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

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

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
必修2历史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珍版)

一、第八单元《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单元整体感悟:

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基本结构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其主要特点是多样性、不平衡性。

1.古代中国农业发达,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呈现出如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土地是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在不同社会形态中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主要有:商周时期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则以私有制为主(有三种形式:君主、地主、自耕农所有)。

3.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重心出现过重大转移,呈现如下特征:由北向南;由西向东。

4.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突出,呈现如下特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生产规模扩大与出现工场手工业;官营与民营同时并存;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出现相应变化;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5.古代中国商业繁盛,城市繁荣,具有如下特征:以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但控制力度日益削弱;逐步突破时空限制;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逐渐向农村渗透,小农经济越来越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

6.明清之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封建的经济基础

- 1 -

非常顽固;封建上层建筑(如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的反作用;旧经济观念的影响。

二、小农经济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土地,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居主导地位。

2.作用

(1)积极作用:①自耕农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稳定。

②自耕农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因此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消极作用: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②小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战乱、兼并或苛捐杂税都会使农民破产,很难保证政府财政收人。③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的耕地减少,导致对草原、山地等过度开发,从而使生存环境恶化。

④小农经济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成长的有利因素: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这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2)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 2 -

四、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气候不同。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启示: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五、什么叫“精耕细作”?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是通过哪些方式达到的?

提示:“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方式:(1)改进生产工具,如汉代耧车的发明和犁壁的安装,唐代出现曲辕犁等。(2)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单位产量,如代田法。(3)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灌溉工具,完善水利设施。(4)农作物品种交流等。

六、如何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2.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1)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或成为田庄的依附农民,或成为流民。

(2)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3.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矛盾: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解决的结果有两个可能: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4.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

- 3 -

大土地占有面积。对此,封建国家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故无法根本解决该问题。

七、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八、井田制的瓦解与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何关系?

提示: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井田上的劳动力日益减少;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九、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古代田庄是豪强地主依靠政治特权或兼并农民土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特点有:(1)多为聚族而居。(2)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依附关系。(3)拥有私人武装。(4)田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十、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 4 -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十一、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不同

1.在租佃制下,(1)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2)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2.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1)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2)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分更为自由。

十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特征与规律: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辗转运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3)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5)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2.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 5 -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规律:(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河南一带。(2)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十三、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提示:(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十四、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

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 6 -

6.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1)一方面,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3)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

十五、我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的原因?

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构成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干。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明清时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旧的生产关系的影响。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十六、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各有什么特点?明代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中国古代有三种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2)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使用、消费和交纳赋税,属于古代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不与市场发生关系,生产技术低,分散经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但生产不计成本,不与市场发生联系,带有强制性,效益低下;私营手工业是城镇的专业手工作坊,规模小,技术落后,无细致的分工,劳动者是帮工和学徒,产品走向市场。

(3)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7 -

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十七、古代的人口迁移流向、原因、意义:

1.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2)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内地民众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4)我国古代有很多人到海外如南洋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5)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2.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和外族内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意义

(1)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

(2)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

(4)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十八、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及表现:

- 8 -

1.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阶级地位所决定的。(2)中国封建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件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2.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1)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其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三是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如西汉推行的盐铁官营;四是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

十九、思维拓展:

在封建社会初期(秦汉时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二十、纵观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2)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重农抑商”政

- 9 -

策没有根本的改变。(3)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4)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二十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1)商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但是总的趋势是逐步放松。

(2)货币使用趋向形式统一、便于携带。

(3)交换场所增加,形成专业化场所,与其他场所分开。

(4)对外交流频繁,成就突出。

二十二、我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几次重大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自然贝币到人工货币铜贝。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态的演变。秦朝半两钱通行全国,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延续了2000多年。

(3)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朝实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不再用文标重量。

(4)由全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二十三、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的原因:

1.概念: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明清社会生产力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后,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2)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重本抑末,打击本国工商业。(3)封建地主制经济的特有活力,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4)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5)明朝后期与清代货币制度落后,扰乱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6)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本

