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

-第 1 页 共 6 页-

最权威的师资阵容 最及时的在线答疑

全程视频授课,反复观看 不限次数

自考365网校数百门课程全面招生! 基础班+串讲班 祝您成功每一天!

郭建华 韩旺辰 郝玉柱 张旭娟 孙茂竹 白薇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是( )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D.点与面的关系

2.按照新闻写作要求,新闻的第一生命是( )

A.时效

B.新鲜

C.准确

D.真实

3.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是( ) A.进行社会活动 B.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C.搜集新闻素材

D.采访报道新闻

4.“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讲出这句至理名言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刘少奇

5.在新闻单位,有些记者是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他们在平时没有固定的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主要担负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访报道任务。这些记者被称为( ) A.专业记者

B.机动记者

C.特派记者

D.特约记者

6.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情况,那就应当( ) A.能够采访到什么 算什么

B.仍然按原定的计划行事

C.尊重事实,及时调整原定的计划

D.只是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 7.新闻的选择,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 )

A.新闻审美标准

B.新闻评优标准

C.新闻政策标准

D.新闻管理标准

8.一名合格的记者,为了建立自己的“新闻信息网”,应该结交方方面面的朋友,把新闻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使自己成为真正的( ) A.社会活动组织者 B.信息社会的使者

C.消息灵通人士

D.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 9.记者采访中问“请问您多大年纪了?”这是( )

A.诱导式提问

B.开放式提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

-第 2 页 共 6 页-

C.闭合式提问

D.迂回式提问

10.斯诺前夫人韦尔斯在采访毛泽东前,把一张斯诺当年拍摄的毛泽东的照片交给了他,使 毛泽东产生了丰富有趣的联想,谈话气氛也活跃起来了。这在采访中属于( ) A.合作

B.融洽

C.激发

D.接近

11.下列采访活动中经常运用事后观察的是( ) A.采访重大庆典

B.采访重要会议

C.采访运动会开幕式

D.采访交通事故

12.记者在采访中收集和查阅的可能对报道新闻有用的种种材料,叫做( )

A.新闻题材

B.新闻素材

C.新闻背景

D.新闻依据

13.新闻报道过程中思考主题的较好时机是( )

A.采访前

B.采访中

C.采访后

D.采访中、后

14.在采访艺术中,“吃透两头”的“上头”指的是( ) A.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 B.国内大局 C.当前工作的全貌和发展趋势

D.国际形势

15.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被编辑部临时派到西藏去采访,这种采访叫( )

A.隐性采访

B.蹲点采访

C.巡回采访

D.易地采访

16.新闻语言特色中“确切”方面的要求,通常表现为( ) A.模糊语言多于精确语言 B.精确语言多于模糊语言 C.可以多半使用模糊语言

D.不可以用模糊语言

17.新闻文采总的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具体表现为:叙事突出动感,描绘富有美

感,以及( ) A.修辞强调实感 B.议论强调实感 C.叙述强调美感

D.修辞强调美感 18.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 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新闻体裁,称为( ) A.调查报告 B.调查报道 C.经验性消息 D.新闻札记 19.新闻写作中,将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称为( ) A.新闻线索 B.事实依据 C.采访线索

D.新闻由头

20.新闻体裁中的通讯从何脱胎而来( )

A.古典文学

B.古代应用文

C.古代小说

D.古代记叙性散文

21.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和内容,称为( )

A.主体新闻

B.主体信息

C.主体报道

D.主体消息

22.消息中,有关专有名词、术语的解释,有关知识的介绍,以及引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材 料、民谣、谚语等背景材料,称为( ) A.历史背景

B.文学背景

C.知识背景

D.文化背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

-第 3 页 共 6 页-

23.一般采用鸟瞰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或事件,同时其报道面较宽,这种通讯 的表现形式称为( ) A.白描

B.巡礼

C.素描

D.速写

24.风貌通讯的写作特点与要求有:着力反映变化;富于知识和情趣;借景抒情,写出感受;以及( ) A.富于浪漫情趣 B.描述事物特征 C.场面恢宏

D.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

25.报纸刊登的采访手记、采访杂感、采访笔记、采访日记、采访随感、采访见闻等,属于

( )

A.记者随想

B.采访杂记

C.采访札记

D.记者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采访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也就是( ) A.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B.讲究唯物辩证法 C.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D.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E.要有审美观念

27.记者的新闻敏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获取新闻线索 B.挖掘新闻素材

C.选择报道角度

D.善于沙里淘金

E.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28.新闻采访写作的过程是( ) A.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

