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atwe参数设置

satwe参数设置

PKPM程序的参数及选择

常用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1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1)、SATWE中的参数

(1)总信息

A.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0~90之间)

【解释】主要用于有斜向抗水平力结构榀时填写。改写后,风荷载要变化,主要是受风面积变化、风荷载作用的坐标变化;抗侧力结构榀的刚度变化引起地震力的变化,所以要重新进行数检。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1.1-2

【总结】一般取0(地震力.风力作用方向,反时针为正);当结构分析所得的[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15度时,宜将其角度输入补充验算。

B.混凝土容重:(25KN/M3)

【解释】应考虑构件装修重量,建议取28kN/m3。

C.钢材容重:(78 KN/M3)

【解释】一般取78kN/m3(没有计入构件装修重量)。

D.裙房层数:(无裙房时填0)

【解释】裙房层数影响剪力墙的加强区高度。

E.转换层所在层号:(无转换层时填0)

【解释】转换层也影响加强区高度,同时转换层需加强。

F.地下室层数:(无地下室时填0)

【解释】必须准确填写,因为:1.风荷载、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必须要用到这个参数,有了这个参数,地下室以下的风荷载、水平地震效应就没有往下传,但竖向作用效应还是往下传递。2.地下室侧墙的计算要用到。3.底部加强区要用到这个参数。

G.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2)

【解释】一般工程取2.0,框支剪力墙取1.5或1.0。

H.□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设

【解释】“刚性楼板假定”是由程序自动判断结构的楼板情况,当该房间布置楼板后,且没有对该房间定义为“弹性楼板”,则程序自动按“刚性楼板假定”分析;“强制性刚性楼板”是新规范设计“位移比”的需要,楼层中的房间可能是“刚性板”、“弹性板”、“板厚为0”等这三种情况,这样在计算楼层平均位移时,只有把楼层中的所有房间均按“强制刚性楼板”计算,平均位移才能计算准确,则位移比也能计算合理;“强制刚性楼板”仅用于位移比的计算,构件设计则不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因次需要进行两次计算。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1.5 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相应地设计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

【总结】计算位移与层刚度比时选[是],计算内力与配筋及其它内容时选[否]。

【联系】楼板的分类:

----刚性楼板:在程序中考虑为“平面内刚度无穷大,平面外刚度为零”;

----弹性楼板3:假定平面内无限刚,真实的模拟楼板平面外刚度;

----弹性楼板6:程序真实的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外的刚度;

----弹性膜:程序真实的计算楼板平面内的刚度,楼板平面外的刚度不考虑。

I.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内部节点○出口节点

【解释】这是剪力墙计算“精度和速度”取舍的一个选择。

1.选择“内部节点”,那么剪力墙侧边的节点将作为内部节点而凝聚掉,但这样速度快,精度稍有降低;

2.作为“外部节点”,那么剪力墙侧边的节点也将作为出口节点,这样墙元的变形协调性好,计算准确,但速度慢。

【总结】所以程序建议规则的结构可以选择“内部节点”,复杂的结构还是选择“外部节点”进行计算。

剪力墙少时取[出口],剪力墙多时取[内部],[出口]精度高于[内部]。

J.结构材料信息

1.钢筋混凝土结构

2.钢和砼混合结构

3.有填充墙钢结构

4.无填充墙钢结构

5.砌体结构

K.结构体系

1.框架结构

2.框剪结构

3.框筒结构

4.筒中筒结构

5.剪力墙结构

6.短肢剪力墙结构

7.复杂高层结构

L.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1.不计算恒活荷载

2.一次性加载

3.模拟施工加载1

4.模拟施工加载2

【解释】1.不计算竖向力:它的作用主要用于对水平荷载效应的观察和对比等。

2.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法计算。

3.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

4.模拟施工方法2加载:这是在“模拟施工方法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方法更接近手工计算。

(但是这种方法人为的扩大了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的线刚度比,所以它的计算方式值得探讨。) 专家建议:在进行上部结构计算时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在基础计算时,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这样得出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高层建筑)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1.9 高层建筑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柱、墙轴向变形宜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施工过程的模拟可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简化方法。

【总结】多层取[一次性加载];高层取[模拟施工加载1],高层框剪基础宜取[模拟施工加载2]。

M.风荷载计算信息

1.计算风荷载

2.不计算风荷载

【解释】选[计算风荷载]。

N.地震作用计算信息

1.不计算地震力

2.计算水平地震力

3.计算水平和竖向地震力

【解释】一般工程选2。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总结】一般只计算水平地震作用;8、9度设防时,计算水平和竖向地震力。

(2)风荷载信息

A.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7.2.1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7.2.1 确定。

