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绿地规划原理

城市绿地规划原理

城市绿地规划原理
城市绿地规划原理

城市绿地规划原理

1. 绪论及相关概念

2. 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

2.1 城市与城市发展?

2.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2.3 城市设计研究?

2.4 城市规划

3. 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5.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

1.1城市的含义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人口数量

产业构成

行政管辖

1.2 城市的产生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产生了城市与农村;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1.3 城市的形成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1. 3.2城市的法律定义

(1)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1,000人;

法国、古巴:2,000人;

美国:2,500人;

比利时:5,000人;

日本: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2)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1.3.3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1.4 城市的发展

1.4.1古代城市

年代划分的区别:

中国:殷商开始——清末(古代)

西方:公元5世纪以前(古代Ancient)

公元5世纪—14世纪(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Renaissance)

公元16世纪以后(近现代Modern)

a.城市与防御要求

西亚古巴比伦城6世纪,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这两重墙间隔12米,大四周城墙又高有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濠。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b.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为铜雀园,正中为举行典礼的宫殿,其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庭,再向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一戚里;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C.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以皇宫为中心布局;

西方:古代:以神庙、市政厅、议院等为中心布局。

中世纪:以宗教建筑为中心。

d.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城市发展非常缓慢,中世纪后,随着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特别是16世纪新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刺激了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数目也有增加,但规模仍不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会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

欧洲罗马帝国盛期,地中海沿岸尽为罗马帝国统辖地区。很早这些地区就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中世纪时期,一些海港城市、通航河流的重要渡口和交会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

1.4.2近代城市的发展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a.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实际上这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它使人们开始摆脱依赖风力、水力等天然能源的局面。

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人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b.城市布局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产业革命改变了作坊制生活方式,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分开——上下班生活方式——居住区与生产、工作区分开。

工业发展,产业的部类也增多,工业需要大量的原料,产品要运输至外地,原料及产品均需要储运,就出现了城市仓储用地。

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应运而产生了许多新类型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经济活动的增加、金融机构的产生,城市中又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

b. 城市布局的变化

火车、轮船的出现,成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头均有着自己的用地选址要求。大大地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19世纪末汽车逐渐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对原来马车时代的道路系统也带来很大冲击;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很大变化。

城市的类型也有增加,出现了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或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等。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

c.城市与环境

城市面积的扩展,市民与城郊田野的距离增加,城市愈大,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距离愈远。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也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的种种优点和乐趣。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

c.城市与环境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必然排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其中有一些有害的排放物,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致使城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伴生了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d. 科技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使城市的产生带来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流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d.科技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灯、电话、煤气、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污水处理系统……等技术上的不断改进,使城市的物质生活达到很高的水平。学校、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娱乐设施的集中也使城市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社会使城市高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的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及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城市规划中不断地解决,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1.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重建及发展的城市规划,其中也不乏一些创新的思路;至20世纪50年代中,世界范围内经过了经济恢复,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至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

1.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城市的集中发展虽然在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某些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但同时出现城市远离自然,城市的建设及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使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必然会带来一些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大气及水质的恶化、热岛效应、人口的拥挤等等。所以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如在郊区建造卫星城,英国的新城运动等。

城市的对外交通发展也有很大变化,机场及航空港与火车客运站一样成为城市“大门”。国际经济的全球化,使海上货运有很大发展,船体的大型化、集装箱化,使城市及大型工业靠海发展致使港口城市的结构布局发生变化。

1.4.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的发展,使一些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更大,如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地区、西海岸城市带,日本的阪神地区,英国的东南部地区(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欧洲中部地区(德、荷、北、法)等等。中国的城镇密集地区有以上海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广卅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辽南地区、成都地区等。

1.4.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及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渐渐发展到对环境的破坏,也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们在严酷的事实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的现实,在199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召开的政府首脑会议上发表宣言,提出了关于持续发展的号召,规划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把环境与城市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规划之中。

1.5 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1.5 城市化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市化历史过程1

18世纪在西欧开始的产业革命,出现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

农民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用地扩大,把周围的农田变成了城市,村镇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又发展成为大城市。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历史过程2

这样的历史进程各个国家是不一致的。英国在19世纪末即进入稳定期,美国在20世纪初城市化进程最快,现已稳定。我国至20世纪末尚处在初期阶段,在21世纪城市化速度将加快。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2.城市规划思想史梳理