B.认识新闻事实的过程

C.按照一定方式构思的过程

D.选择事实材料的过程

E.表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材料的过程

29.新闻写作中交代新闻要素的必要性是( ) A.新闻写作的一个要求 B.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 C.新闻写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D.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

E.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30.采访中对新闻写作方面思考的内容有( ) A.新闻体裁 B.新闻主题 C.报道角度

D.写作技巧

E.写作采用的表现形式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第一手材料 32.隐性采访 33.新闻主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

-第 4 页 共 6 页-

34.通讯纵横式结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5.在采访过程中新闻线索有什么作用? 36.新闻采访中有哪些观察的方法与技巧? 37.简述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0分,第39小题8分,共18分) 38.编辑部接到一个读者电话,得知本地一商厦发生一起大火,损失惨重,报社决定派你前 去采访。请你设计一个采访方案。

39.下述消息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该结构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华社讯 大象是当今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但一些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这个宠 然大物的祖先其实生活在水中,象鼻起初是它在水下生活时的呼吸器官。

德国《地理》杂志今年七月号刊登的一篇文章说,上述结论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运动学家安·吉施和她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对大象胚胎的早期形态进行研究后得出的。 报道说,吉施同她的研究小组对一些只有0.04至18.5克重的大象早期胚胎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象胚胎的肾脏具有典型的水生动物特点;此外象鼻在胚胎早期就已经发育得相当好。他们据此认为,大象祖先的生活环境是在水下,大象是将其长长的鼻管伸出水面进行呼吸的。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从水下走上陆地。它现在灵活自如的象鼻是其祖先的长长鼻管在陆地生活中进化后的残留形态。

科学家们指出,大象从水中进化来的另一个证据是大象的喜水特性。比如亚洲象可以连续几个钟头泡在水中,并利用其宽大的四肢轻松地在水中游泳。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20分)

40.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写作一篇新华社电讯稿。字数650—700字。

雅典奥运会女子十米气步枪决赛是8月14日北京时间16时整开始的。

预赛结束后,我国选手杜丽和赵颖慧都只打出了398环,名列第二和第四,落后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1环。另一位俄罗斯选手戈德宾娜也打出了397环,捷克选手也打了398环,激烈的较量由此拉开帷幕。

前五发子弹,杜丽打出了51.5环,总比分仅落后排名第一的加尔金娜0.1环,场上的气氛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但是在随后的两枪中,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连续打出10.8环,杜丽只分别打出了10.1和10.2环,差距拉大到了1.4环。杜丽毫不慌张,稳扎稳打,一路追赶,不言放弃。凭借第九枪10.8环的成绩将差距缩小为0.4环,一切就看最后一枪了。 最后一枪击发了,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出人意料地仅仅打出了9.7环,这是加尔金娜第一次打出10环以下的成绩,而这时杜丽还没有击发,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杜丽的击发。杜丽在关键时刻打了一个10.6环,超出加尔金娜0.5环,最终逆转夺冠,为中国队射下首枚金牌。

在刚刚结束的女子十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杜丽以总成绩502.0环夺得金牌,取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 学院国际大厦18层 电话:(010)82335555

-第 5 页 共 6 页-

开门红。这是中国奥运健儿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第一枚金牌。杜丽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501.5环获得银牌,捷克选手获季军,另一名中国选手赵颖慧获得第四名。

当电视直播中杜丽在决赛的最后一枪打出10.6环,反超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0.5环成为冠军的时刻,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城的杜丽家中沸腾了,所有在场的人都尽情地鼓掌欢呼,杜丽的父母更是喜极而泣,任泪水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流淌。

杜丽今年22岁,小名芳芳。杜丽的父亲杜兆祥原是县公安局的侦察员、二级警督,母亲齐元珍是位工人,二老现都退休在家。杜爸爸告诉记者,他们家不是运动世家,杜丽是家里出的第一个运动员。1994年底,县业余体校到历山中学选苗,正在上初一的杜丽被选中了,接着就是每天放学后进行1小时的训练,星期于再练6个小时。1996年,杜丽被选到淄博市竞技体校,开始了专业训练,1998年到山东省队,2001年进入国家队。

杜妈妈在旁边说,芳芳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说话,但她从小就很倔强,挺自信,认定的事非干成不可。她10岁的时候,让妈妈给她买针线学刺绣。开始妈妈不同意怕影响学习,但同意后杜丽很认真地学,还获得了学校刺绣比赛的奖状。“练射击也是,我和她爸开始不同意,怕耽误学习考不上大学,但芳芳说自己很喜欢射击。”杜妈妈说,“之后不管苦还是累,还是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她都没放弃过。”

