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选举问题及对策_李涛_刘畅

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选举问题及对策_李涛_刘畅

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选举问题及对策_李涛_刘畅
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选举问题及对策_李涛_刘畅

一、选题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7%,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长久治安。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不仅关注自己在经济方面的利益,更开始关注自己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村委会选举作为村民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平台,在村民心中具有重大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整体状况的改善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引导,村委会选举作为村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基本内容和一个关键环节,民主选举是基础,民主决策是关键,民主管理是基本,民主监督是保证。[1]因此,解决好农村中村委会的民主选举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一)理论背景

1.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理论

马克思认为,管理新社会是公社人民的事情,新政权的实质是“代之以真正的自治”也就是“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2]列宁认为,推进革命就是自动实现自治,民主的增长不会妨碍自治,它会使我们的任务能够实现。[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让农民群众依法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情。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最广泛的实践。

2.公民社会理论

自然法的观念将人的基本权利视为自然具有、不可被剥夺和不可转让的,因而是绝对的,任何对人的天赋权利的剥夺都是违反人性的。[4]洛克认为,人们订立契约不仅仅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人的自由和财产的权利同样是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斯密认为,要增加一国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充分的自由。[5]公民社会的实质是“公民以组织化的形式进行自治性的政治行为和实践”,[6]参与性是公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监督制约国家权力。

3.熊彼特的民主理论

熊彼特认为,人民的统治、人民的管理、人民的权力在国家中是不现实的,即使把人民的统治解释为是人民批准的治理,避免了由人民直接统治的提法,但仍是不能接受的。熊彼特在1942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的定义影响深远:民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在古典民主理论中,选民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力是第一位的,而选举代表是第二位的,是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熊彼特把它倒转过来了,“把选民决定政治问题放在第二位,把选举做出政治决定的人作为最初目标”。[7]

(二)现实背景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已经从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到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经济、文化、风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民主政治问题依旧突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是一个两点,之前国家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研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较少,农村的民主政治、经济、文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状况和社会的稳定因素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随着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希望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来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地位,实现村民的真正自治。村民自治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目的,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当今村民自治的迫切需求。[8]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0年2月,广西区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村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村委会,开创了村民自治的历程。村民自治包含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其中民主选举是前提和基础,也是村民自治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村民选举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如今,民主法治的观

Vol.12No.8

2015年8月

第12卷第8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15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选举问题及对策

李涛,刘畅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我国的选举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中,农村中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第一产业的兴盛,关系农村的长久治安,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从1978年第一部关于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到现在,我国选举制度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风气改善、社会稳定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选举制度的不完善、贿选、乡政府干预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实现基层群众的真正自治。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选举;问题;对策

90

··

念已经深入人心,更多的国内外学者也加大了对农村问题研究的力度,主要包括选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完善选举措施和制度的研究、影响选举因素的研究等等。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影响民主选举因素的研究

徐勇(1999)对湖北月村选举进行个案研究得出:“利益和体制是影响选举的两个变数以及民主程序并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民主的选举和机制也有缺陷。[9]赵娣(2009)认为干预选举的现象非常多,诸如村民参选意识淡薄,基层政府对村级事务权力管理的错误认识,过分干预村级事务,不规范的选举程序,宗族势力的干预,使村民选举不符合法律的规定。[10]段小力(2009)由于司法程序的不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所出现的漏洞,并不能有效规范民主选举的正常进行,对于民主选举村民私心过重,经济利益导向严重影响了选举的结果。[11]胡国强与卢福营在《利益与村民选举》中指出:“利益是村民参加选举的决定性动机,利益关系影响着村民参加选举的形态,利益相关度则决定着村民参加选举的程度。[12]

2.民主选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胡荣(2001)通过对福建的调查表明,在实行村级选举的村庄中,经济发展有利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的实施,经济越是发展,村委会选举搞得越好。[13]郎友兴(2001)在民主选举的过程中,乡村新兴经济精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对农村未来发展的推动力,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村庄资源带领大家致富的能力和村级事务的管理能力前所未有的展现出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腾飞。[14]马晓春(2006)则分析了农民政治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关键点,认为促进农民政治参与,首先必须建立政府与农民的二维互动关系,还需建立完善的参与机制。[15]

