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apture批量修改网络名

Capture批量修改网络名

Capture批量修改网络名
Capture批量修改网络名

使用Cadence中OrCAD批量修改网络名的方法

abswzp( 楼主 ) 2014-3-11 10:25:58只看该作者463|1倒序浏览

本例将本页原理图中的GND网络修改为GND_1为例,步骤如下:

1.Ctrl+F,选择net,输入GND,确定

2.右击搜索到的网络名,edit properties

3.选择Aliases标签,选中Name列,右键,edit

4.输入新名称,OK,Apply,关闭窗口

5.完成

信息网络传播权裁判文书总结

2014.01-2014. Judicial Opinions of China 民事判决书 原告: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被告: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原告XX诉被告XX……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xx委托代理人xx被告xx委托代理人xx到庭参加诉讼,xx经本院合法传唤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xx诉称......。经原告审查确认......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给原告造成了损失。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1、被告立即停止 (2) 赔偿原告经济损失xx元、为调查被告侵权行为和起诉被告支付的合理费用xx 元,共计xx元;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原告xx为支持其诉讼请求,向本院提交证据如下: 1、……; 2、……。 被告xx对上述证据的质证意见如下:认为原告提交的……,对证据x无异议。 被告xxx未答辩,也未向本院提交证据。 被告xx答辩称:……。 ……拟证明被告…… 原告xx对上述证据的质证意见如下:对……的真实性、合法性无异议,但对关联性有异议。…… 经审理查明: 本院认为: 关于赔偿经济损失的数额: 综上,依据……,判决如下:

一、…… 二、…… 三、、……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xx元,由……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一式九份,上诉于xxxx(上一级)法院。 审判长xx 审判员xx 代理审判员xx X年X月X日(大写) 书记员xx 执行裁定书 申请执行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被执行人: 法定代表人/投资人: 本院依据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xx号民事判决书,受理xx申请执行xx案,上述生效判决判令:xx应向xx合计支付经济损失、案件受理费人民币xx元及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根据执行人的申请,本院于x年x月x日立案执行。 因被执行人xx至今仍未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为维护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依照……之规定,裁定如下: 查封、冻结、扣押、提取xx名下财产以xx元为限。 根据有关规定,银行存款及其他资金的冻结期限为六个月,动产的查封期限

信息网络传播修改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完善据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62亿。在中国互联网进入宽带时期的同时,3G时代也悄然临近,手机上网将成为互联网接入方式的新潮流。①可以预见未来社会里每一件掌上型工具乃至家用电器都可能会具有互联网功能,各种作品可以被数字化并在互联网环境下迅速传播。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原有的一些利益天平发生了倾斜,如何建立互联网空间的合理使用制度,寻求著作权人、传播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新的利益平衡,成为摆在各国著作权法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其立法缺陷 成文法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立法速度远远慢于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我国互联网在刚出现时也因此几乎处于一种“法律真空”的状态。 2001年《著作权法》借鉴了WCT和WPPT中的相关概念,在我国首次以法律的方式确立了“信息互联网传播权”这一新的作者权利,积极回应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给著作权保护制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弥补了原《著作权法》缺乏专门调整互联网著作权法律关系的制度空白。②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修订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随之而来的著作权保护与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一方面导致侵权纠纷不断;另一方面来自权利人群体过于强烈的保护诉求,也使著作权保护呈现过于严格的趋向,甚至剥夺、限制了公众分享互联网技术进步成果的权利,致使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优势难以发挥。2005年,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该办法涉及的范围太窄,而且仅属于部门规章,立法层级较低。 2006年7月1日由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联合起草,并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在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为长久以来因互联网引发的诸多著作权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使我国著作权法律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其中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技术措施、权利管理信息等问题,国外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中给予过特别关注,在我国学者的讨论中也多有所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上述问题均进行了规定,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各项规定作为不同利益集团博弈与平衡的产物,其颁布实施并不等于互联网著作权保护工作的完结,尤其互联网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讨论。 笔者认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作为目前对互联网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主要立法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回避了国际上广泛存在争议的临时复制问题,完全列举的立法模式存在局限性,立法层次低等。总体上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与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和欧盟《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利和谐法案指令》非常相似,延承了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原则和范围,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分别采用了“完全的合理使用”和“有条件地合理使用”的列举方式。“完全的合理使用”指第六条“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地“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包括介绍作品、新闻报道、执行公务中的合理引用;学校教学研究的少量利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盲人提供;将汉语作品翻译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条文详解(十九).doc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条文详解(十 九)- 第二十三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提示] 本条规定了提供搜索与链接服务的网络提供者免责事由。 该条规定提供搜索或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本条例规定的“通知与删除”程序。同时,该条也规定了提供搜索或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善良从业者’的应尽义务。即如果其明知或应知其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视为该搜索或链接行为是辅助侵权行为,与服务对象构成共同侵权,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注意]

