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显的谈谈证券公司的信息化

浅显的谈谈证券公司的信息化

maltig's Stories

https://www.doczj.com/doc/30279761.html,/

浅显的谈谈证券公司的信息化

证券公司信息化1-证券行业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资本市场?什么又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直想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证券IT)做一个全面的描述,却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今天比较空闲,放松心情,争取写个开篇。这一系列文章的题目早就想好了:叫做“证券公司信息化全景图”。希望给大学刚毕业、或者职场徘徊、或者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做一个基础性的、启发性的、通俗易懂的描述。如果看了以后你能说出一句:哦,原来这一行是这样的,那么我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证券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最简单的问题,却又最难以回答。当新闻里报道上海股指又上涨多少多少,当某个报道说某个大公司收购了另外一个大公司,当你的邻居告诉你他去年开始投资基金赚了多少钱,当你身边的人说他的股票4年下跌了100%亏死了,当影视剧里描述华尔街的金融家如何的尔虞我诈,当你看到香港市民凌晨排队领取工商银行上市认购申请表的时候,其实这些都于证券行业相关。

对于证券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其实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概念,但是真要你抓住它的核心特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我来试图做到这一点:

首先,证券行业的主体是证券公司,在美国证券公司叫投资银行。相对于商业银行主要经营货币,投资银行主要经营债券和股票。货币流通于货币市场,债券和股票流通于资本市场。注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两个概念,从根本上界定了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不同功能,下边详细分析。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你有钱需要存放,把现金留在手上不大安全,于是你一般放在商业银行,这就形成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银行需要支付你少的可怜的利息;相反,如果你(自然人或法人)需要钱,一般你也可以找银行,银行会给你一笔贷款,你要支付银行一定利息;与此同时,银行和银行之间可能也有互通有无的时候,互相借贷一些钱,同样要支付利息。注意,这些金钱的借入和借出的行为往往是短期融资,都以货币为标的物,学者称之为货币市场,这个市

场的主体是银行。我们国家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交易中心”这都是货币市场,主要是银行的巨额资金在里边借来借去,获取所谓的“隔夜拆借利息”。利息都以天算,注意:到了资本市场里受益的周期可就长得多了

有些企业(所谓法人)有时候需要长期融资,期限往往高于5年,他们就通过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这时候他们就不能找银行了,而是找投资银行(就是证券公司)。于是证券公司替他们设计一个证券方案,可能是一只5年期的企业债券,或者就是股票。然后证券公司还要去找一批人(可能是法人也可能是自然人)来买这些证券。于是证券公司就在中间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企业发行股票,投资者来买股票。跟这些证券相关的市场就叫资本市场。

让我们记住: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是区别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功能的最本质的区别!

网友纠正:

区别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功能的最本质区别是: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现在绝大部分国家不容许银行和投资银行间混业经营(即:既经营投行也经营银行业务),比如摩根,美林为投行,花旗为银行。

投行的主要功能是为投资者与被投资方提供直接融资,即股东,不管是第一次发行(IPO上市)还是二级市场买卖,均为直接投资,投资方为股东,而被投资方,股票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资产而非负债,即融资后,企业资产增加。

银行的主要业务,为间接融资,即提供投资方和被投资方间接融资,表现为,存款人把钱存到银行,而贷款人是从银行贷款,而非存款人和贷款人直接签订协议进行融资,而是通过银行这个中介机构达到让资金融通。企业通过银行融得资金,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负债,即为将来某个时间的应付账款。

解释一下这个细节,也让大家了解一下金融行业的两大块的区别。

从理论上对证券行业的核心特质做了描述以后,让我们从更为微观的视角(通过两个故事)来讲讲证券公司的业务核心。

1、美特斯邦威是一家民营企业,在经过10年的高速扩张以后,现金流出现一些困难,希望得到大量的资金(长期融资)以便在全国扩建更多的生产基地和专卖店。它现在有5个股东,都是温州人,总股本是2000万股,他们想再发行3000万股,每股5块,一共可以从新股东那里拿到1.5亿元,有了这些钱就能做很多扩大业务规模的事情。

华欧国际是一家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获得美特斯邦威的委托后,帮它

制作了详细的IPO(首次公开募股IPO)方案,在获得证监会(证券行业的监管机构)批准后,华欧国际先在几十家基金公司(美特斯邦威是证券的卖家、这些基金是买家、华欧国际是中介)中询问有多少公司愿意以多少价格买多少数量的美特斯邦威的股票,在心里有底以后,华欧国际再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向全国的个人投资者询问:“你们这几千万的股民中有谁对美特斯邦威的股票感兴趣呀,5块左右一股哦,认购从速,过期不候。对了,你们申购的时候要把钱先打过来哦,多退少补!”。

在认购期结束以后,华欧国际忙着算多少股分给基金,多少股分给那些个人投资者,如果认购的人太多远远超过这次发行的股票总额,那么就抽签决定哪些人买多少股。忙了几天,好了,终于结束了发行,一共帮美特斯邦威拿到 1.6亿元,留下3%的500万辛苦费(承销费,够多的吧,所以说投行赚钱嘛)。(注意:证券发行市场(又叫一级市场)是投资银行最核心的业务,这一点一般人往往体会不到,在证券公司内部,工资拿得最高的,最光鲜亮丽的一群人就是做企业IPO的那批人。)

2、老王是上海卫生局的退休职工,96年开始听说股市特别赚钱,就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开设了户头(股东帐户和资金帐户)开始炒股。于是他天天往证券营业部的大厅里跑。开始几年赚了很多钱,笑得乐呵呵的,从2001年开始笑不起来了。跌了5年,01年买的深发展从15块跌到5块。一辈子的积蓄都赔进去了,才知道股市的巨大风险。前不久申购了新股美特斯邦威可是没中签。唉,这一级市场的0.5%的中签率太低了,还是在二级市场了做做吧。(注意:一级市场指股票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指股票交易市场。一般人接触到的主要是二级市场,所谓炒股。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证券公司的二级市场上的业务而忽视其股票发行业务。)

总之,今天要弄清两点:

1、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证券公司(又叫投资银行,指广义的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主体;

2、资本市场中又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就是一级市场业务(证券发行市场),人民大众更多的接触到的是二级市场的业务,所谓炒股。

证券公司信息化2-投资银行业务是做什么的,怎样赚钱,IT在里边起到什么作用?