虽然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内容、问题、措施、对策上,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去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基于个案观察来做出结论,应该从整体性出发,从可行性和长远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选举问题对策的研究

戴慕珍、爱波斯坦、劳伦斯和柯丹青等等为代表的国外专家,多次就中国农村的村委会选举等问题来我国进行“田野调查”,被誉为我国农村选举与治理研究的“海外学派”。这为当前我国农村的村委会选举研究提供了国际化的比较视角。[16]斐敏欣、西尔维尔·陈等则指出,我国的村委会选举是中国渐进民主的一部分,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增长点等。

2.民主选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欧博文认为,在拥有良好效益的村庄,提倡村民自治比较容易,更能关注自身的政治权利。奥破斯坦则认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且具有较强农业和工业的省份,在村级选举中走在前面。戴慕珍和罗泽尔则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至少在短期内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收入与竞争性之间是一种负向的关系。[17]史天健通过有关的实证调查进一步论证了爱泼斯坦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呈凹形曲线关系,即经济发展增进了竞争性的可能,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减弱。[18]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经济学分析方面较少,仅从少数的个例中提炼观点和结论,缺乏系统性,而且也缺乏详细的数据支撑,观点缺乏代表性,应从全局性、不同角度、不同理论依据出发来分析论证问题。

三、村民自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对待选举冷漠、没有热情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不完善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十分低下,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民主政治权利观念不强,法律观念淡薄,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利益分化,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逐渐减少了自己的政治热情。在每次选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贿选、腐败、圈钱交易的黑幕,很多村民认为选举就是走形式,自己的投票权利没有人会尊重,不会影响投票的结果,投票结果还是领导说了算,严重挫伤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许多文化程度高、年富力强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很少重视自己的政治利益,只关注自己的短期利益,很少管住自己的长期利益。

(二)家族势力干预

农村村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各聚居地村民对此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宗族纽带关系。由于农村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宗族内的成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外则具有很强的抵抗和排斥性。在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中,村民的选举往往具有盲目性、片面性,往往选举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同姓或姻亲关系的代表人。当前村委会选举中,许多村民对候选人的姓氏、亲疏关系来进行选择,认为“自家人”当选村干部总比“外姓人”好,这样日后办事较方便。[19](三)少数基层干部过度干预

我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村委会的自治性质,并规定乡政府和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发生了偏离。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很多民众都认为村委会是乡政府的“下属机构”,一些乡政府干部在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宣传和干预,对很多民众产生了误导。有些干部强硬地干涉和控制选举,侵犯村民的合法权益,不经选举直接任命甚至撤换村委会成员,现阶段,乡政府主要是以间接手段来实现对村委会选举的控制。

(四)法律制度欠缺

在198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该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关于选举资格,离退休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回原籍居住是否享有选举权?因国家建设需要,农转非的农民是否享有选举权?农民外出打工两年且与本村无职务无着落找不到本人以及户口在本村但不在本村居住的是否有选举权?在参选程序方面,对于选举流程的法律过于流程化、简单化,很多规定不利于民主选举的进行。同时,无论是国家法律,还是地方法规,都仅就选举的基本步骤做了规定,而没有针对上述问题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

四、完善村民选举的对策

(一)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对广大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自身的觉悟。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村委会作为代表村民意志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着本村的社会公益事业建

91

··

设,与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村民要公正、客观的形式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努力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活动,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鼓励更广泛的村民参与政治选举活动,提高自身的政治使命感,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村民的真正自治。

(二)规范选举资格制度

对候选人的资格进行完善,挑选一只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威望高的领导干部队伍。要遵循以下几个条件:(1)遵守国家的宪法、法规和政策,在村民中起前锋模范作用;(2)办事公道、一视同仁、廉洁奉公;(3)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专业知识;(4)具有一定的威望和人格魅力。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村委会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使他们始终与人民为伍,始终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作风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本领,保持村民自治的独立性,防止乡政府的过度干预,从法律制度中落实到实处。

