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历史八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word教案

鲁教版历史八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word教案

鲁教版历史八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word教案
鲁教版历史八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word教案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初中历史九年级世界历史(下)第五单元)

1、本课在教材及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教材中,第五单元实际上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延续,第11课比较集中的讲了两个问题:即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改革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两件大事之一,格外地让世人震惊与注目。它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本课承上连接了三、四单元的内容,启下连接了第七单元的内容,放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中讲述,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世界现代史中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遭受的曲折。

在本单元内部,“东欧”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而且东欧国家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联的支配或影响下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欧的改革与剧变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之间有相同点,即对改革高度集中管理体制,都走过弯路,都不成功;有不同点,即东欧的改革既有摆脱斯大林模式束缚的一面,又有受制于苏联控制的一面。因此说10课与11课之放在同一个单元,既有区别又联系。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读历史地图,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从中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

3\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对匈牙利的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匈牙利的改革

2、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后,欧洲有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生:(略)

师:“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退出阵营)。既然同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这些东欧国

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与苏联相似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展示板书: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内容组织】

师:东欧国家在战前都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帝国主义垄断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战争初期,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意大利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成为法西斯德国的同盟国。战争中,东欧各国人民先后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成立了各种名称的民族解放阵线,其中坚力量大多是共产党,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斗争中赢得了群众,为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内部条件。战争后期,苏联军队追击法西斯军队进入东欧各国,铲除了那里的法西斯势力,并且对资产阶级武装力量进行控制,为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相继走上了人民民主国家的道路。

(展示板书:一、匈牙利的改革

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

师:既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和工商业的国有化,摧毁了旧制度,然后,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东欧国家战前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运动对于推进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尤其是在冷战条件下,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不得不随着苏联发展态势的起伏而曲折前进,所以,东欧国家的发展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尽管如此,在战后东欧各国的发展进程中,争取民族自主权利和要求突破苏联模式始终是并行、交织的两股潮流,而在此潮流冲击下,体制的变革与苏、东关系所引发的矛盾成为战后东欧地区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动因和内在根源。其中,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发展道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东欧国家战后历史的特点。其中,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展示板书:2、匈牙利的改革)

师:请问,匈牙利改革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开始的?和苏联有没有关系?又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生:(略)

师:1945年4月,苏军全歼匈境内德军,匈获解放。同年11月,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全国农民党、小农党组成的临时国民大会举行第一次大选,小农党获多数选票,担任总理要职和半数部长职位。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于1946年2月1日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但民主力量仍受压制,为了同反动势力对抗,同年3月,在匈共倡议下,组成左翼联盟(包括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全国农民党、工会)。1947年8月举行新的议会选举,民主力量获胜,以共产党为首的民主力量的地位逐步巩固。从1948年起,匈牙利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1949年8月,匈牙利通过宪法,正式宣布为人民共和国。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虽然引起了思想界的混乱,但一定程度上也给各国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可是,匈牙利却因为苏共二十大的消极影响,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匈牙利陷入了一场政治动乱之中。

资料:匈牙利事件

在东欧国家中,受苏共“二十大”影响、政局动荡最为剧烈的是匈牙利。1956年春,随着苏

联展开对斯大林的批判,匈牙利也兴起了要求民族自主和改革的潮流。3月17日,布达佩斯的一批新闻界、文学艺术界和教育界人士(包括部分党员干部)成立以爱国诗人裴多菲命名的俱乐部。他们组织各种会议,在报刊发表文章,评论时政,批评以拉科西为首的党和政府所推行的照搬苏联模式的路线和政策,要求恢复因提出改革政策而被开除出党的前总理纳吉的职务,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并呼吁为被指控为“铁托分子”而遭清洗、迫害乃至处死的前外交部长拉伊克等人平反。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些讨论会参加者多达数千人,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但是,拉科西拒不接受党内外的批评,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并用“反党反人民”的罪名镇压裴多菲俱乐部。拉科西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社会动荡加剧,也引起苏联当局的不安。7月17日,苏共领导人米高扬到布达佩斯参加匈党中央会议,决定让拉科西下台,由格罗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增补卡达尔为中央书记。然而,领导人的更换未能使局势稳定下来,因为格罗继续奉行拉科西的路线,党内外的不满情绪不仅没有平息,反而进一步增长。

