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病案1:

一.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 职业:儿童婚姻状况:未婚家住:xx 就诊时间:xxxx 电话:xxxxx

主诉:咳嗽,吐痰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在外面跑得太久,晚上在家即开始出现咳嗽,无发烧,出汗,而开始感觉恶寒发热,鼻塞,头疼,咳嗽,无汉。在家自己服用三九感冒灵2

次无效,遂来就诊,衣服包裹严实,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查体:咽喉部稍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问诊:恶寒轻重,头疼部位,有汗无汗,咳嗽有痰无痰,痰质严实形状,家族史,婚姻史,经带产,有无接触病死家禽,有无就诊。

辨症分析:早晨受寒,风寒以过口鼻,皮毛侵袭而入内伤及于肺,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轻发热重,身体疲乏,头痛。肺失宣降而见,鼻塞,咳嗽,咽喉疼痛.脉浮紧。所以此证为风寒表实证。

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解表驱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枳壳10g 桔梗15g 紫菀10g 陈皮10g 荆芥10g防风15g 白芷10g 甘草5g 生姜15g 水煎温服。

服药一日好转,加服用一剂,遂桂枝六君子汤加减桂枝10g 白芍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生姜15g 大枣15g 炙甘草5g 蝉蜕10g 黄芩10g 治愈。

医嘱:休息保暖,忌辛辣,忌油腻食物,服药期间不能服用滋补药物。

医师签全名:彭双全

主诉:

现病史:咳嗽5天,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体格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上呼吸感染

治法:

处方:

复诊:

处方:

三诊:患者诉已无症状。

儿童咳嗽咳嗽5天,辨证:风热咳嗽

处方:银翘散加减

甘草2g 黄芩10g 紫菀8g 百部8g

牛蒡子6g 杏仁6g 连翘6g 薄荷8g

金银花8g 桑叶15g 枇杷叶6g 竹茹10g

蝉蜕6g 桔梗6g 麻黄3g 芦根10g 2付

复诊:鼻塞流涕明显,咳痰减少,干咳,无恶心呕吐,汗出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上方去竹茹、连翘、紫菀,加辛夷6g、罗汉果0.5个 2付

三诊:昨日受凉后咳嗽加重,咳黄脓痰,量多,汗多,鼻塞,流涕。

甘草3g 黄芩10g 胆南星10g 百部10g

牛蒡子6g 杏仁10g 连翘6g 薄荷8g

金银花10g 桑叶15g 枇杷叶10g 鱼腥草15g

蝉蜕10g 桔梗6g 连翘10g 芦根10g

辛夷6g 罗汉果0.5个 2付

鼻塞流涕好转,现症见:汗多,咳嗽有痰,黄粘痰,舌淡红原方去薄荷加金荞麦15g、竹茹10g 2付

随访咳嗽缓解。

病案2 老年女性受凉后出现咽喉干,怕冷,鼻塞,咳嗽咯痰,口服西药后咳嗽咯痰好转,鼻塞好转,易半身汗出,受压部位明显,咯少量黄痰。舌淡苔薄白,脉浮稍弱。

辨证为气虚感冒

处方:参苏饮加减

党参30g 紫苏梗15g 陈皮15g 枳壳15g

前胡15g 法半夏15g 葛根15g 甘草6g

桔梗15g 茯苓15g 白芍15g 桂枝10g

竹茹10g 胆南星30g 杏仁15g 紫菀15g 3付

复诊:咳嗽咳痰好转,咳痰不利,咯少量黄粘痰,饮冷水后咳嗽明显,纳可,大便不成形

党参30g 甘草6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紫菀15g 麻黄6g 杏仁15g 陈皮15g

枳壳15g 细辛6g 紫苏梗15g 竹茹10g

桂枝10g 茯苓15g 胆南星30g 桔梗15g 3付

随访诸症缓解。

病案3 咳嗽

咳嗽3月余,于本地乡镇医院行胸片无异常。口服西药无明显缓解。咳嗽频繁,干咳为主,白天夜间均咳嗽,闻刺激性气味咳嗽,咽喉无疼痛,背心不冷。咳后汗出,自觉身疲乏。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辨证为外感咳嗽,表邪未尽

处方:三拗汤加止嗽散

麻黄6g 杏仁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百部15g 白前15g 牛蒡子15g 蝉蜕15g

五味子10g 黄芩30g 甘草6g 仙鹤草30g

诃子10g 桔梗15g 徐长卿15g 南沙参30 g 3付

二诊:咳嗽时间缩短,咳嗽频率无改善,仍感乏力,精神差,咳嗽后汗出明显,无咯痰,干咳为主,1天咳嗽10余次,闻及刺激性气味及咽痒时咳嗽明显,睡眠差,舌淡有齿痕,苔薄白,咳嗽时伴有流清涕。