(三)完善监督机制,严惩贿选

村委会的公正选举关系村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体现公民政治权利的具体体现,政府应保证选举的公正进行,保证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对选举过程的监督,确保选举流程公平、公正、公开。防止走过场、贿选和乡政府的过度干预,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黑幕交易,加大对违法、违规选举中的惩罚力度,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实行每个选民一人一票,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

(四)明确乡政府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由于农村思想比较落后,整体素质水平低下,完全脱离党委、政府的领导会导致农村选举的混乱和不和谐。乡政府要明确村委会的性质,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权,要明确自己对选举进行干预的目标,是为了帮助村民选举出优秀的村干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乡政府与村委会不是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而是协调、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乡政府想保证选举过程的公正、公开、透明,保证以维护村民的集体利益为宗旨,来进行适度干预,村委会遇到相关问题可以与乡政府商量、沟通,更好、更快的促进村中各种矛盾的解决,以实现村民的真正自治。

五、结语

只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尽管民主发展的历程,在我国并不长远,但凭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民众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奋斗,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选举作为我国最基层的选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只有提高农村的民主化进程,我国才能在整体上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化,与此同时,这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完善选举制度和内容的过程中,仍旧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本文针对村民自治过程中民主选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没有村民参与选举,基层民主就不复存在,同时也无法实现村民自治,但农村社会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民主选举,它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基层民主的选举地位,发挥村民的广大积极性和能动性,完善选举方式,把基层民主落实到实处,才能实现中国民主的“腾飞”。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以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视角”,项目编号:71263009;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家庭风险视角下南宁市边缘化失独家庭扶助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xun-chx2014029)

参考文献:

[1]莫连旺.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湘潭大

学,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3-124.

[3]路鹏.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在中国——

—种西方社会理论的本土化[D]河北:燕山大学,2011.

[4]曾远英.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嬗变述评[J].南昌工程学院学

报,2008.11.

[5]俞田荣.批判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

2002,(5).

[6]徐东礼、纪政文.民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礼,2003.109.

[7]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

2004.359.

[8]冯玉楠.村民自治中的选举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

2013.

[9]徐勇.利益与体制: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一以湖北省月村村治

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10]赵娣.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11]段小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嬗变与政策重构[J].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2009-03-05.

[12]胡国强.卢福营.益与村民选举[J].晋阳学干,2002-04.

[13]胡荣.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

2006-02.

[14]郎友兴.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J].浙江社会科学,

2003-01.

[15]马晓春.以人性化管理饯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

2010-03.

[16]周武.村委会选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国防科学技术大

学,2008.

[17]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A].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4.

[18]代岷嵋,朱玲怡.村民政治参与状况极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观

察,2004-02.

[19]张永波.村民自治中的选举问题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1.

92··

村民自治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10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三章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四章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五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条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第四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五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第二章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第七条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工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内容摘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约有8亿的人口是农民,充分认识村民自治制度,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这对于解决矛盾,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村民自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本文就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着手,浅层次的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对各个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村民自治、制约因素、发展途径

目录 一、绪论 (1)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 (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1) (三)、民主选举 (2) (四)、民主决策 (3) (五)、民主管理 (4) (六)、民主监督 (4) 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 (5) (一)、取得的成就 (5) (二)、存在的问题 (5) 三、制约因素 (6) (一)、经济欠发达 (6) (二)、基层政府的干预 (7) (三)、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8) (四)、村干部的素质不高 (9) 四、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途径 (10) (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10) (二)、减少基层政府干预 (11) (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 (12) (四)、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13) 结论 (14)

正文 一、绪论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村民自治制度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政治,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村民自治制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遍推行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通过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蓬勃发展。 (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力。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先富带动后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

