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

注:因目的为为广大同学提供便利,还因编者水平有限,外加考试在即,时间仓促,如有错误、不当或遗漏之处,还请广大老师同学谅解,欢迎批评指正。

生态学复习题解

1.生态学及其研究层次?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组织层次上划分,生态学分为: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

2.生态因子的类型和作用特点?

答:生态因子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有: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3.限制因子的生态学意义?**

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生物来说,并非所有因子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限制因子的概念有助于研究者集中注意力研究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以确定某一因子与生物的定量关系。

4.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幅?

答:最小因子定律:处在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关键因素。

Shelford耐性定律##:若一种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全部因子中的任何一项因子的量(或质)超过了最大限度或不足最小限度,该因子都会成为限制因子从而限制生物生存与繁殖。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5.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调整耐受限度的机制?意义何在?

答:非内稳态生物由体内酶系统在不同生态因子范围所起的作用而决定自身的耐性限度;

而内稳态生物除了体内酶系统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生理过程或行为来保持自身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或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来控制自身的耐性范围。

**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

6.生物对环境因子(光、温度、水分)耐受性限度调整的行为和生理机制?生态意义?**

答:(我觉得是同上一题。)

7.动物休眠生理机制和生态学意义?

答:##动物通过休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减少能量消耗,改变自身生理状态或过程以减小自身对环境的依赖或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休眠是生物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8.光质变化和光照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植物对光照强度的生态适应策略?

答:光照强度对生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质量的增加、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及生长发育速度等都有重要影响。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等都有影响。

**植物通过调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率使得光饱和点不同,形成阳地植物、阴地植物等不同类型来适应不同地域光照强度的不同。

9.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及其在调控植物开花中的作用?

答:植物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积累与消耗等表现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植物对于一年中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为光周期现象。

长(短)日照植物通常在日照时间超过(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10.极端温度对于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

答:##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节律性变温和绝对温度,因此每个地区都生长繁衍着适应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具体来说,某个地点某种生物能否生存和繁殖取决于该地的极端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否在这种生物对于温度因子的生态幅内。

11.生物对于高温和低温的适应方式(形态、生理和行为)(贝格慢定律、阿伦定律)

答:(1)低温:

在形态方面,植物的芽具鳞片、分蘖组织位于土层下1-2cm、体具蜡粉、植株矮小。

生活在高纬度的恒温动物,其神图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贝格曼规律。另外,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被称为阿伦规律。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将营养物质向细胞和根部运输、降低冰点(减少细胞水分和增加细胞有机质浓度)以及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来增加抗寒能力。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同时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暖血液则很少流到这些部位来维持体温。

(2)高温:

在形态方面植物有茎、叶生有绒毛、鳞片、刺;叶片革质发亮,反射阳光;树干和根茎生有木栓层等。动物有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身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等来加强散热。

在生理方面植物主要有水分调节:增加渗透势,降低细胞含水量,减缓代谢率;

抗氧化保护体系:抗氧化酶和物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动物主要有放宽恒温范围,减少内外温差。

在行为方面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12.有效积温法则及其作用?

1)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①K=N*T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

②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最低有效温度T0),所以,应对平均温度进行修饰。

上式变为:K=N*(T- T0) 或T= T0+K/N,

温度T与发育时间N呈双曲线关系,由于发育速度V=1/N, 所以,T= T0+KV,温度与发育速度呈线性关系。

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时代数,制定防治措施;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全年有效积温大于K;制定农业气候规划,合理安排作物,预报农时等。

13.水生和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机制?

水生植物: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陆生植物: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吸收、运输;叶面小、气孔下陷—减少水分丢失;

具细毛和棘刺(散热、遮光)、蜡质表皮;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细胞渗透调节物浓度高

14.陆生动物体内含水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平衡的?

保水机制: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减少排泄失水;减少呼吸失水。

15.盐碱植物的类型及其特征?

聚盐性植物: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很大,但是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

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高渗透势主要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所引起。

16.植物对盐碱土壤的生态适应策略?

1)植物体干而硬;

2)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气孔下陷;

3)表皮具有厚的外壁,常具灰白色绒毛;

4)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

5)枝叶具有肉质性,叶肉中有特殊的贮水细胞。

17.我国农田土壤退化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i.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肥力下降

ii.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

iii.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土壤耕作层变浅

iv.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

原因:

a)海水浸渍与海水入侵作用下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

b)地下水作用下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

c)地表径流作用下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

d)次生盐渍化过程,生物积盐过程;

18.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a)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b)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

c)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

因组成同样是处在变动之中。

19.种群生态学及其基本任务?

