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整理资料(全)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整理资料(全)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整理资料(全)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整理资料(全)

第十章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20世纪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理论。尽管它自身有着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但西方大多数国家仍把社会责任论作为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和构建新闻工作者道德规范的理论依据.0。

第一节社会责任论的提出

1942年,时代出版公司的创办人亨利·鲁斯提议:“对报刊自由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一项调查分析。”并有该公司出资20万美元给予经济资助。一年以后,组成了报刊自由委员会(又称“哈钦斯委员会”)承担起对报刊自由的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分析的任务。

在美国一批学者的眼中,报刊自由主要不是一个新闻理论问题,而是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以及哲学的、伦理上的问题。正如该委员会所提交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不负责任的报刊》开宗明义写到的:“本委员会首先回答的问题就是,新闻自由是危险的。”

“新闻自由是危险的”,这正是社会责任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新闻自由是危险的。正是这个危险正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危及资本主义制度。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新闻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

其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得干预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利。

其三,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新闻媒介的种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损害了信息和思想最大的自由流通,进而危害了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危及新闻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各界难以容忍新闻媒介的为所欲为,不断呼吁政府干预新闻媒介。

“新闻自由是危险的”。这个危险不是来自外界对新闻媒介自由的干预,而是来自新闻媒介对新闻自由的滥用。这就是社会责任论倡导者在面临的问题前发出的呼吁。

第二节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前提

自由的定义:社会责任论者认为:“自由就是使用人的行动的权利”。但是实现这种自由需要两个基本前提:第一,没有来自外部的限制;第二,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一、有限制的自由

完全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没有限制的自由只是一种幻想。同样,报刊自由必须以不损害公众的自由为界限。为了报刊自由而损害全社会的自由,这是荒谬的。

二、公众“知的权利”

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应该明确地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报刊媒介的自由。公众拥有获得新闻的权利。即“知的权利”或称“被告知的权利”。“知的权利”是社会责任论的一个核心观点。

三、报刊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处理政府与报刊之间的关系,但社会责任论的倡导者认为政府对报刊自由的威胁已退居次要地位,报刊自由的主要威胁已来自报刊自身,所以社会责任论立足点是约束报刊自由行为。

总体而言,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前提是20世纪世界观出现的是达尔文—爱因斯坦革命,它引起了社会知识界的思想的深刻革命正是在这样新的知识革命和思想革命推动下,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倡导者对报刊自由理论基本概念作了全面的考察。

第三节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1、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失实已使公众对报刊失去信任。

(2)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

(3)新闻要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社会中的所有重要思想观点,无论报刊是否赞同,都应该出现于大众传播机构之中。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这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各集团的冲突。

4、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

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保证每个公民能平等地共同分享信息。社会责任论者还向政府发出了呼吁,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切实保障言论自由。

第四节社会责任论的影响及问题

一、社会责任论的影响:五个方面

1、它作为公众评价西方的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

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批评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2、西方各国的新闻媒介先后都依据社会责任论建构新闻道德自律,以

及同业协会进行自我监督的相互监督,甚至在英国美国等国建立新闻评议会,处理公众对新闻媒介的投诉和新闻媒介的投诉和新闻媒介违反职业道德问题。

3、由于自律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新闻媒介的煽情新闻在一定程

度上得抑止。

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在肯定新闻自由的同

时,注意保护公民的权利,例如隐私权、知的权利(公民的新闻自由权);也影响了议会、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态度,制定了反垄断法等法律。

5、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了

几代西方新闻从业人员。

二、社会责任论的评价:即使在西方,一些新闻工作者对社会责任论的评价并不高。“社会责任论仍是一种理论”,“社会责任论还是写在纸面上的东西,情况并无根本改观”

三、社会责任论的矛盾:报刊的所有制私有性和新闻媒介本身的社会性之间内在致命的不可调和矛盾,难以付诸实践。但社会责任论不但未能正视这一矛盾,相反一再宣称要维护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

四、社会责任论的办法:一是向人的道德、良心呼吁,即对人的理性的呼吁。但又以大量的事实对传统的新闻自由所赖以立论的抽象的人性论和理性观提出怀疑和职责。二是向政府发出呼吁,要求政府有限制的管束媒介。但又竭力保护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

五、结果:所以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第十一章客观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客观主义理论的地位:西方新闻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正义最多的基本理论内容: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报道

第一节客观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一、“政治模式”的主要特征

1、言论为主(政党报纸有明确的政治宗旨,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报纸维护本党派的利益,这也包括攻击与本党观点相左的其他政治团体)

2、经济不独立(政党报纸的经费来源大多是政治团体的资助、津贴。)

3、宣传纸上(宣传是政党报纸的首要职能。)

二、“信息模式”的主要特征

1、新闻为主(在报道内容上,“事实”取代“意见”,“新闻”取代“社论”,完成了由“政论报”向“新闻报”的过度。)

2、经济独立(“便士报”的主要经费来自广告及发行收入。)

3、政治中立(在经济来源上摆脱政党或集团的控制,就可以保证政治立场的独立性。)

补:“便士报”提供的崭新的“信息模式”的作用

(1)为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树立了开拓性的样板

(2)为新闻理论提供了全新观念

(3)确立了新闻在报纸内容上的主题地位,传播信息为新闻事业的基本信息(4)奠定了新闻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

三、“便士报”的致命缺陷

1、原因:巨大发行量、市民读者群以及追求高额利润的经营准则,决定了新闻的软性化

2、特点:片面追求煽情性新闻(凶杀、抢劫、色情、个人隐私等等),写作上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

3、后果:黄色新闻泛滥;社会舆论的指责;社会对硬新闻的需求

四、严肃报纸的典范《纽约时报》

1、经营者:阿道夫·奥克斯

2、内容特点:所有的景荣消息、市场采访、不动产交易和一切政府公告,尤其是一些长而沉闷的新闻(这也是与《世界报》和《电讯报》所不同的)

3、作用:严肃报纸的出现使得“信息模式”真正成为现代新闻事业的代表。

五、客观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1、“信息模式”的推动

“信息模式”从新闻实践方面给客观主义理论以强大推动力,使其产生并逐步走向成熟。

2、保护新闻业自身的有效方法(客观报道手法)

3、客观性原则影响、制约新闻业务(新闻职业准则中最核心部分)

塔奇曼“战略步骤”:(1)提供争论双方的“观点”

(2)提供代表真是主张的确切陈述

(3)直接用引号指明消息来源

(4)首先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4、客观主义理论的内涵

(1)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

(2)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第二节客观主义理论面临的冲击

一、理论上的缺陷(纯客观的客观主义理论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运作过程中至

少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干扰)

1、社会控制:各集团会采用各种形式来自觉或不自觉地给新闻事业施加各种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政府不仅可以依法管理新闻媒介,还可能利用各种特殊权力迫使新闻媒介传播有利于政府的观点)

(2)金融财团(新闻媒介的存在很大部分依赖于广告,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财团有时能够利用金钱魔棒驱动新闻媒介为其效力)

