工、飞机制造、金属材料、食品医药、皮革加工、生态造纸等六大产业体系。大高高新技术产业园被列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城东工业园晋升省级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146家,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

(1)电力能源工业

①火力发电。以热电联产为重点,积极推进风能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电力能源优势。目前,电力能源产业总装机容量达到594MW,包括沾化发电厂2×135MW火力发电机组、山东沾化热电有限公司2×150MW热电联产机组、沾化炜烨热电有限公司2×12MW热电联产机组。

②风力发电。国华瑞丰套尔河一期(49.5 MW)、二期(49.5 MW)、海防一期(49.5 MW)和鲁能沾化风电(48 MW)项目均已被省发改委核准立项,核准总规模达到196.5MW,总投资达约25亿元人民币。国华瑞丰沾化风力发电在沾化县北部沿海已核准三期项目,总规模148.5MW。

③电网建设。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2.5亿千瓦时,网供最高负荷7.8万千瓦时。2004年实现全社会用电量3.68亿元,网供最高负荷将达到7.9万千瓦时。2005年实现网供最高负荷达到8万千瓦时。2006年实现网供最高负荷达到11.2万千瓦时。2008年实现网供最高负荷达到12.8万千瓦时。

(2)油盐化工工业

沾化县充分利用独有沿海资源优势,抢抓海上山东建设机遇,一大批盐及盐化工项目纷纷落户,该行业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实现了“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循环经济初显成效。全县盐田开发面积已达60万亩,设计原盐生产能力360万吨,盐区内海水养殖超过20万亩。2008年全县原盐实际总产达70万吨,已有14家盐场、14家盐化工厂的28家盐及盐化工企业落户沾化,企业占地面积400万公亩,从业人员4682人,资产总额93263万元,已形成年产300万吨原盐、1万吨溴素生产能力。预计到2009年底,将形成原盐150万吨、50万吨氯碱、50万吨PVC及其它系列产品10万吨。

(3)食品加工工业

近年来,紧紧围绕“冬枣、棉花、畜牧、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断扩大。以枣制品加工、肉类加工、海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沾化工业经济的六大产业体系之一,并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以金丝、健源、华安、海金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其中枣制品加工及相关企业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6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产品共有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食品加工行业年可生产枣制品 6 万余吨、牛肉2万吨、海产品2万吨。年销售额可达18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出口创汇40万美元。

(4)生态皮革产业

沾化县立足盐碱荒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对接南方的产业转移,实现了本县资源与外商企业超常规对接合作,城北工业园现已与70多家客商达成合作协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目前,已有入园企业70家,现注册企业65家,合同投资额24.47亿元,开工建设56家。其中皮革企业63家,化工企业7家。已投产56家,开工建设的14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实缴税金274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0%、52.3%,成为沾化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

(5)生态造纸产业

依托生态循环治污模式,沾化县大力发展生态造纸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造纸产业规模急剧膨胀,随着年产9.8万吨纸浆的海韵纸业项目的建成投产,生态造纸工业成为沾化县又一具有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产业有企业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

(6)高新技术产业

以山东滨奥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DA40型飞机制造项目为龙头,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膨胀延伸产业链条,培植引领沾化发展的“高科技板块”。飞机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居领先地位,发展山东省飞机制造业,是开展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山东滨奥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DA40型飞机生产初具规模,并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生产组织机构批准(POA)认证证书,同时中国民航局与欧洲航空安全局签定双边认可协议,使该机型拿到销往世界各地的“通行证”,这是EASA在欧美以外地区首次进行的通用航空产认证。同时,鲁北药业、益心科技、美东树脂、冬枣科技与深加工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04年以来,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9项、省级科技项目23项,专利申报165项,引进科技成果239项、科技人才310人;目前沾化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200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26.05%。

(7)家纺产业

近年来,沾化县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六低六足”优势,以环宇纺织、英伟纺织为龙头的家纺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迈出了可喜一步。目前全县拥有纺织企业近20家,其中规模企业12家,拥有10万纱锭,1000台织机,玩具设备180台套,床上用品设备200台套,从业人员近3000人,年产纱2万多吨、各类布匹1700万米。2008年,家纺企业实现产值1.4 亿元,实现利税7202万元。

