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3、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4、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5、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6、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7、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8、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9、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10、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11、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12、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13、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14、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5、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16、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17.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8.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19.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互相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的百分比,称为有效孔隙度。

20.地层油气藏: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地层油气藏。

21.油气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又称排烃。

22.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23.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

24.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25.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26.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深度界限称门限深度。

27.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28.构造油气藏:主要是由于褶皱、断层引起或者其它构造力使储集层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中聚集了油气,称为构造油气藏。

29.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30.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31.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32.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后备资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复习题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

一、名词解释

1石油、2石油的灰分、3石油的馏分、4组分组成、5石油的比重、6石油的粘度、7石油的荧光性;8旋光性9天然气、10气顶气、11气藏气、12干气气藏13湿气气藏14凝析气(凝析油)、15固态气水合物、16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17油田水、18油田水矿化度1 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灰分:石油燃烧中剩余的粉末状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4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5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6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7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8旋光性:石油能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

9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11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12干气气藏:甲烷含量大于95%,重烃气体含量少,采到地表也是气体。

13湿气气藏:含较多的甲烷,还有乙、丙、丁烷液态烃,还溶解了戊、己烷等,重烃含量大于5%,采到地表除含较多气体外,还凝结出许多液态气体。

14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5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地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16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煤系气:凡与煤系有机质热演化有关的天然气。

煤成(层)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7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8油田水的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一、名词解释

1.沉积有机质、

2.干酪根、

3.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

4.生油窗、

5.烃源岩、

6.有机碳、

7.有机质成熟度、

8.氯仿沥青“A”、

9.CPI值、10.TTI法(值);

1.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2.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4.

5.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有机碳(TOC):系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7氯仿沥青“A”:

8.有机质成熟度:

9.奇偶优势比:即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它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碳优势指数(CPI)和奇偶优势指数(OPE)。

10.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层、2绝对孔隙度、3有效孔隙度4渗透性5绝对渗透率、6有效(相)渗透率、7相对渗透率、8孔隙结构、9流体饱和度、10砂岩体、11盖层、12排替压力

1.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3.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4.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7.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8.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9.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10.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11.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12.排替压力: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一、名词解释

1.圈闭

2.油气圈闭、

3.油气藏、

4.溢出点

5.闭合点

6.闭合度

7.闭合面积

8.储集层有效厚

9.油气藏高度度10.油气柱高度11.构造油气藏12.背斜油气藏13.断层圈闭14.裂缝性背斜15.刺穿圈闭圈闭16.地层圈闭17.不整合圈闭18.礁型圈闭19.岩性圈闭20.水动力圈闭21.闭合度22.流体势

1.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2. 油气圈闭:油、气、水流体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油气将由高势区流向各自的低势区,这种储集层中被高油或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油气圈闭。

3.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4.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

5.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6.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7.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

8.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9.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10.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11.构造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12.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13.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14.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15.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

16.地层圈闭: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地层层序产生沉积中断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称为地层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

17.不整合圈闭:指储集层的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18.礁型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19.岩性圈闭: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20.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21.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22.流体势:流体的流动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定义为流体的势(Φ),机械能包括压能、动能和位能。

第五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

一、名词解释

1.油气运移、

2.油气初次运移、

3.油气二次运移、

4.异常(高)地层压力、

5.排烃效率、

6.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

7.浮力

1.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2.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3.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4.异常高压是油气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根据泥岩压实历史,结合油气生成史等地球化学分析可确定油气初次运移的时间和深度。

5.排烃效率: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烃的质量百分比。通常烃源岩中排出油气的效率是很低的。

6.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只有距储层上下各14m的距离内能运移出去。也就是说烃源岩排烃的有效厚度为20~30m)

7.浮力:是阿基米德浮力。石油地质学中常将浮力与重力同时考虑,并将浮力与重力的代数和称为净浮力。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

1.油气聚集、

2.排替作用

3.成烃坳陷、

4.(有利)生储盖组合、

5.有效圈闭;

6.临界温度、

7.临界压力

8.含油气系统、

1.油气聚集:就是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2.排替作用:泥质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是难以通过盖层的。另外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

续烃相,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上,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3.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4.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5.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它必须具备圈闭容积大、圈闭距源区近、圈闭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圈闭的封闭条件好特征。

6.关键时刻:(也称临界时刻)是指含油气系统中大部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

7. 临界压力:

8.含油气系统:被定义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包含活跃的烃源岩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一、名词解释

1.地貌盆地

2.沉积盆地、

3.含油气盆地、

4.一级构造单元、

5.隆起

6.坳陷

7.二级构造单元、

8.三级构造、

9.油气聚集带、10油气田

1.地貌盆地:常指四周被高山或高原围绕的低洼地区,主要是指地形而言。

2.沉积盆地: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

3.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

4.一级构造:隆起、坳陷和斜坡,是基底起伏而形成的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

5.隆起:盆地内大面积的相对上升部份,基底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

6.坳陷: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的负向单元,基底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

