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 姚洋 f.82.199-2007-3-26-23-33-12

发展经济学 姚洋 f.82.199-2007-3-26-23-33-12

发展经济学 姚洋 f.82.199-2007-3-26-23-33-12
发展经济学 姚洋 f.82.199-2007-3-26-23-33-12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

一、 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1. 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按照刘易斯的定义,剩余劳动力指的是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即把这些劳动力移走不会降低农业产量,增加这部分劳动力也不会创造更多的农业产量。 图的上半部分中横轴代表农业劳动力数,纵轴代表农业产量。农业的生产函数:()Q f L =,下半部分中横轴代表劳动力数,纵轴代表劳动力边际产出(Marginal s

w 2

L 1L L

()

Q F L =2L 1L s

w Q

M PL

Product of Labor ),在原点附近边际产出非常高,趋近于无穷大,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慢慢减小,在1L 边际产出为零。1L 以外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

如果农业的劳动力边际产出是零,农业劳动力市场是完备的,那么农业劳动力的工资应当是零。为了解决这个逻辑上的缺陷,刘易斯制造了制度工资(或称为生存工资)的概念,用s w 代表。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等于s w 对应的劳动力数为2L 。从图中注意到,2L 之上每增加一个劳动力,其边际产出都小于s w ,2L 和1L 之间的劳动力称之为隐蔽性失业。

关键是如何解释制度工资的存在。刘易斯认为由于存在生存伦理,必须保证所有的人不至于饿死,所以可以把s w 看作所有人的平均产出。但是这样定义制度工资,无法推导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劳动力,投入之后不带来一点产出?如果问这个问题就很难坚持剩余劳动力存在,因为这不理性。这里要区分劳动时间和劳动力人数,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出为零是说不通的,但增加一个劳动力不会创造任何产出,或移走一个劳动力不会减少产出是有可能的。产出不会减少是因为存在劳动的分摊,比如说本来三个人干的活,把第三个人移走,由两个人干产出不会下降,只不过剩下的两个人每个人要干的更多一些。

2. 森(Amartya Sen )的改进

假设没有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封闭经济。这意味着劳动力只能在家庭内部工作而不能雇工或为别人打工。家庭内部的生产函数:()Q Q L =,0Q '≥,0Q ''≤。L 定义

为家庭的总劳动力时间。注意这里L 指的不是劳动力的人数。设有β个家庭成员,

α个劳动力,αβ≤。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是/g Q β=,劳动力平分劳动时间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为/l L α=。每个家庭成员消费的效用()u u g =,0u '>,0u ''≤。每个劳动力的劳动负效用()v v l =,0v '>,0v ''≥。

不考虑家庭内部谈判,假设家庭是一个计划单位,由家长决定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投入l 以最大化全家的净效用之和:

(5.1) ()()l

M ax u g v l βα- 这是一个无约束的最大化问题,一阶条件:

(5.2)...F O C ()()()0g Q L v L α

βμαβ'''-=

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出 (5.3) ()

()()v l Q L u g ''='

5.3式左边是劳动投入时间的边际产出,这也可以看作是劳动的边际成本。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下边际成本应当等于市场上的工资,这个没有劳动力市场的封闭经济中没有工资,但是可以把5.3式右边看作工资,也就是所谓的“影子工资”。影子工资度量了一个劳动力工作时的付出,或者说是对一个劳动力来说时间有多宝贵,是一个内心的评判标准。

森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影子工资不变(影子工资还可以看作劳动的真实成本)。这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劳动时间的增减不影响影子工资。这意味着,如果L 增加,也就是全家作为一个单位多劳动一些,而影子工资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即使增加劳动力投入,每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仍然不变。反之也意味着,可以移走一些劳动力,而影子工资即劳动力的真实成本不变,而不会出现产量的降低。总劳动时间L 不变,不同的是剩下的每个劳动力的l 增大了。这些可以移走而不会影响产出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

对一定范围内影子工资不变的解释:当投入劳动l 小于*l 时,消费的边际效用和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在收入很低时,边际效用递减是不成立的。

