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为文章分享:谈业务、流程、IT、质量、运营的关系(徐直军-华为轮值CEO)

华为文章分享:谈业务、流程、IT、质量、运营的关系(徐直军-华为轮值CEO)

华为文章分享:谈业务、流程、IT、质量、运营的关系(徐直军-华为轮值CEO)
华为文章分享:谈业务、流程、IT、质量、运营的关系(徐直军-华为轮值CEO)

谈业务、流程、IT、质量、运营的关系

作者:徐直军华为轮值CEO 公司明确了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如何理解呢?我认为流程化组织建设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价值创造流程简洁高效、组织与流程匹配运作高效、管理体系集成高效、运营管理卓越、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与契约交付的项目文化已经形成。公司从十多年前的IPD、ISC变革开始就在向这个目标在努力,当前在开展的IFS、CRM变革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流程化组织建设这个目标,公司在各级组织中建设了质量与运营组织,这是为实现流程化组织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除此外,还需要公司上下对业务、流程、IT、质量、运营等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为此,特把我在业务管理纲要研讨班上对业务、流程、IT、质量、运营等概念的讲话整理出来,供各位参考。

1 业务流是客观存在的,所有和客户相关的业务流,天然是从客户到客户的

首先,引入业务流的概念,企业为实现价值创造,从输入客户要求开始到交付产品及服务给客户获得客户满意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E2E业务过程就是业务流。业务流是客观存在的,每家公司在设计自身业务流程时都是想办法要找到真实合理的业务流,去适配这个业务流。

只要企业设定了战略,选择了业务模式,就确定了其业务流,不论是否用业务流程来描述和定义,业务流天然存在,所有业务部门都工作在业务流或者支撑业务流的支撑活动中。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总有一条路是最近的。业界的研发流程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后,经过优化和实践,大家现在的研发流程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跟摩托罗拉打交道,跟诺西打交道,跟IBM打交道,发现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研发流程都基本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大家都是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和改进,找到真实客观的业务流,然后围绕业务流客观地建设流程。

所有和客户相关的业务流,天然是从客户到客户的,我们围绕业务流开展工作的时候必

须瞄准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因为我们本来是围绕客户创造业务价值,不能脱离客户。

识别业务流非常关键,在流程、IT、质量与运营工作中,业务流是一切工作的原点和基础,紧紧的抓住业务流,就不会偏离工作的方向。流程描述的是业务流, IT承载和使能的是业务流,数据是业务流中流动的信息,质量要求依附于业务流,质量管理基于业务流,运营也是基于业务流开展。

2 流程是对业务流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优秀作业实践的总结和固化,目的是为了不同团队执行流程时获得成功的可复制性。越符合业务流的流程就越顺畅。

我讲过两个案例,其一是我们的ITR流程(网上问题处理流程),以前根本不关注客户,所有的问题定级都是基于不同产品不同问题来进行技术等级定级,然后相互吵架,吵得一塌糊涂,其实问题是从客户那里触发的,客户是最急的。我们不去关注问题对客户的影响,以对客户的影响来评价级别,而在内部吵。以前所有做过研发的都和GTS吵过(因为研发有这个考核指标)。

后来网上问题处理流程和IT系统最大的改变是:以客户对故障的定级来定级。客户很清楚其有多少用户被影响了。通过数量、时间、重要性三个要素来定级,根据这三个要素分几档,自动就定级了。然后所有的IT,所有的流程都围绕快速去知道网上发生的问题、快速解决网上问题,所有内部考核的事情先放在一边。流程和IT系统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能考核就考核一下,考核不了就算了。流程IT系统支持公司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知道网上发生的问题,升级上来,快速去解决,其它一切都要让位于这个目的。

其二是交付流程。原来进行LTC变革的时候,问交付流程要不要纳入LTC,我们认为自己的交付流程已经很好,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就OK了。当时交付流程立的是一个优化项目,立足于把原有的流程优化一下就可以了。后来项目组看我们的交付流程,越看越不对劲。第一次项目的CHARTER和后来在3T汇报的CHARTER面目全非,完全变了。其中发现我们的交付流程基本上没有,只有一个项目管理流程和一个站点流程,没有交付流程的,就相当于研发没有研发流程,只有一个研发项目管理流程。

后来终于搞明白了,交付流程要重新整理。刚开始搞的时候没找到方向,不知道交付流程到底该怎么搞?后来我有次看到T-MOBILE自己整个网络部署的端到端流程。我一看,发现这个流程和我们要的不是差不多吗?那我们为何不以T-MOBILE的流程为参考呢?本来网络的部署是客户的事情,我们只是被他们调用的。一个客户从他明确需求开始一直到网络交付运营,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在他们整个流程中完成其中一两个或者多个环节而已。所以我提出我们的交付流程要从运营商视角,从运营商自己的流程来看我们的流程。后来他们再把德电的顾问请过来,再真正从运营商视角来看他从明确需求开始一直到运行维护保障的整个流程,基于运营商视角来设计交付流程。对于欧洲运营商,我们的交付只是运营商整个网络部署流程里的一个环节。而对于马来这些地方的运营商,他们缺乏端到端的整个流程,那我们就需多做几个环节。

这些应该是业务主管最清楚,流程IT部是搞不清楚的。流程是对业务流的一种表现方式。越符合业务流的流程越顺畅。如果流程恰好符合业务流,就不应该再去简化流程。业务流客观存在是5个环节,你一定要缩减到3个环节,或者硬要人为地搞成7个环节,那它一定要回到它的5个环节。所以流程要客观地表现客观存在的业务流。它跟客观存在的业务流越接近,流程就越畅通,越精简,越能体现真实。如果流程与客观业务流背道而驰,不搞流程反而好,要搞全是多余的。像我们以前网上问题处理流程就是多的,全是内部吵架,全是为了内部管理。我们要把真实的业务流理解得越来越透。

另外以前我们把流程和部门捆死,使得我们很被动:部门说改就改,部门一改就得改流程。我们现在流程设计的新思路,是在流程里看不到部门,不与组织直接挂钩,在流程里只定义角色,组织要来承载流程角色。我们强调流程决定组织,就是组织首先要承载流程里面定义的各个角色要履行的职责。同时组织不能跨在两段流程上,不要把组织承载的流程是这边一段,那边一段,要么就一段,要么就两段,不要搞成一边一段。

3 数据是在流程中跑的信息, IT是用技术手段来固化流程

理解了业务流和流程,再谈谈数据。在流程、IT、质量与运营工作中,数据是非常关键

的,但是公司当前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在业务流中流动的是信息,信息的载体即数据,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档),数据即业务流各作业活动的输出。对于每个作业环节来说,其作业的输出需要满足下游的需要,如果一个作业活动没有输出下游所需要的数据,则这个活动就相当于白做了,因为没有达到该环节的质量要求,下游为了补救则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理想的境界就是每个作业环节匹配其独特价值输出下游需要的刚刚好的信息,不冗余,不缺失,满足该作业环节的质量要求。IPD变革虽然进行了十多年,也有力地支撑了公司的发展壮大,但是在早期对数据的关注不够,因此没有系统的梳理产品的信息架构和数据的标准,也没有对业务流中的数据流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没有基于梳理的数据来定义IPD流程各环节的交付件和数据,也没有基于数据流的梳理来定义IPD领域的IT应用架构和接口,导致前期IPD领域的IT和工具建设非常的凌乱,不集成。IPD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对业务流中信息的梳理是流程定义的前提,是IT应用架构定义的基础,也是IT系统开发的前提,主流程集成贯通,本质上是数据的集成贯通。数据管理在流程与IT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因需要对数据给以足够的重视。