主线…文明背景——规划思想——空间实践

主流思想演变:中西

2.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儒道为核心

周礼——儒周易——道

周易

八卦占卜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的温床,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模仿上天、效法大地

《吴君志》记载,春秋时(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建都阖闾(今苏州),大臣伍子胥筑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大城,有陆门八,象天之八风,水八门,以法地之八卦。”“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

星相学运用到地面上观察自然,就是一种“形胜学”

追求物质空间的精神内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形而上者为理,形而下者为气,理在气先”

精神与物质

儒道为核心规划思想发展阶段

(夏商)周——基本形成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完善

(1)分区明确。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左建宗庙,右置社稷。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隋唐及两宋——第二次完善

整体性强,中轴突出

城市总体布局遵循轴线与对称原则,由遥遥相对的明德门、承天门、朱雀门等城门,宽达155米德朱雀大街、宫殿建筑群等形成一条南北向轴线,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城门、坊里、市、道路和其它重要建筑物作对称布局。全城为极为规整的棋盘式格局。

元明清——成熟体制

2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

近现代: 文艺复兴绝对君权资本主义初期1900左右——二战前二战后——1960左右

后现代: 1960左右——1990左右1990左右——今,全球化与网络化

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论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

适宜人居的城市人工自然系统。

●1、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概况

●2001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成的强制性内容。

●2002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颁布。

●2、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 2.1国外园林城市绿地发展

●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

发源地为19世纪的英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1969年,麦克哈格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叠加法分析评价环境状况。

●拉尔鲁、特纳提出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绿绿地空间系统的四种配置方式和六种绿地配

置形态。

●1986年福尔曼《景观生态学》“斑块—廓道---基底”。

●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绿地系统规划至少包括:

●现存生物空间

●恢复受到破坏的生物空间

●创造和完善生物空间系统

●早期只考虑土地特性和环境美化

●20世纪上半期“服务圈学说”应用

●20世纪20年代制定的《东京公园计划书》提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功能绿地模式

● 2.2国内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1985年合肥市的环城绿带建设,开创我国“以环串绿”的绿地系统先河。

马世骏教授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

1990年,《城市规划法》

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概念

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绿化系统规划

1992年,《城市绿化条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绿地系统规划的学科和理论框架探索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绿地规划成果

●方兴末艾的实践活动

● 2.3发展趋势

●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向网络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

●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

●将森要引进城市

●高新技术的应用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对象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分类体系和绿化指标体系尚不十分完善

●城镇密集区域面临“大城市区域”扩展、“城乡一体化”加速

●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

●新理论、新成果的吸收,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有待加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对象:

●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与主

要内容、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指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与基本原则、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与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

●二是重点研究专项园林绿地。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术语与概念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

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

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绿化:城市中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休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活动。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休憩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

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园林绿地面积: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

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的总和。

●绿地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园林绿地总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人均绿地面积:市民平均可分享的绿地面积,即每人平均可拥有的绿地面积(单位:

m2/人)。

●三维绿量: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m3)。三维绿量

是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的立体绿量。

●绿化覆盖面积:在城市一定范围内,所有乔木、灌木、地被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垂

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园绿地面积之和。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市民平均可分享的公园绿地面积,即每人平均可拥有的公园绿

地面积(单位:m2/人)。

●公园服务半径:公园为市民服务的距离,即公园人口到居民住地的距离。

●楔形绿地:从城市外围沿城市辐射线方向插入城市内的绿地,因其在城市平面图上

呈楔形而得名。

●城市绿线:规划的城市绿地的外围边界线。它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已经建成

的绿地、已经规划但未建设的绿地和以前没有规划但拟在规划修编时新增加的绿地等。

●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

的地域界线。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当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体,划定城市蓝线,并明确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的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蓝线规定城市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

和控制指标,并附有明确的城市蓝线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

建筑控制线。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城市道路网: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一定的密度和适当的

形式组成的网络结构。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千米城市用地上拥有的

道路长度。

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1.1 城市绿地规划的性质

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分为多个层次。具体包括如下:

1.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属城市总体规

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该层次的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绿地在总体规划层次上的统筹安排。

2.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称“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它是对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

