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广穴位敷贴疗法,弘扬中医外治技术,开创中医药事业振兴新思路

推广穴位敷贴疗法,弘扬中医外治技术,开创中医药事业振兴新思路

推广穴位敷贴疗法,弘扬中医外治技术,开创中医药事业振兴新思路
推广穴位敷贴疗法,弘扬中医外治技术,开创中医药事业振兴新思路

een inflammatory markers(C-reactive protein,interleukin-6,and

TNF-alpha)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J].J Hum Hypertens,2005,19(2):149-154.

收稿日期:2013-12-09

基金项目:吉林省卫生厅科研项目(2012s007)

作者简介:尚坤(1978-),女,吉林延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通讯作者:张欣(1976-),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手法治未病的临床与机理研究,E-mail:

zhangxinzhentui@163.com。[2]Gu DF,Chen J,Wu X,et al.Pre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J].J Hypertens,2009,27(4):721-

729.

[3]Laaksonen DE,Niskanen L,Nyyssonen K.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 in mid-dle-aged men[J].Diabetologia,2004,47(8):1403-1410.

[4]Pradhan AD,Manson JE,Rifai N,et al.C-reactive protein,IL-6,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2diabetes mellitus[J].JAMA,2001,286(3):327-334.

[5]韩学杰,李毅,丁娜,等.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与炎症因子相关的动态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8):1025-1027.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7.021

推广穴位敷贴疗法,弘扬中医外治技术,

开创中医药事业振兴新思路

尚坤1,于清华2,石光1,张欣3

(1.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长春130117;

3.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缺乏临床特色是中医药事业难以振兴的原因之一。穴位敷贴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技术的重要代表,以其绿色、安全、高效、简便、费用低廉等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欢迎。文章从穴位敷贴疗法的历史地位、发展现状、效应机制、临床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角度阐述了普及和推广穴位敷贴疗法与中医外治技术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弘扬中医外治技术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敷贴;外治;中医药;振兴;思路

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7-1367-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中医药市场的不断萎缩,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显得越来越渺茫。在众多原因中,中医药发展缺乏足够的特色是被提及最多的。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最近热销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笔者认为,以穴位敷贴疗法为切入点,弘扬以穴位敷贴疗法为代表中医外治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绿色、安全、高效、简便、费用低廉的特色,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一条新思路。

1穴位敷贴疗法的历史地位与应用现状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国医药史上最古老的外治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敷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倡“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清代名医徐灵胎“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均说明了穴位敷帖疗法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中医药临床中,穴位敷贴疗法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在治疗肺系疾病中,冯里等[1]以白芥子、细辛、半夏、甘遂、肉桂等药物制成药膏敷贴背俞穴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有效率为96.67%;吕晖等[2]以白芥子、细辛、地龙、延胡索、干姜等药物制成巴布贴剂敷贴鸠尾、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咳喘病144例,结果显示对咳喘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方面;侯小藏等[3]采用益肾健脾药(白芥子、延胡、细辛、葶苈子、皂角、甘遂、麻黄、苏子、肉桂)贴敷于膻中、大椎、天突、两侧定喘、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并结合拔罐、隔姜灸和推拿等中医外治方法综合治疗哮喘163例,有效率为95.6%;杜艳等[4]采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药物研成细粉末,再加生姜汁、麝香制成药饼贴敷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结果总有效率为84.4%。在治疗心系疾病中,王振云等[5]采用苏合止痛贴敷贴内关、心俞、膻中等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总有效率为86.7%;李颖等[6]应用以檀香、降香、三七、冰片等药物制成的药贴敷贴内关、足三里、丰隆、间使等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70%。在治疗其他疾病中,周亮等[7]应用白附子、延胡索、九香虫等制成乳增宁贴膏敷贴膻中、乳根、局部阿是穴等穴位治疗乳腺增生40例,总有效率为90%;陈其华[8]应用柴胡、红花、三七等制成五味敷贴膏敷贴神阙和八髎等穴位治疗前列腺痛50例,总有效率为82%;赵志友等[9]应用穴位敷贴疗法敷贴中脘、脾俞、胃俞、内关等穴位治疗糜烂性胃炎48例,总有效率为89.6%;刘春强等[10]应用大黄、地黄、当归等药物制成药膏敷贴天枢、足三里、神阙等穴位治疗传输型便秘30例,总有效率为90%;陈丽文等[11]运用三棱、莪术、冰片等药物制成药膏敷贴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总有效率为96.7%。