(8)冶金建材产业

沾化县依托临港沿河区位优势,利用国外资源、资金,大力发展大进大出的冶金建材产业。以香港庆翔金属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庆翔金属年产40万吨镍钛合金项目为龙头,采用公司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优化产品结构,有利于发展临港产业。项目总投资1.52亿元,建设内容为2×8t/h熔炼炉系统、2×20t/h熔炼炉系统、2×90m焙烧流水线等。庆翔金属2台8t/h熔炼炉已于2008年1月建成投产,2台20t/h熔炼炉钢筋混凝土基础工程完工,炉壳安装完成70%。

(9)先进制造产业

沾化县濒临渤海,海岸线长达170.5公里,是滨州市连接京津唐地区的重要门户,随着港口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发展船舶及零部件产业提供了必须的基础条件,而江、浙、闽等省造船业资本的外移,又给沾化县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目前,山东海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已于2008年9月开工造船,并与韩国新亚船舶株式会社签订了16500吨级船舶制造合同,计划2009年6月交付使用。

6、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坚持“培育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全县仓储流通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全国连锁配货站超过70家。供销商贸城开工建设。实施农村现代流通“新网工程”,发展新合作直营店15家、加盟连锁店186家。园区物流、交通物流、邮政物流、冬枣物流迅猛发展,成为全省交通物流试点县。沾化冬枣物流配送企业达到78家,全国沾化冬枣专营和直销店超过500家。实施省级旅游“三级联动创优工程”,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和休闲渔业示范点各1个,“文化古城”恢复建设全面启动,农业特色旅

游渐成规模,全年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50万元。第十届沾化冬枣节成功举办,沾化的影响力和关注力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09亿元和35.33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6.05亿元和3.28亿元。强泰、天虹、齐融三家民营金融投资担保公司落户。预计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7亿元,增长17.1%。

(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淡水资源。黄河三角洲属淡水贫乏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77毫米,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黄河作为重要客水来源,引水量受到国家分配我省每年70亿立方米的指标限制;地下水含盐量高,碱地种植耗水量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9.5亿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1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思源湖水库、清风湖水库、大高高新区平原水库等工程,到2010年,蓄水能力新增1亿立方米,达到3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生态环境。海岸防护设施有待完善,现有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问题。

三是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现有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低,配套支撑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干线公路改造还没有完成,特别是滨孤路急需改造;农村公路等级及结构标准较低,且建设年限较长,很多路段属于超期服役,特别是县道,亟需改造升级;铁路虽然已初步建成,但尚未实现运营,没有形成运量;机场初具雏形,尚需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随着威乌高速、津汕高速、黄大铁路、滨港铁路等国省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交通滞后的情况将逐渐改善。

四是产业结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效生态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素质偏低,关联度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园区基础设施。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沾化县城东、城北、滨海、大高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路、水、电、讯等设施虽然已经完善,但是工业经济最需要的汽、污水处理等生产必备设施还不太配套,生活等设施较为滞后。

六是节能降耗压力逐年增大。沾化县作为传统工业相对薄弱的地区,在近几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多措并举务实创新,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有效开展。自2006年以来,沾化县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1.83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1.736吨标准煤。2008年下降到1.626吨标准煤,下降比例为6.321%。

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构想及城镇建设目标研究

(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沾化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滨州市北海新区开发建设机遇,以“开发黄三角,融入环渤海,打造新沾

化”为目标定位,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着力培植壮大电力、油盐化工、食品加工、飞机及零部件制造、高新技术等骨干产业,使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步入新的阶段。