南沙参30 g 甘草6g 黄芪30g 黄芩30g

白前15g 紫菀15g 黄精30g 百部15g

五味子10 g 牛蒡子15g 杏仁15g 款冬花15g

僵蚕15g 蝉蜕15g 桔梗15g 仙鹤草30g

徐长卿15g 儿茶15g 3付

咳嗽好转,痰难咳,易感疲乏,睡眠差,无流涕,原方去徐长卿,儿茶加陈皮15g,法半夏15g 3付

随访咳嗽基本缓解,偶有咳嗽,干咳为主。

病案4:咳嗽儿童

诉咳嗽5天,干咳,食则宜干呕,夜啼,大便偏稀,带泡沫,精神较差,近2日轻微发热,家属自测体温波动37.2-37.8℃。舌红苔薄白,指纹紫。

辨证:风热咳嗽处方:桑菊饮加减

杏仁3g 甘草2g 黄芩6g 桔梗3g

菊花6g 连翘3g 桑叶6g 法半夏2g

竹茹3g 建曲6g 焦山楂6g 陈皮3g 2付

复诊:药后咳嗽减轻,夜间明显,纳食差,汗出减少,大便不成形,睡眠可

蝉蜕3g 苦杏仁3g 建曲6g 陈皮3g

法半夏5g 茯苓8g 甘草2g 黄芩6g

焦山楂6g 桔梗3g 桑叶6g 蜜枇杷叶3g 2付

病案5 感冒女性

诉感冒后鼻塞流涕,遇冷空气打喷嚏,平素冬天怕冷,夜寐欠佳,无口苦,小便黄,既往大便偏稀,现大便正常,素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月经量少,周期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细。

辨证:感冒气虚感冒处方:桂枝加玉屏风汤

桂枝15g 白芍15g 大枣15g 徐长卿15g

辛夷10g 黄芩30g 黄芪30g 白术15g

防风10g 地肤子15g 薏苡仁30g 甘草6g

仙鹤草50g 党参30g 补骨脂15g 鹅不食草15g 3付

随访未再有流涕、怕冷明显减轻。

病案6 咳嗽自诉感冒1月余,前期发热,最高体温38.3℃,输液治疗后好转,现症见:痰多,咳黄痰,咳嗽时牵扯胸部疼痛,头稍昏痛,背冷,口干,夜尿4-5次/夜,无汗出。舌质红苔稍黄腻,脉浮滑。

辨证为痰热咳嗽予以清金化痰汤加减

甘草6g 连翘15g 黄芩30g 麻黄6g

苦杏仁15g 鱼腥草30g 冬瓜子30g 远志6g

桔梗15g 胆南星30g 芦根30g 葶苈子15g

桂枝15g 白芍15g 半夏15g 柴胡15g 3付

复诊:咳嗽好转,胸痛未见,下肢乏力,出汗多,背心不冷,胃脘不适,稍有反酸,梦多,舌暗红,苔白腻,脉滑。

甘草6g 黄芩30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芦根30g 葶苈子15g 冬瓜子30g 苦杏仁15g

连翘15g 桂枝15g 胆南星30g 桔梗15g

柴胡15g 海蛤粉30g 黄芪30g 3 付

随访咳嗽、咳痰基本缓解。

病案7 咳嗽,咳嗽,每年秋季发作,此次持续2月,受冷风吹时明显。喉中有痰,言语增加时咳嗽明显。余无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辨证为风寒咳嗽,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6g 杏仁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百部15g 白前15g 牛蒡子15g 蝉蜕10g

五味子10g 黄芩30g 甘草6g 仙鹤草30g

桔梗15g 3付

复诊咳嗽缓解,痰少,偶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

原方加桂枝10g、白芍15g 3付

三诊咳嗽仍作,咯白色泡沫痰,咳嗽次数减少,易出汗,无明显气紧。

原方加诃子10g 3付

病案8 感冒

诉受凉后出现咳嗽,发热,昨日夜间体温37.8,出汗多,活动、睡眠时出汗明显,大便干,痰色黄,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为风热感冒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30g 菊花15g 桔梗15g 连翘15g

杏仁15g 甘草6g 薄荷8g 芦根30g

牛蒡子15g 板蓝根15g 金银花15g 鱼腥草30g

淡竹叶15g 黄芩15g 百部15g 蝉蜕10g 2付

二诊诉前日体温39℃,伴恶寒,无寒战不适,仍有咳嗽,痰较黄,量稍较前减少。汗多,自诉腹痛,按压无压痛。查咽充血,扁桃体红肿,舌脉同前。

僵蚕15g 罗汉果1个桔梗15g 连翘15g

杏仁15g 甘草6g 桑叶30g 芦根30g

牛蒡子15g 板蓝根15g 金银花15g 枳壳15g

蝉蜕15g 黄芩20g 百部15g 3付

三诊:无腹痛,咳嗽好转,有痰,痰减少,汗出减轻,未有发热,扁桃体红肿无脓点,原方去枳壳加鱼腥草30g 3付

四诊:咳嗽好转,纳可,痰呈白色,稍多,扁桃体无充血,稍感疲乏,大便偏稀,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滑。