划的深化和细化。

3.城市绿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设计;城市绿

地的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4.1.2 城市绿地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重点解决在规划中给出的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目标以及规划城市绿地类型、定额指标、空间布局结构和各类绿地规划、树种规划及实施规划的措施等重大内容。

2.保障城市各项绿化建设措施得以顺利地实施

3.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1.3 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

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方面。具体包括如下:

1.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

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2.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

化的空间布局。

3.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6.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建设的措施。

7. 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

8. 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

9. 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措施。

10.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4.2.1 分类方法

(一)按服务对象分:1.公共绿地

2.私用绿地

3.专业绿地

(二)按位置分:1.城内绿地

2.郊区绿地

(三)按功能分:1.文化休息绿地

2.美化装饰绿地

3.卫生防护绿地

4.经济生产绿地

(四)按规模分:1.大型绿地:指面积在50公顷以上者

2.中型绿地:指面积在5~50公顷者

3.小型绿地:指面积在5公顷以下者

(五)按服务范围分:1.全市性绿地

2.地区性绿地

3.局部性绿地

(六)按功能系统分:1.生活绿地系统

2.游息绿地系统

3.交通绿地系统

4.2.2 国外绿地分类

(1)德国

郊外森林公园、市民公园、运动娱乐场、广场、分区公园、交通绿地

(2)美国

游戏场、邻里运动场、地区运动场、体育运动中心、城市公园、区域公园、海岸、野营地、特殊公园、文化遗迹、空地、保护地

(3)前苏联

日本

日本

4.2.3 我国绿地分类标准

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CJJ/T85—2002]

[J185—2002]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参与城市建设用地

的平衡;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这部分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平衡。

4.2.3 我国绿地分类标准

G1 公园绿地(public park)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G11 综合公园

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G111全市性公园

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G112区域性公园

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G12 社区公园

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G121 居住区公园

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为居住区配套建没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5~1.0km)

G122 小区公园

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3~0.5km)

G13 专类公园

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

G131儿童公园

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没施的绿地

G132动物园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

G133 植物园

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

G134 历史名园

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

G135 风景名胜公园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

的绿地

G136 游乐公园

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G137 其他专类公园

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包括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G1 公园绿地(public park)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G14 带状公园

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没施的狭长形绿地。带状公园的宽度受用地条件的影响,一般呈狭长形,以绿化为主,辅以简单的设施。

G15 街旁绿地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G2 生产绿地(Nursery)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G3 防护绿地(Green Buffer)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G4 附属绿地(Attached Green Space)

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G41 居住绿地

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

G42 公共设施绿地

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G43 工业绿地

工业用地内的绿地

G44 仓储绿地仓储用地内的绿地

G45 对外交通绿地对外交通用地内的绿地

G46 道路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

G47 市政设施绿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G48 特殊绿地特殊用地内的绿地

G5 其他绿地(Other Green Space )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

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几大特征:

1.以绿地的主要功能作为分类的根本依据

2.取消“公共绿地”的传统称谓,启用了“公园绿地”的称法

(1)充分体现绿地的功能和用途

(2)适应绿地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3)具备一定的延续性和协调性

(4)建立国际间横向比较的基础

3.采用分级混合型分类代码

4.3.1 城市绿地系统指标作用

1、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

2、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

3、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

4、统一全国计算口径

4.3.2 影响指标因素

1、经济:国民经济水平;

2、城市: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3、自然条件:

城市自然条件、城市所在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条件;

4、城市现状:

城市用地的分布现状、城市中的已形成的建筑物、绿地的现状及基础。

4.3.3 城市绿地系统指标的确定

1、国外城市绿地发展水平

2、我国城市园林绿地水平;

由于历史及其他各方面原因,我国的城市绿地面积普遍较少。

3、城市绿地指标的制订;

A、城市环境保护科学提出的要求——科学依据

B、从游览及文化休息需要考虑——游憩功能

4.3.4 城市绿地系统指标的计算

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之和。

4.3.7 几项城市绿地系统指标计算方法

A、公园绿地

(1)在我国的园林绿地中,一般建筑物、构筑物占全园用地1—7%,道路广场3—5%。(2)园林绿地范围内的水面,不论面积大小,如不属于城市水系用地面积中,而又起公共绿地游憩作用,应作公园面积计入。