10月6日,在群众的压力下,党中央决定为被冤杀的拉伊克等4人举行国葬,布达佩斯三十多万居民自发上街为拉伊克送葬,此举成为群众对当局的一次大示威。为了缓和形势,格罗被迫于10月14日宣布恢复纳吉的党籍,但这一让步已不能解决问题。10月21日,哥穆尔卡出任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消息传到布达佩斯,引起连锁反应。次日,裴多菲俱乐部和布达佩斯大专院校学生团体联席会议先后向党中央、政府提出十点要求和十六点要求,主要内容是:清算拉科西的罪行,将其开除出党;改组党的领导机关,由纳吉出来主持政府工作;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撤走苏联驻军,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等。格罗对此反应迟钝,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不满和愤怒终于以激烈的方式爆发了。

10月23日,布达佩斯的大学生首先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当局先是下令禁止,后见阻挡不住又解除禁令。游行队伍迅速壮大,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傍晚,聚集在市中心广场的群众已达二十余万。晚8时,格罗发表广播讲话,对游行示威进行谴责,声称要镇压“暴徒”。这犹如火上浇油,事态急剧恶化,一部分示威者冲击电台,与保安部队发生冲突。当晚,电台、电信局、党中央机关报、印刷厂和一些警察局被示威者占领。

鉴于形势严重,当日深夜召开的党中央紧急会议决定由纳吉出任政府总理,同时决定全国戒严并请求苏联出兵维持秩序。这些决定于次日上午公布,随即,驻匈苏军的坦克进入布达佩斯。25日,在苏联领导人米高扬和苏斯洛夫直接参与的匈党中央会议上,格罗被迫辞职,卡达尔接任第一书记。这时,事态继续恶化,由于部分军人和警察加入示威者行列,武器弹药也流入示威者之手,形成了武装群众与苏军及匈保安部队的对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流血局面。在此情况下,纳吉政府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局面,而是企图用满足示威者要求的方式缓和局势。10月28日,纳吉政府决定解散原国家保安机关,更改国徽和国庆日,并要求苏军撤出布达佩斯。与此同时,政府还释放了几乎所有在押犯人。在这些举措的综合作用下,形势更趋复杂,各种政治势力乘机而起。一些武装暴动者要求国家改变政治制度和脱离苏联阵营,他们把党的机关和共产党人作为攻击对象,布达佩斯市委大楼被占领,市委书记和守卫大楼的保安人员被杀害。10月30日,纳吉宣布结束一党专政,组成多党联合政府,并表示准备就退出华沙条约问题与苏联谈判。纳吉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匈牙利的局势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层中引起严重不安。为了阻止匈牙利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并防止匈牙利事态向其他国家蔓延,在与阵营各国紧急协商后,苏联决定出兵干预匈牙利。11月1日起,大批苏军开进匈牙利,占领首都布达佩斯和各重要据点,对武装暴动分子和抵抗者进行强力镇压。当天,纳吉政府宣布退出华沙条约,并呼吁联合国阻止苏联的入侵。同日,卡达尔宣布解散已瓦解的劳动人民党,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随即离开首都,秘密前往苏联,与纳吉分道扬镳。11月4日,卡达尔在匈牙利东部的索尔诺克通过广播发表《告匈牙利人民书》,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以新政府的名义请求苏军进入,帮助粉碎“反革命势力”,恢复秩

序。同一天,在苏军进攻下眼看大势已去的纳吉逃入南斯拉夫大使馆避难(注:1956年11月23日,在苏联压力下,纳吉被迫离开南斯拉夫大使馆,随即被逮捕,1958年6月16日,被匈牙利最高人民法庭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1989年6月获平反,被重新安葬。)。11月7日,卡达尔政府迁回布达佩斯,到11月中旬,局势被平定。