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 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 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B.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解释】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表D4 全国各城市的雪压和风压值。

【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1.2

基本风压应按本规范附录 D.4 中附表 D.4 给出的50 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与高层、高耸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并应由有关的结构设计规范具体规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2

对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按规范的解释,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都是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

C.结构基本周期(秒):()

【解释】宜取程序默认值(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B公式B.0.2);规则=(0.08-0.10)n,n为房屋层数。

框架T

1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6条表3.2.6-1注;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4.1

7.4.1对于基本自振周期T1 大于0.25s 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以及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 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风振计算应按随机振动理论进行,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按结构动力学计算。

注:近似的基本自振周期T1 可按附录E 计算。

【总结】程序给出的隐含值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附录B的公式 B.0.2计算的。最好是将程序计算的精确值反填回来,再计算。

D.体型系数

体系分段数(体形无变化填1)

第一段最高层号第一段体型系数

第二段最高层号第二段体型系数

第三段最高层号第三段体型系数

【解释】最高层号按各分段内各层的最高层层号填写。体型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3.1表7.3.1。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5

3.2.5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μs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圆形平面建筑取0.8;

2 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式计算:(略);

3 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

4 下列建筑取1.4:

1)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

2)L形、槽形和高宽比H/B大于4的十字形平面建筑;

3)高宽比H/B大于4,长宽比L/B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

5 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A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

3.2.9 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μs不宜小于2.0。

(3)地震信息

A.结构规则性信息

○规则○不规则

【解释】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3.4.2-1、3.4.2-2判别结构规则性。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4.2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当存在表3.4.2-1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2-2所列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时,应符合本章第3.4.3 条的有关规定。

B.扭转耦联信息

○非耦联(SRSS)○耦联(CQC)

【解释】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3.2-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1.1-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3条,5.2.3条。

【总结】一般工程选[耦联],规则结构用[非耦联]补充验算。

C.设计地震分组

○一○二○三

【解释】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

D.地震烈度()

【解释】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

E.场地类别

【解释】一般的地质勘察报告提出此参数。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4.1.6 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

F.框架抗震等级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6.1.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6.1.3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G.剪力墙抗震等级

【解释】同框架抗震等级项解释。

H.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 )相应角度(度): ( )

【解释】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主要是针对“非正交的、平面不规则”的结构,这里填的是除了两个正交的,还要补充计算的方向角数。

相应角度(度):就是除0、90这两个角度外需要计算的其他角度,个数要与“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同,且不得大于90和小于0。这样程序计算的就是填入的角度再加上0度和90度这些方向的地震力。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条2款(强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2条1款(强条)。

【总结】无斜交构件时取0;斜交角度>15应考虑。

I.□考虑偶然偏心

【解释】由于施工、使用或者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引起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结构也因规定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了自身已有的偏心外,还附加了偶然偏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不尽合宜。因此直接取各层质量偶然偏心为0.05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考虑5%的偶然偏心)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实际计算时,可将每层质心沿主轴的同一方向(正向或负向)偏移。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也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总结】单向地震力计算时选[是],多层规则结构可不考虑。

J.□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解释】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如结构转换层中的转换构件、跨度大于24M的楼盖或屋盖、

悬挑大于2M的水平悬臂构件等,在8度、9度抗震设防时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3.2 高层建筑结构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

3 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4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条3款(强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2条2款(强条)。

【总结】双向地震力和双偏压同时考虑则导致配筋大幅度不合理增加,因此不要同时选两个选项。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一般工程选[是],此时可不考虑上条[偶然偏心]。

K.计算震型个数

【解释】这个参数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对于一般工程,不少于9个。但如果是2层的结构,最多也就是6个,因为每层只有三个自由度,两层就是6个。对复杂、多塔、平面不规则的就要多选,一般要求“有效质量系数”大于90%就可以了,证明我们的震型数取够了。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1.13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2.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少于塔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少于总质量的9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2条2款,5.2.3条2款。

【总结】[耦联]取3的倍数,且≤3倍层数,[非耦联]取≤层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应≥90%。

L.活荷质量折减系数(0.5)

【解释】雪荷载及一般民用建筑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取0.5,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条表5.1.3(强条)组合值系数。

M.周期折减系数

【解释】高层结构内力位移分析时,只考虑了主要结构构件(梁、柱、剪力墙和筒体等)的刚度,没有考虑非承重结构的刚度,因而计算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长,按这一周期计算的地震力偏小。为此,对计算的自振周期予以折减。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强条)

3.3.17 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 框架结构可取0.6~0.7;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