(3)紧邻市区的大面积风景区中的游览区,实际上起着城市公园的作用,可以计入公共绿地面积内。

B、居住区绿地

a 、江苏省颁布的居住区绿化标准中规定: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30% 旧区改造绿地率>25%

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人

b、1、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2、全市“园林小区”占6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C、专用绿地

①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商业中心>20%

②机关、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文化娱乐场所>35%

③生产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厂>30%(且必须建宽度>50m的防护林带)

D、道路绿地绿化

(1) 1997年国家道路绿化规范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40%

红线宽度>50米绿地率≥30%

红线宽度40-50米绿地率≥25%

红线宽度<40米绿地率≥20%

(2)1、城市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2、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具有本地区特点。

4.3.8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2)

1、组织管理(10分)

2、规划设计(10分)

3、景观保护(8分)

4、绿化建设(30分)

5、园林建设(12分)

6、生态建设(15分)

7、市政建设(15分)

8、特别条款

4.3.8 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其他相关的指标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1、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

2、生产绿地面积不低于建成区总面积的2%,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

3、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

4、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5、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内;

6、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改造旧居住区的绿化面积也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4.3.10 其他相关规定

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中.对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0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

? 4.4.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 1.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 2.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 3.相关各类规划成果

? 4.当地现状基础条件

? 4.4.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 1.地带性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多样性原则

? 4.规划实施原则

4.5.1 布局原则

1、均衡分布、比例合理

2、指标先进

3、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

4、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

5、分割城市组团

4.5.2 布局模式

点状,环状,网状,放射环状,放射状,楔形,带状,指状

4.5.3 布局形态优缺点

(一) 块状绿地布局

特点:(1)对构成城市整体的艺术面貌作用不大

(2)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的作用也不显著

(3)居民使用不便

(二) 带状绿地布局

这种布局多数用于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

特点: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三) 楔形绿地布局

凡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

特点:(1)能达到城市通风条件

(2)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

4.5.3 布局形态优缺点

(四) 混合式绿地布局

前三种形式的综合,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

优点:(1)可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

(2)有利于小气候的改善;

(3)有助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

(4)有利于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的艺术面貌。

绿色网络布局定义

绿色网络通过绿色廊道、楔型绿地和结点等,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纳入绿色网络,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景观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同时把城市环境代谢作用从营养结构的直链模式转变为区域环境的分解循环代谢模式,即营养结构的环链模式。绿色网络布局优点

a、绿色网络布局能够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性;

b、绿色网络布局能够使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

c、绿色网络布局可以在城市出现灾害的情况下形成避灾与救灾的通道;

d、绿色网络布局具有很强的延展性。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年版修改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主要技术内容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对原规范中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要求不协调的技术条文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措施的条文。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术语 2.0.19A湿塘wet basin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2.0.19B雨水湿地stormwater wetland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径流雨水水质和洪峰流量控制目的的湿地。 2.0.19C植草沟grass 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2.0.19D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l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2.0.19E生态护岸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 3基本规定 3.0.12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城市绿地中的大型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必须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 【条文说明】本条款的后半部分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而新增的,明确了城市绿地内的所有海绵设施必须有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3.0.14城市绿地设计宜选用环保材料,宜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雨水等资源。 3.0.15城市绿地的设计宜采用源头径流控制设施,满足城市对绿地所在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条文说明】在城市绿地设计时应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于绿地年径流总量的控制要求,协调落实好源头径流控制设施。3.0.15A海绵型城市绿地的设计应遵循经济性、适用性原则,依据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系、径流现状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海绵型城市绿地的设计应首先满足各类绿地自身的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游憩功能,根据不同的城市绿地类型,制定不同的对应方案; 2大型湖泊、滨水、湿地等绿地宜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3应优先使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的源头径流控制设施;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应与城市绿地的总平面、竖向、建筑、道路等相协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条文说明]GB 50420-2007(2016年版) 目录 1总则 3基本规定 4竖向设计 5种植设计 6道路桥梁 6.1 道路 6.2 桥梁 7园林建筑、园林小品 7.1 园林建筑 7.3 厕所 7.4 园椅、废物箱、饮水器 7.7 园灯 7.9 标识 8给水、排水及电气 8.1 给水 8.2 排水 8.3 电气