从决赛开始时的落后,到最后一枪反超,第一次参加奥运大赛的杜丽终于胜利了。杜妈妈哭着说:“没想到俺闺女能得冠军,她太不容易了。”老父亲也流着泪:“我太激动了,祝贺杜丽取得好成绩,希望她继续为祖国、为家乡争光。”

14日下午,在雅典奥运会赛场,杜丽顽强拚搏、后来居上,勇夺女子十米气步枪冠军。远隔万里之外,在杜丽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她的两位启蒙教练张玉梅和周士兵都激动万分。张玉梅告诉记者,她要大喊:“杜丽,你真棒!我们为你骄傲。”

1994年底,杜丽正在淄博市沂源县的历山中学上初一,县业余体校的周士兵教练选苗选中了她。周教练回忆说,当时的小杜丽很瘦弱,但她身体和手的稳定性很出色,这非常符合射击运动的要求。之后的两年里,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寒冬酷暑,小杜丽都准时向周士兵报到,每天放学后跟着他练上1个小时,星期天再练6小时。

周士兵说:“杜丽性格很要强,不服输,尤其她的心理素质很好。像今天的气步枪比赛,决赛开始时她落后俄罗斯的加尔金娜1环,第一枪她又只打了9.4环,加起来落后了人家近2环。可之后,杜丽不慌不忙一枪一枪地追,最后硬是反超了对手0.5环,显示出了超强的心理素质。”

1996年暑假,包括杜丽在内的淄博市5区3县的孩子照例到市竞技体校搞每年一次的集训。“相当普通”的杜丽却被市体校的张玉梅教练相中,张教练说:“杜丽虽然身体条件相当普通,但她悟性很高,一般情况下教练教一遍她就学会。”

当时射击队的训练条件不是很好,酷暑天没有空调,又不能开风扇,步枪队员又都穿着厚厚的服装。每次训练完,他们的背上起满了痱子,花露水一用就是大半瓶。“但我从没听杜丽叫过苦。”张玉梅教练有些哽咽地说:“杜丽真不容易啊!她不懈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奥运

会金牌最好的回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18层电话:(010)82335555 -第 6 页共6 页-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矛盾律要求:在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假的,而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15、排中律要求: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真的,即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种可 能性。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现在: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 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最新1月全国自考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新闻采写的记者是( ) A.机动记者 B.特派记者 C.地方记者 D.特约记者 2.下列属于新闻线索特点的是( ) A.信息完整 B.比较复杂 C.有稳定性 D.有待证实 3.记者采访的第一步是( ) A.设计提问的问题 B.接近采访对象 C.联系采访人 D.拟好采访提纲 4.访问中最重要的是( ) A.少讲多听 B.见机行事 C.善于提问 D.启发诱导 5.目击式新闻多来自于记者的( ) A.事前观察 B.同步观察 C.事后观察 D.现场观察 6.下列与新闻专业术语“采访”含义相近的是( ) A.采风 B.考绩 C.游记 D.探访 7.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从事新闻工作的报业人员是( ) A.梁发 B.黄远生 C.邵飘萍 D.王韬 8.收集和储存记者自己采访地区或报道分工范围内的信息属于( ) A.情况积累 B.信息源积累 1

C.思想积累 D.知识性资料积累 9.两位记者在两年中沿着中国大陆周边采访一圈,这种采访方式属于( ) A.易地采访 B.巡回采访 C.交叉采访 D.实地采访 10.采访艺术中“上下结合”包含的意思是( ) A.个别和一般 B.局部和整体 C.领导和群众 D.个体和整体 11.有关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被掴一掌的报道,其新闻选择的标准是( ) A.新鲜性 B.接近性 C.重要性 D.显著性 12.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记者向外国友人提的“您对北京印象如何”问题,其提问方式属于( ) A.闭合式提问 B.激发式提问 C.开放式提问 D.诱导式提问 13.采访的结合艺术有多种,“解剖麻雀”的方法属于( ) A.上下结合 B.点面结合 C.纵横结合 D.正反结合 14.一般来说,新闻主题来源于( ) A.实际工作 B.具体生活 C.主观感受 D.客观事实 15.新闻选材要“以一当十”的意思是( ) A.新闻材料要少而精,以少胜多 B.新闻材料越多越好 C.新闻例子越多越好 D.新闻材料越少越好 16.“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是下面哪一种新闻写作的开头方法?( ) A.开篇点题法 B.形象导入法 C.先声夺人法 D.清音有余法 17.采用鸟瞰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以表达记者所见所闻和感受为主的通讯称为( ) A.速写 B.访问记 C.巡礼 D.侧记 2