【精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经验交流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经验交流 县计生工作重心下移,经历了由村配合乡镇、以村为主到村民自治的逐步推进过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去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3种类型村民自治试点村的工作经验,按照市委[2011]号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进一步夯实基 层基础为抓手,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积极推进,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村民自治工作。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队伍建设,为推行村民自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配齐配强村级计生工作队伍是提高村级管理水平,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几年来,我县各级高度重视村级计生工作网络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村(居)一级能否承担起计生工作的担子,基层计生工作网络是否健全,党员和干部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党支部村委会、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计生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一是选准选好能抓善管计生工作的村级班子。在选配和换届选举中把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是否愿意积极参与计生工作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如何作为考核村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内容,对计生工作开展好的计生干部给予保护照顾,对违反计生或计生工作抓不好的给予否决。年村级换届中,组织、民政、计生等部门提前协调,指导基层选好村级班子,全县有126位村级计生工作人员得到提拔使用,其中从分管计生副主任(副书记)提拔为村书记、村主任7人,从村计生管理员提拔为村书记、村主任23人,从计生服务管理小组长提拔为村委、支委17人。loca同时严把候选人的计生审核关,有191名村两委候选人因违反计生被否决。二是优化村级计生管理员队伍。全面推行村级计生工作人员“县管、乡聘、村用”管理机制,按村(居)人口规模选配计生管理员,3000人以下的配1人,3000人以上至6000人的配2人,6000人以上配3人,并建立以县、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的计生管理员待遇保障机制,对聘用的村级计生管理员,每月工资由县级财政负担200元,镇级财政负担不少于100元,同时,由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奖惩办法,每半年或全年参照计生管理员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业绩进行奖惩,做到人员精简,待遇落实,职责明确。三是把计生工作网底巩固在村民小组。全县3049个村(居)民小组共选配3157位计生服务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摘要:村民自治是国家与农村社会进行互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它们之间互动的状况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能否合理调控。文章就当前我国村民自治中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期促使村民自治能更好地良性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选举;民主建设;法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53-03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渠道的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1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村级事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项民主权利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逐渐认识了现代民主运作的基本制度及基本技术、基本程序,民主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锻炼和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搞好农村村民自治,就等于办好了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民主培训班。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社会民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创新。新形势下,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还存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政治;制约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n Villagers′ Autonomy Abstract: Villager autonomy was that farmers directly performed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which was a grassroots democracy of administered their own affairs,practiced self-management,self-education,self-service. Chinese democracy w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 At present,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r autonomy also existed including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legal constraints,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llager autonomy. Key words: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 democratic politics; restricting factors; analysis 村民自治始于20世80年代初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有效方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1] ”。村民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在现实的实践中,村民自治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致使出现村民自治愿望日益强烈与不能满足村民自治的现状构成了基层民主政治体制的一大悖论。 1 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发展水平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政治发展的第一决定因素。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工

2019年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以下六个问题:大力发展农村集 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理顺乡村关系,解决“过度自治化” 和“附属行政化”问题;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 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深入开展村 民自治示范活动,解决村民自治缺少经验和各地工作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农 村文化教育,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解 决村民自治的社会法治环境差问题。 【关 键 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问题/对策 ***同志 1998 年 7 月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 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尤其村民自治更是农村政治体 制的伟大创新。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法律确认的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 制度安排,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本文从 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5E2RGbCAP 一、坚持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 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 和凝聚力 p1EanqFDPw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与集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集体经 济与村民自治的运作有密切的相关性。集体经济力量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

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同时集体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 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 的社会服务。DXDiTa9E3d 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 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 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 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失控村”,大多 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相反,在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村干部的报 酬、村集体和乡政府要求农户提供的奖金和劳务,主要由集体组织承担,农民 因集体经济和自治组织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减轻负担。因此,村民自治组织享 有较高威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见,村集体经济成为制约村民自 治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搞好村民自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 济,增强村委会服务功能和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RTCrpUDGiT 二、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转变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解决村民 自治中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促进“乡政村治”格局的长 期稳定和规范化运行 5PCzVD7HxA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政府的行政管 理权和村民自治权,它们构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乡政村治” 的总格局。应当说,乡镇的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在最终归属和运作目的上 是一致的,法律的规定也是清楚、明确的。村民委员会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支持 与帮助;村民自治也有利于乡镇的行政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 生矛盾,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所谓“过度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李丹 内容摘要: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还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向前迈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加大对村民的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疏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推行村务公开,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关键词:村民自治,完善制度,村务分开,民主管理 引言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近一年来,我走访了绥德县四十多个村子,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走访了近百名普通村民和部分村干部,认识到绥德县村民自治发挥的作用既表现在物质制度又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一是促进了绥德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三是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向前迈进。 1、什么是村民自治 就目前来说,“村民自治”在学术界尚无一致定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司认为,“村民自治的含义,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则认为“村民自治是指农村基层由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基层事务,它是我国解决基层直接民主的一项基本政策,是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民政部的解释则认为“我国的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在基层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使自治权,实现自己的事自我管理的一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者韩永廷认为“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继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之后,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的又一伟大创造”。诸如此类的定义不胜枚举,多种概念解释本身就说明了现实村民自治实践内容及过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众多的解释一致的概念取向是: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依法行使自治权,