7.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

8.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9.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称为油气聚集带。

10.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

、、、

、、、

、、、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

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0.流体势: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

2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主要成分是烃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以游离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2.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或钻井的人工露头。

23.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4.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25.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2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27.固态气水合物:为由气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结合行程单白色固态的结晶物。28.低—未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为低熟油。29.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即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30.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31.油气系统: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相关的所有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的一切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的自然系统。

32.控制储量:在特定煤田、油气田一定范围内,在预探阶段完成后,初步探明了能源矿藏类型,矿体形状(含煤或油气面积、厚度倾角),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地质储量。

33.氯仿沥青“A”:是用氯仿从岩石中抽取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够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34.煤型气:指腐殖行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

35.异常高地层压力:某一深度地层的地层压力明显高于静水压力,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高地层压力

36.区域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拗陷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较稳定的该层。

37.凝析气藏:在产层中具有逆蒸发现象的气藏及油藏的含气部分称为凝析气藏。

38.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能使偏光面旋转一定角度的特性。

39.生物化学气:在低温(<75)还原条件下厌氧细菌对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所形成

的富含甲烷的气体。

40.石油储量:油气资源中已经被证实的,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采的石油资源量。

41.油型气:系指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于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凝析性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42.原生油气藏:

44.地层不整合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相切,封闭

而成的圈闭

45.地层超覆圈闭: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案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的圈闭。

46.石油储量:油气资源中已经被证实的,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开采的石油资源量。

47.煤型气:煤层中所含有的吸附和游离态的天然气。

48.地层压力梯度:即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率

49.地层压力系数: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与相同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50.岩性上倾尖灭圈闭:由于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形成的圈闭。

51.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其闭合度

52.含油气盆地:指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发生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53.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54.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该概念着重强调两个实质性性问题:烃源层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输导的通道和能力;盖层的质量和有效性。

55.沉积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

56.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是指不同层位

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57.门限温度:有机质随埋深成熟度增大,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大量向油气转化,此时的温度称为是石油门限温度

58.门限深度:有机质开始大量转换为油气的深度

59.石油窗: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

02.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03.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04.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5.油气运移输导系统:指各种油气运移通道在空间上构成交织状的结构。

06.生油门限:指在埋藏深度增大,达到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时的温度。

07.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08.相渗透率:岩石对其中每种相流的渗透率。

09.异常压力:

10.岩性圈闭: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

12.排替压力: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润湿相流体所需要的最小压力。

13.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之。

15.固态气体水合物:气体分子被天然封存在水的冰晶结构中,是低温高压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固态产物。

16.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指由于水体的渐近在原来沉积了较好的砂体的上方再超覆沉积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17.油气藏的充满系数: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18.次生油气藏:油气藏被破坏,油气再次运移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二.填空题:

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指数关系,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和度,运移的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5、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

6、盖层的封闭机理有三种类型:物性封闭,超压封闭,高烃浓度封闭。

7、组成圈闭的三要素是指: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8、根据元素组成,干酪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要比Ⅲ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高,Ⅰ型干酪根结构中富含脂肪族直链结构,其生烃能力最强。

9、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其中,渗滤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扩散方式运移服从费克定律。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区向流体势的低区运移。

10、从微观机理上讲,油气聚集的机理存在充注作用和混合作用或它们的共同作用的假说(模

式)。

11、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0.2%,该泥岩是差烃源岩。某烃源岩的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某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

12、与地层不整合作用有关的地层圈闭包括: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构造-地层及岩性-地层所形成的复合圈闭等种类。“古潜山”油气藏的圈闭类型属于地层不整合类型。

13、同一储层的系列圈闭中,油气按密度(比重)发生差异聚集现象是指离烃源岩区最近的圈闭聚集天然气,然后聚集石油,离烃源岩最远的圈闭为水。能发生这种现象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沿离开烃源岩区距离增加的方向系列圈闭的溢出点海拔高度依次增大。

14、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同位素比值δ13C1比油型气的δ13C1高;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所形成的天然气的δ13C1 增高。

15、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

三.简答及论述:

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答:①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移。如果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

②热力作用: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膨胀远远小于孔隙流体的膨胀,造成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一个动力。(2分)

③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干酪根在热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气体等烃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水和非烃气体(主要是CO2),而这些流体的体积大大超过原来干酪根的体积,引起页岩孔隙流体压力大幅度的提高,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生,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2分)

④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泥岩在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粘土矿物要发生成岩作用,放出大量的层间水,在没有增大的孔隙体积中造成异常高压,也是油气运移的一个动力。(2分)

2.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答:(一)必备条件:

(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要求具区域性的倾斜;储集层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

(2)存在联通的圈闭,且溢出点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带,有足够的数量的油气补给。

(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净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

(二)聚集特征

特征: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三)意义

油气差异聚集的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规律,可以预测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