数据是在流程中跑的信息。工作中常见的现象是信息的入口没管理起来,使得进到流程中的是堆没用的东西,流程是通的,但因为里面的东西没有价值,从而流程也是没用的。信息很关键,一定要把住入口。

除了流程贯通需要关注数据外,数据还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基础,基础数据不准确,则各种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报告数据也不准确,不能准确的反映业务实质,无法有效的指导经营管理。

IT是什么,IT就是承载业务作业流程并实现业务数据自动传递和集成的使能器。IT承载的是业务流以及数据,IT支撑每一个作业以及作业输出的数据,通过IT实现数据之间的集成,流程的自动化,而不要依靠人来输入、转换数据,因为人是会犯错误的,而IT系统不会,而且效率比人高。因此,流程化的组织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端到端、整个业务流全由IT支撑,使所有的作业、所有的数据都被IT承载,而且从前到后都是集成和自动化的。

IT是用技术手段把流程承载起来,是用技术手段来固化流程,提升流程的运作效率。在IT中跑的是固化的流程,本质上跑的是业务。没有IT支撑的流程容易成为一堆纸,难以执行。

当然不是所有流程都要借助IT,只有用的人多,有效率问题才用IT。如果只是一个部门二三十个人在用,也不一定要借助IT。

4 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质量要求必须构筑在流程中。内控、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是特定形式的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大师Philip Crosby说,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任何业务都是要追求质量的,质量要求必须跟随业务流构筑在流程中。为了让每个环节的交付能够刚刚好的满足下游的要求,就需要定义每个作业环节的输入与输出交付件及其质量要求,并基于质量管理的方法,确保每个作业环节达成质量要求。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策划致力于策划如何达成质量要求,质量控制致力于确保达成质量要求,质量改进致力于如何更好的达成质量要求。为了让每个作业环节知道其作业的质量要求,需要定义质量标准及Checklist。同时需要建设并积累支撑该作业环节达成交付要求的为工具、方法、指导书等使能内容,这些属于支撑作业环节达成交付要求(交付要求属于What)的How to do

部分。

质量分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过程质量如果不构筑在流程中,把业务都跑完了,质量单独在外面存在是不可能的。质量要求也好,质量标准也好,我们要构筑在流程里面,过程质量也有要求有标准,能够得到保证。过程质量有保证才能确保结果质量。基于过程质量的管理能带来结果质量,由于追求结果质量迫使我们到源头来管控过程质量。

内控是内部要求,目的是防止腐败,控制风险。我们最早搞内控的时候,把内控和流程分离。内控在这边搞得热火朝天,流程在那边搞得热火朝天,后来发现存在问题,就把两者合并了。内控就是我们公司内部要求的风险管理和防腐败。本质就两个点:一个叫职责分离,目的是防腐败和财务风险;另一个是关键控制点,在关键控制点要有控制要素和控制程序。

内控也必须构筑在流程中。内控若在流程外,不在流程里,是不可行的。我们原来支撑流程建设的是流程部,支撑内控建设的是内控部,两个部门各行其是。后来发现问题后,我们把流程建设和内控建设部合并。至于SACA、CT干啥?就是跟质量管理一样,看流程执行到关键控制点和需SOD的时候是否按流程内控要求遵从了。

信息安全是内部管理要求,是围绕核心资产进行管理和保护。核心信息资产产生于哪里?是产生于业务流程中的。所以信息安全也要构筑在流程中。以前信息安全管理是修万里长城,修了好多年,防不胜防,发了100多个文件。后来发布了EMT决议,把信息安全的管理思路调了180度,要求不要到处防,不要去修万里长城,首先只防核心资产。要防核心资产,首先要把核心资产识别出来,只有识别出来了才好进行保护,要识别出来及很好地保护还是得基于流程。

信息安全部转变观念,不修万里长城了,把100多个信息安全的文件清得快没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感觉好点了。

同时把信息安全和共享两个职责都放到信息安全部,要求既要抓信息安全,也要抓信息共享,信息安全部的考核指标是既有信息安全,又有共享,这样就好多了。现在到各个部门去看,很少有人反馈说搞信息安全搞得啥都看不到。既然不是核心资产就通通共享,是核心资产就在核心资产保护的环境下也共享起来。通过考核共享率,这样就没有特别极端了,合理多了。要把信息安全构筑在流程中,流程走到哪里,核心信息资产就定义到哪里,保护到那里。核心资产怎么定义?由业务部门来定义,基于流程来定义。

网络安全也是一样的。网络安全我们强调的是产品在各个流程中要具备网络安全的能力、要有防御能力。

5 运营是瞄准业务目标,周而复始地沿着流程转,通过持续、周期性的业务运营管理活动,以达成业务目标。

前面讨论了流程、IT、数据与质量,下面再谈谈运营。所谓运营,就是指业务的运转过程中的连续性循环活动,运营的目标是为利益关系者创造价值。说的直白一点,运营就是流

程和管理体系Run的过程,没有运营,流程和管理体系就是死的(静止的),企业的价值创造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实现业务目标。因此,在一个企业中,运营无处不在,大到一个企业的运营,小到一个基层组织的运营。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运营管理的对象包括业务流程(如IPD、LTC)和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对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的有效管理,以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因此其关注的目标包括:质量、成本、费用、效率/效益、周期/速度、柔性、客户满意等,最终支撑企业的商业成功。

在一个企业中,战略规划流程DSTE是处于最顶层的流程,其将战略规划、业务规划、财经、HR、流程与IT围绕从战略到执行实现有机的集成,以实现组织的业务目标。围绕DSTE 开展运营管理以实现组织的业务目标是运营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称为绩效运营管理。基于DSTE开展运营管理以实现组织的业务目标的基础是基于各业务流程开展的运营管理,如基于IPD、LTC、ITR等流程的运营管理,如在LTC下开展的项目、项目群、项目组合的运营管理,以实现每个项目、项目群的业务目标。在谈不同范围的运营时,可以在运营前面加定语以区分,如项目运营管理、销售运营管理、营销运营管理、知识运营管理、客户满意运营管理等,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将运营省略,如销售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管理、知识管理等,这些管理活动本身就是运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不沿着流程转就不是运营,我们的IPD体系,在运营这块是清晰了,是理解透了,我们所有的业务都是在流程里转。但我们在区域实际上没达成共识,区域有商务管理、销售管理、流程质量、流程管理。销售管理不就是围绕销售流程转的吗,商务管理不是管合同质量的吗?在产品线里这些都是合并的。只要是围绕流程转的,就需有相应的支撑组织,我们的运营组织要全在运营里面,核心是要遵从流程才能转得起来。

遵从流程后发现和业务场景不匹配,作为主管,在自己授权范围内的,就直接优化好;在自己授权范围外,明显看到流程有问题,与业务场景不匹配的,就要去推动优化。当然要先遵从流程之后再提出流程的问题,如果都没有遵从流程就说流程有问题是空谈。如果有人对我说流程有问题,我会问他哪个流程有问题。华为公司流程有问题的很多,你要告诉我那

个流程有问题。只有遵从过流程,围着流程转过你才知道问题在哪里,如果不遵从就不可能知道流程有问题,不可能推动和优化流程。因为你转都没转过怎么知道问题在哪里?