- 10 -

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十四、明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3)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二十五、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1)从中国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道的。第一,经济继续发展,超过了前代。表现在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性质的重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第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表现在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国家;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抗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及统一。

(2)从横向看,与欧洲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科学战胜蒙昧。资本主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张,中国已经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

二十六、17—18世纪中英不同的社会状况及启示:

1.状况

- 11 -

(1)政治方面:清朝逐步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此后中国成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帝国。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至1688年政变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此后英国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经济方面:清朝前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封建经济繁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3)文化方面:清朝前期,儒家思想仍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通过大兴文字狱、科举和官办学校,加强了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同期的英国已兴起了资产阶级文化。

(4)对外方面:清朝前期,国力尚强,一时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期的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疯狂进行殖民掠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2.启示:17~18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大清帝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没落,又闭关自守,所以中国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和转折时期落伍了,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这个历史教训是应该吸取的。

二十七、第九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体感悟: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4~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巨大冲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是:新航路开辟后,主要

- 12 -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途径,初步形成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受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其表现有: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迁等。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欧洲内部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另一方面,西、葡、荷、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其表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最终形成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表现为: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新因素,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逐渐依附于世界市场,并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此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4.在“西学东渐”的同时,出现“西风东渐”,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其特征是:中国社会生活结构发生重大变迁;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俗与时俱进;近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通讯方式产生并初步发展。

二十八、新航路开辟与影响:

1.欧洲商人和殖民者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输入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 13 -

2.由于欧洲人用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中国明代、印度、日本等出现了商品经济活跃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日本等国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努力维护传统的农本经济。

3.非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美洲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损失了巨额财产,日益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了一个整体。

(2)新航路的开辟,使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①商人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③商人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二十九、葡萄牙、西班牙为什么成为开辟新航路的急先锋?

(1)原因:其一是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其二是传播天主教。

(2)条件:其一是当时两国已经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权,有能力提供远航所需的物资条件等;其二是两国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较高,为航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十、我们应怎样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提示:对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的评价,我们应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方

- 14 -

面,应看到他们的航海带来的积极影响,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洲大陆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交往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们的航海给所到之处人民所带来的灾难。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给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十一、英国取得世界殖民霸权的必然性: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

2.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强大的军事优势:为了争夺殖民霸主地位,17世纪下半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18世纪,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4.英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三十二、英国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

英国较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促使英国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资本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西欧殖民者在殖民地种种野蛮的强盗式掠夺行径,获取了巨额利润,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十三、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相同点有哪些?

都在王室支持下,以贵族为主体,利用商人贪欲和航海人才技术而进行;都举起传播基督教文明的旗帜;都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都由国家出面;都属于封建性质,掠夺的财富并未转化成资本。

- 15 -

三十四、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最先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而到了17世纪,这两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却远远不及荷兰,这一时期的荷兰被称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海上马车夫”的美称。对此你有何看法?

应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葡、西两国的统治者,把抢夺来的财富用于挥霍和到西欧其他国家采购,导致了自己的腐朽没落,刺激了英、法、荷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荷兰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国家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带来的雄厚资本,使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葡、西。

三十五、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

1.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用暴力手段促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如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等,从15世纪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因为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前发生的,所以称为资本“原始积累”。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条件,加快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给劳动人民特别是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贫穷和灾难。

2.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不同点:(1)前者是对小生产者或殖民地的掠夺而来的;后者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2)前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后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3)前者的主要手段是野蛮的暴力掠夺;后者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剥削。

三十六、对18世纪末中英经济政策的认识:

1.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扶持保护资本主义经济,积极参与海外竞争,促使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 16 -

和资本主义的成长,英国掌握了海外贸易的主动权。

2.清王朝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禁止海外贸易,导致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延续,使中国失去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日益落伍于世界,必然成为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目标,封建制的中国将难以阻挡殖民者的脚步。

三十七、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呈现的特点: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于轻工业等领域;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于重工业领域。

三十八、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主要条件

1.政治: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为其提供了政治前提。

2.科技:19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其提供科技条件。

- 17 -

3.市场: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扩大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扩大了国外市场,商品需求剧增,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4.资金: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聚了大量的资本。

四十、假如你是18世纪英国的一个资本家,你想对传统的工场生产来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哪些条件呢?你觉得当时的英国具备这些条件吗?

