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Mill、乌丝东奎芙特、芙乐均认为一般女性婚后应以家庭为主,女性的潜能主要是在家庭的领域里发展,不需要外出工作。但是男女的权利是相同的,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自由发挥他们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整体而言,Mill倾向伴侣式婚姻的理想,认为女性受良好教育才能成为丈夫知识上、精神上的伴侣。女人充实自己仍是为了男人,伴侣式婚姻理想说穿了就是要求女人「有点聪明但又不要太聪明」。不过女人是否在追求自我成长之后,反过来觉得男人赶不上自己的脚步呢!

当代美国的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承继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但同时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其名著《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则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Friedan认为为了发挥自我潜能,鼓励妇女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在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下,竭尽的塑造一个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妇女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但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迷思。由于家庭结构本质上缺乏有形的结构及酬赏制度,而且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样的琐碎的工作,受过教育的现代妇女并不能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上得到成就感及自我实现。

Friedan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做为自我认同,但Friedan也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女性应从整体角度从事生涯规划,将家庭与事业都事先纳入发展计划中,生育小孩尤应事先规画,并将帮忙的人选安排好,并极力的鼓吹托儿所的设置。Friedan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以事业为主。

其他流派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批评:

过份崇尚男性价值,重视心智胜于情感、身体。

强调个人先于社会,忽略了个人生活于社会网络之中,即使在出生前仍未能逃脱社会关系的左右(如妓女堕胎)。

抽象的、形式的平等未顾及个人因种族、年龄、性别阶级之异而产生不同的历史、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乌托邦社会女性主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

「女性主义者」(feminist)一词最早以法文出现,是法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傅立业(Charles Fourier1772—1837)所创。傅立业想象在一个以互助为原则的社会里,诞生新女性,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改造。1808年傅立业即揭示:「每个时代社会有所进步与变迁,乃由于妇女获得自由所促成。当妇女的自由减少,社会也跟着退化」。英国乌托邦欧文社会主义理论家威廉?汤姆士也提出类似的看法:「比较各国已婚妇女的地位,显示一个社会整体的快乐与夫妻彼此之间权利与责任之平等状况成正比」。

活跃于1850年之前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并不是一整合的运动,各家有关女性主义的论述不尽相同,称不上严谨,但基本上有几个共同的诉求:废除私有财产制、组织公社、革除婚姻家庭制度、提倡情爱自由、打破男女分工。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家都是启蒙运动的信徒,斥责圣经扬称女人天生劣根之说,相信人性受到社会环境之扭曲。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比柏、美国的纪尔曼、俄国的柯仑泰等,他们主张人类社会为一有机整体,互相依存,所以应以合作的集体主义取代自私的个人主义;妇女应从个别的家庭中解放出来,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工作,成为社会一份子,不在依赖男人;婚姻应以个人情欲为基础,而不再是经济的、社会的、消费的单位;并且以集体化生活取代私人家庭和家务。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家认为男女平等与家庭、婚姻、政治及资本主义等各种社会制度牵丝扳藤,深信两性的解放必须彻底翻转所有传统社会制度,包括制造人际间支配与附属关系的男性霸权,以及两性对立与扭曲人性的家庭婚姻制度。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两性新秩序的奋斗目标都在两性应该联合对付阶级敌人的战争中被牺牲掉了。

马克斯主义女性主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区别何在?依据布兰笙的划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泛指十九世纪初叶以来,凡主张妇女解放必须透过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等全面性社会改造方能达成女性主义的思潮。在此广泛的定义下,马克思女性主义也算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支。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论(historical materialism),突显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历史情境、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强调阶级社会对个人意识型态和日常生活结构的影响,这些观点都对女性主义者有重要启发。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制度是制造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阶级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事。女性一直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虽然左派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侣的角色;并认为妇女解放本是小事,岂可与种族、阶级、反战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基进派女性主义」思潮(radical feminism),反扑马克思主义;另一派仍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乌托邦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强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理论对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

现代女性主义借重马克思理论主要有:

(一)历史唯物论、人性。

(二)阶级、阶级意识和假意识。

(三)异化。

(四)劳动价值论。

(五)实践。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起源》

《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起源》在1884年出版,本书乃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与经济理论为基础,配合大量原始部落的人类学资料,由奇摩根所著的《古代社会》。恩格斯在书中强调自古以来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与社会政治权利,总是被其经济地位所制约,而经济地位则受到历代生产方式的影响。在恩格斯的理论中,一夫一妻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男性拥有私有财产以及妇女妇女被排除于经济制度之外。所以,妇女解放不是要废除一夫一妻家庭制度,而是要摧毁两性分工与私有财产制。恩格斯提出几项具体的策略:(一)让妇女参与公共生产行业;(二)让育幼成为国家之事;(三)公有化生产资源,取消生产工具私有制。恩格斯强调这些策略都是建立自由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妇女唯有获得基本的经济保障,择偶时方能不顾虑经济,婚后也不必容忍丈夫的暴力。唯有当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石,娼妓制度方可能消失,一夫一妻制度始能真正落实以爱为