(3)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可以影响舆论,反过来,公众也可能利用舆论力量对新闻媒介的行为施加影响)

2、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意识

新闻报道实际上是记者、编辑对事实的人为加工,记者、编辑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反映事实的机械摄录机

二、实践中受到的挑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冲击: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成功地利用新闻媒介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宣传。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参加了政府的各种宣传工作。其主要方式为:

在政府的国内外宣传机构重任职

在报刊上大量刊登政府和战时宣传的各种宣传材料

各家报社的记者和编辑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掺入战争宣传的内容

2、公关业对客观性原则的威胁:公关活动就是利用媒介的宣传活动。公关从业人员一般都是新闻工作者,这给新闻实践构成极大威胁。首先,公关人员向媒介大量提供公关材料;其次,社会各种团体都设置公共关系部门以接触媒介对外宣传

3、知识界的质疑

新闻业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开始了由绝对客观向相对客观的过渡

4、解释性新闻初露端倪: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报纷纷推出专门评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大新闻的专栏。专栏作家的影响力是通过评述新闻而产生的,新闻从业人员开始以主观意见参与社会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客观提供新闻。一种有别于客观报道手法的新的报道方式——解释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已经运

用,对客观主义理论形成巨大的挑战。

第三节客观主义理论的拓展

一、新新闻主义的冲击

新新闻主义是对客观主义理论的反叛。新新闻主义与客观报道最重要的区别是记者与他的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记者不再置身于事实之外的冷静旁观者、客观的叙述者。

客观主义理论所奉行的在报道中尽量避免主观介入的原则被完全打破。

新新闻主义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系列被传统新闻忽略的内容:气氛渲染、个人情感、对事件的解释、宣传鼓动、各种观点、小说式的人物塑造和描写等。大量文学手法的运用,甚至允许虚构、夸张在报道中出现,是新新闻主义作品更接近于小说而非新闻。

客观主义理论虽然有着种种缺陷,但它在新闻领域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可以被改造,但决不可代替。

二、拓展客观主义理论(对解释性新闻的描述)

柯蒂斯'麦克杜格尔《解释性报道》

麦克杜格尔试图将“保持客观性和描述性风格”与“领悟到迅速发生的新闻事件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潮流的关系的能力”相提并论,前者是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后者指新闻报道的解释性。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客观性和对新闻的主观认识并非是相互排斥的。绝对对立的。

在解释性报道中,对新闻的解释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提供大量的有关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二是报道有关人士对新闻事件的观点意见。

三、客观报道仍是新闻职业的准则

李普曼是客观主义理论的忠实维护者。著《舆论学》

约翰,博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抽样调查了50加美国报纸的编辑。他的调查结果发表在1981年春季的美国《新闻学季刊》上。这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客观性是可能做到的,客观报道仍是新闻职业的准则。

四、追求和接近客观性原则

巴巴拉,菲利普斯经过大量的实地观察、抽样调查个访问新闻从业人员之后,完成论文《客观性的探究:新闻业的观点对社会科学的观点》他认为:从实

践方面看,有五种客观条件限制促使新闻从业人员必然将客观主义理论奉为职业准则。1)缺乏人力、财力和时间。这决定了新闻传播美甲只能快速的传播新闻,失之偏颇、粗浅在所难免。2)避免触犯受众中的某一部分人,以及引起意识形态和社会产生不和的种种问题。客观性是避免这类问题产生的挡箭牌。3)挑选证据和判断真实情况的困难。4)记者在许多领域缺乏专门知识。记者只能客观报道,忠实于他人的看法和判断。5)记者不会将他们自己的经验上升到一般的东西,或将特有的具体的事实放入更为广阔的理论框架里去。他们只能对报道中的事实的客观性负责。

当前,新闻界已经把客观性原则当做是一种理想去追求——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尽可能的去接近它;当做一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不要以自己的偏见去歪曲事实,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当做一种思维方法——尽可能客观地再现事实,而客观性报道则具化为一套操作规范。

五、弥补客观主义理论缺陷

新闻报道中偏见主要有四种原因造成:民族利益、阶级和种族、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

为防止偏见,做到客观,1971年,菲利普斯.亚耶出版《精确新闻学:社会科学方法的记者入门书》,标志精确新闻学诞生。精确新闻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也有研究者从新闻职业化,专业化角度去解决问题,寻求出路。

第十二章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第一节新新闻主义产生的背景及经过

定义:

是一种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

力的刻画细节的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

背景:

20年代客观主义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闻从业人员对客观主义理论产生普遍怀疑;公关业兴起;解释性报道在新闻媒介中地位的确认,动摇了客观主义的根基。

新新闻主义的发展过程:

产生:

新新闻主义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60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叛时代”,新闻报道传统的客观性手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深刻变化,因此,社会对新闻业的新需求激起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应,一种借用注重细节、心理描写的方式,深入现场采访并在新闻作品中加入人物主观感受和感情生活的写作风潮应运而生。

发展:

1、新新闻主义发展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文坛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狂飙,并以此为发端,致使纪实文学浪潮席卷文坛。

2、代表人物有: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汤姆.沃尔夫等。其代表作发表在刊物《纽约》、《村声》、《滚石》、《老爷》等杂志。

衰落:

20世纪70年代初,新新闻主义逐渐隐退,传统的新闻主义报道又在新闻界占主导地位。但新新闻主义还应用于一些杂志的写作和一些戏剧性事件的报道中。注意:新新闻主义为发端的纪实文学狂潮对美国的报刊产生了巨大影响,60年代,写实文学作品占了美国杂志的三分之二,因此,60年代是新新闻主义的黄金时代。

第二节: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新新闻主义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与传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主要理论、写作技巧、语言形式都与传统新闻报道截然相反。

主要特点:

1、记者和他的报道对象,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传统新闻——无偏见的冷静的旁观者

新新闻主义——尽情地、毫不避讳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2、报道大量采用小说技法,形式和风格大都从小说演变而来。

传统新闻——“倒金字塔结构”、语言叙述平实简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新新闻主义——运用小说甚至电影表现技巧。例如:代表作《残忍》,两条线索平行叙述,类似于蒙太奇剪辑手法;汤姆·沃尔夫,意识流写作手法。

新新闻主义写作六项基本手法:

1、采用多个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来描写事件,尽量避免历史叙述法。

历史叙述法:依据时间、空间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一般为平铺直叙,是一种纵向机构方式。传统新闻报道中常用。

新新闻主义的某些作品则倾向于描绘各个场景、各个画面,以此来串联、组合整个报道,也就是截取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重要横断面。认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景画面有着内在联系,最能生动、真实地反映报道对象。

2、“第三者眼光”。

通过一位特殊人物的眼睛来将其所看到的场景如实地传递给读者。包括将这个人物在经历新闻事件时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呈现给读者。

3、充分记录人物的对话。

像小说家一样描写人物语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都体现在他的言谈之中,新新闻主义充分借鉴这种文学表现手法。