比如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粮食,但是他没有吃饱,如果让这个人吃一斤半粮食,他的边际效用不会下降。在低收入情况下,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也不会增加。所以l 在不超过*l 的范围内变动,不会影响影子工资。

3. 所谓的“自我剥削”

如果影子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不变,而且影子工资很低,农民会愿意在家庭内部在土地上投入很多劳动力。在农村可以观察到农民“闲不住”,几乎任何时候都在工作。农民的时间成本很低,也就是说农民的影子工资非常低,而且增加劳动投入不会使

影子工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l 的增加不会导致()v l '的增加,农民陷入了所谓的“自

我剥削”。这个概念由恰亚诺夫在《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中首先提出。

自我剥削的应用:分成租

地主为了剥削佃户,把土地分成很小的块。佃农拿到的土地越小,越倾向于自我剥削。因为佃农除了地主租给的地外在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为了养家糊口,佃农会拼命的干活。在分成租下,佃农工作得越努力,地主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大。这个例子不是单纯的市场交易,交易当中涉及到“权力”(power )。在这个例子中,地主由于拥有土地所有权而具有权力,地主提供一个“take or leave ”的合约,佃农如果没

有其他糊口的选择,就只好接受。这里有趣之处在于地主实行这个权力会导致社会

(u g '(u g '()

v l '()v l 'l l

产出的提高,只不过多生产的粮食都被地主占有了。所谓“达到社会最优不涉及权力而只有自由交换”在这个例子里面是说不通的,在这里,权力辅助了社会最优的达到。

二、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1. 刘易斯模型

横轴代表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在工业和农业之间进行分配。图中上半部分纵轴代表工业部门的工资,下半部分带表农业产出。

假设开始时社会是一个完全农业社会。

1r O L 可称为有效劳动,1u O L 可称为剩余劳动,其边际产出为零。存在制度工资s w ,根据刘易斯的说法,只要劳动的边际产出小于制度工资,就存在隐蔽性失业。在此基础上考察工业劳动力供给情况。如果w

u O w

工业吸纳的劳动力来源于多于1L的部分,那么只要付比s w多一点点的工资这些劳动

力就会全部转移到工业中,因为这部分劳动力在农业中的边际产出是零。故到1L为

O L这部分劳动力都转移止工业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弹性的条水平线。当1

u

到工业后,工业部门如果再从农业部门中汲取劳动力,农业总产出会下降,边际产出会上升。但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的供给曲线还是一条水平线。原因在于这部分劳

动力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小于s w,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是进入工业部门的机会

成本。由于边际机会成本小于s w,所以在s w工资水平上,这部分劳动力会继续涌入

L O中的劳动力,工资必工业部门而不会要求提高工资。但是如果工业要继续吸收2r

须上升。因为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大于s w,而工资水平至少要达到农业中

的边际产出才能继续转移劳动力,支付s w不足以转移。

L左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完全弹性的,这就是所谓的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2

李嘉图模型中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无限弹性的水平线,工业扩张但是工资水平不变,这也就意味着所有剩余都被工业部门占有,所以工业会经历快速的增长。刘易斯模型也受到罗根斯坦·罗丹的启发。在只有农业,没有工业部门的初始状态下,不存在工业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也变得没有意义了。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的起飞呢?一个办法是举办公共工程,通过公共工程比如道路的修建,使私人工厂的成本降低,使其更容易建立,以达到经济起飞的目的。

转折点(turning point),在达到转折点之前,农业除了劳动力减少外没有任何

变化。但是达到转折点之后,农业的收入不再是s w,农业收入增加,整个国家如同起飞了,所以转折点也叫做“起飞点”。

附:制度工资的来源:

1)政府的规定。比如政府规定制度工资为全国人口的平均粮食拥有量。问题是

有剩余劳动力的时候,制度工资不变。但是越过粮食短缺点后,由于农业总产出减少,平均粮食拥有量下降,不足以支撑先前的制度工资水平。

2)农业人口的人均粮食拥有量。这个定义也有问题,在粮食短缺点之前,农业

人均拥有的粮食量就开始增加,制度工资上升,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也就不会是完全弹性的水平线,也就不会有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3)森的理论是否可以推导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因为粮食产量没有下降,农业