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二十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的卡达尔政府以稳定局势、恢复秩序为首要任务。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十月事件的后遗症,卡达尔提出“谁不反对我们,就同我们在一起”的口号,对参与十月动乱的大部分人实行宽容政策。1956年底,政府宣布,凡因动乱而逃亡国外者,只要在1957年3月15日前回国,一概不予追究。1962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作出决议,对所有曾卷入动乱的群众不再予以追究,并释放了绝大部分被监禁者。同时,匈牙利党还通过《关于结束个人崇拜时期对工人运动活动家的违法事件的决议》,纠正拉科西时期的错误,为冤假错案平反,拉科西、格罗等人则被开除出党。在经济方面,卡达尔政府也采取了宽松政策,修改五年计划,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允许农民退出强制组织的合作社,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搞“第二次合作化”,并取消农产品的义务征购,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上述政策使一个本来缺乏社会基础的政权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卡达尔的个人威信也有很大提高。此后,卡达尔开始推行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

师:1964年9月,匈牙利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1966年5月,匈党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批准改革方案;1968年1月1日起,改革方案付诸实施。改革的目标是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后的新体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再向企业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而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调节管理,中央的宏观计划主要贯彻于投资和发展领域。实行新体制后,匈牙利的经济表现出比过去较多的活力,工业年均增长率从60年代下半期的3.8%,上升到70年代上半期的6.2%,农业产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1968~1973年,匈牙利的经济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每年也增加5%~6%,一度进入经互会国家的前列。在这个时期,匈牙利外贸出现顺差,国际收支有盈余。匈牙利也因此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师,那么,匈牙利卡达尔的改革有没有什么不足呢?难道匈牙利的经济因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时期?

生:(略)

生: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匈牙利的渐进式改革并没有最终突破计划经济框框,而是在面临突破时陷于停顿。70年代中后期,由于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机制的矛盾日益尖锐,领导层在决定性的选择面前出现分歧。卡达尔为首的主流派缺乏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的理论意识和政治魄力,他们满足于计划经济框架内改革的成果,并顾虑进一步改革会引起苏联的干涉,因此用放慢改革步伐乃至停止改革来谋求国内外局势的平稳。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延迟矛盾的激化,却不能解决矛盾,卡达尔执政后期的匈牙利在平静的表象下酝酿着一场更加激进的社会变化。

(展示板书:3、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师:早在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后,南斯拉夫处境极其困难。这在客观上迫使南斯拉夫作出选择,是继续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决定从本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南斯拉夫从1950年开始逐渐抛弃苏联模式,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南斯拉夫认为,苏联式的中央集权制有很大的消极后果,在中央集权制下,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工人不能直接管理企业,不

能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工人不能从物质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第二,实行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办法。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30多个民族。自治制度可以促使各民族的发展保持平衡,有利于解决矛盾。第三,南斯拉夫有自治的传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南共在解放区建立人民解放委员会,工人接管了资本家的工厂,恢复并管理生产。南共认为这是自治制度的最初萌芽。第四,南斯拉夫之所以走上自治道路,最直接的原因是苏南冲突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对南斯拉夫实行的经济封锁、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又是一种经济制度。它在80年代之前曾推动过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师,此外,在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下,在匈牙利改革之前,波兰率先进行了改革。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后,东欧各国受到很大冲击。6月,波兰的波兹南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奖金税,遭到政府拒绝,由此导致了工人与警察冲突的波兹南事件。波兹南事件平息后,波兰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和善后的措施。不久,哥穆尔卡上台,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整顿了党和政府的领导机构,开展反对“修正主义”思想的斗争。在经济领域,反对苏式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强调发展合作社的自愿原则。在经济建设方针上,放弃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五年计划,增加消费品生产和农业生产。在计划体制方面,主张实行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相结合,削减中央计划中的指令性指标,撤销中央各主管部所属的管理局,成立企业联合公司,扩大企业自主权。但是,哥穆尔卡的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由于国内外的复杂因素,改革中断,波兰又出现了新的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师:在50年代初期,捷克斯洛伐克也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管理体制。从60年代开始,捷经济严重恶化,政府财政赤字达50多亿克朗,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特别是波匈事件相继发生,推动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改革力量的日益发展。1968年初,改革派杜布切克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4月捷共公布了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捷“将进行实验,给予社会主义发展以新的形式”。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现的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界称作“布拉格之春”。捷共的改革方针虽然得到本国人民的拥护,却遭到苏联的猜忌和反对,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把捷共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看作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企图,他们认为“布拉格之春”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决心加以扼杀,以避免东欧其他国家加以效仿。然而,苏联领导指责《行动纲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认为捷的改革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根本不能接受,公然要求捷改变政策,停止改革。同年8月20日夜,苏联纠合波、匈、保、民德几个华沙条约国,突然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由此中断。