1总则 总则 1.0.1 城市绿地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共存,有利人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游憩环境,设计要体现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种设施的安全。 1.0.2 本规范适用的范围: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 1.0.4 绿地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设计标准的规定。 3基本规定 基本规定 3.0.1 城市绿地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为区别“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单项绿地的总体规划统一称为绿地总体设计。 3.0.2 绿地设计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其用地范围既不能超出总体规划范围,更不得被任何非绿地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绿地的出入口设置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流量、标高、附近人口密度、人流量等因素。 3.0.4、3.0.5 城市绿地设计是一项工程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活动.要继承弘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并借鉴吸收国内外绿地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技艺,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审美情趣,不断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个性特色的城市绿地。 3.0.6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化用地面积占总用地比例必须符合法定比例。城市绿地内的水面大小差别很大,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绿色植物种植面积采用按陆地面积大小确定比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

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 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 1.1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改善生态和景观,保证城市绿地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护等基本要求,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绿地设计。 1.0.3城市绿地设计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生态和景观效果,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1.0.4城市绿地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城市绿地urbangreenspace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绿化、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五大类。 2.0.2季相seasonalappearanceofplant 植物及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外观面貌。 2.0.3种植设计plantingdesign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绿地总体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发挥其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 2.0.4古树名木historicaltreefamouswoodspecies 古树泛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本泛指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也指历史和现代名人种植的树木,或具有历史事件、传说及其他自然文化背景的 树木。 2.0.5驳岸revertment 保护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 2.0.6土壤自然安息角soilnaturalangleofrepose 土壤在自然堆积条件下,经过自然沉降稳定后的坡面与地平面之伺所形成的最大夹角。 2.0.7标高elevation 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箅地面至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2.0.8土方平衡balanceofcutandfill 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基本相符。 2.0.9护坡slopeprotectlon 防止土体边坡变迁而设置的斜坡式防护工程。 2.0.10挡土墙retalningwall 防止土体边坡坍塌而修筑的墙体。 2.0.11汀步stepsoverwater 在水中放置可让人步行过河的步石。 2.0.12园林建筑gardenbuilding 在城市绿地内,既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卫具有观赏价值,成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建筑。 2.013特种园林建筑specialgardenbuilding 绿地内有特殊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如动物笼舍、温室、地下建筑、水下建筑、游乐建筑等。 2.0.14园林小品smallgardenornaments 园林中供休息、装饰、景观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设施。 2.0.15绿墙greenwall 用枝叶茂密的植物或植物构架,形成高于人视线的园林设施。 2.0.16假山rockwork,artificialhill 用土、石等材料,以造景或登高揽胜为目的,人工建造的模仿自然山景的构筑物。 2.0.17塑石man-maderockery 用人工材料塑造成的仿真山石。 2.0.18标识singormarker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基本要求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基本要求 一、集会广场 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民间传统节日等活动。这类广场不宜过多布置娱乐性建筑和设施。 集会广场一般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区。这类性质的广场,也是政治集会、政府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如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兰州市中心广场等。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游行检阅、群众集会、节日联欢的规模和其他设置用地需要,同时要注意合理地布置广场与相接道路的交通路线,以保证人群、车辆的安全、迅速汇集与疏散。 集会广场中还包括宗教广场,它一般在教堂、寺庙及礼堂前举行宗教庆典、集会、游行。宗教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祭祀、布道用的平台、台阶敞廊。历史上宗教广场有时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而现代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到市政广场和娱乐性广场的作用。 集会广场是反映城市面貌的重要部位,因此在广场设计时,都要与周围的建筑布局协调,无论平面立面、透视感觉、空间组织、色彩和形体对比等,都应起到相互烘托相互辉映的作用,反映出中心广场非常壮丽的景观。 常用的广场几何图形为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组合。不论哪一种形状,其比例应协调,对于长与宽比例大于3倍的广场,无论从交通组织、建筑布局、艺术造型和绿地设计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因此,一般长宽比例以4:3、3:2、2:1为宜。同样,广场的宽度与四周建筑物的高度也应有适当的比例,一般以3-6倍为宜。 广场及其相接道路的交通组织甚为重要。为了避免主干线上的交通对广场的干扰,在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必须禁止快速干道和主干道上过境交通穿越广场。有时,为了安全、整齐,应规定不允许载重汽车出入广场。 广场内应设有灯杆照明、绿化花坛等,起到点缀、美化广场以及组织内外交通的作用。 另外,在广场横断面设计中,在保证排水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坡度,以使场地平坦。 广场中心一般不设置绿地,多为水泥铺设,但在节日又不举行集会时可布置活动花卉、盆花摆放等,以创造节日新鲜、繁荣的欢乐气氛。在主席台、观礼台两侧、背面则需绿化,常配置常绿树,树种要与广场四周建筑相协调,达到美化广场及城市的效果。 集散广场是聚集、疏散流动人口与车辆的场地。基本有两类,一是各种交通站前广场;二是影剧院、文化宫、公园、展览与体育馆(场)、宾馆等建筑前广场。 集散广场绿地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人口及车辆集散功能的前提下,与主体建筑相协调,构成衬托主体建筑、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的丰富景观。基本布局是周边以种植乔木或设绿篱为主,场面上种植草坪,设花坛,起交通岛作用,还可设置喷泉、雕像,或山水小品、建筑小品、座椅等(图4-3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 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y. 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 city green system pla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

