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家andreweil的一生(3-1)

数学家andreweil的一生(3-1)

数学家andreweil的一生(3-1)
数学家andreweil的一生(3-1)

数学家andreweil的一生(3-1)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第一节

在20世纪的数学家中,AndréWeil(1906-1998)以其渊博的学识、坎坷的经历和超凡的人格魅力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员。

他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国际数学家大会把数学划分为19个大的分支,Weil至少对其中的8个分支有划时代的贡献。1974年的Fields奖得主Enrico Bombieri 这样评价他:"I think of him as one of the few people who shaped the mathematics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ideas are still fundamental." 1980年,美国数学会把Steele奖的终身成就奖颁发给Weil,"for the total effect of his work on the general course of twentieth century mathematics, especially in the many areas in which he has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AndréWeil是上个世纪数学发展的见证人。他在二十年代便崭露头角;三十年代参与创建Bourbaki学派,并在日后漫长的岁月中成为该学派的精神领袖;四十年代,他在人生上遭受一系列挫折,但同时在数学上为现代的抽象代数几何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他已经被许多人推崇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

六、七十年代,他居住在世界数学的中心,个人声望也达到

了顶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他获得了一系列早应属于他的荣誉(1982年才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九十年代,他目睹了Fermat大定理的证明,而这一证明的完成与他本人密切相关。

他是法国数学的骄傲,曾两次带领法国数学走出世界大战后的低谷。他也是属于世界数学的,曾在四个大洲的大学里担任过教职。他曾获得如下表彰终身成就的奖项:Wolf数学奖(1979)Steele奖的终身成就奖(1980)Barnard奖章

(1980)Kyoto奖(1994)

他是伦敦数学会荣誉会员、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他自己的简历上,只列出了这样一个荣誉:波尔达维亚科学与文字学院院士(Member, Poldav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Poldavia是Bourbaki杜撰的一个地名,据说Nicolas Bourbaki 先生的一位远祖就是从那个国度来的。AndréWeil于1906年5月6日出生在巴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Bernard Weil是一名医生,母亲的家族来自俄国。许多年以后,Andr éWeil会回忆起童年时在林荫道上与父亲的一次谈话:“他告诉我,我的首名André是从希腊语的‘人’这个词演化来的,所以他给我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他是不是还勉励我应该无愧于这样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但他肯定是这个意思。”1909年,这个家庭里又添了一个女孩:Simone. 这个美丽的

女孩日后将成为一名神秘主义者、宗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深刻地影响着战后的欧洲思潮。(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上,对André和Simone都有条目介绍,但Simone 条目下的正文是André的三倍,而且还多了一幅肖像。)Simone性格十分活泼,总是唧唧喳喳个不停,三岁半时就有一位太太因为无法忍受她而愤然走下电车:“他们竟然把孩子养成了鹦鹉!”相比之下,André就显得要文静得多。

兄妹俩小时候经常打架,互相揪头发。晚上他们会比赛背诵Racine的剧本,谁要是不能立刻接上,就会挨对方一个耳光。André总是自学,还教妹妹读书。Simone六岁的时候,兄妹俩给父亲送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那天晚饭后,André用平静的声音说:“Simone,给爸爸念报纸。”然后Simone便以稚嫩的嗓音读起了报纸。他父亲非常惊奇,却不知道孩子们为了准备这份礼物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经常躲在桌子下面进行练习,André是教练,他确保妹妹的每一个发音都准确无误。

André很早便显示出了在语言和数学方面惊人的天赋,Simone后来说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以与Pascal的相媲美。André八岁的时候,母亲曾向他的老师表示担心André会学不好算术,老师回答:“不管我教给他什么,他都好象早已知道了似的!”

九岁的时候,André就开始在一份给中学生看的杂志上发表

自己对征解问题的解答。那时Simone还经常让哥哥背诵数学公式,以此来消磨时光。

他们父母的一位朋友曾赞叹过这一对兄妹:“一个是天才,另一个是美女!”

生活在“天才”的身边,难免会有很大的压力。多年以后,Simone会写下这

样一段文字:“14岁那年……我很认真地想到死,原因是我的天资平庸,而我的哥哥天资超人……使我产生了死的念头。”

Weil进入了被认为是法国在科学方面最好的中学:Lycée Saint-Louis. 当然

这所学校并没有忽视人文教育,André在这里学习了希腊语、拉丁语、德语、英语和一些梵语。

14岁那年,他拜谒了55岁的Jacques Hadamard. Hadamard

对Weil非常热情,使Weil完全不感拘束:"He seemed to me like a peer, infinitely more

knowledgeable, but hardly any older."这一老一少很快结成了

忘年之交。

Weil当时获得了一项奖励,使他可以选一些书作为奖品。在Hadamard的建议下,他选择了Jordan的《分析教程》(Cours d'Analyse)和Thompson与Tait的"Treatise of Natural Philosophy".