这就是运营,几个目的,一个是沿着流程周而复始地转,其次是在遵从过程中发现有问题时解决或推动问题解决。如果我们真的不是流程的奴隶,而是流程的主人的话,我们会去关注流程到底怎样,关注流程是否符合业务场景,关注我们的流程遵从以后还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公司流程遵从和流程优化的土壤就改善了。

6 流程确定角色,组织承载角色,流程与组织匹配才能运作高效

下面再谈一下我对组织设计与流程的匹配的一些理解。在流程与组织变革中,需要遵循如下的过程:第一个路径是从战略出发,基于战略设计所选择的业务模式,确定主业务流,并识别业务流的关键能力,基于关键能力的差距和优先级确定变革的规划,基于变革,进行流程设计,并基于组织设计原则进行组织设计和流程的匹配。从一个企业的组织与流程架构设计来看,理想的设计应该实现:从水平来看,每个流程在各Business组织间如何实现全球的一致性,从垂直看,每个Business组织如何实现各业务流程的有机集成。主业务流程是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所有组织要么必须工作在主流程中,要么就必须支撑好主业务流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否则,这样的组织就是多余的组织。各职能组织如何参与和支撑呢?项目化运作是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任何Business组织都是通过一个个项目/群来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项目就是最基础的管理单元,执行主业务流程的是项目/群,而各种组合管理的目的包括组合设计、取舍、以及优先级排序,以使得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资源投入产出最大化。因此,各职能组织都需要参与到执行主业务流的跨功能部门项目中,为客户创造价值。

对于各职能组织的设计,需要基于如下核心理念:每个职能组织都要对E2E结果负责,而不是段到段,各组织之间不是接力赛,而是类似足球赛,共同参与项目,通过项目组的跨职能组织的运作,一起执行主业务流,以实现业务目标。职能组织的设计基于业务流的需要的能力的一个或者几个专业领域(根据管理的需要),为了让各职能领域能够有一个其执行的E2E的完整的流程视图,可以引入Discipline(专业领域)的概念,对于每个专业领域,

其对应于HR的一个职类(如软件、硬件),也可对应一个职能部门。流程定义What,Discipline 定义How to do, Discipline的建设可以授权给各职能部门进行建设。因此,流程的授权可以分两个维度,一个是基于经营组织的划分进行主业务流的授权,另外一个是基于Discipline的划分对各职能组织进行授权。

7 业务主管是流程的责任人,顾问公司和流程IT部提供流程专家,以顾问形式提供专业服务

以前代表处给老板汇报,反映流程太长,流程有问题,他首先骂的是流程IT部,因此流程IT部老是挨批。最近我们已经讨论清楚了流程的责任人是业务主管,于是我给老板建议,他若再看到哪个流程有问题,就给业务部门主管直接打个电话,骂这个业务部门的主管。既然我们定义了流程的责任人是业务主管,那以后出了问题首先应该找业务主管。流程IT 部不可能单独开发一个流程出来让大家用,只有业务部门与流程IT部一起开发出来的流程才有可能用,业务部门才有可能执行。我们已经明确了业务流程的责任人是业务主管,那以后流程有问题就要找业务主管解决。

我们强调流程要业务部门来主导设计,为什么还要有流程IT部门和顾问公司呢?是因为我们对业务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我们怎么理解自己的业务?就是我们自己做了啥,我们的职责就是啥。

我们在梳理政府事务的流程的时候,就发现政府事务部门仅把自己原来怎么做的变成了自己的流程。后来我们请IBM做顾问后,发现整个政府事务部在要负责的事情中少了百分之七八十。我们在顾问的帮助下把业务框架搭起来后,我们发现好多工作都没做。原来法务也是这样的,我们法务只管诉讼,不管预防。由于各级业务主管的视角还只聚焦在做了啥,理解到了啥,想到了啥,很难全面,因此我们需要顾问公司。顾问公司在其它公司做了类似的事情,他们知道别的公司有哪些环节,可以给我们一个Benchmark, 建议我们是否需要考虑这些环节,并给些建议方案。

流程IT部门干啥呢?流程IT部门有些专家可指导业务部门在流程上该怎么设计,怎么

表现,及流程建设上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我们做变革也好,做流程优化也好,应该是业务部门、流程IT部门、顾问这三者的结合,这三者的结合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强调主导的是业务部门,只有业务部门自己内心愿意做,做好了才愿意推行,推行了有问题才愿意去面对。否则强加一个流程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不可能推行,也许只可能反对,只要有一点点困难,就会指责流程。

最后,核心的核心还是要问我们自己:我们到底是流程的奴隶还是流程的主人。如果我们是流程的主人,那么流程就不是身外之物,不是被动要求的,我们就会主动建设、优化和推行流程。同时,也只有正确理解业务流、流程、IT、质量、运营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建设流程、遵从流程,在流程中构筑质量,并通过IT固化流程,有效落实企业管理的目的是流程化组织建设。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分析

宁波理工学院 《供应链管理》 选修课程期末大作业 题 目: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分析 组员姓名及学号: 任课老师: 葛洪磊 完成时间: 2014.5.25

目录 1.供应链及其管理的概念 (4) 2公司背景 (5) 2.1发展历程 (5) 2.2宜家的机构组织 (6) 2.3各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7) 3华为案例分析 (7) 3.1内部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7) 3.2.外部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8) 3.3华为公司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果 (9) 4. 华为国际市场分销状况 (9) 5.华为前阶段在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 (12) 6.同类型企业的供应管理 (13) 6.1.中兴通讯介绍 (13) 6.2.中兴全球供应链机遇与挑战研讨 (13) 6.3.供应链全周期管理 (16) 7.华为的ISC供应链管理体系 (18) 7.1华为供应链的调整 (18) 7.2华为供应链变革存在的挑战 (19)

引言 目前,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竞争已由产品竞争逐渐转移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协同管理以其优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出众表现,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我国的跨国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发展刚刚起步,但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些优秀跨国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技术,帮助企业改善了供应链绩效、控制了隐形的运营费用,使拓展后的供应链风险系数降低到最小,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运行模式。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使得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整个世界作为资源配置的大舞台,生产资本向全球流动以及由它所带动的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跨国经营的企业为了通过国际性运营得到最大收益,就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把合适的国家变成它的产品生产线,结果是导致竞争的全球化。如果跨国公司要想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战略调整,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供应链协同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SC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讲,实施有效的跨国供应链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SCM)对于赢得这场全球化竞争至关重要。

