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王浦劬

目录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3)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3)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3)

第二节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6)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8)

第二章:利益与政治 (11)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11)

第二节:利益关系 (13)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6)

第三章:政治权力 (18)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20)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23)

第四章:政治权利 (25)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26)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28)

第五章:国家 (31)

第一节:国家的含义 (31)

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33)

第三节:国家的形式 (35)

第四节:国家机构 (38)

第六章:政党 (40)

第一节:政党 (40)

第二节:政党制度 (42)

第七章:政治团体 (44)

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含义 (44)

第二节:政治团体的类型 (45)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素质更新 (47)

第八章:政治统治 (47)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和特征 (48)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 (49)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方式 (50)

第九章:政治管理 (51)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本质 (51)

第二节: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53)

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53)

第十章:政治参与 (55)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55)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类型 (57)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58)

第四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状况 (60)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 (61)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61)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构成要素 (63)

第三节:政治文化的作用 (65)

第四节:政治社会化 (65)

第十二章:政治民主 (68)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含义 (68)

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 (71)

第三节: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72)

第四节:政治民主的发展 (7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a) 认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 认为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c) 认为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非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或者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在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等。

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容不同群体、阶层、民族等方面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相对于社会经济而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含义是:

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

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

再次,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现实性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是阶级关系的体现。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建设成为“最大的政治”。

3.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着其客观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是一门科学”,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思上讲,政治又是“一种艺术”。

三、政治的定义

1政治的定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前述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定义的理解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它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一方面,这一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四、政治的社会地位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一是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直接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决定或者影响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它保护、改革或者破坏特定的经济关系,进而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以特定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政治与法律又有所不同,政治是人们围绕特定利益要求,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法律则是特定社会公共权力制定、认可和实施的关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和规范。

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实施的条件和前提,法律由特定的政治机关制定和认可,依靠特定权力机关合法强制实施,而且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秩序环境下形成和实施。法律又使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法律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规范化,使政治秩序法治化,以确保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得到有效贯彻和实现。

3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维系和调整人们的社会联系,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机制。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和实现,以善恶为核心价值进行社会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

政治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它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者弱化特定的道德价值,改造道德内容,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另一方面,道德对于政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社会道德中的价值标准会影响政治秩序的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进而影响政治秩序。

政治与道德又有不同的一面。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既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受到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政治具有政治权力的强制性,而道德不具有这种强制性,而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舆论和心理机制发生作用。

第二节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涵义

1政治学的定义及其理解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的基本含义是:

(1)在抽象意义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按照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的利益,借助于政治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因此,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规范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3)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政治学要求在把握政治现象基本属性和特征的基础上,必须深入研究政治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

(4)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将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政治学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政治学的内容已经相当广泛。

按照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对于政治学的内容作不同的分类,比如按照其本质属性,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按照其功能,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按照其分析的角度和层次,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我国的政治学从本质上来讲,无疑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政治学内容的技术分类来讲,目前,我国的政治学总体上分为四大类,即政治学理论(包含中外政治思想),中外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的学习意义

1政治学对于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政治学的学习,对于行政管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体现在:

(1)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就社会政治的基本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国家、立法机构及其活动、行政机构及其活动、司法机构及其活动,政党,社会团体,公民等及其活动。由此可见,行政管理是社会政治的一部分。把握社会政治,实是对于行政管理的政治背景和基本制度环境的把握。

(2)政治学提供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哲学基础。通过对于政治现象本质性原因的分析,政治学揭示了行政管理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属性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只有对于政治学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特性和基础。

(3)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发生和发展的根源。通过对于政治的基本特性的分析,政治学指明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及其产生原因,从而为人们准确深入把握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了指导。

(4)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及其发展规律。公共权力和权威是行政管理得以进行的基本依据,政治学对于这些现象的理论阐述,为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及其规律提供了理论解释。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在政治学研究中,这一方法论要求人们客观到、全面地、联系地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

这些要求在分析方法上集中体现为对于客观事物的矛盾的研究。“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辨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相结合、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基本角度

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有四个基本角度,即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考察

和研究;同时,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要求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去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方式和方向,同时,确认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治的主要原因和内容,阶级分析即是由此出发解释和说明政治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关系的动因、内容、功能、范围,并由此解释政治现象。它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政治分析角度的深化。

3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调查方法

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的调查研究有三个基本程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即客观地观察事物;科学性,即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调查和研究;全面性,即不是根据个别现象,而是从:“事实的整体上。。。。。。去掌握事实”

二、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

1哲学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中的哲学研究方法,不同与政治研究的哲学原则,而是指以哲学的思辨的方法,在原有的政治思想研究基础上进行解释和评价。