就在他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时,他遇见了另外一位将对他的人生道路起决定性影响的长者:Sylvain Lévi,当时法国最著名的东方学家,精通梵语和吐火罗语。

(怎么感觉跟季羡林差不多?)从此,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文化将在Weil的精神世界打下深深的烙印。

16岁的时候,Weil通过了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 érieure)著名的马拉松式的入学考试,成为这所数学家摇篮的一员。他是穿着短裤来入学的,结果被校长Gustave Lanson 训斥了一顿。

他同班的同学有Jean Delsarte(Bourbaki创始成员之一)和Yves Rocard(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的创建者)。入校后他就参加了Hadamard的讨论班,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数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此外,他还听过Picard, Lebesgue等大师开设的课程。

第一年,他通过了大学期间所有的考试。

在阅读古希腊诗歌时,Weil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要想掌握高深的知识,唯一的途径是阅读大师本人的著作。所以他入学后便开始钻研Riemann的论文,有时参考一下F. Klein关于Riemann工作的讲义,——这些书籍都可以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他对Riemann那篇关于Abel函数论的著名论文的评价是:“不太难——每个字都充满意义。”

日后Weil在他的演讲中会一再强调,年轻人做数学就要看

Gauss, Riemann,

Abel, Poincaré等人的著作。这是他的切身体会。

高等师范学校的生活对于Weil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三年里,他的数学观和人生观都逐步走向成熟,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也开始凸现出来。他向Jules Bloch学习梵语,听过Meillet 关于印欧语系的课程,还跟随Sylvain Lévi学习印度史诗"Meghaduta".

Weil请Lévi为自己推荐一些梵语诗歌作为消遣读物。Lévi 给了他一份

"Bhagavad Gita"(意为"The Song of the Lord"),这是印度教经典《摩阿婆罗多》(Mahabharata)里的一首长篇颂歌。

Lévi说:“读吧!如果不读它,你就不会理解关于印度的任何事。”这时Lévi的脸上闪动着圣洁的光辉:“更何况,它是那么的美!”

Weil从头到尾读完了"Bhagavad Gita",并被它的美所征服。用他自己的话说,"Gita"中蕴涵着的是唯一能够打动他的宗教思想。

"Bhagavad Gita"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描述一个人在矛盾选择面前的行为来反映印度教的种种世界观。在日后漫长的岁月中,Weil也将面临种种矛盾,"Bhagavad Gita"的思想会影响着他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可能是致命的。

毕业后,按规定Weil本应服役一年,但因为他当时只有19岁,所以役期被推迟。于是他到国外去游历:意大利、德国、瑞典、英国。

这次旅行使他进一步成熟,不光是因为拜访了各地主要的数学家,而且还因为他汲取了各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在意大利呆了半年,接触到了意大利代数几何学派,并为古典及现代的意大利艺术和音乐所深深吸引。他拜访了Vito V olterra,唯一一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过四次一小时报告的数学家,并同其子Edoardo结为至交。还听了Severi的代数曲面课程。

在V olterra的帮助下,他获得Rockefeller基金会的一笔经费,得以到德国访问。他选择去哥廷根拜谒Courant,因为Courant 是线性泛函分析的专家之一。他从巴黎出发,绕道比利时、荷兰,于1926年11月冬季学期开始时赶到哥廷根。他从Courant及其弟子那里学到的东西不多,断断续续地听了Hilbert的讨论班,且对当时刚刚兴起的量子力学(哥廷根正是其发源地之一)无动于衷。哥廷根之行给他的最大收获是E. Noether的抽象代数课程,特别是多项式理想理论,这对他以后奠定代数几何的基础至关重要。

圣诞节时,Weil到法兰克福的姨妈家过节,顺便拜访了法兰克福大学的数学家:Dehn, Hellinger, Epstein, Szász, Siegel.