华为公司以项目为中心运作项目管理体系建设

华为公司以项目为中心运作项目管理体系建设 十五年前,我入职华为公司,我当时的工号是46609,现在还能清楚记得当时激情洋溢 的军训。 这篇文章介绍了华为公司打破传统的功能型组织结构,从弱矩阵项目管理向强矩阵转变 的历程。内容包括如何全面铺设项目管理组织,转向“以项目为中心”。同时,通过一系列 的政策、标准和规定统一项目管理语言,建设项目管理流程体系。 其中,华为创建的的分析、规划、建立、实施、移交、关闭标准6阶段方法论,很有特色,形成了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体系。而且,还建设了P-Link通用作战平台,支撑体系落 地执行。 在项目运营和度量上,华为公司借鉴了众多业界的最佳实践,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度量和 改进。 陈潺潺 华为公司以项目为中心运作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含规则、流程/平台/工具、组织、运营与度量四个方面。 1 建组织 要发挥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华为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调整组织架构,围绕项目的权力再分配。也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功能型组织结构,从弱矩阵向强矩阵转变。 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公司轮值董事长郭平牵头负责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能力建设,其下成立多个变革子项目,包括“项目型组织变革项目”、“通用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项目管理流程建设项目”等,确保了华为公司从弱矩阵一步步走向强矩阵。 华为在实施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初期,就明确了必须在公司层面设立了项目管理专委会,同时成立PMCoE作为公司级PMO,统筹管理公司的项目管理政策、规则、流程、工具等,并在公司内部进行项目管理文化建设和项目管理能力提升。

各领域设立自己领域层面的项目管理能力中心或PMO,承接公司层面的政策和要求,依据领域的业务和项目管理特色进行适配、解释,并监督执行。由此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层次分明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便于后续具体工作的落实和持续改进。 在项目层面的组织运作上,华为公司对项目型组织结构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必须围绕项目进行建设和调整,每个项目必须有HRBP,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必须有独立的HRBP,等一系列的系统要求并监督落实;项目必须有正式的任命,并在立项审批时有明确的目标、范围、价值;推动资源的公正评价机制建设。 2 定规则 规则主要用来统一语言、规范运作。华为主要从项目管理通用原则、项目经营、项目资源、项目预算、项目型组织这5个方面加强“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颁布了一系列的公司政策、公司标准和业务规定。 包括:华为公司项目、项目群定义、华为公司项目分类标准、华为公司项目等级标准、华为公司项目基本信息定义和构成、项目经营管理政策、项目概算管理规则、项目预算管理规则、资源买卖规则、技能管理指导白皮书、项目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规定、项目管理任职标准等30份以上的具体规则和白皮书。 在不否认各领域业务差异性的同时,在项目管理的认知和语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统一,为跨领域的项目管理沟通、协作、互助提供了土壤。

吴诚讲师:《“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分析》

专业为企业/培训机构提供师资。 《“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分析》 课程背景主讲:吴诚讲师 随着我国经济大国、制造大国、消费大国地位的确立,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供应链管理水平将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现状、所处阶段与环境,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供应链管理策略、计划与库存控制体系、采购与供应商管理体系、物流与配送体系来取得竞争优势。吴诚博士(曾任:华为公司,采购总监、计划商务总监;富士康,物流与供应链高层主管;康佳集团,采购总监、集团副总经理;现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大等高校总裁班特聘讲师),将与您一起回顾供应链的理论知识,探讨知名企业(以华为等企业为例)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故此,特推出《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分析》课程。 培训对象 公司层领导及管理层;研发、销售、运营、计划、采购、生产、物流、质量等部门主管;及与供应链业务相关的人员。 课程收获 本课程详细介绍了供应链管理及流程管理理论,详细介绍了华为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与流程体系,来阐述供应链构建的原理与方法。同时,本课程结合中国企业的运营现状,融合教学、研究、实践、实务为一体,让企业开始关注与重视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战略,并从中受益: 1.了解供应链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特点及模式,掌握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方法; 2.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战略&战术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并能熟练应用; 3.了解并掌握研发、计划、采购、生产、物流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流程、方法与技巧; 4.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监控体系、绩效评估策略、组织及业务流程的KPI体系。

专业为企业/培训机构提供师资。 培训方式 1. 丰富性与针对性。信息量大,专业性及针对性强,案例多,能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特点与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大纲及培训; 2. 指导性与实用性。不作空洞无物的讲解,能从企业职能、组织、流程上对企业进行优、劣势分析与判断,提供改善意见与建议,现场研讨具体工作问题; 3. 操作性与实效性。除了专业地进行讲解,将现场分析、分享标杆企业的做法,提供丰富具体的“管理流程、制度、工具模板”供学员参考、借鉴、落地; 4. 通俗易懂,参与性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专业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混乱问题标准化。不忽悠,不故弄玄虚。鼓励提问质疑,现场分析解答; 5. 气氛活跃,妙趣横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适时、适度、适当调节课堂气氛,风趣幽默,旁征博引,气氛活跃,轻松愉快中完成课程。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理论概述 1.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理论及行业应用情况介绍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供应链的类型、特征与形式 供应链SCOR模型介绍 供应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挑战 供应链管理的四大支点及其原理 供应链管理流程再造BPR(ETO、ATO、BTO、MTO等优劣势分析与借鉴) 2.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的核心内容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方案计划分析

宁波理工学院 《供应链管理》 选修课程期末大作业 题目:华为的供应链管理分析 组员姓名及学号: 姓名学号 黄未3120123008 朱鹏炜3120123039 任课老师:葛洪磊 完成时间: 2014.5.25

目录 1.供应链及其管理的概念 (4) 2公司背景 (5) 2.1发展历程 (5) 2.2宜家的机构组织 (6) 2.3各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7) 3华为案例分析 (7) 3.1内部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7) 3.2.外部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8) 3.3华为公司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果 (9) 4. 华为国际市场分销状况 (9) 5.华为前阶段在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 (12) 6.同类型企业的供应管理 (13) 6.1.中兴通讯介绍 (13) 6.2.中兴全球供应链机遇与挑战研讨 (13) 6.3.供应链全周期管理 (16) 7.华为的ISC供应链管理体系 (18) 7.1华为供应链的调整 (18) 7.2华为供应链变革存在的挑战 (19)

引言 目前,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竞争已由产品竞争逐渐转移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协同管理以其优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出众表现,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我国的跨国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发展刚刚起步,但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些优秀跨国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技术,帮助企业改善了供应链绩效、控制了隐形的运营费用,使拓展后的供应链风险系数降低到最小,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运行模式。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使得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整个世界作为资源配置的大舞台,生产资本向全球流动以及由它所带动的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跨国经营的企业为了通过国际性运营得到最大收益,就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把合适的国家变成它的产品生产线,结果是导致竞争的全球化。如果跨国公司要想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战略调整,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供应链协同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SC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讲,实施有效的跨国供应链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SCM)对于赢得这场全球化竞争至关重要。