1、特色农业。立足绿色生态农业优势,加快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打造高效生态品牌。重点突破沾化冬枣产业,巩固“全国人均水果收入第一县”,争创黄河三角洲地区群众收入第一县。继续全面推进沾化冬枣产业创新,大力开展沾化冬枣“三品”创优年活动,创优品种、品质、品牌。进一步完善县内冬枣市场建设,全民动员开拓县外销售市场,引导县、乡、村三级分批次、多领域、大规模走出去,考察市场,宣传推介,打假促销,全力维护好沾化冬枣品牌的生命力。继续高水平举办一年一届的中国滨州沾化冬枣节,为群众卖枣、招商引资搭建平台。竭尽全力促进枣农增收,加快推进沾化浩华果汁等深加工项目。同时,全力抓好水产、畜牧、棉花等特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区域品牌,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工业。充分发挥港口拉动作用,按照港口为前沿、工业为重点、贸易为突破的“港、工、贸一体化”开发思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重点延伸突破油盐化工、新型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链条,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即:油盐化工产业链条,以滨州海洋化工、海明化工、中海精细化工为龙头,全力实施油、盐对接,打造“油盐化工基地”;镍铁合金产业链条,以庆翔金属材料、炜烨镍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五金、汽车配件、钢管等镍铁冶炼延压下游深加工项目,打造“金属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以滨奥飞机制造、海兴造船为龙头,大力发展钻石飞机制造、船舶制造及相关配套加工项目,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生态皮革产业链条,以皇家皮业、三源皮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皮革化料、机械、皮鞋、皮衣、箱包等项目,打造“中国生态皮革基地”;新型能源产业链条,以炜烨新能源、国华风力发电为龙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环保能源,打造“新型能源基地”;食品加工产业链条,以华渤农牧、华安肉类、浩华果汁、健源食品为龙头,大力发展屠宰加工、保健饮料、保健食品等项目,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3、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采取BOT、社会融资、政企联建等方式,深入实施综合旅游开发,提升沾化冬枣生态旅游景区整体档次,扩建徒骇河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打造“城、海、农、航”四大旅游品牌。打好生态旅游的品牌,建立与烟台、青岛、济南等市衔接的旅游通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铁路、航空、港口等物流产业园,配套成立铁路运营公司、航空物流公司、航运公司,发展壮大铁路物流、航空物流、港口物流,打造“铁路+水运+航空”立体运营模式,提升沾化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程,完善多层次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仓储流通企业和全国连锁配货站。加强与天津滨海、济南、青岛等城市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入驻沾化,加快建立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为大投入、大开发、大超越创造条件。

4、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坚持“大引进,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发挥土地、环保及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优势,

主动接纳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产业的辐射,广泛吸引各类发展要素,全力推进开放开发。以打造“山东省改革开放试验区”为目标,争取在项目立项、基础设施资金支持、国有荒地和海域开发利用指标等方面享受“特区政策”。抢抓近期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的机遇,抓紧进行对接修订,为开发建设争取指标、留足土地。做足“高效生态”文章,争取上级扶持北海新区高科技项目、生态循环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坚持以盐碱荒地换资金、换项目,在北部沿海地区划出10万亩土地作为“飞地”,吸引发达地区自主规划、自主开发。坚持引进、培养两手抓,引进和培养一批化工、制造、工商管理等紧缺类人才。

(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1、产业布局

沾化县特有的自然地貌和交通运输发展沿革,使其形成沿永馆路横轴与孤滨路及徒骇河纵轴的“十”字交叉经济流向格局,交叉点在富国镇。横轴上,目前有下洼镇、古城镇和利国乡三个乡镇,它们都以各自的特色农业为主;纵轴上,由于经济流量较弱,目前只有泊头镇、黄升乡和滨海乡三个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

城镇是非农业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地,其发展必须借助交通条件进入社会生产和商品市场。城镇分布即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聚集点分布,它借助区域交通干线和基础设施组成物质信息流通网络,城镇即这一网络上的“极核点”。在沾化县农业经济社会及其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这一网络中的物质流量及通达度尤为重要。沾化县未来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布局,只能顺应这一“十”字型空间轴向发展的规律。富国镇位于“十”字核心点,因而地位显著且未来发展会较快。