他们渊博的学识,他们对待数学哲学的态度,以及他们坚持

把数学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的各个部分的看法,都给Weil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ehn和Siegel对数学史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知识,Weil说:“Dehn,作为一位人本主义数学家,把数学看成人类精神史的一章,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史。”

这句话同样是Weil本人的写照。日后将要获得首届Wolf数学奖的Siegel也是数学史专家,他曾经从Riemann的手稿里发现了两个关于ζ函数的公式,并重新给出了证明。这两个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公式现在被称为Riemann-Siegel公式。1927年,Weil到柏林大学结识了H. Hopf,并学习拓扑学。同时,他热切地听了Wilamowitz-moellendorff的演讲,后者是一位著名的古典学家,对古文字学特别是纸草书有深入研究。

1927年春,Weil在斯德哥尔摩Mittag-Leffler的别墅里呆了一个月,以完成一篇关于多项式展开的论文。Mittag-Leffler 是瑞典历史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称他曾经把Nobel的女友抢走,所以Nobel在他的遗嘱中没有设立数学奖。

那时Mittag-Leffler已经81岁,身体依然健康,声如洪钟,整个房子里都经常能听到他召唤秘书的喊声"Froken dar!"(这句话直译为"Young lady there!",意译为"Hey, you!")。Mittag-Leffler的秘书都是些漂亮的未婚女士,她们中不少人

很快嫁给了那里的数学家,所以Mittag-Leffler不得不经常更换秘书,这也导致了他总是记不住秘书的名字。

Weil到那儿的第二天就被Mittag-Leffler叫去谈关于论文的事,以后又有过很多次。

所有这些谈话都是一个模式:起初Mittag-Leffler用非常流利的法语谈起他自己早年在多项式展开方面的工作,很快便跑了题,回忆自己多年前与那些伟大数学家们的交往。

这时他就会用德语,先是Weierstrass,然后肯定换成Sofia Kovalevskaya. 慢慢地,他就说累了,开始用瑞典语讲话。讲了半天,他会突然停下,说:“哦,我忘记你听不懂瑞典语了。下次咱们再接着说吧。”一两个星期后Weil掌握了一些瑞典语,总算能够听懂后面这一部分了。每天晚上,Weil 都会呆在Mittag-Leffler那无与伦比的图书馆里。对于Weil 来说,最吸引他的是一间存放主人信件的小屋。那些信件都整齐地摆放在一个个盒子里,盒子外面写着过去半个世纪中最伟大的那些数学家们的名字。当所有人都睡熟的时候,Weil 会独自坐在这里,呼吸那些伟人们的思想。

他看到了Hermite在1881和1882年写的信,是关于三位年轻的法国数学家的:Appell, Picard, Poincaré. Picard是Hermite 的女婿,那时他已经因他关于整函数的定理而闻名;Appell 与Hermite的家庭也有姻亲关系;Poincaré那时才刚刚开始研究自守函数。“我们这里有三颗新星。”Hermite自豪地写道,

“我只敢小声地跟你说,因为怕我夫人会听见:我觉得他们三个中,Poincaré是最出色的。”

这里还有Painlevé的信。他曾经非常高兴地写信告诉

Mittag-Leffler自己已经结婚。但不到一年他的夫人就去世了,那是1902年的春天,他以无比凄凉的笔触,描述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他说他再也无法继续数学研究了。事实上,翻看一下他的著作目录就会发现,从那时起他就离开了数学。(按:后来Painlevé开始从政,1906年当选为下院议员。他曾担任过教育部长和国防部长,并在一战和1925年的经济危机中两度出任法国总理。即使担任总理期间,他依然到学校授课。

1920年应邀访华,并获得北京大学首次授予的名誉学位。回国后便在议会发表演讲,称20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Hermite比Mittag-Leffler大二十多岁,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Painlevé则比他的通信者小将近二十岁,是一个自由的思想家。有时Weil会想,在Mittag-Leffler 的身上,一定有着某种独特的魅力,使得这许多年龄、性格迥然相异的伟人都将他视为密友,向他倾诉自己最隐秘的心声。

Mordell在1922年证明了:椭圆曲线上的有理点构成一个有限生成的群。他还作出了这样的猜想:亏格大于1的代数曲线上只有有限多个有理点。Weil在罗马访问的时候听说了Mordell的工作,于是Mordell猜想成为他第一个深入思考的

问题。

Mordell猜想在代数曲线的算术理论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Weil曾说这是一个数论学者不得不提出的问题。如果Mordell 猜想成立,那么许多数论问题都会取得重大突破。例如,Mordell猜想表明:n≥4时,方程x^n + y^n = 1只有有限多组有理解,这意味着方程x^n + y^n = z^n 只有有限多组本原整数解。