自学考试真题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

2011年自学考试真题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敏感本质上属于一种( ) A.采访能力 B.推理能力 C.鉴别能力 D.顿悟性思维活动 2.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是( ) A.报道思想 B.采访计划 C.新闻敏感 D.新闻线索 3.采访计划是指( ) A.采访的平时准备 B.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 C.背景材料的收集 D.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4.记者招待会又称( ) A.新闻发布会 B.座谈会 C.调查会 D.讨论会 5.深入采访中要学会抓问题,所抓的倾向性问题是指( ) A.被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掩盖着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B.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C.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D.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6.根据采访深入和情况变化,采访中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材料属于新闻

采访特点的( ) A.专业性 B.突击性 C.灵活性 D.广泛性 7.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中,有时候会出现“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这要求在采访中( ) A.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B.讲究唯物辩证法 C.有历史发展观 D.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8.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属于记者的( ) A.业务素质 B.心理素质 C.政治素质 D.身体素质 9.访问的心理过程的一般顺序是( ) A.融洽、沟通、接近、激发 B.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C.激发、接近、沟通、融洽 D.沟通、激发、接近、融洽 10.记者通过询问采访对象的家乡,谈起了双方共同的经历,从而打开话匣。这种情况属于( ) A.第一印象效应 B.异己人效应 C.自己人效应 D.晕轮效应 11.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各家媒体纷纷派记者前往,发回现场采写的报道,这主要体现了媒体的( ) A.冒险意识 B.竞争意识 C.好奇的心理 D.坚强的意志 12.中宣部组织对某省某市乡村小学教师郑琦老师感人事迹的报道,这主要反映了新闻宣传价值中的( ) A.一致性要素 B.时宜性要素

自考普通逻辑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普通逻辑试卷 (课程代码00024)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所有S不是P”和“有些S是这两个判断形式,它们 A.主、谓项都相同,但逻辑常项都不同B.主项相同,谓项不同,逻辑常项都相同 C.主、谓项都不同,但逻辑常项都相同D.主项相同,谓项不同,逻辑常项都不同 2.“北京市”和“北京市海淀区”,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是 A.真包含关系 B. 交叉关系C.全同关系D.全异关系 3.要使得SEP、SOP都为真,但SIP为假,则概念S与概念P外延的关系为 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真包含予关系D.真包含关系 4.下列判断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 A.所有S都是P B.所有S都不是P C.有的S是P D.有的S不是P 5.运用对当关系推理,可以推出并非SOP的是 A.SAP B.SIP C.并非SAP D.并非SIP 6.只有通过身份认证的人才允许上公司内网,如果没有良好的业绩就不可能通过身份认证,张辉有良好的业绩,而王纬没有良好的业绩。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一项一定为真? A.允许张辉上公司内网 B.不允许王纬上公司内网 C. 张辉通过身份认证D.有良好的业绩,就允许上公司内网 7.“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大项不当周延B.小项不当周延 C.中项两次不周延D.两否定推结论 8.“张涛既是民主党派人士,又是中共党员”与“如果张涛是民主党派人士,那么他就不是中共党员”这两个判断 A.不可同真但可同假B.不可同假但可同真 C.可同真也可同假D.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自考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第一章引论 1、逻辑学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学问,是研究如何区分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 2、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一个完整的判断是由若干概念构成的,其中包括判断的主项、谓项和联项。 3、思维通常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推理通常是通过若干语句来表达的,判断一般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而概念是通 过语词来表达,论证则通过句群来表达。 4、逻辑学主要研究推理的有效性问题。所谓推理的有效性,指的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 5、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个,即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第二章概念 5、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珠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 . 素 6、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 7、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或者类)。 8、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将概念分为空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9、空概念:外延为空集的概念称为空概念。 10、单独概念:外延只有一个对象的概念称为单独概念。表达单独概念的语词有二种:一种是专有名词,如拿破仑、长江;一种是摹状词。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11、普遍概念:外延包括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称为普遍概念。 12、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可以将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13、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所反映的集合体,指的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如西沙群岛、森林,集合体与组成该集合体的个体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所具有的性质未必为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 14、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不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非集合概念。“类”概念是非集合概念中的普遍概念,因此这些“类”概念所反映的属性必定为属于这个“类”的一个个体所具有。 15、判断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要看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基概念所反映的属性是否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如果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属性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则是非集合概念。如未必为每一个个体所具有,则是集合概念。如果不能准确区分,则犯“集合体误用”的逻辑错误。 16、依据概念所反映的是个体、性质还是关系可以将概念分为个体概念(对象是一个个体。如仙后座)、性质 概念(反映的是个体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等,如红、绿、落)、关系概念(反映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如重于、在。。之间、喜爱、尊敬)。 17、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将概念分为正概念(具有某种属性)和负概念(不具有某种属性,一般都带有否定词,如不、非、无等)。负概念总是相对于特定范围而言的。 18、对于A、B二个概念,其外延之间可能存在五种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 全异关系。欧拉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 A.徐宝璜 B.邵飘萍 C.戈公振 D.黄远生 2.新闻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 ) A.交流经验 B.传播信息 C.公共服务 D.文化娱乐 3.在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的,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材料是( ) A.骨干材料 B.概括性材料 C.间接材料 D.第一手材料 4.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通常表现于:社会活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 功底和口才,以及( ) A.语言表述能力 B.职业的敏感性 C.人际交往能力 D.多谋善断能力 5.在采访中,记者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应当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多层次多方 面的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有( ) A.关心该事件的人 B.事件当事人的亲属 C.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D.同一类型中的典型人物 6.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发现自己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实际,那就应当( ) A.按原定的计划行事,边走边看 B.放弃原计划,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 C.放弃原计划,采访到什么算什么 D.尊重事实,及时调整原定的计划 7.新闻记者积累资料,应当注意的是,一要坚持不懈,二要经常整理,三要( ) A.准确全面 B.积极主动 C.熟悉消化 D.兼顾文史哲 8.新闻选择的最佳标准,应当是( ) A.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B.新闻的倾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C.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 D.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