4、在报道事件时,用作者的观点来综合材料、安排布局。

5、描写细节,包括记录人物的表情、姿态、穿着、习惯等。

6、合成人物。

把诸多人物性格特点及传闻轶事集中到一个单一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

除此之外,新新闻主义还有如渲染气氛、解释事件、倒叙、反复、预示、悬念,大量使用象声词、标点符号、刺激性语言等手法。

新新闻主义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主义理论的区别:

1、客观主义崇尚理性,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新新闻主义强调用感性认识事物。

2、客观主义认为现实存在主要是一种独立于人们的意识的现象,客观地反映现实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新新闻主义认为现实存在离开人就毫无意义,现实

必须通过人的意识才能显现出来。

3、客观主义认为,人类基本上相同,正是他们的相似性才有意义,因此注重外部世界;新新闻主义则注重描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4、客观主义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没有变化的机械世界;新新闻主义认为社会是充满变化的,变化的动力来自于人的活动。

5、客观主义认为现实必然被分割成一个个小部分才能被理解;新新闻主义强调不能将社会分割成一个个部分予以报道,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新新闻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批判:

新新闻主义者认为客观报道并不能真正地、完全客观地反映事实。

首先,新闻从业人员选择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记者不仅要受其自身主观意识的支配,还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

其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和事实总是存在着部分脱节,被报道的事实总是由主观性的语言叙述,不可能避免地带有叙述者的主观因素。语言的运用是主观的过程,因此语言与事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任何词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感情色彩,这种主观性无论记者怎么努力都无法消除。

新新闻主义否定客观报道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由:完全的客观从理论上讲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所谓客观报道只不过是记者隐瞒了其中夹杂的主观性,这种以客观性面目出现在报道中的主观倾向性对新闻真实性的危害是潜在而巨大的。公开在报道中表明记者的主观性,实际上比客观报道更接近于真实。

第三节对新新闻主义的评价

一、新新闻主义在新闻史上的影响

新新闻主义既是对传统新闻的反叛,也是对新闻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反动。从当前情况来看,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新新闻主义远不足以与客观主义报道相抗衡,但其影响仍不可低估。首先,新新闻主义冲破了传统新闻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诸如“倒金字塔”结构一统天下的条条框框正在被打破。其次,虽然纯粹的新新闻主义作品在报刊上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新闻主义的某些理论及方法已渐渐渗透到现代新闻业中,例如新闻大特写就有许多方面类似于新新闻主义的作品。

二、新新闻主义与主观报道

新新闻主义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观报道有质的不同。

首先,新新闻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传达真实的事实,采访者作为事实和公众之间的中介,尽管他写出了许许多多个人的感受,加入了鲜明的色彩,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更真实深入地了解事实;而主观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作者的个人意图,事实只是这种意图的一个截体。

其次,新新闻主义可以看作一种写作方式,它刻意追求写作技巧,其中当然不乏掺入主观因素,而主观报道则非一种写作方式,它也许是一篇平实简单、毫无技巧可言的纯新闻,但由于作者根据主观意图篡改了事实,因而只不过是一些虚假信息的堆积。

总之,新新闻主义与客观主义是殊途同归的,两者都追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实践证明,新新闻主义的许多理论与方法都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

三、新新闻主义的致命弱点

1、新新闻主义无限夸大了新闻的社会作用。新新闻主义者试图以新闻来担当需

要各个学科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全方位了解世界的任务,超出了新闻基本的功能范围,无疑是荒谬的,也难免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

2、新新闻主义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新闻写作的各个方面。新新闻主义的某些写作技巧只能部

分地运用于通讯、特写等长篇报道中,如果新闻媒介主要刊登新新闻主义者的文章,那么无异于取消了新闻媒介赖以生存的条件——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此外,新新闻主义的某些理论与实践是与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比如合成人物显然违背了真实性的原则。作品篇幅较长,采访写作耗时久,不符合时效性的要求。

真实、及时是新闻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或最基本的要求,新新闻主义的主张违背了这两点,必然要被淘汰。

第十三章: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学”,又称为“公民新闻学”,兴起于21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新闻界,尔后波及西方其他国家,但主要的理论和实践展开还是

在美国。在美国,公共新闻学被称之为“美国新闻理论的第三次革命”或“第四种新闻理论”。

第一节公共新闻学的兴起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罗森(Joy Rosen)教授。

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他还进一步提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围着的人——记者、学者、政治家、市民、左派、右派、中立者……都应该认识到如果市场取代了公共而成为现代社会中唯一的舞台,我们将全部沉沦。”

罗森教授提出的公共新闻学的要点包括了四项基本诉求:

(1)视人民为市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媒体商业的消费者或受众;

(2)帮助本地区社群针对问题而行动,而非仅仅知晓问题;

(3)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眼看着它被破坏;

(4)帮助改善公共环境,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一直致力于倡导公共新闻学,他提出了公共新闻学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对重新树立公共意识的一种期望。

二是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

三是深刻地解析引导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

四是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

五是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重视内容,而不是技巧。

六是培养公共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

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两个关键词:公共利益和民主。

公共新闻学的兴起:

(1)源于新闻界对于自身危机的反思。“公共新闻的概念起始于对新闻与民主处于危机中的共识”。这个危机是指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和对于媒体的逐渐疏远和冷漠。美国参加总统大选的选民逐年下降,在20世纪90

年代,参加大选的选民只有“二战”前的50%,而且与自己社会也渐行渐远。并非公民不关心国家利益、自身利益,而在于他们感到纵使关心也于事无补,无法发挥作用,人微言轻,对政治进程、改革社区生活难有作为。公众对于政治生活和社区生活热情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新闻报道兴趣的减弱。读报的人数在逐年下降,据1995年的一份统计,90年代只有45%的美国人每天读报,而在1965年,这一数字是71%。至于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兴趣逐年衰退,传媒业的应对并不是改革新闻报道,而是以娱乐化来应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娱乐浪潮,从新闻娱乐化到脱口秀、真人秀,从情景剧到怪诞剧,怪招迭出,这使公众更加疏远新闻报道。这引起新闻学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反思。公共新闻学的提出就是这种反思的新理论。公共新闻学的倡导者希望报道贴近公民生活、关乎公民切身利益的新闻来重新唤起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维护自己利益的热情。从而也使媒体尤其是报纸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重新焕发报纸的活力。从这一点上看,公共新闻学是积极的。

(2)公共新闻学的兴起还得益于新技术即互联网的运用。公民可以依据报纸上提供的信息和议题,通过互联网展开网上讨论,在广泛互动中达成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新闻学是植根于互联网的事业。

第二节公共新闻学的理论冲击

公共新闻学,有的学者称之为美国的新闻学的第四种理论模式。

前三种模式:鼓吹模式、托管人模式、市场模式

鼓吹模式:传媒业依附于党政或其他政治团体、宗教、社会运动,成为其宣传机构,传达并鼓吹一种政治主张。在西方各国的新闻史上成为“政党报”时期。

托管人模式:传媒业是公众托管给专业人士经营的一项事业。因此,它必须代表公众的利益,成为公众的“看门狗”。其职责主要就是检测环境、监督政府。传媒业必须及时准确地告知公众信息,进行可靠的和批判性的判断,客观性成为新闻业的专业标准。