辨证:痰湿蕴肺处方:二陈汤加减

法半夏15g 党参30g 茯苓20g 甘草6g

白术15g 陈皮15g 牛蒡子15g 僵蚕10g

桔梗15g 蝉蜕15g 建曲30g 厚朴15g 3付

病案9 咳嗽5天,咯吐黄白痰,时有泡沫痰,口干,无咽痛,咽痒,轻微出汗不适,鼻流清涕,平素体型偏瘦,胃纳可,未有发烧,查见:咽喉轻微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无脓点,大小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微数。

辨证为风热咳嗽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20g 菊花15g 桔梗15g 连翘15g

杏仁12g 甘草6g 薄荷10g 芦根30g

百部10g 蝉蜕10g 法半夏10g 罗汉果1个 2付

随访咳嗽基本缓解

病案10 感冒诉感冒10天,咽喉有痰,咳嗽,睡前易清嗓,咽喉痒,睡眠时未见明显咳嗽,偶有鼻塞、流涕,口干,眼稍干涩,无流泪。有轻微发烧,体温37.8°,汗出,舌稍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为风热感冒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30 菊花15g 桔梗15g 杏仁15g

连翘15g 芦根15g 甘草6g 薄荷10g

牛蒡子15g 厚朴15g 紫苑15g 百部15g

蝉蜕10g 2付

复诊:偶有咳嗽,痰少,常清嗓,白天咳多,口干,活动后汗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桑叶30g 桔梗15g 杏仁15g 蝉蜕10 g

连翘15g 芦根30g 甘草6g 薄荷6g

牛蒡子10g 紫苑15g 百部15g 僵蚕10g

陈皮15g 2付

随访感冒、咳嗽好转80%,白天基本不咳嗽,夜间偶有1-2次咳嗽。

病案11咳嗽

诉咳嗽剧烈,痰少,身痒,口干,怕冷,鼻塞,无流涕,咽痛咽痒,反酸,无打嗝、肚子胀,无胃痛、烧灼感。无汗出、发热。舌淡红苔腻。脉浮微数。

辨证为:风寒咳嗽

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10g 杏仁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百部15g 白前15g 牛蒡子15g 蝉蜕10g

甘草6 g 地肤子30g 桔梗15 g 徐长卿15g

南沙参30g 大枣30g 3付

复诊诉遇灰尘咳嗽,气稍紧,胸胁痛,有痰难咯,易疲倦,未再身痒,怕冷减轻,舌淡苔白腻,脉浮滑。

麻黄10g 杏仁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百部15g 白前15g 牛蒡子15g 蝉蜕10g

五味子10g 甘草6g 仙鹤草30g 桔梗15g

徐长卿30g 南沙参30g 大枣15g 旋覆花15g

细辛6g 3付

三诊偶有咳嗽,痰多,呈黄白相间,乏力,气紧明显,恶寒,仍有反酸,二便难解。舌淡红苔薄腻,脉浮滑。

旋覆花15g 白芍15g 甘草6g 紫苏梗15g

长前胡15g 法半夏15g 苦杏仁15g 白芥子10g

桔梗15g 紫菀15g 百部15g 仙鹤草60g

柴胡15g 黄芩30g 诃子10g 枳壳15g

紫苏子30g 海蛤粉30g 车前子30g 3付

随访诸症均明显缓解。

病案12 咳嗽

咳嗽一周,于本地乡镇医院口服西药后咳嗽无明显减轻,现在咳嗽咯痰,痰少,伴咳剧时气喘,背部起皮疹,未有发热,咽痛不适。查:咽喉轻微充血。舌红少苔,脉浮数。

辨证:风热咳嗽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15g 菊花15g 桔梗15g 杏仁15g

连翘15g 芦根20g 甘草6g 薄荷10g

地肤子30g 蝉蜕10g 紫草15g 大枣15g

黄芩15g 板蓝根15g 徐长卿15g 地龙10g 3付

复诊仍咳,还是有痰,痰少,早上黄痰,白天白痰,其他症状缓解,汗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桑叶30g 菊花15g 桔梗15g 杏仁15g