2穴位敷贴疗法的效应机制与临床优势

穴位敷贴疗法的效应机制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敷贴药物经皮吸收后所发挥的药物作用,二是敷贴穴位经药物刺激后调理经气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已经证实,中药完全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首先,药物可以透皮吸收。药物通过角质层转运和表皮深层转运被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其次,局部的水合作用。人体皮肤的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使“气闭藏而不泄”,在敷贴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角质层吸收水分后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有研究证实药物的药物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 5倍。再次,敷贴药物中某些成分的活性剂作用。一般而言,穴位敷贴疗法的药物组成中多含有芳香类药物,其所含有的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 10倍;同时,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药物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12]。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之通道,内联与脏腑,外络于肢节。而穴位则是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运用穴位敷贴疗法,刺激和作用于穴位表面,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促进气血的运行,纠正所属脏腑阴阳失衡状态,从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同时,穴位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对局部的药物具有储存和放大作用。当药物通过穴位吸收时,其发挥的作用已不再是简单的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功效的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激发、相互协调而产生的整体效应,这是单纯用药或刺激穴位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13]。

现代临床应用的研究发现,穴位敷贴疗法相比较于其他药物摄入疗法,具有以下的优势和特点:一是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作用;二是提供可预订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三是由于血药浓度处于稳定的状态,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四是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患者易于接受;五是药物的可撤性,可随时移走药源;六是减少给药次数,降低病人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14]。其实,以穴位敷贴疗法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技术均具有类似的临床优势与特色,这也是笔者提倡推广和普及中医外治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3穴位敷贴疗法的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穴位敷贴疗法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外治技术之一,虽然得到了广大中医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但是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限制了穴位敷贴疗法的临床普及与应用,具体表现在:第一,药物敷贴疗法的剂型制作比较简单,大部分为药物研末调和成膏,不利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率低;第二,有关穴位敷贴疗法的临床研究不规范,药物和穴位的选择随机性大,可重复性差,临床报道多采用前后自身对照,对照组选用非公认药物及方法等,不能充分说明穴位敷贴疗法的治疗作用;第三,实验研究较少,多集中在对于穴位功能的探讨,对于药物经皮吸收的效率、途径等研究较少,限制了对穴位敷贴疗法科学性的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于绿色医疗的诉求增加,穴位敷贴疗法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医疗与生活中。笔者认为,穴位敷贴疗法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第一,药物剂型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一方面是进行中药促渗剂的研究,已有实验发现,中药许多成分能促进其他成分的渗透,同时又具有治疗作用,发挥着促渗、治疗双重作用,有望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促渗剂,如丁香油、木香挥发油、冰片、薄荷等;另一方面是采用细胞破壁、生物利用率高、能充分混匀且利于吸收的中药超微粉技术来进行药物处理,会大大增加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和渗透效率[15]。第二,药物配伍与穴位选取的临床研究。大量的临床报道显示,正确的穴位选择与合理的辨证组方,是穴位敷贴疗法发挥疗效的关键。因此,采用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的研究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增强穴位敷贴疗法临床报道的可信性和可重复性,必将推动其临床应用与普及。第三,加强对穴位敷贴疗法的实验研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实验室数据支持,从科学的角度阐明穴位敷帖疗法发挥疗效之所在,是推广穴位敷贴疗法等中医外治技术的发展大势。

中医外治技术,自古就是与中药内服疗法并重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其鲜明的特色与良好的疗效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相信随着穴位敷贴疗法在临床上的日益普及与应用,中医外治技术必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引领着中医药事业共同走上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冯里,王敏.“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18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6):50-52.