【总结】框架(砖填充墙多)0.6-0.7,(砖填充墙少)0.7-0.8;框剪(砖填充墙多)0.7-0.8,(砖填充墙少)0.8-0.9;剪力墙 1.0。

N.结构的阻尼比(%)

【解释】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3.3.8条“除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程序提供的参考值:钢结构:0.02;混合结构:0.03。这个阻尼值不但用于地震作用计算,也要用于风荷载的计算。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5条1款。

【总结】砼结构一般取5.0。

O.特征周期T g(秒)

【解释】根据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表5.1.4-1选用。地震影响系数的特征周期T g,即设计特征周期,不仅和场地类别有关,而且和设计地震分组有关,可更好地反映震级大小、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的影响。

P.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解释】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4条表5.1.4-1(强条)取。

Q.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解释】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4条表5.1.4-1(强条)取。

(4)活荷信息

A.柱墙设计时活荷载

○不折减◎折减

【解释】PM不折减时,宜选[折算]。

【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强条)。

B.传给基础的活荷载

○不折减◎折减

【解释】PM不折减时,宜选[折算]。

【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强条)。

C.梁活荷不利布置

计算层数(按结构层数输入)

【解释】目前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由恒载和活载引起的单位面积重力,框架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约为12-14KN/M2,剪力墙和筒体结构约为13-16KN/M2,而其中活荷载部分约为2-3KN/M2,只占全部重力的15%-20%,活载不利分布的影响较小。另,高层结构层数很多,每层房间也很多,活荷载在各层间的分布情况极其繁多,难一一计算。如果活荷载较大,其不利布置对梁弯矩的影响会比较明显,计算应考虑。除进行活荷载不利布置的详细计算分析外,也可将未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的框架梁弯矩乘以放大系数予以近似考虑,该放大系数通常为1.1-1.3,活荷载大时取较大值。近似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影响时,梁正、负弯矩应同时放大。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1.8 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梁弯矩的增大。

【总结】多层应取全部楼层;高层宜取全部楼层。

D.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层折减系数

1 1(0.9)

2-3 0.85

4-5 0.7

6-8 0.65

9-20 0.6

20层以上0.55

注: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25㎡时,应取0.9。

【解释】作用在楼面上的活荷载,不可能以标准值的大小同时布满在所有的楼面上,因此在设计梁、墙、柱和基础时,还要考虑实际荷载沿楼面分布的变异情况,也即在确定梁、墙、柱和基础的荷载标准值时,还应按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后。

【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表4.1.2(强条)。

4.1.2设计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表4.1.1 中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在下列情况下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

1 设计楼面梁时的折减系数:

1)第1(1)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25㎡时,应取0.9;

2)第1(2)~7 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50㎡时应取0.9;

3)第8 项对单向板楼盖的次梁和槽形板的纵肋应取0.8;

对单向板楼盖的主梁应取0.6;

对双向板楼盖的梁应取0.8;

4)第9~12 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

2 设计墙、柱和基础时的折减系数

1)第1(1)项应按表4.1.2 规定采用;

2)第1(2)~7 项应采用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

3)第8 项对单向板楼盖应取0.5;

对双向板楼盖和无梁楼盖应取0.8

4)第9~12 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

注:楼面梁的从属面积应按梁两侧各延伸二分之一梁间距的范围内的实际面积确定。(5)调整信息

A.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

【解释】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负弯矩很大,配筋困难,不便于施工。因此允许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适当的调幅。钢筋混凝土的塑性变形能力有限,调幅的幅度必须加以限制。框架梁端负弯矩减小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2.3条。

【总结】现浇框架梁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梁0.7-0.8。

B.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1.2)

【解释】放大梁跨中弯矩,取值1.0-1.3;已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宜取1.0。

C.梁扭矩折减系数(0.4)

【解释】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楼板(有时还有次梁)的约束作用,无约束的独立梁极少。当结构计算中未考虑楼盖对梁扭转的约束作用时,梁的扭转变形和扭矩计算值过大,抗扭设计比较困难,因此可对梁的计算扭矩予以适当折减。扭矩折减系数与楼盖(楼板和梁)的约束作用和梁的位置密切相关,折减系数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2.4 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扭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当计算中未考虑楼盖对梁扭转的约束作用时,可对梁的计算扭矩乘以折减系数予以折减。梁扭矩折减系数应根据梁周围楼盖的情况确定。

【总结】现浇楼板(刚性假定)取值0.4-1.0,一般取0.4;现浇楼板(弹性楼板)取1.0。

D.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

【解释】剪力墙每层都加强。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0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1.9条。

7.1.9 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

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10.2.4条的规定。

E.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

【解释】现浇楼板(刚性假定)取值0.4-1.0,一般取0.4;现浇楼板(弹性楼板)取1.0;【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2.4条。

