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样稿

毕业论文样稿

湖南商学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毕业论文


试论湖南省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地位的作用 王 艺
学生姓名 考 专 号 业
010********* 销 售 管 理(本)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长沙市开福区三一大道万煦园 C5-1106 0731-********,84514763
助 学 点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2010 年 2 月



一、研究背景和概述???????????????????????? ?? 04 二、湖南省地区经济的现状?????????????????????? ?05 三、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10 (一)区位优势????????????????????????????? 10 (二)自然资源和人员科技优势?????????????????????? 10 (三)经济快速发展和后发优势?????????????????????? 11 (四)经济总量小,工业发展缓慢????????????????????? 11 (五)开放程度低,省内各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12 四、合理发展湖南经济,提升湖南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关键作用,确立湖南的经济 地位????????????????????????????????? 12 (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12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 13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 14 (四)打造经济增长极?????????????????????????? 14 五、结论和建议???????????????????????????? 17 (一)湖南不但是农业大省,还是发展中的工业大省????????????? 17 (二)湖南是中西部地区连接粤港澳经济体的桥梁????????????? ?17 参考文献?????????????????????????????? ?17
1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在中西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湖南是连接 中西部地区各省市之间,中西部地区和港澳地区之间的关键桥梁和纽带,文章建议湖南要跟 其他中西部地区一起协调发展,进行经济合作,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 宏伟战略,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劳动力、能源优势跟港澳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相 结合,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互动局面。
关键词
区域经济;经济合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
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role and problems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Midwest reg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Hunan province is a critical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connect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 well as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o regions. The article suggests Hunan should b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and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it combines the resources, labor, energy and edge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ith the capital, technology and marke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Hong Kong and Macau to form 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in the existing division of labor that have an interactive situation.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Economic Cooperation; Grea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The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3

试论湖南省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地位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和概述 1986 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东部地区包括北京、 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 11 个省(市) ;中部地 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 10 个省(区) ;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 9 个省(区) 。1997 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 省级行政区就由 9 个增加为 10 个省(区、市) 。 其中,中西部地区省份面积约为 787.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 82.1%,人口约为 8.04 亿(2007 年人口普查之后) ,约占全国的 60.8%,却仅仅为全国贡献约 40.7%的 GDP 数据(以 2007 的全国经济数据为例—中国统计年鉴 2008) ,而东部发达地区则利用不足 20%的国土和 40%的人口,贡献将近 60%的经济规模。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隐 患。因此,中西部地区如何发展是国家近些年来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2000 年中央提出的西 部大开发战略和 2004 年国务院计划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就是专门为了解决中西部经济发展 问题而定的两大国家重点发展战略。 2000 年 1 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 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2000 年 10 月,中共十五届 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把实施西 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 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2001 年 3 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 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 部署。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 西、内蒙古 1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 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 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 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2004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提出: 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2006 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 “十 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
4