[2]吕晖,刘泓,周炜,等.三伏贴治疗咳喘病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12-414.

[3]侯小藏,潘分乔.冬病夏治哮喘163例[J].陕西中医,2007,28(8):948-949.

[4]杜艳,韦玲菊,刘礼毅,等.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5):330-331.

[5]王振云.苏合止痛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10.

[6]李颖,李雯斌,黄桢,等.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352-353.

[7]周亮,刘丽芳.乳增宁贴膏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6):21-22.

[8]陈其华.五味敷贴膏穴位敷贴治疗前列腺痛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2):140-141.

[9]赵治友,程军,吴玉泉.穴位敷贴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18-20.

[10]刘春强,肖倩.中药膏穴位敷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30例[J].河南中医,2011,31(11):1279-1281.

[11]陈丽文.中药穴位敷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12]董滟,陶陶,张瑜.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2,30(4):124-126.

[13]杨娅,刘广霞.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38-40.

[14]AF基多尼厄斯.药物透皮吸收新荆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5]陈静.超微份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Th细胞亚群的调控[D].广州:南方医学大学,2012.

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日,陕西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意见》指明了该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集中力量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中医院特色建设、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三名”战略、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繁荣中医药文化等措施,努力形成以省级临床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和中西医结合基地为龙头,标准化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 为确保如期完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该省制定了六大方面措施:一是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预防保健能力。加快国家及省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强化中西医结合工作。大力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实施“三名”战略,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和效益。三是加快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四是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院校教育,强化继续教育,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步伐,加强中医药人员管理。六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建成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为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意见》还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一是要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省中医药联席会议作用,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扶持中医药发展。二是要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设立中医药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发展,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三是鼓励发挥中医药特色。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区推行中医特色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对县中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四是要加强行业管理。健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完善中医药各行业规范标准。五是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基础条件差、特色优势淡化、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人才梯队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在此,对于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预防保健能力 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要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医两法开展诊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深入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通过增加执业注册地点的方式,到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以保障民众健康为基础,宣扬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另外可在我县范围内建设名中医工作室,邀请本县名中医,甚至省市名中医定期坐诊,以打造中医药论治为主、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服务机构,为全县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优质中医服务。 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逐步完善城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合理制定中医“治未病”相关诊疗项目收费标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职工体检,再逐步纳入干部保健、职工医保等报销范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新增中医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扶持基层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师带徒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实行中医

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推广汇报

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推广汇报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对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院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定位在医院工作的显著位臵。于2013年成功完成二级中医医院等级复审后又成功申报创建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医院客观实际出发,在积极推进医院改革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医院的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现将我院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推广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化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医院以“患者至上、质量第一;广施仁术、造福桑梓”为宗旨,实施“中西并重、突出特色”的发展战略,贯彻“厚德仁爱、至精至诚”的院训,奉行“爱岗敬业、协作奉献”的医院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思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服务优、收费低”的品牌形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图案融入院徽设计,等等方面都特别强调将文化“仁、和、精、诚”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学习、举办活动等方式,让“医者仁术”“悬壶济世”“以人为本”等思想根植于全体医务工作者心中,号召大家牢记神圣使命,真情服务患者。

二、建立规范可行的行为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障医院职工的行为遵循中医药文化的最有力手段。我们把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等行为规范和特定礼仪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职工行为规范》,集合《希波克拉底誓言》《南丁格尔誓言》、《医家十要(明〃龚廷贤)》、《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八不准》以及《***县中医医院医师誓言》汇编成《医院员工手册》。将《医院员工手册》作为全员培训的重点,并制定考核和奖惩办法,树立学习典型。从而使全院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明白“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行为价值上明白“追求什么,放弃什么”,最终形成自觉行为。 三、打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环境 医院环境反映的是医院的综合实力,为了让人们感受到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我们不仅创造一种干净、整洁、舒适的就医条件,还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悬挂古代名医的画像、古医训、古医德等图画;充分利用医院的宣传栏、墙报、电子屏等各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的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处处展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亮丽风景。 四、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1、我院积极推行“治未病”工作,以针灸理疗康复科为中心