在哥廷根期间,Weil突然想到,他关于Diophantine几何的一些想法可以把Mordell的定理作大幅度的推广。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这个灵感变成严格的证明。

回到巴黎以后,他写出了这篇论文,把Mordell定理中的椭圆曲线推广为亏格≥1 的代数曲线,并把有理数域推广为代数数域。(椭圆曲线是亏格等于1的曲线。)

他向Hadamard征求关于这篇论文的意见。Weil说他觉得他也能够进一步证明Mordell猜想,于是Hadamard建议他等到解决了Mordell猜想再发表论文:“Weil,我们几个人对你的评价都很高。你应该珍惜自己。如果你现在就发表这篇论文,那就是半途而废,——从你说的话来看,你的工作还不是很成熟。”

这次Weil没有听老人的意见,他决定就这样发表论文。这个决定是明智的,因为数学还需要经过五十多年的等待才能证明Mordell猜想。(1983年,联邦德国Wuppertal大学29岁

的讲师Faltings证明了Mordell猜想,并因此荣获1986年的Fields奖。)

但要想让Weil的论文通过审查却十分困难,因为当时法国并没有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数论专家,——除了Weil本人。在德国时,Weil曾经同Siegel讨论过自己的结果,赢得了对方的高度赞许,所以Weil并不担心自己的论文会有什么错误。他只需找几个人来组成一个审查委员会就可以了。费了好大的工夫,他总算找来了Picard, Lebesgue和Garnier,这三个人审查通过了Weil的论文。

Mittag-Leffler创办了世界上最好的数学杂志"Acta Mathematica". 在Weil尚未开始写论文的时候,他就许诺说Weil的论文将会在"Acta Mathematica"上发表。但就在Weil 拜访他的那年夏天,这位老人与世长辞。当然Mittag-Leffler 的继任者们还是兑现了他的诺言。

22岁的Weil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了他的博士学位和数学界的广泛认同。现在这篇论文已经成为算术代数几何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结果被称为Mordell-Weil定理。

论文通过后,Weil到预备役部队服役一年,然后他去申请Strasbourg大学的教职。

那时要想在法国的大学里谋一个差事是很困难的。当然,以Weil的资历,应该不存在什么难事。可惜这次他碰上了一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Henri Paul Cartan.

Henri Cartan是Elie Cartan的儿子。他比Weil大将近两岁,但晚一年进入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在Paul Montel的指导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证明并推广了函数论里的Bloch猜想。

那时法国数学界是函数论的一统天下,Strasbourg大学的数学教授Georges Valiron 当然对函数论而不是Weil的那些工作更感兴趣,Weil的落选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Cartan只在Strasbourg呆了几个星期,便跑到Lille去了,1931年才又回来。)

对此,Weil并不介意。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印度Aligarh穆斯林大学数学教授的任命,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印度之行。在那里,他将不得不教授最低层次的数学。正如他在给Henri Cartan的信中所说,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

当Weil发现自己无法得到Strasbourg教席的时候,他就萌发了去印度的念头。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Sylvain Lévi,希望能获得帮助。一天,Lévi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去印度教法国文化,Weil

回答说他愿意为去印度做任何事,于是Lévi就要他马上打的过来。在Lévi家中,他碰上了Aligarh穆斯林大学的副校长Syed Ross Masood. Masood觉得在印度的大学里不光要教授英国文化,还应该教授法国文化,所以就跑到法国来找老师。Weil同他攀谈了一阵,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

干天后,Weil收到从印度发来的电报:“无法设立法国文化教席,但数学教授空缺。电复。”正合他意。

他于1930年初抵达印度,并很快融入到印度的生活中,"went everywhere, met everyone who was anyone." 他广泛地接触印度文化,从这个古老的文明中汲取了大量的东西来充实他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在印度期间,他研究了遍历论、微分方程和多复变函数,并把Cauchy积分公式推广到多复变的情形。

学校的条件非常差。数学教员本来就不多,还充斥着一些完全不知道数学为何物的人。Weil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评估数学教员们的水平,这一评估将直接影响校方对教员们的任免。可以设想一下这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的处境:他刚刚来到一个只是从书本上知道的国度,面对着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却被赋予了足以影响周围人命运的权力。他没能处理好各种纷纭复杂的人事关系,得罪了不少人。

当时有一位叫Vijayaraghavan的年轻人,是Hardy的学生,很有才干,但没有学位。Weil不顾校方的反对,聘用了他,并同他结为好友。一次Weil出去度假,回来的时候就发现Vijayaraghavan被解雇了。至于Weil本人,后来因为经常私自外出旅游,也被解雇了。

Weil在印度期间适逢印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Mahatma Gandhi所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时英国殖民者颁布法

律,禁止印度人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于是Gandhi宣布他将从自己的住处步行数百公里到达海边,在那里制造食盐。这就是著名的"Salt March".