基础的理想。

乌托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虽提出几项相同的妇女解放策略,如公有化生产工具、集体化育幼、妇女进入生产工业等,但在立论上则有相当大的差异。十九世纪乌托邦女性主义者强调婚姻和家庭制度是制造两性对立与扭曲人性的主要社会制度,男性将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习得宰制妻儿的性格带入公领域,进一步恶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与剥削本质。所以,主张妇女解放的关键不在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而是整个社会制度需要革故鼎新,人的情感、性格与欲望需要重新归正。

恩格斯与马克思责任为妇女屈从的主因在于资本主义将妇女排除于生产领域之外,造成妇女倚赖性的经济地位。这种立论完全忽视男性个人欲宰制女性的自私心态及营构这种心态的社会组织与父权意识。马、恩虽也强调人性解放,但仅是阶级不平等及男性劳工受到剥削的异化,并没有意识到两性不平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剥削与人性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女性主义影响良多,抛给女性主义者一个基本的命题:妇运的目标在争取女权而已吗?抑或要结合阶级与种族革命,全面性地改造人类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恩格斯也留给女性主义一项重要的遗产:北欧福利国家女性主义者采取折衷式社会主义,推动由国家协助再生产活动(如提供周全的福利与育幼设施),并积极推行男女平等法案。果然这些国家男女在经济、就业率、政治、社会地位、婚姻、性关系等方面平等的程度,远超过缺乏妇女与育幼福利政策的美国,而验证恩格斯部分理论,亦即唯有国家积极介入育幼工作,提供平等的经济物质基础,妇女方有可能在婚姻、家庭、爱情、性方面获得初步的解放。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诚实面对自我,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

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的《第二性》为代表作。这部巨著于1949年在法国出版,全面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第二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Antifeminism),提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主张没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但透过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诚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境,女人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波娃在《第二性》中所论述的三个方向,至今仍是女性主义的主要讨论范围:

(一)性别差异的起源。

(二)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衍义。

(三)两性应如何生活。

存在主义发展于二次大战之后的法国,其功能在重建人们劫后余生的自信。沙特主张,个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独立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会遭遇其他人,其他人亦有其自我意识。个人存在他人的意识中,因而对对方而言,他是一个客体。所谓客体是具有固定特质,而非全然自由的。个体经由不完全认同那个固定的性质,永远企图超越它去探索新状况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因此在每个自由主体之间存有无可避免的敌意,彼此视对方威胁了自己的自由,为了克服对方的威胁,他设法去使其臣服,否定其自由,使之成为一个固定特质,相对于自己而存在的客体—他者。波娃应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男女的相对关系:在人类早期男女的自由之战中,女人受到身体的拖累而失去了自主性,变得因男人而存在,以后一代接一代的女人都没有牢牢守住自己的自由,而自认失败,因为女人没有败绩,而使得失败显得难以避免,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可是波娃否认所谓的女性特质是天生的,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他可以定义自己的内涵。波娃主张女人拒绝传统女性角色,自由独立生活,也因而被批评过于认同男性以及对妇女的真实处境和历史了解不足。

对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商榷

一些基本观念与关键词,如自觉存在、自体存在、超越、内宥等词语过于艰涩难懂,因此《第二性》不是大多数女性可以亲近的。

波娃所探讨的女性真实经验太以他自己—法国人资产阶级—为中心,并暗示这是举世皆然的女性经验,过于局限与偏见。

波娃对女人身体的态度倾向负面。波娃的存在主义使他视身体为顽强且无法摆脱的客体,限制了意识主体的自由,特别是身体的一死,意识、主体性、自由也告终所以身体代表死亡的力量。

波娃太全面接受以男性为常模的价值观。而且波娃要女性接受男性价值,却未相应地要求男性接受女性的价值。他认为新女性可刺激男性接受更平等的两性关系,却未具体的要求男性调整角色,也从事家务、育婴。他期待女童接受性别平等的教育,但也不曾提出对男童教育的改革方向。

基进女性主义(raducal feminism)