2020年1月全国自考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事实变成新闻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新闻业务而言,最基本的环节是() A.采访与写作 B.采访与报道 C.采访与录制 D.采访与传播 2.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新闻采访的() A.持续性 B.连贯性 C.持久性 D.变化性 3.记者听目击者介绍的材料是() A.第一手材料 B.第二手材料 C.第三手材料 D.第四手材料 4.记者越深入第一线,越能采集到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这里的第一线指的是() A.领导的活动 B.各级会议 C.突发事件现场 D.群众实践 5.“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记者说这番话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6.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选取新闻事实的标准,除了看其新闻价值还要看其() A.认识价值 B.思想价值 C.宣传价值 D.理论价值 7.选择采访对象首先要选择最熟悉和了解情况的人,即新闻事件的() A.当事人 B.参与人 C.知情人 D.旁观人 1

8.记者不约而同地到达某地向同一位采访对象发问,这种采访属于() A.集体访问 B.多个访问 C.个别访问 D.目标访问 9.对某一有争议的人物进行的访问属于() A.人物访问 B.问题访问 C.争论访问 D.综合访问 10.采访结束记者离开访问对象后补记、追记谈话的内容称作() A.及时笔录 B.补充笔录 C.现场笔录 D.过后笔录 11.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同时它要求调动口、耳、鼻、舌、身等各种器官。观察的这一特点反映了它的() A.综合性 B.全面性 C.直接性 D.敏感性 12.记者对某铁路干线通车进行沿线采访,称作() A.交叉采访 B.巡回采访 C.易地采访 D.蹲点采访 13.采访对象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会产生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叫做() A.初始心理反应 B.原始心理反应 C.条件反射 D.下意识 14.报告文学() A.只有新闻性 B.只有思想性 C.只有文学性 D.兼容新闻性与文学性 15.新闻叙事要突出() A.静态 B.动感 C.抒情 D.议论 16.新闻写作的谴词造句中() A.形容词多于动词 B.中性词少于褒贬词 C.感叹句多于陈述句 D.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17.动态消息的特点是() A.多事一报 B.一事一报 2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上篇)071