F.中梁刚度放大系数(1.5)

注:边梁刚度放大系数为(1+B K)/2

【解释】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的楼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形成T型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予考虑。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2.2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1.3~2.0。

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的作用。

【总结】通常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可取1.5,中框架梁可取2.0。装配式楼板取1.0;现浇楼板取值1.3-2.0,一般取2.0。

G.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结构梁柱钢筋超配系数(1.15)

【解释】取1.15。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4条。

H.□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解释】一般不调整,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10.2.7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每层框支柱的数目不多于10根的场合,当框支层为1~2层时,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

2 每层框支柱的数目多于10根的场合,当框支层为1~2层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20%;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

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不包括转换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轴力可不调整。

I.□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

【解释】调整。用于调整剪重比。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5条(强条)。

J.指定的薄弱层个数()各薄弱层层号()

【解释】强制指定时选用,否则填0,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2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6.4条。

K.地震作用调整

1.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0)

【解释】用于调整抗震安全度,取值0.85-1.50,一般取1.0。

2.0.2 Qo调整起始层号(0)终止层号(0)

【解释】这条是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框架柱数量从下到上基本不变的规则建筑,Qo(V o-规范表示)取得是“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对于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的变化的结构,Qo(V o-规范表示)取得是“每段最下一层的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对复杂结构框架的调整应专门研

究框架剪力的调整方法。

框架剪力的调整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前提下进行。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调整层数。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13条1款;《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8.1.4条。【总结】0.2Qo 调整起始层号:用于框剪(抗震设计时),纯框填0;

0.2Qo 调整终止层号:用于框剪(抗震设计时),纯框填0。

3.顶塔楼地震作用放大起算层号()放大系数()

【解释】顶塔楼地震作用放大起算层号按突出屋面部分最低层号填写,无顶塔楼填0;顶塔楼内力放大:计算振型数为9-15及以上时,宜取1.0(不调整);计算振型数为3时,取1.5。

(6)设计信息

A.□考虑P-Delt效应

【解释】否,一般不考虑;如果选择“是”,则柱的计算长度系数为1,再按程序的计算方法来计算P-△效应。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2.2条3款,7.3.12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6.3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4.1条,5.4.2条。

B.□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解释】不作为刚域,一般不简化。

【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3.4条。

【总结】对于普通的多层框架,一般都采用不考虑梁柱重叠的影响。

C.□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

【解释】用于钢结构。

D.□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

【解释】一般按[有侧移],用于钢结构。

E.□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

【解释】否。一般工程选[否],水平力设计弯矩占总设计弯矩75%以上时选[是]。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3.11条3款。

(之前有高手对柱计算长度有如下意见:

⑴在新版的 SATWE软件中首先按照不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所有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⑵点取SATWE软件“信息”中“恒活载计算信息”里的“不计算恒活载”选项,然后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⑶将头两步计算得到的弯矩设计值相比看是否满足《混凝土规范》7.3.11-3条中的条件;

⑷在选择弯矩设计值时要注意尽量选择同一工况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值。

我按上述做法!但弯矩设计值应该看哪个!是不是看每个柱的柱底内力?

在wnl*.out有每个单元构件的内力,这是各工况下的标准内力。

程序执行的是:各种基本组合中只要有一组组合中出现了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超过弯矩的就按7.3.11-3执行。查看wpj*.out文件,众多的组合中你可以轻松地找到超过的组合的。按照规范的意思,应该是控制组合(也就是用来计算配筋的组合)满足该条件时,才应按照规范7.3.11-3条执行,但SATWE好像还没做到。)

F.结构重要性系数(1.0)

【解释】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取1.00。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2.2条,3.2.1条(强条)。

G.梁保护层厚度()

【解释】室内正常环境,砼强度>C20时取≥25mm。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条表9.2.1,环境类别见3.4.1条表3.4.1。

H.柱保护层厚度()

【解释】室内正常环境取≥30mm。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条表9.2.1,环境类别见3.4.1条表3.4.1。

I.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0.85)

【解释】0.85,用于钢结构。

J.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按双偏压计算

【解释】单偏压程序就是按规范的公式进行配筋计算的。双偏压,程序是按数值积分法计算的,所以对于不同的“柱截面钢筋放置方式”就会得出不同的配筋计算结果。

【总结】宜按[单偏压]计算;角柱、异形柱按[双偏压]验算;可按特殊构件定义角柱,程序自动按[双偏压]计算。建议整体计算还是按“单偏压”计算,在得出固定的“柱截面钢筋放置方式”后,再进行复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