市场模式:传媒业以营利为最高目标,并把受众当做消费者,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来吸引观众,最后取悦广告商。

公共新闻学摒弃了鼓吹模式和市场模式,而在托管人模式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大步。它要求记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并要求对信息进行深入的详细的阅读,使公众能理解这些信息的内涵。但是公共新闻学却摒弃了托管人模式中记者仅仅是告知信息的告知者、事件的旁观者和中立者的角色。

公共新闻学主张在一面两种情况下发挥能动作用:

第一,对于是否存在积极的大众参与和讨论,或社区是否正视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议题,记者不应假装保持中立。对自己职业至关重要的某些价值,如言论自由,记者从不声称要保持中立。

第二,一旦公众达成共识以后,公共新闻就可以积极倡导对某一问题的政策性解决方案。

公共新闻学在托管人模式基础上向前跨越一步,却动摇了托管人模式的专业标准即客观性原则。传媒也不再是旁观者、中立者,不再是独立于任何运动之外,而成为社区生活中的积极参与者。可以说,这是自新新闻主义运动以来,客观性原则再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正是客观性原则受到挑战引发美国进而是整个西方新闻学界、业界的辩论。

公共新闻学的局限:

(1)公共新闻学的实践都在美国县一级的小城镇范围内,人口一般都在10万人以下。而许多大城市或州一级行政区域还没开展公共新闻学实践的个案。

(2)与此相一致的,公共新闻学的实践都在城镇一级的媒体(基本上是报纸),

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大报不但不支持,而且成为公共新闻学的最强烈反对者。

(3)公共新闻学实践的议题基本上环绕着民生问题诸如社区安全、邻里关系、吸毒犯罪、环境保护的等展开,也有地方选举案例。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容易达成共识,很少有涉及美国体制性问题,例利润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恐,但至今还没有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个案。

从实践的结果看,美国的公共新闻学运动对于缓解社区矛盾、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建设产生了积极意义。同时也加强了报纸和公众的沟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报纸赢得了社区公众的信任。公共新闻学的倡导者期望以一种新的理论来唤醒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从而赋予报纸新的活力,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公共新闻学的两大盲区:

(1)动摇了客观性原则。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也是传播信息。信息传播必须真实、及时、准确,这是一客观性原则来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新闻媒体是建立再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的。动摇客观性原则就可能导致整个新闻媒体的崩溃。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体的生命线,对它的任何非议都势必引起强烈的反弹,正是这一点,预示着公共新闻学难以有大作为。

(2)低估了社区公式的复杂性。公共新闻学以维护公众利益为诉求,以社区公众的共识为解决社区文体的途径,这个医院无疑是好的。但一个社区,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一个社区因职业、文化程度、种族、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收入等而分成不同的群体,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不同的群体利益。,有些问题容易取得共识但有一些根本就不可能达成共识。公共新闻学只能避重就

轻,设置一些不冒犯群体利益的话题来达成表面上的共识。

另外,公共新闻学还存在一个陷阱,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招牌。某些报纸可以装模作样地设置一些俄引人注意的议程,煽动公众的热情,而对社区建设区没有实际性推进,推挤的仅仅是报纸发行量的提升。

第三节公共新闻学的实践和困惑

实践:

在美国,新闻业界已对公共新闻学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实践,有不少成功的个案。

(1)1993年,纽约州的《夏洛特观察者》日报在报道一场当地居民间与种族分裂相关的冲突时,没有着力去抓取那些很有刺激性的冲突场景和故事,而是对这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报社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报道,所有群体的观点都在报纸上得到了客观的反映。在报社的努力下,居民们开始选派代表组成代理机构,专门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拿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最终使这场冲突没有进一步激化,社会生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2)1994年,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人》发表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新商机以及产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报道,发动公众对县城的建设作广泛讨论,提出他们的诉求、建议、规划,然后再报纸上作及时报道。

(3)1996年,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先锋报》开始了名为“更安全的城市”的计划,他们资助了资深记者理查德深入圣保罗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佛罗格城进行采访并发表了他的观察报道。

困惑:

热衷于公共新闻学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在一篇论文中谈到,对“公共新闻学”最大的困惑是认为这个理论是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因为理论的初创者们没有对公共新闻这个概念给出定义,而且在理论框架上也是比较模糊的。

而有些人则对公共新闻学表现出不屑。《华盛顿邮报》主编Leonard Downie认为这个被称作“公共新闻”的东西,更多的像是报社发展推广部门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记者应该做的事。

但不管人们对公共新闻学持何种态度,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实践探索和学术争议,是美国社会发展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构,它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新的思考和努力。

第十四章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功能的三个不同含义:

1、功能是指新闻媒介本身的、在它和社会互动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2、功能是指新闻媒介的主持人以及社会上方方面面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希望

新闻媒介发挥的作用,或者说希望新闻媒介成为他们的某种工具。

3、功能是指新闻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在社会上实际产生的作用。

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一、新闻媒介的正面功能:

1948年,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威尔在《社会传播与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三大功能:

1、监视环境。

这是指新闻媒介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的功能。

监视环境要求准确、客观、及时。

2、联系社会

是指新闻媒介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付环境的挑战的功能。

这一功能体现为对环境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3、传递文化

是指新闻媒介将社会成员共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经验、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等从社会的老成员传给新来者,使社会的文化传统永久延续的功能。

4、娱乐功能(1975,赖特《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

是指新闻媒介为受众提供消遣和乐趣的功能。

前苏联学者E·普罗霍罗夫的三组职能说:

1、思想职能

2、直接的组织职能

3、文化娱乐性职能

二、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罗伯特·莫顿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认为的负面功能:

1、新闻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失去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

实。

2、新闻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新闻媒介常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甚至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受众精神的麻醉作用。一方面,新闻

媒介让人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另一方面,新闻媒介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行为方式:信息寻找模式、游戏模式、参与模式。

第二节媒介主持人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一、政治性媒介主持人的功能观——宣传功能

近代新闻媒介在创始之初,本以传递信息为其主要功能。后来,随着政论报刊、政党报刊的出现,新闻媒介的消息传递功能逐渐被政治宣传功能所取代。因为这类新闻媒介的主持人大多具有坚定的政治主张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他们的媒介活动首先是政治活动,作为媒介主持人,他们首先是整治活动家。因此,他们势必利用新闻媒体来宣传其政策、方针、观念。拿破仑将《总汇通讯》变成政府的机关报之举,便是一例。

二、商业性媒介主持人的功能观——盈利功能

当今的西方新闻媒介大多是私营企业,在英、美、法、德等国家90%以上的报纸是私人创办的。在美国,私营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台总数的93%,私营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样的新闻媒介完全是商业性的,它们的主持人是名副其实的商人,对于他们而言,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盈利挣钱。

