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例1: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论文

示例1: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论文

1 设计总说明

1.1地理位置图

(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

1.2设计依据

根据设计任务书及所给定的地形图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公路路线设计

在1:2000的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平面、纵段面、横段面设计并选定桥梁桥涵位置类型,完成相应的图、表以及有关的计算书、说明书等工作(路线长度不小于2.0km)。

(2)路基路面设计

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路基设计、排水、防护、支挡工程、特殊路基等设计;路面工程设计(进行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厚度计算与方案比较)。

(3)桥涵初步设计

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完成桥涵标准图的选择,包括相关图纸、表格、工程数量及相关说明。

(4)施工组织设计

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完成施工组织和施工图预算或概算(桥涵),提交相应的

计算书和与说明书。

1.4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按设计课题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交出最后的成果图。

(2)认真设计、准确计算、细致绘图、文字表达准确流畅。

(3)树立科学态度,注重钻研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4)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注重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1.5 路线及工程概况

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二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10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0.75米,硬路肩为2×0.75,行车道为2×3.50米。设计速度为60Km/h,路线总长2194.074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2+194.074。设计路线共设置了两个平曲线,半径均分别为600米和400米,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在缓和曲线内均设置超高,超高值设置为4%,因为半径都大于250米,则不需要加宽。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两个变坡点,最大纵坡为-2.6% ,最小纵坡为-0.39%,最大坡长770米,最小坡长674.074米。1个凸形竖曲线, 1个凹形竖曲线,半径均为10000米。本路线设计中没有设置桥梁,设置涵洞共1个,桩号为K0+240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1.6 沿线气候、水文特征、地形地震地理及其与公路的关系

(1)济宁至邹城二级公路所经地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冷热分明,干湿两季明显,夏季多暴雨高温,冬季严寒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600mm,雨季集中于3—8月份,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82%,属于湿度适中带---湿度充足带,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路线所经过的区域水旱灾害频繁,雨季对本路段施工有较大的影响。路基土方及构造物施工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施工计划安排。

(2)本合同段地处山岭重丘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较发育,覆盖层较薄。覆盖层以种植土、亚沙土和亚粘土为主,含少量的碎石质土,覆盖层厚2米左右,稻田中种植土厚0.6米左右,下伏基岩为硅化板岩。

(3)本地区气象资料为:本路段自然区划为Ⅳ3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性气候区,总的特征夏热期长,东寒期短,潮湿多雨。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5度(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5度(一月),日最高气温为41度,日最低气温为-7度,日最大气温差为21度,平均年降雨量为2600mm,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30mm,潮湿系数2.2,日最大风速为30m/s。

(4)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路线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依据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可不设防。

1.7 沿线材料分布情况

公路沿线5km以内有较丰富的砂砾材料、砂,当地沿线无矿石料场,矿石材料需要外购,相距约40km.相距50km左右处有水泥厂和石灰生产厂;钢材等建材,可以在邻市进货,相距40km左右。

1.8 环境保护

本路线设计考虑了道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尽可能多的利用原路段,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于道路施工造成的取土坑、弃土区填方及挖方边坡采用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必要的防护措施。

1.9 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运用情况

为了优质高效完成本项目勘察设计任务,在工作中采用了以下新技术:

广泛采用了AutoCAD技术,全部图纸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做到了优质、高效、准确。

1.10 其他事项

其他未提及的施工事项,施工时必须严格执行部颁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及其他部颁施工规范。图纸中所提供的混合料配合比,仅供参考,施工时应以现场实验为准。施工中若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时,应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 路线平面设计

道路为带状构造物,它的中线是一条空间曲线,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路线的平面,路线平面的形状及特征为道路的平面线形,而道路的空间位置成为路线。路线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时,路线要改变方向和发生转折。

2.1 公路等级的确定

2.1.1 已知资料

表2.1路段初始年交通量(辆/日,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6.0%) 2.1.2 查《标准》

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表2.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换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数