基进女性主义诞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的发源地是纽约与波士顿。它是从男性新左派(New Left)的阵营里发展出来的。当时一些投身民权运动的进步妇女在运动里得到次等待遇,他们被男同志视为低下者、服侍者、性对象,也争取不到发言权,因而在忿怒、幻灭之余弃绝新左派而独立出来。他们使用「基进」(radical)一词,主要取其语源上的「根」(root)的意义。他们主张妇女的受压迫是所有其他种族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压迫的枝桠。是以「基进」一词,一方面系指较新左派更根本的革命立场,另一方面也暗示较自由派女性主义更广泛、深入的进步性。

基进女性主义的重点:主张女人所受的压迫是最古老、最深刻的剥削形式,且是一切压迫的基础,并企图找出妇女摆脱压迫的途径。他所谈论的议题多与女人有切身关系,包括性别角色、爱情、婚姻、家庭、生育、母亲角色、色情、强暴,乃至女人的身体、心理等,处处都直接触及了女人的身心,发出了女人最赤裸的声音。

父权制度——压迫的根源:

从男性主导的运动里撤退出来的基进女性主义者发现,父权制度(patriarchy),或男性支配才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最早看出这一点的人之一是葛瑞尔(Germaine Greer)。

葛瑞尔的以《女太监》一书阐述她的基本基本理念:女人是被动的性存在,因为他被男人阉割了。葛瑞尔攻击女性受制于社会「永恒的阴柔」的刻板印象理念。她强调解放妇女的性;主张妇女应发展他们的性,并将它表现在整个人格里。她还提供解放的主要方法,即已快乐原理取代强制性与强迫性的行为。鼓励女人勇敢的尝试新的、自由的性生活规则,以及起来反抗,因为女人是最受压迫的阶级。

性即政治——米列(Kate Millett):在其经典之作《性政治》一书里大声说「性即政治」,并使用「父权制度」一词来指涉世界上许多地方控制女人的事实,它后来成为女性主义著作的标准词汇。米列指出,父权制度夸大男女的生理差异,以确保男性拥有支配角色,女性拥有附属角色。社会藉性别角色刻板化的过程,使妇女接受他们的次等地位。而父权制度的主要支柱,即米列所说的「性政治」,这是一套藉个别男人支配各个女人之方式存在的人际权力制度。

创造「妇女生态」——戴力(Mary Daly):他的Gyn╱Ecology(1978)一书,为基进女性主义的旅程绘制了一面地图。此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评击父权制度。第二阶段详述「虐待仪式」,如印度的寡妇自焚殉夫、中国的缠足、非洲的阴蒂切除与阴道口缝合术、欧洲过去的焚烧女巫......乃至现今普及的避孕药品等。Daly认为这些仪式全被男性学者以价值中立的语言及概念化著述正当化了,而未被揭露,因此,父权制度的学术是虐待性仪式的延伸与持续。第三阶段:建议妇女退出一切的父权制度,从事一个「认知╱行动╱自我本位的过程」,创造一个认同女人的新环境,此即「妇女生态」的形成。

性别角色——从阴阳同体到妇女本位:

在70年代初,性别差异被基进女性视为女性受压迫的主要根源,70年代中期起,阴阳同体观受到排斥而发展出妇女本位观,女性异质(female differeces,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不再被认为是妇女被压迫的根源,而反被视为妇女力量的来源及解放种子,也是社会变革的契机。

拥抱阴阳同体论(中性 androgyny):早期的基进女性主义者看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性别制度(sex╱gender system),便努力思索去除这个制度的方法。一是排除性别区别,即朝阴阳同体文化努力;一是不与男性发生关系,即拒绝或改变异性恋制度,采取性别分离主义,而女同性恋主义乃是最彻底的方式。心理学家班姆(Sandra

Bem)的阴阳同体测试显示:最伶俐、有成就者最具阴阳同体性格者,而且阴阳同体心理学可以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问题。在Bem的分析里,深深困扰女性主义者生产育幼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旦所有男女在心理上都是阴阳同体人,生小孩与否便完全是妇女的个人选择,而育幼的问题也会因男人新发展的抚育本能而得到解决。

佛兰曲「重新阐释」的阴阳同体:佛兰曲(Marilyn French)从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来探索父权制度及男女特性的形成,并论证支配权力是支撑父权制度的奴役性意识型态,而共享快乐是可以破解父权制度的解放性意识型态。French的新阴阳同体人是个完全发挥潜力的人,她结合了所有传统的做女人的优点与做男人的优点。

维蒂格与朵金「追求无性社会的极致」:美国的基进女性主义者大都认为生小孩是自然的,维蒂格(Monique Wittig)却不这样认为,她说:生小孩是一「强迫生产」的历史过程,但我们却「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的』过程,而忘记了在我们社会里生育是计划的(在人口上),忘了我们自己是被设定了要生产小孩的,而它是『除战争外』唯一呈现如此大死亡危险的社会活动。」Wittig也否认女人的身体是生理的既成事实。朵金(Andrea Dworkin)认为,我们总将人概念化成一定是男的或女的,是扭曲了人类有非常多样的跨性特征的事实。