-----上 编 新闻采访----- 第 七 章 采访的艺术与深化 第一节 结合艺术的运用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善于把上下、点面、纵横、正反等各个方面信息相结合起来考察,这是记者深入采访的常用艺术。 一、上下结合 上下结合,就是将上级的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上下结合又可分为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与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一)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有两种情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二)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就是新闻界经常讲的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掌握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民间信息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记者要吃透“上头”,就必须经常关心时势、大局和社会动向,根据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及时了解领会有关政策精神,掌握每个时期实际工作的全貌和发展趋势。这就要求记者: 1.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政策,认真听取政策文件的传达和参加可以参加的各种会议, 2.经常阅读与研究重要报刊,从中加深领会政策精神与报道意图,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采访任务与努力方向。 3.多向领导机关请教,多向实际工作部门了解情况,及时抓住实际工作的新动向、新经验。 4.用政策观点衡量客观事物,用政策眼光来分析各方面情况。注意发现实际工作中带有方向性或倾向性的问题。 记者要吃透“下头”,就必须及时掌握能够充分反映新形势、新动向的典型材料和事例。也就是下面的新成就、新问题、新思想、新人新事等等。 二、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 “点”和“面”这两个概念是新闻写作采访实践中习惯用语,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是由点到面、“解剖麻雀”的方法。 另一种是点面结合法,即“面上找题目、点里做文章”。 三、纵横结合 纵横结合是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情况综合,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时空观,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采访的一种艺术,一种思路,一种取向。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游记联系的了解。 四、正反结合 文章的正反结合有哪两种形式: 1.正反两面都要顾虑到,既提正面又提反面,从两个方面共同体现一个重大主题。 2.突出正面的,反面的一些例子作为一种暗箱处理。 第二节 多方面的开掘 一、找特点 在采访中,记者不只是泛泛了解情况,而是深入寻找事物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新闻采访艺术。所谓的找特点,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和细节,从而开掘新的报道主题。 怎么样找特点? 1.认清形势找特点。 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全局的认识。 2.通过比较来找特点。

普通逻辑自考复习重点

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 定任何一个思想为 真,都必须拿出充分 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 的具体容来研究思 维的逻辑形式及其 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 现在:它本身不能给 人们直接提供各种 具体的科学知识,但 是它能够为人们进 行正确思维,获取新 知识,表述论证思想, 提供必要的逻辑手 段和方法。 19、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 1、有助于人们正确 认识事物,获取新知 识,2、有助于人们 准确地表达思想,严 格论证思想,3、有 助于人们识别、驳斥 谬误与诡辩,4、有 助于人们学习和掌 握其他各门科学知 识,5、有助于提高 人们的办事效率。 20、逻辑学有两千多年历 史,发源地为古代中 国、印度、希腊。古 希腊是逻辑学的主 要诞生地。17世纪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 斯.培根提出科学归 纳法,奠定了归纳逻 辑的基础,提出三表 法(存在和具有表、 差异表、程度表), 培根后,英国哲学家 约翰.穆勒继承并 发展了培根的归纳 逻辑,形成五种归纳 法(契合法、差异法、 契合差异并用法、共 变法、剩余法)史称 穆勒五法。17世纪 末,德国哲学家莱布 尼兹提出用数学方 法处理演绎逻辑、把 推理变成逻辑演算 的光辉思想,成为数 学逻辑(即现代形式 逻辑)的奠定人。 第二章:概念 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 属性或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 2、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对 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 过程,一般是通过比 较、分析、综合、抽 象、概括等逻辑方法 完成的,最重要的是 抽象。 3、概念的作用:是思维 的起点,是人们进行 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 素,是思维形式的最 基本单位,由概念组 成判断,由判断组成 推理,没有概念,就 无法进行思维活动。 借助概念,人们可以 从本质上把同类对象 联系起来,把不同类 对象区分开来。 4、概念作为思维的最基 本单位,它的语言表 达形式是语词,语词 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概念是语词的意思容。 5、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 概念是思维形式,语 词是语言形式,概念 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语词并不是事物的 反映形式,只用来表 达概念,2、任何概念 都必须借助于语词来 表达,但不是所有语 词都能表达概念,3、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 的语词来表达,4、同 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 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 念。 6、任何反映对象及其特 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 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 征:涵和外延。 7、概念的涵:是反映在 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 属性或本质属性,通 常也叫概念的含义。 8、概念的外延:指具有 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 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 对象。 9、概念涵外延的灵活性 指在不同的条件下, 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 和人们认识的深化, 概念的含义和适用对 象是可以变化的。 10、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 与灵活性的统一。 12、单独概念:是反映独 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 13、普遍概念:是反映一 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14、集合概念:反映集合 体的概念。 15、非集合概念:反映非 集合体的概念。 16、正概念:反映对象具 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17、负概念:反映对象不 具有某中属性的概念。 19、概念的涵和外延的反 变关系:外延越大、 涵越小,外延越小、 涵越多,涵越少、外 延越大,涵越多、外 延越小。这种反变关