哲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以政治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的逻辑思辨为主要方式,以揭示政治价值并由此构建理论内容为基本。

这种研究方法注意了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价值方面,并且力图以严密的逻辑进行研究。

但是,政治哲学脱离现实的研究,使得这种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常常成为纯粹的理论解释,并且具有主观玄想的色彩。

2历史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认为,政治理论可以通过历史的证据来证明,“历史证据可以提供在一个广为不同的背景下考察不同政治现象的机会”。因此,政治研究可以运用历史的方法来进行。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方法注重政治史料的收集和政治历史的描述。同时,其中贯穿着政治学研究者的价值观,或者说其研究带有特定的价值立场。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方法,从历史资料的角度为政治研究提供了实际证据;显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治状况,为政治学历史比较提供了资料基础;它力图用历史资料验证和建立政治理论,使得政治研究不再是纯粹思辨性的;

但是,西方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历史哲学方法论,因此,不能象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那样科学地说明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同时,由于史料的全面性、适用性和研究者价值立场的限制,削弱了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制度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的制度研究方法以政治制度和政府法定机构作为政治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于政治制度和机构的分析政治的目的和政治价值,并且尽力从特定的政治价值出发设计合目的的政治制度安排和机构设置。

在西方政治学中,制度研究方法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十九世纪末,制度研究方法成为政治学已经主要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被认为是政治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和内在变量,因此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角度。

西方政治学的制度研究方法着力分析具有现实确定性的政治制度和机构,使得政治研究与现实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相关性和可把握性。

但是,无论是传统的西方政治学的制度研究方法,还是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都没有深入分析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因此,其研究往往缺乏深刻性。同时,制度研究限于制度和机构的描述和说明,因此不能完整准确地说明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生活。

4经济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的经济研究方法,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来分析和说明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途径。

这一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按照经济理性人的原则,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第二,把政治活动看做是类市场过程,按照市场过程原理及其规则特点,对于政治过程的各环节进行类失常分析;第三,根据失常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析模式,如理性选择模式、博弈对策模式、联盟理论模式等等,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

西方政治学的经济研究方法,把政治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了对于政治学的跨学科研究;其对于政治过程的类市场分析,指出了政治过程的若干特点;其创造的分析模式,具有一定的分析效用。

另一方面,这种分析方法对于政治人的理性假设和对于政治权威性的忽视,使得其具有片面性。

5社会学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从社会学中引进和形成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文化分析方法。

政治精英分析方法以政治精英作为分析对象,以此为中心展开对于政治过程和决策特点的分析;政治团体分析以政治团体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从政治团体相互作用及其对于政治过程的影响,分析的特点;政治文化分析则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指明政治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政治分析中的运动,扩展了政治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途径,同时,从这些分析方法出发进行的政治分析,对于全面认识政治现象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分析方法把自己的分析角度视为政治的本源,因而具有相当认识上的误区;这些分析方法仅仅把握了政治的影响因素和过程要素,忽视了政治本身的本质特点的把握,因此具有其分析意义上局限性。

6心理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在进行政治行为研究的过程中,以政治心理的测验作为把握政治行为的基本依据,因此,政治学研究从心理学引进分析研究方法展开政治行为的研究。

西方政治研究中的心理研究方法注重人们的政治心理研究,以心理测试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展开政治行为分析,并以此作为把握政治现象重要途径。

这种研究方法注意了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心理状况及其政治行为的影响甚至支配性作用,其主张和运用的心理测量技术和规则具有特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特定政治心理成因的解释常常包含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从而影响了其科学性程度;同时,对于心理因素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的片面强调,往往也使其忽视了环境因素,尤其是制度因素的作用。

7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在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中,政治系统分析方法主要是按照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的系统论和结构功能原理和分析模式,对于政治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展开的一般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分析而后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经过理论建构而形成的研究途径。

政治系统分析方法包含一般政治系统分析和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两种基本分析模式。

一般政治系统分析以政治系统的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运用输入——输出——反馈等过程要素建立分析模式。

结构功能分析则以政治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分析的对象,以此揭示政治生活的过程和发展规律。

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有助于对于政治实际过程的揭示,为政治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特定的基础。

但是,其着眼于分析政治过程、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使其缺乏关于政治本质和社会属性的分析,因此其建立的政治分析框架,难以深刻地说明政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8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政治沟通分析方法是当代西方政治学按照现代自然科学的控制论原理和分析模式,对于政治信息及其输送过程展开分析,按照自控和反馈原则对于政治生活展开模拟研究,以此探讨政治决策过程的分析途径。