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学术得到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一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继承,一批学术特点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形成了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拓展,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扩大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中医药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医药立法列入日程,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层次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政府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专门的传统医药双边合作协议;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政府卫生部门与我国签订了包括传统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简表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治疗 我们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肺部常见的疾病,且病程较长起病缓慢及前期症状较为不明显,从而造成多数患者错失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期。在患者发现疾病时,慢阻肺的病情已经较为严重了,如还不及时治疗极易诱发其它疾病的发生,那么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治疗怎么样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因素,具体如下: 一是病人自己没有及时看病。不及时看病.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对慢阻肺病认识不足,因为慢阻肺早期症状主要.是咳嗽、咯痰,很多人不把它当回事,不能及时就医。 二是某些医务人员由于对慢阻肺认识水平.不足,对慢阻肺的治疗往往不太科学、不太规范。现在慢阻肺虽然是一种不能"根治"的疾病,但由于当代.医学的进展,现在及时科学的治疗慢阻肺完全可以控制病情。 三是假医假药坑害病人。一些所.谓的“特效药”、“根治药”,实际都是一些来路不明,没经国家批准的药物,这些药里面往往.添加了一些西药成分,用药及用量往往不合理。 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期间合理饮食很关键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饮食原则应为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并补充适量无机盐。患者每日饮食摄入的热能应在2500千卡以上,可一日多餐,避免每餐吃得过饱即少量多餐,提高总热量。除普通谷米、面食外,增加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和瘦肉的摄入,每日可喝1-2杯牛奶,吃1-2个鸡蛋和2-3两瘦肉。另外,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代谢能力,增进食欲,维护肺部及血管等组织功能;维生素A和E可改善肺部防御功能,这些维生素在各种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因此,每日饮食中不可缺少绿叶蔬菜,如白菜、萝卜、西红柿、黄瓜、茄子、菠菜等,合理安排,予以调配,且饭后再吃一些新鲜水果,如苹果、香蕉、梨、橘子等。 此外还要避免过咸、过甜、辛辣,清淡饮食,每餐八分饱。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治疗,磁药叠加调节免疫疗法是首选,其针灸的原理:如何给针具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皮肤的消毒和施术手指的消毒。毫针的消毒可在75 %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有条件者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施术者的手,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酒精棉球涂擦,然后才能持针操作。腧穴部皮肤上用75%酒精的棉球擦拭,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 常用进针法 进针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最常用、最易掌握的两种方法。 1.单手进针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即屈曲,将针刺人皮下,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入皮下。此法多用于较长的毫针。 出针法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了一定的治疗要求,便可出针。出针是毫针刺法操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按于针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挑战与机遇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挑战与机遇 发表时间:2019-02-28T16:26:41.6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期作者:焦骄[导读] 中医药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摸索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推广形式、传播内容、传播的范围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中医药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摸索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推广形式、传播内容、传播的范围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四川拥有丰富的中医中药资源,也是全国较早建立中医药高校的省份之一,积淀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有其特殊性和优势性,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整理挖掘其中的优势特色,把握中医药发展的难得机遇,拓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助推中医药医、教研以及产业 化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对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1-0238-02 中医药国际传播既是中医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标。中医药有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显著公认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理论体系以及不同的诊疗手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被西方世界所接受,所以中医药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不能被西方的思想体系采纳,从而,文化差异必然成为中医药国际传播进程中的文化壁垒。 1.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世界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不断增大,中医药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不仅在保障中国人民健康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全人类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几年来世界对中医药的观点也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碰撞中逐渐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不断扩大,并开始了对中医药进行研究,虽然中医药与现代西方医学仍存在着不少分歧,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展示了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医药学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基础。随着世界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不断加强,全球化的不断融合,给中医药被西方世界认可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条件。 