Weil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中,他拜谒了Gandhi本人,并为Gandhi的非暴力思想所深深折服。事实上,Gandhi同Weil一样,也深受"Bhagavad Gita"的影响。Weil会见了这场运动几乎所有的领导人,并同他们中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里面包括当时Aligarh穆斯林大学的副校长Zakir Husain,后者日后将以穆斯林的身份出任印度总统。

Weil在印度呆了两年多。回到巴黎后,他先是在Marseilles 大学当讲师,很快又去了Strasbourg,在那里又碰上了他的老朋友Henri Cartan. 他们将要开始他们人生中一番宏伟的

事业:创建Bourbaki学派。

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法国数学的状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让他们的科学家照样搞研究,并以其研究成果为战争服务,法国人却把他们的科学家和未来的科学家驱赶上战场充当炮灰。这种盲目的爱国主义的后果是使法国损失了整整一代的科学家。仅以高等师范学校为例,战时的学生名册上有三分之二的名字打上了黑框!(看看一个世纪前的法国人是怎么做的吧:当反法同盟的军队逼近巴黎时,综合工科学校的学生们要求参战,拿破仑回答道:“我不愿意杀死我的会下金蛋的老母鸡。”)

在数学方面,整个法国都找不到几个出生于1880-1900年间的数学家。老一辈的法国数学家们专注于函数论的研究,并且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数学并不只是函数论。Poincaré逝世后,有着光荣历史的法国数学落伍了。整个法国只有Elie Cartan才懂得现代数学,但他同时代的人都不理解他——除了Hermann Weyl.

法国人对“敌国”德国的数学只有很模糊的一些概念,对波兰和莫斯科的拓扑学派一无所知,即使在函数论方面,芬兰数学家Nevanlinna和Ahlfors也开始超过他们。

当Bourbaki的首批成员们进入高等师范学校时,教他们课的都是些五六十岁的老头子:Hadamard, Picard, Lebesgue, Mont él, Borel, Denjoy...这些老头子确实很有名,但他们只知道他们二十岁时的数学,不知道他们五十岁时的数学。Hadamard 在法兰西学院开设的讨论班成为法国数学唯一了解外界的窗口,Hadamard 退休后,讨论班由Gaston Julia负责。Julia是在一战中幸存下来的极少数年轻法国数学家之一,他在战争中失去了鼻子。

Hadamard和Julia的讨论班为Bourbaki的建立打下了基础,Bourbaki早期主要成员都是从这个讨论班里出来的。

Weil和Henri Cartan都在Strasbourg教微积分,当时通用的教材是Goursat的“Traitéd'Analyse",但这本书显然还不太够用。Cartan和Weil经常讨论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基础性问题,

比如Stokes公式应该怎么陈述和证明。有一天,Weil说:“够了,我们找几个人好好讨论一下吧!”

于是在1935年的夏天,在巴黎的一家饭馆里,七位(这个数字是Weil在北大演讲时说的,Bourbaki的首批成员大约十个人)年轻的法国数学家创建了Bourbaki学派,其中最重要的五位创始成员是:Henri Cartan (1904- )Claude Chevalley (1909-1984)Jean Delsarte (1903-1968)Jean Dieudonné

(1906-1992)André Weil (1906-1998)

Bourbaki的首批成员基本上都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Weil是他们的精神领袖,Cartan 称他在Bourbaki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Cartan则是Bourbaki中最好的老师,他培养了许多当代著名数学家。

Delsarte年纪最大,是Weil在大学里的室友。Weil称他是Bourbaki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当时Delsarte和Dieudonné都在Nancy大学,后来Delsarte一直在那里,并使得Nancy成为Bourbaki的重镇。

Dieudonné早年研究的是古典分析,取得了不少成果。1930年,他正在柏林写他的博士论文,这时Van 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出版了,他跑去买了一本来看,当时便惊呆了:他那时才刚刚知道什么是群,还不知道什么是理想!尽管他日后会被誉为“当代数学的化身”,但他在1931年拿到博士学