投资银行业务是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注意:这里的“投资银行”不是那个广义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而仅指证券发行业务。容易搞混,美国人说的“投资银行”就是指我们的证券公司,而我们说“投资银行”一般指证券发行业务。)

2000年刚来证券公司的时候,隔壁办公区就是投资银行部(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IBD)。那些同事们一个个都是牛人,一看就是那种特别能说会道、脸皮厚、善于与人打交道。他们除了个别秘书常驻办公室以外,大部分人常年出差在外。后来了解到里边的一些运作流程。一般类似这样的:

证券公司总裁或投行总监这类的人往往利用一切关系搞好跟政府部门的关系。省一级的政府往往把本省的一些有希望的企业上市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经济工作抓,政府希望把本省经济做大作强,而企业呢,一旦上市就能获得巨额资金,而且还没人管你钱将来怎么花,所以企业的上市驱动力极其强烈,甚至行贿(这些情况都是几年前的了,现在可不同了)。证券公司利用各种渠道各种关系去搞这些公司上市中介服务。

一旦意向确定以后,证券公司的投行部的一班人马就进驻这个企业,帮它们做上市辅导。(收取一般200万的辅导费。)所谓辅导就是按上市股份制公司的机构设置和财务科目编制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所谓剥离不良资产留下优质资产其实就是机构重组,一家企业变成两家,一家母公司一家拥有优质资产的股份制的子公司,将来就是这家子公司上市。

2年以后,投行人员就协助制作成堆的数万字的上市申报材料,往证监会递送,于是负责这个案子的投行业务人员就常驻北京了做了“跑部钱进”大军中的一员,不断的向证监会预审员(负责审核申报的材料)询问有没有看材料、有没有什么问题、能不能出来喝喝茶呀之类的。人家预审员突然从你上报的上市方案中找到一个瑕疵(我们的预审员就代表着最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看申报材料特别认真),于是我们这位项目经理马上把问题反馈到企业那去,一般就几天加班加点,并且拼命揣摩我们证监会领导的意图,再把修改好的《招股说明书》之类的文档递上去(有点象古代往京城递折子噢)。

刁难几次以后,大约过半年,这家企业的案子就到了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那里了。(呵呵,这个发审会的一个联络处官员于2004年由于出售委员名单而锒

铛入狱。)发审会大概每周开两次会,每次审核2至4家企业的上市申请。一旦我们这个案子列入日程,那么投行大批人马和企业最高领导就马上进京,开始紧张了。听一个投行董事总经理(比投行总监小,比项目经理大)说,会议现场就象过堂一样,下边是数名发审委委员(都是经济学家以上级别),每个上市企业两个名额(一般一个是企业董事长一个是企业财务总监)上台做总结陈述。然后闭门磋商,闲杂人等一律到外边等。一小时后,结果出来了。一般是60%的通过率,3家中枪毙一家。如果我们这个案子通过了。就意味着数年的苦熬胜利结束。一般晚上一班人会在北京最好的娱乐场所(估计都会去天上人间),叫上最漂亮的小姐,狂欢通宵。

再过大约1个月,投行部的ECM(所谓资本市场部)就出来做股份的销售工作了。与国外不一样,前几年我们的股票发行是重来不愁没买家的,所以这部分工作十分轻松。现在的流程主要有:首先向中国的几十家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和其它专门做股票投资的投资机构发出发售这个企业股票的意向(所谓网下询价),要求它们愿意认购的话就打钱过来同时告诉我你想以多少价格买多少股;再委托上交所或深交所向广大的几千万的个人股民发行这只股票(所谓网上申购),往往大家会踊跃申购,申购冻结的资金极其庞大,前几天的大秦冻结了4000多亿人民币,乖乖中国人民有多少个4000亿呀!所以股票总是供不应求的,就需要抽签,一般都只有1%的中签率,象中彩票一样的决定哪些人能买到多少股。到认购期结束。几个亿的资金就流入了这家上市公司的腰包,当然几年的辛苦下来,我们的投资银行部也能获得约3%的佣金。中行上次募集了100亿人民币,其中3亿流入了中信、申万和银河这3家证券公司的口袋,你说这行赚钱不赚钱?!

废话这么多其实只想通过这些描述说明一件事:投行业务是一件需要细致的上层关系的业务,那种无言中的“关系”是业务核心!

除了上述所谓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和增发业务以外,投资银行部还有一块很重要的业务就是财务顾问业务。说白了,就是做企业并购的中介。

例如,日本三菱重工想收购我们的徐工,那么就得找一家财务顾问(比方说,我们中国投行老大中国金融有限公司),于是中金对徐工的资产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一系列复杂的财务分析确定一个收购价格(定价是财务顾问的核心价值所在)。徐工呢,为了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也请了一个财务顾问(例如,中信),于是一个做为买方财务顾问,一个做为卖方财务顾问,坐下来谈判到底我徐工值多少钱,凭什么你说值5亿,我说值3亿。等等。这只是个例子,意思是,中国现在企业间的并购十分庞大,很多投资银行都把企业间的并购业务做为自己的重要业务。例如,今天国美把永乐收购了,付了不少银子给那家做财务顾问的证券公司。

企业并购要很强的技术水平,但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财务技术(谁说财务技术不是技术,在我眼里他们跟我们这些搞IT技术的本质上是一路货)。

说了这么多,感觉没有发现IT的影子。的确,相对二级市场的大量频繁的股票买卖交易而言,一级市场的IT系统的确重要性小得多得多。毕竟在一个凭关系、少笔次、大金额的业务领域,电脑系统这种适合于业务规则确定、大批量、小金额业务的东西显得没那么多用武之地。但一些辅助领域肯定是用到的。

比较与投行特色相关的IT系统有:

1、业务人员的经常、频繁的出差和应酬活动带来大量的费用报销活动,而

且投行业务的成本主要用在人力和这些费用支出上,如何清晰的管理这

些费用和降低不合理的支出就显得很重要。国内的投行都没有自己报销

的ERP系统,但国外都是报销明细由销售人员自行填报的。财务人员关

注的东西有:能否按项目对这些费用进行归类,能否按人头进行归类,

能否计算处收入产出的财务分析。好象又跟MIS系统挂点勾?报表系

统?BI?反正跟销售费用挂钩的IT技术都与之沾边。我只知道一些证

券公司专门开发了费用报销系统。没有多少深入的了解。

2、投行业务会有大量的文档管理,而且要按项目和项目进度管理这些文

档,还要在项目小组成员中灵活的共享这些文档。这引出一个叫做知识

管理系统的东东。市场上的确有公司专门往投行推销所谓的知识管理系

统,还动则几百万。了解不多。我只知道大多数公司只是通过Windows

的域用户建立一些项目组共享一些文件夹,来实现知识管理。反正任何

需求都有基础的应对方式,想做得精致一些就得上那些很贵的时髦IT

概念。

3、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系统。又是一个跟销售相关的系统。最有名的就是

PeopleSoft了。可以互相打分,还能让你的客户打分。但是,很少有人

用。但相关IT公司还是把这个作为一个卖点往似乎富得流油的投资银

行推。

4、投行拜访客户需要制作精美的方案建议书,一般都用PPT做。可能有人

认为这不属于IT系统,但在国外这是专业IT人员做的工作。

5、在投行的目标客户搜索和客户的财务分析阶段,需要大量的公开的企业

财务数据,例如国家统计局的公司资料库等等,都是一些公共数据公司

提供给你一些帐号和网址,你自己交钱后上去下载。也可能用到万得、

港澳之类的财经咨询资料库,不过这更多的是证券公司研发部的事,以

后会详细描述。还可能用到Bloomberg,这玩意挺时髦又有面子,哪家

公司都流行弄那么一套,以后有详细论述。

6、EXCEL建模。特别是做企业并购业务,特别需要对这些企业的财务指标

做一些分析对比。这部分工作是国外投行专业人员的必修课。不是IT

专业人员做的。这里提一下。他们玩EXCEL的水平十分高。

7、投资银行部门需要打印大量的彩色文档,多得让人惊讶。所以每家公司

少不了一台单价50万以上的高档彩色打印(印刷)机。一张彩页的成

本是2元人民币,一次打印500页是经常的事情。这也许跟IT没关系,

但很多公司把办公电子设备的采购交给IT部的基础设施部

(Infrastracture)完成的。

8、最后才讲到所谓的“客户管理系统”。只要是跟客户销售业务相关都脱

不开CRM系统,但投行业务的特点注定了那一点点的客户信息值不值得

用一个“系统”来管理。大部分的投行业务人员都是在自己的手机、掌

上电脑或者脑子里做客户关系管理的。但,我知道一些公司确实自己在

做这个系统。

9、EMAIL。唉,这个东西还用得着单独拿出来说吗?但是,同志们,投行

业务对EMAIL的依赖程度是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公司的EXCHANGE

服务器只宕了半天,投行同志就把问题捅到我们的CEO那里去了。其实,

上边说的“知识管理”“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小组协作”“客户关系

管理”绝大部分时候都是通过OUTLOOK(或者NOTES)来完成的。10分

钟内可以十几个人在一封EMAIL里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外国的投行人

员人手一部BlackBerry掌上电脑,实时同步接收EXCHANGE消息,飞机

火车轮船上随时随地的EMAIL。我们现在是不重视这些基础性的东西,

真正我们国家重视知识产权的时候,那些做IT外包服务(桌面支持,

服务器管理服务)的公司能赚不少钱。

总之,投行业务是证券公司中最看不到IT系统和IT人员的地方。但一旦被你忽悠上了某个时髦的IT概念,银子是不会吝啬的。

证券公司信息化2续-在证券发行过程中可能会需要有一个“认购管理统计系统”?

前天晚上写投行业务IT应用的时候,开始还记得一定要提到所谓的“证券销售认购管理统计系统”,不知怎么给遗漏了,这里单独描述一下。(有点太细和太专业化了,大家完全可以先不看这一章,有一些感性认识以后再看。)

这个小系统的原始需求是这样的:

在2002年以前的中国股票(或者债券)发行(或者增发、配售等等)往往业务模式十分呆板,发行价格确定、发行规模确定、发行对象类型单一,例如:某公司发行以4.5元的价格发行5000万股,全额交给交易所网上向以开设股东帐户的股民发行。这种业务模式下,证券公司投行ECM部门做的工作几乎没有,几乎都由交易所和登记公司完成。

注意:通过交易所完成的发行叫“网上认购、发行”,不通过交易所直接由证券公司ECM部门联系的大资金量的买家叫“网下认购、发行”,我们国家的发行方式正在经历一个由网上发行为主向网下发行为主的过渡期。

到了2002年后,我国的发行方式政策得到空前的放宽。体现在,发行价格不固定、发行规模不固定、发行对象不固定,一切都由ECM部门在发行过程中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灵活决定。于是ECM部强烈需求一个电脑系统灵活管理这个发行过程。

举例说明ECM部要做的工作(为了增加真实感,在这个例子中我全使用了真实姓名,但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1、2003年10月10日,中信(中国第2大证券公司)的投行部的金融组经

过2年地努力拿到了长江电力的IPO批文(意思是已经获得证监会发审

会的审批),整个长江电力的IPO项目进入了最后的股票发行阶段,由

中信投行部的ECM组(资本市场组)继续负责;ECM经过设计和市场分

析决定发行价格暂不确定,但最低2.5元、最高2.9元;发行规模不确

定,最低发20亿股、最高发25亿股;发行对象可以是网下的机构投资

者,也可以是网上的现有股民,这两部分投资者暂时按网下发10到15

亿,网上发10到15亿。

2、2003年10月15日开始,中信ECM部的徐峰开始给跟他一直保持密切联

系的50家机构投资人(基金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等)打

电话,发传真,发EMAIL,告诉他们长江电力已经进入发行期,如果想

购买长江电力的股票,这些机构投资人必须在10月30日以前,把想以

多少价格买多少股告知中信ECM部,可以分5次认购,每次可以不同价

格买不同的股份,并把钱打过来。例如:申万巴黎基金可以以2.5元买

500万股、2.6元买500万股、2.8元买500万股、2.9元买1000万股。

3、到了10月30日,一共有40个机构投资者,一共打过来2000亿人民币,

分别以从2.5元到2.9元的34个不同的价格都有资金认购。OK,这些

数据都一笔一笔的输入我们这个“股票销售发行管理系统”,先发在一

边,等网上发行的数据再说。

4、11月1日到11月7日,所有股民(注意包括那些机构股民)可以通过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网络,通过证券营业部系统以2.5元至2.9元,分别