政府对文化传播策略的重视,为中医药文化国际化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中医药也需要不断进步,要寻求生存发展的新空间,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不能仅限于在国内的合法地位,所以必须深刻体会国家“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内涵,只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才可能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已经日益凸显,世界各地中医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医医院、中医中心的陆续成立,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入,中药产业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使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2.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 “十二五”以来,中医药对外传播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11年,《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中医药国际标准被更多国家认同,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范围更加广泛,中医药对外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2012年,国家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要将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2016年,国家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政策支持助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进入快车道。 如今中医药已经在超180个国家和地区传播,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协会搭桥,在海外成立了10余个中医药中心。据统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近10万家的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已达30万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已被世界人民所熟悉。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院校。 3.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形式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融合的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精髓”为目的,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内容日益丰富,参与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 在“中医热”的背景下,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全球78个国家240多所孔子学院在2016年开设了中医、太极拳等中华文化课程,受到各国师生和民众热烈欢迎。2008年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成立,十年的时间中医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五大洲。 4.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中医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四川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在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中药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尚处于游离于主流医学体系的地位,产品认同度低,2010年中药出口额已超过中药进口额近13亿美元,但中药出口主要停留在原料,目前中国还没有一种中药进入欧美国家临床。四川中药材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在全省分布了一定数量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和特色中药产业基地。 只有实现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才能够真正证明中医药的国际地位,也能够促成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和谐并存的格局;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实现意义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证明,更是一个民族的证明,是一种文化存在价值的证明,也使一个民族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杨昌昕,钱坤,徐华,涂延,乐非.高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有效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16,第十八卷,第十二期,Vol.18 No.12,P2195. [2]全球24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中医、太极拳课程,2016年12月11日新华网新闻. [3]《中药“走出去”举步维艰国际化背后存尴尬》,中国中医药报,https://www.doczj.com/doc/2017604464.html,/health/2011-05/21/c_121441922_2.htm.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News: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 -------------------------------------------------------------------------------- 作者: 来源:搜狐网发布者: 刘斌日期: 2006-08-07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标准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参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标准化逐步成为各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各具特点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将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和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作为战略的重点。随着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中医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迅速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传统医药决议的引导下,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纷纷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医药标准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县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普及性。现将我县中医药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3个,乡镇卫生院15个(其中中心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588个,个体医疗机构52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3家,占总数的25%。在全县村卫生室中,有乡村医生资格504人,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55人,开展有中医服务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40%以上。我县中医院是全县中医药人员的集中点,共有中医人员52名,中药人员6名,占全院卫生医技人员总数的55%。其中高级职称中医师5名,中级职称19名。 