中剩下的人均拥有的粮食量也在增加,所以也无法推出水平的劳动力曲线。

从理论上说,要推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假设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变。只要农业存在,工业的制度工资就可以一直维持在

w不变。

s 直到所有劳动力都转变为工业劳动力,工资才开始上升。(图)这时工资上升的意义是,假设还存在劳动力,所要求的工资要提高。

即使有剩余劳动力,工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也不一定是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还是有可能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这取决于农村的分配情况,即是否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取决于农村的收入分配机制。如果农业产出被平均分配,即使有森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也不能产生水平的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

所以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除非存在真实失业,真实失业是说在现有劳动技术和资源禀赋下,绝对的失业,即使分摊劳动也不能使这个劳动力有工作。如果存在这样的人,移走一个劳动力不会影响农业中剩下的人的平均产出。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难存在,一个人在农村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是比较少见的。

2.兰尼斯-费景汉模型

2.1 兰尼斯-费景汉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剩余劳动力阶段。对应于上图中1L 以外部分,此时劳动力的转移不影响到产出。第二阶段,粮食短缺阶段。对应于上图中12L L 的部分,1L 对应于图中的粮食短缺点,因为超过这点后每移走一个劳动力都会减少粮食产出,从而粮食供应下降。第三阶段,起飞阶段。对应于刘易斯模型中起飞点以后的阶段,整个经济开始起飞。受到较大关注的是第二阶段,即粮食短缺阶段。如果产生粮食短缺,从李嘉图模型分析,在资源约束的假设下,需求增加、雇用工人增多、粮食价格会上升,会阻碍工业进一步发展。

2.2 平衡增长路径:工农业同时增长,才能使得工业增长无阻力。

假设初始状态工业工资为

n w ,农业工资为a w ,总人口为P 。在工业工资为n w 时,工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为n L ,农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为a L 。假设由于资本积累或技

术进步,工业的边际产出曲线外移。工业劳动力增加至n L '

,农业劳动力减少至a L '。

如果农业技术水平不变,农业总产出将下降,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工人的边际产出被人为的提高,农业工资相对于工业工资上升,将不利于工业发展。平衡增长要求农业产出不能下降,维持农业产出在先前水平的一个途径是农业技术进步,也就是说在工业发生资本积累或技术进步的同时,农业必须有相应的资本投入或技术进步。这提示我们,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之一是提供充足的粮食。

工农业间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当农产品产量下降的时候,农业的贸易条件相对于工业来说改善,因为农产品更贵了,工业无法继续吸纳劳动力。

三、中国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

农村人口增加了很多,产出情况:

从表中得出结论是:

1)绝对的剩余劳动力不存在。因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都在增加。这里的增加是由技术进步或资本积累带来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边际产出的下降,但由于技术进步率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所以能保持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的提高。

2)低端工人的真实工资增长缓慢。比如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真实工资增长较慢,因此近似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判断是否接近劳动力无限供给,仍需要通过考察真实工资是否变化。

3)近几年可以观察到工人的工资在大幅度提高,是否说明经济已经到达了转折点?从模型来看,要到达转折点首先要过粮食短缺点,但是还有三亿人就业于农业中,而农业总产值只占GDP总值的12%-13%。在现有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估计三亿人减少一半也不会对农业产值有影响,因为现在农业生产依赖于劳动力的程度不高,更多依赖于化肥等现代要素投入。这与技术变化也有关系,因为技术水平提高时会替代一部分劳动力,使得劳动力多余,因此如何定义剩余劳动力也有影响。没有过粮食短缺点就说到达了起飞点是不合适的。而且,现在是一轮经济周期向上走的阶段,看到目前工资上升说已到达了起飞点还为时尚早。这还和政府粮价直补有关系,粮食直补政策刺激农民回乡种田,从而也对工资上涨造成压力。所以要判断是否到达起飞点还要等一等,看工资上涨是由经济周期造成的还是长期因素造成的。

四、剩余劳动力和经济增长

如果剩余劳动力能导致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就有可能克服巴拉萨效应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从而保持出口竞争力。