用资金来申购长江电力这只股票。到认购期结束,一共有1000万帐户

做了申购,冻结了2600亿人民币,在40个价位上都有资金申购。11

月7日下午5点,上交所把这些申购的统计资料(什么价位上有多少资

金认购)以DBF文件的形式EMAIL到中信ECM部的工作人员信箱,“中

信证券股票销售发行管理系统”的操作员,把这个DBF文件导入到这个

系统中。

5、11月7日晚,ECM部门绝对要加班到深夜,因为所有客观输入条件都已

经获得,现在是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发行规模、网上网下分别分配所

少股数,网下申购的每个客户的中签率,网上资金的中签率的时候了。

这里涉及一个复杂的业务逻辑,涉及3个要素:1、客观条件,就是有

多少客户分别以多少价格认购了多少;2、主观条件,就是发行价格、

不同类型的客户间的股份额度划分(有一个术语叫:回拨);3、输出结

果:某个客户分别中了多少股。客观条件是不会再变了,要得到输出结

果,必须由ECM确定主观条件,而ECM确定主观条件时一定要看到这个

主观条件会带来怎样的输出结果,如果输出结果不满意,就要再修改主

观条件,再看输出结果。这就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人工来做这个工作的

话难就难在根据主观条件算输出结果需要人力成本,也许一个轮回要3

个小时,如果反复5次,人都已经算得头晕眼花疲惫不堪但结果还是不

满意那该怎么办呢?这就是这套“证券销售发行计算管理系统”的最原

始最直接的需求来源。有了一个“计算器”,我可以不断的输入那些4、

5个主观条件,马上就能看到各种类型投资者的中签率情况,不满意再

换条件再试。中信证券ECM部当天晚上在得到投行老总和确认后,确定

了最终的主观条件(价格和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的股份额度分配)和输

出结果(各种投资者的中签率)。

6、11月9日开始,ECM部将最终价格和网上客户的中签率通知上交所,11

月10日再由上交所摇号确定哪些客户的哪几笔申购编号的申购中签申

购成功,其余的原款退回。同时,ECM部也开始通知网下大客户,你们

谁谁谁有多少资金买中了,其余资金退回。整个发行进入尾声。

7、11月12日,30亿网上销售掉的长江电力的股票的资金被上海证券登记

公司划到中信的专用银行帐户下,连同25亿网下卖掉的股票的现金,

一共55亿,中信要留下1.5亿的佣金,剩下的53.5亿于11月13日划

到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银行帐户下,用于收购三峡大坝的4台发电

机组的发电受益。

关于在这个过程中,“证券销售发行管理统计系统”起的作用,我想最核心的就是那个“计算器”的作用,极大的解放了ECM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是必须要有这么一个系统的理由。其次,这个系统可以起到网下客户证券销售过程管理的作用,例如,银行凭证的录入,回单的打印,最后中签率通知单的打印,等等。

据我所知,还没有商业化的产品出现,很多证券公司都没有这个系统,但随着中国证券发行市场化程度的加大,ECM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加强,在公司预算制定的话语权也在加强,对这个系统的需求绝对是很旺盛的。但考虑到这个领域的业务模式变化实在太快,专业公司暂时也不会去做这个系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证券公司IT部Inhouse开发(自行开发的意思,相对外包Outsource而言),而且往往只有这个开发人员自己做系统维护,他的离职一般都会导致系统的瘫痪。

总之,这个系统在投行业务中相对而言比较核心。值得大家关注。

证券公司信息化3-经纪业务收入大概是个什么水平?一个普通投资者的开户过程是怎样的?

证券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的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一般占到一个综合类证券

公司总收入的40-60%比例。相对投行业务主要从一级市场上收取企业销售证券的中介佣金,经纪业务是从二级市场上获取客户买卖证券的佣金。投行业务的佣金比例一般是3%,而经纪业务一般比例是0.2%。也就是说,我通过证券营业部买入1万元股票,那么20块将被证券营业部提取。上交所和深交所一天300亿的成交量,由于买卖均要收费,所以是600亿产生佣金,就是1.2亿人民币被2000家左右的营业部收取,平均每家每天收取6万。

做这些粗略的计算无非是想给大家一个直观感性的概念,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的作用就是支撑这些佣金收入的获取,同时也决定了证券公司将要给支持经纪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年度预算。请注意,价值链的概念:你的价值是帮助你的上家完成它的价值,而你的下家的价值是能否帮你完成你的价值。我们的任何经济活动就是在千丝万缕的价值链条中完成的。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链条上的位置,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进入搞纯技术的误区。

扯远了,还是先举例说明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活动的基本要素吧。

一般而言,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活动都是通过证券公司的下属证券营业部来完成的。如果某个个人或法人想要买卖证券,那么他就可以到某一家证券营业部(过去的4年时间里,也可以到银行,但最近这种不符合分业经营原则的业务行为已经被禁止了),在业务受理柜台上,你可以出示身份证等证件后要求柜台小姐为你开设上海证券登记公司和深圳证券登记公司的股东帐户,有了这两个帐户,你就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注册了,股东帐户卡是在交易所做股票交易的必要条件。(注意:为什么我开登记公司的帐户,却给我交易所的交易权力,登记公司和交易所到底是什么关系呀?)

在2000年以前,开设股东帐户一定要到各个省的证券登记分公司办理,现在还清晰的记得97年我办理股东帐户卡时候遇到的拥挤和混乱。托新意公司(一家证券行业领域的核心IT公司)的福,现在的投资人都可以直接在证券营业部办理股东卡,新意的证券公司远程开户代理程序打通了营业部柜台到登记公司主机的链路,你办的这两个帐户实时的被记录进了上海登记公司和深圳登记公司的主机数据库。

然后,你要再开立一个这个证券资金帐户,这个帐户将来要存放你用来买卖股票的钱(术语:交易结算保证金),同时你要告诉柜台小姐,你这个资金帐户是否要开设美元和港币的功能(人民币功能是默认开设的)。根据你的要求,小姐在柜台交易系统中为你开设了一个资金帐户,并且把刚才开立的两个股东帐户关联到这个资金帐户上。如果你开立的是上海B股股东帐户,她会给你的资金帐户的美元关联,深圳B股与港币关联,深沪A股股东户与人民币关联。

然后,你要与营业部签署电话、Internet委托的协议。小姐会告诉你电话委托的方法和网上委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你就可以买卖股票了。营业部给你的资金帐户卡是能够直接在营业部大堂里的自助委托机器上使用的,但一般大家都会办电话或网上委托,以方便在家(更多的时候是在办公室)炒股。