特征,在坳陷中主要分布油藏,隆起的高点为气藏,斜坡部位为油气藏。指明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们选择勘探对象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减少盲目性。(二、三参照长江大学考试题答题要点)

3.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答:①丰富的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要具有足够大的成烃拗陷,生油岩的面积要大,厚度要厚;生油岩的质量要好,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要达到成熟。

②要有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好,孔隙结构

好;要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式,最佳的生油岩厚度,最佳的砂泥岩百分比。(3分)

③要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圈闭容积要大,形成时间要早,距油源近,闭合高度要高,盖层封

闭能力好。

④要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构造运动不要太强烈或地下水活动不活跃,保证圈闭容积不改变或

不破坏,圈闭中的油气不受氧化变质。(长江大学答题要点)

4.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答:(1)剥蚀和断裂作用(2)热蚀变作用(3)生物降解作用(4)氧化作用(5)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用(6)渗漏和扩散作用

5.油气藏中油气聚集原理

答: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一、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机理

1.渗滤作用:对于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圈闭,毛细管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

2.排替作用:Chapman(1982)认为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二、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原理

1.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静水条件下,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油气源充足,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油气在圈闭中依次排替作用的结果,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2.油气差异渗漏原理

如果在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岩性圈闭,油气在圈闭中依次渗滤作用的结果,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6、试比较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运移

(1)相态:石油为游离油相、气溶油相、水溶相;天然气为水溶气相、

游离气相、油溶气相、分子状态;(2)动力: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

力;烃源岩内部的异常压力;烃类的浓度梯度;(3)距离:(4)时期:

(二)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

(1)相态:石油主要为游离相态;天然气呈游离态、水溶相、分子状态

等;(2)动力:毛细管力阻力作用,浮力和重力,水动力;(3)方向与距

离: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距离既受油气运移的力的控制,又受盆地地质

条件特别是油气运移通道类型、特征和分布控制,在断层疏导体系常见垂

向运移,而在岩层或不整合疏导体系为侧向运移,在盆地内部,在浮力作用下运移方向一般从坳陷区指向隆起区;(4)时期: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常常是连续的过程。即是说,油气生排烃期与二次运移几乎同时发生,但是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气期之后或同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

7.简述前陆地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主要类型:背斜构造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和地层圈闭油气藏

分不规律:总体上看,前陆地盆地油气系统主要受圈闭展布的特点控制,在靠近冲断褶皱带的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形成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

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

覆油气藏以及与张姓或张扭性有关的断块油气藏。在平面上,前陆地

盆地内的油气田绕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

上。

8.何为油气系统?简述含油气系统思想在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田勘探中的意义

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有效烃源岩,与该烃源岩有关的

油气以及油气聚集成藏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天然系统。意义:(1)将油气勘探的重点从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转向油和气,并提供了进行油气勘探的研究和管理框架;(2)油气系统与原有的含油气大区、含油气

盆地、含油气区、油气聚集、油气藏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

作为区域勘探的研究评价单元十分合适;(3)油气系统可以提供油

气生成、运移到聚集的全面预测模型;(4)油气系统将基本地质要

素与成藏作用过程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可视化地表示动态演化历史成

为可能;(5)适用于旨在减小勘探风险的油气成藏综合分析研究;9.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机理

盖层就是位于储集层之上的能够封盖储集层是其中的俄油气免于向

上逸散的保护层,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集层的储集效率和保

存时间

(一)盖层的微观封闭机理

(1)物性封闭(2)超压封闭(3)烃浓度封闭

(二)宏观封闭

盖层的宏观封闭只要和盖层的厚度、岩性、分布范围和连续性的主要因素有关(1)岩性:最常见的盖层岩性主要有泥质岩类和膏盐岩

类。泥质岩类孔隙细小,膏盐岩类盖层基本不具孔隙,物性封闭能力

比泥岩更强(2)该层厚度:该层厚度对盖层的封闭性影响更大,(3)

分布范围和连续性:最有利的含油气区至少有一个分布范围大、连续

性好的区域性盖层(4)韧性:韧性岩石构成的盖层与脆性岩石相比

不易产生断裂和裂缝,在构成变形中,盖层的韧性堆油气封存尤为重

要。

10、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埋深:0-1000米;(2)温度:10-60度;

(3)演化阶段: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碳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

(4)作用因素:浅层以细菌生物化学作用为主,较深层以化学作用为主

(5)主要产物:生物成因气、干酪根、少量油

(6)烃类组成特征:烃类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很小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1)深度:1500~2500—3500米;(2)温度:50~60—150~180度

(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的前期,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

(4)作用因素:热力+催化作用;(5)主要产物:大量石油,原油伴生气,湿气,残余干酪根;(6)烃类组成特征:正烷烃碳原子数及分子量减少,中、低分子量的分子是正构烷烃中的主要组成组分,奇数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及芳香烃的碳原子数也递减,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1)深度:4000-6000米;(2)温度:180-250度;(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后期,碳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有机质成熟时期;(4)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阶段;(5)产物:残余干酪根及液态烃,热裂解产生凝析气、湿气及干酪根残渣;(6)烃类组成:液态烃急剧减少,低分子正烷烃剧增,主要为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