政治沟通分析把握了政治信息在政治过程中重要性并且按照自然科学的原理展开政治信息传播的分析,从而开辟了政治分析的新的角度,其对于政治信息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特定的科学性和启发性。

另一方面,政治沟通分析也有简单套用自然科学原理的弱点,而且其对于政治沟通信息缺乏性质的分类分析,也影响了其研究的科学性程度。

9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

实证调查和分析的方法,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特别是实证性研究采用的普遍方法。这类方法通常进行的研究步骤是:

课题选择。根据学术研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并且按照可研究的程度,选择特定的课题;

研究设计。根据所选择研究的问题,设定可检验和具有相对性的命题和假设,并且设计研究方式和步骤;

展开调查和资料收集。通常采用的调查方式主要有,文献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观察与访谈,案例调查。

分析和验证。根据调查的资料,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按照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在分析过程汇总,对于所选择的命题和假设展开验证。

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重视政治现象的实际状和第一手资料,重视分析技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些都有助于政治学科学性的真实性的发展。

但是,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的局限在于,研究者常常因为选择和分析的技术性而忽视了研究的思想和理论性,从而使研究陷入形式主义。

第二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本质

1、利益的形成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从人的需要到人的生产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在理论意义上,这个过程可以按五个步骤说明:

(1)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事实,“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2)需要的满足使得人们“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使得人必须建立与自然的联系,从而把从事生产的问题提上了历史日程。

(3)在生产中,人们的生产能力限制着其需要的满足,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水平的限制和社会组织方式的限制。人们在改进生产工具的同时,改进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这就使得他们必须进行协作性生产。

(4)协作性生产使得人们之间建立了社会联系。这种联系起初是简单的血缘联系。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类发展出了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5)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使得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具有了社会内容和特性:它要求通过社会途径实现;它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就是利益。

2、利益定义的理解

从对利益形成过程的分析可见,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从这一定义可见,利益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1)利益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多样性。

(2)特定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的需要。因此,凡是无须通过生产来实现的需要,都不构成利益的内容;凡是超越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都是主观虚幻的需要,也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就此而言,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是人们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标尺。

(3)利益反映着特定阶段上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必然要体现为各种利益。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

实现其要求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否则,利益就不成其为利益。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源于利益主体需要的主体满足。任何需要主体的任何需要,从其产生那一刻起,就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标指向。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人的需要转变为利益,需要满足的主体性就转变成了利益实现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任何利益都是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构成了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的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而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此外,它还铸造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基本特性。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

利益以人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对于人们所处的外部状况的反映,它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它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生产力水平基础和社会关系中特有的兴趣、愿望、追求等,因此,利益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另一方面,利益是与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

利益形式的这种主观性与利益内容的客观性构成了利益内在的另一矛盾。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使得利益必然以人格承担者的形式而存在。这种人格承担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特定群体,其构成了利益主体。利益内容的客观性,又使得利益必然反映客观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关系内容。

利益的这一内在矛盾激发和促使人们去进行社会活动,以实现利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人类的政治活动,不过是人们通过实现主观和客观统一的活动之一。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利益的实现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活动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是为了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的,因此,利益对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来说,具有特定的目标意义。

另一方面,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手段意义。这就是说,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借助于利益的作用来进行的;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对于政治生活来说,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这种矛盾,使得利益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又是人们控制社会生活和政治关系,认识和完善自身,推动社会前进的手段。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

利益有其具体的一面。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同时,利益又有其无限的另一面。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使得社会和政治呈现若干具体实际形态和类型,而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则使得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1、利益关系的定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利益关系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同的利益包含着各种各样类型的利益,而逐一确定这些不同类型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意义上实际是不可能的。

由于利益的社会存在单位是归属特定主体的利益,因此,利益关系可以简略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

就其基本存在形式来看,利益主体可以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因此,所谓利益关系,就是不同的个体和个体、群体与群体以及特定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联系。

就这个意义上的利益关系来看,利益关系包含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横向上,包含个人与个人、同一个层次上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含个人与特定的群体、不同层次上的群体之间的利益联系。

2、利益关系的形成原因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单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形成,首先来分析横向利益关系形成的原因。

从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来看,利益首先是个人自身的需要,同时,它又具有社会特性。利益的这种双重性,迫使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在社会中寻求实现途径,从而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另一方面,从作为利益主体的他人来看,由于个人的利益所蕴含的两重性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每一个人都内在地具有通过社会途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实际冲动。这样,当两个以上的人作为利益主体存在时,结成利益关系就会成为每个人的各自行为,而正是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构成了利益关系得以发生的条件。

同一个层次上的群体,可以视为形式上的个体,其间的利益关系产生与单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产生相同。