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能够开展针灸、火罐、推拿、熏洗药浴、中医康复、中医药预防等多种特色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中医药政策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一)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扶持 对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普及与传播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普及与传播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407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普及与传播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中医药局办理 提案人:王健 主题词:中医药,文化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 目前,已经逐步建立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初显成效,文化产品惠及百姓;广大老百姓对于中医药的理解和需求明显提高。 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1、缺乏专门的宣传机构:老百姓只能通过一些非主流媒体了解中医药的有关知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准确性;有的小报、广告等在宣传上还误导老百姓上当受骗,影响很坏;2、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一些不是正规学中医的人打着中医的幌子非法行医,制售假药、夸大疗效,不仅造成患者经济损失,还耽误病情、损害健康,甚至生命;3、缺乏专门的传播队伍:既然是一种文化,就需要能够把中医的理论进行通俗易懂讲解的专门人才,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传授简单易行的养生保健方法,使老百姓一听就会、一学就懂、一用就灵。 建议: 1.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紧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人员,制订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建设一支涵盖研究、教学、传播、推广、科普宣传、管理等方面,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思想作风过硬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队伍。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人民群众喜爱、在行业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 2、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廊。 3、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县人民政府 *政文【】16号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各部门, 市直各单位: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 中医发展规划通知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1月25日印发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2号) 、《河南省发展中医条例》、《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并结合我县实际, 特制定本规划。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中西医结合, 突出中医特色, 加强标准化建设充, 分发挥我县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医工作整体水平, 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参合农民对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 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 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发展目标 建立起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 能基本满足全县人民群众需要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科研体系, 确保中医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使我县农村中医工作跨进全国先进行列, 主要任务指标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 一) 县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 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 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 医病机探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机探讨 作者:张丹婷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广东广州 51000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病机;气虚;痰浊;血瘀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为我国的常见疾病,据WHO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估计,当前世界上约有6亿COPD患者,死亡原因在1990年为全球第6位,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5位。由于其进展缓慢,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目前单纯的西医药物治疗尚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所以对COPD的治疗及防治越来越重视综合治疗。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并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简称为慢阻肺)这一现代病名,但其在临床中可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气促等症状,这些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中的“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是由于肺脏长期遭受多种内伤、外感之邪的侵袭,而导致宣降功能的失常,日久则肺气受损,肺虚日久,则子盗母气,而出现肺脾两虚,久而病势深入耗伤肾气,最终导致肺脾肾俱虚。由于肺脾肾的亏虚,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湿瘀久化热,炼液成痰,痰浊内蕴;又由于正气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减慢而成瘀,久则瘀阻血脉。痰瘀互结,阻遏气机,肺气郁闭,气体交换受阻,清气不能输送濡养全身,浊气难以排出而滞于胸中,渐而成疾。故慢阻肺的病机不外乎本虚与标实,而致病的关键即为气虚、痰浊、瘀血。故临床常以“益气固本”、“理气化瘀”、“清化痰浊”为治疗原则。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探讨慢阻肺的中医病机。 1 气虚、痰浊、瘀血为慢阻肺的中医病机 1.1 气虚 慢阻肺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慢性疾患迁延日久,或因失治误治,或因反复感受外邪,迁延缠绵,久治未愈,导致肺脾肾功能严重受损,使脾失运化水湿之能,肺失通调水道及宣降之职,肾失纳气之司。虽然后期病变可涉及心肝五脏及胃肠膀胱等六腑,但始终以肺脾肾气虚,功能失常,导致痰瘀互结而致病。所以临床亦多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得平卧,咳嗽,咯痰不利的肺肾气虚之证及腰膝酸软、易于疲劳、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等肾气虚证。慢阻肺患者因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反复感冒,更削弱正气,导致脏腑亏损日重,病情进行性加重,临床上治以补益正气之法,常能有效地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延缓慢阻肺的进展。正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溪心法*喘》说:“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具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景岳全书》说:“五脏所伤,穷必及肾”,这些均说明本虚在慢阻肺的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耿宏伟[1]等从“虚”论治,以金水宝胶囊(冬虫夏草菌株加工而成)治疗COPD 60例,肺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有效率为90%。张腊林[2]以温补肾阳方加减阳和汤(熟地、肉桂、炙麻黄、鹿角胶、椒目、法半夏、炮姜、甘草等)治疗中老年慢阻肺44例,总有效率为70.4%。目前,临床多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