(四)深部高温生成气阶段

(1)深度:>6000米;(2)温度:>250度,高温高压;(3)作用阶段:变生作用阶段,半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4)作用因素:热变质;(5)主要产物:湿气、凝析气、干酪根残渣,深部高温高压下热变质成干气和石墨。

11·试论述异常地层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异常压力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关系密切。

?异常高压的产生机制归结为:①泥岩欠压实;②构造活动(断层、褶皱、侧滑或平移、来自断层下降盘的挤压、盐丘或泥岩底辟运动、地震);③生长断层;④压力传递;⑤水热增温;⑥有机质降解;⑦气体运移;⑧渗透作用;⑨密度差异(浮力作用)。这些成因可按性质分为物理的、化学的;或按作用过程分为有效应力成因的和流体扩张成因的。

?异常低压来源于:①永冻土退化;②气藏内气的快速泄露;③温度降低;

④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⑤由于剥蚀或冰盖消失导致上覆岩层的压力降

低,从而引起岩石体积的膨胀。

在油气生成方面,异常高压可降低烃源岩的成熟度,延缓烃源岩热演化的进程,当地层压力超过一定门限时,压力对成烃有明显的抑制甚至是阻止作用,表现为压力系数与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石油窗下限深度的正相关。

在油气运移和聚集方面,异常高压具有建设和破坏双重作用:发育异常高压的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尤其是作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有利于油气成藏;异常高压可以成为泥岩排水、排烃的动力,产生的裂缝既可作为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也可能导致油气盖层的破坏,促使油气重新分布,导致幕式成藏。

12.试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基本特点。

特征石油天然气

母质类型沉积有机质或干酪根,主要为Ⅰ型或Ⅱ型的干酪根原始沉积有机质

干酪根

液态石油和分散可溶有机质无机物

生成机理主要为干酪根热降解作用热降解作用热裂解作用生物化学作用无机化学反应

生成环境地层埋深超过1km;地层温度在65~180℃地表和近地表环境各种生油环境

储层环境

高温热变质环境深部地幔环境

成因类型干酪根热降解(成熟油) 有机成因

有机质生物降解

干酪根(含煤)热降解和热

裂解

石油热裂解

有机质低温降解(未熟油-低熟油) 无机成因

无机物热分解

深源

13.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构造变形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藏,称为构造油气藏。它可进一步分为:①背斜油气藏;②断层油气藏;③裂缝性背斜油气藏;④刺穿背斜油气藏等4种基本类型以及这些类型复合的多因素构造油气藏。

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

圈闭的形成条件较简单,主要是层状展布的储集层顶面拱起,上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而底面和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圈闭的面积可由通过溢出点的闭合的构造等高线加以圈定。

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点

背斜圈闭中聚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即成为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如下: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气居上,其下为油,水位于油下;气油、油水或气水界线与构造等高线相平行;烃柱高度应等于或小于闭合度。

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应呈层状展布,具有良好的孔隙、渗透性,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是不均一的,纵、横向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的。油层范围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油(气)水界面是统一的。

当一个背斜腹部存在多层储集层时,如果各油层之间并未完全分隔,而且相互连通,这种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是形成巨大油气藏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多层储集层是被非渗透层封隔时,每一个储层均可形成多个独立的单一圈闭和多个油气藏(总体上,该气藏类型可称为为复式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背斜油气藏的分类有多种,按背斜构造成因分为两大类:一次褶皱形成背斜和同生背斜。同生背斜按形成条件可进一步分为:①同沉积背斜;②差异压实背斜;③塑性流动形成的隐刺穿背斜;④与同生断层发育有关的逆牵引背斜等。同生背斜形成较早,对油气聚集,特别是早期聚集较为有利。

01.生油岩具有什么特点?

生油岩一般是粒细、色暗、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含原生分散状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

02.通过哪些方法划分干酪根的类型?比较不同类型干酪根的基本差异。

光学分类:藻质、无定形、草质、木质和煤质五种组分。

根据元素组成及演化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Ⅰ、Ⅱ、Ⅲ型。

(1)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和氧含量低,H/C原子比介于1.25-1.75,O/C原子比介于0.026-0.12。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它可以来自藻类堆积物,也可能是各种有机质被细菌强烈改造,留下原始物质的类脂化合物馏分和细菌的类脂化合物;生油潜能大,相当于浅层未成熟样品重量的80%。

(2)Ⅱ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但稍低于I型干酪根,H/C原子比0.65-1.25,O/C原子比0.04-0.13。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甚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生油潜能中等。