至于纵向的利益关系,则是横向的利益关系形成后自然形成的利益关系。

由此可见,利益关系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3、利益关系的内容和基本特性

利益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性。

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决定了任何一对利益主体结成的利益关系中首先包含着独立意义的两个利益内容,即两个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具有社会性,因而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共存于一个利益关系中,这就使得利益关系中产生了不同于形成利益关系的两个利益主体的原构利益的新的利益内容,即第三种利益。因此,由于利益的双重性,使得利益关系中包含三种利益,即两个原构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相互结成的共同利益。

就其基本特性而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决定了结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利益关系具有矛盾性的一面。而利益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利益关系由此形成了共同性的一面。

二、共同利益

1、共同利益的含义

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比如构成某一阶级的各阶层的利益,构成某一国家的各地区的利益等等。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或子群体利益的相同部分,构成了共同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

2、共同利益的特性

共同利益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客观性。这一特性一方面体现在共同利益是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实际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体现在共同利益具有实际的利益客体,比如社会公共工程等。

?独立性。共同利益一旦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而且这种利益一经形成,还常常对于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取得支配地位。

?稳定性。这是说共同利益的社会属性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根源于社会和经济关系的相对稳定,人们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不发生根本变化,共同利益就不会根本变化。

?唯一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范围内,共同利益只有一个,就此而言,它是唯一的。

?公共性。共同利益是构成利益关系的各主体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具有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利益就是公共利益。

?非市场实现性。由于共同利益具有外部性,即技术上不能排除没有付出成本的人无偿享用其好处,或者虽然技术上可以排除,但是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此,共同利益不可能由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来实现,而只能由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来实现。

3、政治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基本类型

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利益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因为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政治生活中,主要的共同利益有集体、集团、阶层、阶级、民族及社会利益。

集体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群体;二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单位。因此,所谓集体利益,或者指特定群体的利益,或者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单位的利益。

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它是人们根据特定利益要求,为了影响政治决策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这种利益要求,就是利益集团的共同利益。

阶层是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同一阶层人们的共同利益,构成了社会阶层利益。

阶级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引起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而形成的大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阶级利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的共同利益,即民族利益。

社会利益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其范围和内容不同。在原始社会,人们以氏族或部落的形式共同生活,社会利益就是氏族利益或部落利益。国家产生以后,人们以国家作为共同生活的最大单位,社会成为国家范围之内的社会,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是重合的。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现象的国家已消亡,社会利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利益矛盾

1、利益矛盾的含义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侧面,它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的一面。

利益矛盾包括两个方向上的矛盾:一方面,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个方向上的利益又被称为横向利益矛盾;另一方面,利益矛盾又是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个人的利益与他们所处的集体、集团、民族等群体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个方向上的利益又被称为纵向利益矛盾。

2、横向利益矛盾

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特定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这种差别主要有:个体的自然差异、能力差别;教育背景差别;劳动分工差别;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别等。

?主观方面,特定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同时具有利益要求,是横向的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主观条件。

横向利益具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存在形态。影响横向利益矛盾存在形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横向矛盾的对抗和非对抗的存在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一般来说,解决对抗性的横向利益矛盾多采取斗争的方式,解决非对抗横向利益矛盾多采取协调的方式。而创造条件促使对抗向矛盾向非对抗性矛盾的转变,以有利于解决利益矛盾,是政治家的艺术。

3、纵向利益矛盾

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于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它实际上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就其内容来说,共同利益是由构成利益关系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共同部分组成的,特殊利益则是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的不同部分,因此,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之间的矛盾。

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之间矛盾的发生,同样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客观方面,是这两部分利益具有天然的不同特性,其主要表现为直接性和间接性、局部性和全局性、当前性和长远性及非根本性和根本性的差别。

?主观方面,是社会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并不天然地构成利益矛盾,只有在扭曲一种利益来实现另一种利益,即不合理地分割这两部分利益时,它们之间的矛盾才会发生。这种不合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过分侵犯共同利益以满足特殊利益,一是夸大和无限扩展共同利益而过分压制特殊利益。

由此可见,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人们的需要通过这些社会关系而转化为人们的利益,同时,人们的利益也只有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才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人们在社会中满足和实现自己利益的途径是多种多样,显然,这其中,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是实现人们利益要求的基本途径。

可是,当社会共同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时,当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发生矛盾时,当该群体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实现之间发生矛盾时,当这种利益的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社会范围中形成强制性权威力量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

由此可见,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特殊途径。

二、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就政治权力来说,共同利益是人们结成特定政治力量的内部基础,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凝结成一定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形成了实现共同利益的基本途径,而政治权力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超过其他政治力量的政治力量。