1.本条例第20、21、22、23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事由,相关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提供接入服务、传输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自动存储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搜索或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以上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宜过分限定其义务。 2.详读本条例规定的四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事由,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对服务对象提供的内容进行修改、编辑、控制;不得在明知服务对象提供的内容侵权或没有权属或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仍然提供服务;当然网络服务提供者须掌控服务对象的信息,并有能力控制服务对象提供的内容。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 (法释[2004]1号)第四条“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参与他人侵犯著作权行为,或者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其他行为人或者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人的共同侵权责任。”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从侵权的方式来看,是帮助侵权。

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我国通过行政立法建立起网络侵权纠纷“通知与删除”简便程序。今后,权利人认为网站服务所涉及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者被删除、改变了自己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可以向该网站提交书面通知,要求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新条例7月1日起实施 国务院日前通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国政府网昨日全文刊发《条例》,并就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 《条例》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 《条例》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不过,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等8种情形,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条例》要求,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行为亦被禁止。

条例解读:网络服务提供者向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的,只要标明是提供服务、不改变存储的作品、不明知或者应知存储的作品侵权、没有从侵权行为中直接获得利益、接到权利人通知书后立即删除侵权作品,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方面关系亟需调整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表示,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上网计算机4560 万台,网络用户超过1亿人,互联网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调整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互联网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制定该《条例》,即为处理好这三者关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满足群众使用作品的正常要求。 ■条例解读 1不禁止用户临时复制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介绍,在《条例》的起草过程中,有人提出,《条例》应当对临时复制作出规定。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后认为,禁止临时复制的症结是制止终端用户在线使用作品,而禁止终端用户非营业性使用作品不具有可行性;国际上对禁止临时复制有很大争议,在互联网条约制定过程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明确反对禁止临时复制,由于各方争执不下,互联网条约没有规定禁止临时复制;而且,作为授权立法,《条例》也不宜对著作权法未授权的临时复制作出规定。因此,《条例》对临时复制未作规定。 2网络服务提供者四种情况免责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称,为促进网络产业发展,有必要降低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作品的成本和风险。《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了四种免

如何加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

如何加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 7月1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68号)将正式施行,这是一部与矢志在信息化浪潮中拓展发展空间的电信企业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实现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 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平衡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如何实现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面临的难题,也是立法的重点。为此,国务院这次在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时,明确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应当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满足用户使用作品的合理要求。 按照权利和义务的不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分为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ISP)和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ICP)两种。ISP是指提供网络链接、搜索、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等物理基础设施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一般为基础电信运营商;ICP是指提供各类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等信息内容的网络服务,包括电子布告板(BBS)、邮件新闻组(NEWSGROUP)、聊天室等有关内容服务的提供者,一般为增值电信服务商。由于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和内容服务提供者对网络信息进行编辑控制的能力不同,因而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设置网络服务主体的著作权法律责任,其目标有两个:一是要依法制裁网络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二是要给网络服务主体提供一个法律责任的“避风港”。法律为了保护和促进新兴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明确规定网络服务主体在没有主观过错的情况下,对著作权侵权行为不轻易承担过重的责任。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免除赔偿责任的情形。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是权利人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为了促进网络产业发展,有必要降低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作品的成本和风险。在实践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服务对象提供侵权作品的行为,往往不具有主观过错。为此,《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规定了四种免除赔偿责任的情形:一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自动接入服务、自动传输服务的,只要按照服务对象的指令提供服务,不对传输的作品进行修改,不向规定对象以外的人传输作品,不承担赔偿责任。二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自动存储信息向服务对象提供的,只要不改变存储的作品、不影响提供该作品网站对使用该作品的监控并根据该网站对作品的处置而作相应的处置,不承担赔偿责任。三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向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的,只要标明是提供服务、不改变存储的作品、不明知或者不应知存储的作品侵权、没有从侵权行为中直接获得利益、接到权利人通知书后立即删除侵权作品,不承担赔偿责任。四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在接到权利人通知书后立即断开与侵权作品的链接,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作品侵权仍链接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电信企业加强信息网络 传播权保护的七项措 施为了促进网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电信企业应当依法加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措施一:电信运营商及ISP、ICP要高度重视对著作权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增强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点,明确规定了保护措施:一是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即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权利人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二是为保护权利人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规制与制度完善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规制与制度完善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出现的新的传播权类型,国际社会在运用法律手段设置、调整和完善该类权利及其运行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产生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文本。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出台实现了该权利在我国的体系化规制,但它并不能解决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的所有问题,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规则应该在《著作权法》的第二次修改中得到统筹考虑,并以此促进《条例》的修改和完善。 曾几何时,“变”成为点击现代信息技术和著作权制度的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从信息时代三大定律可管窥其一般:摩尔定律认为,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吉尔德定律认为,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加一倍;麦特卡尔定律认为,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N个联结将产生N×N个效益。现代信息技术的变化成为现代著作权法①变革的引擎和驱动器,自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均处于频繁变动之中,但即便如此,著作权法仍被批评为“代表了一个无力跟上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步伐的领域。”②而尤其关键的问题是,当作品在网络中以数字化形态传输时,会产生一系列要么传统著作权法力所不逮要么南辕北辙的漏洞。信息网络传播权就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而出现的新的传播权类型,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及因应技术发展进行制度完善,成为版权法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与变革的最基本表征。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国际立法概况 (一)美国 美国有关信息网络传播的立法肇始于一系列的司法判例,其中典型的案件包括Playboy Enterprises, Inc V. Frena案,Sega Enterprises V. Maphia案,Religious Technology Ctr. V. 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 Inc.案③。这些案件涉及到网上传播作品的自由与限制问题,直指版权在网络时代保护的界限。到目前为止,美国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规则和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上: 1.《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通称的“白皮书”) 1993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任命了信息基础设施工作机构(IITF),以推动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发展和应用。工作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的工作组于1994年提交了草拟的报告,通称“绿皮书”。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之后,于1995年9月公布了信息基础设施工作机构知识产权工作组的报告,“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通称的“白皮书”。 “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④:(1)扩大发行权的范围。认为数字环境下的信息传输,即将作品从某一终端通过网络以数字信息形式发往另一终端,构成发行,因而是版权人的专有权。(2)理清复制权和发行权的关系。认为在网络空间可能同时出现传播和复制问题,获得复制权的人并不表示他就获得了在网络上对该作品的传播权。(3)扩张“传播”的含义。建议对现行法下的“传播”定义进行修订,使其既包括复制物(copies)的传播,也包括作品复制(reproduction)的传播,该范围由当事人合同约定。(4)规定使用作品的豁免。包括非营利性组织提供盲文版、大字版、声音版或其他版本的豁免,以及图书馆3份以内备份数字信号的复制豁免。(5)详细论述保护技术措施和版权管理信息与版权保护的关系,建议增设专门的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和特征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和特征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享有的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这一权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实际上是为了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中关于“向公众传播权”的规定相对应。为了规范信息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使用行为,解决各项新技术的应用给著作权保护带来的新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96年12月通过了这两个新的国际条约。WCT第八条中规定,在不损害4/白尔尼公约》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WPPT第十条中规定“表演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以录音制品录制的表演,使该表演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第十四条中规定“录音制品制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录音制品,使该录音制品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o很明显,我国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是直接援引了WCT和WPPT中的相关表述。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征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一种新兴的知识产权,是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与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等传统的著作权利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基本特征: (1)环境的特殊性 从权利的涵义中可以理解到,“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或提供作品并不仅指在互联网中传播作品。很多学者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局限于互联网中进行讨论,实际上是缩小了该项权利的调整范围。显然,公众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作品、观看电影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网络收看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应该像《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那样,将传输的信息网络分为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2)传播的公开性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保护着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以下简称着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着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第三条依法禁止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不受本条例保护。 权利人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四条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 第五条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 (一)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