(3)I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和氧含量高,H/C原子比0.46-0.93,O/C原子比0.05-0.30,以含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被联接在多环网格结构上;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含可鉴别的植物碎屑甚多,可被河流带入海、湖成三角洲或大陆边缘。

03.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一般阶段及特点。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熟-低熟阶段)

深度范围是从沉积界面到数百乃至1500m深处;温度介于10-60℃,以细菌活动为主;与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基本相符,相当于碳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

沉积物埋藏深度超过1500-2500m,进入后生作用阶段前期;有机质经受的地温升至60-180℃,相当于长焰煤-焦煤阶段;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最活跃因素是热催化作用,温度因素是主要的。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阶段)

埋藏深度超过3500-4000m;地温达到180-250℃;后生作用阶段后期,相当于碳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有机质高成熟时期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程熟阶段)

深度超过6000-7000m,温度超过了250℃,沉积物已进入变生作用阶段,相当于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释出甲烷后进一步缩聚,H/C原子比降至0.45-0.3。

04.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的孔隙成因和主控因素比较。

碎屑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

(1)矿物成分对原生孔隙的影响

矿物成份主要以石英、长石、云母。矿物成份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两个方面:

矿物的润湿性:润湿性强,亲水的矿物,表面束缚薄膜较厚,缩小孔隙空间,渗透性变差。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抗风化能力弱,易风化成粘土矿物充填孔隙或表面形成风化层减小孔隙空间。因此,长石砂岩较石英砂岩物性差。

(2)岩石结构对原生孔隙的影响

包括粒度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

粒度和分选系数的影响

粒度:总孔隙度随粒径加大而减小。

分选:粒度中值一定时,分选差的岩石,小颗粒充填大孔隙,使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分选好的岩石,孔渗增高

(3)杂基含量对原生孔隙的影响

杂基:指颗粒直径小于0.0315mm的非化学沉淀颗粒。代表沉积环境能量

杂基含量高,一般代表分选差,平均粒径也较小,喉道小,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其孔隙、渗

透性也差。

碎屑岩储层原生孔隙度发育程度,归根结底是由其沉积环境所决定。

沉积环境的影响在于水动力条件、物源供给条件的影响,它们影响矿物成分、结构和杂基含量。

沉积环境不仅决定储层孔隙度的发育,而且决定储层的渗透率,储层厚度和储层的分布范围。

影响碳酸盐岩溶洞的因素:

溶孔和溶洞的发育程度,主要决定于岩石本身的溶解度和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1)碳酸盐岩的溶解度

?碳酸盐岩溶解度与其成分的Ca/Mg比值、其中所含粘土的数量、颗粒大小、白云岩

化程度、重结晶程度等因素有关。

?在地下水富含CO2的情况下,溶解度与Ca/Mg比值成正比关系,即石灰岩比白云岩

易溶。

?地下水中富含硫酸根离子时,白云石的溶解度会大于方解石。

?随着颗粒变小,溶解度降低。

(2)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地下水的溶解能力是由地下水的性质和运动状态决定的;随着CO2含量的增加,溶液的pH值降低,对碳酸盐岩的溶解能力大大增强;动水条件容易溶解;地下水的温度升高,容易溶解。溶蚀程度可能增加两倍。

(3)地貌、气候和构造的影响

溶蚀带在河谷和海、湖岸附近地区较为发育。温暖潮湿地区,溶蚀作用最为活跃。在不整合古风化壳地带易形成岩溶带。在断层发育地区,岩溶带常紧随断层分布。易产生构造裂缝的构造部位易形成岩溶带。

(4)渗流、潜流与岩溶带形成

05.简述影响物性封闭盖层封闭能力的主要因素。

Pc=2σcosθ/r

矿物组成、粒度、孔喉半径、孔隙度/渗透率、致密程度

06.简述生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组成特征。

(1)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特别是腐殖型和混合型有机质,这是细菌活动所需碳源的物质基础。

(2)严格的缺游离氧、缺硫酸盐环境,这是厌氧的甲烷菌群繁殖的必要条件。

(3)地温低于75℃时,甲烷菌才能大量繁殖;当温度超过75℃时,甲烷菌大量死亡,不利于甲烷气的生成。

(4)最适合甲烷菌繁殖的pH值为6.5-7.5。

生物化学气的组成主要是甲烷,可高达98%以上,重烃气(C2+)含量极低,一般<2%,干燥系数(C1/C2+)在数百以上,属于干气。有时可含有痕量的不饱和烃以及少量的CO2和N2。

生物化学气的甲烷以富集轻的碳同位素12C为特征。其甲烷的碳同位素含量δ13C1的范围从-55~-100‰ 多数在-60~-80‰。

07.比较不同成因天然气在甲烷同位素含量方面的差异

石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的共同特点是重烃气含量高,一般超过5%,有时可达20-50%,石油伴生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含量为-55~-45‰,凝析油伴生气的-50~40‰。过成熟的裂解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1~2%,甲烷碳同位素≥-35~-40‰。

