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一、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特点、类型和分级

1、定义

“突发事件”不是一般的事故。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交警队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和措施,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事件。再比如,火灾曾经是突发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了。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还有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践踏事件等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妨碍,或对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立即处置的危险事件。

2、特点

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一是突发性(突然发生)——4月12日下午2:30,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周边10余个省(区)震感明显。

二是教育性(校园内外、师生员工)——2006年4月,某学院一名学生即将毕业,酒后驾驶摩托车,在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

三是危害性(对正常教育教学活动造成或可能造成妨碍;对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四是紧急性(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立即处置——紧急响应)

3、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七种类型:

(1)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非法传教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等。

(2)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是指“独立于人们意志以外发生的事件,它是人类的预见力和防范力在合乎情理的条件下所不能及的,或至少是防止或避免不了的”。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

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灾害,台风、热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海浪、海水入侵、风暴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

(3)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包括学校楼堂馆舍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水(湖)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水、电、气、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4)考试泄密、违规事件。包括由教育系统组织的国家和省教育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以及在考试实施和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违规事件。

(5)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包括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网络、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发送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

(7)违规办学(虚假宣传、违规收费、乱发证书文凭等)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

4、分级

学校突发事件按照紧迫程度,形成的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发展的趋势等由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 级)、较大事件(III级)、一般事件(IV级)四个等级,并在应急预警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标识。

下面以“突发群体性事件”为例加以说明:

学者们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有不同的界定,大致说来都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参加人数较多;二是事出有因(矛盾激化);三是有组织、有明确目的;四是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可以认为,学校突发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引发的,有部分师生员工或家长参加的,采取集会、游行、示威、群体上访、静坐、请愿、围堵党政机关,聚众闹事、打砸抢等行为,向有关部门表达意愿的,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学校突发群体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级别:

(1)聚集事件失控,未经批准走出校门进行大规模的游行、集会、绝食、静坐、请愿,实施打砸抢,引发地区、行业性的连锁反应,已形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为I级。

(2)聚集事件失控,校园网上出现大面积的串联、煽动和蛊惑信息,出现多校串联聚集趋势;校内出现未经批准的大规模游行、集会、静坐、请愿等行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瘫痪,为II级。

(3)单个突发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校内出现违法内容的各种横幅、标语、大小字报,有关事件的讨论已攀升为校园网BBS热点问题之一,引发校内局部聚集,一次或累计聚集人数不足100人,但已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的群体性事端,为III级。

(4)事件处于单个事件状态,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并引起聚集,群体性事端呈萌芽状态,师生中出现少数过激言论和行为,校内出现大小字报,或校园网上出现“帖子”,呈现可能会影响校园稳定的苗头性信息,为IV级。

二、教育系统应急运行机制

(一)预防和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和预警是应对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到“用小钱防病,而不是花大钱治病”,就要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

第一,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学校及各二级单位要经常研究影响校园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舆论舆情的分析,对可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特别是对危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或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等容易激发学生情绪的

问题,以及敏感期、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节庆日、重大文体活动期间,在落实安全措施的同时,应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加强教育引导。武装(保卫)部门要切实掌握校内人员结构,密切注意校内重点人口的动向,会同邮政所统一收集境外寄给学生社团、班级和无具体收件人的印刷品,并妥善处理;组、宣、人事部、学工处、团委等对兄弟学校学生社团来校联谊者,要了解其来校的目的,防止别有用心的人进行串联煽动;网络中心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言论及有害信息。

第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学校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容易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和实时监控,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

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无阻;掌握并及时处理学校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学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建立由学校各二级单位负责人和本校教职工组成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定期开展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为防患于未然,每学期要进行1-2次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作及快速反应能力,可重点进行火灾、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演习。

第四,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五,学校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要的经费,储存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设施、设备(如灭火器等)

第六,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处置快速反应信息系统。一旦发现有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信息上报的要求是快速、准确和直报。所谓“快速”,是指信息报送应及时而不能耽搁。最先发现或接到发生突发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应在第一时间向校领导报告,不得延报。学校应立即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省教育厅),时限为2小时。接到报告的教育行政部门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报送的时限也是2小时。所谓“准确”,是指所报送的信息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错报。所谓“直报”,是指发生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学校或者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越级直接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育部报送信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的信息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校园和社会稳定等情况;2、事件性质的初步判断和影响程度的初步评估;3、事发学校及有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4、校内外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初步反应;5、事件发展态势预测和应急处置预案启动情况等。突发事件中,除了自然灾害和部分事故灾难以及少数医疗卫生类传染疾病具有某种不可抗力因素外,其余大部分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因此,预防比救治(救助、救济)更重要。作为学校,预防和预警是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内部机构都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做到报送突

发事件的信息快速、准确,采取预警措施要及时、合理。

(二)应急处置

1、应急处置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事件发生后,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各院(系、中心)应当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要做到报告及时,处理果断,各部门、各系行政“一把手”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

(3)预防为本,及时控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研究判断,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把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学校秩序失控和混乱。

(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突发事件后,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

(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出发,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分不可结”的工作原则,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法规上、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领导精力、经费保障和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应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先期处置

事件突然发生后,事发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校领导小组按照应急预案开展处置工作,有关情况及时上报省教育厅和市相关部门。