1.巴拉萨效应

一个观察:可贸易品的技术进步率远高于不可贸易品。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如果可贸易品技术进步率较高,假设工资不变,每个工人创造的产值就提高了,所以工厂就会多雇佣工人。从而可贸易品的产量增加,贸易盈

余增加。贸易盈余增加会导致本币的名义升值和不可贸易品的价格上升两者至少一个发生。如果没有干预,贸易盈余最终会回到零。不可贸易品包括劳动力,原材料等。劳动力工资上升是不可贸易品价格上升的一个重要现象。

2.剩余劳动力压低工资

如果存在持续的结构转型,存在持续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劳动力的价格增长就不会很快。现在工业工资相对于农村收入很高,存在很大的势差,在这种情况下,剩余劳动力压低工资。这至少部分地抵消不可贸易品价格上涨,使出口竞争力得以保持。总的来说,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起到了“人口势差”的作用。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一波一波的人口流动可能会保持我国比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最近十到二十年,就业还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政府政策还是要为解决就业考虑,人口还是要适度的控制。势差保持十到十五年还是有可能的。

五、如何看待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1、成因

首先想谈的是二元结构如何形成。中国的二元结构的最大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高达3.4倍。另一种差距少被涉及,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距也非常大。譬如,农村若不算新型合作医疗,享有医疗保险的人则低于10%,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也很大。因此,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的,不仅仅表现在收入上。

形成这种二元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中国在1978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即为2.7倍,已是当时世界第二高,第一为津巴布韦,而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国家。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有意隔离城乡,

大部分投资被引向城市。不过当时收入差距在增加,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差距的确在缩小,譬如农村的文盲率大大降低。第二,自然条件差异也是引起城乡差距的原因。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越到西部,城乡的差距越大,中部则较小,部分是因为西部地区农村的自然环境就很差,譬如在贵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亭”的说法。如此的自然环境下,若只靠农业收入增长则必然发展很慢。第三个原因是市场。市场本身就有聚集的效果,将人力物力资源都引向城市中,规模经济使得所有东西都变得更便宜、更有效。好比在孟买,人们情愿住在城市里的贫民窟中,也不愿意留在家乡。市场有分化的作用,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的过程和功绩不应被抹杀,但我们的确应该看到市场对城乡差距的扩大是有作用的。第四,农民的政治弱势。譬如在人大代表中,农民的代表人数完全不成比例。在政治学中有一个定理,称为“歧视大多数”(bias against the majority),这是因为少数的人较易组织起来。在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农民虽少但权利特别大,譬如农产品贸易的问题一直谈不下来,在WTO或是多哈回合中都很困难。农民人数少,容易组织起来后游说立法者;反之在中国,农民占人口大多数,但组织很差。政治行动中永远存在“搭便车”(free-rider)的难题,更不用提无数分散的小农的组织成本异常高,反倒是城市较易被组织,且城市居民的声音更易被听到,网络的作用也很重要。

在此问题上,不妨比较中国和印度。后者的城乡差距只有2倍左右,比中国低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印度的农民较易被组织,形成一种政治力量,比如国大党最近一次上台就是很明显的例子。瓦杰帕伊领导的人民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执政成绩很好,在2003年因为经济增长高达7%,因此于2004年提前大选,结果却被选下来了。正是因为九十年代的经济增长没有给印度农民提供足够多的利益,最后国大党也是赢在农民的选票上。他们上台后立马通过一个法案(Employment Act),政府保证给每个人提供工作。这完全是民粹主义的态度,在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中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很多方面农民能够得到政府所给的实惠,因此城乡差距较小。在中国缺乏这种农民的代表机制,农村经常被忽视,也是一种必然结果。

当然中国目前的体制受历史的影响,新一届政府已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这并不是一种民粹主义,而是一种“补课”,只是把计划经济时代中建立起来的东西给废除掉后的一种补充。

2、如何看待

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农村工业化并非可行之路。当年的农村工业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整个市场上的消费品非常奇缺,因此农村凭借制造小商品便可生存。目前积聚效应变得格外重要,九十年代农村工业化的扩散就基本停止了,集中在沿海地带,并未向中西部扩展。这是因为现在分享市场需要技术和信息,在农村这种分散的条件下不太可能。