说 明

小客车 1.0 ≤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 的货车

中型车 1.5 >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 的货车

大型车 2.0 载质量>7t~≤14t 的货车

拖挂车 3.0 载质量>14t 的货车

2.1.3 交通量计算

初始年交通量:

N=1700+600+130×1.5+1600+1000×1.5+80×1.5+220×2.0+90×2.0+80×3.0=6575辆/日

小客车

中客

车 SH130

大客车 CA50 小货车 BJ130 中货车 CD50 中货车 EQ140

大货车 JN150 特大车日野 KB222 拖挂 五十铃 1700

600

130

1600

1000

80

220

90

80

2.1.4确定公路等级

假设该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为20 年,则远景设计年限交通量N:

N=6575×(1+6.0%)

1

20

=19893辆/日

根据规范:

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15000~30000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5000~15000辆。

由远景交通量可知本次设计道路等级为二级公路。

所以根据给定的条件,本次设计路线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

2.2 选线设计

2.2.1 选线的基本原则:

(1)路线的走向基本走向必须与道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2)在对多方案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3)路线设计应尽量做到工程量少、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

(4)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

(5)要注意保持原有自然状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选线时注意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其对道路的影响。

(7)选线应综合考虑路与桥的关系

2.2.2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道路选线的目的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质、地表、地物及其沿线条件,结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而道路选线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道路的具体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定出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选线把路线的平面布置下来。

(1)全面布局

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基本走向的全局性工作。就是在起终点以及中间必须通过的据点间寻找可能通过的路线带。具体的在方案比选中体现。

路线的基本走向与道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限制和影响道路的走向的因素很多,大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条件是指设计任务书或其他的文件规定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道路网中的任务和作用,我们的起终点就是由老师规定的。而客观条件就是指道路所经过的地区原有交通的布局,城镇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上述主观条件是道路选线的主要依据,而客观条件是道路选线必须考虑的因素。

(2)逐段安排

在路线基本走向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平坦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别采取现场直接插点定线和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特别是那些控制较严的点位)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

(3)具体定线

在逐点安排的小控制点间,根据技术标准的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因素。随后拟定出曲线的半径,至此定线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摸清地形的情况,全面考虑前后线形衔接与平、纵、横综合关系,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线形得以连贯顺直协调。

2.3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2.3.1 平面设计原则:

(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

(4)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5)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控制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的最小

长度

2.3.2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组合而成的。当然三个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线形。在做这次设计中主要用到的组合有以下几种:

(1)基本形曲线几何元素及其公式:

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曲线。这种线形是经常采用的。例如设计中的大多数点都是应用这个的。如下图一。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标准》规定,除四级路可以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都应设置缓和曲线。它的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旅客感觉舒适;行车更加稳定;增加线形美观等功能。设计是要注意和圆曲线相协调、配合,在线形组合和线形美观上产生良好的行车和视觉效果,宜将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在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设计出来的路线非常不协调,美观,比例严重失调,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改正了不足之处,经过改正后,线形既美观又流畅,已经到达了要求。

在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缓和曲线长度确定除应满足最小,外还要考虑超高和加宽的要求,所选择的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或等于超高缓和段和加宽缓和段的长度要求。

1)平曲线主要参数的规定

表2.3二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表

设计车速60km/h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m 极限最小半径125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50m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路拱≤2.0% 1500m

>2.0% 1900m

最大纵坡6%

凸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000m 极限最小半径1400m

凹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0m 极限最小半径1000m

本设计公路平曲线半径分别为半径:600m 、400m ;缓和曲线长度分别为:80m 、80m ;竖曲线半径分别为:10000 m 10000 m ,经验证,均满足要求。

2) 设计的线形大致如下图所示:

图2.1路线设计图

交点间距计算公式为 ()()212212Y Y X X L -+-=

(2.1)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为 1

212X X Y Y a r c t g B --=

(2.2)