柜台小姐还会让你提供一个银行卡,她把这个银行卡与你的资金帐户关联,这样你就能把钱在银行户头和这个营业部的资金帐户之间划转了。以前,一些银行会在证券营业部柜台旁设一个资金专柜,负责管理资金帐户的现金存入或取出活动,但现在基本已经禁止这种行为了。与禁止银证通业务一样,这种行为违反了银行业(货币市场)和证券业(资本市场)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规定(这种规定是由于1927年的美国股灾引发的全球通行的风险防范基本规格)。

好了,万事具备了。也许你几分钟后就通过电话委托,将10万块打进了这家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帐户,马上还是通过电话委托,买入了5万份代码为500015的封闭式基金,因为昨天晚上你听说你的邻居去年下半年买的这只基金,到现在已经涨了60%。

以上这个业务过程中,涉及一些经纪业务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让我再在这里强调一下,它们是构成证券柜台交易系统的核心业务元素:

1、股东帐户。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上海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登记公司虽然

是两个不同的公司,但仅仅是风险防范和业务规范上区隔使然,在IT

系统这个级别是完全浑然一体互相不能分隔的。例如,上海交易所的股

民意味着在上海登记公司拥有一个股东帐户,上海交易所的每一笔的买

卖交易都是已这个股东帐号来标注买家和卖家,上海登记公司的股东帐

户上有某个股票的股份余额,它们来自于交易所的股票买卖行为。具体

到每笔买卖,交易所每笔卖出交易都要看看这个股东帐户下的股份是否

足额,每笔买入交易以后都会把股份添加到股东帐户上去。所以对于证

券行业的初学者不妨将上海登记公司当成上海交易所的一个部门,它们

共用一台股东帐户簿记数据库,每个股东帐户对应上边的一条记录。对

于交易所和登记公司,为什么要分成两个不同的公司,曾经给我带来过

困惑,后来发现把它们当成同一套IT系统的两个用户部门更能让人理

解,一个管用户,一个管交易。

2、资金帐户。我曾经有这样的疑惑,证券公司里的资金帐户与银行的存款

帐户有什么区别?太相似了,股民可以查到余额,资金要记利息,原来

还可以存现金取现金。证券公司这不是跟银行一样可以经营活期存款业

务吗?我的这个最原始的困惑,其实蕴涵了中国证券行业保证金制度最

根本的制度困惑。关于这里边的思索,我以后再详细描述。反正目前,

你就可以把证券公司的资金帐户当成银行活期户头,只是这些钱放在证

券公司的。而证券公司把这些钱汇集到一个它自己的在银行开设的法人

户头,这个法人户头只准存放客户的证券交易保证金,而且证券公司不

得挪用。关于客户保证金的封闭管理,后边有详细描述。反正因为这方

面的制度缺陷和管理缺陷,导致2005年以前证券公司挪用这部分资金

成为一种潜规则,直接导致了05年监管风暴,和10几家证券公司的倒

闭。这里不详述。

是不是有点被我对股东帐户和资金帐户的描述搞的昏了头。呵呵,没关系,搞不懂就先放在一边,本来这两个东西就是证券经纪业务中最核心的东西,也是IT系统打交道最多的业务要素,以后还会更多的谈到它们。

总之,今天讲了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来源,一个新股民的开户过程,然后为了给大家加深对两个基本业务要素的印象,灌了一些悬而又悬的迷魂汤。下一次,将讲一下我国证券交易柜台系统的历史沿革,再以一个股民买入证券的操作为例子,深入到一个完整业务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讲讲证券环路中有些什么IT系统,是如何实现的。

证券公司信息化5-我国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的演化过程和主要阶段是怎样的?什么是卫星报盘系统?(注:作者编号有误,并非遗漏了第4,原文转载)

我们常听到IBM(所谓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的广告词:随需而变。简简单单的理念,却蕴含了最朴素最本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核心价值。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同样应验了这个最原始的核心价值,它的发展变革直接来源于证券公司业务上不断更新的业务需求。

1949年,随着上海的解放,演化了数十年的“旧”资本主义证券交易市场嘎然中止。一直到1988年,新资本主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证券交易市场,又重新在中国大陆出现。

早期的交易市场(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交易行为都以“场内报盘”的形式出现。即:各地证券营业部接受最早吃螃蟹的那些股民的买卖股票的委托(填写一张叫“证券委托单”的小纸片),通过长途电话的形式,通知各营业部在上海、深圳交易所内的红马夹(所谓“场内交易员”,他们由证券营业部派驻交易所),由这些交易员输入交易所的电脑终端,根据成交结果,再长途电话通知各自营业部柜台,再通知股民。

这种纯手工的处理方式,和当时少得可怜的交易量和股票品种,使得各个证券营业部几乎没有电脑系统可言,有的话,也只是一台单独的PC,运行dBase

程序,用来记帐。(这时候效率主要慢在两个环节:1、股民的委托必须以填写委托书的形式与营业部的柜台进行数据交换;2、营业部以长途电话的形式与交易所进行数据交换。)

到了1993年,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交易所除了场内“有形席位”(就是那个穿红马夹的坐在一个“席位”上接受公司指令替客户买卖股票)的交易模式以外,提供了“无形席位”的交易模式。所谓“无形席位”就是指证券公司通过一个卫星报盘系统,用电脑自动交换业务数据,往交易所主机里发买卖股票的指令,或者接受交易所的成交确认数据。(自动化的卫星报盘系统的出现,解决了上述第一个环节的数据交换瓶颈;于是极大的刺激了解决第二个环节数据交换瓶颈的营业部内部交易系统的发展。)

先花一点时间,讲讲这个卫星报盘过程。(一直到现在很多营业部还在沿用这种报盘模式。)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证券营业部所在大楼的楼顶都会有四个直径1.2到1.5米不等的锅型卫星天线,对准东南方向的亚洲一号通讯卫星,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样有很多很多的卫星天线也对着这颗卫星。这样通过无线信号,把两个交易所和2000家证券营业部联系在一起。(某邪教疯狂作乱的时候就试图干扰那颗卫星的工作而扰乱中国的金融秩序。)

每个营业部的4口大锅分别起到如下4个作用:

1、营业部向上交所发送股票买卖的申请,上交所往营业部的信息反馈,由

于这个过程需要双向交换数据,故称知为“上海双向小站”;

2、上交所往营业部实时发送交易所股票交易行情数据,这个过程营业部只

需要被动接受就可以,称知为“上海单项小站”,(这种类似卫星电视接

受的机制,确实给营业部接受亚洲一号卫星上的电视节目提供了完备的

物理基础,以至于很多营业部购买的卫星电视解码设备,为大户提供了

外国电视欣赏服务。);