1)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

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如捕食者与猎物),即研

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2)种群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动态,了解种群波动的范围及种群的发

生规律;了解种群波动、种群衰落和灭绝的原因,为能够人为地有效控制、管理、

保护种群提供依据。

20.何谓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比例增大而老年比例减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

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3)衰老型: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年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21.简述生命表的基本构成和在分析种群动态中的意义?

同生群的死亡率和存活率。可研究种群的年龄分布以及研究其数量随着年龄的变化程度。

即研究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22.何为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对分析种群竞争有何意义?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23.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特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在生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确定生物资

源的最大可持续收获量的方法?

逻辑斯蒂曲线通常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

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密度一半(K/2)后,增长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到生物资源的变化,知道人们控制种群数量。

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处便可长期持续收获。

24.种群增长模型的类型?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

2.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几何增长模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模型,Logistic equation)

25.种群周期性波动、原因和在种群管理中的意义?

种群数量有规律的波动成为周期性波动。

原因是食物不足和捕食共同作用;

意义是人为控制种群数量

26.物种稀有程度取决于那些因素?以大熊猫为例,说明大熊猫濒危的原因。

(1)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分布范围大A+,分布范围小A-)

(2)生境的耐受性(宽耐受范围B+,狭耐受范围B-)

(3)种群大小(大种群C+,小种群C-)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小,狭耐受范围,小种群。故其易灭绝。

27.生物入侵形成原因和后果?举例说明?

: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

较强的繁殖特性;

?新生境里缺少天敌;

?不加以利用。

例如:凤眼莲(水葫芦)、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美国白蛾、紫茎泽兰等

28.种群分布格局类型及其成因?

:A、均匀型,成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B、随机型,成因是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

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C、成群型,原因有一、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二、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三、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29.集合种群的意义和灭绝风险?

:1)同一斑块种群在不同年度内不灭绝概率

Pe种群局部灭绝的概率

(1年)P= 1-Pe

(2年)P2=(1-Pe)(1-Pe)=(1-Pe)2

(n年)Pn=(1-Pe)n

2)不同斑块种群在同一年内不灭绝概率

(2斑块)P2=1-(Pe)(Pe)=1-(Pe)2

(x斑块)Px=1-(Pe)x

30.亲本投资及其类型?

生物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亲本投资

类型:

?有抚育习性的生物:

◆子代数量少,抚育能量投资大,存活率较高;

◆子代数量多,抚育能量投资少,存活率较低。

?不具抚育习性的生物:

◆子代个体较小,数量较多;

◆子代个体较大,数量较少。

31.繁殖成效的主要组成内容?

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称为繁殖成效,包括繁殖价值(现时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亲本投资(有机体抚养后代消耗的资源量),繁殖成本(繁殖使生长和生活付出的成本)。

32.繁殖成本的生态学意义?

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要分享有效资源,若增加某一环节的能量分配,则必然要以减少其他环节的能量分配为代价。

33.什么是r-选择和k-选择?试比较其主要特征,并讨论其生态意义。

有利于发展较大r值(R:内禀增长率)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

择称为K选择(K:环境容纳量)。

R选择:生活在条件严酷或不可预测环境中,死亡率通常和种群密度无关。种内个体一般把更多的能量用于生殖。

K选择:生活在条件较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死亡率常和种群密度有关,种内竞争激烈,常把能量用于生殖以外。

3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3/2自疏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若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了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即开始自疏现象。

35.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控制他感作用带来的歇地作用在农林业管理上有很大用处;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出现引起另一种消退的原因;引起植物演替。

36.植食现象及植物的补偿和防卫反应?

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被损害,捕食者只采食植物的一部分,留下的部分可以再生。

补偿作用:植物在被动物啃食之后不是完全被动,具有各种补偿机制,采取各种行动恢复正常。

防卫反应:草食动物的捕食会引起植物的防卫反应,如产生刺或化学分泌物。

37.植物与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关系?

进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防御机制,如有毒的次生物质,以对付草食动物的进攻。同时,食草动物也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产生特殊的解毒酶,或者调整食草时间以避开有毒化合物。

38.利用种群竞争排斥原理分析种间竞争的结局?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生活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9.解释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并推导出它可能的几种结局。

种群单独生长时符合逻辑斯蒂模型,但放置在一起会发生竞争。种间竞争的结果有四种,以A和B竞争为例。两个种均可获胜;A获胜B排斥;B获胜A排斥;共存,达到某种平衡。

40.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结构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6)一定的动态特征

7)一定的分布范围

8)群落的边界特征

41.植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

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

42.植物群落成员类型及其在群落建成中的作用?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成种:优势层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和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群,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43.何谓关键种?何谓优势种?二者有何区别?