灾害发生后,受灾学校负责人应及时将灾害发生的情况和受灾情况向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及时有效地采取避灾措施以自救。学校先期处置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急处置的效果。先期处置不及时、不到位,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先期处置及时、到位,常常可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指对于事发单位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应急指挥机构启动相关预案,统一指导有关学校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规定了应急处置措施。一般应急预案对应急响应的标准和程序都做出了规定,其核心是对突发事件采取分级应对的措施,不同级别的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使用与事件级别相匹配的资源,当事件扩大、级别升高时,应急响应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教育系统应急响应一般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有的应急预案也有四个级别响应)。事发学校要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适时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应急响应原则:

灾害发生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在应急响应中,无论采取什么应急处置措施,都应遵循比例原则:

第一,遵循比例原则之妥当性(适当性)原则,即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应该与应急处置的目的相一致。如果某项应急处置措施根本无法达到应急处置的目的,则违反了比例原则之妥当性原则;

第二,遵循比例原则之必要性(最少侵害)原则,即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时,如果有多种手段可选择,应选择一种对师生利益损害最小的措施,正如俗话所说:“杀鸡焉用牛刀”?

第三,遵循比例原则之均衡性(得失性)原则,即权衡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利益和学校财产利益)等与应急处置措施所损失的利益的轻重,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则不应采取此类应急处置措施,正如俗语所说,不能“杀鸡取卵”。

4、事后恢复

由于学校历来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学校本身组织程度高,学校教职工以教书育人为业,一旦发生了某种突发事件,除了学校师生的自救,当地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竭尽全力地实施救援,所以,教育系统的突发事件,除了少数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政治事件相联系外,一般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扩散。

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责任追究与奖惩、完善制度等环节。

(1)善后处置。查清学校受损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督促学校组织开展修复工作,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做好突发事件中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工作。对在事故中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抚恤、补助和补偿;对受害者及其家属进行慰问,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敦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迟滞工作。

(2)调查与评估。对学校特别重大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3)恢复重建。根据受灾地区遭受毁坏学校的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4)信息发布。学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学校应在事发的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的情况、政府应对和防范措施,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的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现场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5)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心理救援是心理专家和心理疾病治疗专家对在事故中收到创伤的人员进行心理救治和援助;心理干预是指心理专家和心理疾病治疗专家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的心理疏通和引导。两者含义接近,并无实质性差别。通过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疏导师生情绪,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减少事故损害程度。

(6)责任追究与奖惩。对在突发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谎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7)完善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

三、几种常见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1、如有师生要求游行、集会、静坐、请愿等时,要求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申请,待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按照要求进行。校领导小组以及参加集会、游行、静坐、请愿师生所在系、部门的党政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要全程跟踪,发生情况及时处理。

2、如未经批准进行游行、集会、静坐、请愿的,校领导小组和参加集会、游行、静坐、请愿师生所在系、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其活动,不得蔓延到社会,防止事态发展,并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尽力劝阻其解散。

3、一旦学生走出校门上街集会、游行,学校相应工作组派人劝阻,如劝阻无效,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维持秩序的工作,防止社会闲杂人员和别有用心的人进入游行队伍寻衅滋事,并及时请公安部门到现场协助做好工作,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违法行为。同时做好校内师生思想工作,做到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留,师生不离校,加强校园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4、若事件已超出学校范围,在事态扩大、依靠学校力量无法平息的情况下,学校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及其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请求派遣警力进校,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冲突加剧和学生受伤。

5、加强校园巡查和监控,发现不稳定因素出现苗头时,及时报告,并进行紧急处理。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立即赶到现场,负责组织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和取证;及时解决,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苗头和问题。

6、做好善后与恢复工作。后期处置工作中的重点是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师生合理要求,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恢复学校内正常秩序。

7、事件平息后,各部门要向校领导小组汇报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稳定局面,防止反弹。

(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转”、“救”、“传”、“安”

1、“转”即应急转移

当危机已经来临时,为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师生员工和学校财产(教学设施、设备等)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的一种应急措施。

应急转移需要科学合理进行:一是及时决策,既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延迟决策,耽误应急转移时机,也不能草率决策;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手忙脚乱,无组织、无秩序的四处逃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三是选定恰当的转移路线、转移地点;四是争取有关部门(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的协助与支持。

2、“救”即紧急抢救

灾情发生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争分夺秒地组织紧急自救,并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救援组织进行紧急抢救。不管是紧急自救,还是专业组织救援都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救人第一的原则,先救人,后救物,绝对不能组织未成年学生对对校园财产进行抢救;

二是有组织有分工地进行紧急救援,临危不乱。一般来说,对人员和财产的抢救,主要由军队、武警和专业救援组织来承担;对伤员的救治,主要由医护人员进行;道路、设施和线路的抢修,应由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进行;

三是针对不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救助方式,“有的放矢”。

3、“传”即灾情传送

自然灾害发生后,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传递事件发生情况和受灾情况,情况不明常常会延误救援,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地获取第一手资料,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时限上报,以便于上级领导及时决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坚决杜绝瞒报、隐报、谎报灾情等渎职现象,同时,应该将灾情及时地向社会发布,以便人们有一定的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4、“安”即安顿师生、安定秩序