师:总的来说,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原因,尤其是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加上苏联的干预,缺乏独立自主权利,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与苏联一样,改革后不久,这些国家又陷入了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加剧了政治上的危机,到80年代没,东欧国家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爆发了。

(展示板书:二、东欧剧变

1、背景

2、概况)

师:什么是东欧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生:(略)

师: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6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紧随其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联盟不复存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各邦都发生了剧变,其后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

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师:那么,东欧国家的剧变方式都相同吗?

生:(略)

师:波兰的变化是以反对派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后通过议会大选的方式实现的,东欧大多数国家是以这种方式变化的;民主德国演变后以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告终;罗马尼亚的变化则是以采取国内暴力的形式落下帏幕。南斯拉夫演变后,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并爆发了激烈的地区性战争。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各国虽然因情况不同而呈现着某些不同的变化特点,但一般都经历了大体相似的三个阶段。深入分析这三个阶段,可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第一阶段,其特征表现为群众的不满情绪激化,党内外的反对派向执政党施加压力甚至提出挑战,时局严重动荡不安。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东欧国家始终未能解决好政治、经济体制中和政策上积累下来的严重问题,官僚主义乃至腐败情况没有得到铲除或纠正,经济发展迟缓甚至趋于停滞,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能提高。由此导致群众的严重不满和失望,执政党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凝聚作用。第二阶段,其特征表现为执政党无力控制动荡的时局:或对反对派妥协退让,这不仅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也势必导致广大群众的思想混乱,以致局面完全失控;或寄希望于无群众支持的军队镇压。经过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即政局的变动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师:为什么东欧国家会发生剧变?发生社会制度的更迭?是不是苏联造成的?

生:(略)

师:首先,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东欧各国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经济方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以后为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方针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虽曾进行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情况出现等问题。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争得相当数量的群众并最终获取政权。第二,改革失败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一方面使苏东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另一方面,又是维系苏东集团存在的实际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维”,以使所谓“戈尔巴乔夫派”在东欧各国上台的意图。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

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选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其中,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师:那么,东欧国家发生的社会制度根本转变,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有没有给各国人民带来实惠的生活?

生:东欧剧变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次严重的挫折。剧变后的一段时间里东欧经济继续恶化,政治和社会生活更加动荡,人民不满情绪进一步加深,剧变并未给人民带来“天堂般的生活”,人民生活在不断恶化。如波兰在1991年前9个月物价上涨了46%,生产下降了11%,失业人数已达197万人,失业率约为10.5%;匈牙利在1991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失业率达8%。直到近年来经济才出现复苏。

【课堂小结】

师: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生: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师:举出你知道的中外历史上出现过的改革。并以其中的一个为具体例子,说明其成败的原因。

生:(略)

师: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生: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巩固练习:

1、“八。一九事件”后得以控制全局的俄罗斯领导人是()

A.利加乔夫B.安德罗波夫 C.叶利钦D.普京

2、苏联自建立到解体存在了()

A.20年B.37年C.69年D.82年

3、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是()

A.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B.东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D.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4、东欧剧变开始的时间是()

A.20世纪80年代初期B.20世纪80年代中期

C.20世纪80年代末期D.20世纪90年代初期

5、苏共最后一位总书记是()

A.叶利钦B.戈尔巴乔夫C.赫鲁晓夫D.普京

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07年·芜湖市)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3)东欧剧变的性质怎样?