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外部条件,特定群体成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须处理好与其他不同群体之间的横向利益矛盾,而政治权力则是处理这种矛盾的必要凭藉。同样,特定社会群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处理和控制本群体内成员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即纵向利益的矛盾,政治权力则是进行这种处理和控制的有力手段。

就政治权利来说,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是该群体成员具有同等政治权利的基础,利益的横向矛盾,决定了特定的群体成员要以特定的政治权利,保证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而利益的纵向矛盾,则使特定社会群体需要以政治权利方式规定其单个成员的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三、利益关系规定了社会政治活动的范围、内容和职能

利益关系首先规定了人们进行政治活动的范围,即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需要公共权力来予以解决的问题;

其次,这种利益关系规定了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内容,即政治活动是围绕着社会成员在特定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和利益要求展开的活动,其基本内容都是利益和利益要求实现的活动;

再次,政治活动的基本职能是实现利益和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或公共利益,克服或者协调不同利益矛盾。

由此可见,利益和利益关系是政治活动的基础,也是政治活动的社会前提。

四、利益是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建立这些组织和制度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在这其中,国家是以特定的阶级利益为基础和归宿,采取了公共权力形式的政治组织和制度;政党是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者;政治社团的社会基础则是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

在政治组织和制度运行过程中,无论国家的政策、方针、法规、条令,还是政党的政纲、政纪和政治活动及政治社团的政治要求、政策措施,都是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服务的。

五、利益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源泉

作为心理和观念而存在的社会政治文化,来自于人们的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政治要求。因此,利益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本源,离开了这一本源,任何政治文化都无从解释。

不过,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文化往往并不采取直接与利益相联系的形式,而是通过人们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分析特定政治文化的利益取向必须把它们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联系起来。

六、利益关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在政治关系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政治革命是横向利益矛盾以及相应的政治力量激烈冲突和对抗的结果,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要求的阶级的利益取代其他阶级的利益的过程。政治变革则是统治者根据社会利益矛盾调整政治体系,改造政治文化,以维护自己统治和利益的过程。政治民主则是统治阶级成员通过平等、自由的权利行使和实现来调节相互之间利益矛盾的政治形式。

第三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1、政治权力的形成分析

分析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可以了解政治权力的本质: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实现是利益主体自觉能动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调动其有效资源,并将其有机地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利益主体因此成为能动的利益主体。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能动的利益主体会形成不同的实际力量,并且形成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能动的利益主体转变为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力量主体。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双方力量均衡,一是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并形成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当后者出现时,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其主体也转变为政治权力主体。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人力量,全社会的力量天然大于其他群体力量。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力量、相对于个人和群体力量的社会力量这种公共力量天然地成为政治权力。在实际力量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各种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点上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形式上总是公共权力。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主要有:

(1)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意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只有有效占有生产资料,才能对政治权力构成具有正效应,否则,则具有零效应或者负效应。

(2)物质财富。这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作为劳动的物质产品,物质财富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物质财富的价值是抽象劳动意义上的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凝结,而它的使用价值则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政治力量的形成和发展,从物的方面来看,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从人的方面来看,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这就可以使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把他人利益与自己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政治力量在人力方面的扩展。

(3)暴力。暴力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它的强弱取决于暴力执行者的能力和素养、暴力组织的严密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暴力工具的技术水平和适用程度等因素。暴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暴力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性;其次,它具有机动性,具有对其他力量的时间上的优势;再次,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而强制和制约是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此外,它还具有明显的效果性。正是暴力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它成为政治权力中的核心构成要素。

2、主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一般来说,其主要有:

(1)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也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能动的基础。

(2)身份资格。这是政治权力主体的社会规定性和外部特征。它的含义和内容因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对于政治主体的要求的不同而相异。个人身份资格是个人的社会政治规定性,群体的身份资格则指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

(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其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逻辑构思,其作用程度主要取决于理论实际上反映和代表着多少人的利益及理论本身是否彻底。

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它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体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作用影响到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

(4)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但是,组织的力量不是该组织中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大于其全体成员力量的新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1、制约性

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因此,制约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它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控制性。

政治权力的制约性在不同方面有不同体现:

在社会作用方面,它体现为政治权力的统治性和管理性。其统治性即政治权力主体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统治行为,保持对社会或其他政治力量和成员的制约地位。其管理性则是政治权力主体通过对保持统治所必需的社会职能的领导、组织和贯彻实施,实现对于社会的管理。