位时,可以说对当代数学一无所知。

在国外,他亲眼目睹了代数、拓扑、泛函分析的巨大发展,深感自己所走的道路前途黯淡,便毅然在30岁时开始大转向,后来陆续在现代数学的各个领域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Bourbaki最坚定的号手和斗士,在Bourbaki的大会和讨论班上十分活跃,任何时候都不掩盖自己的观点。Chevalley则是他们中的代数、数论专家,他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去了哥廷根,听E. Noether的课程。他与Noether, Hasse, Brauer等人互相交流,互有影响。

这些人约定好每两周聚会一次。起初他们只是想写一本新的"Traitéd'Analyse",后来慢慢地慢慢地,他们发现他们将要写的是一部数学百科全书。

Bourbaki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比如说成员到了五十岁就必须自动退出,以保持Bourbaki的活力。每个人都必须对所有的数学分支都感兴趣,如果你只对代数感兴趣,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成为Bourbaki的成员。Dieudonné曾说,如果他不是经常被分派去写自己完全陌生的主题,那么他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自己工作的十分之一。

Bourbaki很快发现他们不可能只局限于编一本分析教科书,因为现代数学的面貌已经完全改观,数学分析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于是他们决心扩大目标,要以书的形式来概括现代数学的主要思想。这时Bourbaki的成员都只有30岁左右,

根本没有预料到这个工作是多么的艰巨。如果他们的年纪再大一些,知识再丰富一些,经验更多一些,这项伟大的事业也许就永远不会开始了。在讨论这个方案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们准备在3年之内就完成这部大著作(事实上到今天都远未完成),从而得到一张数学基本原理的蓝图。

1935年底,Bourbaki的成员们一致同意以数学结构作为分类数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数学结构”是Bourbaki的发明,他们认为,数学世界中有几种基本的结构:代数结构、拓扑结构、序结构,这些结构经过混合和杂交,就得到数学的各种研究对象。比如实数集合,从代数结构看是一个域,从拓扑结构看是单连通的,从序结构看是全序集。而拓扑群则是拓扑结构与群结构结合而成。因此,数学的分类就是以结构来划分,比如线性代数和初等几何研究的是同一种结构,而欧氏几何则是Hilbert空间在Hermitian算子作用下的特殊情形。他们一下子打乱了经典数学的秩序,以全新的结构观点来统一整个数学。Bourbaki将要写的书名为"Eléments de mathématique",在这部著作中,他们使用公理化方法,消化大量从未有人整理过的材料,并创造许多自己的新概念,并将结构的观点贯穿始终。

这部著作是集体的产物,但有着统一的风格。在集会上,他们决定写某一专题,分多少章,每章什么主题等等,然后再

把起草的任务交给某个想要担当此任务的人。作者尽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但他写出的东西必须经过大会审查。在会上,作者必须一字不漏地大声宣读。每一个证明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且经常会被批得体无完肤。如果你有幸参加过Bourbaki的讨论班,你一定会以为自己是处在一群疯子当中。所有的人都在大喊大叫,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和久负盛名的数学家吵得不可开交。如果谁在讨论班上一言不发,那么他就不用指望被邀请参加下一次讨论班。最后争吵的结果通常是原稿被撕得粉碎,然后找出一位新成员重头开始。这样一次次地接力下去,当进行到第六、第七、甚至第十遍的时候,大家终于都受不了了,于是一致同意把它付印。这时候的定稿已经很难看出到底是谁写的了,便署上一个集体的笔名:Nicolas Bourbaki.

Bourbaki原定三年完成他们的宏大著作,但三年下来只完成了"Eléments de mathématique"的第一部分《分析的基本结构》的第一卷《集合论》的第一分册《结果》。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在1939年出版,那时欧洲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Bourbaki的成员开始各奔东西。我们还是回到我们的主人公Weil身上吧。