连翘15g 芦根20g 甘草6g 牛蒡子15g

黄芩15g 厚朴15g 半夏15g 陈皮15g 3付

随访咳嗽缓解。

病案13 咳嗽

咳嗽2月余,咳白色泡沫痰,气紧,背心凉,无汗出,疲乏易困,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润,脉弦滑。

辨证为寒痰犯肺

处方:小青龙汤

麻黄10g 干姜10g 细辛6g 五味子10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杏仁15g

百部15g 紫菀15g 黄芩30g 连翘15g

浙贝母15g 桔梗15g 蝉蜕15g 3付

复诊天气变化易气紧,背心不冷,痰多咳白色泡沫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麻黄10g 干姜10g 细辛6g 五味子10g

桂枝15g 白芍15g 法半夏15g 杏仁15g

百部15g 紫菀15g 黄芩30g 连翘15g

浙贝母15g 桔梗15g 蝉蜕15g 制天南星30g 3付

病案14 感冒

诉受凉感冒后鼻塞难通气,晚上易被憋醒,流清涕。怕冷,咳嗽,有痰,痰呈黄白色,遇到风则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平常身体弱,容易感冒。

辨证:感冒风寒表虚

处方:桂枝汤加减

桂枝15g 白芍15g 大枣15g 甘草6g

生姜10g 苍耳子10g 辛夷10g 黄芩30g

薄荷6g 防风10g 徐长卿15g 鱼腥草30g

连翘15g 桑叶30g 黄芪30g 3付

复诊:诉服上方后鼻塞有减轻,夜间无憋醒感,未流清涕,怕冷感有缓解。黄白痰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桂枝15g 白芍15g 大枣15g 甘草6g

生姜10g 苍耳子10g 辛夷10g 黄芩30g

防风10g 徐长卿15g 鱼腥草30g 陈皮15g

连翘15g 黄芪30g 3付

随访鼻塞减轻70%。因有事外出故未再来复诊。

病案15 咳嗽

诉咳嗽咳痰,痰多,痰呈黄,稠厚,有块,口干,口苦,气稍感紧。无胸闷痛,无怕冷,汗出。咽喉不痛,痒。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为痰热咳嗽

处方:清气化痰汤

胆南星30g 法半夏15g 陈皮15g 枳实15g

杏仁15g 瓜蒌子30g 黄芩30g 百部15g

紫菀15g 连翘15g 鱼腥草30g 桔梗15g

甘草6g 旋覆花15g 前胡15g 3付

复诊:咳嗽咳痰减轻,痰黄减少,口仍干苦,气紧减轻。无发热、出汗。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在原方上减旋覆花、紫菀、百部加芦根30g、柴胡15g 3付。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 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9.男,60岁。心前区疼痛多年,每逢秋冬季加重,今年入冬以来时感心前区刺痛,且放射至左肩背部,经 常心悸,胸闷,舌质紫黯,脉沉涩。临床床辨证为 A.痰迷心窍证 B.血瘀心脉证 C.心阳虚证 D.气滞心脉证 E.痰阻心脉证 答案:9.B 10.男,74岁,一年前出现喘哮痰鸣,咳痰清稀,量多易咳,形寒肢冷,舌淡,红苔白滑,脉沉迟,宜诊断 为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一.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 职业:儿童婚姻状况:未婚家住:xx 就诊时间:xxxx 电话:xxxxx 主诉:咳嗽,吐痰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在外面跑得太久,晚上在家即开始出现咳嗽,无发烧,出汗,而开始感觉恶寒发热,鼻塞,头疼,咳嗽,无汉。在家自己服用三九感冒灵2次无效,遂来就诊,衣服包裹严实,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查体:咽喉部稍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问诊:恶寒轻重,头疼部位,有汗无汗,咳嗽有痰无痰,痰质严实形状,家族史,婚姻史,经带产,有无接触病死家禽,有无就诊。 辨症分析:早晨受寒,风寒以过口鼻,皮毛侵袭而入内伤及于肺,以致卫表不 与而见恶寒轻发热重,身体疲乏,头痛。肺失宣降而见,鼻塞,咳嗽,咽喉疼痛、脉浮紧。所以此证为风寒表实证。 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解表驱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枳壳10g 桔梗15g 紫菀10g 陈皮10g 荆芥10g防风15g 白芷10g 甘草5g 生姜15g 水煎温服。 服药一日好转,加服用一剂,遂桂枝六君子汤加减桂枝10g 白芍10g 党参 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生姜15g 大枣15g 炙甘草5g 蝉蜕10g 黄芩10g 治愈。 医嘱:休息保暖,忌辛辣,忌油腻食物,服药期间不能服用滋补药物。 医师签全名:彭双全 主诉: 现病史: 咳嗽5天,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体格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上呼吸感染 治法: 处方:

处方: 三诊:患者诉已无症状。 儿童咳嗽咳嗽5天,辨证:风热咳嗽 处方:银翘散加减 甘草2g 黄芩10g 紫菀8g 百部8g 牛蒡子6g 杏仁6g 连翘6g 薄荷8g 金银花8g 桑叶15g 枇杷叶6g 竹茹10g 蝉蜕6g 桔梗6g 麻黄3g 芦根10g 2付 复诊:鼻塞流涕明显,咳痰减少,干咳,无恶心呕吐,汗出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上方去竹茹、连翘、紫菀,加辛夷6g、罗汉果0、5个 2付 三诊:昨日受凉后咳嗽加重,咳黄脓痰,量多,汗多,鼻塞,流涕。 甘草3g 黄芩10g 胆南星10g 百部10g 牛蒡子6g 杏仁10g 连翘6g 薄荷8g 金银花10g 桑叶15g 枇杷叶10g 鱼腥草15g 蝉蜕10g 桔梗6g 连翘10g 芦根10g 辛夷6g 罗汉果0、5个 2付 鼻塞流涕好转,现症见:汗多,咳嗽有痰,黄粘痰,舌淡红原方去薄荷加金荞麦 15g、竹茹10g 2付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标准(资料整理)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要求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 第八条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 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进修医务人员由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第九条病历书写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和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 第十条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其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 中医治疗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第十一条对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第二章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大纲

《中医诊断学》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 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中医病案分析详解

中医病案分析 例1.潘晓春,女,30 岁.已婚。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中医诊断:脾气虚证. 方药:四君子汤。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 .任苏平,女,60 岁.工人。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 .王海生,男,47 岁,农民.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诊断:脾虚寒证. 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神曲10g、炙甘草6g。

(完整word版)中医病案分析

病例分析题 八纲辨证 1.张××,男,34岁,职员。0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每日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嘶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⑵症状分析; 2.王某,女,38岁。 患肺结核2年,近2月来经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 体羸瘦、喘息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 少津,脉沉微细。本病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3.张某,女,29岁。 患者二个月来时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波动于37.3~38℃之间, 午后发作,并于劳累后加重,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 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持续3天。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反复发热2个月,本次复发3天。

4.赵某,男,48岁。 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三 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90厘米(原81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胁痛、纳差5年,腹部胀大3月。 5.林某,男,56岁。 患者一年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 肢运动不便。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痛苦难耐,面色苍白,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左侧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安某,男,34岁。 数日来见食物心中泛泛欲吐,进食少许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能参加劳动。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舌尖红,苔薄白,脉弦。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7.韩某,男,39岁。 咳嗽十余年,初时咯痰色白,痰出咳平。现咳痰质地较黏稠,有时痰 中带有血丝,咳声不扬,甚则音哑,口汤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 肤干燥,舌红而干,脉象虚数。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8.王某,男,40岁。

临床中医病案分析总结

病案1: 一.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 职业:儿童婚姻状况:未婚家住:xx 就诊时间:xxxx 电话:xxxxx 主诉:咳嗽,吐痰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在外面跑得太久,晚上在家即开始出现咳嗽,无发烧,出汗,而开始感觉恶寒发热,鼻塞,头疼,咳嗽,无汉。在家自己服用三九感冒灵2 次无效,遂来就诊,衣服包裹严实,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查体:咽喉部稍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问诊:恶寒轻重,头疼部位,有汗无汗,咳嗽有痰无痰,痰质严实形状,家族史,婚姻史,经带产,有无接触病死家禽,有无就诊。 辨症分析:早晨受寒,风寒以过口鼻,皮毛侵袭而入内伤及于肺,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轻发热重,身体疲乏,头痛。肺失宣降而见,鼻塞,咳嗽,咽喉疼痛.脉浮紧。所以此证为风寒表实证。 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解表驱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0g枳壳10g 桔梗15g 紫菀10g 陈皮10g 荆芥10g防风15g 白芷10g 甘草5g 生姜15g 水煎温服。 服药一日好转,加服用一剂,遂桂枝六君子汤加减桂枝10g 白芍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生姜15g 大枣15g 炙甘草5g 蝉蜕10g 黄芩10g 治愈。 医嘱:休息保暖,忌辛辣,忌油腻食物,服药期间不能服用滋补药物。 医师签全名:彭双全 主诉: 现病史:咳嗽5天,咯少量痰,咳嗽时可闻及喉间痰响音,鼻塞,无流涕,汗多。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体格检查:咽喉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上呼吸感染 治法: 处方: 复诊: 处方: 三诊:患者诉已无症状。