其次,户口开放能够使得部分农村人口迁移进入城市,肯定是有作用的。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剩余的30%将近四亿人仍旧会留在农村,因此城乡差距依旧会很大。户口开放只能部分抵消上述差距。那些已进城的人的收入水平也不会太高,农业中心的宋宏远所作的一个调查表明,80%的进城农民未达到初中水平,若把他们算进城里的人,也只是把城市人均收入给拉下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因此,解决城乡差距,关键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其它公共设施。新农村建设需要完成三个转变:首先是指从单纯农业向多样性农村的转变。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中国一直强调农村即农业,就是给城市提供粮食的。农村的居民一直被定义为农民,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凭什么生在农村的人就应该种地?没有这种道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已经开始多样化,工业出现、市场发展。现在来看,不光光是农村不等同于农业,且需要强调农村不等于廉价劳动力的蓄水池。我们需要把农村看作一个真正可以生存的地方。第二个转变是指从穷山僻壤向体面农村的转变。此处,体面(decent)的含义很广,体面生活的标准亦包括很多方面,在多数农村地区都达不到。在农村什么都缺,仍有一亿多人喝不到纯净水,更不用说可用的室内厕所。没有下水道,污水就横流;没有垃圾处

理措施,生物、化学污染不断增加;必要的社会保障也很缺乏。因此目前的农村不是一个可以提供体面生活的地方。第三个转变是指从原子化社会向良序社会的转变。农村社会的原子化在中西部底部表现非常明显,根本没有人去管。发达地区因受惠于集体管理公共资产、土地出租盖厂房等政策,集体资产被控制后能够被更好地使用,且老百姓更关心这些资产的使用。而在中西部,村里什么都没有,就没有人去关心;越没有人关心,组织就越涣散,最后只能地痞流氓当道,赌博成风。比如,湖南农村的六合彩赌博几乎把人都逼疯了,大家都不知道有谁赢过,但所有人都疯狂购买,以致倾家荡产。因此,向良序社会的转变是很必要的。

总结起来,农村应成为“低度发展、高度和谐”的社会。人们无法指望靠农业将来提高人均收入,而在农村发展工业所带来的污染得不偿失。与其那样,我们不如保持一个低度的发展,但是建立一个真正可以居住的农村。中国仍要允许农民自己选择进城或待在农村,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城市化也许不会像欧美那样90%的高度城市化,也许最后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均衡,70-80%的人口住在城市,其他人住在农村,享受一个较好的环境。如何看待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中更重要的并非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很有可能会长期存在,而是应该更为关注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能力。此处“能力”来自Amartya Sen的说法,指的是功能的组合,即人们能够做什么事情。在中国,至少本届政府以前对农村的态度基本就是放弃;若加强农村的社保和教育等各方面,使得农民有自己的能力爬上社会的阶梯,城乡的二元结构才会逐渐转好,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目前我们常说需要对农村的年轻人进行职业教育,这是很必要的。那些人已然成为劳动大军的主力军,已没有多少城市毕业生还愿意去做工人。社会无法接纳太多白领,却没有人愿意去做技术工人,因此这些岗位只能空出来给农村人口。如何提高农村年轻人的教育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良心出品】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 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 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 A.各个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理论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就可能 ( )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 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德明教授 使用教材 ?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经世书局 参考教材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英]A. P. 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德布拉吉·瑞著:《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论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1 概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1.1.2 发展中国家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OECD国家或工业化国家*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与“北方”国家* ?“穷国”和“富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类*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D ) A. 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B. 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 )商品交换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4.通货紧缩的迹象是(B) A.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上涨 B.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下降 D.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上涨 5.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A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 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7.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C)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B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 1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发展经济学常考试题及答案