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 作为基础设施薄弱,第二产业(工业)发展缓慢,开放水平不高的湖南省,如何能够伴着国 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快速提升地区经济,是湖南经济界人士特别关注和思 考的关键问题。 二、湖南省地区经济的现状 湖南省地处我国中南部, 它因地处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 湘江贯通南北,故简 称“湘”。湘江之畔,鱼米之洲,湖南又被称之为“鱼米之乡”。湖南北部与“黄金水道” 长江相通, 南面与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的广东省相接, 西面是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扶持 省市——四川和重庆,东面连通江西,因此湖南与粤港澳地缘最近,具有承东接西南联北进 的枢纽地位。2009 年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铁动车组,更是将湖南长沙到广州的距离缩短为不足 2 小时的距离。目前在湘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就是广东,来自香港的外资占湖 南省全部外资的 53%左右,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 湖南省总面积 21.18 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23.01 万公顷。截止 2008 年底,全省 总人口 6845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 3960 万。全省设 14 个地(州、市) ,下辖 122 个县(市、 区) 。2008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 11156.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007.40 亿元,增长 5.3%;第二产业增加值 4933.08 亿元,增长 14.9%; 第三产业增加值 4216.16 亿元,增长 13.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17521 元,增 长 12.5%。财政总收入 1308.55 亿元,增长 1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17.02 亿元,增长 18.2%。 湖南矿产资源丰富,在世界已知的 16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 141 种(含亚种) ,占全国 已发现矿种的 70.18%。已探明储量的矿产 101 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 71.63%。湖南山 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毛泽东、刘少奇等伟人故里,有张家界,凤凰等世界级风景名胜 区。生态资源独具特色,森林覆盖率为 55%。农业资源丰富,水稻和苎麻产量居全国首位。 但是湖南在中部六省(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中,面积第一,人口第 二,GDP 第三,人均 GDP 第四,发展水平处在中游,即使放眼全国,湖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也是处在中下游位置。表 2-1 列出了 2007 年湖南省在中部六省中的数据对比, 表 2-2 列出 了 2006 年和 2007 年湖南省在全国中的经济排名。
表 2-1 2007 年湖南省与中部六省的数据对比 地 山 区 西 面积(万平 方公里)
15
人口(万)
3375
GDP
5733.35
人均 GDP
16945
5

安 江 河 湖 湖
徽 西 南 北 南
13 16 16 18 21
6110 4339 9392 5693 6342
7364.18 5500.25 15012.46 9230.68 9200.00
12045 12633 16012 16206 14492
表 2-2 2006-2007 年湖南省在全国中的经济地位 地
北 天 河 山

京 津 北 西
国内生产总值 2006
7861.04 4344.27 11515.76 4714.99 4841.82 9214.21 4275.12 6201.45 10366.37 21645.08 15742.51 6131.10 7584.36 4670.53 22077.36 12362.79 7581.32 7508.87 26159.52 4828.51 1031.85 3452.14 8637.81
人均生产总值 2006
50467 41163 16962 14123 20053 21788 15720 16195 57695 28814 31874 10055 21471 10798 23794 13313 13296 11950 28332 10296 12654 12457 10546
2007
9353.32 5050.40 13709.50 5733.35 6091.12 11023.49 5284.69 7065.00 12188.85 25741.15 18780.44 7364.18 9249.13 5500.25 25965.91 15012.46 9230.68 9200.00 31084.40 5955.65 1223.28 4122.51 10505.30
2007
58204 46122 19877 16945 25393 25729 19383 18478 66367 33928 37411 12045 25908 12633 27807 16012 16206 14492 33151 12555 14555 14660 12893
6
内蒙古 辽 吉 宁 林
黑龙江 上 江 浙 安 福 江 山 河 湖 湖 广 广 海 重 四 海 苏 江 徽 建 西 东 南 北 南 东 西 南 庆 川

