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点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点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政务公开政务动态信息公开指南及目录部门概况政策法规计划报告机关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圈十一五规划综合配套改革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仙洪试验区政府调研送阅件发展信息综合省情地方经政数据资料农业经济产业经济财税金融投资消费对外开放交通区位体制改革流通服务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人文旅游资源环境企业发展开发区建设领导视角咨询委员观点专家言论订阅信息图书资料咨询与决策民意征集网上调查公众满意度 zml19982006:欢迎您!退出修改密码修改资料修改密码问题邮箱登陆网站地图首页政务公开省长专区省域战略调研报告高层内刊经济动态省情数据库政研论坛省外经验信息资料公众互动 2011/2/12/星期六今日导读: 1.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2020年收入10万亿 2. 破解浙江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思考 3.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存在四大问题 4. 应对流动性过剩中国应重点维持内部经济平衡 5. 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进展 6. 经济运行趋于正常增长轨道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7. 关于德、法发展低碳经济的考察报告 8. 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9.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 10. 谷城现象─关于谷城本土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阅读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发挥湖北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一、当前湖北服务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服务业进入到发展的

快车道。2006—2009年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4%。200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2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9%。如果将12%以上的增长看作高增长的话,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服务业第三个高增长时期,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为稳定、效益

最好的高增长期。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为289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3.2%。其中,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比重分别达到20.1%、11.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1、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湖北成为全国焦点和投资热点地区。国务院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些重要的功能定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省在大力推进部省合作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备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项目。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适时启动“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全省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服务业投资达443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 2、工业提速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1%,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产业。

3、内需增长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在活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到来,全省内需也进入到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进而带动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同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28.8%。服务业现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但服务业发展不

足、总量不大、功能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在发挥湖北优势、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总量规模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仅居第三位,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

比湖南省还低276.2亿元。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创造相互需求,放大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省发改委与省直有关部门一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狠抓了全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呈加速之势,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成长为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增加值约1000亿元;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达到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旅游、物流、信息、文化、中介等六大行业。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江汉区作为金融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已达86%,该区服务业优势已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多次总结推广他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可能将江汉区列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助推江汉区成为武汉及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服务经济中心。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全国最好”的国家一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已集聚动漫创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动漫作品年制作能力达25000分钟,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其他城市按照“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

。襄樊汽车物流产业园区已有物流企业460余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中心节点。武汉新港、黄石港、荆州港、咸宁沿江码头等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沿江物流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省发改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报请省政府同意及时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及其评定标准,得到各市州的热烈响应,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积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各市州申报的服务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评审等程序,22家示范园区和5家备选园区即将命名。从评审的园区情况看,评审组成员普遍感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展的态势、规模及其成长性比预期情况好得多。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好评,多次登载《情况反映》和简报介绍我省的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在项目和资金上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发展。三、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1、加强规划,引导全省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破现有地区限制,统一规划,以武汉、宜昌、襄樊为重点,充分发挥“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合理定位功能布局全省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市区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格局。武汉要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定位商务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集聚资本、技术和高端服务人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和“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为为支撑,建设具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物流特色的两

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2、突出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树品牌、创特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择优比选,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6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创意、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业态和类型。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发挥我省大工业优势,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着重推动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二、三产业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各地财政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 3、适应新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针对消费性服务业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大,消费性服务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积极适应“内需经济”的内在要求,突破性的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一江两山”及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增强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楚文化、巴土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4、强化服务,创造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环境。创新机制和加大投入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统计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土地与财税价格支持机制、开放与准入政策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推进工作考虑及建议:一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于近期召开一次全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和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并结合会议的召开,

举办一次金融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洽谈活动,推动集聚区的大力发展。三是加大全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规模,借鉴中部省份的做法,将现在的3000万元资金扩大到1亿元左右,一方面是与国家发改委的服务业项目资金相配套,另一方面针对我

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通过抓好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全省服务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全国政研网导航链接 ·湖北政研网·四川政研网·甘肃政研网·北京政研网·河北政研网·广西政研网·安徽政研网·贵州政研网 ·内蒙政研网·辽宁政研网·云南政研网·山西政研网·广东政研网·海南政研网·吉林政研网·合肥政研网 ·沈阳政研网·玉溪政研网·新密政研网·乌海政研网·渭南政研网·石河子政研·日照政研网·北伦政研网 ·南充政研网·泸州政研网·邯郸政研网·常德政研网·汕头政研网·丽水政研网·成都政研网·十堰政研网 **国家部委网站**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工委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查院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航天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证监委中国气象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海洋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省市政府网站** 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香港特别行政区 **省内政府网站** 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襄樊市荆州市黄冈市十堰市荆门市孝感市鄂州市咸宁市恩施市随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 **省直机关网站** 省发改委省经济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信息产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审计厅省外侨办省国资委省地税局省环保局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林业局省质监局省药监局省旅游局省粮食局省物价局省安监局省法制办省人防办

省扶贫办省知识产权局省地矿局省政府采购中心武汉海关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测绘局 **经济研究网站** 国研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发展观察全国政策咨询信息网中国县域经济网湖北天空网三农中国中国农村研究网中部崛起论坛湖北省工业建筑学校湖北理论信息网本站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办TEL:

027-******** E-Mail:yb@https://www.doczj.com/doc/2216671536.html, 本站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室中心)信息处承办维护武汉市蒲公英软件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鄂ICP备05012359 鄂ICP备050165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