1.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地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比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2.人类贫困指数:人类贫困指数(HPI-1)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在贫困指标以下的人群的基本发展态势:这个指数包括能否过一个长寿而健康的生活,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否拥有体面的生活水平,这个指数主要用于衡量发展中国家人类贫困状况。 3.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4.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5.洛伦茨曲线: 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6.技术转移:又叫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7.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问答题 1.简述新增长模型及其经济学含义(Y=AK) 1.AK模型:假设不变的外生储蓄率和固定的技术水平,可以解释消除报酬递减后将如何导致内生增长。 2.研究与开发模型:强调是知识积累而不是资本积累导致了增长,通过建立传统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的两部门模型解释增长的来源。 3.干中学模型:强调知识积累不是有意的,而是传统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即经验的积累的结果。它是研究与开发模型的一个变种模型。 4.人力资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是增长的关键,但资本的含义更加宽泛,包括了教育与人力资本。 5.扩展模型:内生储蓄与上述模型的结合。 AK生产函数及其性质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 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word格式文档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专业整理 word格式文档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

经济学导论

1、试述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不同的商品并且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什么生产 经济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观察、思考、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对经济学而言,终极目标是增加人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为什么。 2、试述经济学的基本理念。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人们如何决策 2、人们相互影响 3、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原理一:社会面临一种重要的交替关系式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交替 原理二:决策就是对可选择的行为方案作出选择,对成本与效率进行比较 原理三:边际变化是对现有行为计划进行的微小的增量调整 原理四:公共政策制定者应该时刻铭记激励的作用,许多政策都会改变

经济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解释下列概念 稀缺:稀缺性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稀缺具有绝对性,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稀缺具有相对性,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总是稀缺。 自由物品:是自然界存在,人类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 经济物品: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即必须耗费一定资源、借助生产工具通过劳动加工生产出来的物品。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2、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存在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对社会主义有用的经验总结和管理方法的另一面。(具体可展开阐述) 即使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部分而论,它是否真正有用还要看它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由于国情的差异,对西方有用的东西未必在我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3、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稀缺状况下,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无止境和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分析与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就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经济学实质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以使有限的资源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状况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 4、现代西方经济学试图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有哪些 现代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b.采用什么生产方法,即怎样生产的问题 c.为谁生产,即收入分配问题 (2)宏观经济试图解决的问题: a.总体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b.国民经济总量及各项总量的相互关系,如: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总就业量或总失业率、全社会消费量、投资、储蓄、物价水平、利息率,以及这些变量的增长率和波动率等。 5、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概念需具备哪些条件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条件:一,资源本身有多种用途;二,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且不受限制;三,资源能够充

《发展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智慧树知到《经济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经济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政府如果将某些资源用于建造高铁,则这些资源就不能被用于教 此选择说明的概念是育。_。 A: 市场 B:宏观经济政策 C:边际利益 D:机会成本 正确答案:机会成本 2、市场主要是通过__来协调单个经济主体的决策。 A:法律和规则 B:产品和要素的价格 C:计划和指令 D:宣传和广告 正确答案:产品和要素的价格 3、下列__ 现象不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A:厂商赚到了巨大利润 B: 市场势力 C:没有达到社会公平目标 D:外部性 正确答案:厂商赚到了巨大利润 4、在既定的制度下,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取决于该国_ A: 所拥有的资源数量

B:宏观经济政策 C:生产率水平 D:货币发行量正确答案:生产率水平 5、增加货币量的结果是___ 。 A: 物价上涨 B:利率升高 C: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D:其余选项都对 正确答案:物价上涨 6、实证表述是_的表述。 A:肯定正确的 B:关于“是什么” C:关于“应该是什么” D:无法检验其是否正确的 正确答案:关于“是什么” 7、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通常使用的是 方式来阐述观点。A: 公式表述 B:文字表述 C:实证表述 D: 规范表述正确答案:规范表述