在作用范围方面,它体现为政治权力的普遍性,在国家范围内,它使政治权力跃升为国家主权。

在作用方向上,它对对立力量呈现强制性,对本群体呈现约束性。

在力量对比关系方面,它使之呈现出力量对比的不对称性。

2、能动性

政治权力是特定群体公共力量的汇聚,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能动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能够有意识自觉地运用这种力量去争取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政治权力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它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动杠杆,政治权力能够使这种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从而体现为权力作用结果的有效性。

其次,它是政治权力作用范围内的积极支配力量,在它的作用下,政治权力能够对其他力量和社会生活施以强大的支配和影响作用。

再次,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力。

3、动态扩展性

政治权力的动态扩展性,是指政治权力在时间、空间、作用程度、实际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扩展趋势。

政治权力的动态扩展性主要体现在:

(1)它表现为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延展要求。为了实现更广范围和更新内容的利益要求,政治权力必定要扩展自身能力及作用范围、效果、层次、方式、强度和利益含量。政治权力这方面的扩展性,是对于政治权力进行制约,保证使之处于合理范围内的理论依据。

(2)它表现为政治权力构成要素的更新变化。随着生产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政治权力诸构成要素也会随之更新。

由于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社会关系和力量对比关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而能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成为决定政治权力强弱的根本原因,而当某种政治权力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时,政治权力就会本质上弱化乃至让位于新兴政治力量(如无产阶级政治力量),这是政治权力在另一层意义上的动态发展性。

4、垄断性

在一定范围之内,政治权力是唯一的,因此,它具有特定范围的权力的垄断性。

政治权力的垄断性意味着在特定范围内,只有其制约性是合法的,任何其他的、与其同样类型和同样层次的政治权力的存在都是不被允许的。同时,政治权力对于其资源具有垄断性,只有其才有调动其控制的政治资源的合法性,而不允许其他权力任意按照自己的意志调动这些政治资源。

政治权力的垄断性,决定了在特定范围之内其具有至上性,即具有最高效用性。同时,决定了该权力在此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性。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1、主体性质不同的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取决于该权力基础的利益主体的性质。从根本上说,特定利益主体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按照这一标准,可以把政治权力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原始社会以原始公有制为其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普遍的公共利益,原始社会的公共权力正是以这种公共利益为核心形成的。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是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主们凭借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社会财富乃至占有奴隶本身,形成了对于奴隶阶级的统治权。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 托马斯.阿奎那: 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 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一)政治的涵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名词解释 【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利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所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利益关系】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只见的社会联系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一个侧面,他指不同利益主体只见以及他们共同利益只见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政治权利】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的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他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用有的对其他社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利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活动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政治统治】在权利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构建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而构建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换成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利主体与其他政治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只见构建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政治管理】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只能,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他是政治权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政治社会组织和政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 (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

政治学基础笔记_王浦劬_第二版

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这一时期的政治学也被称为古典时期的政治学。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 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论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力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有指令方式、压力方式、规约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暴力方式等。政治权力的作用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从社会生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接在利益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它能够极大的推动、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权利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有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六编 政治发展(下)【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民主 一、判断题 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对外经贸2013年研) 【答案】√ 【解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这是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之一。 ①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这种自由权利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行的。 ②政治民主还集中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民主政治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特权和社会特权,而规定任何公民,不管其个体差异如何,在政治生活中都应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概念题 1.民主(四川大学2011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以特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它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民主常常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价值或一种工作方式; (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

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民主内涵的这些论述原则,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2.政治民主(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势。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政治民主具有如下特征:①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②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③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④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⑤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⑥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3.政治民主化(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政治民主化就是政治从专制集权向民主过度,以建立民主政治,实现政治民主的过程。 三、辨析题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政治)【圣才出品】

第一章 国际政治 7.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际政治 1.国际政治的主体 (1)国际政治主体的定义 国际政治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利益、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承担者。 (2)国际政治主体的基本特征 定义 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的主体 主权国家 类型 国际组织 国际政治的含义 其他国际政治主体 国际政治的含义 基本含义 基本特征 联系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 利益构成和内容不同 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政治主体地位不同 政治权力关系构成方面不同 政治权利关系方面不同 国际政治