根据沾化县域空间发展的规律,城镇体系规划要统筹安排县域内城乡居民点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合理确定规划期中心镇的数量和布局,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实行“点—轴”发展战略。

在对县域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主要交通走向及未来发展趋势这四个因素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县域形成“一核、两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一核”

即县域中心城镇富国镇,也是城区所在地。如前所述,富国镇是县域“十字”交叉经济流向的交汇点,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规划期内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富国镇的经济指标在县域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越来越强,成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一核”。

“两带”

(1)复合工业产业带:即沿徒骇河黄金水道和海天大道的产业发展带。徒骇河黄金水道是历史上沾化城区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曾因富国港的货运功能的衰退而逐渐衰落。现富国港的北迁至威乌高速公路北侧,考虑徒骇河的疏浚等因素,富国港的旅游和货运功能将日益增强。再配合高速公路,富国港很可能形成现代物流中心。因此,徒骇河黄金水道的复兴加上沿河海天大道道路等级的提高这一轴线将再次成为影响县域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规划这一产业带内共有5个城镇,分别为大高镇、

黄升镇、泊头镇、沾化城区(富国镇)和滨海镇。其中,大高镇应充分利用航空城建设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招商引资发展高科技产业,黄升镇主要为航空城提供消费品和服务,沾化城区则发展电力、盐及盐化工、生态造纸和食品加工等工业;滨海镇立足于为盐及盐化工产业提供服务。

(2)生态农业产业带:即沿威乌高速公路和永馆路发展带。这也是沾化县域内生产力的主要发展轴之一,未来的产业布局,应该顺应历史规律。规划期内,重点抓好冬枣、粮食、棉花、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带,带动产业带内各农村的发展。

“三片区”

中部片区:以两带的交叉点富国镇(城区)为核心,泊头镇为辅,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皮革加工、生态造纸、食品加工和服务业等产业,泊头镇发展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为城区的大量人口提供农产品服务,还可以出口至县域以外地区。

南部片区:以县域西南部的大高镇为核心,黄升镇为辅,带动片区经济发展。该片区应特别利用交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及围绕这一产业的服务业,形成县域的高科技工业片区。

北部片区:以滨海镇为中心,片区发展主要依托盐及盐化工产业来带动,滨海镇则主要起到为北部片区提供集贸市场服务的功能。

2、各镇(办事处)产业发展方向

(1)富国、富源街道办事处:我国的冬枣之乡;鲁北的电力能源基地之一;沾化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盐及盐化工、生态造纸等生态产业为主的现代河港城市。

下洼镇:处于县域西部多个较强集镇的中心地位,是以冬枣种植、贸易及其加工业为主导的中心城镇。

冯家镇:县域西北部以水产品交易、开发和加工为主导的中心城镇。

大高镇:以大高航空城为龙头带动其他服务产业发展的中心城镇。

滨海镇: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形成原盐生产规模,突出发展油盐化工产业。

下河镇: 发展壮大冬枣、棉花生产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

黄升镇:发展壮大冬枣、畜牧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西邻大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泊头镇:发展瓜菜、冬枣、畜牧养殖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及其加工业。

利国镇:发展壮大畜牧业传统产业。

古城镇:立足本地棉花、冬枣、金丝小枣、畜牧的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工业。

海防办事处:发展壮大海洋捕捞业、特色养殖业。

(三)社会经济发展构想

1、人口发展规模:

依据《沾化县总体规划》,结合沾化县社会经济实际情况,预测沾化县总人口近期为40万人,远期44万人;城镇总人口近期16万人,远期33万人;城市化水平近期40%,远期75%。其中,中心城近期达到15万

人,远期达到24.5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沾化县城镇化水平预测表:

3、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一览表:

(四)城镇建设目标研究

1、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面向环渤海,努力将沾化建设成为济南城市圈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鲁北商贸物流中心和滨水生态宜居区,力求从县域实力增强、群众收入增高、生态环境增好、城市建设增快、发展基础增牢等五个方面在黄河三角洲区域率先突破。