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知识重点: ?1.重点掌握城市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深入了解道路绿地的内容。 ?2.掌握道路绿地个部分的设计要求,各类防护绿地的绿化要求;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绿化则是城市绿地的网络基础。因此,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线状或网状的形式广泛地分布于城市之中,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地,从而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达到调节街道附近地区的温度、湿度、减低风速,改善街道的小气候,美化城市、方便交通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节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 一、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 道路绿地的布置形式取决于城市道路的断面形式,我国现有城市中道路可分为 一板式、两板式、三板式等,道路绿地相应地出现了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 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等断面形式。 (一)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在绝大多数城市均选用此种道路模式。一般次干道、支线道路在10——40米宽的尺寸下,都采用一板两带式,道路横向距离近、障碍少,及经济又实用,管理也便利。 1、优点:简单整齐,占地少,结构简单比较经济,管理方便。 2、缺点: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二板三带式———道路在中间一条绿带隔离下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一般城市主、次干道在40米以上尺寸,为了分离不同车辆混流、车流,提高交通效率,均采用此种模式。 二板三带式 1、优点: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 2、缺点: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 优缺点: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修订公告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局部修订的条文,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 design of urban greenspace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主要技术内容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对原规范中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要求不协调的技术条文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措施的条文。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 术语 湿塘wet basin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雨水湿地stormwater wetland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径流雨水水质和洪峰流量控制目的的湿地。 植草沟grass 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l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态护岸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 3 基本规定 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城市绿地中的大型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必须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 【条文说明】本条款的后半部分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而新增的,明确了城市绿地内的所有海绵设施必须有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城市绿地设计宜选用环保材料,宜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雨水等资源。 城市绿地的设计宜采用源头径流控制设施,满足城市对绿地所在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条文说明】在城市绿地设计时应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于绿地年径流总量的控制要求,协调落实好源头径流控制设施。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绿地设计作业答案