00654新闻采访写作200610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961年5月,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说:报纸工作人员是什么人?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新闻记者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并采访到新闻,关键就在于记者有没有( ) A.理论水平 B.社会责任心 C.新闻敏感 D.新闻功底 3.《中国之西北角》的作者是(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瞿秋白 D.范长江 4.记者在采访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注意划清的界限,除了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外,还有( ) A.报道计划与客观实际 B.事物的第一性与认识的第二性 C.实际情况与新闻报道 D.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5.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线索,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 ) A.惟一途径 B.最佳方式 C.根本途径 D.惟一方式 6.记者采访中的工作路线是( ) A.依靠组织,深入实际 B.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C.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D.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7.采访中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就应当( ) A.善于开动脑筋 B.多跑领导机关 C.了解社会情况 D.吃透“上下两头” 8.总的来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 ) A.基本一致的 B.既一致又不一致的 C.存在一定矛盾的 D.相辅相成的 9.采访的平时准备,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政策,了解全局情况,广泛积累资料,以及( ) A.坚持深入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多方增长知识 D.多方结交朋友

自学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自学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二) 31.评论式导语写的好坏,是与记者的目光是不尖锐,分析问题是否深入,见解是否深刻中肯息息相关的。 32.评论式导语缺点 ①可能使新闻拉长 ②稍不注意,容易掩饰报道中事实的不足 ③过分着眼于抓结论 33.提问式导语 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然后用事实加以回答,这实际上是设问手法,在叙述性写导语作中的运用。 34.设问是为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用提问或反问方式把确定的思想表达出来一种积极修辞手法。 35.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问 ①抓住读者关心或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提问 ②抓住读者未知而欲的新鲜事来设问 ③提问时可从读者已知的引出未知的,从读者熟悉的事物引出他陌生的新闻事物来,这更会激起他了解新闻的兴趣。 36.提问式导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的问题别太多 ②回答问题时别拖泥带水,经干脆利索为好 ③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内容不空洞,应具体 ④别不问场合的应用 37.对比方式导语具有什么效果 ①使事实的变动显得更加鲜明 ②显示新闻事实的意义 ③突出矛盾,产生悬念 ④京戏平板为跌宕有势 38.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①党的文件 ②各种重要会议 ③报纸 ④读者采访,电,稿 ⑤记者招待会 ⑥自己细心观察 ⑦广播,电视,互联网 ⑧领导人讲话 ⑨专业消息来源 ⑩广交朋友,建立关系网 39.怎样培养新闻的敏感 ①新闻敏感来自熟悉,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两头,上头方针政策 ②来自熟悉掌握各方面情况 ③来自研究,分析,连贯对比的思索 ④来自于政治责任感,探索精神,勤奋精神 ⑤来自于记者磨炼,刻苦,认真探索本身的精神

⑥来自于记者敢于破除陈旧的框框 ⑦来自于记者善于积累材料 40.准备工作有临时常性和经常性两种相辅相成 41.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①明确采访目的 ②熟悉采访对象 A. 对象大致经历 B. 主要成就 C. 性格,爱好 D.情绪,亲友关系 ③学习有关政策 ④知识方面准备 ⑤准备一些问题 ⑥设计作战方案 42.什么是访问 是记者通过与被访问者的谈话,向客观事实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从形式上分为:现场访问,正式、非正式访问 ②从内容上分为:因人访问,因事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 43.如何选择被采访对象 ①唱主角的,他本人是新闻中的主角,或者是他虽不是新闻的中心主角,但他提供的材料将构成新闻主要事实 ②唱配角的,他本人在新闻中处于次要地位,或他提供的材料只构成新闻事实的一部分。首先,先把唱主角的访问对象选择好,也不能忽视选择唱配角访问对象。 44.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性质 ①繁杂性 ②双向性 ③对等性 45.愿意接受采访的种类 ①社会代言人 ②团体或个人利益出发,希望大众媒介为其主持公道 ③交往的应用 46.怎样使采访融洽 ①选好适当的采访时间与地点 ②注意第一印象 ③自尊自信 ④寻找媒介,消除隔合 ⑤态度热情,诚肯 47.提问的艺术 ①因人而异 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③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④提问具体 ⑤两面性 ⑥提问讲方式:正问,反问,追问,侧面提问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敏感本质上属于一种( ) A.采访能力 B.推理能力 C.鉴别能力 D.顿悟性思维活动 2.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是( ) A.报道思想 B.采访计划 C.新闻敏感 D.新闻线索 3.采访计划是指( ) A.采访的平时准备 B.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 C.背景材料的收集 D.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4.记者招待会又称( ) A.新闻发布会 B.座谈会 C.调查会 D.讨论会 5.深入采访中要学会抓问题,所抓的倾向性问题是指( ) A.被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掩盖着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B.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C.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D.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6.根据采访深入和情况变化,采访中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材料属于新闻采访特点的 ( ) A.专业性 B.突击性 C.灵活性 D.广泛性 7.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中,有时候会出现“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这要求在采访中( ) A.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B.讲究唯物辩证法 C.有历史发展观 D.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8.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属于记者的( ) A.业务素质 B.心理素质 C.政治素质 D.身体素质 9.访问的心理过程的一般顺序是( ) 第 1 页