华为项目公司运营流程

公司 ——企业运营流程 企业运营流程:即企业管理部门的日常作业流程,是一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或者贸易等等企业工作的程序。比如一件事情,在企业中由上至下规定了各个涉及部门的工作规章、工作流程以及相关职责等等。 一些详细的各流水线的作业流程也就构成了整个企业的作业流程。 运营流程(Operations Process) 执行力三大核心流程:人员流程——用正确的人;战略流程——做正确的事;运营流程—用正确的方法。

一、各部门配置合格人员(人力资源) 1.1用人需求 1.2人员招聘 1.3入职培训 1.4试用期考核 1.5转正 1.6平时绩效考核、年度考核 二、营销 2.1挖掘、寻找目标客户 2.2与目标洽谈 2.3样品确认 2.4营销合同 2.5评审 2.6客户确认 2.7产品交付

2.8质量追踪、贷款回收 三、采购 3.1根据市场预测、营销计划、物料库存3.2采购申请单 3.3采购合同 3.4审批 3.5交货跟踪 3.6供应商送货 3.7产品验收 3.8入库 3.9交付考核

四、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检验) 五、仓库工作 5.1供应商来料 5.2进货检验 5.3入库商品的存放、编码 5.4出货通知 5.5出库 5.6仓库销账 六、产品交付客户 七、质量追踪工程服务 XXXXXX公司(XXX) 管理:1.推行TQM(全面优质管理)、5S(良好办公区域管理),2.从组织、制度、教育及硬件设施方面为员工和企业提供安全保障。3.建立高速局域网及广域网,全面实行计算机化管理。 4.全面运行SAP企业资源筹划(ERP)系统,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及工作效率。

华为的项目管理体系-WPS Office

华为的项目管理体系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以项目为中心运作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含组织、规则、流程/平台/工具、运营与度量四个方面。 NO.1 建组织 要发挥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华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围绕项目的权力进行再分配。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功能型组织结构,从弱矩阵向强矩阵转变。 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牵头负责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能力建设,其下成立多个变革子项目,包括“项目型组织变革项目”“通用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项目管理流程建设项目”等,确保华为从弱矩阵一步步走向强矩阵。 华为在实施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初期,就明确了必须在公司层面设立项目管理专委会。同时,成立PMCoE作为公司级PMO,统筹管理华为的项目管理政策、规则、流程、工具等,并在公司内部进行项目管理文化建设和项目管理能力提升。 各领域设立自己领域层面的项目管理能力中心或PMO,承接公司层面的政策和要求,依据领域的业务和项目管理特色进行适配、解释、监督和执行。由此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层次分明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便于后续具体工作的落实和持续改进。 在项目层面的组织运作上,华为对项目型组织结构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必须围绕项目进行建设和调整,每个项目必须有HRBP,而且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必须有独立的HRBP,监督并落实这一系列的系统要求;项目必须有正式的任命,并在立项审批时有明确的目标、范围和价值;要做好推动资源的公正评价机制建设。

NO.2 定规则 规则主要用来统一语言、规范运作。华为主要从项目管理通用原则、项目经营、项目资源、项目预算、项目型组织这5个方面加强“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颁布了一系列的公司政策、公司标准和业务规定。 具体规则包括:华为公司项目、项目群定义、华为公司项目分类标准、华为公司项目等级标准、华为公司项目基本信息定义和构成、项目经营管理政策、项目概算管理规则、项目预算管理规则、资源买卖规则、技能管理指导白皮书、项目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规定、项目管理任职标准等30多份具体的规则和白皮书。 在不否认各领域业务差异性的同时,在项目管理的认知和语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统一,为跨领域的项目管理沟通、协作、互助提供了土壤。 NO.3 建流程

IPD流程在华为年发展历程

IPD流程在华为15年发展历程… 作者:发布时间:2014-2-10 IPD流程在华为15年发展历程… 华为自1999年启动IPD变革,到2013年6.5版本流程发布,在15年历程中IPD 在华为从引入到成长,逐步扎根并持续优化。IPD流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让华为在产品开发周期、产品质量、成本、响应客户需求、产品综合竞争力上都取得了根本性的改善,从依赖个人英雄转变为依靠管理制度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有力地支撑了华为快速发展和规模的国际化扩张。下图清晰展示华为IPD流程从“先僵化,后优化”的整个过程;以及IPD流程对华为发展的作用。 在15年IPD历程中,1999年至2004年的5年时间内,华为基本上是消化、理解、细化IPD流程过程;此阶段就是大家所说“先僵化”,搞懂IPD,用好IPD。从2005年后华为驾轻就熟IPD,开始结合自己的产品战略、产品开发特点进行大量优化。华为的优化方向与优化点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华为5.0版本IPD是“后优化”的启程点、里程碑点。其优化方向与优化点为: 1.2005年,华为将IPD与MM、OR对接,实现了IPD端到端流程的衔接。 解决了IBM-IPD“规划—>开发”需求驱动不够、客户需求响应不够问题;将客 户需求信息直通到产品开发人员手中,实现需求驱动产品开发。此优化改进, 让华为10万人规模开发团队与中小企业开发团队一样轻盈,快速、低成本地 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华为从西方管理理论过渡到中国化的最大创举,让华为这 只大象跳起街舞。 2.2005年,华为针对软件研发业务工作量大且相对独立特点,针对IPD 流程进行软件开发适配,推出集成IPD-CMMI流程。2007~2010年,华为继续 在各产品线试点敏捷开发方法基础上;华为吸收敏捷方法在软件开发中优点, 考虑电信嵌入式系统庞大而又复杂的差异;形成适合华为的IPD+敏捷开发流 程,将软件从重型过程管理转向轻量过程管理。 3.2005年,华为针对电信市场整体解决方案特点,创造性全新地提出 《IPD解决方案流程》,提出解决方案IPD开发模型;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全球培训、客户支持解决方案。解决来自多产品线或者多合作方、针对关键细 分市场业务和服务进行全新开发过程控制。IBM-IPD流程体系解决是如何开发 一个赢利的产品,而“IPD解决方案流程”提出让华为从卖产品的公司迈向卖 解决方案与服务的公司。推动华为进入一个更大市场范围,让华为销售稳步迈 向2000亿以上台阶。 4.2008年后华为开始降低IPD的厚重性要求,IPD流程运作与PM项目 管理更高效、实用与灵活。针对客户开发、小产品开发推出IPD小项目流程。

华为项目管理规范1

项目管理手册 版本:A0 目录 1项目运作指南................................................... 错误!未定义书签。 PDT核心团队的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PDT组织关系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PDT组织架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PDT核心团队人员的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PDT与相关部门的运作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PDT的业务汇报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PDT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MKTPL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RDPL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PPL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TE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PQA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IPL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FPL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TSPL子团队运作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华为公司:以项目为中心赢得未来