中医文化传播与推广

中医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一、中医人文影响世界 中医是治病救人的科学,但从中医的起源、发展演变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是关系到生命和宇宙奥秘的文化,也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的文化。它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对文化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如中医药杰出人物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以及中医药杰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杂病论》、《温病学》、《本草纲目》等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然而,在不少国家,中医的行医范围受到限制,对中药的使用限制更是严厉。而中医药被别国认可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立法。这方面,澳大利亚走在了西方国家前面,被誉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1.中医药在英美 在美国,中医药被列入“补充替代医学(CAM)”的范畴。英国政府及社会曾一度对中医药持歧视和怀疑态度,后来随着民众的需要而放开,随后又由于中医药的良好疗效,态度

逐渐变成默许甚至是重视。目前英国政府正在酝酿对中医药立法。在法国,针灸得到了认可和很好的发展。 2.中医药在法国 中医西传较为流行的说法是17世纪法国人苏里埃?默汉将中医针灸传到法国,继而传至欧洲。随后法国人发展了耳针疗法,并且开办针灸学校,为整个欧洲输送针灸人才。法文译本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濒湖脉学》在法国十分畅销。在法国草药市场上,有印度、中国、非洲、德国和本国的草药,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用于减肥、催眠,治疗循环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疼痛、便秘和治疗风湿病的草药。中草药已于1999年被列入法国国家医疗保险名单。 3.中医药在德国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热”在德国兴起。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就有38个医学院校开设针灸课,另有10个机构增设了“中国医学”讲座,允许德国人或中国人作为开业医生在患者身上使用针灸。德国慕尼黑大学不仅开设了中医理论和针灸课程,还提供中医处方学的教学,并成立了“慕尼黑模式研究所”,专门研究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医学”和西医的结合运用。德国是在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

医疗药品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入推进“健康北京人”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突出体现中医药在国民健康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好地促进北京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事业发展状况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和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保障人民健康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发挥中医药经济社会效应 “十一五”时期,出台《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人才传承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实施了中医药服务奥运行动计划,在参与疾病重大防控、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有效、稳妥稳定的社会效应。通过政府投资引导,集中力量攻破中医药防治甲流科技攻关项目,成功开发了“金

花清感方”制剂,并实施知识产权转让,在全国创建了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 2、提高中医药健康保障能力 积极参与疫情防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加大中医药治未病的科普宣传力度,市民通过《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常识》、《北京市民预防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指南》、《首都市民居家防治流感中医药手册》等宣传材料学习掌握中医药防治流感科学知识;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及时向社会发布中药预防处方、制作中药“防疫香囊”等;在手足口、禽流感、艾滋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慢病防治中,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的防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扩大中医药服务资源总量 “十一五”期末,全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类服务的达到3980所1,中医药人员达到14193人。北京市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6人、万人口中医床位7张,均居全国首位。全市中医类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共有床位数12638张,占全市 1含中医类(指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下同)医院99所、中医类门诊部166所、中医类诊所488所。除以上中医机构外,还有315所综合医院、286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有1802个村卫生室和4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此外,还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卫生所、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妇幼保健及其他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医药门诊服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规范 【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于中医“咳嗽”、“肺胀”、“痰饮病”等范畴。 【诊断标准】 1.COPD的诊断标准 患者有明显的危险因素接触史,有不能完全逆转的气流阻塞,可伴有或不伴有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 除其他肺部疾病所致的气流阻塞外。 2.COPD急性加重的诊断 COPD患者急性加重时的伴发症状有气喘和胸闷、咳嗽加重和痰量增多、痰液颜色的改变和黏稠度增加以及发热。患者常有许多非特异的主诉,如不适、疲乏、抑郁、失眠、嗜睡和昏睡。 (1)肺功能检查提示最大呼气流量(PEF)<100L/min或FEV1<1L,表明病情危重。 (2)呼吸室内空气时,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和(或)SaO2<90%,表明呼吸衰竭。 (3)PaO2<50mmHg,PaCO2>70mmHg和pH<7.30,表明有生命危险,需要人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 (4)X线胸片有助于识别类似于COPD急性加重的其他疾病。 3.疾病严重程度分级 Ⅰ级(轻度):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80%。 Ⅱ级(中度):FEV1/FVC<70%,50%≤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80%。 Ⅲ级(重度):FEV1/FVC<70%,30%≤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50%。 Ⅳ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30%或30%≤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50%,合并呼吸衰竭或临床有右心衰竭的体征。 【辨证分型】