“安顿师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置师生,使他们的生活有着落(帐篷、饮水、食品、衣物、医药等的调集和发放,必要时通过政府发文或新闻媒体,发动社会力量和慈善机构向灾区捐款捐物满足师生急需);二是安定师生心理,使他们的情绪能够稳定(除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宣传救灾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稳定师生情绪外,对未成年学生还可以安排心理医生等有关人士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安定秩序”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持校园治安秩序(防止社会上有人乘机到校园打砸抢);二是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如火灾、疫病等)的发生,针对自然灾害的类型,向师生宣传相应的健康知识,防止灾后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生。

(三)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1、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1)突发火灾事故后,发现的个人和部门要立即拨打119、110请求救援,并向校领导小组报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组织人员疏散、自救和力所能及的灭火工

作,及时采取关掉电源、煤气,转移易燃易爆物品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

(2)校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进行指挥。

(3)救灾疏散人员要及时赶赴现场,组织灭火救火,并在消防队伍赶到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队伍进行扑救。

(4)医疗救治人员要及时赶赴现场,配合有关医疗部门抢救和妥善安置伤员。

(5)解决好教师、学生等受灾人员的安居问题。

(6)及时疏散人员,封锁现场,转移重要财物,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7)救灾结束后,要协助消防部门查明原因,并及时作出处理。

2、房屋、围墙、厕所倒塌等建筑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建筑物倒塌事故灾难主要原因是建材质量和施工质量问题,以及建筑物年久失修等,主要发生在农村或城郊中小学,大学相对较少发生。

(1)发生房屋、围墙、厕所倒塌等建筑物安全事故后,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及时赶赴现场,开展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可根据灾情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市政府报告。

(2)校领导小组应指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开展解救受困人员、抢救伤员工作。

(3)迅速切断电源、煤气,密切关注连带建筑物的安全状况,防止继发性危险。

3、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处置

拥挤踩踏事故发生一般有以下原因:上下楼无序;路面湿滑;突然停电以及自然灾害引起踩踏事故。

(1)学校各二级学院、各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日常管理,注意发现拥挤踩踏事故隐患,避免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2)学校发生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后,校领导小组和各工作组必须及时赶赴现场开展现场疏导和救护工作,并立即向医疗急救部门求援。

(3)校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控制局势、制止拥挤,做好人员疏导疏散工作;对受伤者要进行必要的应急抢救处置,尽快将伤病员送往医疗抢救,妥善安置伤病员。

(4)迅速通知受伤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确保师生和亲属情绪稳定。

4、重大交通事故处置

学校交通事故的主要受害者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受害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1)如发生恶性交通安全事故,应立即拨打110、120请求援助,并在第一时间报告校领导小组。

(2)保护好事故现场,有效控制肇事人,寻找目击证人,初步了解情况。

(3)校领导小组立即召集各工作组开展工作,并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指挥。

(4)配合医疗救治组和医务室急救人员抢救伤员,协助公安交警部门查明事故情况;涉及外籍师生的,要尽快按规定报告上级外事部门。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5、校园水(湖)面重大溺水事故处置

(1)凡是校园内存在水域的学校,都应在水边设置安全警示或派专人巡视,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

(2)学校内发生校园水(湖)面溺水事故后,救灾疏散组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救援,并立即与医疗救治组或医疗急救部门取得联系,请求救援。

(3)校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应及时赶到现场,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指挥人员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等应急抢救措施。

6、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事故处置

(1)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校园内大型群体活动要向当地派出所、公安机关申报审批,经同意后才能举行。活动组织部门必须按有关规定做好专项安全保卫方案,落实安全保卫措施,加强管理,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活动组织部门应立即拨打110、120请求援助,并及时报告校领导小组。

(3)校领导小组立即召集各工作组开展抢救受伤师生工作,并要稳定现场秩序,组织师生有序疏散逃生,尽力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4)救灾疏散组和医疗救治组应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在校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担负起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保护好现场。

7、外出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安全事故处置

(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领导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工具和设施。

(2)保障通讯联络畅通,定时、定期进行通讯联络和清点人员工作。

(3)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校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开展必要的救助和自救工作。

(4)校领导小组对事件做出准确判断,权衡事件的轻重,统一认识,统一指挥,协调好学校和事故现场两方面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救助。

(5)努力争取事故发生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援和帮助。

8、后勤保障方面的安全事故处置

(1)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中心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组织部门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制度学习。

(2)做好食堂、配电房、仓库及供水、供电、供暖和通讯保障部门的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关键部位和重点现场的检查,确保各种服务设施的安全运行。

(3)发生断水(水污染)、停电(漏电、短路、触电)、燃气泄露等重大事故后,应立即报告校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组织抢救和抢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争取尽快恢复正常。

(4)食堂、餐厅等饮食部门以及水塔(蓄水池)等二次供水部位必须安装安全保护设施,发生污染等事件时要立即停用,并立即联系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疫、化验和排污处理。

9、突发危险品污染事故的处置

(1)相关部门应根据各类危险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后,指导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撤离和人员救护,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

(3)校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应及时赶赴现场,初步查明情况后,迅速制定消除或减轻危害的方案,并立即组织人员实施。