村民自治选举权利探讨

村民自治选举权利探讨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通过选举组织政府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是每一个共同体成员行使国家主权的最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的颁布实施加快了我国村民自治事业的进程,规范了农村村民自治选举活动,也为我国村民选举权的保障做出了纲领性规定,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余年来,结合我国基层缺乏民主传统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实际情况,我国村民的选举权的实现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村民选举权对许多村民来说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远未得到落实,这将对我国的村民自 治制度乃至民主制度造成极大的危害,应该引起重视。 标签:村民选举权;村民委员会;民主 1 选举权概述 选举权是选举的资格与前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选举权仅指选民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而广义的选举权则指某一社会群体中有资格的成员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选择某人担任自己的代表或某一职务的权利。广义的选举权不但存在于国家政治生活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组织中,如政党、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业主委员会等其他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国农村居民行使的选举权包括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和村民委员会委员,而选举村民委员会委员更是关系到每一個辖区村民的切身利益,并且作为我国涉及人口最多、最广泛意义上的选举——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虽然不是对国家代议机关或国家公职人 员的选举,却承载着建设我国民主政治,推进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功能。 2 村民自治选举权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主政治体制的逐步培育,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村民参与基层选举的热情被激发,随之而来,我国村民选举纠纷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体现,这反映了我国村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升及村民委员会对农民生存资源支配力的增强,同样也反映出我国村民选举权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些是我国当前村委会直选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其解决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村民自治事业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有关村民选举权利的规定并不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直接法律依据只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践中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大多是地方性立法,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性立法都能与法律保持一致,这就造成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给侵害村民选举权的行为留下了可趁之机。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关系着我国九亿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但并没有引起像代议机关的

由乡土中国引发的对村民自治的思考

由《乡土中国》引发的对村民自治的思考 摘要:社会权力结构是费孝通老师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对于解释现今的村民自治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现象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结合现今农村的实际,我认为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应当谨慎采取“横暴权力”的形式进行管理,积极运用“同意权力”来提高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重视运用“教化权力”来保持淳朴的民风,抓住时机运用“时势权力”为村民自治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村民自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 费孝通老师在《乡土中国》的前言和后记中指出本书旨在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回答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村民自治则是继传统的“双轨政治”模式和人民公社体制之后又一种全新的乡村管理模式,主要由村民委员会这一群众自治性组织来带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读完《乡土中国》后,我发现费老师对乡土社会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在村民自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如何完善村民村治有很大的启示,因此决定从社会权力结构的角度,来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横暴权力 这种权力是“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① 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十分有限,剩余不多,因而发生在农民和村委会之间的横暴权力也很有限。但在国家允许土地征用后,有些村委会非法征地的行为则是很明显的在滥用横暴权力,破坏乡村的和谐。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26日报道:“在广东省茂化(茂名至化州)公路东方红村委会大北国村路段旁,两年前曾是一片长势良好的水稻田。现在,这其中的30亩地上,出现了一座工厂、几栋办公楼和几处宅基地。”但村民却并未见到政府公告和征地批文,更未获得任何补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生活如今更是雪上加霜。村民们也曾想过上访,但村委会主要干部吹嘘,告到化州、茂名都不怕,没人敢动他们。村委干部以自身的意志驱使村民,使村民的利益遭到粗暴地侵犯,但村民却只能忍气吞声,由此结下村民和村委会间的积怨,从内部使村民自治难以顺利进行。 横暴权力不仅表现在村庄内部,在乡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也很常见。“乡镇政府在表面上不干预村内事务,可是仍然对村干部发号施令,在村民自治已经推行了十年的时候,有的乡政府居然还用红头文件任免村委会干部”,②这种做法从外部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识,也不利于乡村的长治久安。2008年5月21日,湖南在线新闻网站接到投诉:“3月28号这天下午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第64页 ②程同顺,赵银红《乡村管理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期刊网)