无机成因气区。δ13C1由-7‰到-41‰,δ13Cco2由+27‰到-7‰(在0‰附近特别集中)。洋脊喷出气、温泉气、火山气和各种岩浆岩和宇宙物质包裹体中的气体均落于此区。

生物化学气区。δ13C1由-54‰到-92‰,δ13Cco2由-36‰到+1‰。

有机质热裂解气区。δ13C1由-40‰到-19‰,δ13Cco2由-30‰到-16‰。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泥炭、煤和石油热裂解气均落于此区。

08.简述泥岩异常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1、不均衡压实作用

2、生烃作用

3、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4、流体热增压作用

5、构造挤压作用

09.简述烃源岩不同演化阶段排烃的主要特点。(同03)

10.简述影响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因素。

通道类型和分布、储层岩性与相变、构造背景、动力大小和方向。

从盆地整体上看,油气运移的方向,总是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位于凹陷附近的凸起带及斜坡带,常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其中长期继承性的凸起带最为有利。11.简述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断层、同一条断层的不同部位(纵向、横向)和不同时期,其封闭性可能不同。

取决因素:断层活动性;断层两侧岩性对置关系;断移地层中泥岩厚度;断层面的胶结程度;断层产状、断距与埋深。

12.圈闭有效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同13)

13.如何理解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充足的油源条件、有利的运移条件、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生油条件是一个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系的发育程度及其有机物质的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生油气凹陷的面积大、持续沉降时间长、可以形成巨厚的多旋回性的生油层系及多生油期。

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

油气分布往往围绕生烃中心分布

中国中、新生代四十多个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这样的克拉通盆地,还是中国东部的小断块盆地,油气的分布都明显受生油中心的控制,这

实际上已经成为陆相油气形成分布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有利的运移条件

1、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意指生油层中生成的丰富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这是形成大油气藏的必备条件。

1)生、储、盖组合类型

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为一个生储盖组合。将生储盖组合划分为四种类型:正常式生储盖组合、侧变式生储盖组合、顶生式生储盖组合、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

2)生储盖组合评价: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有利的组合:生油层与储集层为互层状的组合型式、生油层中存在砂岩透镜体、生油层和储集层为指状交叉的组合型式。

砂岩体与其周围生油气层的接触面积是控制石油储量的最重要因素。对石油聚集最有利的砂岩厚度百分比介于20%-60%,中值为30%-40%。

单纯块状砂岩发育或单纯块状页岩发育的地区,对石油聚集都不利。只有在砂岩厚度百分率介于20~60%,即砂岩储集层单层厚约10~15m、页岩生油层单层厚约30~40m,二者呈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页岩接触面积最大,最有利于石油聚集。

2、有利的输导条件:从源岩到圈闭存在有效的运移通道。

通道类型:连续分布的储层、断层、不整合面。

确保烃源岩已形成的油气能够有效运移到储层中。

确保储层中的油气能运移到圈闭中。

三、有效的圈闭

圈闭的有效性就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1.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运移时间的关系

2.圈闭位置与油源区的相应关系

3.圈闭要素(盖层和遮挡层)的有效性

4.水动力的影响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高质量的盖层条件

14.背斜油气藏有哪些成因类型?其特点如何?

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差异升降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油气藏

指在由侧压应力挤压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两翼地层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

–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由于地层变形比较剧烈,与背斜圈闭形成的同时,经常伴生有断裂。

–常见于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等构造单位内,常成排成带出现。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

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较大(与褶皱区比较)。

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成组成带出现,组成长垣或大隆起。特别是坳陷中心早期的潜伏隆起带。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塑性层蠕动抬升,使上覆地层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背斜的轴部往往发育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杂化。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也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基底突起可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

?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常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则较厚。

?披背斜覆顶平翼稍陡,幅度下大上小。

?披覆背斜常反映下伏潜山的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潜山高度小,并向上递减,倾角也是向上减小。

?常为断层所复杂化。

(5)滚动背斜油气藏

?是沉积过程中同生断层作用的结果。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而形成。

?同生断层及滚动背斜的形成与三角洲的成长发育有关,而与任何造山运动无关。

?特点:向深部,背斜高点逐渐偏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层面平行。构造幅度中部较大,深浅层较小。位于向坳陷倾斜的同生断层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近断层一翼稍陡,远断层一翼平缓。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15.分析三角洲沉积发育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

试从源岩条件、储盖层发育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答:油气富集的最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以及必要的保存条件等四个方面。