(4)引起危险物品泄露或违反有关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灾难的,应及时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划定污染区。

(5)对有毒物质污染可能危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校领导小组应立即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控制污染事故蔓延,必要时应组织师生疏散或撤离。

(6)危险排除后,校领导小组应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事故。

(7)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在1小时内向市环保局报告。

10、校园周边突发安全事故处置

(1)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2)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

(3)在全校范围内通报事故有关情况,保障校内秩序正常,稳定师生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事件发生。

(四)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1、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分类

(1)I级事件: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专升本考试等国家级考试试题泄密。

(2)II级事件: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等省级考试试题泄密。

(3)III级事件:学校期终、重修考试试题泄密。

2、应急处置

(1)I级、II级事件应急处置:

事件出现后,立即报告考点主考,考点主考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省教育厅考试管理部门,听取处置意见后,进行处理。

考场偶发事件处理办法:

①考生遗失有关考试证件。考生必须出具校系开出的证明材料,辅导员签字确认,经考点主考批准后方可进入考场。

②试卷启封前后,发现问题,首先稳定考生情绪,然后立即报告考点主考。

③考试过程中,考试设备出现故障,如听力考试时磁带或播放设备出现故障,考点主考立即上报教育厅考试管理部门,同意后启用备用设备,顺延考试结束时间。

(2)III级事件应急处置:

①我校统一使用的拟考试题发生泄密后,教务处应立即上报校领导并紧急启用副题。

②如果副题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印制出来,应及时通知学生,重新选定时间再进行考试。

③严格追查试题泄密原因,对涉及到的教职工和学生应严肃处理并通报全校,尽快消除不良影响。

④认真总结试题泄密教训,杜绝该类事件再次发生。

四、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

2006年6月20日中午12时左右,某高校的一名学生在校园道路上骑自行车行至一个十字路口时,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当场昏迷。

事故发生后,在事故现场的师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校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接到通知及时赶到现场急救,学校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领导分别于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并指示有关部门要不惜任何代价全力抢救学生的生命。

15分钟后,“120”救护车赶到出事地点,将受伤学生送往市内医院(急救中心)抢救,学生处负责人和学院领导等及时赶到医院看望,并通知受伤学生家长。

当天上午,学校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受伤学生家长联系共同协商善后处理工作;与肇事单位负责人和交警部门联系,尽快确定事故责任。

同时,学校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通报事故情况,布置善后工作,采取措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学校领导与学院领导分别看望学生家长,表示学校将和家长共同处理好善后事宜。然而,受伤学生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

下午,刑侦部门通过对现场勘探、目击证人证言、技术检验分析等,很快就制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事故完全是由肇事司机的过错造成的。依照《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肇事司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受伤者不承担事故责任。

6月26日上午,死者家属与肇事司机所在单位就事故损害赔偿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协议书》。

6月27日中午,为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学生出台了《校内交通整治措施》:封闭西门,对其他各校门加强安检和监控;设闸封路,建立准步行街,封路闸为活动桩式,平时锁住,特殊需要时打开;在路口、下坡路段增加道路减速带;建设停车场;完善交通指示标志,所有大门设“校内道路外来车辆禁止通行”标志、“限速”、“禁鸣”及其他相关标志,所有斜坡路段设“减速慢行”标志,步行区周围路口设“禁行”标志,部分路段设“停车场”标志以及其他相关交通标志;成立校园交通巡逻队;拓宽人行道、缩小机动车道,在校园内机动车行驶限速15-20公里/小时;加强外来车辆进入校园的管理;实行校园交通管理责任制。

至此,这起发生在校园的意外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历经7天时间)基本结束。

这起意外交通事故在处理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如事故原因、学校措施、事故责任认定、事故损害赔偿、校园交通整改措施等,学校都及时通过校园互联网发布准确信息,通报了学校处理情况,说明了事实真相,也澄清了一些误解,稳定了师生员工的情绪,防止了可能发生的群众性事件。

该校之所以成功处理了这起学校突发意外交通事故,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事前制定了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及时和有序地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善后处理应对措施。由此可见学校发生突发性意外事件后,应该采取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应对。

第一、抓紧时间,及时救助受伤学生。事故发生后,不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谁的过错,学校的首要任务都是抢救受伤学生,采取有效措施把受伤学生及时送往医院(急救中心)抢救,并及时通知受伤学生家长。在抢救受伤学生进程中,学校派专人在场,了解情况,帮助看护。

第二、及时把意外事件的有关信息通知学生家长。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和抚养人,但学生在校发生伤害事故、擅自离开学校、突发疾病等,学校一旦知道信息都必须在及时采取救助措施的同时,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和成年学生的家长,使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能够及时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使成年学生的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安全信息。

第三、及时将意外事件的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突发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即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上报信息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伤害情形,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事故的原因,涉及的人员,处理的建议等。有些学校发生意外事件后,担心学校在考评中被“一票否决”,瞒报、迟报或不报,这是不可取的。

第四、保护事故现场。学校发生意外事故事件,尤其是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在积极救助学生的同时,应尽可能地设法保护好事故发生的现场,特别是遇到复杂事故,应请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到场与学校一起勘探事故现场,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分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第五、积极妥善地处理善后事宜。一是合法合情处理善后事宜。在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中,有些学生家长往往情绪化地处理事故,有的纠集一些人闯入学校;有的殴打学校领导和教师,毁坏学校设施;有的无理取闹,封堵学校大门,在学校校园内进行丧事活动,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对此,学校一方面应冷静地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防止激化矛盾;另一方面报请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协助学校处理意外事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防止发生新的伤害事件。学校应以事故为鉴,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堵塞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类似意外事件。

作业题(任选2题):本周五前交人事处

1、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内容?