Dworkin认为我们的生理理论是一种社会建构,其分类是符合男性利益的。而这也就是费尔史东所说的「消除生理性别区别本身」,是追求一个无性别社会的极致了。

妇女本位观:普遍地颂扬做女人(womanhood),包括女人的成就、文化、精神、同性恋,还有身体,特别强调女性生理固有的力量,以及与生理有关的创造力。女性的生理与心理遂成为妇女解放的力量来源。如心理学家米勒(J. B. Miller)《女性新心理学》。

分离主义——创造女人文化:某些基进女性主义采取与男人决裂的方式来解决妇女受压迫的问题——即分离主义,其中色彩最显明者为女同性恋者。她们说:假如我们的心态是认同男人的,我们永远无法实现我们做为人的自主性,并教导其他妇女要做「认同女人的女人」。

母亲角色取舍论

费尔史东——反对生理母亲的身分:她说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生殖功能的不同,所以提出变通的办法:即体外的人工生育。一方面是可靠的避孕技术,一方面是子宫外的生育。这样,妇女可以避开「野蛮」的怀孕,男人也可以有小孩,人们便可能消除生理决定性别分工,将生育小孩的角色交由整个社会分摊,如此妇女的解放才能完成。

欧克里「母亲是被造成的」:母亲的身分是建立在三个看法上的迷思:所有女人都必须是母亲、所有母亲都需要小孩、所有小孩都需要他们的母亲。欧克里认为它们是社会与文化制约的产物,是具有压迫性目的的。母亲非生成的,而是被造成的。小孩对母亲的需要并不大于对父亲的需要;一对一的育幼方式不必然优然集体的社会化或「多数母亲」。

芮曲「肯定母亲身分经验的部分」:芮曲(Adrienne Rich)在《女人所生》一书中指出,男人对女人的生殖力是妒忌与害怕的,因他们了解「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是女人所生的」。她认为女人应有权在人工生育与自然生育之间作一选择。Rich认为,母亲角色本身具有创造与快乐的潜力,造成妇女受奴役的根本,不是妇女的生育能力,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应该要摧毁母亲角色的制度,而不是要废除母亲角色。

性——男女支配关系的关键

性是男性权力所在:基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的性是为男人而存在,而男人的性并不是为女人存在,如娼妓制度、色情、强暴、性骚扰。故认为只要有正确的法律与政治制度,异性恋关系会是平等的;只要有正确的经济制度,异性恋关系也将不会是剥削的、疏离的、压制的。基进女性主义相信,除非性能加以重新构想、重新建构,否则女人将永远附属于男人。

女同性恋主义——与男人毫无性关连。

强暴是父权制度的秘方。

反色情。

对基进女性主义的结语:

基进女性主义是紧绕着妇女的性别角色而发展。

阴阳同体观更加巩固了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十分受欢迎。

从女人受压迫的原因归诸于女人的身体因素,解脱出认为男人的生理才是女人受压迫的问题所在。故女人的生理特性,尤其是生产哺育小孩的能力,更被视为妇女力量的来源与解放的种子,妇女的生理现象于是从负面的存在变成了正面的资产。

批判:

影响:

采取一种彻底的新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现实,因而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理论,对社会科学做了重大的补白并产生强烈的冲击,其有关性、性别、再生产等的种种理论与争辩尤其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接将矛头指向男人,敢于与男性决裂,相当地改变了妇运的色彩。

缺点:

由于形成过于急促、躁进,历史也短,所以缺乏明确且有系统的政治理论。

太专注或沈迷于女人本身,以致相当地忽略了有关的社会、历史、经济层面,这也是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所诟病的,并且日益失去了运动性,甚至陷入僵局。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探测阳具的版图

精神分析和传统科学(医学与心理学)是迥然不同的东西,它的创发,是「阳具理知中心」的传统实证科学撞上逸出了范畴的阴性、非理知中心之法则及样态,所激荡产生的新知识。事实上,精神分析的诞生,就是传统医学(神经科医学)跟女人(歇斯底里症女病人)在百年前不期而然的对话所促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位理论家为佛洛伊德与拉冈。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两性的性别认同和行为模式根筑于潜意识,这是男性被置于公领域和女性置于家庭私领域的原因,不受经济、政治变革影响。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经济、社会与心理机制的改造

发展背景:

约发展于1970年代,大多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但又不满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妇女问题」及性别盲的现象,因此企图发展一种政治理论与实践方式,融合约同时发展的基进女性主义的洞识和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同时避免他们各自的问题。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其他流派的关系:

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要求的平等、平权违反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和价值冲突,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运作,如:职业妇女要求的同工同酬、托儿、产假...等都是花钱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忽略了性别角色的分工现象,它对公╱私领域划分维持了阶级现状,并且忽略了妇女在所谓私领域中日常劳务如养育小孩、养护家庭成员生活的价值及政治经济意涵。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企求在既定的社会体系中改革,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要革命性地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体系。

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认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看法:

爱力生?杰格(Alison Jaggar)指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企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释妇女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人性(human nature)的看法,认为human nature是由人的生理、社会及物质环境的交互辩证关系决定。透过不同的生产活动,人类重新创造生理和心理结构,因此人性因历史而改变。亦即物质生活、生产型态决定社会、政治和心智生活,且改变社会不是靠公理、正义的诉求,而是集体的阶级斗争。

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活动」的分析:

虽然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型态》中提及生产活动也包含家庭,但传统马克思主义认定的「生产」是满足物质需要的食、衣、住等交换价值的生产。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在家庭(私领域)所做的「再生产」(reproduction):性(sexuality)、孕育、养育、个人情绪支持及生活养护等,也是「生产」,绝非传统马克思主义认定的只是具有使用价值(use value),不具交换价值。「再生产」活动不仅具有交换价值(如:婚姻、妓女),且有其政治经济意涵。

马克思主义无法解决妇女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为只要让妇女到工作领域就业就可以解决妇女的问题,结果妇女就业后,家务并未社会化,妇女反而要承受双重的劳务负担,而且妇女在就业市场也是从属地位。故马克思主义被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是「性别盲」,是男人的世界观,无视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迫。

和基进女性主义的关系——

认同基进女性主义提出的「父权社会」理念:一种宰制女人的社会体系,决定男女位置的性别分析。他们他认为必须重新界定人类生活的公、私领域、看到人性和人类社会由性和生养育活动的组织型态所形塑,基进女性主义强调其政治意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其政治经济意涵。

对「父权社会」理念的不同解释:基进女性主义倾向认为父权社会是一种普遍一致的现象,这容易导致某些不当谴责,例如:谴责阴蒂割除,如同谴责强暴一样,却忽略阴蒂割除在肯亚可能还有其他意涵,不同于美国的认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父权社会是一组男人之间互相依赖和团结的社会关系,这种句阶层性的社会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基进女性主义倾向「生物性」定义,认为女性相对于男性自成一个阶级,强调所有女人的共同性,不

论身份,统一的定义是「母亲」、「性服务者」,亦即性和生养育是社会基础,相较于女人的阶级区分,女性被男性压迫是更基本、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个人生活经验除了由性与性别形塑,也由阶级、种族、国族、等塑成,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企图解释所有这些压迫的关系,并解除这些压迫,不认为有哪一种压迫是更基本、更重要的。

和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关系——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两性的性别认同和行为模式根筑于潜意识,这是男性被置于公领域和女性置于家庭私领域的原因,不受经济、政治变革影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讨论家庭与意识型态社会化时,曾引用相关探讨,但精神分析的「普遍、一致」性现象,可能产生问题,如前伊底帕斯和伊底帕斯情境只适用于当代及西方,并非适用于所有时期、所有地方。此外,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没有提供妇女被压迫的物质基础解释,仅以心理结构分析过于虚幻。

双系统理论(Dual-System Theory)或统合系统理论(Unified-Systems Theory):

两者之别在于对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双系统理论认为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两套社会关系,代表两组不同的利益,当他们交错时,使妇女受到特别形式的压迫。要了解妇女被压迫的原因必须先分别分析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分析其辩证关系。代表这种分析取向的有裘利?米契尔(Juliet Mitchell)、海蒂?哈特曼(Heidi Hartmann)。

统合系统理论企图用一个观念来分析资本主义父权社会,认为资本主义无法和父权社会分离,就像心灵无法和身体分离一般。代表者如爱瑞斯?杨(Iris Young)、爱力生?杰格(Alison Jaggar)。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所关注的议题:包括家务劳动、妇女和劳力市场、妇女和阶级、家庭与母职、自觉、意识型态与实践。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政治主张及社会改革策略:

再生产自由。

妇女和薪资。

妇女和组织独立。

结语:

尚未建立一个连贯、清晰、完整的体系,说明妇女被压迫的原因,但已有相当的理论片断、不错的方法,以及独特的政治实践方式。

融合各流派女性主义的理念,使长久以来多种歧异声音的女性主义流派或有机会达成和谐。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美国虽不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和基进女性主义般的政治影响力,但在欧洲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联盟逐渐强大,也意味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渐融入主流政治。虽然仍由中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智识份子所主导,但不像美国般和劳工妇女有距离,只是黑人女性仍处边缘位置。1980年代以来,因为经济不景气及政治气候的改变,似乎使得社会主义价值渐隐退,劳工运动也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女性可以宣告停摆,反而是个新的开始,它的许多理念洞识有助于建立更包容丰富的女性主义理论。

女同志理论——性╱别与性欲取向

缘起:

女同志理论伴随着70年代基进女性主义之发展而崛起,到90年代卓然成家,历经不同历史时段与种族、阶级、文化差异之冲击,女妇女运动和同志运动相互合纵连横,以凸显性欲取向(sexuality)与性别(gender)、异性恋机制与父权结构之勾连。

女同志的定义:

Rich认为:「所有女人皆为女同志」;Wittig认为:「女同志不是女人」;有人认为女同志乃肤血乳骨的信誓承诺;有人则以为「女同志」乃相当晚近的历史建构,并不指涉任何文化变异和历史决定论架构之外唯一永恒存在的女同志本质。各家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历史沿革:

一般而言,同志身份作为一种集体社会运动抗争的分水岭,多以1969年的「石墙起义」为始。石墙起义是指,1969年6月纽约市警察临检「石墙」男同志酒吧,强力驱离顾客,引发数日的对峙抗争。而女同志运动又多与男同志运动与父女解放运动有着长期合纵连横的历史。70年代的女同志运动,以女同志女性主义为主流,强调男╱女分离的政治路线,标举「女性主义为理论,女同志身份为实践」的信念。在「女人认同女人」的号召下,女同志身份成为女性主义者最「政治正确」之选择,但从情感认同到性爱对象,有极为宽广之向度可供游移。80年代的女同志则是对70年代「去性欲化的」(de-sexualized)女同志身份提出反驳。80年代初,以女同志的S╱M (Sadomasochism,玩虐╱扮虐)为中心所引发的「性论战」(the sex war),乃为性自由女性主义者对部分基进女性主义者反色情路线的批判。对前者而言,80年代初将性本身一律视为社会性别建构下「统御vs.臣服」之权力模式而加以反对,乃是强行将性欲取向的多元流动窄化为男╱女的权力二元对立。而此时女同志的S╱M,不再被视为异性恋父权的坏血,而开始有自己情欲游戏的论述空间。90年代的同志运动更为多元开放,开始出现(queer)一词(酷儿、怪胎或变态),一方面企图打破「女」同志与「男」同志所预设的性别二元对立,另一方面也质疑女同志与男同志性身份建构中的「异性恋vs.同性恋」之二元对立,企图开放出更多有志一同的同志集结,因而扩大战线至双性恋同志、易服同志、变性同志、S╱M同志等,以避免同志族群之「内」对差异的排挤与边缘化。

重要女同志理论家:

芮曲(Adrienne Rich):女同志连续体。1980年文章《强迫异性恋与女同志存在》为女同志女性主义的重要经典。其重要主张「女同志连续体」:包含所有认同女人的女人,其认同方式从情感、性欲到政治无所不包,对Rich而言,所有的女人都可以是女同志。

奥菊?罗德(Audre Lorde):情欲小黄球。惯以「圈外姊妹」(sister outside)自居,以凸显其身具女人、黑人、女同志的多重边缘身份位置。重要主张「情欲小黄球」。罗德对女性主义之贡献,不仅在于凸显差异政治之迫在眉睫,更在于以己身女同志的性爱经验为出发所倡导的情欲革命观。在《情欲的利用:情欲及力量》一文中,他企图区分女人自主的「情欲」(the erotic)与男人定义下的色情之不同,前者涵蕴性爱、生理、情感、心灵与智识的内在生命能量与创造力,后者则是将一切化约为性交与感官刺激而无情感与力量可言。因此罗德视情欲为女人的能量、欲望与创造力的原动力,并将其比喻为小黄球。

莫尼克?维蒂格(Monique Wittig):异性恋思维与性范畴。为当代法国女同志小说创作者与理论家,他的小说充满文体与性欲的实验,常被喻为「阴性书写」的代表。他的理论文字则是在后结构论述中,以子之矛攻子之

盾,将女同志标举为打破异性恋机制中男女二元对立的主要动力。重要发表,1980年《异性恋思维》,主要主张:异性恋思维与性范畴」。认为唯有全面摧毁独裁宰制的「性范畴」,才能开放自由思考的空间。