村民自治的工作汇报

村民自治的工作汇报 一、坚持抓好民-主制度的落实 1、民-主决策。新一届村委会通过建章立制和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涉及到全村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取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和支持。同时,通过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2、民-主管理。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本届村委会加强了民-主管理。一是在明确村委会成员职责分工的基础上,设立了经济、治安调解、计生等工作委员会,同时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团、妇、民兵、治安联防队、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管理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服务,互相帮助,按章办事,依靠自己,共建文明民-主的家园。各村依靠加强自我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一般事务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近年来,全村的社会治安一直比较稳定,刑事治安案件呈下降趋势,没有发生过群体性的上访事件,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 3、民-主监督。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并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设有固定的村务公开栏,村委会对村民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及实施情况、财务开支、计生政策落实情况、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村干误工补贴等事项进行实事求是的公

开,同时设立意见箱,收集村民对公开事 项的反映和意见,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每年年终村委会成员还要向村民代表大会述职并接受民-主评议,发挥了很好的民-主监督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廉政建设。 二、成立各类群众自治组织,有力推动村民自治效果。 结合群众需求,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我村组建了志愿者协会,矛盾调解协会等6个村民自治协会,在处理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全村所有村小组(社区)建立了“一组两会”群众自治组织,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坚持了在党小组的领导下,群众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 三、在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中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1、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的模范作用。首先,在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过程中,我村党支部、党小组在发扬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开展依法中发挥核心作用,努力带领群众社会主义富裕,文明、民-主的新农村。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在发展经济、科技示范、扶贫济困和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参与管理农村事务中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妥善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我村党支部、村委会这两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过程

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前沿》2005年第三期时间: 2011-11-16 21:40 现行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有实施和大环境的问题。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和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目前,我国的村民自治运作存在什么问题 ?应如何加强和完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制度设计难以实现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较好衔接。《村组法》第 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 10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第 4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些规范只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并未明确规定其在政务方面对乡级政府负责; 同时,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以及村委会对乡、民族乡、镇政府的工作“协助”,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均不够明确,这样,现实中乡镇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被扭曲。在很多情况下,乡镇政府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对村民委员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干预和控制,把村委会视同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性机构,变“指导”为事实上的“领导”。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操纵村民委员会选举,力求使“自己人”当选; 通过村党支部事实上“领导”而非“指导”村委会; 通过行政命令和资源优势,实现对村委会的控制; 一些乡镇还借助于“村财乡管”来加强对村委会的控制,也有一些村委会从本村利益出发,不愿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甚至力求摆脱乡镇政府“指导”,出现了所谓村委会“过度自治化”的倾向。 2、现行制度设计中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使二者的冲突时有发生。《村组法》第 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第 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里,党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并未细说,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否在党的领导下亦未言明。1999年初,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 9条规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村党支部“讨论决定”。而第 19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由村委会执行的八项事宜,却也都是关于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村民自治中的选举问题探析

村民自治中的选举问题探析 第1章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发展史上伟大实践之一,我国在1982年重新制定的《宪法》中,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村民自治,1998年11月4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于2010年10月28日进行了修订,确立起比较完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诸多制度。其中,民主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前提和保障,是我国政府提升国家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能够促使村民自主地参与到农村的政治舞台上,自觉行使自己的权利,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当家人,使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了切实尊重和保障。我国八亿多农民①,聚村而居,以村为单位选举产生本村的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自治,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其涉及到的广度和深度,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对我国的依法治国和民主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虽然起始于1980年代,并在1990年代全面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民主选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村民自治及其民主选举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并在不断完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许多不利因素也正在制约着民主选举的健康发展。运用民主选举发展制约因素理论和公民政治参与理论深入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问题的相应对策,使村民自治沿着健康的轨道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1年3月28日, https://www.doczj.com/doc/2517038033.html,/GB/shizheng/16/20010328/427870.html