3、与“上海双向小站”类似的“深圳双向小站”,负责双向传送到深交所

的股票交易申请和交易所的回报;

4、与“上海单向小站”类似的“深圳单向小站”。

这四个卫星天线通过几十米的电缆,联入了营业部的机房,分别接在4台类似卧式台式电脑主机大小叫做“卫星室内单元”的铁盒子的后部。这四个盒子的背部还分别有4个网口,通过4根网线连在4台PC机上。这4台PC机,分别运行交易所提供的4套软件,分别是“上海双向小站”报盘程序、“上海单向小站”数据接收程序、“深圳双向小站”报盘程序、“深圳单向小站”数据接受程序。

以“上海双向报盘程序”为例:它是一个DOS程序,负责不断的读取磁盘(早期都是本地硬盘,后边都是网络共享硬盘盘)上的两个DBF文件(Orders.dbf,Withdrw.dbf),这两个DBF文件是营业部根据客户的交易委托生成的数据,Orders.dbf文件里边一条一条的记录记载了哪个客户(还记得上次讲到的股东帐号吗?这里填写的就是这个股东帐号)以多少价格买入或卖出多少数量的哪只股票。报盘程序每隔几毫秒就读一次这两个DBF文件,把新内容通过网线连接的“卫星室内单元”,报到上交所。交易所成交以后,又通过这个路线原路返回,交给那个“上海双向报盘程序”,再由这个程序把数据写入到另两个DBF文件(Orders2.dbf,Withdrw2.dbf)。在交易时间内(9:15-11:30、13:00-15:00)这个程序数百万次的读取和写入这些DBF文件,完成营业部与交易所的数据实时交换。

“深圳双向报盘程序”与“上海双向报盘程序”一样,通过几个DBF文件,实时与深交所交换数据。

同样,“上海单向行情接收程序”和“深圳单向行情接收程序”也不断的接受卫星行情数据,写入另几个DBF文件。为营业部提供行情数据。(可以到上交所、深交所网站上下载所谓的交易所数据接口文档得到最详细的说明。)

从93年开始,证券营业部电脑部的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一定要保证这些卫星通讯程序的正确运行,99年行情火爆的时候,这些程序的数分钟的中断都可能使电脑人员遭受数千元的高额处罚(当然,当时电脑人员的奖金也是极其,当时电脑人员的奖金也是极其丰厚的)。

好了,有了这套卫星报盘系统,营业部与交易所的数据交换瓶颈得到完全的解决,这时候急需一套营业部内部的基于网络的自动化的交易系统,解决营业部与股民的数据交换瓶颈问题。

当时要解决几个基本业务需求问题:

1、如何让股民看到实时交易行情?

2、如何让股民通过电脑自己下单,电脑系统自动往卫星报盘系统发数据,

再把反馈结果让股民自己查看到?

3、如何解决内部PC的联网的问题?

1993年的时候,数百套解决以上问题的证券营业部网络交易系统在全国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但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1、行情揭示系统。其实这10几年没有多大的变化,钱龙行情系统一直处

于领先地位,它就是通过数秒一个轮回的扫描前边提到的那几个行情

dbf文件,把最新的股票行情数据转换为自己的格式并保留历史数据(注

意,那几个dbf行情接口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没有保留历史数据),再

通过客户端程序展现在股民面前。(就是我们俗称的K线图。)

2、在97年以前,大部分的交易系统都使用dbf文件做为数据库,一般包

含股民的资金帐号数据(每个人有多少保证金),股民的股东帐户数据

(某个股民在交易所里的帐号),股民资金帐号与股东帐号的对应关系。

这些表提供了一个类似帐簿功能。(注意:帐簿功能是证券公司交易系

统的一项基本的功能。)另外,一般营业部都提供股民自助刷卡电脑,

一个营业大厅里放上几十台这样的自助刷卡机,行情火爆的时候几个人

因为抢这么一台自助委托终端而挤得满头大汗。而有十几万资金的大户

们,往往使用一台独立的PC运行行情系统,同时通过这台PC上的一个

内存驻留程序(呵呵,好象很多年都没听到过“内存驻留程序”这个DOS

时代的术语了)来下单。例如,大户在看行情的时候想下单,就敲一个

组合键,一个小窗口软件就能跳出来,提供多个以什么价格买入什么股

票多少股数的输入框,完成委托。无论是散户用的自助刷卡电脑里的DOS

程序还是大户用的电脑的里边的DOS程序,都负责收集客户数据的委托

要素,并往交易系统的叫委托流水表的dbf文件里边添加委托记录,另

外有一个不停扫描这个dbf文件的DOS程序把委托流水表里的记录转换

到交易所的接口dbf文件中去。这个过程就好象数据处理流水线,每个

DOS程序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不停的从上手把数据拿过来处理一

下在放到下手去。除了簿记功能,这种对委托数据的一步一步的处理是

交易系统的另一个基本功能,甚至这个功能才具备“交易”概念。“簿

记功能”和“交易功能”被合在同一套交易系统中给交易自动化带来了

极大的便利,但便利性和安全性始终是跷跷板的两头,个人认为,恰恰

是中国证券行业交易的高度自动化,给风险防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97年以前的网络环境完全是Novell的Netware的天下,Netware服务

器就象是一个大的网络硬盘,行情数据、dbf文件、DOS程序、配置文

件,通通放在网络目录下,所有的网络电脑都是无盘工作站,通过网卡

上的一块启动芯片激发网络硬盘上存放的DOS系统程序来完成系统引

导,再通过一系列的Netware用户登录脚本来完成不同的无盘工作站运

行不同的DOS应用程序(例如自助刷卡电脑会自动运行自助刷卡DOS应

用程序)。当时吃Netware网络系统集成的计算机公司没少挣钱。注意:

直到2000年互联网(TCP/IP)浪潮以前,证券营业部一直使用IPX/SPX

网络协议。

然后,中国股市经历了94、95年的低潮,直到96年真正进入全民炒股的阶段,到1997年急剧增长的业务活动给IT系统带来严重的负荷,从各个方面都必须对交易系统进行重大革新。同时,利润丰厚的证券营业部在IT方面的投入空前提高,也促进了交易系统供应商在软件系统上的升级。

首先,dbf文件的数据库模式被RDBMS(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取代,主要是MSSQL(在金融行业有优势的Sybase由于母公司的失败后来基本淡出了证券交易系统数据库平台),由于MSSQL的采用,WindowsNT系统被引入了证券营