2、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响应的原则、事后恢复的主要内容?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事故灾难应急处置措施实施的步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单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对应对事件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不包括()。(3.0分) A.预警 及时 B.决策 果断 C.反应 迅速 D.依靠 自己 2.突发公共事件的最高应急管理行政是()。( 3.0分) A.国务院 B.各级省级行 政部门 C.各级卫生部 门 D.各级公安部

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3W原则’不包括()。(3.0分) A.告诉媒体我们知道什 么 B.告诉媒体我们什么时 候知道的 C.告诉媒体我们在哪里 知道的 D.告诉媒体我们做了什 么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善后处理不包括()。(3.0分) A.维 稳 B.奖 励 C.责 任

偿 5.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由()。(3.0分) A.国务院 B.省级 C.县级 D.市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4R原则’的是()。(3.0分) A.表示对事情 的遗憾 B.表示没有责 任 C.表示赔偿 D.表示恢复 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医院与媒体沟通要遵循‘8F原则’,对此理解错误的是()。(3.0分)

A.让公众知道真相 B.率先对问题作出反 应 C.不要与公众一起分 享感受 D.对外界的信息及时 反馈 8.根据相关规定,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最严重的是()。(3.0分) A.Ⅰ 级 B.Ⅱ 级 C.Ⅲ 级 D.Ⅳ 级 9.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突发 性 B.群体 性 C.多样 性 D.局部 性 1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医疗的职责不包括()。(3.0分) A.接诊、收治病人 B.做好医院现场控制 C.物资、设备保障 D.协助疾病控制人员采集 标本 多选题 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总是会有媒体记者进行相关报道,这是因为()。(4.0分))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 法(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4921-50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 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安健环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 号) 国家安监总局《安健环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GB/T 29639-201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

急预案编制导则》 《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试行)》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管理规定 公司《安健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第三条工作原则 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企地衔接”的要求,建立“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管理常态工作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和各厂站、项目。 第二章突发事件分类 第五条本制度中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

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控制度实施细则

有限公司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控制 度实施细则 一、业务目标 1.防范、控制和化解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的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 2.加强公司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提高公司保障生产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降低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对公司财产、资金损失。 4.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 二、业务风险 1.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公司战略的执行与实现。 2.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 3.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控制度,可能遭受外部经济处罚,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影响公司社会形象。 三、业务范围 本业务流程主要描述公司应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业务流程。 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是指与公司生产经营相关的、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公司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的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导致公司财产、人员以及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产生区域性或全国性社会影响,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从而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 四、业务流程步骤及控制点 1.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分级 1.1.特别严重事件:公司全面爆发风险,涉及范围广泛,无法继续经营,导致公司财产、人员遭受严重损失,造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重大影响; 1.2.严重事件:公司爆发大规模风险,涉及范围广泛,无法正常经营,导致公司财产遭受较大损失。 1.3.较重事件:公司发生重大突发风险,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公司财产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有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的应对与沟通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的应对与沟通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危害。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⑵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突如其来,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危害程度难以预料。 危险性: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非程序化决策,非常态措施应对。 不确定性:难以判定事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事态迅速扩大。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 突发性公共事件直接威胁到人类安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虽然积极防御,但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没有呈下降趋势,反呈频发态势,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有增无减。缅甸热带风暴袭击中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西藏拉萨打砸抢烧骚乱事件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全球范围内,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个别孤立事件变成普遍现象,由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甚至可能跨出国界,扩散、蔓延到邻国,引发国际纠纷。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导致爆炸,松花江水域数百公里被污染,国内哈尔滨考试,大网站收集市民抢购饮用水,国外引起俄罗斯的抗议及索赔,使我国声誉受损。 三是危及执政党的地位。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会危及政治稳定,动摇公众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公信力。肆虐英国长达20年的疯牛病,导致公众对执政当局的不满,使保守党在1996年的连任竞选中败北。 二、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案三制)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

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单选题3分) A.社会救助机制 B.社会保障机制 C.社会管理机制 D.社会安抚机制 2.世界卫生组织对以往大流感发生状况的分析认为()。(单选题3分) A.大约25%至35%的人口可能在大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 B.大约50%至60%的人口可能在大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 C.大约10%至20%的人口可能在大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 D.大约40%至70%的人口可能在大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 3.一案三制是指()案,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单选题3分) A.制订修订应急预案 B.制订修订管理预案 C.制订修订评估预案 D.制订修订监督预案 4.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单选题3分) A.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 B.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 C.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 D.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