1933-1939年间,Weil在Strasbourg任职,一直升到了教授。他还是经常出游,并引起校方不满。1935年他去莫斯科参加第一次国际拓扑学大会,结识了Alexandrov, Kolmogorov,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001]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1.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周髀算经注》 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数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2.朱世杰(公元1300年前后)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 和《四元玉鉴》(1303)。 3.祖暅,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 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 4.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 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5.杨辉,字谦光,钱塘(今杭州)人,中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生平履历不详。(一)主要著述 《详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乘除通变本末》,《田亩比类乘除捷法》,《续古摘奇算法》,其中后三种为杨辉后期所著,一般称之为《杨辉算法》。 6.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弥勒人,他是中国近代数学研 究和教育的奠基人。 7.许宝騄(19l0.9.10一1970.12.18)是中国数学家,生卒于北京.许宝騄是中国概率统计领域内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位数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两个方面。 8.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还有《数理精蕴》。 9.吴学谋是中国数学家,生于广西柳州。 10.汪莱(1768一1813),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参两算经》的最早的数学作品。1796一1798年,汪莱先后与自己的同乡好友巴树谷、江玉讨论数学,完成《弧三角形》和《勾股形》两部书稿。1789年,巴树谷将此两书合为一帙刊行,取名《衡斋算学》,这就是汪莱数学著作的最早刊本。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陈景润 个人履历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1981年12月生) 华罗庚(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人物简介

数学家的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小故事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关于数学小故事

数学小故事 1、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

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2、 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么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越是想不出怎么计算,布特纳很得意。他知道,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的100个数相加,这些调皮的学生即使整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的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小心!?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的拳头。可是小高斯却坚持不走,说:?老师,我没有胡闹。?并把小石板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的孩子居然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小高斯的难以置信的数学天赋,使布特纳既佩服,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一、华罗庚 1、简介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行列最杰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等式”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和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他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他还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 2、小故事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九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二课。教材包含了“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这四个活动主题。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②从中医药、农学、天文学角度,了解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现状、勇于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图片:古代主要的科技发明 2.导入语: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一个有一个科学巨人取得了不朽的科技成就。 二、师生互动 (一)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 1.“小小故事会” (1)请同学们课前搜集古代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和有关事迹。 (2)在办理展开故事会,请学生讲一讲古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2.查资料 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和整理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资料信息,补充下表,并与同学交流。 3.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 1.古代科学:医学、农学、天文学、算学 2.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3.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 (1)农业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2)学唱“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从青铜器、丝绸、瓷器等方面感受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创造。 ②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关于数学小故事

数学小故事 1. 胖子“0”与瘦子“1”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

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3.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7、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培根

世界四大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xx篇 1.八岁的xx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高斯(1777~1855)是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也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 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 “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 “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 “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2.小xxxx羊圈 欧拉,瑞士人,是世界数学史上与高斯、阿基米德、牛顿齐名的四大著名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xx感到很奇怪: “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镶嵌到天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关于数学家的几则小故事

关于数学家的几则小故事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数学家的几则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吧! 数学家的几则小故事-高斯 七岁时高斯进了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的几则小故事-欧拉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

【教育资料】数学家的故事: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学习专用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汉族,燕山(今北京)人氏,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数学教育。有“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誉。朱世杰在当时天元术的基础上发展出“四元术”,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项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此外他还创造出“垛积法”,即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与“招差术”,即高次内插法。主要著作是《算学启蒙》与《四元玉鉴》。 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朱世杰著作《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宋元时期,中国数学鼎盛时期中杰出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家”,朱世杰就是其中之一。朱世杰是一位平民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朱世杰平生勤力研习《九章算术》,旁通其它各种算法,成为元代著名数学家。 生平经历 元统一中国后,朱世杰曾以数学家的身份周游各地20余年,向他求学的人很多,他到广陵(今扬州)时“踵门而学者云集”。他全面继承了前人数学成果,既吸收了北方的天元术,又吸收了南方的正负开方术、各种日用算法及通俗歌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写成以总结和普及当时各种数学知识为宗旨的《算学启蒙》(3卷),又写成四元术的代表作--《四元玉鉴》(3卷),先后于:1299年和1303年刊印.《算学启蒙》由浅入深,从一位数乘法开始,一直讲到当时的最新数学成果――天元术,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书中明确提出正负数乘法法则,

祖源故事及简介

祖源故事及其简介 祖源故事 一.杀子禁山 祖源村自宋代开基以来,历来都注重生态保护,视古树为保护神,庇佑村庄福祉。制定村规民约,从不滥砍乱伐。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历经战乱后,祖源一度曾滥伐之风盛行,山岭遍秃,每有风作,瓦片纷飞,百姓遭殃。其时村中分为五门,东门族长甚为忧虑,一日,他邀众门长商议封山之事,大家以为唯有杀人,才可能封住山,东门族长亦认可。于是,特定草拟封山章程,“凡上封山砍柴者砍头惩办”,全村告示。不曾想,数日之后,东门族长之子竟偷偷上山伐木,被护林人员发现,报告至村中族长。东门族长闻之,怒不可遏,痛骂逆子,并求杀掉亲子,众人求情,东门族长不为所动,毅然杀掉儿子。族长大义灭亲,至此众人不敢乱动一棵树木,从此村庄古木成荫,风调雨顺。 二.朱元璋访贤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打天下,与陈友谅部交战,久攻鄱阳城门不下,一筹莫展。后部下邓愈向朱元璋举荐徽州谋士朱升,说他定有良策。朱本欲派手下遣朱升而来,可邓愈说,非君亲自去不可。朱元璋无奈,只得自己鞍马