绿地设计作业答案 作业1(第一~二章) 一、试述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 (一)保护城市环境 1、净化空气、水体、土壤:园林中的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有害气体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对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有阻隔和过滤吸收作用,且可吸滞粉尘;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植物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绿色植物能分泌杀菌素,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 2、改善城市小气候:园林植物可调节小环境中的温度,减少温差变化,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有效缓减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小气候得到改善。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声具有吸收和消声作用,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合理布置绿化带,建造防噪声林带等措施,可减低城市环境噪声。 4、保护农田:加工厂区绿化造林,并在工厂与农田之间建造防护林带,对减轻和防止烟气危害农田,保证农作物蔬菜的丰收,有重要意义。 5、保持水土:园林植物可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渗入地中的水量,防止水土流失。 6、安全防护:园林绿地具有蓄水保土、防震防火、防御放射性污染和备战防空等多种防护作用。 7、监测环境污染:利用“环境污染指示植物”的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可监测环境的污染。 (二)文教和游憩功能 1、文化教育功能:城市园林绿地是进行文化宣传、开展科普教育的场所,通过各种展出,可提高人们艺术修养水平,丰富历史和科技知识,陶冶性情。 2、游憩功能:城市公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为人们提供休息、游憩、交往的活动空间,它是人们日常游憩活动、锻炼身体、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场所。 (三)景观功能 美的城市其构成的景观清晰易辨,个性突出,环境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行动轻松,情绪安定,而城市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常起决定性作用。 二、城市景观的五大要素是什么?如何利用它来绿化城市、美化城市? 城市景观五大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城市面貌是一个整体,绿化、美化城市时要有机结合五大要素,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文物古迹,并从道路的走向上多考虑对景、借景和风景视线的要求,重视绿化的装饰作用。 (一)道路 良好的道路景观要有可识别性,必须有连续性和方向性。道路要通畅无阻,道路的宽度、道路两侧建筑的功能及风格要统一。重视道路绿化的重要作用,用绿色植物构成连续构图和季相变化,结合城市特点,形成城市的特有面貌。道路沿线的两个方向应容易区分,有明确的起点有终点,道路端点可以是城市广场、公园、风格突出的城市建筑等,重视城市绿化在这些端点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边界 可利用空旷地、水体、森林等形成城郊绿地,形成边界景观,而最理想的是对现有的自然边界进行保护,使之呈现优美的自然景观。 (三)区域 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其主题的连续性,要创造一个强烈的景观形象,必须对线索进行一定的强化;好的景观规划应该强化其现有的特征,保持其区域特征的统一性。 (四)节点 在道路上的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的节点,可以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在多条道路的集合点上,结合城市广场重点设计、开辟绿地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在中心地带的标志物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进行绿化,成为公园或性绿地以及绿化广场,可强化景观特征,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五)标志物 标志物必须以独特的造型,在大批可能的目标的一个突出因素,标志物与背景有强烈的对比,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形成特色。 一般城市标志物最好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处,对于有开阔水面的城市,利用水面背景标志物往往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城市绿地可分为哪几类?其作用是什么? 城市绿地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综合功能。 2、生产绿地:作为园林绿化的生产基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 3、防护绿地:主要具备防护功能,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4、附属绿地:其功能根据类型和场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有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提供休息活动场所,防护等。 5、绿色空间控制区:提供人们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各种游憩活动、体育活动,同时也是城市附近清洁空气的贮藏所,且为城市创 造防风条件。 四、简述城市绿地布局的形式、目的与要求。 (一)绿地布局的形式 1、块状绿地布局 2、带状绿地布局 3、楔形绿地布局 4、混合式绿地布局。 (二)绿地布局的目的 1、满足全市居民方便地进行文化娱乐、休息游览的要求; 2、满足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安全的要求; 3、满足工业生产卫生防护的要求; 4、满足城市艺术面貌的要求。 (三)布局基本要求 1、布局合理 2、指标先进 3、质量良好 4、改善环境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原理 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绿道调研 一、三山五园整体概况 “三山五园”是位于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三山五园绿道位于郊野休闲环西北部区段,以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为依托,途经八大处、北坞公园、玉东公园、丹青圃公园、海淀公园、北京植物园、昆玉河等,与颐和园、北京植物园、香山公园、西山森林公园等景点相联系,绿道起点是海淀公园,随后到达颐和园、香泉环岛、香山、晋元桥、昆玉河,最后回到海淀公园。“十一”后,近40公里的“三山五园”健康绿道将建成开放。该绿道将串联香山、圆明园等“三山五园”,市民在其间可散步、跑步和骑行。 “三山五园”健康绿道全长38.86公里,此次调研,选取海淀公园附近路段。如下图,此处绿道主要为共享塑胶绿道。 二、三山五园基本情况 三山五园绿道是将北京海淀区的几个散落的历史文化景点相互串联,成为一个整体的三山五园景观系统,便于人们游览与调研考察。经查阅资料,据介绍,“三山五园”健康绿道全长38.86公里,串联万寿山、香山、玉泉山、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等“三山五园”,途经八大处、北坞公园、玉东公园、丹青圃公园、海淀公园、北京植物园、昆玉河等。市民可在绿道内健走、骑行,在休憩中心喝茶、聊天,并可在沿途的游客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园林绿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健康绿道宽约3米,两侧最少有十几米的景观带,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乔木、花灌木及在四季都成景观的树木、地被植物。