关键种:不同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有些种在维护生态平衡的物多样性方面起关键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受到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样的种被称为生态关键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区别:优势种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但关键种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常见的,也可能是稀少的,与多度、密度、盖度等无直接关系。

44.植物生活型及其分类?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分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45.生物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及其生态意义?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或动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意义:结果使不同的植物或动物在外貌或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相似性或一致性——形成一致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生态变异。

意义结果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而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生态型。

46.植物群落交错区的基本属性?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基本属性包括高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特有种,大量的外来种

47.为什么群落交错区有大量的特有种?

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48.生态位及其类型?

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49.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离说明什么?

生态位重叠说明两物种共用一部分生存资源,如食物、栖息地等。生态位分离说明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生态位分开。

50.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的关系?

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相互重叠。1)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重叠

2)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离。生态位越接近,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结果:或者导致某一物种灭亡,或者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51. 如何理解生态位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1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的稳定性强。

2保险假说: 不同物种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生物多样性对此提供了一种保险和缓冲。

52. 何谓生物多样性,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或者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53. 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类型和特点?

α多样性(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用于测量群落内生物种类数量以及生物种类间相对多数的一种测量。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物种丰富度(物种的数目) ;②物种均匀度。

β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用来表示生物种类对环境异质性的反应,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地段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

γ多样性: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多样性是地理区域尺度上的α 多样性或β 多样性,其数量等于α 多样性和β 多样性的乘积。

54. 物种多样性梯度及其决定因素?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

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

3多样性随海水,淡水深度的变化

生产力学说

生产的食物越多,物种的多样性越高。

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多样性越高。

空间异质性假说

自然环境越复杂,异质性越强,就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位与更多的资源类型,从而容纳更多的物种。

捕食学说

捕食压力的增加将减弱猎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允许更多猎物种共存。

捕食压力导致猎物的逃避机制发生多样化,逃避捕食者的手段代表着物种多样化的方式。

热带群落中,蛾类体色和停留位置的变化趋势比温带更丰富。

进化时间学说

在进化意义上,一个较老的群落比一个年轻的群落具有更大的物种多样性。热带群落比较古老,进化时间较长,并且在地质年代中环境条件稳定,因此,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生态时间学说

就较短的时间规模来说,一个物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入适宜生境未被占领的地域。对于很多物种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温带地区,因此,使温带地区现存物种数目并未达到饱和状态。

55. 生物多样性保险假说?

不同物种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生物多样性对此提供了一种保险和缓冲。

56.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

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的稳定性强。

多样性高的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由于有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从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缓冲。

57. 中度干扰假说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作用?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产力调节

58. 岛屿生态学的理论特点?

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1)保护区面积越大,支持或“供养”的物种多;面积小,支持的种数少。

2)同样面积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小保护区好,决定于下列情况:

若每一小保护区内有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的种;

从传播流行病而言,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作用;

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的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了保护其遗传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需的。保护区过小,种群数量过低,可能因近亲繁殖使遗传特征退化,也易于因遗传漂变而丢失优良物种的特征。

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它能减少物种被灭亡的风险,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迁入。

59. 何谓群落演替?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分为哪些类型?

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演替的序列被称为演替系列

①世纪演替

②长期演替

③快速演替

60. 顶级群落与非顶级群落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61.群落演替的表征?

表征:

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定向性变化;

优势种的变更;

在顶级群落形成之前其演替过程持续进行。

62. 演替顶级学说?

1)单元顶极论(monoclimax hypothesis)

Clements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植被。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climax),也称为气候顶极(C1imatic C1imax)。

2)多元顶极论(polyclimax theory)

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edaphic climax)、地形顶极(topographic climax)、火烧顶极(fire climax)、动物顶极(zootic climax);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顶极(topo-edaphic climax)和火烧-动物顶极(fire—zootic climax)等等。

3)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的相同点:

a 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 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与生境相适应的。

两者的不同点:

a 单元顶极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

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

b 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

63. 调控演替的主要因素?