贵 云 西 陕 甘 青 宁 新
州 南 藏 西 肃 海 夏 疆
2270.89 3981.31 291.01 4520.07 2276.7 639.5 710.76 3045.26
2741.90 4741.31 342.19 5465.79 2702.40 783.61 889.20 3523.16
5787 8970 10430 12138 8757 11762 11847 15000
6915 10540 12109 14607 10346 14257 14649 16999
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现在湖南正处于工业化 中期的起步阶段,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比重还是较低,而且上升得比较缓慢。2005 年, 湖南的工业总产值为 4341.88 亿元,居中部第 3 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 2199.91 亿元,低于 河南的 4923 亿元、湖北的 2404 亿元,列中部的第 3 位;其增幅为 15.3%,位居中部六省的 最末位。2005 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 1535.92 亿元,增长 20.6%,其增加值和增长速 度均处于中部六省的第 4 位。可见,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尽 管到了 2007 年,工业增势强劲,但距离中部其他省区(河南)以及全国较发达地区仍有较大 差距,如表 2-3 所示。
表 2-3 2007 年各省区各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地 北 天 河 山 区 京 津 北 西 地区生 产总值 9353.32 5050.40 13709.50 5733.35 6091.12 11023.49 5284.69 7065.00 12188.85 25741.15 18780.44 7364.18 第一产业 101.26 110.19 1804.72 269.68 762.10 1133.40 783.80 915.38 101.84 1816.24 986.02 1200.18 第二产业 2509.40 2892.53 7241.80 3438.58 3154.56 5853.10 2475.45 3695.58 5678.51 14306.4 10148.45 3289.12 第三产业 6742.66 2047.68 4662.98 2025.09 2174.46 4036.99 2025.44 2454.04 6408.50 9618.52 7645.96 2874.88 第一产 业比值 1.10 2.20 13.20 4.70 12.50 10.30 14.80 13.00 0.80 7.10 5.30 16.30 第二产 业比值 26.80 57.30 52.80 60.00 51.80 53.10 46.80 52.30 46.60 55.60 54.00 44.70 第三产 业比值 72.10 40.50 34.00 35.30 35.70 36.60 38.30 34.70 52.60 37.40 40.70 39.00
7
内蒙古 辽 吉 宁 林
黑龙江 上 江 浙 安 海 苏 江 徽

福 江 山 河 湖 湖 广 广 海 重 四 贵 云 西 陕 甘 青 宁 新
建 西 东 南 北 南 东 西 南 庆 川 州 南 藏 西 肃 海 夏 疆
9249.13 5500.25 25965.91 15012.46 9230.68 9200.00 31084.40 5955.65 1223.28 4122.51 10505.30 2741.90 4741.31 342.19 5465.79 2702.40 783.61 889.20 3523.16
1002.11 905.77 2509.14 2217.66 1378.00 1626.52 1695.57 1241.35 361.07 482.39 2032.00 446.38 837.35 54.89 592.63 385.97 83.41 97.89 628.72
4549.42 2840.92 14776.53 8282.83 3966.68 3916.44 15939.10 2425.29 364.26 1892.10 4641.30 1148.27 2051.08 98.48 2964.56 1279.32 417.78 451.82 1647.55
3697.6 1753.56 8680.24 4511.97 3886.00 3657.04 13449.73 2289.00 497.95 1748.02 3832.00 1147.25 1852.88 188.82 1908.60 1037.11 282.42 339.49 1246.89
10.80 16.50 9.70 14.80 14.90 17.70 5.50 20.80 29.50 11.70 19.30 16.30 17.70 16.00 10.80 14.30 10.60 11.00 17.80
49.20 51.70 56.90 55.20 43.00 42.60 51.30 40.70 29.80 45.90 44.20 41.90 43.30 28.80 54.20 47.30 53.30 50.80 46.80
40.00 31.90 33.40 30.10 42.10 39.80 43.30 38.40 40.70 42.40 36.50 41.80 39.10 55.20 34.90 38.40 36.00 38.20 35.40
而且,湖南省内各地市发展同样不够均衡,如果把湖南经济区域划分为“三大经济区” (如表 2-4),这种划分主要依据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东线地区主要是湖南省东部 6 市(岳 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 ;西线地区主要是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 1 州 2 市(湘 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 ,在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文化素养、基础设施等方面 是属于全国比较差的地区;中线五市(益阳、常德、邵阳、娄底、永州)位于东线与西线的 中间地带,在人口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中间水平。其中,东线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 西线地区是欠发达地区,中线地区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中间地带。这种自然 地理状况和人文社会环境导致了湖南东线、中线、西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后果(如 表 2-5 所示) ,其实这跟我们国家区域经济的局势如出一辙。
表 2-4:湖南经济区域划分情况表
总面积 地区 范 围
2 ①
占全省总 面积的百
总人口

占全省总人 口的百分比
2004 年 GDP (亿

占全 省 GDP
8
(Km )
(万人)