绿道原则上,3公里至5公里设置一处驿站,15公里左右设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服务。另外,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正在与自行车租赁公司洽谈,引进自行车租赁业务。 健康绿道是指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具有休憩功能的景观道路、绿地以及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所等建立的线型绿色开敞空间,人们可以健身和骑行。今年,本市正式启动健康绿道的建设。重点启动了二环路滨水绿道、海淀三山五园绿道、丰台园博绿道、温榆河滨水绿道、东郊森林公园绿道、延庆妫河绿道等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绿道总长度达200余公里。 三、三山五园整体分析 三山五园绿道在城市绿道功能上属于郊野休闲环绿道体系,主要分布于一道绿隔(按照“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需要用绿化隔离带将北京市中心、边缘集团、郊区城市卫星镇区分开来,绿化隔离地区由此产生。第一道是在城市中心区和10个边缘集团之间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成片的大绿带进行隔离)。 处于永定河生态走廊,其本身的实际功能即人为功能旨在让人们在绿道上进行健康运动即健康绿道,为骑车者和步行者设计的游览慢行系统,机动车不得入内行驶,绿道周边种植绿色植物,隔绝空气污染于此绿道之外。由于绿道兼备普通步行者和骑车者的使用需求,为综合绿道,其宽度在3-5米之间(自行车道宽度不应超过2米),并且使用了环保的软性铺装材料。 绿道两侧所种植物错落有致,多采用乡土植物,如:银杏、旱柳、国槐、七叶树、栾树等,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下会呈现各色景观。根据健康绿道的绿化景观控制原则,在布置绿化景观时要考虑到其绿化的延展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步行者、骑行者的遮荫需求与视觉美化效果,营造游览景观的乐趣性。 调研地点处于红色共享塑胶步行者与骑行者共享绿道内,因此绿道内设有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绿地规划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2.《周礼·考工记》订立一套严格的城邑规划建设制度,即所谓“营国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都城以“前朝后寝”为主体的规划体系的基础。或 中国从周代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城市。大约成书于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雅典宪章以区域规划来代替单独的、孤立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4.田园城市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乡磁体” Town-Country Magnet—城乡结合体。方案: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可分为市中心、居住区、工业仓储地带以及铁路地带。有六条放射大道。 5.安全视距从发觉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能够停车的距离称之为安全视距或停车视距,这个视距主要与车速有关。 6.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 7.绿量 8.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划分出的建筑用地与道路用地的界线,常以红色线条表示,故称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街面或建筑范围的法定分界线,是线路划分的重要依据。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9. 城市绿地系统 10. 《建筑十书》奠定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系统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全面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提出“持久、实用、美观(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 ;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1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建标[l999]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三年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建设部部分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3]285号)要求,由天津市园林管理局主编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CJJ/T82-99,自l999年8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管理,天津市园林管理局负责具体解释。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3]285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 3.施工前准备; 4.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 5.种植前土壤处理; 6.种植穴、槽的挖掘; 7.苗木运输和假植; 8.苗木种植前的修剪; 9.树木种植;10.大树移植12.屋顶绿化; 13.绿化工程的附属设施;14.工程验收。 本规范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归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是:天津市园林管理局(地址: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路44号;邮编:300191)。本规范参加单位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园林局、上海市园林管理局、杭州园林文物管理局、沈阳城建局绿化管理处。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是:陈威、孙义干、王立新、贺振、郭喜东、张启俊、杨雪芝、赵宏儒、施桂弟、黄梅珊、孔庆良 1.总则 1.0.1为了对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全过程实施工程监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城市绿化种植成活率,改善城市绿化景观,节约绿化建设资金,确保城市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城市风景林地、城市道路绿化等绿化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施工及验收。为绿化工程配套的构筑物和市政设施工程,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化工程PlantEngineering 树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等的植物种植工程。2.0.2种植土SoilforPlanting 理化性能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2.0.3客土ReplacewithOut-soil 将栽植地点或种植穴中不适合种植的土壤更换成适合种植的土壤,或掺入某种土壤改善理化性质。 2.0.4种植土层厚度ThicknessofPlantingSoilLayer植物根系正常发育生长的土壤深度。 2.0.5种植穴(槽)PlantHoleandTroug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