A.融洽、沟通、接近、激发 B.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C.激发、接近、沟通、融洽 D.沟通、激发、接近、融洽 10.记者通过询问采访对象的家乡,谈起了双方共同的经历,从而打开话匣。这种情况属于 ( ) A.第一印象效应 B.异己人效应 C.自己人效应 D.晕轮效应 11.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各家媒体纷纷派记者前往,发回现场采写的报道,这主要体现了媒体的( ) A.冒险意识 B.竞争意识 C.好奇的心理 D.坚强的意志 12.中宣部组织对某省某市乡村小学教师郑琦老师感人事迹的报道,这主要反映了新闻宣传价值中的( ) A.一致性要素 B.时宜性要素 C.针对性要素 D.典型性要素 13.记者到食品工厂采访,在观察的过程中用手摸、鼻子嗅、亲口尝产品,这体现了新闻观察的( ) A.直接性 B.综合性 C.客观性 D.经常性 14.新闻的生命是( ) A.形象 B.及时 C.真实 D.具体 15.记者对已占有的新闻素材再认识、再鉴别,从而确定材料的取舍及使用过程属于 ( ) A.新闻采访过程 B.新闻选材过程 C.新闻立意过程 D.新闻布局过程 16.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称为( ) A.新闻结构 B.新闻层次 C.新闻排列 D.新闻组合 17.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消息是( ) A.经验消息 B.综合消息 C.述评性消息 D.动态消息 18.报告文学与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区别是( ) A.真实性 B.艺术性 C.形象性 D.文学性 19.新闻写作中“行文避沉闷,宜取跳跃式”是指( ) A.语言要生动活泼,结构要求活求变 B.语言要准确规范 C.语言要平实简明 D.语言要生动活泼,结构要严谨完整 第 2 页

10月全国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要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首先要提高的素质是( ) A.业务素质 B.心理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D.身体素质 2.新闻的基本社会功能是( ) A.交流经验 B.传播信息 C.公共服务 D.文化娱乐 3.在采访中,事件的目击者或知情者向记者讲述的材料,属于( ) A.骨干材料 B.背景材料 C.第二手材料 D.第一手材料 4.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 ) A.采访决定写作 B.写作决定采访 C.采访与写作分离 D.采访与写作同等重要 5.新闻的宣传价值一般包含的因素有一致性、典型性、时宜性,以及( ) A.创新性 B.求实性 C.政策性 D.针对性 6.要达到新闻的最佳选择,必须是( ) A.新闻的时效性和时宜性的统一 B.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 C.新闻的快速和准确的统一 D.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7.记者寻找、发现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就是要( ) A.多搜集材料 B.多跑领导机关 C.多结交朋友 D.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 8.在我国的记者队伍中,曾经冒着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 A.邹韬奋 B.戈公振 C.黄远生 D.范长江 9.采访中召开座谈会是因为它可以( ) A.谈话有针对性 B.抓住主要矛盾 1

C.各方摆出事实了解全面情况 D.了解的情况深入细致 10.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采访对象不想谈,而记者需要,此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 A.开放式提问 B.闭合式提问 C.直接式提问 D.迂回式提问 11.顾客对某商场的意见很大,记者以顾客的身份去现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 ) A.蹲点采访 B.易地采访 C.隐性采访 D.巡回采访 12.因事件访问与因人物访问的区别是( ) A.是否了解新闻五要素 B.是否有一定的准备 C.能否随机应变 D.以了解人物还是以了解事件为中心展开 13.采访中的抓问题就是( ) A.采访反面问题 B.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 C.写批评性报道 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 14.记者在某公路国道沿线进行采访,这一方式叫( ) A.易地采访 B.隐性采访 C.巡回采访 D.交叉采访 15.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 ) A.听取别人意见 B.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C.与采访对象讨论 D.与其他记者讨论 16.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恳切优美的笔调为读者所喜爱, 其作者是( ) A.邵飘萍 B.范长江 C.邹韬奋 D.张季鸾 17.在新闻五要素中,作为核心要素的是( ) A.何时 B.何事 C.何地 D.何人 18.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 的,它被称为( ) A.动态性新闻 B.事件性新闻 C.解释性新闻 D.非事件性新闻 19.摄取新闻事实和新闻景观中富有特征和感人的场面加以描绘和再现的新闻体裁,属于 ( )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