业部的机房。这是典型的C/S模式,DOS程序运行在无盘工作站上,而客户信息簿记数据全放在SQL服务器上。

其次,电话委托系统的大规模引入极大扩展了股民的参与空间。如果说93年的技术革命把证券交易自动化引入营业部,那么97年的技术革命,把交易自动化引入了无数的家庭和办公室。全民炒股是从电话委托系统的普及开始的。到2000年的时候,很多营业部的电话委托交易笔数占到50%以上,营业部的电话委托系统的电话接入线数从十几线扩展到上百线。

第三,银证转帐系统的引入。98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银行们纷纷挤进证券营业大厅,一来代理现金出纳业务,二来抢银证转帐客户。证券第一次开始跟银行挂上勾了。当时证券是香馍馍,银行往往把证券营业部当成白金客户捧着。

97年以后,证券交易软件供应商进行了极大的整合,从dbf到SQL,正轨的软件公司挤走了所有个体户和证券公司自行开发的交易软件的市场,形成了十几家大的专业IT公司。深圳的金证公司、杭州的恒生公司是其中的领先者。(这两家公司都在2003年上市,成为最终的幸存者。)

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烈火烧到了中国,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也进入最亢奋的阶段。交易系统在面对极大的交易负荷的同时,表现的愈发成熟,表现在:

1、在这个阶段,向赶时髦一样,三层结构风靡证券交易系统架构。其实质

需求在于,客户委托手段的进一步扩张,特别是网上委托的出现,做网

上委托软件的公司(核新软件是领跑者)往往不是做交易系统的公司(例

如金证公司),这就需要有一个交易数据的数据结构描述规范,使得SQL

数据库前边要有一个应用程序(层)面对各种各样的外围委托系统(例

如:网上委托、电话委托、银行委托、刷卡自助委托等等)。

2、网上委托的出现。2000年的时候还有炒作的成分在里边,到2003年简

直成了办公室职员炒股的标准配置。更何况我们的网上交易软件往往与

网上行情系统捆绑在一起,唾手可得的免费实时行情信息谁不要呀。(我

们的交易所是没有追究这种粗暴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一旦追究起

来,就没这份免费午餐吃了。关于行情系统、中外行情系统的区别,以

及行情知识产权的盲区,以后会进一步描述。)

3、Cisco网络交换机的引入,以及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给网络稳定性

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到2001年,网络稳定性已经强过1997年数倍。2000

年证券行业向Cisco转向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Cisco公司大吃一

惊,以至于2001年开始,证券行业成为Cisco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

一。

4、广域网的引入,记得广域网的真正投入业务运行的最重要的业务需求是

2001年的B股市场象国内个人开放,当时每个证券公司只有一个(或两

个)B股席位,这样一个公司几十家营业部的B股业务必须先集中到一

个地方,再通过那个席位的卫星报盘系统往交易所报数据,所以必须要

有广域网。刚开始还有公司用电话线拨号的方式做网络连接手段,但由

于涉及到当时火爆的B股业务,所以绝大多数公司都在这没多久上了广

域网。

5、集中交易的尝试。证券公司数据大集中的概念在2002年曾经火过一段

时间,但遇到大熊市,都暂停了,一直到2005年。

2001年开始,中国股市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2005年7月创下8年最低,所有IT系统基本都进入一个休眠期,证券行业的IT供应商死了一大批。2006年4月初步完全股改,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个人觉得与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样,交易系统有脱胎换骨的可能。

这一阶段主要变化有:

1、集中交易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和停滞之后,在2005年得到迅猛的大面

积实施;营业部电脑部大幅度裁员,营业部向纯营销角色的转变。集中

交易的变革在平台上第一次把Unix、Oracle、等专业平台引入了证券行

业。有种鸟枪换炮的感觉。同时,集中交易这次洗牌,给复旦金仕达和

根网这两个公司带来机会,一举突破恒生、金证的垄断,形成非对称优

势。

2、广域网的稳定性和带宽得到质的飞跃;给整个公司大后台的概念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与交易所的数据接口线路基本转向高速地面专

线。

3、银证通业务的曲折发展,2002年开始银行不积极,2005年银行很积极,

到2006年被禁止;银证通业务的大发展给传统的证券IT供应商提供了

很好的进入银行领域的机会。但是,混业经营可能是一个挡不住的趋势。

4、所谓存管系统的出现。前边有提到目前的“交易系统”包含“簿记功能”

和“交易功能”。簿记功能就是所谓的存管功能,就是股民的资金、证

券的数据登记在“交易系统”中。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交易、清算不分

的现象,出现业务部门功能划分不清的现象。南方证券倒闭以后,证监

会提出把客户的资金数据交给银行来管理,也就是说,客户有多少交易

保证金由银行的系统说了算,这是所谓“银行存管”的概念。还有一种

提法,就是在证券公司内部,做一个独立的客户保证金(可能还要加上

客户的证券资产)的存管系统,把“交易系统”里的“簿记功能”剥离

出来,这样做到“交易”和“结算”的完全隔离,以降低风险。呵呵,

这都是很新,且业务定义模糊的东西,所以我还没见到有一个真正的独

立“存管系统”的出现。关键是,我们的证券公司内部业务分工就不明

确,哪些业务行为该哪些业务部门负责都不确定,即使这一块业务该你

负责,业务人员也不一定搞得清楚,都严重依赖电脑系统,把我们的恒

生公司当作业务咨询公司在搞。

结束语:

2006年9月份,上交所新一代交易平台数据接口就要实时,这是93年卫星报盘接口发布以来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突破就突破在对业务模式的完全放开。中国这种高度自动化,高度散户化,高度投机性,高度同质化的交易模式,在迅速全盘西化,高度客户化,高度市场细分,高度个性化,高度层次化,和以理性价值投资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必然会发生继续深刻的变革。这对为其服务的IT 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和选择。

下边将粗略的讲讲现在一个中型证券公司为经纪业务作业务支持的IT系统都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证券公司信息化6-交易和结算的区隔?什么是一级清算?二级、三级清算呢?涉及哪些IT应用系统?