2011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1) 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多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的范畴,长期临床治疗证实中医中药既能缓解COPD的症状,又能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发作次数,阻止病情发展和反复加重,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价值。COPD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时宜分清标本虚实,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一、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多种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以咳嗽,气喘,咯痰,烦躁,胸满,憋气为主症,甚则以面色晦暗,唇紫甲青,心悸水肿,或神志昏迷,或出血为主。 (3)听诊检查两肺或一侧有呼吸音增粗,或伴干湿性啰音。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CT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检查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2)具有吸烟史及(或)环境职业污染等危险因素接触史。 (3)体查及影像学提示肺气肿征。 (4)肺功能测定: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加重期:指疾病的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2.缓解期:指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阶段。 二、辨证论治 1.急性加重期: (1)寒饮伏肺 主症:咳嗽气急,甚则喘鸣有声,痰多易咯,色白清稀多泡沫,胸膈满闷,形寒背冷,喜热饮,咳多持续,时有轻重。舌淡苔白滑,脉细弦或沉弦。 治法:温肺化痰,涤痰降逆 方药:小青龙汤 加减: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痰鸣气促甚者可加地龙、僵蚕化痰解痉;气逆者,加代赭石降气;便秘者,加全栝蒌通腑涤痰。无表证者可予以苓甘五味姜辛汤。 (2)痰浊阻肺 主症:胸满,咳嗽痰多,咯痰白粘或带泡沫,气喘,劳则加重,怕风易汗脘腹痞胀,便溏,倦怠乏力。舌体淡胖,或紫暗,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 治法: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发挥综合医院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县位于荆山山脉东麓,特有的山区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医药在民间深受欢迎。**县人民医院做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肩负着继承、振兴、弘扬中医药事业的重大责任。近年来,我院发挥综合医院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针,着力抓好“四个突出”,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5年被湖北省授予“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主要体会如下: 一、突出中西医并重战略,推动医院综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提升,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等方面发挥的特色作用日益凸现。做为综合医院,我们具备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病员资源。但与中医专科医院相比在中医门类细化、中医药普及程度方面存在差距。我院扬长避短,创新思路推进中医药事业。 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方针。把发展中医药事业列入到《医院五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要点》中,明确了“发挥综合优势,坚持承中融西,建设特色专科,突出专病疗效,传承中医国粹”的中医药建设指导思想。 二是统筹推进达标创建工作。3年来,我们以创建“全

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为契机,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规定,推进创建工作。 三是建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考核机制。将门诊和病区中医药治疗率、中医病历书写合格率、中医特色疗法开展情况等作为重要指标,每月进行考核分析,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 二、突出中医药能力建设,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我院强化措施,大力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我院中医科室为医院一级科室,病区设置有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2个病区,门诊设中医内科、疼痛科、康复理疗科3个门诊部,同时还设有中药库、中药房、中药煎药室各1个,中西医结合病区开设病床49张,康复医学科病区开设病床39张。中医药服务门类齐全,中医类临床科室门诊人次年均保持在16000以上,占全院门诊诊疗人次5%以上。入出院人次保持在2000左右。 二是大力辅扶中医专科建设。我们以重点专科创建为契机,遴选康复医学科参加襄阳市重点专科评审,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除开展针灸、推拿、牵引、熏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等传统中医特色治疗外,还大力引进现代中医诊疗设备,开展运动功能康复、神经功能重建、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言语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及智力障

中医药文化特色计划实施资料

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我院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工作达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从而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氛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达标工作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更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2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3坚持从本地本院实际出发,逐步推广中医中药的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能中不西。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容 1、规范中医病历的书写。通过迎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强化和规范中医病案书写。在中医病历中体现中医药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中华医道的核心理念,突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充分理解中医对待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诊治优良率。以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达标工作为载体,在临床诊治中强化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将中医因时因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