分比(%)
(%)
元)
的百分 比 (%)
全省 东线 地区 中线 地区 西线 地区
14 个市、州 岳阳、长沙、株洲、
213278 76248
100.00 35.75
6440.07 2888.55
100.00 44.85
5612.26 3420.38
100.00 60.94
湘潭、衡阳、郴州 益阳、常德、邵阳、 80484 娄底、永州 怀化、张家界、 56546 湘西自治州 注:①《湖南省统计年鉴》 (2001 年) ; ② 湖南省及各市州统计公报(2004 年) 26.51 919.21 14.28 485.92 8.66 37.74 2632.31 40.87 1705.96 30.40
表 2-5:2004 年湖南东、中线、西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表
对外贸易 GDP 地 区 (亿元) 东线地区 中线地区 西线地区 全 省 3420.38 1705.96 485.92 5612.26 60.94% 省百分比 中线占全 30.40% 省百分比 西线占全 8.66% 省百分比 注:资料来自湖南省以及各市州统计公报(2004 年) 9.40% 6.80% 10.11% 60.70% 3.27% 72.10% 43.22% 26.18% 27.95% 74.40% 12.28% 98.00% 值 (亿元) 值(亿元) 产值(亿元) 547.60 499.60 108.65 1155.85 47.38% 1484.13 579.78 150.50 2214.41 67.02% 1388.66 626.57 226.77 2242 61.94% (元) (亿美元) 11841 6481 5286 8714 135.90% 45.92 6.68 1.78 54.38 84.44% 39.30% 34.80% 25.60% 35.50% 110.70% 农业总产 工业总产 第三产业总 人均 GDP 总额 水平 城镇化
东线占全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湖南东线地区、中线地区和西线地区在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 总产值等经济指标上表现出很大的差距。 我们提取人均 GDP 和对外贸易两个经济指标作分析, 东线地区的两项指标远远优越于中线地区、西线地区。 这些差距的原因何在?湖南跟中西部其他省市相比, 跟发达地区相比, 它的优劣势何在? 如何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合理发展,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9

三、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一)区位优势 湖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湖南位居中部,南邻广东,北靠长江,处在南中国 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开放带之间,扼华南交通要冲,是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 部,是承东接西、南联北进的枢纽,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 湘桂、枝柳、石长 6 条铁路干线贯穿东西南北,南昆铁路和京广铁路在湖南交汇。高速公路 通车里程已达 1218 公里,省会长沙可与除怀化之外的其他 10 多个市通过高速公路连接。水 运条件十分优越, 北有洞庭湖沟通长江主干道, 东、南、西分别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穿 过省内腹地, 形成纵横交错的天然航道。现有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两个国际机场 以及常德桃花源机场,怀化芷江机场,永州零陵机场等三个小型机场。邮电通信能力也居于 全国先进行列。 在湖南周围四大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华中经济圈、川渝经 济圈基本形成。湖南处于四个经济圈构筑的大经济环带的核心,可直接接受任何一个经济圈 的辐射,也可以方便地辐射全国。湖南接近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 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乃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流的地缘优势,中心辐射直接到 位,阶梯传导便捷,珠三角的中心辐射必首经湖南辖地,由湖南再向四川、云贵传导,阶梯 传导便捷,湖南处于第一站,能第一时间接受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所受中心辐射影响最大。 (二)自然资源和人员科技优势 除了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之外,湖南省的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粮食等自然资源、 原材料产品产量位居前列。湖南森林覆盖率为 54.3%,居全国第三,水资源总量居中部第一, 水稻和苎麻产量居全国首位,生猪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湖南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在世界 已知 16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 141 种。湖南省常用耕地面积 383.4 万公顷;2005 年,棉花产 量为 18.49 万吨,油料产量为 140.98 万吨,居全国第 8 位。湖南林业资源丰富。2005 年末, 全省拥有林地面积 1152.76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 55%, 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 38.45 个百分点。 全年林业产值为 100.98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6.5%。 湖南是全国的牧业大省之一。2005 年,全省牧业总产值为 834.52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的 40.6%。 出栏肉猪 7500.74 万头, 肉类总产量为 629.96 万吨, 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 8.2%, 居全国第 5 位。 湖南境内河流众多, 渔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5 年, 全省淡水养殖面积为 48.17 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 179.22 万吨,渔业总产值为 138.37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6.7%。 另外,湖南还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截至 2004 年,有 2A 级以上旅游景点 37 个,2004
10