源岩条件:三角洲相发育部位有大量的陆源有机质搬运而来,加上三角洲区原地繁殖的生物,致使三角洲沉积相中有大量的有机质沉淀,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在一定的物化条件下,有机质大量转化为轻类物质,从而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方面:三角洲相是最有利的生油岩相之一,前三角洲带属于长期快速沉降地区,以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页岩沉积为主,由河流搬运而来的细粒粘土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沉积而成,既含海相生物化石,也含陆源有机质,它们都迅速埋藏保存下来,这种快速沉积的前三角洲页岩具有隔绝导热能力,可以以造成异常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大范围有机质转化为烃类。三角洲前缘相砂体发育,砂质纯净,分选好,储集物性好,而泥岩层本身也是油气盖层,形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油气运移条件:三角洲前缘中往往是砂泥互层,从富含有机质泥岩生成出来的油气,由于砂泥层相互接触面积大,能够较容易和较完全的运移到砂岩储集层中,从而为油气的运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效的圈闭方面:由于三角洲相存在于沉降盆地中,同时产生构造相关的圈闭或岩性圈闭,产生的圈闭往往就在三角洲相内部,而且圈闭的形成时间往往早于或同于油气的运移时间,并且圈闭离油源区较近,从而圈闭中往往能聚集油气。

在三角洲地区发育生长断层及伴生的滚动背斜形成多种圈闭。

保存条件:三角洲相油气聚集后如果未受到后期的构造破坏作用或破坏较弱,则所形成的油气藏就能达到商业标准的油气藏。所以说三角洲相往往能够富集形成油气田。

16.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运移和在圈闭中的聚集和分布的影响特点。

储层非均质性对流体分布的影响:

储层孔隙大小分布和渗透率不均一,导致流体分布及流动特征不同。

?油气占据较大孔隙,水仍占据小孔隙;含油气的部分存在束缚水;

?剖面上和平面上出现油气水穿插分布;

?油水分界面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含油、束缚水和自由水的过渡带。

17.岩性圈闭形成的基本条件?

?由于沉积环境不同,不同性质的物质同时沉积下来,遂在沉积物的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

–或为砂岩渐变为泥岩;

–或为泥岩渐变为砂岩;

–或为砂岩的渗透性变化不均匀;

?在砂岩尖灭体的尖灭端部,和透镜体的两端,往往泥质含量增多,渗透性变差;而向砂岩体主体,泥质减少,渗透性变好,形成透镜体或岩性尖灭圈闭。

?与砂体成因和沉积相类型有关。

18.地层不整合圈闭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储集层上或下与不整合面接触。

(1)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主要是与潜伏剥蚀突起及潜伏剥蚀构造有关:

–(1) 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2)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2)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19.箕状断陷盆地油气藏分布的基本特点。

渤海湾盆地箕状断陷的特点:

不对称结构:分陡坡带、深陷带和缓坡带。

发育铲型正断层、滚动背斜、断块山(古潜山)。

不同带沉积相类型不同。

深陷带为沉积中心和生油中心。

断块油气藏发育。缓坡发育地层超覆和地层剥蚀不整合油气藏,深陷带发育岩性油气藏。20.前陆盆地油气藏分布的基本特点。

位于造山带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它包括从山前坳陷到克拉通边缘斜坡的过渡区。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山前坳陷-地台边缘坳陷、山前坳陷-地台斜坡等概念都属于前陆盆地范畴。

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与A型俯冲和B型俯冲作用有关。盆地的沉积空间主要由冲断负荷诱发的挠曲作用形成的。

盆地结构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在其演化过程中遭受变形作用强;盆地近克拉通一侧较宽缓,与地台层序逐渐合并。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1)褶皱-冲断带;2)深凹(坳)带和3)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背斜构造圈闭主要为一些逆冲断层相关的不对称褶皱,分布在靠近盆地逆掩冲断带一侧。断块圈闭分布普遍。

地层圈闭主要发育在靠近地台一侧,多期构造升降会形成多个不整合面。向克拉通台地方向形成地层超覆不整合。

在平面上,油气围绕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

断层封闭机理

?实质:断层面排替压力大、断层上盘对接岩性排替压力大。

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行使管理职能,调动和配置组织资源,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及过程。 企业流程再造:即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 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 知识管理:对组织的集体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并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和环节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或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将精细化的操作、控制、核算、分析、规划、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模式。 柔化管理:是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依据信息 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管理和运 营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从而创造优势的管理模式。 决策:是指组织为使未来行动目标优化或达到某种满意程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上佳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过程,即管理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在所指定的若干方案中选择的过程。 程序化决策:是对常规的、经常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也就是对例行问题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做的决策,也就是对例外问题进行的决策。 风险性决策:管理者在决策事件中面临者不可控因素,各种备选方案会出现多种不同结果,到底会出现哪种结果不能确定,但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 是预先知道的。无论选择哪个方案都存在风险,只能在计算各种方案不同的 自然状态(发难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损益值的情况下,比较各方案损益值后 在进行的决策。 计划: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工作内容及方式的预案,也就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组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有机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生活中,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的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的数量。直接管理的下属多,称为管理幅度大或跨度宽。实际反映管理者直接控制和协调业务活 动的多少。 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组织内部管理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的等级划分。实质反应组织内部纵向分工的关系,各个层次担负不同的管理职能。 事业部制:是一种具有分权性的组织形式,在公司总部下设一层独立经营的“事业部”,实行统一政策,事业部是独立经营的一种组织体制。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差异性B.层次性 c.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精编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0.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