①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要求 利益要求是它们参与国际政治的根本动机与主要目标,利益既是国际政治主体活动的根本动机,也是国际政治主体追求的实质目标。 ②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要求具备参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交往、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影响其他国际政治主体的能力。 ③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特定的实体形态 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态,而特定的组织形态,是国际政治主体的基本依托。这些组织的形式、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的行为与行为方式,共同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内容。 (3)国际政治主体的类型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政治主体。 ①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实体单位。按照国际法,作为国际政治主体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四方面的基本要素: a.有固定的领土 b.有定居的居民 c.有统一的政权组织 d.具有国家主权 在这四个要素中,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对于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国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一,国家主权是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第二,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独立主体的必要条件。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编 政治关系(下)【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权利 一、判断题 1.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性,是政治权力多重职能性在政治权利资格上的转化体现。(对外经贸2014年研) 【答案】√ 【解析】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性,是政治权力多重职能性在政治权利资格上的转化体现。当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法定政治资格时,就确认了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就共同利益是否和如何作为自由的,同时,也就把自己的特定职能转化成了政治权利的法定要求和资格主张。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就共同利益问题实现其政治权利的主张和要求,成为其积极权利职能,体现着政治权利的积极自由;而这些成员和群体就共同利益问题对于政治权力保护其政治权利的主张和要求,则成为其消极职能,体现着政治权利的消极自由。由此可见,政治权利的特定基本公共价值性,是在政治权力确认政治权利资格的过程中,将其多重职能中的特定职能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职能而形成的。 2.自由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对外经贸2013年研) 【答案】√ 【解析】自由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 ①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自由权的规定既包含着政治活动的自由,又包含着非政治性活动的自由,其内容主要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②社会主义社会公民自由权是一种社会权利,也是政治权利。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和通信自由。 3.诉愿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外经贸2014年研) 【答案】√ 【解析】诉愿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之一。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诉愿权包括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和诉讼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权利主要是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时提出诉讼的权利,其主要内容包括宪法诉讼权、行政诉讼权和选举诉讼权等。 ②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诉愿权是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二、概念题 1.权利(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研) 答: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权利的内容是对于利益实现(包括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和分配(包括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分配)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权利范围内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自主性。在这个意义上,权利是社会利益关系的法律体现,是政治权力和利益在社会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社会资格上的凝结,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

【名师指导】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育明教育 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必看参考书教材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609公共管理综合一(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原理各75分) 《管理学(第二版)》刘俊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行政原理》马建川、翟校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解析》,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 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基础各50分)《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公共管理学教材, 2006版。 育明教育解析:从2013年政法行管考研来看,虽然近几年政法不再对外公布考研参考书,但是从命题规律看来,除了前几年推荐的5本参考书之外,还有以上补充的2本以及1本参考资料必须看,希望引起2015年备考学生的注意。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以下由育明教育学员提供(2014年政法行管考研初试第一名)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 (1 (2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关系 。 (3 (4。 (5: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 治)【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 架】 通关提要: 本章主要考查政治学的基础概念,要着重了解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以及政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同时,通过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四方面的比较,明确政治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作用。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章节,考试难度一般,考生在复习时要重在理解,注意细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政治的含义★★★

1.五种主要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见表1-1-1) 表1-1-1 五种主要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技能提升: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还有博弈政治观。在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规则。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是政治博弈的规则渊源。 (2)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将政治视为对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他强调资源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了解他对政治的输入、输出、反馈系统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这一政治观的理解和把握。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见表1-1-2) 表1-1-2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技能提升: 在马克义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人们往往重视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指出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制度环境(Situation)→制度安排(System)→制度绩效(Performance)。 3.政治的定义(见表1-1-3)

表1-1-3 政治的定义 技能提升: 政治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种基本关系。结合拉斯韦尔所说,政治是关于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可知政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精选习题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的法家、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马基雅弗利、马克斯·韦伯等都认为,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对外经贸2017年研) 点拨:马基雅弗利和马克斯·韦伯都是权力政治观的典型代表。 答案参见本章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概念题】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点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把政治界定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核心在于明确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在其中的作用。 答案参见本章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考点二: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见表1-1-4)★★★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章节题库(第七编)【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 一、判断题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世界秩序。(对外经贸大学2012年研) 【答案】× 【解析】国际秩序和行为规范从欧洲走向世界,具有完整性和全球性的标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盟约》。164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诞生,国际秩序开始以国际法律为主要依据。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欧洲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即三十年战争的旧秩序,开始形成欧洲的新秩序,而不是世界秩序。《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第一次以多国协议和签订条约的形式,将国际法原则如主权平等、国家独立、反对使用暴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变成现实,经签字国同意成为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法律。缔约国保证联合一致对付不遵守协议者,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实施集体制裁的新秩序。 二、名词解释 跨国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研) 答: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地或决策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或其他服务活动的大型企业或公司。作为一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产生于19世纪60至70年代。20世纪是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时代。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由于战争和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跨国公司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跨国公司的强大经济实力,以及它们跨国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得它们能够影响东道国的政策。这种影响不但表现在经济上,诸如控制某些国家的某些行业乃至经济命脉,而且表现在政治上,诸如干预某些国家的内政,甚至参与颠覆政府的活动。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相互依赖的发展,从而导致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发生根本的改变。 三、简答题 1.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荷兰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则从国家间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上强调了主权的独立、平等和不受限制的基本特性,同时将主权的内容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现代政治思想家对主权问题同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形成了关于主权问题的众多的学说和理论。尽管如此,在对主权的基本属性问题上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由此可见,国家主权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即对内的主权和对外的主权。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或事务和领土外的本国公民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和管辖权,每个国家有权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编 政治关系(中)【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判断题 1.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以及政治组织。(对外经贸2013年研) 【答案】× 【解析】①政治权力的形成是政治权力主体动员和凝聚有效政治资源的能动过程,也是政治权力主体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的过程。一种实际社会和政治力量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和政治力量对比格局中超过其他力量,并且对于其他力量形成制约关系,是由其中包含着的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构成要素的状况决定的。这些要素主要有: a.客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的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有: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除此之外,还包括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一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b.主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或者说,是这些状况和条件在政治权力中的凝结。主要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除此之外,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还有已有权力、社会资本等等。 ②因此,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是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而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题目中混淆了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和主观构成要素,是错误的。