8、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包括 A: 因为上大学而放弃的工资收入B:上大学购买教材的费用 C:上学期间的伙食费 D:上大学交的学费 正确答案:因为上大学而放弃的工资收入, 上大学购买教材的费用 9、根据经济学原理,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交易需要满足___的原则。 A:符合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行为 B:基于比较优势专业分工 C:全能计划安排 D:按照自愿交易原则进行的 正确答案:基于比较优势专业分工, 按照自愿交易原则进行的 10、以下表述中,_是规范表述。 A:政府必须降低商品房价格,才能做到“居者有其屋”。 B:最好的税率是零,因为零税率让人民不会因此而失去财富。 C:经济学课程应该开设 4 个学分,因为它是我们喜欢的课程。 D:工资水平上升导致失业率提高。 正确答案:政府必须降低商品房价格,才能做到“居者有其屋”。零税率让人民不会因此而失去财富。, 经济学课程应该开设 4 个学分,程。 11、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权衡取舍问题。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上大学交的学费 , 最好的税率是零,因为因为它是我们喜欢的课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答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1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p21; 概念: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 研究任务: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度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采取的战略和政策。 研究方法:动态的和非均衡的分析、结构分析、历史和制度分析、经验比较模型分析方法等 2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3 衡量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有哪些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人均GDP 3、基尼系数 4、城乡居民收入 5、恩格尔系数(当前联合国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划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使用三个指标计算,1,人口健康水平,主要用人均寿命来衡量。2,教育和知识水平,用文盲率,大学,中学,小学入学率等指标来衡量。3,生活质量: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4 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p5 5 简述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划分,为什么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叫结构主义 发展经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现状,顺应当时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经济学适应时代的需要诞生。此时,发展经济学的方向概括起来说为结构主义,即突出物质资本的形成,而轻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突出了工业化,而轻视农业进步;突出计划管理,而轻视市场机制;突出内向发展,而轻视对外开放。总起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当时20年左右实行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一种封闭式的、以资本积累为重心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发展路线。 第二阶段,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重视农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6 简述发展经济学各个阶段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结构主义思路 特征: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因果关系;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换。 政策主张:(1)主张政府担当起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由国家实施集中计划和直接干预调节政策。(2)强调物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重视分配的政策,特别是对收入增量的重新分配。(3)主张实行控制人口增长,加快人口流动速度的政策。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五、论述题 1.怎样衡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发展经济学中,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你认为这种衡量标准上的变化有何意义 参见p8——14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习题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线性阶段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 D )。 A.罗伊?哈罗德 B—阿瑟‘刘易斯 c索洛 D.w.w.罗斯托 2.在经济起飞阶段,一个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是净投资必须达到国民收入的( C )。 A.15% B.5% C.10% D.20% 3.为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援助发展中国家提供依据的理论是( D )。 A.国际依附理论 B.新经济增长理论 c.结构转换理论 D.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4.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B )。 A.发展模式经验研究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B.国际依附理论认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c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认为第一世界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掠夺活动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答案

1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p21; 概念: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 研究任务: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度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采取的战略和政策。 研究方法:动态的和非均衡的分析、结构分析、历史和制度分析、经验比较模型分析方法等 2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3 衡量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有哪些?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人均GDP 3、基尼系数 4、城乡居民收入 5、恩格尔系数(当前联合国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划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使用三个指标计算,1,人口健康水平,主要用人均寿命来衡量。2,教育和知识水平,用文盲率,大学,中学,小学入学率等指标来衡量。3,生活质量: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4 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p5 5 简述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划分,为什么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叫结构主义? 发展经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现状,顺应当时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经济学适应时代的需要诞生。此时,发展经济学的方向概括起来说为结构主义,即突出物质资本的形成,而轻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突出了工业化,而轻视农业进步;突出计划管理,而轻视市场机制;突出内向发展,而轻视对外开放。总起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当时20年左右实行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一种封闭式的、以资本积累为重心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发展路线。 第二阶段,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重视农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6 简述发展经济学各个阶段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结构主义思路 特征: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因果关系;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换。 政策主张:(1)主张政府担当起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由国家实施集中计划和直接干预调节政策。(2)强调物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重视分配的政策,特别是对收入增量的重新分配。(3)主张实行控制人口增长,加快人口流动速度的政策。(4)普雷维什和辛格主张实行本国生产消费品占领国内市场替代进口进而过渡到本国生产资本品最终改变国内经济结构的进口替代战略和相应的贸易保护、扶植政策。钱哪里提出一国应该积极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储蓄和外汇,制定引进计划,调节引进外资的流向、结构,达到有效利用,并根据发展进程,不断对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新古典主义思路 特征:(1)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连续的过程;经济发展是一个和谐的、积累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使所有收入阶层受益;对经济发展的前景持乐观的看法。 (2)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认为经济的进展是以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价格机制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