盖儿?鲁冰(Gayle Rubin):女同志S╱M与性阶级。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化人类学者与女同志理论家,1975年以(交易女人)一文闻名,提出「性╱性别系统」的概念,指呈文化以男女生理之别以区隔掌控社会之别,而后更以1984年的《论性:性欲取向政治的基进理论笔记》,直接切入80年代初女性主义阵营中的「性论战」。提出「情欲少数」的口号,企图囊括所有被异性恋婚姻、一夫一妻、阳具挂帅,生殖中心排拒在外的各种性欲样态,如同性恋、易服者、变性人,S╱M等。

茱蒂丝?巴特勒(Judith Bulter):T与婆的性别嘲讽。1990年著作《性别麻烦》,标示了同志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该书成功的颠覆了传统女性主义「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划分。巴特勒特别提出「性别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的概念,强调性别不是可挥洒自如的角色转换,也非可脱下换上的服装表演,而是异性恋机制下「强制而又强迫的重复」。巴特勒的理论不仅强调性别本身的社会建构,也同时凸显任何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

生态女性主义

从妇运发展史来看,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生态女性主义蔚为社会运动并发展理论是诸种社会运动:妇女、和平、生态运动,交互影响下的成果,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rancoise D'Eaubonne(1980)在1972年最初使用这个名词,并于1974年出版相关论著。

70年代后半至80年代初期的一些大规模生态灾变,如1976年瑞士Seveso中毒事件、1979年美国三浬岛核能外泄、1984年印度Bhopal杀虫剂工厂毒气事件、1986年苏联车诺比事件,引发了诸多妇女及妇女团体抗议之后,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

生态主义者Ynestra King指出:生态女性主义为一认同女人的运动,尤其关心「商团战士对地球及生物的残害,以及军方战士所掌握的核武威胁。同样的阳性心态剥夺了女人的身体和性的自主权,这种心态仰赖多重宰制体系及国家权力方得以维持。」大致说来,生态女性主义不仅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关心公害防治和生态保育,更进而探讨女性与自然双重被宰制之间的意识型态关联性,并企图拆解所有的——包括性别、种族、阶级、人类中心思想等等——宰制关系,以追求人与自然的永续共存。

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最早是用来描述建筑领域的发展,渐渐地被广泛地运用在哲学、艺术、文学、社会与文化批评的领域上。「后现代」的概念本身就很模糊不定。在此观念中,一切的真相和表象、潜在与显现的分野消失。强势文化的中心被「去中心」(decenter),其主导地位遭到威胁,固有的价值和思考受到强烈的质疑,在「后现代」思考的脉络里,「意义」的巩固地位被松动,而「语言」也不负独具表达或反映事实的权威。「去中心化」于是颠覆了文化传承中「求同划一」的传统思考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对立(multiplicity)和差异(difference)的凸显与尊重。

「后现代女性主义」亦运用「差异」为其论述的重点,企图解构以阳性价值为主导的社会╱政治理论,为女性的诸多压迫寻求合理解答甚或解决之道。其中尤以西苏、伊稀迦赫、以及克瑞丝缇娃的思想为代表。他们三位深受德希达的解构主义及拉冈对佛洛伊德心理分析重新解读的后结构主义的影响,而偏好反击传统价值中以「真理」(logos)为绝对标准的单一性的封闭思想。他们强调性别差异并肯定女性特质,以反击男性压迫女性存在的意识型态,期能松动阳性价值体系中的二分法僵化思考模式,企图以多元化、开放性与尊重差异的理念为女性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篇一:女性散文杂谈 女性散文杂谈 [关键字]:女性文学性别意识纯美努力女性散文美女作家问题写作误区 [摘要]:女性文学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但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却是在现代。当代同样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各方面都有她们的足迹。在散文方面尤其突出,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在文艺方面纯美努力的追求上面,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数量方面的优势并不代表着质量方面的胜出,女性散文也有着误区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

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是从未曾有过的。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 女性散文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体意识意味深长地走了一个回归型之路,即觉醒——失落——复归超越的过程。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觉醒到人的解放的成果,人的觉醒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催化剂,而人的解放必然带来女性意识的健全发育。 世纪初期,以冰心、庐隐、石评梅、苏雪林、谢冰莹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散文家,摆脱传统枷锁,在觉醒的女性的位置上大胆言说女性心声,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散文应运而生。这些散文中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思考,有坦率的情爱告白,也有备受压抑的女性关爱意识的尽情抒展。然而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重心由人的问题向民族问题的转移,女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女权主义四大派别

