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工厂群访谈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资源工厂群访谈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资源工厂群访谈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资源工厂群访谈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访谈时间:2013年1月29日周二晚20点-21点30分

主题内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访谈主持:阿木

访谈地点:官方QT-2942820

正文访谈:

【对话主持-阿木】: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对话节目。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中国目前特殊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策风向标意义。那么,什么是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如何,城镇化进程有何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又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欢迎关注本期话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有请本期嘉宾-走近一点点。走近一点点,姓胡,男,从业经历丰富,天涯知名博主,在经观和国观发表了诸多有深度的思考文字,各位可以多多关注和交流。

【嘉宾-走近一点点】:很高兴有机会和各位网友交流,感谢资源工厂提供的机会,感谢主持。我的本科是化学,硕士是民商法,职称是经济师。我先后在国营制造企业的生产岗位、外商独资的生产岗位、工程建设岗位、外贸企业、销售岗位、政府招商岗位就业,目前从事商业地产策划和招商、资本市场研究工作。

因为长期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有兴趣,特别是宏观的问题比较关注,所以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这次讨论的城镇化问题,是我之前写的帖子里和即将要出版的书籍里的一个重要的章节。许多观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思考,希望大家多提问和讨论,对于任何问题和观点,我持开放态度。

【对话主持-阿木】:欢迎胡兄来到资源工厂跟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有个疑问,十八大报告内容很多,为什么大家如此重视城镇化这个话题?

【嘉宾-走近一点点】:中国在外贸出口增量和投资驱动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什么才是未来20年的发展方式,这是当今中国经济学家等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城镇化是一个载体。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的最重要的问题,但是其实它是一个结果,真正的问题是其内容,不是房地产、基建这么简单,关乎消费、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产阶层壮大、保障房建设、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城市规划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个其实是有一个逻辑和线索的,我的关注点是理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寻找一些证据。

今天,我将就这个问题,跟大家进行一个分享和探讨。

【对话主持-阿木】:好的。关于城镇化,大家听到的很多了,你理解的城镇化是指什么呢?

【嘉宾-走近一点点】: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除了城镇化,我们还听到城市化这个说法,其实学界来说,基本是城市化这个说法,后来因为政府强调发展县域和小城镇经济,也在于城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开口混合管理的需要,目前政府文件统一用城镇化的概念。以下大多用到城市化的说法。

现代文明发展,从地理空间、人口流动、居住布局来看,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传统的村庄被大小不同的城市取代,传统的农民成为城市的市民。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居住于城市,并完全依赖城市和现代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来谋生的市民,大多占据一个国家总人口的70%以上,而纯农业人口是一个很小的比例。

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市化率,城市化率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市民化,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定居。

中国现有的城市化率统计口径既包括了1.45亿左右在城市生活6个月以上,但没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社保等福利待遇的农民工,也包括约1.4亿在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这些没有转变身份的人口根本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

【对话主持-阿木】: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那么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情况怎么样呢?

【嘉宾-走近一点点】:城市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工业化的进程为划分依据的,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四个阶段。

可以说,城市是文明产生的一个标志,也是文明发展的结果。在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城市化是文明发达的标志,文明的进步导致更多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特大城市不断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特别是欧洲致力于推动造福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社会建设,战后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进入稳定成熟时期,其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进入成熟时期,标志是城市化率普遍由战前的不足50%到超过70%。

那么中国呢,发展情况如何?

中国于1949年后结束了内战,并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模式。至今让中国人深受影响的农村和城市分立的户籍制度,城市和农村的分别管理制度,受到严格管理的人们的迁徙权,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政府控制的人口制度,不公平的公共福利制度(包括城乡二元体制),行政化的教育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建立。

这些制度,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垄断经营、普通经济领域全盘放开的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方面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富人和穷人的分化和对立,正不断瓦解社会的凝聚力,并形成社会内部的鸿沟;另一方面,已严重阻碍了中国人的发明和创业热情,导致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远落后于其应有的经济规模和潜力。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这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之中,蕴含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2010年,中国举家迁徙的农民工总量已达3071万人。这些农民工大多是跨区域落户,处于“半市民化状态”。总之,中国的城市化是房地产和基建等硬件的城市化,而差别化的城市福利制度导致大多数新增城市人群并未真正转变为城市人。

换句话说,一线城市的蜗居打工者和各城市的农民工,都是没有根的人群。所以,目

前舆论已有许多文章呼吁要实现“人的城市化”的共识。

【对话主持-阿木】:对于城镇化的提法,是十八大报告里面的重要内容,那么官方的这个提法,包含什么内容呢?未来城镇化路径有什么新观点?