2、村镇体系发展目标:构建经济发达、生态良好、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城镇之间有机分工合作、紧密协作融合、高度通达一体。使沾化县发展成为以沾化城区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重点镇为节点,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四、经济、人口及城镇发展预测

(一)经济发展预测

沾化镇2008年GDP总值为97.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0.3亿元,第二产业47.6亿元,第三产业29.3亿元。

根据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总体要求,权衡沾化县在滨州市发展中的地位,结合沾化县的实际情况,预测GDP近期将以14%的速度增长,远期将以10%的速度增长,这样至2015年GDP达到97.2亿元×(1+14%)7= 243亿元,至2020年国内总产值可达 243亿元×(1+10%)5= 391亿元。

(二)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县域人口概况

1999-2008年历年人口变动情况一览表:

2008年底人口变动情况一览表:

2008年底各乡镇人口变动情况一览表:

2、县域人口规模预测

1999-2008年,县域共出生38716人,死亡28022人,平均每年出生3872人,死亡2802人,平均每年自然净增10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锯齿状波动,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8‰。

县域内机械增长率呈负增长,共增长-7469人,年平均机械增长率-2.19‰。机械增长人数预测每年为-500人左右。

人口预测采用定性计算和定量判断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自然增长率根据计生部门的估算,近期为6.23‰,远期为4.85‰。机械增长率近期可能因沾化县工业发展而逐渐增加,远期将呈正增长,现近期取6.23‰,远期取5‰,计算过程如下:

P2015=P2008×(1+6.23‰)7=405481人,取40万人

P2020=P2015×(1+5‰)5=415719人,考虑机械人口的逐渐增加,取44万人

综合考虑,规划到2015年,沾化县总人口控制在40万人,规划到2020年,沾化县总人口控制在44万人。

2、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城镇人口规模的预测同样是考虑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两方面的因素,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邻近城市发展对沾化县及其各城镇剩余劳动力分布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主要来自流动人口),从而预测出沾化县城镇人口近远期分别为16万人、33万人。

3、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镇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村镇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水平即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以上人口预测得出,2020年城镇人口为33万人,全县总人口为44万人,因此远期城镇化水平为75%;近期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为16万人,全县总人口为40万人,因此近期城镇化水平为40.0%。规划村镇总人口及建设用地预测一览表:

现状城(镇)区村人口及建设用地一览表

规划整合村庄整合后单项节约土地计算表

五、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一)县域村庄现状概况

沾化县所辖行政乡镇(办事处)个数为11个,包括富国镇、下洼镇、古城镇、泊头镇、冯家镇、大高镇6个镇,黄升乡、利国乡、滨海乡、下河乡4个乡以及一个海防办事处,村庄435个,户数102467户。

村庄情况一览表:

富国镇(县驻地)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黄升乡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利国乡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下河乡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古城镇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一览表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环卫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厕所一览表