年湖南旅游总收入 371.6 亿元。 而湖南的水稻生产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优良农产品品种,已经形成了自己 的品牌,湖南的稻谷总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一位,湖南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农业发展的潜力 还很大。 最后,湖南还具有一定的科技、人才优势,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较大。全省普通高校中有 两院院士 28 人,湖南有各类科技人员有 91.27 万人(以 2003 年计) ,这些都是支撑经济的强 大动力。 (三)经济快速发展和后发优势 湖南经济增速最近 5 年持续保持在 10%以上,其中,2005 年,全省 GDP 增速为 11.6%, 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5.7%;第二产业增长 13.9%;第三产业增长 11.8%。 2006 年,湖南 GDP 增速为 12.1%,比 2005 年快 0.5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4.8%,第 二产业增长 15.5%,第三产业增增长 12.4%。2007 年,湖南 GDP 增速为 14.4%,居全国第 14 位,比全国平均增速高 3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速 4.6%,居全国第 21 位,比全国平均 增速高 0.9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 18.6%,居全国第 21 位,比全国平均增速高 5.2 个百分 点;第三产业增速 14.4%,居全国第 9 位,比全国平均增速高 3 个百分点。 2008 年,面对国 际金融危机,湖南 GDP 增速保持为 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007.40 亿元,增长 5.3%; 第二产业增加值 4933.08 亿元,增长 14.9%;第三产业增加值 4216.16 亿元,增长 13.3%。根 据目前的数据统计,2009 年的经济增长率依然保持在 10%以上的高位。 相对于上海、香港、深圳等发达地区而言,湖南的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差 距导致湖南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湖南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吸取其经验教 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实现立体式、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如工业建设项目可避免有些 沿海城市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按绿色经济要求来规划实施;其次,可以借 鉴和模仿发达地区先进的行政管理制度和经济运营环境,节省实验、摸索的时间和资源,低 成本实施制度创新;再次,可利用我省与东南沿海的紧密关系,方便地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 技术知识和产品,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此外,我省在劳 动力、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上所具有的较大优势,对发达地区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四)经济总量小,工业发展缓慢 从湖南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还存在一产业偏大、二产业偏弱、三产业偏小的问题。2007 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 17.6∶42.7∶39.7,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 5.9 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比 全国低 6.5 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工业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仍很突出,高耗能 行业增速依然较快。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 67.5%,比 2006 年提高 2.1 个百分点,增速 比规模工业快 2.1 个百分点。
11