(完整版)针灸病案汇总

病案分析(要求写出诊断、分型、治法、处方及方义) l.吴某,女,68岁,家庭妇女。平素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为26.6/14.63kPa。患者因情绪激动,突然昏倒,面赤气粗,牙关紧闭,双手紧握,喉中痰鸣,无二便失禁,脉弦滑而数。 2.赵某,女,40岁,工人。素质薄弱,一周前患急性肠炎,经治疗痊愈,今日晨起后感到头晕目眩,眼前昏黑,重时昏眩欲仆,面色觥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3.陈某,男,41岁,干部。因气候突变大风降温.患者感阵发性巅顶或满头部疼痛,痛如锥刺,痛无定处。以后每遇气候骤变则头痛,反复发作,舌暗红脉浮紧。 4.杨某,男,26岁,司机。睡眠醒来时,突然感觉一侧面部肌肉板滞,耳后乳突部疼痛,口角向右侧歪斜,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左侧额纹消 失,鼻唇沟平坦,舌红苔少脉弦紧。 5.甘某,女,56岁,干部。因劳累后受凉右肩部疼痛,向上肢放散至肘关节,肩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受限,局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 6.张某,男,23岁,农民。因居处潮湿,加之劳累,突然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部放射,烧灼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环跳、承山、委中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跟腱反射减弱,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 7.刘某,女,28岁,未婚。平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1周前经闭不行,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沉弦。 8.元某,女,30岁。自述每逢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少腹部疼痛,正值经期腹痛加剧,腹痛拒按,血块多,血块排出后痛稍减轻,脉沉弦,舌黯淡有瘀点。 9.王某,男,3岁。患儿自幼喂养,饮食甚少,面色萎黄,午后手足心热。现不思饮食,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稀疏,腹大脐突,脉细数,舌绛苔黄。10.患者男性,7岁。夜梦遗尿,每周l~2次,甚则每天1次,面色晄白,精神不振。苔薄脉细。 11.患者女性,52岁。阴部有物下坠,平卧则回缩,下腹部有重坠感,腰酸不适,面色晄白。神疲尿频,苔薄,脉细。 12.某女,30岁。一年来自觉带下量多如脓,夹有血块,臭秽异常,阴中时觉瘙痒,伴见口苦咽干,巍房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13.赵某,女,24岁。已婚。近半年来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约10余日,量多,色紫。质稠有块,经前腹胀腰痛,心烦急躁。现经前1周,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14.张某,女,25岁。于暑假期间结伴到沿海某地游玩,于食海鲜之后忽觉腹部不适,逐渐出现大便溏薄,气味臭秽,全身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片淡红色疹块,大小不等,边界清楚。 15.某女,5岁。元旦放假其母将其从幼儿园接回,回家后哭闹不止,其母发现其左耳下腮部肿胀,拒按,测体温38.5℃,畏寒,咽红。访其周围儿童,多患此疾。 16.王某,女,25岁。于游泳后第二天自觉目赤胀痛,羞光、流泪、眵多,前往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 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 寒饮停胃证 B. 胃阳虚证 C. 胃气虚证 D. 寒滞胃肠证 E. 胃阴虚证 答案: 1.B 2. 女,40 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 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 心阴虚证 B. 肝阴虚证 C. 心血虚证 D. 肝血虚证 E. 胆郁痰扰 答案: 2.C 3. 女,52 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心气虚证 B. 心阳虚证 C. 心脉痹阻证 D. 气虚血痰证 E. 心血虚证 答案: 3.B 4. 男,22 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 1 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 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心阴虚证 B. 肝阴虚证 C. 肝火上炎证 D. 心血虚证 E. 心火亢盛证 答案: 4.A 5. 男,70岁。患有“冠心病” 10 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心阳虚证 B. 心脉痹阻证 C. 心气虚证 D. 亡阳证 E. 心阳暴脱证 答案: 5.E 6. 女,60岁。患“高血压” 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 心脉痹阻证 B. 痰阻心脉证 C. 肝气郁结证 D. 血瘀心脉证 E. 心气虚证 答案: 6.B 7. 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 3 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 心气虚证 B. 心阳虚证 C. 气虚证 D. 血虚证 E. 心阴虚证 答案:7.A 8. 女,50 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 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 心气虚证 B. 肝气郁结证 C. 气滞血瘀证 D. 气滞心脉证 E. 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9. 男,60岁。心前区疼痛多年,每逢秋冬季加重,今年入冬以来时感心前区刺痛,且放射至左肩背部,经常

【9A文】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例1.潘晓春,女,30岁.已婚。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中医诊断:脾气虚证. 方药:四君子汤。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任苏平,女,60岁.工人。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王海生,男,47岁,农民.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诊断:脾虚寒证. 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神曲10g、炙甘草6g。 例4.张燕,女,30岁。主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半年。半年前正值经期(第三天),参加院篮球比赛,之后月经量突然增多,且持续十余日方止.此后,每月月经均量多,时间长,经色淡红,并伴有神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辨证分析:本证因经期运动过度,损伤冲任,耗伤脾气所致.脾气亏虚,统血无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病例