5.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单选题3分) A.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原则 6.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 A.公开透明的原则 B.上行下效原则 C.最小代价原则 D.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 7.风险的三维特性是()。(单选题3分) A.不利性、不确定性、简洁性 B.不利性、不确定性、复杂性 C.不利性、确定性、复杂性 D.不利性、确定性、简洁性 8.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单选题3分) A.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 B.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 C.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 D.广大的城市平民 9.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单选题3分) A.忧患意识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方案汇编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现场处置方案汇编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 1、前言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件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件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它明确了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 编制应急预案是我国"一案三制"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的基础,我国《防洪法》、《抗震减灾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明确规定。 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省级预案;各市、县政府也大都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截至2006年3月,我国己制订各级应急预案约2.4万件,基本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对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起步时间较短,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也出现

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预案格式、内容雷同,脱离本部门实际;预案文档冗长,多则可达数百页,查询使用困难;不同层次、类型预案之间联接融合性不够,缺乏标准化交互程序;预案过于注重文本文件形式,而忽视培训、演练等预案管理内容;一些预案科技水平较低,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不够。这些差距与问题在今后预案编制工作中应引起在意。 2、编制应急预案的基本认识 一是假定事件肯定发生。 制定应急预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准备事件肯定发生,应急管理可能涉及到预防、应急响应和事后调查处理与整改,但应急预案的对象主要是在应急响应阶段,即使是应急准备工作也是强调针对事件发生的准备。预防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但不是应急预案的特点、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是应急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严重破坏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在难以预见情况下突然爆发,而且具有扩展、放大和激变的潜力,一旦失控可由事件转化为危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形成冲击。应急预案的对象不是日常工作中紧急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用常规管理无法应对的不可预见和具有破坏性的顶级事件。 三是应急预案的重点是应急响应的指挥协调。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诱因复杂,形势多变,激化迅速,而且其时间和空间分布范围难以把握。几乎每次重大事件应急响应活动都涉及到几十个部门、上百个单位,少则百人,多则数万人,还可能出现跨地区,甚至跨国境的复杂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应急响应都是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哪几阶段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哪几个阶段 2.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3. 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可分为哪几个过程 4. 现场指挥系统有哪些职能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1)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旋,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2)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 (3)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又一项主要原则。 (4)应急恢复 恢复是指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恢复工作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 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 (1)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队伍。 (2)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目标是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必块为主,分级响应、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一专多能、专兼结合,防救结合、平战结合,以及动员公众参与,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的应急管理,明确和规范响应程序,保证应急救援体系运转高效、应急反应灵敏、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 (3)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应怠体系的法制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美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的规章、规定以及与应急救援话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 (4)支持保障系统 支持保障系统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系运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主要包括通信信息系统、培训演练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物资与装备保障系统等。 3.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 4.现场指挥系统模块化的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行政5个核心应急响应职能组成。.起重机安装、拆卸、检查、维修或操作等作业时,伤害类型有哪些 2.起重机有哪些安全装置 3.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的规定,如何进行事故调查取证 4.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有哪些 1.重物坠落伤害、起重机失稳倾翻造成的伤害、挤压伤害、高处坠落伤害、触电伤害、其他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 对策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近些年来,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在内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秩序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应对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危机意识不强,危机预警、反应和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社会自救能力还比较欠缺,法制还不够健全等,所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在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法制的缺位 无论常态还是应急状态下,政府行为法制化,依法行政,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我国目前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行政命令还优于法治。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以非常效率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取代了《传染病防

治法》的规定,如何防止在危机状态下公共政策侵害公民权利,如何进行监督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等也都是法律的空白点。 (二)社会参与力量缺席 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管理范围有限,责任有限。SARS发生之初曾一度失控,这种在公共事务中依然自觉“全能”的政府治理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祸根。这些突发事件暴露出政府治理在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的缺陷:一是传统政府管理思维限制了民间组织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政府一直处在主导地位,并习惯于以行政为主导的行为程序;二是忽视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实力,未能给这支力量发挥作用提供适度空间和保障。此外,由于种种法律、政策、观念等障碍,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发育不良,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全能政府”的存在,我国政策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声音依然微弱,多数公众对其了解不足。 (三)官员问责制度缺失 SARS事件的经验教训就在于有的政府官员漠视人民的知情权,漠视民众的利益,从而使得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而这些政府官员之所以敢如此,就在于以往的政治制度安排让政府官员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对上不对下”是原有官僚制度固有缺陷,在涉及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面前,固有的思维惯性造成某些地方和部门对相关疫情的隐瞒、缓报甚至欺骗。按照以往惯例,一般都是官员本人直接犯有重大错误,才会被免职。真正因为工作不力者责权范围内出现重大问题而被免职的很少,过于强调官员个人的主观动机,而不论其工作成效,缺乏一种权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 (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

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 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并结合某某发电有限公司生产特点,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突发事件应急是指针对已发生的突发事 件,为控制其规模、降低其损失而开展的救援和处置行动。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某某发电有限公司。 第二章应急组织机构 第五条某某发电有限公司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 某某发电有限公司行政正职任委员会主任,副总经理、纪委书记、总工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会成员由总经理助理、副总师以及总经理工作部、安全监察部、生产管理部、计划经营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政治工作部、发电部、工程部、物资公司、燃料管理部、检修维护部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某某发电有限公司 应急委的主要职责如下:

第六条贯彻落实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的法规和规定; 第七条指挥、协调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工作; 第八条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和演练工作; 第九条监督、管理应急体系的建设和运转; 第十条通报或发布应急救援与处理的进展情况; 第^一条协调与外部应急力量、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 第十二条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应急委下设办公室,应急委办公室设在总经理工作部。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应急委办公室主要职责如下:(一)处理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应急委日常管理工作; (二)协调、联络各级应急机构和部门; (三)对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备案; (四)组织《某某发电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 (五)负责《某某发电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针对的突发情况的应急指挥与协调。 第十三条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应急职责分工: 某某发电有限公司所属各部门在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应急委 的统一领导下,应分别承担各自的应急职责,通过协调合作完成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 (一)某某发电有限公司安全监察部为一般及以上人身事 故、大火灾事故的应急指挥部门;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答案

一、单选: 件,其预警级别的一级、二级、三级、B、投入警力快 1、建筑施工企业中,()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 A、经理 B、企业一把手 C、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 D、企业法人答案: B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编制的步骤的是()。 A、成立编制小组 B、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 C、编制演练计划 D、实施应急预案答案: D 3、以下不属于突发事件典型特征的是()。 A、突发性和紧急性 B、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C、危害性和破坏性 D、信息的充分性答案: D 4、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预警的突发事 四级分别用()颜色表示。 A、红、橙、黄、蓝 B、红、橙、黄、黑 C、红、黄、蓝、绿 D、黑、红、黄、蓝答案: A 5、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以及突发事件特有的性质和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界定,以下事件中属于事故灾难的是()。 A、汶川大地震 B、 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灾害 C、“”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D、天津港“”大爆炸答案: D 6、公共场所和大型活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公安部门要反应迅速,措施有力。以下关于公共场所大型活 动中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后处置的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 A、情况掌握快 1 C、现状封锁快 D、采取措施快答案: C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演练的步骤的是()。 A、评审演练预案 B、制定演练计划 C、获取演练资源 D、实施演练活动答案: A 8、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应急准备和组织协调处置工作,该办公室成立于()。 A、 2004年 B、 2005年 C、 2006年 D、 2007年答案: A 9、社区工作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包括()。 A、分析判断能力 B、组织协调能力 C、专项领域应急处理能力 D、以上都对答案: D 10、关于我国社区安全的总体形 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区安全隐患增多 B、社区常住人口增多,流动人口减少 C、社区管理仍存在很多弊端 D、社区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答案: B 11、教学技术人员可以分为专任教 师、教学辅导人员、()和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人员等。 A、教学管理人员 B、后勤人员 C、保卫部门人员 D、实验技术人员答案: A 12、下列所描述的事故中,不属于 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是()。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相关工作程序和方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参建单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期间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是指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工程进展或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或造成较大政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事件,分为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自然灾害(洪水、地质灾害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等)、铁路行车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等。 其他突发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相应规定执行。 第三条主要原则 1.统一领导,加强管理。 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落实逐级负责制度,保证信息传递快捷、畅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参建单位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基础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切实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四条应急预案体系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是公司对项目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的整体预案,是公司指导铁路工程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2.各参建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铁道部、建设部及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和本办法等,对工程建设期间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结合工程建设实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二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五条组织机构 公司是项目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全面组织指挥工程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以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部门负责人和各参建单位现场负责人参加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办公

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卡卡农村卡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卡卡农村卡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重要信息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确保本行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相关行业管理规定制定。 第三条应对本行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包括: (一)健全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定期演练和评价应急预案,持续改进本行的应急预案和相关协调机制。 (二)明确职责。明确本行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以保障业务连续性为目标,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全面加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并制定有效的问责制度。 (三)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分析和控制,并对风险指标动态、持续监测,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处臵高效。加强应急处臵队伍建设,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反应快速、报告及时、措施得力、操作准确,降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处臵本行发生的,有可能影响某一区域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突发性事件。 第五条以下术语适用于本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重要信息系统是指本行支撑关键业务,其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安全关系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或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影响国家安全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且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处理类、渠道类和涉及客户风险管理等业务的管理类信息系统,支撑上述系统运行的前臵机、客户端、机房、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应作为重要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二)本办法所称业务服务时段是指本行重要信息系统所承载业务对客户提供服务的时间。 (三)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本行重要信息系统以及为之提供支持服务的电力、通讯等系统突然发生的,影响业务持续开展,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应对的事件。 (四)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应急管理是指贯穿于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通过风险防范、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以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业务发展战略对业务连续性要求的管理。 (五)本办法所称业务影响分析是指分析业务功能及其相关信息系统资源、评估特定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对各种业务功能影响的过程。 (六)本办法所称剩余风险是指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后仍不能

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知识宣传

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知识宣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可以预警的自大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够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单位或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滑坡来临前山坡有何变化?坡脚处泉、井水位或水量突变、土质滑坡张开的裂缝延伸方向与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较为明显、坡脚处土体上隆。 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那些?有毒气体中毒(如一氧化碳)、缺氧、窒息、烧伤致死、吸入热气等。发现燃气泄漏时、应该怎么办?应该迅速关闭气源总阀、打开窗户通气、严禁开关任何电气和使用宅内电话,熄灭一切火种。 怎么样防止洪水进入室内?用沙袋、土袋在门槛和窗户处筑起防线、将老鼠洞、排水沟等一切可进水的地方全都堵死。 生产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专用车站、码头、存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仓库必须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者