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纳入农村改革发展基本任务之中,并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应坚持和改善村党组织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四个民主”制度,培育和丰富自治组织体系,增强和提高物质保障能力和法制保障能力,紧紧围绕“健全法制、创新机制、丰富组织和提高保障”等四个方面来促进村民自治民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坚持和改善村党组织的领导 第一,应坚持和加强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党在农村基层的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健康和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村庄社区实行具有基层群众自治性质的村民自治制度,并非要否定党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二,应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明确和细化“两委”职责和权限。 “两委”关系“失范”的重要根源之一,就在于现有的文本规范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明确的权责边界和可操作性。应立足于村庄社区治理,合理划分“两委”职责,细化“两委”权限,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两委”关系的法律和政策规范。 第三,应着眼机制创新,实现“两委”良性互动。 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实现“两委”良性互动的人事协调机制。对“一肩挑”、“交叉任职”等现有的解决“两委”矛盾的办法进行检讨和评估,探讨新形势下促进村党组织成员竞选村委会成员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实现“两委”良性互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对“两委”联席会议等现有的解决“两委”冲突的工作机制进行检讨和评估,探讨“两委”对村庄事务融洽“共治”的机制。 二、健全和完善“四个民主”制度 第一,要健全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制度。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在人民群众的大胆探索和政府的引导规范下,我国逐步建立起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的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对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选民资格、选民登记、选举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

浅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现实不足 荣启涵 【摘要】民主是人类社会有识之士们多年来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我国也在始终努力建设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实行二十余年以来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基层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长期存在的种种质疑,本文将从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现状出发,直面存在不足的同时,通过理论和现实的因素来分析该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论述其在中国特色政治民主实践过程中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民主村民自治合理性可行性 【正文】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全面铺开。在农村这个广袤的领域里,乡村社会结构也开始了适时的转变,经济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政治上则体现为农村村民自治的展开。2009年12月22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再次吸引了我们对该项制度做一新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算起,经历了三十年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这种从农村开始的民主实践是史无前例的,以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条件来看更是充满挑战的尝试。但随着这一制度推行的深入,出现的问题和阻碍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开始到现在对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质疑始终存在着。有观点认为,这种村民自治的实践违背了民主发展的规律,本应由成熟的市民社会和城镇来完成的先决实验,在中国却交给了“农民”这一最不具备民主素养的阶层。更有人认为,村民

自治是理论上的怪胎、政治上的浪漫、实践上的错误和形式上的欺骗;还有不少人士对村民自治的实践成效及其生命力持怀疑的态度。 [①] 因此,基于笔者2009年冬季对山东济南万德镇部分乡村的调查出发,本文将根据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现状,通过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该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论述其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村民自治制度被设计成为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按照四个民主原则进行运作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直接民主需要的条件有四:一是组织必须是区域性的,或其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二是这些成员的社会地位必须没有很大差异;三是行政功能应该比较简单和稳定;四是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最低限度的人员培训。 [②] 对比我国乡村现实条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村有着范围小而固定、人员熟悉、从事职业近似和管辖事务易于明确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开展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政治改革,引发的波动相对较少,借助于政府的推动更有可能取得所期望的效果。 按照西方民主制度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民主政治是传统社会开始解体后产生的需要,在整个处于转变时期的社会中,乡村社会的转变最慢,所以,乡村社会以外的市民社会或工业社会应该更早地、更强烈地产生出民主政治需求,也就是说,乡村社会的民主政治应在工业社会之后发生。” 但是,这并不妨碍在中国选择乡村作为直接民主政治的开始。事实上,民主对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发育程度的需求是应然的而非必然。“应该具备的条件”给出的仅仅是理论上的最优选择,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际情况下的判断。 今天的中国农村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水平依然较低,不能忽略很多地区农民依然要为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一系列开支而奔忙,所以农民对经济利益的关注远大于政治利益的热情。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就会发现这正是乡村民主发