2.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特征是由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决定的。(对外经贸2014年研) 【答案】× 【解析】①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是由共同利益的单一性决定的。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构成利益关系的原构主体可以是多个,其彼此不同的利益可以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却是唯一的。共同利益的这种唯一性,使得实现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力必然是唯一的。唯一意味着专属,专属意味着排他。所以,正是这种唯一性,提供了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基础。政治权力实现特定利益和要求的强制约束方式,则进一步为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②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首先导因于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由于共同利益的公共属性,所以,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作为私人行动者活动机制的市场交换方式来实现。同时,在特定的生产力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共同利益也很难通过社会成员的完全自发行动予以实现。因此,政治权力及其运行,实际是人们基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而选择的一种实现方式和机制,即以政治力量的强制和约束来实现和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它是人们在生产力和社会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上“不得不”选择的可能方式。 ③因此,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特征才是由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决定的,题目是错误的。 二、概念题 1.政治权力(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研;武汉大学2013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3-18章)】【圣才出品】

第五编政治文化 第一章政治心理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对外经贸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得以传习,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2.政治心理(外交学院2015年研;燕山大学2014年研;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

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认知(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基础意义。 4.政治情感(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政治情感由两个心理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第二个层面是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政治情感是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的动力来源和感情基础。 5.政治动机(对外经贸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四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 (第4章) 第四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含义辨析 1、天赋权利说 天赋权利说是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对于权利含义的典型解释。这一观点依据自然法理论,认为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秉赋,人只要是人,就天然地具有权利,因此,权利是人的本性。 天赋权利说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政治平等的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可是,就其对于权利的解释而言,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一方面,权利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在,首先是赋予他以生命,使他成为自然人”,但并不赋予他权利。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奴隶主阶级拥有权利,而奴隶阶级毫无权利可言的状况,因而天赋权利说既没有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2、权利自由说 权利自由说大多从权利的价值内涵来定义权利,认为权利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人们所享有的种种自由,也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自由。从权利自由说中衍生的定义是权利意志说,即认为权利就是人们的意志自由,就是人们的自主性。 权利自由说指出了权利的特定价值内涵即自由或自主。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人们的自由或自主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根源,因而缺乏深刻性,并且带有抽象意志论的色彩。同时,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其自由总是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把权利单纯归结为自由,也是不全面的。 3、权利力量说 权利力量说认为,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强制力量,权利由此而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这一解释说明了权利的特点和它的社会依据。但是,法律本身并没有自发的力量,因而它没有说明权利力量的来源。同时,社会公共权力往往也是一种法定的力量,因此,这一解释并没能使权力与权利区分开来,从而没有能够说明权利本身的内容和特征。 4、权利平等说 权利平等说是20世纪新自然法学派的主张。这一学派认为,权利意味着政府对人民的平等关心和尊重,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沃金就此提出:“政府必须关心它所统治的那些人,这就是说,把他们看作可能遭受痛苦和挫折的人;政府必须尊重这些人,这就是说,认为他们能够就本身应该如何生活形成明智的观念并照此行事。不仅如此,政府还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 这一看法涉及到了权利的两个重要问题即平等问题和政府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可是,它既没有指明权利本身的内容,也没有说明平等权利的基础。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时期内,权利并不意味着平等而只意味着不平等。 二、马克思主义确定政治权利含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根据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阐明了科学确定政治权利含义的基本原则: ?权利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关系决定的。它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权利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