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消防法》规定:电焊工、气焊工、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核电厂、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和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储备可燃的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大型企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疫点应当采取如下措施:扑杀染疫动物和易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对病死的动物、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动物圈舍、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如果在地震、台风、洪涝灾害中、身体被塌倒的建筑物压住怎么办?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它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敲击水管求救。地震逃出火场后不应该怎么做?为保护建筑物与室内财产,一定要先把火扑灭再外逃,携带容易烧毁的存折、钱币等外逃,不清楚门外的火情时就跳楼逃生。地震后发生毒气扩散要立即逃离现场、辩别风向,向上风较高位置逃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有建筑物里面被水围困怎么办?有食品保证、建筑物坚固且未被完全淹没时,留在那里等待救援。如果所在处是危房,应设法向安全地带转移,积极与救援部门联系。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怎么办?如果是在楼房上,从低层向高层转移;如果没到紧要关头,不要轻易入水逃生;注意水情的变化,寻找可以漂浮的物品,做逃的准备。洪水发生时,来不及向楼房外转移怎么办?要设法向所在建筑物的高处转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构思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软硬件结合的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它具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它由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子系统、应急智能子系统和决策指挥子系统构成,其中,应急智能子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和决策库。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共安全信息数据库;模型库包括信息识别与提取模型、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与预警分级等模型;预案库包括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害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或方案;决策库则是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通过与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它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的建设要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要从本部门、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基础出发;要注重核心应急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要注意应急平台的自身安全、日常维护和升级更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的龙头和核心。 (一)以应急总平台为核心的横纵贯通互联的应急系统方案 作为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总体方案涉及到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在实施过程中相衔接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与各部门、各地区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也有基础建立起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围绕着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服务于应急机构的职能,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和应急平台体系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建设实施要依托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相结合,要“实现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广泛应用于军方的C4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在原来C3I基础上加入计算机是为了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如果类比于军队作战,则C4I 系统的很多理念和有益经验可以借鉴。 (二)应急系统和应急平台的功能要素及其重点 为了实现应急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应急平台的基本功能,其构成要素应满足华建敏国务委员指出的“注重内容、讲求实效。要避免出现只重视平台硬件建设,而忽视信息内容建设的现象。平台仅是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源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围绕着应急预案实施的保障能力体现在对各个应急环节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支持。应急平台一方面作为突发事件信息的“汇集点”,在大量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的整合、分析、提取危险源和事件现场的信息;一方面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库”(包括数据库、预案库、模型库和决策技术库),提供不同条件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分析,判断预警级别并快速发布预警;进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控制台”,逐步落实应急预案,调整决策和救援措施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 横纵互联的应急平台构成的应急系统在技术上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与案例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人类文明发展得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一部不断遭遇挑战、战胜挑战得历史。预防与应对各种类型、大大小小得突发性灾难事件,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得全过程。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科技进步,突发事件得诱因更加复杂,形态更加多样,各种传统与非传统、自然与社会、国际与国内得风险与矛盾交织并存、错综复杂、公共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一、突发事件得定义与分类分级 从历史早期得灾荒饥馑、瘟疫兵祸,到现代工业革命后得技术事故、环境灾难,再到现代全球化背景下得金融危机、恐怖袭击,突发事件得种类与形态日趋多样。 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科研人员及众多学者进一步加强了对突发事件得研究,在突发事件得概念、分类、分级、预防、应对方面都进行了有益得探索,并取得了丰富得成果。 (一)突发事件得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这一概念提出了很多定义,至今已有100多种,这些定义都从考察角度与研究目得不同各有侧重。在我国目前对“突发事件”概念就是这样规定得: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得《中华人民共与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

一章第三条规定: 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与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得,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得部门制定。 从突发事件这一定义来瞧,明确界定了4个要件: 1、突发性 事件发生得准确时间、地点及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得心里惯性与社会得常态秩序。 2、破坏性 事件给公众得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往往就是社会性得、受害对象也往往就是群体性得。 3、紧迫性 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拿出对策,采取非常态措施,以避免事态恶化。 4、不确定性 事件得发展与可能影响往往根据已有经验与措施难以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制度(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 设制度(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制度(标 准版)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的预案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省、市和县应急管理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系统性。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大体一致,主要内容有机结合,预案之间无缝衔接,与上级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保持一致。 (二)科学性。深入研究、分析和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机理、影响的范围和发展的规律,科学设定预案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

吸取以往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意见,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针对性。预案的制订要符合实际,要根据地区特点和部门自身的特殊要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应急性。应急预案的程序设计、组织结构和内容体系要体现高效率,突出反应的快速性和处置的果断性。 (五)操作性。应急预案内容具体规范,情况预想合理准确,处置程序措施切实可行,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环节的流程和执行主体明确。 第三条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应急办)是全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预案的起草编制和修订的组织计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预案管理工作。县直各单位(部门)和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机构)负责本单位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为五类三级,即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社会单元应急预案和大型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