提示:资本、技术、市场、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保护等。

(1)资金——英国的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积累了巨额财富。

(2)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原料——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获得充足的原料。

(4)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

(5)智力条件——牛顿等开创现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

(6)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工业也日益专门化。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7)国家政策保护: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四十一、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英国之所以能率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在于这两国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巩固的资产阶级专政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 18 -

(2)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3)由此可以看到: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生产关系也能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四十二、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1.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身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厂,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3)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4)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作用:它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1)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2)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3)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十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迅速发展,被称为“世界工厂”。其原因有哪些?

- 19 -

(1)机器使用的普及为其工业生产保持世界首位提了强有力的保障。英国工业革命后,主要生产部门相继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工厂制取代作坊制和手工工场制,结果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量快速增长,并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工商业垄断地位。

(2)欧美大陆从英国进口各种机器,引进先进技术和借贷资金,也促使英国工业急剧发展。

(3)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增强了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占领世界各地的市场。

(4)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地为其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原料和广阔的销售市场。

四十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 20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① 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 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 ② 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 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小 农经济 有利因素 不利因 艰难成长

经营形态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 夏商西周 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 汉武以后中国古代手工业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继续发展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经营方式 政府直 接经 营、集 中、大 作坊生 产 生产目的性质和特点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出现发展 受摧残恢 复和发展 民间私 人经营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 纺织技术 明中叶后 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雇佣关 系),清继续发展 农户体 产,作为 副业 供军队和官 府贵族生 活使用,不 在市场流通 供民间消 费,作为商 品在市场流 通 供家庭消费 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 卖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 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 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 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 领先,享誉全球 美,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 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 居上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 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 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 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 要因素 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②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③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①地 美,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条 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标志—时间:地区:发展状况: —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明 中后期江南地区 期后中朝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发期清 展有朝 所前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 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生产者成为资本家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 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 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特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原因 2 、 3、 4、 5、 6、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地位影响2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2020年高一下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范文

【篇一】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 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一】高考必备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二】历史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 (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年 【三】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

在一起); 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种类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六】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七】有关市的发展: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华汇总)

2017年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狂背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57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考点58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略(见课本)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考点59商业 (1)"市"的形成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①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②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③宋代:开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点归纳

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传统农业基本模式-男耕女织 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最高水平);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时已有织机;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井田制】 西周时期:农作物更加丰富;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代田法】/【耦犁-三人二牛】(之后出现犁壁); 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丝绸之路; 东汉时期:耦犁技术推广到珠江流域;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烧纸出成熟青瓷 两汉时期:耕作制度【一年一熟】;【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开通了【陆地/海上丝绸之路】 汉朝时期:曹渠、白渠、龙首渠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确保赋征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调节深浅】;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柜坊】(银行的雏形)【飞钱】相继问世 【筒车】;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灌钢法】;民间手工业遭到摧残;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宋朝: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五大名窑】;一年二熟/三熟丝织品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草市、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被打破: 两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交通发达利于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风力水车】;【青花瓷(明朝宣德年间)】、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中心【苏杭】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帮-徽帮晋帮】;四大商业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工商业空前兴盛,继续实行专卖制度,破坏工商业,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生产的主导地位;【花楼机】明中后期,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鼓励农民开荒,但不能阻止土地兼并; 实行海禁,对付倭患;造出阿拉伯文梵文装饰瓷器; 清朝:【锻】-明清最高水平: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厚来薄往、倍偿其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材料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