华为如何赢得未来——组织级项目管理 华为轮值CEO郭平 BY知名研发管理顾问翱翔老师整理 【翱翔老师导读】:华为轮值CEO在最近的讲话中指出:华为如何赢得未来?依靠组织级的项目管理。所谓组织级的项目管理就是通过组织的发展和变革(OD),用制度化的方式提高对项目经理授权的效率,规项目管理的过程,减少组织成本和系统成本,激发一线活力,提高运营效率。以便在互联网这个需求多变的年代实现眼镜蛇管理。所谓眼镜蛇管理是指:头部可以灵活转动,一旦发现觅食或进攻对象,整个身体的行动十分敏捷,可以前后左右甚至垂直窜起发起攻击,而发达的骨骼系统则环环相扣,转动灵活,确保在发起进攻时能为头部提供强大的支撑。即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策,各行政机构做资源支持。 一、为什么要以项目为中心? 公司提出以项目为中心、做好项目经营已经有好几年了,为什么我们要以项目为中心呢? 1、公司设备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2013年固网和电软核都是负增长,无线由于LTE的发展,实现了9%左右的增长。在设备增长放缓的同时,整个服务的 增长却达到了24%。价值正在从设备向服务和软件转移,而服务和软件都是以项目为驱动的。 2、交付项目数量众多且大项目仍在增长:2013年交付项目总量为8267个,ABC类项目呈现增长的趋势。面对这么多项目,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项目经营管理体系来支撑,是不可能做好公司整体经营管理的。 3、代表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海外有三分之一的代表处销售收入超过1亿美元,销售收入3亿美元以上的代表处达24个,代表处管理的跨度和难度越来越大,划小经营管理单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公司的项目经营和京瓷的“阿米巴经营”、海尔的“人单合一”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就是要激发一线活力,提高运营效率,这也是我们提出以项目为中心的根本诉求。 二、什么是以项目为中心? 1、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的目的是在公司建立一个组织级的项目管理体系 我们把公司未来的管理体系比喻为眼镜蛇:头部可以灵活转动,一旦发现觅食或进攻对象,整个身体的行动十分敏捷,可以前后左右甚至垂直窜起发起攻击,而发达的骨骼系统则环环相扣,转动灵活,确保在发起进攻时能为头部提供强大的支撑。眼镜蛇的头部就象我们业务前端的项目经营,而其灵活运转、为捕捉机会提供支撑的骨骼系统,则正如我们的管理支撑体系,这就是公司未来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以项目为中心不仅是业务前端项目形式的运作,而且包括为项目提供全面支持的管理支撑系统,是一个拉通业务前端和后端的完整架构,涉及人、流程、知识和战略等很多方面,也就是业界所称的组织级的项目管理体系。我们提出的以项目为中心就是指组织级的项目管理,通过成熟的组织级项目管理方法、流程和最佳实践,充分发挥代表处的灵活性、主动性,使代表处的经营活动标准化、流程化,使经营管理向可预测、可管理和可自我约束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2、以项目为中心包含项目组合、项目群和项目三个层次 以项目为中心的项目也不只是指一个个的具体项目,而是包含组合、项目群和项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代表处、系统部和项目组应该分别对项目组合、项目群和项目负责。 公司的合同、订单和项目这三个概念没有拉通,销售人员通常讲的是一个个合同,到了供应链变成了一个个订单,而到交付部门又变成了一个个项目,最后

华为铁三角管理方案

我们系统部的铁三角,其目的就是发现机会,咬住机会,将作战规划前移,呼唤与组织力量,实现目标的完成。系统部里的三角关系,并不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制约体系,而是紧紧抱在一起生死与共,聚焦客户需求的共同作战单元。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满足客户需求,成就客户的理想。 ——华为公司任正非总裁 铁三角雏形 华为铁三角模式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华为公司北非地区部的苏丹代表处。2006年8月,业务快速增长的苏丹代表处在投标一个移动通信网络项目时没有中标。在分析会上,总结出导致失利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共享,各部门对客户的承诺不一致; 客户接口涉及多个部门的人员,关系复杂。在与客户接触时,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负责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导致客户需求的遗漏、解决方案不能满足客户要求、交付能力也不能使人满意; 对于客户的需求,更多的是被动的响应,难以主动把握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一次客户召集的网络分析会上,华为共去了七八个人,每个人都向客户解释各自领域的问题。客户的CTO当场抱怨:“我们要的不是一 张数通网,不是一张核心网,更不是一张交钥匙工程的网,我们要的是一张可运营的电信网!” 为此,苏丹代表处决定打破楚河汉界,以客户为中心,协同客户关系、产品与解决方案、交付与服务、甚至商务合同、融资回款等部门,组建针对特定客户(群)项目的核心管理团队,实现客户接口归一化,更好帮助客户商业成功。 具体来说,苏丹办事处以客户经理(AR)、解决方案专家/经理(SR/SSR)、交付专家/经理(FR)为核心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形成面向客户的以项目为中心 的一线作战单元,从点对点被动响应客户到面对面主动对接客户,以便深入准确全面理解客户需求。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苏丹办事处就把这种项目核心管理团队称之为“铁三角”。

华为供应链分析

供应链管理 学生姓名黄蒙、陈浪 学号物流s14-1-31、32 专业物流管理

华为采购管理 (一)公司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 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 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 (二)采购概述 采购目标:构建一个世界级的采购运作系统,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公司的客户满意度和核心竞争力。 采购定位:1、在下述方面推行世界级的采购运作: 2、对供应商的行为和合作关系进行管理

3、基于端到端的流程处理和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之上的流线型运作。 采购策略:1、集中认证,分散采购 2、通过集中认证(专家团),寻求公司整体最佳利益。 3、各采购组分散采购,快速响应市场,满足局部需求。 (三)采购组织结构 基于物料组织族的结构: 华为采购部建立了物料专家团(CEG),各CEG负责采购某一类或一族的物料满足业务部门、地区市场的需要。按物料族进行采购运作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华为的采购杠杆。每个CEG 都是一个跨部门的团队,通过统一的物料族策略、集中控制的供应商管理和合同管理提高采购效率。 主动的组织: 早期介入产品开发和市场投标CEG和华为的技术和认证中心(T&QC)在华为研发和供应商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推动供应商早期参与华为的产品设计来取得双方的技术融合以及在 成本、产品供应能力和功能方面的竞争优势。 华为的工程采购部(CSP)将和华为销售和行销一起积极地参与客户标书的制作。参与市场投标将使采购部了解到客户配套产品的需求,在订单履行过程的早期充分了解华为向客户做出的承诺以确保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并能够及时交付。