(4)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布置作业】

1、完成历史地图填充册

2、思考:东欧剧变是东欧历史发展的必然吗?请说明理由。

鲁教版初三历史课文复习提纲

鲁教版初三历史课文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 1、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仪并取得胜利,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仪国家懂生,这就是十月革命。它是世界上无 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仪理论变为现实,使俄 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赌发展树立了 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列宁在社会主仪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在国内外势力的压力下,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仪”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放弃原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第2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暑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 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和约内容主要包括: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 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 废除德国的普遍仪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2、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签暑了《九国公约》。主要 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 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 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全国工叶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仪掂旎 次自我恩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 一、从猿到人 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 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 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 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 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 旧石器、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气候有什么特点? 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

鲁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精编版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戊戌变法·重点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戊戌变法·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工商业的兴起》(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

第二课时商人的地位变了 ?课程标准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2 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 3 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4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手工工场主和手工工场工.人。 ?结构分析 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质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 教学建议:主张自主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上一节我们学习的手工工场的产生、作用。提问: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当时社 会有哪些变化? 二、新课 1、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2、探究:从富格尔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3、探究:找出伊利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提问: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 (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4、活动:指导学生看阅读卡“没落的贵族”,说说贵族阶层发生的变化。 5、拓展: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他们关于金钱,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莎士比亚:.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一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

鲁教版八年级上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八年级上)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包括:、 、、、 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形成。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4、原始社会经历了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闻名的摇篮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和亚洲的、和。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进入。 2、约从年开始,在非洲的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权利的象征是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3、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之称。 4、公元世纪,国王统一了(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5、约公元,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古印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 2、公元,希腊半岛和出现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在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权参政) 3、年,罗马建立了。年,开始独揽大权,建立。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的结束。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世纪,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2、世纪日本仿照隋唐制度,进行。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知识要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 1: 1、爱琴文明形成于公元前 2000年起, 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历时约 800年,是 古希腊文明 的开端。 2、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 5 世纪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构是陪审 法庭。 4、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弱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 16 世纪。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叫 做“中世纪”(即 3 世纪到 16 世纪)。 雅典 :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使城市繁荣起来。 雅典的民主制: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 ②“五百 人议事会” ③官员抽签产生 ④陪审员抽签产生 ⑤陶 片放逐法保证民主 民主制的评价(实质):①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 政议政 ②建立在奴隶 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 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斯巴达的军事 :①一生都服从军事需要 ②男孩 7 岁 开始军事训练 ③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 阿拉伯半岛 :处于亚洲西部的炎热地带,气候干旱。 伊斯兰教与阿 拉伯创立 :穆罕默于 622 年创立阿拉伯国 家, 去世前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8 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10 世 纪以后就逐渐衰弱下去。 知识点 2: 彼此争战,消 耗很大,公元 前 5 世纪晚期 以 后,古希腊 就衰弱下去。 古希腊文明 相 继兴衰的欧亚国 查理曼帝国 王政时代 :公元前 700 年左右,罗马在地中海沿岸的亚 平宁半岛兴起,经历了 200 年的王政时代。 共和国时代 :公元前 500 年左右,建立了罗马共和国。①共 和国的执 政官权利很大,扈从肩上有“法西斯”。②罗马人 崇尚武力,军队作战英勇,战术高超。军团有青年兵、壮年 兵、后备兵, 又分工兵、 机械兵和骑兵,具有集团军的优势。 帝国时代 :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 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① 2 世纪, 地跨三洲,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② 3 世纪,分 裂为东、西罗马, 476 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从王政时 代进入共 和国时代, 在屋大维 建立帝国 后迅速扩 张,成为地 跨三洲的 大帝国。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查理统治时 期征服了西亚绝大部分地区。 查理曼帝国 :①800 年,在罗马, 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 式,查理曼帝国诞生,查理是第一个皇帝。②封建制度 形成。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帝国分裂与英国兴起 :843 年,凡尔登签定条约, 三分帝 国。后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同时英国兴起。 从王国到 帝国的转 变中,封建 制度逐渐 形成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 教与 阿拉伯 的共 同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宋代(元代)的总体印象。”展示课题,直观浏览宋元生活场景图片;阅读教材P111,了解宋元社会生活概况,并概括出教材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阶层2、日常生活3、节日活动4、都市娱乐。) (二)宋元社会生活。讨论探究案例: (三)故事A :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庆祝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四个女婿以桌上酒菜为题,劝说老员外去自己家里住。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二女婿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从四位女婿的话中,分析他们分别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哪一类。老员外会喜欢哪一个女婿,为什么呢? 故事B :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边大声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边向爹拜年。故事反映了农村哪些风俗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三大改造》教案设计一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基本技能: 1.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呈现邮票,复习“一五”计划的成就(这是纪念“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组邮票,它们分别反映的是和平建设、工业与农业、交通运输业的成就,) 复习提问: 1.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