(五)开放程度低,省内各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湖南地处内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基本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 规模很小,1951 年,进出口总额只有 948 万美元。改革开放以后,湖南才突破内陆意识的束 缚,经济逐步从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但是因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性差异,对外的经济依 存度依然非常低,2003 年湖南进出口总值才仅有 37.36 亿美元。直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逐步实施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构思,尤其是长株潭一体化的融合,大大加快了湖南外向型经 济的发展,到 2008 年年末湖南进出口总值终于达到 125.66 亿美元。 但是省内各地区依然存在东线,中线和西线的不均衡发展,而且随着长株潭经济核心的 形成,资金,技术和人才加速流向中心城市,这进一步压缩了其他各地区的生存空间,因此 合理调整省内结构布局,充分利用湖南省在全国中的区位优势,协调中西部其他省市一起发 展,与粤港澳协同发展,才是湖南经济得到腾飞的保证。 四、合理发展湖南经济,提升湖南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关键作用, 确立湖南的经济地位 (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早在“七五”期间,湖南省就积极推举以广东省为龙头,建立了中南五省二市(现为六 省三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席会议,并率先在广州市设立了湖南办事处。 “八五”期间,湖南制 订了“呼应两东(广东、浦东) 、开放带动、科教先导、兴工强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京 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带,作为全省开放与发展的重点,建设一条外向型经济走廊。 统计资料显示, 1998~2003 年广东与湖南共实施协作项目 2810 项, 实际到位资金 248.21 亿元,占湖南引进内资总额的 32.92%。其中 2003 年到位资金 125.74 亿元,占全省引资总额 的 37.49%。2004 年一季度已实施项目 613 个,到位资金 61.28 亿元,占引资总额的 43.6%。 目前广东已成为在湘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香港、澳门与湖南的合作也在逐年 加大,2003 年,香港在湘投资 7.8923 亿美元,同比增长 65.5%,占全省外资的 53%;澳门投 资 3835 万美元,同比增长 119%,占全省外资总额的 2.58。同时,湖南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 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湖南在农产品供应、人才和劳务输出、休闲旅游等方面为粤港澳的繁 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然,湖南在与粤港澳的合作过程中,必须立足自我,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龙 头、以企业为主体。首要的是资本的转移,只有产业资本相对集中地转移到湖南具有一定优 势的区域和产业之中,才能有效促进相关产业高速规模化地发展,并再次形成强大的发展动 力。而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恰好具备实现这种外源性资本与本地产业紧密、迅猛聚合的载 体作用。近年来长株潭三市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很快,借助泛珠三角这个平台,将在更广 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有效地带领湖南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 道。甚至有专家提出“9+2(泛珠三角)+10(东盟),借助区域合作,湖南将走向更宽广 ” 地世界。
12

2007 年 6 月 8 日至 12 日为期 5 天的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 在长沙举行,与会各方根据《泛珠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 体目标,深入交流,共同研究积极协商,审议通过了《2006 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 席会议纪要》《关于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意见》《关于进一步加 、 、 强泛珠三角区域市场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章程》 、 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承办方产生办法(修订稿) 》等文件。本届泛 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 “9+2”各方共发布招商合作项目 3280 个,总投资额约 12240 亿 元。 截至 6 月 12 日上午 12 时, “9+2” 各方共签订合作项目 1254 个, 投资总额 3376.2 亿元。 其中,投资额上亿元的项目 616 个,上 10 亿元的项目 61 个;参加大会集体签约的项目 527 个,投资总额 1740.7 亿元。从项目类别看,工业项目 760 个,投资总额 1356.3 亿元;能源 与城市基础设施类项目 127 个, 投资总额 827.8 亿元; 农业项目 91 个, 投资总额 125.7 亿元; 旅游业项目 40 个,投资总额 235.3 亿元;商贸流通类项目 71 个,投资总额 143.9 亿元。从 各省区情况看,湖南省签约项目 797 个,投资总额 1981.1 亿元;福建省签约项目 67 个,投 资总额 75.87 亿元;江西省签约项目 76 个,投资总额 81.55 亿元;广东省签约项目 50 个, 投资总额 300.8 亿元;广西自治区签约项目 50 个,投资总额 66.64 亿元;海南省签约项目 34 个,投资总额 386.1 亿元;四川省签约项目 64 个,投资总额 102.25 亿元;贵州省签约项 目 27 个,投资总额 64.5 亿元;云南省签约项目 85 个,投资总额 347 亿元;澳门特别行政区 签约项目 9 个,投资总额 4.1 亿元。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湖南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省委书记张春贤曾经分析过湖南省发展有三大困 难。一是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占全省 GDP 总量将近 20%,这就带来农村人口多,城乡 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二是湖南城市化率比较低,农村人口分流不充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 作用不够;第三是湖南工业化程度低,虽然已经进入中期阶段,但仍处於这个阶段的初级层 面。其中,工业比重低是湖南三大困难之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湖南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 与中部省份比较, 湖南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差距突出。 从总量上看, 2004 年湖南工业增加值 1781.14 亿元,总量居中部六省的第 3 位,分别比河南、 湖北少 2081.04 亿元和 812.74 亿元;从结构上看,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比全国低 14.3 个百分点,比中部平均水平低 7.7 个百分点。据测算,工业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 增长 0.58 个百分点。加快湖南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特别是规模 工业和特大型项目。 湖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 “把产业集群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 ”这 意味着湖南将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着力扶持装 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
13