刚到证券公司的时候,就听到公司一直强调的一条铁的纪律:“清算”业务一定要由业务人员来做,IT人员绝对不允许代替他们做清算操作!这里边隐含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信息:1、“清算”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困惑的业务;2、营业部的清算人员(一般都是财务人员)对柜台系统的“清算”过程十分的不了解,出了问题都交给IT人员处理,次数多了,就干脆由IT人员代劳了;3、“清算”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下边,我就来讲讲什么是“清算”,涉及哪些业务要素,哪些业务人员,哪些IT系统,业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前边讲过,每个股民在柜台系统中都有一个唯一的“资金帐号”,同时每个资金帐号下边可以挂多个股东帐号(这个股东帐号就是你在登记公司开设的那个,是你在交易所买卖股票的身份凭证)。资金帐号下可以有3个币种,分别存放人民币、美元、港币资金。股东帐户可能有多个,如:上海A股帐户、上海B 股、深圳A股、深圳B股帐户,分别存放股票份额。资金帐户由证券公司管理,股东帐户由登记公司管理,柜台系统里的数据只是登记公司数据的一个拷贝。这就是基本簿记结构。所谓“清算”(这里指三级清算)就是这些帐户的变动管理行为。

我们知道,9:15到15:00的交易时间内,柜台交易系统不断的接受客户的买卖股票的委托,向交易所报盘,和从交易所接受成交是否成功的成交回报信息。柜台系统内部有一系列的资金记帐逻辑,例如,买了股票就把客户资金减少,卖了股票就增加客户可用资金。但是,这些在交易时间内发生的这些资金和证券余额的变动都是临时性质的,必须通过一次“清算”活动,来把当天的所有这些业

务,记录到客户的帐户余额上,把当天的每笔交易情况归并到历史交易记录中。

注意:交易所实时返回的成交回报记录只是对是否成交的通知,成交产生的结果必须由登记公司说了算。(注意:交易所和登记公司的不同法律定位,交易所只对交易负责,登记公司才对哪些人拥有哪些股票负责)。登记公司每天5点多钟,会对当天发生的所有交易业务生成一些具有法律认同作用的dbf文件(包含白天每笔交易情况的成交回报数据、股份变动通知等等信息),通过卫星通讯系统发给每个营业部。根据这些数据记载,营业部的柜台系统再把交易涉及的资金和股份变动情况,记到每个股民头上。

你要问了,有没有可能白天交易所给我数据与登记公司给我的数据不一致,理论上而言,这是有可能的,并且必须以登记公司发来的数据作为作为给客户记帐的凭据。(仅仅是理论上,事实上从没有不一致过。这样描述只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交易时间交易所给我们的,以及我们给股民的那些信息从理论上讲都是不算数的,只有等登记公司发来数据后,我们再把这些数据记录到股民户头上,整个一天的交易才算数。)

归根到底,交易和结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活动,我们国家目前的证券交易行为最致命的风险就是这两个活动混在一起,大家都说不清道不明。下面,我试着把这两个行为做个区隔:

1、交易活动,一般只是客户服务行为,虽然可以看到交易的结果,但不对

交易产生的股票归属负责;结算,是对交易产生的归属权的变更负责。

2、客户白天看到的交易产生的自己帐户上余额的变化信息只是一个通知,

这些归属权的变动必须在晚上证券公司做完清算以后才有效。

3、交易活动,一般有营业部的交易服务部门负责;柜台交易系统里的电子

委托手段,交易委托信息在公司内部网络上的传递,交易所报盘系统属

于“交易系统”;交易所是交易活动的市场。结算活动,一般由营业部

的财务部门负责;柜台系统里的客户帐簿功能,帐簿余额的变动,属于

“存管系统”(目前完全集成在柜台交易系统中);登记公司是所有股民

的证券余额的管理机构,证券公司是股民的证券二级管理机构。

4、在外国,交易系统和存管系统一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销售交易部

负责交易,运营部负责清算。无论是管理结构和IT系统,比国内清楚

得多得多。

5、清算业务涉及的业务要素纷繁复杂,很容易让人晕头,系统记错帐是常

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新业务和平时很少发生的业务),也是开发商最

头痛的地方。清算逻辑是最考验业务人员业务熟练程度的地方。在国外,

运营部(类似我们的清算中心)的员工数量远远高于销售交易部(这一

点与国内正好相反)。

好了,不能讲得太多,这些东西已经让人很难理解了。让我们记住:交易和清算是必须分开的业务行为,而国内在三级清算(相对登记公司对证券公司的一级清算,证券公司总部对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二级清算,营业部对具体客户的清算叫做三级清算)环节,交易和清算都在柜台交易系统中进行。如果你要从事证券IT行业,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内容。

再讲讲,客户交易结算金的管理问题。(又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每个股民在柜台系统里都有一个资金帐号,上边记录了这个人有多少钱(这个钱的术语叫“客户交易结算保证金”,俗称“保证金”,它们分币种存放,就象一张银行卡,上边都有人民币、港币、美元三个子帐户)。每天清算完毕以后,柜台系统要生成一个客户保证金汇总的金额(分币种)。每天清算人员(一般是财务人员)要把这个重要的数字,记录到财务帐中。

根据中国的客户保证金制度(就是,你要买卖股票必须先有钱,才能买股票;在国外你没有钱也可以买股票,只要3天内把钱打过来就可以),证券公司绝对不能把这部分钱拿去干自己的买卖!那么这些钱,到底放在什么地方的呢?

首先,每个营业部在银行开设有专门客户保证金存款户头。这个户头可能有多个,规定每个银行一个,但具体情况要看银行业务人员是否有本事揽到这些证券保证金存款;这些户头是所谓的对公存款户头(银行内部为公司服务的对公存款户头和为个人服务的个人存款户头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公存款的利率比私人存款高,证券公司以个人利率支付利息给股民,而银行以对公存款利率支付证券公司,平白无故吃了一大口利差,暴利呀!

股民银证转帐、或者机构股民转帐划款,都是把自己的钱划到这些“客户证券保证金专用存款帐户”上。

但是,这些帐户上的钱加起来一般都会远远少于开始我们通过柜台系统统计的客户保证金总额。钱到哪里去了?!答案:被证券公司总部拿走了。

是的。虽然证券公司公司总部并不直接对股民发生关系,但它们也会在多个银行开设多个“客户保证金专用存款帐户”(性质与营业部开设的一样)。为了削弱营业部对客户保证金的控制力度(无数的案件都涉及营业部挪用客户保证金存款专用帐户上的钱),证监会要求营业部的客户保证金必须有70%以上要交给总部管理。

OK。每个证券公司都有一个叫“清算中心”(可能与财务部在同一个部门,也可能独立),专门来管理这些总部的客户保证金存款资金。这个部门里有一个权力很大的人,不断的要求营业部把客户保证金转帐过来,或者返还回去。有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