植物繁殖体迁移、定居、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植物定居:发芽、生长和繁殖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人类的活动

64.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蒸腾作用强度变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化

土壤可侵蚀程度变化

生物调节功能变化

65.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地带性

从赤道往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

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草原、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

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 与纬度地带性表现的自然地理规律不同,经度地带性是在局部大陆上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

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左右,或每升高180m,气温下降1℃上下。等于北半球平地向北移动600km。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大致反映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沿纬度方向交替分布的规律。

66. 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环境:能源、气候、基质和介质,以及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

2).生产者是指能以简单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动物,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可进行光能和化能自养的细菌。

3).消费者是指不能用无机物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的异养生物。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消费者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

4).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他们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的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刚好与生产者相反。

67. 生态系统中属性不同的组成部分如何联系在一起?

结构是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

68. 何谓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有哪几种基本类型?何谓营养级?

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并不想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关系,这种关系似一张无形之网把所有生物都包含在内,使他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称为食物网。食物链的类型有三种:牧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

69. 影响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主要限制因素(资源质量和理化环境)?

1).资源质量

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分解速度。资源的物理性质包括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资源的化学性质则随其化学组成不同而不同。

2).理化环境

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因而土壤中易积累有机物质。

70. 生态效率的主要内容?利用生态效率解释为什么营养级数目一般不超过6个/解释林德曼效率

1).同化效率

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

2).生长效率

生长效率包括组织生长和生态生长效率。

3)消费效率4)林德曼效率

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71.净初级生产量与净次级生产量的表达模型?

①净初级生产量

GP=NP+R

GP——总初级生产量,J/(m2*a)

NP——净初级生产量,J/(m2*a)

R——呼吸所消耗的能量,J/(m2*a)

②净次级生产量

净次级生产量(P)= 动物吃进的(C )- 未同化的(FU)-呼吸代谢(R)

72.简述分解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过程:淋溶(leaching):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是一种纯物理过程;

碎裂(break down):由于物理的和大型碎屑生物的作用,把尸体分解为

颗粒状的碎屑;

降解(degradation):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泌的酶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

体。

(2)主要影响因素:①资源质量,包括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营养物的浓度;②理

化环境。

73.分解者类型、分解作用及其意义?

①类型:微生物(细菌和真菌),食碎屑动物;

②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③意义:维持全球生产和分解的平衡: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

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大气中CO2浓度;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

74.为什么温带土壤比热带土壤保持有更多的有机质?其对减缓全球变暖有何指导意

义?

一般说来,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因而土壤中易积累有机物质。

指导意义:保护好森林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有重要意义。

75.碳循环的三个主要过程?

碳的同化反应和异化反应(主要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和海洋间二氧化碳的交换,碳酸盐的沉积作用。

76.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原因及后果?

直接证据是所有低纬度山区的冰川都在融化后退,近50年融化后退速度明显加快。

IPCC(2001)对全球增温研究作了总结: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了0.6℃左右;地表以上8km大气层温度在过去40年中有所上升,平均每10年增加0.1 ℃,而近地表气温增加0.15 ℃。

①趋势:

目前(2004),世界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0.7 ℃;

未来25年,全球温度提高1 ℃。某些生态系统将开始感到压力;

未来50年,全球温度提高2 ℃。种种严重的后果将迅速涌现:北极熊和海象生存受到威胁;生活在热带的珊瑚礁可能死亡,水生动物被迫迁移;中国的阔叶林将开始枯萎;受饥饿的人数增加,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数将增加15亿;

未来50-100年,全球温度提高3 ℃。气候变暖的影响将开始接近临界点。亚马逊雨林可能遭受不可挽回的破坏,珊瑚礁的彻底死亡成为普遍现象,更多的植物种类将灭亡,55亿的人将生活在粮食大幅减产的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数将达到30亿;

未来——全球温度提高3 ℃以上(可能在2070年之后发生),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②原因: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CO2,CH4(20倍),N2O(200倍),含氯氟烃CFCs;

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已经确定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3 个主要源是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和土地利用变化;

②后果: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

对农业的影响:农业水资源的影响(从全球角度看,近50来年降水量在增加,但不同区域降水格局变化不同,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的降水量增加,热带陆地增加较少,亚热带陆地减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随CO2浓度升高, 植物光合速率增加,水分利用率升高,植物生长量增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水稻结实期,温度上升1℃~2℃,产量将下降10%~20%,温度每增加1℃,玉米平均产量将减少3%);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由于冬季气候变暖,冬小麦和树木等提早发芽和开花,春季霜冻对作物和树木的损害不断加重。

77.土壤呼吸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①过程:生物学过程——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呼吸、土壤微生物的异氧呼吸,非

生物学过程——少量土壤有机物氧化产生CO2;

③响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物。

78.氮循环中含氮有机物转化和分解的主要过程(途径)?