①由图2-2计算出起点、交点、终点的坐标如下: QD :(2876817.494, 499674.536) JD1:(2876893.422, 500478.929) JD2:(2876707.678, 501546.152) ZD :(2876779.25,501844.128) ② 路线长、方位角计算 a .0-1段

D0-1=m 9685.807)536.499674929.500478()494.2876817422.2876893(22=-+- 方位角 "'01

8.273684494.2876817422.2876893536.499674929.500478 =--=arctg θ

b .1-2段

D1-2=m 266.1083)929.500478152.501546()422.2876893678.2876707(22=-+- 方位角 "'12

2.235299422

.2876893678.2876707929.500478152.501546 =--=arctg θ

c .2-3段

D2-3=m 4511.306)152.501546128.501844()678.287670725.2876779(22=-+- 方位角 "'23

6.372976678

.287670725.2876779152

.501546128.501844 =--=arctg

θ

d. 转角计算

"'"''011213.5515158.273684"2.235299 =-=-=θθα (右) "'''122326.452223"2.235299"6.372976 -=-=-=θθα (左) (2)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1)在简单的圆曲线和直线连接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段回旋曲线,即构成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其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图2.1按回旋曲线敷设缓和曲线

3

42238424R L R L p S

S -= (2.3)2

32402R L L q S S -= (2.4)

R

L S

6479

.280=β (2.5)

q tg p R T ++=2

)(α

(2.6)

S L R L 2180

)

2(0+-=π

βα (2.7) R p R E -+=2

sec

)(α

(2.8)

L T J -=2 (2.9)

S y L L L 2-= (2.10)

式中: T ——总切线长,(m );

L ——总曲线长,(m );

s E ——外距,(m );

J ——校正数,(m );

R ——主曲线半径,(m );

α——路线转角,(°);

0β——缓和曲线终点处的缓和曲线角,(°); q ——缓和曲线切线增值,(m );

p ——设缓和曲线后,主圆曲线的内移值,(m );

s L ——缓和曲线长度,(m ); y L ——圆曲线长度,(m )。

2)主点桩号计算

ZH JD T =- (2.11) S HY ZH L =+ (2.12)

Y YH HY L =+ (2.13)

S HZ YH L =+ (2.14)

/2QZ HZ L =- (2.15) /2JD QZ J =+ (2.16)

2.4路线曲线要素计算

2.4.1 路线简介

该济宁-邹城二级公路,根据路线选线原则,综合各方面因素,路线基本情况如下:

全长:2194.074m 交点:2个

交点桩号:K0+807.968、K1+890.175 半径:600m 、400m 缓和曲线长度:80m 、80m 2.4.2 曲线要素

JD1:K0+807.968

设R =600m ,S L =80m ,α= "'13.551515 =α 则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m

R L R L p S

S 44.06002384806002480238424342342=?-?=-= 99.39600

2408028024022

323=?-=-=R L L q S

S m

q tg p R T 459.12099.392

3.551515tan )4

4.0600(2)("

'=+?+=++= α

81972

.3600

806479.286479

.280=?==R L S β m

L R L S 8586.239802600180

)81872.323.551515(2180

)

2("'0=?+??

?-=+-=π

π

βα

m R p R E 8119.560023.551515sec )44.0600(2sec )("

'=-?+=-+= α

m L T J 06.18586.239459.1202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JD1:K0+807.968

ZH=JD-T= K0+807.968-120.459=K0+687.509 HY=ZH+S L = K0+687.509+80=K0+767.509

YH=HY+(L-2S L )= K0+767.509+(239.8586-2*80)=K0+847.3678 HZ=YH+S L = K0+847.368+80= K0+927.3678 QZ=HZ-L/2=K0+927.3678-239.8586/2=K0+807.4397 校核: JD=QZ+J/2=K0+807.4397+1.06/2= K0+847.8978 交点校核无误。

其它3个交点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5 各点桩号的确定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就主要用到了以上的三种线形,在五公里的路长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物和地貌,相对各种相比较而得出的。