劳驾,日夜兼程,亲赴徽州。他当年从婺源方向沿古驿道翻山越岭而来,经过祖源村南的古道,直抵仅一山之隔的朱升老家回溪。这次,朱元璋并未见到朱升,不过,朱升早有预料。在家中楼上摆下了“螃蟹阵”,朱元璋一行在朱升妻子引领下,一看便有所悟,回去后便依计用兵,果真大胜。朱升闻之,长然感喟:“朱元璋者,知我也”。 后朱升向朱元璋献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为其心腹重臣。。 后人为纪念这段轶事,将朱元璋途经的村南古道,命名为“思贤岭”。并建有思贤亭,亭中勒石刻碑,亭柱刻有楹联。同时免费提供茶水给路人,让人饮水思源。 600多年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将九字策巧妙点化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影响深远 三、智退长毛 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清军曾国藩部队与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属下在溪口一带对峙,长达数月,后来太平军(村民称作长毛)兵败,溃不成军。余部作鸟兽状,四下逃窜,杀人放火。一日深夜,几十人窜至祖源盗窃,杀害一村民,想逼祖源人提供食物。翌日,祖源人奋起反抗,制作长矛长镖,并在竹筒中装入碗口粗大粪,特意放在村口。太平军一看阵势,甚至祖源人力大如牛,吓得掉转方向,慌忙逃去,至此,村庄永保平安。

经典有趣的数学家故事

经典有趣的数学家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经典有趣的数学家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关于数学家的故事,我们听到的最熟悉的故事应该是阿拉伯的故事,因为阿拉伯发明了数字1,2,3,......,所以后来我们管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其实,在数学界还有很多... 关于数学家的故事,我们听到的最熟悉的故事应该是阿拉伯的故事,因为阿拉伯发明了数字1,2,3,......,所以后来我们管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其实,在数学界还有很多知名的数学家,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位,一起来看看。 高斯的故事: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毕达哥拉斯的故事: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因为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印度,以及埃及(有争议),吸收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文明(公元前480年)的文化。

他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认为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他在数论和几何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以最早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 陈景润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 华罗庚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故事,他就是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天文学家,生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河北涞源人。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领先于西方国家1000多年。 为什么说祖冲之厉害呢?这要从如何计算一个圆圈的周长说起。现在我们都知道,圆的周长=圆的直径乘以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等等,用这个公式可以方便的算出圆的周长。但在2000多年前,人们可不知道有这么方便的公式,也不知道有圆周率的存在!人们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是用直径乘以三,误差非常的大。后来,人们发现圆周率应该比三大,但是到底大多少却无法确定。祖冲之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将祖冲之列为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第7位小数的科学家。人们为了纪念祖冲之的重大贡献,将圆周率称为“祖率”。 祖冲之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钻研数学和天文。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老师教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的计算公式。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绳子,跑到村头量车轮。祖冲之先用绳子量了车轮的周长,再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

他发现车轮的直径根本不是圆周长的1/3。这究竟为什么?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题。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祖冲之不但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他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详细记录。在他33岁时,编制了《大明历》。测定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跟现代科学测定的一年的时间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跟现在的相差不到一秒!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在没有计算机的古代,这么准确是怎么做到的? 祖冲之还有很多科学发明。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 祖冲之“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态度严谨、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祖冲之的故事。谢谢!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小故事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小故事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 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张衡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 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 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 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理解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 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 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 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 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 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 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实行分析研究,开始了 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 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 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 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能够准确地看到太 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 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 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 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 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 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因为他从小就爱科学, 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 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16个趣味数学小故事集锦

16个趣味数学小故事集锦 数学在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息息相关。若能良好的使用数学,则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 进入数学的礼堂,让一个一个字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与方便。其实计算,就是这么简单。 1、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5、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他们又饿又累,猪八戒想:如果有一顿美餐该有多好啊!孙悟空可没有八戒那么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够了。孙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