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者改变的除外; (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六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一)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五)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 (六)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 (七)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八)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新媒体发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挑战

新媒体发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挑战 一个只有12.60MB的资讯类App在2012年上线后的不到两年内装机量已超过2亿,于2014年6月获得一亿美元的融资后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估值五亿美元的新媒体界翘楚,“今日头条”一边享誉新媒体领军人的称号,一边成为传统媒体的千夫所指。搜狐一纸诉状状告今日头条所属的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其著作权以及构成不正当竞争,已被北京海淀法院正式受理。随后,国家版权局就相关投诉对今日头条立案调查,并于2014年9月确认其侵权。拥有广大用户群高居应用下载榜前列的“今日头条”缘何屡遭控告? 一、今日头条是如何做到“你关注的,才是头条” 今日头条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其不同于其他资讯类app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正如其广告词所说:你关注的才是头条。这种技术被称为数据挖掘,简单来说就是指从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中通过算法计算出隐藏于其中的重要信息。为我们所熟知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技术有淘宝网的“猜你喜欢”,以及近期微信朋友圈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所推送的不同的广告。今日头条,正是在用户打开客户端使用的短暂几秒内,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性别、位置、社交网络使用习惯等进行分析,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新闻“头条”。不过,结合这样的技术利用在此类app上,自是创新之举,怎会饱受争议?“不做新闻的生产者,只做新闻的搬运工”,今日头条的侵权纠纷就发生在对新闻的“搬运”上。和其他资讯类app不同,今日头条并不是一个自行生产新闻的媒体,不同于搜狐、腾讯、网易作为新闻的生产者将纸面新闻变为移动新闻,也不同于南方周末、人物等有立场和独特关注点的新闻媒体发展线上平台为的是适应时代发展。它要做的,仅仅收集散落在网络中的来自不同媒体的新闻资讯,再利用数据挖掘针对不同的用户的喜好进行分析筛选新闻进行排序,这就是今日头条与我们所熟识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的不同之处。“在客户端自己的页面框架中显示推荐的内容,尽管上面也标明了内容是来自某个网站,只要用户感觉是在阅读客户端上提供的内容,不管采用了何种方法,那就是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