A, 题型: 一、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二、 判断题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论述 / 案例分析 B,复习内容 一、选择 1. 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 )。 A 、战略管理; B 、现场管理; C 、组织协调; D 、开拓创新; E 、组织实施 2. 之于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 B 、科学; C 、知识; D 、能力; E 、以上都不是 3. 下面几项,能够被列入技术技能范畴的是( )。 A.生产技能 B.财务技能 C.营销技能 D.协调技能 E.激励技能 4. 下列属于在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发挥的主要作用的有( )。 A.协调作用 B.指挥作用 C.打击作用 D.激励作用 E.宽容作用 5.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将导致员工( )。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很不满 6. 决策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这一观点体现 装 订 线

了决策的()。 A. 可行性的原则 B. 系统性的原则 C.对比择优原则 D. 风险性 D、下属部门工作非管理特征明显; E、以上皆是 7.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 A.动机激励理论 B.组织与冲突理论 C.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D.领导方式的理论 8.培训和发展项目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是( )。 A、培训是否影响生产工期; B、培训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C、被培训者的工作绩效在培训后是否得到了提高; D、被培训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升; E、被培训者是否乐于参加培训 9.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 术技能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E.规划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组织变革举措。下列属于这些举措的 有()。 A.组织文化多样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组织运行柔性化 D.组织协作团队化 E.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11.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 提出的 论断是____ 。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是指住址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原理。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特点:一般性。历史性,多科性,实践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较换性,相互依存性。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极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哪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具体环境因素。简述外部环境的类型: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计划工作:是指指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许诺原理:是指任何可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1目标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合作去实现目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2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之前进行。3普遍性,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4经济性,也就是说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5W1H: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索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部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指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的考核依据。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3网络性4多样性5时间性6可考核性。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目标的SMART特点;目标要具体明确specific,目标可以测量或度量measurable,目标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目标管理的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进入下一轮循环。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这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判断和名词解释可以按照提纲复习。?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答: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只要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好的管理,企业管理是个很概括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能让企业,以正常的模式运行!实现企业利润,?如何运用人才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让公司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积极向上,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采纳一切对公司有利益的建议和批评,让公司在短期内成为规模。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实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科.说穿了,企业管理就是用一种合理的方法,使员工即听从你的,而又对你没有反感,这其中的方法就是艺术.企业管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几个分支。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企业管理是先有了理,再有管。理即制度,管即措施.要想管理好企业,应先制定出合理的制度,然后再制定出措施,如员工违反的哪一条制度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企业管理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同时使的顾客达到最高的满意度,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科学,严密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2。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企业宗旨的理解。P81-82?答,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并且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宗旨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应做出的贡献的陈述,有时也称为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不仅陈述了企业未来的任务,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 3.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P5,11?答:管理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如监工、领班、部门负责人、行政官员、副总裁等),他们动用人员和资源来完成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在领班一级还是在高层经理一级,当我们讨论管理者时,总是集中于探讨共同的管理职责——确保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以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实现正是通过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资源的使用,以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所说的,当一位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工作会比管理者的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更为重要的了.正是管理者决定我们的社会机构能否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或者他们是否浪费我们的才能和资源." 管理者必须准备承担的角色包括3个类型。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与工作单位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交往。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传播、接收和分析信息.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或者把握机遇。?4。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P112-113?每一种正式结构的背后都存在一种非正式结构。这是一种“影子"组织,由组织成员之间非正式的但往往是很重要的相互关系组成。 由于组织的复杂本质和对绩效要求的持续变化,非正式组织在完成必要工作方面很有帮助。通过非正式结构自然而然地自发联系,人们得以进入情感支持和产生友谊的人际关系网,以满足重要的社会需要。他们也从与其他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的人的接触中获益。通过人们在工作日和各种非结构环境中的非正式接触,就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和知识共享。?当然,非正式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它们可能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传递不确切的信息,产生对变革的抵制,甚至转移重要目标的工作努力.那些感觉被排除在非正式群体之外的人会滋生不满情绪。?5.简述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特征。P120-123?答:现代的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扁平组织结构?1。扁平结构的主要优点.?(1)节省管理费用开支.(2)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3)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4)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5)纵向沟通联系渠道缩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减少信息失真.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1.管理:(management) 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 地完成工作。 Management involves coordinating and overseeing the work activities of others so that their activities are completed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2.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以社会组织和组织领导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学。(维基百科) Management is a social science whose objective is to stud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3.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种。 It includes Planning,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4.计划(Planning) 设定目标,确定战略,并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项活动。 Defining goals, establishing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plans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5.组织(Organizing) 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Determining what needs to be done, how it will be done and who is to do it. 6.领导(Leading) 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Motivating, leading and any other action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