在地形平面图上初步确定出路线的轮廓,再根据地形的平坦与复杂程度,具体在纸上放坡定点,插出一系列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既为路线的各个转角点(既桩号),并且测量出各个转角点的度数,再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初拟出曲线半径值和缓和曲线长度,代入平曲线几何元素中试算,最终结合平、纵、横三者的协调制约关系,确定出使整个线形连贯顺直协调且符合技术指标的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3路线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既为路线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的大小和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3.1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1)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驶安全。

(2)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以及填挖平衡。

(3)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应满足:

(4)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5)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6) 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7)合成坡度组合要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8)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3.2纵坡设计的要求

(1)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范

(2)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短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反复设置反坡段。

(3)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4)应尽量做到添挖平衡,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3.3 纵坡设计的步骤

(1)准备工作: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里程桩包括:路线起点桩、终点桩、交点桩、公里桩、百米桩、整桩(50m加桩或20m 加桩)、平曲线控制桩(如直缓或直圆、缓圆、曲中、圆缓、缓直或圆直、公切点等),桥涵或直线控制桩、断链桩等。

(2)标注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他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3)试坡: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以控制点为依据,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反复比较各种可能的方案,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试坡线,将坡度线延长交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

(4)调整: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适当等,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

(5)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作横断面设计图,检查是否出现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等情况,若有问题应调整。

(6)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要求取到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

(7)设置竖曲线: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8)计算各桩号处的填挖值:根据该桩号处地面标高和设计标高确定。

3.4 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是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而设置的一段缓和曲线。设计时充分结合纵断面设计原则和要求,并依据规范的规定合理的选择了半径。《标准》

规定:

表3.1竖曲线指标

设计车速(km/h ) 60 最大纵坡(%) 6% 最小纵坡(%)

0.3% 凸形竖曲线半径(m )

一般值

2000

极限值 14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 )

一般值

1500 极限值

1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

50

竖曲线基本要素计算公式:

12ιιω-= (3.1) L =ωR (3.2) T =

2

L

(3.3) E =R

T 22

(3.4)

式中:

ω ————坡度差,

L ————曲线长, (m ) T ————切线长, (m ) E ————外距 (m )

A 变坡点1: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0+770.000

I1=﹣0.4% i2= -2.6% 取半径R=10000m w= i2﹣i1=-2.6%﹣(﹣0.4%)=-2.2% (凸形)

m Rw L 220|%2.2|10000=-?==曲线长

m L T 11022202===

切线长

m

R T J 609.010*********

2=?==外距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0+770.000)﹣110=K0+660 竖曲线起点高程=178.6-110×(-0.4%)=179.04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770.000) +110= K0+880

竖曲线终点高程=178.6+ 110×(-2.6%)=175.74m

B 变坡点2: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1+520

i2=-2.6% i3= -1.9% 取半径R=10000 w= i3﹣i2=-1.9%-(-2.6%)=0.5% (凹形)

m Rw L 50%5.010000=?==曲线长

m L T 25250

2===

切线长

m

R T J 03125.010********

2=?==外距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1+520)﹣25 =K1+495

竖曲线起点高程=158.9225﹣25×(-2.6%)=159.5725m 竖曲线终点桩号=(K1+520)+25 =K1+545

竖曲线终点高程=158.9225-25×(-1.9%)=159.398m

4 路线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的。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等设施构成的。

4.1 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1)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既要坚实稳定,又要经济合理。

(2)路基设计除选择合适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等外,还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加固工程以及其他结构物,采用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3)还应结合路线和路面进行设计。选线时,应尽量绕避一些难以处理的地质不良地段。对于地形陡峭、有高填深挖的边坡,应与移改路线位置及设置防护工程等进行比较,以减少工程数量,保证路基稳定。

(4)沿河及受水浸水淹路段,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

(5)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路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和水温状况不良时,就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路堤或进行换填并压实,使路面具有一定防冻总厚度,设置隔离层及其他排水设施等。