华为的流程与IT部门介绍

华为的流程与IT部门介绍 在不少人眼中,IT是一个纯花钱的部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效益。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全球,特别是那些知名企业,我们会发现他们对IT部门有截然不同的定位。 一、前言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IT部门、IT专职人员已经在大部分企业获得了一席之地,电脑、网络、软件的维护都离不开这个部门;不过“一席之地”并不等于 “有地位”,因为在不少人眼中,这是一个纯花钱的部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效益,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这个部门是较早的受到裁员影响的部门。 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全球,特别是那些知名企业,我们会发现他们对IT 部门有截然不同的定位。宝洁,IT部门的全称是“信息决策解决方案部门”,隶属与“全球商业服务部”,他们的职责从传统的软硬件维护转变为将IT和业务紧密结合,推动业务变革,帮助宝洁巩固其在消费品领域160多年的霸主地位。华为,其流程与IT管理部是国内IT部门的发展标杆,负责的是华为各个部门和跨部门的流程优化工作的落实和支持,从辅助部门转变成为业务变革部门,是华为的投资和利润部门。 究其本质,IT部门的职责之所以能够从辅助部门发展成业务支撑部门,最终成为业务变更的主导部门,是因为伴随这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以及网络化和信息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与IT紧密关联起来,信息系统的应用甚至成为商业模式创新、流程管理的主导力量。以ZARA为例,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样衣到销售只需要15天的“神话”,依托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的供应链系统是制胜法宝,其整个业务流程都与信息系统紧密相关。 二、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深入探讨与流程管理紧密相关的IT部门运作模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企业当前在流程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流程制度制定与执行两层皮 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流程梳理、改造和优化,这样的流程改造往往是跨部门的协同,很容易出现因相关部门的抵触或拒绝而产生流程制度制定和执行两层皮的现象。在过去的几年里,借助咨询公司进行流程变革是很多企业都尝试过的,最后花了钱,画了一堆流程图挂在墙上,实际业务中原来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的不在少数。 2.IT迅速发展,如何借IT新技术实现业务变革 信息管理技术在过去的十年内也有出现了飞速的发展,十年前沉重的台式机以及被便携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所取代,网络的传送技术以及人机交换方式的大大改善让信息系统从原来只能供少数“高学历高智商”的员工在固定位置操作转变为任何经过简单培训的员工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操作,这也给IT部门大显身手的机会。只要能将业务变革设计的流程落实到信息系统之中,就能确保流程的落地。 三、流程与IT结合的运作模式 流程与IT结合之后的运作模式每个公司都会有差别,但是其核心都是让IT 成为流程改造的先行者,随后获得公司一把手的支持,业务流程与IT配合推行。以华为的流程与IT管理部为例,其运作模式大体如下。 华为的流程与IT管理部是公司8大部门之一,有1500人,二级部门包括流程变革部、流程管理、架构管理、需求管理、应用开发、IT维护运营等。当公司决定进行某项业务变革之后,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组,项目组的项目经理有流程变革部的资深人员担任(注:业务变革以项目的形式推进),项目组成员来

吴诚讲师:《“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分析》

《“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分析》 课程背景主讲:吴诚讲师 随着我国经济大国、制造大国、消费大国地位的确立,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供应链管理水平将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现状、所处阶段与环境,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供应链管理策略、计划与库存控制体系、采购与供应商管理体系、物流与配送体系来取得竞争优势。吴诚博士(曾任:华为公司,采购总监、计划商务总监;富士康,物流与供应链高层主管;康佳集团,采购总监、集团副总经理;现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大等高校总裁班特聘讲师),将与您一起回顾供应链的理论知识,探讨知名企业(以华为等企业为例)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故此,特推出《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分析》课程。 培训对象 公司层领导及管理层;研发、销售、运营、计划、采购、生产、物流、质量等部门主管;及与供应链业务相关的人员。 课程收获 本课程详细介绍了供应链管理及流程管理理论,详细介绍了华为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与流程体系,来阐述供应链构建的原理与方法。同时,本课程结合中国企业的运营现状,融合教学、研究、实践、实务为一体,让企业开始关注与重视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战略,并从中受益: 1.了解供应链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特点及模式,掌握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方法; 2.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战略&战术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并能熟练应用; 3.了解并掌握研发、计划、采购、生产、物流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流程、方法与技巧; 4.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监控体系、绩效评估策略、组织及业务流程的KPI体系。培训方式 1. 丰富性与针对性。信息量大,专业性及针对性强,案例多,能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特点与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大纲及培训; 2. 指导性与实用性。不作空洞无物的讲解,能从企业职能、组织、流程上对企业进行优、劣势分析与判断,提供改善意见与建议,现场研讨具体工作问题; 3. 操作性与实效性。除了专业地进行讲解,将现场分析、分享标杆企业的做法,提供丰富具体的“管理流程、制度、工具模板”供学员参考、借鉴、落地;

华为供应链CSR管理(公开文件)

华为供应链CSR管理 与供应商合作共同推行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树立华为供应链社会责任品牌和全球客户信心 将CSR标准纳入采购全流程和供应商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行业合作,运用创新思维,解决CSR问题 为实现供应链链的持续发展,华为要求供应商与我们一起,履行社会责任。我们重点关注供应商在道德、环境、健康与安全以及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表现。供应商出现问题对涉及的业务可能有多重的影响,如生产的损失和损害品牌形象等。作为公司价值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供应商的风险就是我们的风险,也是客户的风险。我们相信供应链的强度取决于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我们要将CSR要求延伸到整个供应链成员。 公司成立采购了CSR委员会,由首席采购官担任主席,成员为主要采购主管和CSR专家。该委员会定期评审供应商CSR管理的策略、原则、标准、流程、方案和绩效,确保采购全流程和供应商生命周期。供应商CSR管理部负责制订和优化管理流程和标准,统筹全球供应商CSR管理。我们还成立了跨部门的供应商CSR工作组,由CSR首席专家负责,将CSR管理纳入到主要采购职能和日常运作中,从供应商认证和选择,供应商日常管理,供应商绩效考核,一直到供应商退出机制,确保供应商遵守CSR要求并持续改善。 华为将供应商CSR管理的标准、原则、策略和方案向全体采购人员传达并纳入部门绩效考核。2011年,为223名重点采购岗位员工提供了供应商CSR管理专题培训。 供应商CSR要求 基于EICC电子行业行为准则,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和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考虑客户要求和行业特点,华为制订了对供应商的CSR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纳入供应商CSR协议,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 会计1304 吴鑫狄020******* 华为在本土企业中可以说是做的最好的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上最好的了。 1998年8月,华为与IBM公司合作启动了“IT策略与规划”(IT S&P)项目,开始规划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变革和IT项目,其中包括了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项目,IPD和ISC是其中的重点。IBM全球服务部负责的IT战略与规划项目启动后,IBM派出了10位以上顾问常驻华为,顾问费开支巨大。此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也有300多人。内部人士的估计是,整个变革项目的费用不低于10亿元。期间华为的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200亿元左右,而且还经历了2002年营业收入下滑的“华为的冬天”。 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供应链的竞争。而公司产品的成本不仅是生产成本的体现,也是供应链在公司以外环节的成本与效率的体现。 降低运营成本最核心的就是重整供应链。1999年,IBM顾问在对华为的调查中发现,华为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与业内先进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上领先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通过考察,IBM顾问指出,华为的供应链管理仅仅发挥了20%的效率,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此,ISC流程被提上日程表。ISC流程的概念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ISC要求把公司运作的每个环节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一部分,不管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公司以外的合作伙伴那里,都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经过IBM专家的研究和论证,他们认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的领先和市场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只要牢牢把握住核心竞争力,其余非核心部分完全可以外包出去,让那些专业公司分包。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按照IBM专家的建议,华为对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把原来的生产部、计划部、采购部、进出口部、认证部、外协合作部、发货部、仓储部统统合并。华为成立了一个统一管理供应链业务的部门,叫做“供应链管理部”,由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担任部门总裁。而这个部门的设置,绝对不是简单地把分散在不同系统的部门合并起来,或者换一个名称,而是把供应链管理当做了公司降低成本、库存,提高供货质量、资金周转率、供货速度以及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公司主要从供应链上获得成本优势,而不是像“血汗工厂”那样靠“压榨”工人来获利。这就是为什么华为人的工资奖金比别人高,而生产成本却比别人低很多的根本原因。 2000年前后,华为公司通过业务外包,进一步将非核心业务“砍掉”。这一次主要涉及公司的生产环节,包括制造、组装、包装、发货和物流。为了平稳过渡,也为了妥善分流和安置原部门有关人员,华为出台了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原部门主管和骨干内部创业。注册成专门为华为公司服务的EMS代TT厂,或者其他服务商,业务上受华为公司供应链管理部管理,经济上独立核算。没有了华为的员工身份,这些内部创业的工厂所雇用的员工就和社会上的平均成本扯平了。而创业团队就变成了股东和管理者,实现了平稳过渡,保障了改革后华为产品的EMS生产(代工生产)质量,同时也把制造成本结构性地降了下来。在深圳市就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分包商专门为华为服务。这样做不仅发挥了专业分工的优势,而