论女权主义四大派别的异同 【关键词】女权主义派系男女平等男权制派系差异 【摘要】女权主义派别间因反对男权制而联系起来,也因在不同领域上反对男权制而存在差异。它们的差异有利于女权主义在不同方面得到有力的发展,使女性得到解放,获得平等,实现自我发展。 【正文】 “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男女平等”的主张,后来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最初的“男女平等”思潮主要是由男性先行者领导的,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声音。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主”、“人权”成为社会主流,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主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的各大女权主义派系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各派系的理论也愈加深入,其中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是社会上四大主流派系。 下面我想就我对四大女权主义派别的理解,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谈谈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谈谈它们的相同之处。它们的相同点,第一,四大派系都致力于分析女性受到歧视的原因,因此各个派系都十分重视各自派系的理论建设。这些派系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并以时代的一些代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例如自由女权主义的部分理论由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发展而来;激进女权主义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并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社会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而且各派别都一定程度借鉴了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二,这四个派系有相同的敌人,并且它们一致认同致使女性受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性别的不同。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由男性铸造的霸权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女性这一性属被认为是低下的,是男性性属的附属品,所以女性只有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所以可以说女权主义派系的共同敌对方是男权制。 接下来分析它们的相异之处。我想,它们的相异之处是一种实践上的差异,这来源于理论的不同。因为理论是引导实践的,而各派系虽然理论上都承认是因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导致了女性不平等,但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性的这种低下的社会性别的得出分析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它们改变这一社会性别的实践方法的侧重点不同,致使了各派系为解决“男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摘要:对人类男女两性进行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学界、文学界、艺术界研究的重点。受西方近代女性解放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涌现出了大批的女性主义色彩鲜明的相关作品。《李双双小传》就是其中的代表。笔者试图以该作品为案例进行分析,来探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体现形式。 关键词:《李双双小传》;女性主义;女性解放 在二十世纪的社会背景变革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坛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具体的变化,其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很多先进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文学作品整体风格和侧重领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偏转。其中,女权思想和女性解放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体现。该类思想号召女性摆脱时代的束缚、挣脱封建的牢笼、做新时代的女性。文学作品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潮开始出现。在此其中李凖的个人作品《李双双小传》深受读者的喜爱。笔者试图以《李双双小传》作为案例对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体现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思想简述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所奉行的思想主义,其思考深度和范围都值得信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其理论认为妇女受到压迫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成员刻意而为之的实际结果,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结合的产物。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非常重视政治和经济

的和谐发展,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最经典的理论。所以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我国女性之所以会受到压迫,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导致女性在经济上只能受制于男性,而不可以实现经济独立;女性只可以在家中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而没有自我养活自己的能力,这都导致了她们命运的悲惨。而女性主义之所以会出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女性整体的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1]。 二、《李双双小传》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一)作者李凖概述 《李双双小传》的作者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李凖先生。李凖在1928年出生,河南洛阳人。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创作大量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曾经历任我国河南省文学联合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界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第五届副主席等。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曾在1985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该奖项是我国文学界最高的个人奖项之一。 (二)《李双双小传》中女性主义思想的概述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们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整体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李双双小传》对于这类的变化进行了很详细描述,很好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该作品创作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跃进时期,在那个年代人民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2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3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4 汉英“龙”文化浅析 5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6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7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8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9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10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 11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12 广州及上海旅游景点公示语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 13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14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5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6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1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18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19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 20 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 21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22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2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24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25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26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27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28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 29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 30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 31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 32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33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34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35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 36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 37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38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39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40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41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42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王佩(1982―),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欧亚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任静(1983―),女,陕西铜川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简?爱》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从很大程度上讲,《简?爱》被认为是作者的心理历程的自传体小说。夏洛蒂把自己的很多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都赋予了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简?爱。夏洛蒂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敢与命运抗争的女性新形象,反映了生活在父权制社会底层的妇女内心的呐喊,给当时的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小说以简?爱生活的四个生活场景在盖兹海德府,在劳渥德学校,在桑菲尔德,在圣约翰家,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女主角简?爱成长环境的分析,揭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作为女性作家的夏洛蒂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作家的性别颠覆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萌芽――在盖兹海德府 简?爱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去世。她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里德太太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她把简爱当作佣人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他欺侮我,虐待我,不是一周三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回,而是经常如此……”(p.6)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吓昏了过去。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简?爱幼小的心灵就这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深的伤害。痛苦促使她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她感到,自己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公正平等的待遇,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 二、女性意识的发展――劳渥德 如果说简?爱在舅妈家萌发了她的反抗性格的话,那么在劳渥德学校,她的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惩罚简?爱,也为了摆脱简?爱,她被送进了孤儿院,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清规戒律极其森严,孩子们受冻挨饿,惨遭挨打、罚站、剪头发等凌辱,每天都得背诵枯燥的经文,吃即使再饥饿的人都会拒绝的食物。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简?爱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在孤儿院,简?爱对冷酷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