第二十套 1.谢某,男,32岁,工人。1998年10月25日初诊。主诉:胃脘灼热疼痛6天。 病史:平素嗜食辛辣、饮酒(每天至少喝白酒250g以上),已达7年之久。6天前因朋友相聚,连续喝酒3天后,即觉胃脘部灼热疼痛,但未经任何医院就诊,自服“藿香正气丸”等药治疗,上症未见减轻,反觉加重而来我院就诊。刻下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头重肢困,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2.罗某,女,46岁,7月18日入院。主诉:下肢痿软无力2年,加重1月。 病史:自述患慢性泄泻10余年,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近2年来两下肢痿软无力,逐渐加重,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颜面虚浮,舌淡,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细弱。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型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3.李某,男,35岁,农民。2002年8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双下肢浮肿、尿少1年余,复发半月。 病史:患者自诉1年来每因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夜尿多,头晕,乏力,畏寒,面色苍白,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时有好转,但病情反复出现,半月来下肢浮肿复发,尿量少,腰酸乏力,畏寒肢冷,进食少,腹部胀满,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细。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药(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1.诊断:胃痛(湿热中阻) 分析.诊断:胃痛(湿热中阻) 分析:根据患者胃脘部灼热疼痛6天的表现故诊断为胃痛。由于患者平素嗜食辛辣,长期喝酒,而致脾胃损伤,湿浊内生,蕴而化热,加上因连续喝酒3天,更伤脾胃,湿热壅阻于胃,气机不利而导致胃痛。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头重肢困,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者,均属湿热中阻证。由于湿热壅阻于胃,气机不利,故胃脘灼热疼痛。湿热上蒸,则口苦。湿热内蕴,津不上承,则口渴而不欲饮。湿热中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肢倦乏力,纳呆恶心。湿邪外犯肌表,上蒙清窍,故头重肢困。湿热下注,故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加减:黄连10g 栀子10g 白豆蔻6g 制半夏12g 茯苓15g 陈皮6g 甘草6g 日一剂,水煎服。 2.诊断:痿病(脾胃亏虚)。分析:患者平素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脉肌肉失养,故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脾胃虚弱,运化无权,传导失职,故纳呆,腹胀,便溏,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形体失充,故神疲乏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颜面虚浮。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之征。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10g(另炖)茯苓10g 白术10g 薏苡仁15g 山药15g 扁豆10g 莲:子肉12g 甘草6g 陈皮6g 砂仁5g 桔梗10g 加黄芪15g 每日1剂,水煎服。 3.诊断:水肿(肾阳衰微证) 分析:平素劳累过度,肾气亏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水泛肌肤,发为水肿。膀胱开合失常,出现尿少,肾气虚则出现腰酸乏力,阳气不足,不能温达四肢,则出现畏寒肢冷,脾气虚,运化失职,则出现进食少、腹部胀满,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面色苍白、头晕。舌质淡胖,苔白,脉细为气虚水停之象。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

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D.亡阳证 E.心阳暴脱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来源于一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分享,仅作参考病例介绍,肺心病 XXX,男67岁, 1989年2月27日入院。患者反复咳喘10余年,每冬春季发作频繁。 症见: 咳嗽痰多粘稠,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胀,头胀痛。纳差,双下肢浮肿。 尿少,大便干结。诊时呼吸困难,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西医诊断为慢支伴感染,肺心病。 舌紫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热阻肺份阴,治宜益气健脾,清肺化痰,佐以活血养阴。处方: 党参20g,黄芪30g,白术、半夏、陈皮、贝母、黄岑各12g,茯苓、鱼腥草、丹参、沙参各15g,甘草3g,配合西药消炎,服药四剂后,咳痰大减,续以益气活血养阴为主。治疗处方: 党参,北芪各30g,淮山、丹参、元参各15g,赤芍,桃仁,麦冬、吐丝子、陈皮各10g,半夏6,甘草3,8剂后诸症显著好转。 扁虚者: 咳痰多,心悸等可用。夏花元参半夏杏仁丹参甘草党参白术鱼腥草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中医心痹) 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处方: 炙北芪15当归尾12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川贝、元参、白术各10蒌皮18桂枝6甘草4