三、其他社会团体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不同的社会成员和团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同样希望利用新闻媒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与媒介主持人直接控制媒介不同,社会其他成员或团体只能间接地影响媒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间接的影响只能凭借媒介的广告功能和公关功能。

1、新闻媒介的广告功能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把过广告进行商品销售服务列为印刷媒介的第四种功能。在西方,广告业主要依赖新闻媒介作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新闻媒介作为商业企业所具有的偿付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广告。

2、新闻媒介的公关功能

一般认为,新闻媒介的公关功能源自19世纪中叶美国的“便士报运动”。这是一场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化报纸纷纷诞生的运动。从这一运动开始到现在,一些公司和组织乘机而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不断宣传自己,为自己公司和组织制造神话,甚至雇佣专门人员,制造煽情新闻,以此来扩大自己公司和组织的影响。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是新闻媒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第一要点。西方学者对于新闻媒介效果的正规的、大规模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西方学者对新闻媒介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即:

◆强效果

◆弱效果

◆强效果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提及中华民族漫长5000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莫非中国近代那风云变幻的60十年,即1840年—191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哦的变革都在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的量变叠加产生了质变。这关键的60年不仅本身十分重要,更是对以后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都起着决定性影响。这短短的60年中,中华民族带给世人无数次叹息和惊喜。 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便是用客观而冷静的口吻,细致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进步在文化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暗藏着这几十年中华民族的挣扎以及斗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大致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事迹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给自己以前对这段时期不够完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许多思考。 首先在宏观方面,该书很好地向我展示了一个研究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角度。该书在前言中就提到,研究和撰述文化史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定义文化,因为广义文化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包,作者选择按照狭义文化来撰写。事实上,无论是何方面的历史研究,都需要事先为自己的研究核心下好定义。马克思·韦伯说过,研究不是停留在自在之物本身,而是我们去赋予其意义。社会科学如是,人文科学更应该如此。为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赋予准确阐释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步。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体例来撰写该书。在面对整体综合和具体领域分门别类两种体例的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将它们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作用,文化自身各个具体领域也是互相影响渗透,需要有宏观的宗论,也需要具体领域的阐述来展示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的布局,让读者既可以整体把握,又能深入各个不同层面,条理清晰。 同时,作者将文化史放在社会整个政治经济大背景下论述,接着再对文化各个细分领域各个击破,有学者评价其“宏观不空,微观不琐”。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研究新闻传播演变的思路。众所周知,新闻学,特别是传播学,都不是简单的可以独立研究的学科,它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性很强,其中许多理论也是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借鉴或演化而来,因此,研究新闻传播的演变,必须要将其跟社会大背景,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其次,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部分内容分析都一遍遍向我强调了,评价历史事实和人物需要

西方文化概论考点汇总

西方文化概论 一、爱琴文明: 是指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国,在公元前17-15世纪达到鼎盛。文化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统称为爱琴文明。 二、荷马史诗: 是指古希腊时期荷马创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作品,作品将英雄传说与神界故事糅杂在一起,向后人展现了一幅波澜 壮阔的画面。它表现了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 社会初期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以及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幸福在人间的入世精神、肯定人的力量和尊严的人文精神。 三: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四、希腊悲剧:它反映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其核心是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而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特点典型地体现在对人的自然形体和现世生活的肯定和赞美之中,这是一种幸福在人间的入世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人定胜天)。肉体和与精神的原始和谐使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悠扬的意境。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典仪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悲剧的主题反映的是悲剧主人公的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命运”)的紧张关系。代表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十三、如何从罗马兵制的变化认识罗马盛衰的历程? 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军队性质的蜕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 早期:公民兵制,即成年公民在战时即士兵,非战时即解甲归田。这种兵制所构成的连队是非职业化的,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因为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荣誉而战。 中期:公元前二世纪末,实行募兵制,罗马军团成为与生产相脱离的职业军队,士兵参军是为了财产而非国家和荣誉,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将领联系在一起。这种兵制动摇了共和国的根基。 后期,雇佣兵制,罗马帝国时期,士兵的构成是外族人和奴隶。这种士兵主要为了统治罗马人而雇佣的,他们掠夺是罗马人自己,罗马人从战争受惠者变成战争的受害者。这种兵制导致了罗马军队战斗力的锐减。 五、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具有什么深刻寓意? “命运”是指某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悲剧中人与命运的冲突没有善恶的明确区分和截然对立,冲突双方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相对于希腊人来说,“命运”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它是一种感性世界背后的抽象的本质或规律,它是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的希腊人所难以企及的。这种“命运”主题的基调是悲壮的、崇高的。 六、如何理解希腊化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帝国的一个文化后果。“希腊化”一词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在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处于埃及和东方的托勒密和塞琉西王国继续推行“希腊化”政策,在东方推行希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果。“希腊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双向文化交流的过程,把希腊与东方在文化上联系为一个相互融通的整体,一方面,希腊文化向东方渗透和扩张,另一方面,东方文化对希腊以及后来的罗马又进行着反向渗透,源于东方的君主专制主义和官僚体制、奢侈放荡的享乐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神秘主义和彼岸主义和宗教信仰渗透到了西方,改变着西方文化的面貌。 七、如何评价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精神? 从表面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在地域上的推广和扩展,但是从实质上看,希腊化时代却是希腊文化精神的衰颓和没落。由于政治的腐败、生活的腐朽、思想的衰竭,希腊文化在此时期开始从崇高向平庸和腐化堕落方向转化,政治上向东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发展,神秘主义和彼岸性宗教精神也渗透到希腊精神之中。八、罗马英雄主义: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不惜牺牲生命的雄浑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九、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功利主义是整个罗马文化的特点。共和其间,功利主义与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联系在一起;帝国期间它与阴谋与贪婪联系在一起,为了私欲牺牲国家。 十、《民法大全》: 它是罗马查士丁尼时代编纂的罗马法的总汇,后来成为中世纪教会法的基本依据,它通过中世纪继续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十一、功利主义: 是整个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功利主义与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联系在一起,因此功利主义焕发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是悲壮、崇高和理想化的。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它与物欲主义联系在一起,呈现出贪婪、麻木、阴险的特征。十二、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包括什么?

