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考试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 考试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  考试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  考试复习笔记

1、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

2、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三正:夏历,周历,殷历。每月的最后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做望。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名古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第一次按部首分类,分为540个部首,〈说文解字〉创造了部首检字法。

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经籍诂》清代阮元,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7、《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清代纪昀,是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的书目和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8、古书有注解,从汉代开始,主要是经书。

9、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传指阐明经义。

10、《十三经注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1、除释字和串讲外,也有通释全章大意的,叫章句。

12、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用语,最常见的有“衍文”和“脱文”。“衍文”(衍),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脱文”(脱)是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13、貌,貌之:解释形容词的,“……的样子”。犹:“好象是……”、“如同……”。

14、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的“声训”。

15、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读若,读如: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16中国古代的文体,按照语言形式的不同分三类:散文,韵文,骈文。骈体文:起于魏晋,盛于齐梁,衰于唐宋,施及清季。唐代叫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叫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的语言有三个特点:①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②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③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17、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并提又叫分承、合叙,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18、每个字音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叶音是六朝时人们不懂语音变化,所以强改古书的字音以求压韵,是一种注音方式。联绵词分叠韵(指两个音节或字的韵相同)和双声(指两个音节或字的声母相同)。

19、按发音部位不同,分为五音(唇舌齿牙喉)和七音(半舌半齿)。按发音方法不同分为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音。

20、近现代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古有平、上、去、入四声。

21、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30部左右),〈诗经〉音系作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切韵〉音系作为代表,〈切韵〉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编的〈广韵〉里。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清代的钱大昕研究上古的声母系统,研究唇音和舌音,认为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没有轻唇,只有舌头没有舌上。

22、破读就是用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23、古诗指汉魏六朝的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指到了唐代形成的中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诗。其特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格律诗压的平水韵。

古体诗也叫“古风”,指唐以后仍然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24、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25、隋代陆法言〈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广韵》分为206韵。

26、五言诗:甲、︱︱一一︱

乙、一一︱︱一

丙、一一一︱︱

丁、︱︱︱一一

七言诗:甲、一一︱︱一一︱

乙、︱︱一一︱︱一

丙、︱︱一一一︱︱

丁、一一︱︱︱一

四种格式:①甲乙丙丁,甲乙丙丁;②丙丁甲乙,丙丁甲乙;③丁乙丙丁,甲乙丙丁;④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律诗的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7、“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特别是双数字和句尾要求严格)。“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

28、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各种不同的词调有不同的声情,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和别体。词谱即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谱,供他人照着填词。

29、“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

30、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31、曹丕在〈点论论文〉是把文体分为奏仪、书论、铭诔。

翻译:

1、“少卿足下……见笑而自点耳”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已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已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已的人打扮。象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象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象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2、“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已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

3、“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用之所趋异也”

我的袓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蓄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他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为什么而死,这个趋向不同啊!

4、《子路从而后》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主张不能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5、“陈相见许行而大悦……恶得贤”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已,哪里算得上贤呢!”

6、“尧以不得舜为己忧……亦不用于耕耳”

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已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已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已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是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事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作上罢了!”

7、“从许子之道……恶能治国家”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8、“历山之农者侵畔……圣人之德化乎”

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陶器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舜确实称得上仁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着他干。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