化工、林纸加工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壮大 100 家核心企业,新上 300 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 目。到 2010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3900 亿元。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 以经贸为龙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培育具有湖南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改 善商品结构,创造名牌产品,形成湖南商品的竞争优势。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九五期间,是我省对农业投入最多的时期,农村产品结构得到调 整,粮食优质品种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畜牧水产业快速增长。景观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当前,中国的粮食 产量持续减少,2003 年,我国由于播种面积减少 4.3%和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等原因,粮食总 产量为 4306.5 亿公斤,比上年减少 264 亿公斤,减产的幅度约为 5.8%。因此我们要加快农 业产业化、促进龙头企业形成和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基地。发展“订单农业” 、 “创汇农业”“观光农业”来拓宽销售市场,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活力。根据对全省农业产 、 业化经营发展情况的调查,目前,湖南涌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典型,初步形成了多 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展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希望和前景。但是, 农业产业化从全局上看,如今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省应积极参与到中西部和粤港澳的区 域合作中,在农业科学化方面,借鉴区域内其他省市先进市场意识和科技知识,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发展农业的思路。在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方面,努力提高农业商品率, 通过多层次的流通形式使农产品商品化。在农产品产销售一体化、农业管理企业化方面,把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农产 品质量方面,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 (四)打造经济增长极 在湖南版图里,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三角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 40 公里的长 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地总面积占全省 13.3%、人口占全省 18.9%,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 经济区、京广经济带在此交汇,是湖南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区,聚集了全省 90%的科技人员和 80%的科技成果,全省 28 家重点企业集团,长株潭占 3/4,优势明显,极具发展成为大城市群 的基础与潜质。堪称区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 目前长株潭已列入了世行在中国首批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城市群之一,也是国家批 准的两型社会实验田之一。 在此基础上, 利用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力量, 先后编制形成了以 《长 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主导,包括基础设施和产业一体化的 6 个专项规划、湘江生态经济 带和老工业基地改造 2 个专题规划相互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 城市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形成交通同环、电力同网、信息 同享、金融同城和环境同治的格局。交通同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扩建已完工,株洲航电枢 纽工程进展顺利,长株潭地区对外 6 大出口已经形成,三市公路大外环已显雏形,市际交通
14