新闻事业管理资料

新闻事业管理 一.新闻事业管理 含义: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是由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社、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专门机构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图片、新闻期刊、新闻电影等传播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基本特征: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 拥有专业的新闻传播人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公共产品 含义: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种类: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特征:①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②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环保。 三.私人产品:是指消费时可以分割,购买时可以独享。采用直接支付手段购买的产品,例如衣服食品等。 四.媒介作为事业和企业的不同属性------ 媒介作为事业单位的属性:

A.媒介资产均归国有,媒介行为要对党和政府负责 B.媒介是党和政府宣传部门,媒介领导由上级任命 C.企业以新闻宣传为主要职能,没有盈利目标,各项福利由媒介自身承担 D.媒介组织架构参照党和政府部门,只注重内部的管理活动,无须开发市场和营销活动 E.媒介只生不死,没有破产或被兼并的后顾之忧 媒介作为企业单位的属性: A.媒介实行多种所有制,媒介行为既要对党和政府负责,也要对出资人负责 B.媒介实行公司制 C.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住房养老医疗实行社会化 D.企业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 E.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谋求企业的扩展,也可以破产或被兼并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 五.1949年12月,全国第一次报纸经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报纸企业化经营方针。 六.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论述) A.从计划经济观念到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 B.从单兵作战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转变 C.从等靠要到自主经营的转变

(全新整理)10月新闻事业管理全国自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事业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066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新闻单位后勤管理改革应该实现一种转变,即实现() A.经营服务型向福利服务型转变B.“小而全”向“大而全”转变 C.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D.“大而全”向“小而全”转变 2.对企业有利的企业生产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 A.企业生产能力小于社会需要B.企业生产能力等于社会需要 C.企业生产能力大于社会需要D.企业生产能力与社会需要相匹配 3.报纸实现“商业化”的标志是() A.发行收入超过印刷收入B.印刷收入超过发行收入 C.发行收入超过广告收入D.广告收入超过发行收入 4.就报纸而言,受众选择传播媒介或然率公式中的报偿的保证,可以分解为若干因素,其中之一是报纸的() A.编排内容B.定价方式 C.编辑形式D.发行方式 5.对新闻单位来说,最根本的公共关系措施是() A.积极发展社会联系B.大力开展公共服务事业 C.切实履行社会责任D.热情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6.我国新闻单位职工工资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体现职工能力和资历的工资是()A.职务工资B.工龄工资 C.基础工资D.级别工资 7.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化播出的最大特点是节目播出的() A.定量、定人、定期B.定人、定时、定量 1

C.定时、定期、定人D.定期、定时、定量 8.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或然率公式,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的() A.价值规律B.最省力原理 C.效率原则D.最优化原理 9.广义的新闻策划指新闻媒体的() A.报道策划B.发稿计划 C.运作策划D.采访计划 10.广播电视节目审查有多种方式,其中被视为节目安全管理重点的是() A.普审B.复审 C.选审D.终审 11.某市有A、B两家新闻单位,按照公共关系学的观点,新闻单位A是新闻单位B的 ()A.公众B.兄弟单位 C.主体D.同行单位 12.我国新闻单位内部组织机构一般分为三大系统,其中发行部属于() A.编辑系统B.经营系统 C.行政系统D.党务系统 13.国际上流行的视听率测量方法有四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 A.挨户访问B.电话访问 C.日记调查D.仪器测量 14.报纸经营状况的试金石是() A.读者拥有量B.报纸的公告销量 C.报纸发行量D.报纸的总发行量 15.在我国新闻单位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中,体现了编辑业务和经营管理业务相分离的是 ()A.党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B.编委会领导下的社(台)长负责制 C.社(台)长、总编辑双首长制 D.社(台)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分工负责制 2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3000-前1450年,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图带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曾向希腊半岛、安纳托利亚的沿海地区和爱琴海诸岛进行文化辐射和殖民活动,并于埃及和地中该东岸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500-1100年,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迈锡尼文明是由一直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立,因此迈锡尼文明实际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 二者对比:(1)迈锡尼文明不用于克里特文明的是迈锡尼本身充满好战气息因国防需要,宫殿建于山丘顶部,而艺术多作与军事有关的题材(2)文字:克里特文明:象形文字;迈锡尼文明:泥字版书(楔形文字的特点) 2.希腊神话的基本特征: 希腊神话以形态优美、谱系分明而著称,希腊神话的神谱不仅仅是神的家族史,同时也反映了希腊人的宇宙生成观和自然观,神的衍生和交替也就是自然过程的发生和演进。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一个基本特征。 希腊神话的影响: 希腊神话反映了希腊的文化渊源;反映了希腊的生活习俗与精神意趣;反映了希腊人对自己的历史溯源;反映了希腊的历史的重大事件 3.希腊城邦制:早期的一种国家类型,以古希腊国家最为典型。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特点:(1)小国寡民(2)多数以一个设防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3)具有一个小范围的,极端封闭的公民机制 4.希腊悲剧特点:(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体,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图景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氛较为悲壮,凸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姓同性。希腊悲剧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以命运作为永恒的主题。希腊悲剧表现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它揭示了潜藏在个体(英雄或神)意志背后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悲剧通过激起人们内心的怜悯和恐惧而导致情绪的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5.希腊喜剧特点:喜剧源于酒神庆典后街头白发的歌舞狂欢表演。与悲剧相比,喜剧更具有即兴性,况且喜剧往往显得散漫、粗俗,但却更加反映了普通民众真实的思想感情。 6.罗马与希腊文化的精神: 希腊文化:(1)寻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2)激发好学精神与创造精神(3)喜好思想自由或自出思想(4)追求人生享受和现世娱乐的生活情趣(5)笃信人本主义,重视人和人的自身价值(6)崇奉中庸精神 罗马文化的特征:(1)、英雄主义(2)、尚武精神(3)、享乐精神(4)、理性精神(5)、法律意识 7.基督教的两次分裂:东西分裂: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时,基督教也分为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两大支。公元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1054年弥格耳分裂,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南北分裂: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宗教改革)中,罗马公教分裂出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基督教新教诞生 8.什么是十字军东征?原因和影响。 含义: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2

四中国哲学 1 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 (1)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2)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A. 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 (春秋)子产“天人相通” (战国)孟子“天人同流” (汉)董仲舒“天人感应” (北宋)张戴“天人合一” B. 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C. 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内圣外王]:人与社会的关系 A. 概念: “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 “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B. 途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C. 被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2.诸子百家 (1)概念 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 百家--各个学派,在古代常常是混杂统称的。 根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 儒/ 道/ 墨/ 法/ 阴阳/ 农/ 名/ 兵/ 纵横/ 杂家 (2)儒家代表人及其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张 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 道德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孔子 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达”。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 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所以管理国家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的主要意思是“爱”。《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五常:仁义礼智信) 天命:“天命”指天或上帝的命令。 “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 “天”有时可以作为有意志的能赏罚的人格神存在,也有自然含义,即不断运行的自然界。 “命”是支配社会生活的盲目的异己力量。 孔子尊天,但怀疑鬼神,他认为,因为祭神,所以神存在。对鬼神的最好办法是“敬而远之” 中庸:最高的道德。 “中”是“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度量以取中,无过无不及。 “庸”指“不易”。 “中庸”与“和”有联系。容忍种种特殊成分,建立和谐秩序。和谐而不极端。 (辅导班教授特别指出:建立和谐社会自四中全会提出,经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升温,已在国人中取得广泛共识。说明新的领导班子已开始注重传统儒学在当代中国国情的结合。) 孟子 性善:(孟子的根本观念,一切议论的出发点) 人与生俱来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 第一节 1、如何认识古希腊文明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 (1)、地域范围: 古代希腊的概念是一个大希腊的概念,包括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和西亚沿海地区、南意大利地区,甚至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 (2)、时间跨度: 古代希腊文化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A、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文化(公元前26-前12世纪) 黑暗时代(公元前12-前8世纪) B、希腊城邦时代的文化(公元前8-前4世纪) C、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公元前4-前2世纪) 2、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什么文化学意义?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从第一方面来看,希腊神话的神谱不仅仅是神的家族史,同时也反映了希腊人的宇宙生成观,神的衍生和交替也就是自然过程的发生和演进。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 从第二方面来看,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又一个基本特征。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进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兴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第二节 1、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A:神人同形——希腊人的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崇尚完美的形体。 B:神人同性——神与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像人一样会犯错,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拈花惹草。