①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由土壤中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

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为植物所直接利用;

②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

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③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脱氮作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

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④固氮的3种途径:闪电、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10%),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

降雨到达地球表面;工业固氮(90%),固氮生物有固氮菌、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

79.氮平衡破坏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污染水体(水体富营养化):氮肥利用率很低,每年转化成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

素达1 000 万吨左右,成为河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②加速全球气温升高:反硝化作用形成的N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种类之一,增温效

应是CO2的200倍;

③臭氧层破坏(N2O):2000年科学家测定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洞的面积已经达到美国

国土面积的3倍,北极也出现类似的问题;

④降低土壤质量: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农作物品质;

⑤污染空气,形成酸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气主要污染物NOX 浓度持续上升,酸雨

已经从硫酸型向硝酸型转化且频率上升、强度提高,造成了南方土壤的进一步酸化。

80. 为什么磷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磷元素通过岩石风化等作用释放出来参与循环,又通过沉积等作用进入地壳而暂时离开循环,属沉积型循环。

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笔记 2009-09-03 00:15:4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因子: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之一。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交合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的规律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以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从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例如热带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主要要低温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 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 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 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 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思考题 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 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 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 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 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 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谈谈我国大气污染今后发展趋势,为什么? 2、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目前不同学者有那些不同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 3、温室效应有哪些严重后果,应采取哪些对策? 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5、谈谈酸雨对生态有何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酸雨? 6、谈谈治理大气污染应采取何种生态工程? 第九章思考题 1、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其后果如何,如何防治?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形成过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3、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治理措施上有何异同? 4、就你所章握的污染生态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对策。

生态学课后作业

绪论 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发展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3、世界上当今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有何侧重? 4、如何用生态学观点,阐述人类当前面临的能源、人口、环境问题? 5、生态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哪些? 2、生态因子有哪些作用特点? 3、试述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4、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5、水对于动物的生态意义。 第三章 1、种群统计有哪些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2、种群年龄锥体可划分几种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和发展趋势。 3、如何编制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Deevey存活曲线分为哪几类? 各适应哪些生物。 4、何为内禀生长率(Andrewartha 定义),怎样进行关键因子分析(key factor analysis)。 5、种群有哪几类增长模型?试分别列举之。 6、逻辑斯谛方程经历几个发展期?请写出逻辑斯谛方程。 7、自然种群变动有哪些特点。 8、自然选择有哪些类型?有哪些选择方式?物种形成经历哪些阶段? 9、试述种群进化的生态对策(bionimic strategy)。 10、动物有哪几种婚配制度? 11、什么是高斯(Gause)原理?竞争有哪些基本特征? 12、谈谈捕食与被捕食之间的相互适应,试述Lotka--Voltera方程。 第四章 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种群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群落的性质如何? 2、何为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它们分别产生怎样的生态现象?(同种群部分结合起来) 3、何为Raunkiaer频度定律?它说明了什么? 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些层次?多样性描述的指数常用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5、比较分析层片和层次的生态含义及异同点。 6、一定地区代表性的叶子大小能说明该地的哪些环境条件?为什么?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 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 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 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 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生态学大作业