正在向以城市主干道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电力同网,扩建湘潭电厂,新建长沙电厂,加强城 市电网、农村电网等建设,建成了三市 500 千伏环网、220 千伏双环网络构架。金融同城, 已经实现了银行卡、票据结算和 POS 机、ATM、金融 IC 卡系统的同城化;信息同享,已建成 覆盖长株潭三市,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的传输网;移动电话已 实现资费统一,市话计费。 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凸现。长株潭三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近年 来,三市积极调整各自的功能定位、企业组织和产业发展方向,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正在成长。 长沙提出了“重点加快天心生态新城建设,推动一体化进程在地理空间上的实质性进展”和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 ;株洲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和 “打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产业优势” ;湘潭提出了“东 扩西改”和“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生态休闲中心” 。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 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为 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机电及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这些产业的 产值占当地规模工业的比重都在 70%左右,形成三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新 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长株潭三市 GDP 达 2412 亿元人民币,占全省经济总量 1/3 强, 首次超过武汉;三市城市化率达 48%,位居中部六省前列。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成为拉动湖南经济发展的高速引擎之后, “3+5”城市群的设想随 之而来。 “3+5”城市群是以长株潭为中心、1 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的城市圈。包括长沙、株 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 8 个省辖市,辖 12 个县级市、28 个县、617 个建 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 9.96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5.8 %;总人口 4048.99 万人, 占全省的 59.8%。2006 年, “3+5”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 5644.98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 292.7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 75.3%和 61.3 %,城镇化率 39.6 %。在产业结构上,泛长 株潭城市也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沙在高新技术、工程机械、电子技术产品方面有显著优势。 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株洲则以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为优势。岳阳是中 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和新闻纸生产基地,是正在快速成长发展的电力能源基地和正在 形成完整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益阳定位为长株潭后花园,将积极开发和利用生态、人文、 旅游资源;常德是湘西北工业城市、物流中心;娄底作为重化工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 可定位为城市群的发动机;衡阳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制造业比较发达,可建成城市群的加工 基地。 五、结论和建议 根据前面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认为湖南省在中西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
15

(一)湖南不但是农业大省,还是发展中的工业大省 湖南农产品种类丰富,农、牧、渔业比较发达。稻谷产量全国第一,生猪养殖量居全国 第二。“十五”期间,湖南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并将 工业化置于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湖南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 药、食品加工等十大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是湖南逐步从工业“弱省”迈向工业“强 省”的希望所在。如今,湖南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四大 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品牌效应,株洲电力机车、中联重科、三一重 工、长丰猎豹等旗舰式企业正在不断壮大。几年前,涟钢、湘钢、衡钢在全国同行中还是很 不起眼的“丑小鸭”,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大路货”。它们在兼并重组为华菱集团后, 走专业化分工之路,实现错位竞争,“三钢”联合一跃挺进全国八强。 2005 年,湖南省十大优势行业实现的增加值 1175 亿元,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 17.7 个 百分点;“十五”期间建成投产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及其关联企业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 9 个百分点。 伴随着工业的崛起,湖南人变得自信了。他们不仅要做“天下粮仓”,努力实现国家粮 食基地的崛起目标,还要通过工业园区及优势产业集群的聚集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应自身特 点的现代工业化之路。 (二)湖南是中西部地区连接粤港澳经济体的桥梁 湖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衔接南北。它既可以把粤港澳的一些过剩产业转移承 接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可以把中西部地区的劳务,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加工输出到粤港 澳,同时还能提供优质的旅游资源,从而把湖南打造为粤港澳提供物流、人流、资金流及旅 游等全方位产品的服务平台,全面融合中西部地区和粤港澳地区经济,并以此来加快湖南经 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6

参考文献 [1] 刘昭云.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南工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6 . [2] 廖爱姣. 湖南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合作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6. [3] 赵艳. 汉长昌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及整合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 2007 . [4] 宁鑫.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8 . [5] 周绍森,王志国,胡德龙. “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3,(06) . [6] 熊鹰,王克林,文先明.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 2008,(01) . [7] 覃成林,唐永.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塌陷”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5) . [8] 安虎森,殷广卫. 循环因果、劳动力要素转移与中部地区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 [9] 苏昌贵,魏晓. 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 2006,(02) . [10].文先明,熊鹰. 中部崛起视角下湖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及对策[J].经济地理, 2007,(02) . [11] 彭荣胜. 中部城市群在区域崛起战略中的目标定位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6,(02) . [12] 彭迪云,谢卫华. 湖南在“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作用研究[J].科技广场, 2006,(03) . [13] 曾艳萍. 湖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 [1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年[J].中国统计, 2008,(01) . [15] 周兴.关于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企业技术发.2009,(09). [16] 侯俊军,刘晓.湖南省财政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 (09).
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