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1. 观看视频《影响中国历史里程的事件——金光大道》,回答问题: 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根本目的是什么?(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方法(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成就(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1. 时间 2. 方式 3. 成就 1. 时间、方法、成就、政策 2.“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3.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

2020年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 第二单元:文明 __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教学设计(二课时)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3、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 __,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教学难点: 1、.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 __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提前准备好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等图片或影视剪辑片。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了解这些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由此导入主题。“人类早期的文明,通常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这些雨水充沛的巨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河流所灌溉的地区,人类最先建立了早期国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些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踪迹吧。”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师: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1)埃及位于哪个洲?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师: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

观点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自然条件农业发达村落城市兴 起人口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 样的认识?二、新月沃土师:观察《新月沃地》思考:(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3)早期居民有哪些?(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 育师: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 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四、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师: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师:观察图2—5思考: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当回考古学家: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认为人类文明在起源地上有何共同特点?请分析你的观点?突出:自然 环境早期人类的活动完成自我测评:书上第1 、2 题第二课早 期国家的形成(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 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课程标准: 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方法与过程: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 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难点:分析和理解劳动在从古猿人进心程中的巨大作用。 课时:2 教学过程: 1、导入:山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姻挎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 欲。 2、“站立起来的祖先”: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 到树F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观察图1—1,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结合图1—2,小组讨论:宜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 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劳动不是唯一的作用 观察图1—4提问: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什么用? 打制石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观察图1-5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O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 指出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元谋人(170万年前) 3、北京人的足迹:阅读课文和材料(也可以放映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比较归纳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比较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小组讨论:O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何哪些好处?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象猿脸? 比较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提问: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 课堂小结: 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 作业布置 1、自我测评 2、练习册第一课 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鲁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 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 割_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② 赔款 万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 开放 、 、 、 、 五处为通商口岸; (便利列强资本输出) ④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须同 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列强为了 ,扩大侵略权益。 起止时间: 年—— 年 侵略国家: 和 发动, 和 是帮凶。 结果:① 年, 联军火烧 。 ② 强迫清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 》割地最多,割地范围 是: ; 《北京条约》割占 范围是中国 以东,包括 在内。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⑴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⑵领导人: ⑶经过:①1851年爆发于广西桂平 村。 ② 年占领 ,改名为 ,定为都城,建立政权,进行北伐和西征。③1860年连克常州、苏州、松江,逼近上海。④1864年, 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 统领,镇压太平天国。 ②在1860年的 战役(太平军将领: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1862年 的 战役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 。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19世纪60年代,____ 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侵占___ _。放弃西北边塞。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古代: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在新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政府设伊犁将军。近代:①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 知识迁移: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卫温船队到达夷洲。2)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5)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 第一次:1624-1662年荷兰侵占台湾38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二次:1895-1945年日本侵占台湾50年,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教案沪教版