《新闻事业管理》

1.新闻采编作品分析 欧阳学文 挑选一篇新闻作品进行分析评鉴,字数不少于500字。 赏析优秀新闻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 作者:胡萍 所谓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在我看来是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种吸引既可以是新闻的内在美,也可以是新闻的外在美。不管是会议新闻,还是有关于历史的新闻;不管是经济报道,还是有关于科技的报道,若是能写的深入浅出、鞭笞如理,那便是最优秀的了。 所以,按照我的阅读喜好,这篇新闻报道就让我肯耐着性子读下去。我本是对科技类新闻不感兴趣的人,但是由于这篇新闻报道写的不繁杂、不冗长、不深奥、不官方、不枯燥,我便是为了它而破了一次例的。我想通过这篇新闻报道,我们学习新闻的人也应该借鉴一下,如何把吸引不了读者的新闻写的魅力十足?如何让读者对你的报

道一见钟情、一眼便知? 这就是要采访的深入!把写作的基本方法学熟练! 我具体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这篇新闻作品的导语在结构的安排上,可能会让人产生厌读心理,但事实并非如此。 全文导语共105个字,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个可以删去的字或词语。我们仔细阅读一下,便可窥见个中奥妙。首先第一句: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不仅照应开头,而且还是一种高度的概括,细细品味,其中不乏有设置悬念之意。我作为一个读者,看到这句话的第一感受就是疑惑:我国一直在强调科教兴国,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投入的比例也是逐年增加,记者为何却说“科技创新实为无米之炊”呢?“我省部分县(市、区)”是指哪些部分?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不得不继续读下去。紧接着,记者从切入,通过对某县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采访,记者获知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财政科技拨款的窘境。由此为线索,记者展开采访。

山东省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考试计划

山东省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考试计划 注:本考试计划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编《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手册》(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6月第2版)整理,仅供各位自考考生作为学习参考之用,请以山东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报考简章为准!详情可咨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一、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代码C050218 主考院校:山东财政学院、曲阜师范大学 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708) 3、日语(0840) 4、高级英语(0600) 5、英语翻译(0087) 6、英语写作(0603) 7、英语词汇学(0832) 8、口译与听力(0602) 9、商务英语(0796) 10、政府、政策与经济学(0937) 11、国际商务管理学(0947)12、电子商务概论(0896) 13、毕业论文(9574) 二、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20218,主考院校:青岛大学、山东轻工学院。 本专业共设置13门课程和毕业论文及加考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708) 3、英语(二)(0015) 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51)(含实践) 5、基础会计学(0041) 6、经济学(0800) 7、管理学原理(0054) 8、公共关系学(0182) 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 1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6090) 11、薪酬管理(6091) 12、工作分析(6092) 1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6093) 14、毕业论文(9575) 三、心理健康教育(独立本科)专业代码:B040110,主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 本专业共设置11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708) 3、英语(二)(0015) 4、心理学史(6065) 5、社会心理学(二)(2047) 6、心理学研究方法(6059) 7、公关心理学(0643) 8、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0284) 9、生理心理学(6057) 10、学校心理学(6058) 11、个性心理学(6060) 12毕业论文(9576) 四、文化产业(独立本科段)专业代码:020155 主考学校:山东师范大学 本专业共设置13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708) 3、英语(二)(0015); 4、中国文化导论(4121); 5、文化产业与管理(4122); 6、外国文化导论(4123); 7、文化经济学(4124); 8、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4125)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实践)(2); 9、文化市场与营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洪映萱 审核人:彭怡玢 编撰日期:2008年11月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西方文化概论》课内学时数为36学时,共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西方文化”从起源到发展,所经历的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的发展里程。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只有学习、了解、掌握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更有助于我们吸收其精华,屏弃其糟粕,而不是全盘照搬。对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日趋加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参照、吸收和互补的过程。另外,也可以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它们的发生、发展、成就及文化特点。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本课程所介绍的文化,主要指实物形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科学理论等成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补充相关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阐述。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欧洲文学史”、“西方哲学”、“西方美学”、“西方艺术史”、“科学发展史” 、“宗教学”有密切的关联,与“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也有一定的交叉。 四、教材及媒体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6年版方汉文著《西方文化概论》 可观看有关多媒体资料,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增加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查,它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新闻事业管理自考资料

新闻事业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新闻学边缘学科,是新闻学和管理学的结合,即把管理学理论引入新闻学,用管理学理论研究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 新闻传媒系统:是由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图片社等媒体机构组成的。 新闻单位:是以采集、制作、发布、经营新闻为主要业务的各类组织机构的总称。 事业单位:指接受国家领导,以国家预算拨款为活动资金来源,不进行成本核算、不上缴利润、不缴纳税金的单位。企业编制:即除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属单位编制内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实行招聘制。 聘用兼职:是指新闻单位聘请社会上的传播和管理人才到本单位来从事有偿的智力劳动。 一长制:又称独任制、个人专责制。其特征是领导权力,特别是决策和控制的权力都集中在一个最高领导者手中。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集体领导制。其特点是新闻单位的领导权,特别是法定决策权和控制权由两个以上的领导者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 双轨制:指将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兼有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的特点,其具体实现形式是将决策划分为一般性决策和重大战略性决策。 总编辑负责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新闻单位普遍实行的、来自前苏联的党报管理模式。主要分编委会和党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两种,编委会或党委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总编辑是最高行政首长。狭义的新闻策划:也叫报道策划,是指新闻报道的主体 即采编人员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制定和实 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 动。简而言之,就是新闻编辑部门在一定时期组织报道 的设想和规划。 广义的新闻策划:即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对新闻媒体 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广义的新闻策划不局限于新闻报 道本身,而是包括新闻媒体所有与信息传播有关的行为。 邮发合一:报社将报纸发行业务全部交邮局办理的委办 型报纸发行体制,我国解放初期借鉴前苏联经验而实施, 目的是利用邮局现成的邮件送达网,使之成为报社的“讯 息送达网”。 报纸发行:即报纸经过编辑印刷完成后由印刷厂传递到 读者手中的流通过程。它是报纸实现“双重出售”功能 的重要一环,在整个报社传播活动及经营活动中都占有 至关重要的位置。 多渠道发行:指在报纸发行时,结合自办发行的成功经 验和对邮政发行网络的适当利用,同时开发社会发行力 量,按发行成本低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的发行方式。 发行量稽核: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对报刊所声称 的发行量进行核实,以确保向相关的目标群体及社会公 众公布的报刊发行量真实可信。 我国建立发行量稽核的意义:①发行量是衡量报纸影响 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立我国的发行量稽核制度,可以 使采编等人员集中力量办报,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 读者,从而促进报纸质量的提高。②发行量与报纸广告 价格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我国的发行量稽核制度,可 以使广告客户放心使用经过核实的发行量数据,也可以 使政府管理机构根据这些数据实施管理,从而有利于规 范报纸广告市场。③建议我国的发行量稽核制度,可以 使各家报社公平地进行发行量的比较,靠自身实力拓展 生存空间,促进报业市场竞争的规范化。 有用销量: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有偿发行所售出 的报纸中真正为读者所阅读的那部分报纸的数量。 订阅:即报纸读者预交一定时间的报纸订阅费,由专门 的投送人员在该时间段把读者所订的报纸按期投送到读 者指定的地点。 报社产品成本:是指报社生产各种产品(包括提供劳务)、 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等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出报成本:是报社为编辑、出版、发行报纸所支出的费 用,主要包括员工工资、印刷材料费、编辑费、发行管 理费、设备折旧费等,是考核报社经营管理状况的指标。 发行推广:即报社对报纸发行工作的各种舆论准备行为, 是报纸发行工作的重要环节。 报社发行推广的方法有:①赠送礼品②举办读者参与的 竞赛活动③围绕传播内容进行发行推广④开展投递竞 赛,建立发行员荣誉等级⑤为学龄发行员提供奖学金。 前三种针对报纸编辑人员,后两种针对报纸发行人员。 广告推广:指的是新闻媒介向广告主及代理广告主业务 的广告公司推销自己的广告版面位置或广告时间的手 段、措施及活动,以及新闻媒介在广告受众中树立自身 广告业务活动的良好形象的手段、措施及活动。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 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内容封闭。教育方法机械。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 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4.东西方对于教育内涵的不同理解 东方