(完整版)华为工程服务流程规范

华为业务 工程服务流程及规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部分华为企业业务简介 (3) 1现场服务行为规范 (4) 1.1 行前准备(尽可能多的了解项目信息:方案、BOQ、客户负责人) (4) 1.2 服务过程 (4) 1.3 服务结束 (5) 第二部分工程服务流程及规范 (6) 2工程服务流程 (6) 2.1 工程安装服务流程 (6) 2.2 安装服务子流程 (7) 2.3 现场培训 (8) 2.4 安装服务支持文件 (9) 3产品安装质量规范(提供客户签字的自检表,否则初验证书、PO验收等办事处不签字) (9) 3.1 工程质量自检要求 (9) 3.2 通用产品安装质量标准 (10) 3.3 常见安装质量正反案例图片 (12) 3.4 版本使用规范 (14) 4工程服务文档返回规范 (16) 5到货即损(DOA)货物处理流程 (17) 5.1 术语 (17) 5.2 规则描述 (18) 货物问题反馈表.xl s (20) 第三部分高危操作管理规定 (20) 6目的 (20) 7高危操作定义 (20) 8高危操作管理流程 (21) 9管理授权 (21) 10技术授权 (21) 10.1 技术授权团队 (21) 10.2 技术授权流程 (21) 11客户授权 (22) 12操作知会 (22) 12.1 邮件通知: (22) 12.2 短信通知: (23)

13审计和考核 (23) 第一部分华为企业业务简介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为适应信息行业正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华为做出面向客户的战略调整,华为的持续创新正从电信运营商网络面向企业业务,消费者领域延伸,协同发展"云-管-端"业务。 作为华为三大业务集团之一,华为企业业务依托华为强大的研发和综合技术能力,在企业业务领域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理解客户所需,致力于为全球政企

华为推进IPD规划项目的过程

华为,一匹黑马的成长历程 华为是一家以眼光长远见长的通讯设备运营商,任正非一开始被外界称作华为的“毛泽东”,在华为创业初期从管理到业务事事亲力亲为。和毛主席一样,任正非爱写文章,尤其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章。但是显然,任总的理想不是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现代通信设备企业,而是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让企业能够成功地持续运作下去。他在自己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写到: “今天的接班人们,个个都是人中精英,他们还会不会像我那么愚钝,继续放权,发挥全体的积极性,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呢?他们担任的事业更大,责任更重,会不会被事务压昏了,没时间听下面唠叨了呢……相信华为的惯性,相信接班人们的智慧。” 要让成功变成惯性,任正非所做的尝试之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启迪。 《华为基本法》:第一部企业管理大法 90年中期,华为发展面临新的问题:第一,企业迅速的发展令华为对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膨胀;第二,同时,伴随大量涌入的新员工,企业文化的落地遇到困难。第三,员工的数量增长使得高层与基层员工的沟通越来越少,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感而是生疏和漠然。《华为基本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在拟订之前,总裁任正非就指派一位副总监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几位教授联系,系统梳理华为的文化,总结成功经验,对《华为基本法》做出定位。《华为基本法》从1995年萌芽,到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 外界对华为基本法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华为实在是太低调了,因此高调对外宣布的《华为基本法》就成了外界了解华为不多的途径之一。华为董事会对外公布的《华为基本法》主旨包括:说明华为要往何处去,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华为的使命、追求和愿景是什么?华为管理效率问题,围绕效率华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内部规则体系,避免因快速扩张而导致管理失控?解决员工的成就感问题,通过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与人力资源政策使员工对企业有文化认同,有成就感? 1998年3月,华为基本法审议通过,整个拟订过程耗时三年。这部基本法既是华为内部首个将企业家个体的思维转化为组织思维的资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完整、系统地对企业总裁进行价值观的总结性文字,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很大推动和示范作用,也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华为基本法》出台后成为国内外企业家竞相追捧、学习的范本,华为在国内外一时间声名鹊起,增加了华为的社会知名度和客户对华为品牌的认同感,令“企业文化”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IT战略规划,全面BPR&IT改进计划 在国际化的战略引导下,华为把IT战略规划列为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并以全面BPR&IT改进计划一同组成华为在第二阶段的主要管理变革方向。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 会计1304 吴鑫狄 020******* 华为在本土企业中可以说是做的最好的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上最好的了。1998年8月,华为与IBM公司合作启动了“IT策略与规划”(IT S&P)项目,开始规划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变革和IT项目,其中包括了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项目,IPD和ISC是其中的重点。IBM全球服务部负责的IT战略与规划项目启动后,IBM派出了10位以上顾问常驻华为,顾问费开支巨大。此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也有300多人。内部人士的估计是,整个变革项目的费用不低于10亿元。期间华为的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200亿元左右,而且还经历了2002年营业收入下滑的“华为的冬天”。 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供应链的竞争。而公司产品的成本不仅是生产成本的体现,也是供应链在公司以外环节的成本与效率的体现。 降低运营成本最核心的就是重整供应链。1999年,IBM顾问在对华为的调查中发现,华为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与业内先进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上领先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 通过考察,IBM顾问指出,华为的供应链管理仅仅发挥了20%的效率,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此,ISC流程被提上日程表。ISC流程的概念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ISC要求把公司运作的每个环节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一部分,不管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公司以外的合作伙伴那里,都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经过IBM专家的研究和论证,他们认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的领先和市场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只要牢牢把握住核心竞争力,其余非核心部分完全可以外包出去,让那些专业公司分包。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按照IBM专家的建议,华为对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