二、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垃圾收集站一览表

三、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一、现有环卫人员构成 现有环卫工作人员1751人,由在编人员和临时工组成。在编人员421人,临时工1330人。 二、环卫设施设备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厕所142座(含公园、沿江风光带、车站、加油站公厕),其中一类水厕7座、二类水厕37座、三类水厕98座;已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其中压缩式30座,行吊式12座;小型垃圾围点(垃圾斗)1398个,果皮箱3472个;环卫车辆149台(含市场化清扫保洁公司作业车辆,未含单位和小区清运车辆),其中洒水车28台,垃圾运输车62台,清扫车16台,装载车6台,其它工作用车37台。 三、管理模式 市设立市环境卫生和渣土管理处,赫山区、资阳区设立赫山、资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赫山、资阳两区环境卫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相对独立,高新区城管办下设城管大队和环卫处。各街道设城管中队。各级市容环境卫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市区财政预算。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市场化清扫保洁,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全部实行了环卫责任承包。 四、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日清运垃圾约450吨。垃圾收集清运采取1:垃圾从各垃圾产生点由人力收集至中转站或垃圾压缩车收集点,再由清运车辆清运至益阳市白鹤山垃圾处理场。2、手拖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3、挂臂式收集清运车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4、垃圾压缩车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 垃圾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后作卫生填埋的无害化处理。 五、公厕、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 公厕分布状况:资阳区68座、赫山区64座、高新区16座;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资阳区8座、赫山区20座、高新区15座。现有环卫设施主要分布在桥北片和桃花仑片,高新区北片环卫设施配套很少,高新区东片和高新区西片为城市规划新区,几乎没有环卫设施。其中桥北旧城区环卫设施主要是沿五一路、资江路周边区域布置,环卫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桃花仑片环卫设施分布不均匀,呈北多南少趋势,另外两个工业园区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偏少。 六、现日清扫面积 现日清扫面积716万平方米(含背街小巷150万平方米)。 七、垃圾清运路线 资阳区: 五一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马良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赫山区: 滨江路——粮运路——金山路——花乡路 滨江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龙洲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秀峰西路——金山路——花乡路 团圆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桃花仑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萝溪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secret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 (2001—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科规划设计事务所 2002年6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地理................................................... 1 四.资源状况...................................................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一.经济发展状况 ........................................... 2 二.人口状况................................................... 2 三.附表.......................................................... 2

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 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新石塘地域范围包括撤扩并前的箬山、钓浜、石塘三镇,位于浙江省南部台州湾南端温岭市东南松(门)石(塘)半岛。东经121°35′北纬28°16′,北临松门镇,离温岭市20公里,东南西三面环海,距上海至福州、广州航道1海里。镇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总人口76373人,辖60个行政村。 二. 历史沿革 石塘历史悠久,原为东海海滨岛屿,清朝时因水道渐淤,石塘逐渐与大陆相连,形成半岛。宋元时黄岩第六十六都,乾隆六十年归太平县所辖,嘉庆时为石塘庄属五都。民国时称石塘镇,属松门区。1948年曾与箬山合为石箬乡。1951年属石陈区,箬山分离为乡,石塘镇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石陈区撤消,改属松门区。1958年称石塘营,属松门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石塘镇,1979年11月属石陈区。1992年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把原石塘镇、车关乡和上马乡的金星、盐南、盐北、后沙扩并成新的石塘镇。2001年,温岭市城镇体系调整,原石塘、钓浜、箬山三镇合一,成为目前的石塘镇。 三. 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温岭市地质构造属浙闽地质的东南边缘,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一级构造复式第二隆起带南端的东南侧。燕山期总的属隆起剥蚀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石塘东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经侵蚀切割成山地,这些山脉直通海洋,经长期风化,侵蚀合海浪冲击,切 割较深,坡芭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 岸。其西滩涂平坦,淤泥松软,泥质肥沃。石塘属沿海丘陵,全镇被山体分隔,山多为荒山 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红壤为主,由近代海积物形成,含盐量较高。 2、气候及水文 石塘镇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冬温夏凉,雨量充沛,阳光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温度36.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温度-5.9度。年平均降雨量15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年平均雾日数56天,年日照数1840.5小时常年风向为东北偏北。由于风大,陆地年蒸发量142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600毫米,同时境内山体小,集雨面积少,植被破坏严重,储水条件差,水资源贫缺,生活用水不足。 主要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夏末和秋季的台风,其次为干旱、暴雨。 3、植被 石塘山体多裸露岩皮,植被浅薄稀松,境内缺少成片茂盛的树林。 四. 资源状况 石塘镇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滩涂围垦、海盐生产等,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中,主要有带鱼、绿鳍马面屯、大黄鱼、中国毛虾、乌贼、鲳鱼、蓝点马鲛等浅海滩涂现养殖有蛏子、泥哈、抟哈、牡蛎、对虾等,浅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种有50余种,为国家一级渔港,浙江渔业重镇,台州渔业第一镇。 石塘三面环海,旅游资源丰富: 有雷公山、老公头山、狮子山等山石景观;洞下沙滩、三蒜等沙滩景观;有大小蚊虫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