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 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 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一方面,人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发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中主要体现在德智体三个基本素质上面。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是什么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提纲以及答案

西方文化概论 第一章爱琴文化和希腊神话传说 一、米诺斯文明 Crete 克里特岛是米诺斯文明的发源地;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摇篮、起源之所在。 克诺索斯王宫————————迷宫 克里特人使用的文字————线形文字A 米诺斯文明史上古文明由西亚、北非向欧洲大陆传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古代希腊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二、迈锡尼文明 (1)迈锡尼文明的缔造者为阿卡亚人。 (2)爱琴文明包括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是古代爱琴海 地区青铜文化的统称。 (3)迈锡尼人的文字————线形文字B (4)阿卡亚人对爱琴海地区的血与火的征服活动构成了希腊 英雄传说的历史愿望。《荷马史诗》征服true。 (5)迈锡尼走向衰落的关键因素:迈锡尼攻陷特洛伊。—— ————衰落。 三、荷马时代(黑暗时代)N (1)特洛伊战争之后,繁荣的爱琴文明彻底衰落了,希腊由此进入了荷马时代。所谓的荷马时代是指公元前1100年——前800年这一段时间,正是荷马史诗反应的时代,故被称为荷马时代。

(2)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构成。两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大的部分。 (3)《荷马史诗》并非出自于一人之手,是古希腊全民共同智慧的结晶。 (4)《伊利亚特》的线索:阿卡琉斯的愤怒。 (5)出自于特洛伊战争的成语典故:木马计传说古代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九年不下,后来用一计策,把一批勇士藏在一只特制的木马中,佯装撤退,扔下木马。 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利品运进城内。夜里木马中的勇士出来打开城门,与攻城军队里应外合,占领了特洛伊城。后称潜入敌方内部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的办法为“木马计”。,阿卡琉斯之踵阿喀琉斯,是凡人泊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赫克托尔弟弟帕里斯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原指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在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要害。。 (6)《荷马史诗》的意义 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的文献价值 希腊神话 (1)希腊神话特点: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人性和神性。 人性:外貌、性格、七情六欲、弱点 神性:代表某一些超凡、超自然力量,控制自然、自然现象;

2014《美学概论》考试复习笔记精华

2014《美学概论》考试复习笔记精华 1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的上卷。 2第一部涉及美感经验形态划分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3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 4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行壮、色彩、声音。 5中国画多以写意为主,“神似”重于“形似”。 6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8从总体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 9劳动美具体体现为劳动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劳动产品的美。 10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是意蕴、意境、典型。 11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12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意识。 13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14研究美学所需要的最基本方法是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法、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心里学的方法。 15西方悲剧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名词解释: 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形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为特点,为标准,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艺术。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显示的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科学实验以及人的衣食住行、交际往来等各方面。 现实美: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它遍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美感经验: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雕塑:是用可塑性材料或可雕刻的材料,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性的艺术形象,以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 形式美:是指美得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得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说唱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将客观事物固有的各种构成要素作为表现手段,在平面或 1

新闻事业管理问答题汇总

简答: 1. 新闻单位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方法: 答:①开展公共服务;②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公益事业; ③揭示社会问题;④发展社会联系⑤发动受众参与,广交受众朋友。 2. 组织机构设置的部门化有何意义和必要性,好处? 答:①有利于通过规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上下级关系来明确责任和权力; ②有利于整个组织内部的沟通交流和控制。 ③有利于对不同的部门工作规定不同的政策,使它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开展工作。 3. 新闻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有哪些基本事实可以说明? 答:①新闻单位是从事报纸生产的经济实体; ②新闻产品是商品,新闻机构从事的生产是商品生产; ③新闻单位所从事的商品生产是全面满足整个社会广泛而复杂需要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④新闻单位具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资金积累的能力,新闻产品生产力可以成为我国社会总生产力的构成部分。 4. 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前检查 答:①节目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有利于安定团结; ②节目内容对敏感话题的处理是否得当; ③节目内容是否贴近社会,反映社会热点及社会变化; ④文艺性节目内容是否健康有益,打斗,暴露镜头的表现是否适当; ⑤节目的技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5. 发行收入系数=报纸发行总收入÷办报收入 P214 办报收入系数=办报收入÷销售总收入 (假如湖南日报广告收入为12亿元,发行总收入为3亿,印刷收入为2亿,从事餐饮、旅游等行业的收入为3亿,求发行收入系数和办报收入系数) 办报收入=发行总收入+广告收入 销售收入=印刷总收入+多种经营收入 1. 广播电视媒体的消费特性。 P227-228 ①视听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消费,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②视听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消费投入,通过购买广告商品间接完成。 2. 发行量稽核制度的作用 P115-116 ①可以促进报纸质量的提高②有利于规范报纸广告市场③可以促进我国报业市场竞争的规范化。 3.受众对XW媒体的接近权的具体内容 P34 ①在报纸的广告版付费刊登意见广告,购买广播,电视的商业节目时间; ②对报纸刊登的一方时见解、批评、攻击的报道、来信、意见广告或在广播、电视中播送的类似节目,另一方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反驳。 ③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免费登载来信和来稿。 5. XW策划要点是 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提出策划的主题,进行目标定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