2剂后,咳喘心悸减轻,浮肿亦消纳谷增进,上方炙北芪用至60。一月后病有转机。 (xx茯苓白术有xx利水作用)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正直诀》,为宋代钱仲阳所创。方由熟地、淮山、山萸玉、丹皮、泽泻、茯苓组成。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淮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山萸玉益肾滋肝涩精气,为方中“三补”之药。丹皮凉血泻肝肾之火,泽泻、元参利水渗湿,为方中这“三泻”之药,合方合成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调阴阳。配伍合理,为滋补肝肾的代表方剂。其适应主证为: 腰膝痠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脉弦细或细数者。笔者在临床实践 中遇脏腑阴阳失调,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阴虚阳癔之症。每用此方加减化裁,屡获卓效。现就临床治理之例择举如下: 1、滋阴清热治复发性口疮,即中医称“口疳”。此因思虑太过,睡眠不好,以致心肾不变,虚火上炎,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心脾实火上攻而致。卢XX,男,3岁,小儿。 1993年8月6日初诊。母述,几天来患者身微热,啼哭,口水增多,不肯饮食。在某医院治疗两天未效,转来我院治疗。症见,患儿无精打采,啼哭,口水增多,口腔检查发现,口腔及唇粘膜普遍红,舌边及舌心有黄豆大溃疡,舌红,脉细数脉证合参。辨为口疮,证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治宜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熟地10茯苓10淮山10丹皮6泽泻6麦冬8石斛8白芍10水煎服,连服3剂,诸证减轻。 2、唯胃纳欠佳,知药中病所,上方加白术,连服8剂,诸证消失而愈。 3、慢性荨麻疹(瘖?),瘾疹,风疹等相似。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山萸玉、淮山、熟地、丹皮、泽泻、乌梅、首乌、七厘各15,五味子10,甘草9水煎服。

中医病历示例

中医(中西医)内科病历书写范例姓名: 胡××性别: 男病案号:29321年龄:45岁婚况:已婚职业:工人出生地:北京民族:汉国籍:中国家庭住址:××区××街2号邮政编码100700入院时间:1989年3月21日15时30分病史采集时间: 1989年3月21日16时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发病节气:春分后1天问诊: 主诉:发热、恶寒、咳嗽2天,右胸掣痛半天。 现病史:1989年3月17日,因外出衣着不慎而始感头痛,连及巅顶,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微有咳嗽,恶寒发热,无汗。自以为是“感冒”而服“去痛片”未效,但仍坚持工作。次日病情加重,头痛连及项背,周身酸楚无力,下午3时,突然发热、寒战,咳嗽顿作,痰粘而黄,涕浊,不欲饮食,便秘溲黄,遂到×院急诊。 急查:T38℃,WBC:28900/mm3(2.8×1010/L),N:97%,L:3%,胸片示右中肺大片阴影,考虑为右中肺大叶性肺炎征象。急诊收入我病区。 既往史:平素身体尚可,未患过肺结核及肺炎,未患过肝炎,去年查肝功无异常;1987年患过“急性胃肠炎”,经治而愈;无心脏、肾脏、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亦无外伤史。 个人史:出生于北京,曾去过广东、东北、苏杭等地,住地无潮湿之弊,条件尚可。喜食辛辣,吸烟十余年,10支/日,少量饮酒。 婚育史:25岁结婚,配偶有咳喘咯血史多年,有一男一女,身体尚健。

过敏史:否认过敏史。 家族史:母亲年过七旬,尚健。父因“脑出血”于1980年去世。 望、闻、切诊: 神色形态:神识清,精神不振,表情痛苦,面色略红,双目有神,形体消瘦,倦卧于床。 声息气味:语声重浊,气粗而不喘,时有咳嗽,咳声较响,无异常气味闻及。 皮肤毛发:毛发稀疏,间有苍白,尚有光泽;皮肤润泽,肤色无异常,无斑疹。 舌象:舌苔黄微腻略滑,舌质红而无瘀点,舌体大小适中无齿痕,活动自如,舌底脉络色红,未见迂曲。 脉象:六脉弦滑略数,右寸浮,左尺细。 头面五官颈项:头颅大小形态正常,目窠微陷,白睛不黄,红丝隐隐,鼻翼微有煽动,耳轮红润不枯,无耳瘘及生疮,牙齿黄垢,排列不齐,左右下磨牙各有一枚缺如,无龋齿及齿衄,亦无齿瓣。咽部色泽红润,未见乳蛾。项部对称,活动灵活,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 胸腹:胸部扁平,虚里搏动应手,腹软无症瘕痞块,无青筋暴露。 腰背四肢爪甲:脊柱四肢无畸形、不肿,爪甲润泽。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无***肿大,无脱肛及痔瘘。大便黄而干,小便黄少,涕黄浊量不多,痰黄稠与暗红色交混,量多无腥臭,无脓样痰。 体格检查: T:38℃P:92次/分R:26次/分BP:17.3/12kPa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发育尚可,查体合格,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无皮下结节,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