村民自治工作上墙内容

“村(居)民自治”工作在村委会上墙内容 一、1、《村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 XX村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样本) (2002年月日经XX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2005年月日第二次修改通过,2009年月日再次经XX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修改颁布实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乡镇人民政府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 第三条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遵循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本章程适用于本村常住人口、外出务工的已婚育龄人口、外来本村的流动人口。 - 1 -

第二章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机构 第五条为了切实落实本村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5条规定,成立XX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7人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5人。 第六条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每月向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报告工作,每季度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第七条为了有效地实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实行以村民组为单位成立村民自治计生管理小组,每小组设组长1名,负责本组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每10户选出1名中心户长,负责此10户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小组长和中心户长对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负责。 第八条村计划生育协会要积极配合村计划生育自治管理委员会开展好本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应积极参加本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带头遵守计划生育章程和村规民约。 第三章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职责第九条依法组织村民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协议等,监督村民自觉遵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协议等。 第十条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播生殖保健知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婚育新风尚。 - 2 -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尊重和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推进我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本章程由全村村民大会通过,报上级党委、政府备案,全村村民共同遵守、执行。 村民 第三条凡永久居住在本村范围内,拥有本村户口,为本村村民。 第四条村民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同时拥有本章程赋予的权利及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五条本村1/5以上的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会成员,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六)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六条村民小组设小组长,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会议 第七条村民会议由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第八条召开村民会议应有全村年满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方可举行。 第九条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方有效。 第十条村民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以上,由村民委员会主持召开,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开村民会议。 一、村民会议职责: 二、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三、审议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四、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五、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六、决定涉及全村村民的重大事项; 村级协商民主制度创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农民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提升其协商 能力,从而提高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村级协商民主实践中,有的村民参与意愿不足, 有的只对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有参与热情,有的主观认为协商只是走形式。由于缺 乏协商技能,村民发言无序、非理性和情绪化现象也比较突出。 七、授权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项; 八、选举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组成人员。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或者依法应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召开村会议应当在召开会议前十日将会议内容公告村民,会后公告结果, 接受村民监督。 学员学籍档案是参加汽车驾驶培训的学员信息,主要包括《教学日志》、《培训记录》《学员登记表》、《结业证书》复印件等。 (二)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给予村民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重 大事务必须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民主决策;日常村务管理要让村民参与,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村民代表会议 第十二条本村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可村民代表的推选,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人除外。 第十三条村民代表由村民小组召开本组村民会议推选产生,每个小组推选三名村代表,其中至少有一名女代表。 第十四条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应有应到会的2/3以上代表到会,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方有效。 工作上,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来警 醒自己,踏实进取认真谨慎,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和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党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树立大局意识、 服务意识、使命意识,努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每个细节中;以改进 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积极努力,较好地完成 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十五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召开会议前十日将会议内容公告村民,会后应公告结果,接受村民监督。

浅议我国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制度

浅议我国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下来,赋予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取得基本成效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我国农村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进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把我国的村民自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民主选举作为村民自治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何在选举过程中做到规范、合法,最大限度的体现民意?更加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一、我国村民民主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仍处于初期的示范、推广阶段,距离其制度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村民民主选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可能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甚至可能名存实亡。 (一)村民选举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规范村民选举的的根本依据,但是,在村民选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证实了这一规章制度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只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都可以作为候选人。这样,一些家族和社会势力就会乘机钻空子,进入村委会,从而破坏了选举的最终目的。《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选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长时间以来乡村干部都是有上级乡镇政府任命的,上级乡镇政府领导在一定时间内不认同村民自己选出来的村官,害怕选举产生的村官不受控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承认和接受村民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 (二)村民的民主权利意识较弱 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仅有此还不够,还需要有民主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民主主体的广泛参与。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民主政治建设应有的主动、独立的参与意识,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发展。 (三)不正当竞争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