《生态学》大作业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院系: 学号: 班级: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 “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物种加速灭绝和濒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由于人类大量采集资源,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空气污染当然也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今年年初,北京等重大城市相继出现长时间雾霾笼罩现象,给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一、填空(40空,20分) 1.从生态因子作用的角度考虑,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作 用特点。 2.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_、隐芽植物 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4.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5.生态学巩固发展时期形成法瑞学派、北欧学派、英美学派 和前苏联学派等四大学派。 6.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绝对密度。 7.平均而言,陆地上主要的森林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最高。 8.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名称是夏绿阔叶林。 9.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和生物因子以及人为因子。 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 的_最小面积__。 13.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5.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他感作 用。 18.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两种类型分 别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19.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Haeckel 。 20.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2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2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23.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__ _ 。 24.《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2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26.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能量是单向 流动的。 27.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锥体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 塔倒塔形。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以及人类本身的健康状况都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密切相关。人们也更加意识到人类的行为,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会对环境的状态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如果因为人类的行为引起了环境质量的恶化,则人类社会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们十分关心环境质量状况如何,以及人们的行为将会引起环境质量怎样的变化。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当代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质量评价学。同时,环境质量评价又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项重要环境管理措施。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⒈环境质量(environment quality) 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和基本概念。正确理解环境质量一词的概念并赋以科学的定义,必须从分析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因为环境是一个系统,环境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外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状态。目前,我们有很多方法和手段能够对环境的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因此,对环境质量一词的定义应该是: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环境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环境状态表示的环境质量也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2.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例如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覆盖率锐减,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和地表水的品质恶化等。在这些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开始感到了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环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的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环境质量的价值。所谓环境质量评价,是评价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评价环境质量的本身,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程度进行评定。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环境质量评价所探讨的是环境质量的社会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3.目的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较全面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2)找出污染治理重点对象;(3)为制定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4)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5)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4.分类环境质量评价有下述类型: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地的、区域的(如城市的)、海洋的和全球的环境质量评价。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质量评价、水质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等。就某一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就诸要素综合进行评价,称为综合质量评价。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按参数选择,有卫生学参数、生态学参数、地球化学参数、污染物参数、经济学参数、美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等质量评价。对环境质量评价分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意义。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其评价重点、评价方法,对评价所需资料的要求、评价精度、评价时效等均不相同。所以,在做某一项具体的评价时,首先正确的确定评价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5.评价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

(0603)《景观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03]《景观生态学》 第一批次 [单选题]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上。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B [多选题]廊道及网络的度量指标主要有()等。 A:连接度 B:环度 C:曲度 D:间断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一个景观包括()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 A:空间上彼此相邻 B:功能上互相有关 C:发生上有一定特点 D:时间上静态 参考答案:ABC [多选题]基质是()的景观要素。 A:占地面积最大 B:连接度最强 C:干扰最小 D: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最大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组成单元或景观要素主要有()等基本类型。 A:斑块 B:廊道 C:网络 D:基质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因素的影响。 A:地貌 B:气候 C:自然干扰 D:人为干扰 参考答案:ABCD [单选题]景观中许多廊道,如道路、沟渠、树篱等,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 ( )。 A:廊道 B:结点 C:网眼 D:网络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如果某种景观要素类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 A:廊道 B:斑块 C:基质 D:网络 参考答案:C [单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是由不同()组成的镶嵌体。 A:生境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素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主要与()密切相关。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A 第二批次 [论述题]从园林工作者的角度,论述景观的涵义及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 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论述题]什么是景观连接度? 参考答案: 景观连接度是测量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一个指标,它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 [论述题]什么是边缘效应? 参考答案:最初是指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增加的现象。目前,景观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与内部生境方面的差异以及边缘种与内部种分布上的差异。 [多选题]生态廊道主要由()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A:植被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 (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 整体看待 (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 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 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 (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 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 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 (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实质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水温的成层现象:四季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冬季,上层冰,冰下水度为零渐增到4度。春季:春季环流,生物生产力高。夏季,水温分层为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生物生产力较低。秋季:秋季环流,由于较低T,生物生产力较春季低。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低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冷害:结果:膜结构破坏:认为或膜中脂类固化或蛋白质构象变化,使水和可溶性物质外渗。损伤程度:膜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少,受冷时间。 冻害:

环境污染生态学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问题的认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因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的理念在于连接了环境经济学与污染生态学的纽带,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绿色GOD的概念扩展了新的视角。生态足迹估计了需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专家据此提醒,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去30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也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本文就生态足迹理论的在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生态足迹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由于国际贸易的关系,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态学复习题集复习资料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专插本生态学笔记

一、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埃尔顿,1927)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nathes,1954)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层次及研究性质等,可以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以下大小不同的组织层次: 生物系统的层次:基因系统——细胞系统——器官系统——有机体系统——种群系统——群落系统——生态系统 以上层次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已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 在微观方面,向器官、细胞、细胞器、分子水平发展,出现了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微观生态学分支;在宏观方面,由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向景观和生物圈方向发展, 出现了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传统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的范畴,普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⑴个体(有机体)——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 按其研究的大部分问题来说,当前个体生态学应属于“生理生态学”的范畴,这是生理学与生态学交界的边缘学科。近代该范畴的研究更偏重于:个体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资源分配给维持、生殖、修复、保卫……等方面的进化和适应对策上。 另有“生态生理学”:偏重于对各种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及机制上。但更多的学者将两者视为同义。 个体生态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植物生态学的主体之一。 ⑵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