(6)路基设计还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的需要

公路是一带状结构物,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上的剖面叫横断面,这个剖面的图形叫横断面。

4.2横断面设计综述

在济邹二级公路的横断面设计中,设计路线基本按原路设计,为保证改建施工,全线以填土为主。

4.2.1 横坡的确定

(1)路拱坡度

根据规范二级公路的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不小于1.5%。

(2)路肩坡度

直线路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

曲线外侧的路肩横坡方向及其坡度值:

表4.1路肩横坡方向及其坡度表

行车道超高值(%) 2、3、4、5 6、7 8、9、10 曲线外侧路肩横坡方向 向外侧倾斜

向内侧倾斜

向内侧倾斜

曲线外侧路肩坡度值(%)

-2

-1

与行车道行坡相同

4.3弯道的超高和加宽

4.3.1平曲线的加宽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轮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普通汽车的加宽值可由几何关系得到:

b =R –(R1+B) (4.1)

而 (82422)

2

1---=-=+R

A R A R A R

B R

故 (8234)

2++=R

A R A b

上述第二项以后的值很小,可省略不计,故一条车道的加宽:

R

A b 22

=单 (4.2)

式中:

A ————汽车后轴至前保险杠的距离 (m ) R ————圆曲线半径 (m ) 对于有N 个车道的行车道:

R

NA b n 22

= (4.3)

半挂车的加宽值由几何关系求得:

R A

b 22

11= (4.4)

,2222R

A

b = (4.5)

式中:

1b ———— 牵引车的加宽值;

2b ———— 拖车的加宽值;

1A ———— 牵引车保险杠至第二轴的距离 (m ); 2A ———— 第二轴至拖车最后轴的距离 (m )

; 由于1b R R -=,,而1b 与R 相比甚微,可取,R = R ,于是半挂车的加宽值:

R

A A b b b 22

2

2

121+=+= (4.6)

令 2

221A A + =2A ,上式仍旧纳成为式:

R

NA b 22

= (4.7)

4.3.2加宽过渡

对于R >250m 的圆曲线,由于其加宽值甚小,可以不加宽。有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级公路设计中采用比例过渡,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b L

L b X

x = (4.8) 式中:

X L ————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的距离 (m ); L ————加宽缓和段长 (m ); b ————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m )。 4.3.3曲线的超高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

向横坡的形式,这就是曲线上的超高。合理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因此,超高横坡度在圆曲线上应是与圆曲线半径相适宜的全超高,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

济邹二级公路设计中主要采用绕外边旋转的方法进行曲线的超高。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旋转,于次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而相应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度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绕边线旋转由于行车道内侧不降低,有利于路基纵向排水,一般新建工程多用此中方法。

横断面上超高值的计算

表4.2 绕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超高位置计算公式

x

x≤

x

x>注

圆曲线上外缘

c

h

h

j

j

j

i

b

b

i

b)

(+

+1、计算结果均

为与设计高之高差

2、临界断面距

缓和段起点:

c

h

G L

i

i

x=

3、X距离处的加宽

值:

b

L

x

b

c

x

=

中缘,

c

h

h

j

j

i

B

i

b

2

+

内缘,,

c

h h

j

j

j

i

b

b

i

b)

(

+

-

过渡段上

外缘

cx

h

c

h

j

G

j

G

j

j l

x

i

B

b

i

b

i

i

b]

)

(

[

)

(+

+

+

-

中缘,

cx

h

G

j

j

i

B

i

b

2

+

h

c

j

j

i

L

x

B

i

b?

+

2

内缘,,

cx

h G

x

j

j

j

i

b

b

i

b)

(+

-

h

c

x

j

j

j

i

L

x

b

b

i

b)

(+

-

(1)超高

《规范》规定:二级公路的最大超高值为8%。

(2)超高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长度

为了行车的舒适性和排水的需求,对超高缓和段必须加以控制,超高缓和段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