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三从四德,缠足,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 2、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古代妇女受歧视和受摧残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文字资料和由小见大对历史问题深入探讨的能力。(2)通过结合古代文学作品谈谈古代妇女受压迫情况的活动,启发学生开阔视野,能够把不同课堂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妇女受儒家礼教的束缚,身心受到压抑的有关事例,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唤起他们对古代妇女悲惨处境的同情和思考。 (2)通过学习古代巾帼英雄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认识到社会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从四德、缠足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贞节观 【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妇女 一、精神上的控制 1、“七出”规定 2、三从四德理论 3、贞节观 二、身体上的摧残 ——缠足 三、中国古代杰出女性 1、蔡文姬 2、李清照 3、冯氏 4、黄道婆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补充资料

【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前一阶段,我们一起学习了士、农、工、商阶层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独立的阶层——妇女。 (问)在你印象中,妇女阶层应该是指哪些人群? (生答)略。 (问)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如何? ——十分低下 (问)结合书上的资料和你所知道的知识,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中国妇女地位低下的? (学生讨论发言)略。 1、“七出”规定 2、“三从四德”理论 3、贞节观 (问)原因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述)这些都属于精神上的摧残,而在身体上所受的摧残主要表现在于“缠足”。 (资料简介) 经研究考证,真正兴起女子缠足之风是在北宋。但是,当时妇女缠足并不普及,仅限于上层社会,缠足者只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弯弓,称为“快上马”。 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女子以不缠足为耻。到了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要求,女子的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要弓。清代,妇女缠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女子,无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女子脚的形状和大小,成了批判女子美丑的重要标准,甚至会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据说,当时的江浙一带,世家大族女子无不裹脚,若裹脚至三寸则以为做女子分所应得,寻常居家者个个脚皆三四寸,若五寸外,不但做媒者碍口,则女子自觉难以见人,必不敢至亲友处赴席。 (过渡)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迫和摧残下,妇女的处境悲惨,但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妇女代表。(学生活动)谈谈你所知道的杰出妇女和关于她们的一些主要事迹。 (资料准备) 蔡文姬,其父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她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第一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 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1: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终于在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史料解读: 材料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驾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

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3.提出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议一议,朝鲜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正确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是正义性反侵略战争。 4.请学生说说:胜利的结局对新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家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2:土地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全教案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第三课《告别野蛮》(3课时) 第二课时《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古老的科学探索》 共第10 课时 授课时间:9 月26 日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等方面的学习,认识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2)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领会任何重大工程、科学发明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工程建设艰辛历程,认识任何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树立孜孜 以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 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与现实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教具准备: 地图册、图片等。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板书:第三课《告别野蛮》。 二、新课教学: (二)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阅读:课本第37页文字及图2-27。 归纳:金字塔——法老的坟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的狮身人面像。 阅读:图2-28及左边文字。 提问:为什么要雕成狮身人面像?

阅读:图2-29及左边文字。 归纳:巴比伦——“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阅读:图2-30。 归纳:中国——青铜文化,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显示统治者的权威,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世界上最大青铜器; 四羊方尊——青铜器中的精品。 (“鼎”的象征——权力与地位)(与鼎有关的成语) (三)古老的科学探索: 将内容按国家分类——埃及、巴比伦、印度。 1、埃及: (1)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 阅读:课本第40页课文。 归纳:它的创立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有关。每年6月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水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埃及人把一年分成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这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后来传入欧洲,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提问:马克思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归纳:埃及的天文学成就中最有影响的是太阳历;太阳历的创立是古埃及农业生产的需要; 尼罗河与天狼星的规律性变化为太阳历创立提供了客观依据;太阳历的创立源于古埃及劳动人民的细致观察, (2)医药: 阅读:图2-33。 提问:埃及人为什么要将尸体制成木乃伊? 归纳: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人死后还要在冥世中生活,因此要保住肉体,让灵魂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 提问:古埃及的木乃伊是怎样制成的? 阅读:“阅读卡”——《木乃伊》。 归纳:教参83页。 提问: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反映了古埃及人民在医学方面的哪些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