【嘉宾-走近一点点】:2012年年底,李克强同志特别强调了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从结果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的实现,结果必然是真正的城市化的发展,就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从城市化率低于50%到高于70%。

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从更有前瞻性的观点思考,是基于功能性定位的城市化和市民化。

对于城镇化路径,政府文件的基调是“基于县域和乡镇的城镇化”,但这样的定位最大的坏处是容易划地为牢、各自为战,这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最大弊病和障碍。

事实上,城市的发展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行政区划和规划而成的。行政区划是适应各种功能性城市的产生而进行,城市规划则充分考虑和尊重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功能因素。

实际上,每个城市的功能、特色和定位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以旅游度假为功能的城市,以制造业集聚为基础的城市,以地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为特点的城市,以港口贸易为主导的城市,政治中心城市,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等,不同的功能,决定了城市不同的人口规模和服务辐射半径,决定了城市不同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功能性城市可大可小,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当前的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直辖市这样的死板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取决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弱、特色。这样才能使得各个城市的发展在人口、经济、财力、资源等方面实现自然平衡。

这意味着中国的许多城市的区划需要变化,以解决各个城市不同的经济、财力、资源等的不平衡。简单地说,一些城市的规模可以压缩,而一些城市的规模可以继续扩大,其推动力来自于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潜力和功能特色。

【对话主持-阿木】:城镇化是系统性工程,涉及户籍制度改革、公共福利制度改革、行政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户籍制度改革。

【嘉宾-走近一点点】:对,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的城镇化率是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也就是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超过半年的都算常住人口,但实际上有近16%的常住人口是没有或者享有很少城市居民福利的常住人口,他们大多只是所在城市的临时居民,不能与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真正融合,这导致中国这部分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农民定期回乡,导致农村人口难以减少和经济结构难以重构,也不利于管理。

我们知道,定居是文明的开始,如果因为人为的制度障碍,导致大批的人口常年流动,无异于置这部分人的权利和生活质量于不顾,让这些人生活得不文明。可以说,今天社会治安之所以治理成本偏高,和中国现今制度性的拒绝常住人口定居化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学学古代的汉武帝,汉武帝为彻底融合匈奴,采取的就是让流动的牧民定居的办法。

【对话主持-阿木】:实际上,对于新一代务工者来说,要融入城市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

【嘉宾-走近一点点】:农民工的市民化,其核心动力来自于制造业和城市服务业工作的吸引,还有就是城市是更加适于居住生活的地方。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农民市民化的

内在原因。换句话说,一些农民是否想长期定居在城市,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工作机会的多寡和稳定与否,生活环境包括硬环境(房屋舒适度、社区配套和居住成本等)、软环境(社会服务、人际关系、社会融合度等等)时候良好。

政府通过社保福利等鼓励年老的农民放弃土地使用权;通过功能性城市制造业集中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人口集聚而带来的城市消费能力的不断成长,吸引并鼓励农村里的年轻人在各种功能性城市里就业定居并永久性放弃农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建设保障房,保障低收入人群定居在城市里,享受基本的生活和福利保障水平。政府也应规划和建设足够多的医疗服务、学校、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具体的建设上,应当实行政府补贴和市场化的建设和管理相结合,既保证效率也保证公平。

【对话主持-阿木】:这种身份的认可和待遇的公平,是必须要解决的事情。

【嘉宾-走近一点点】:城市化,不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一套管理和思想可以实现的,不是政府主导、控制市场经济的一套做法可以实现的,更不是忽视人的基本权利、缺乏人文思想的一套做法可以实现的。

当哈尔滨3千大学生争当清洁工,为编制宁扫大街的时候,“编制”这一计划经济的典型词汇变成现在的热门词汇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怀疑中国的改革是不是在倒退。身份制必须废除,基本待遇必须均等化和公共化。

【对话主持-阿木】:说完户籍制度,关于城镇化绕不开的最重要一个话题,就是对土地和房地产的影响。咱们先说说对土地的影响。

【嘉宾-走近一点点】:由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原来优质的耕地,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用地占用,但同时,农村的集体用地和宅基地等潜在的耕地却没有得到退出整理,这样导致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这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是很致命的,因为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是要有安全的耕地面积。

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中国1997年的耕地面积为12978万公顷,2007年的耕地是12173公顷,减少了6.2%。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加速不可阻挡,也不能阻挡,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引导和规划,把农村居民就近在较大的城市里市民化,同时通过长期收购或者置换等方式获得农民的集体用地和宅基地,适时拆除一些村庄,以弥补城市化过程中占用的耕地面积。这项工作必须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不能等待需要做的时候才做,那样可肯定就演变成了“强拆”一类的难题。(建议先上图和表)

表1、图2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新增农用地和耕地面积只有2010年略有增加,其余几年都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的下降趋势尤其明显,而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从2006年开始,虽然不是逐年增加,但到2011年累计增加超过1倍。

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以投资推动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土地转用面积突然大幅上升,显示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是以土地供给推动的。

表1、图2表明,尤其是2011年,新增的农用地和耕地面积仅47.3万公顷,远不及转为建设用地的66.35万公顷,说明土地占补平衡制度实际上已经难以有效,中国的建设用地已经很难确保供给。这也意味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继续发展,如果没有土地制度的根本性改变,中国的18亿亩的耕地总量、15.6亿亩的基本农田的总量是难以确保的。

表1 新增农用地和转为建设用地土地农用地面积对照表单位:万公顷

年份新增农用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

2006 28.5 26.7 32.9 2007 29.1 27.4 39.5 2008 33.6 31.9 38.35 2009 30.5 26.9 57.6 2010 38.4 37.4 54.96 2011 23.9 23.4 66.3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整理

图2 新增农用地、耕地和转为建设用地土地农用地面积对照表单位:万公顷

【对话主持-阿木】:这么说,城镇化的发展是以牺牲更多农用地为代价的。那么,对房地产的影响呢,因为涉及农村改造,必然会涉及到保障房和公租房的问题。

【嘉宾-走近一点点】:对,一方面城镇化必须占用城镇周围的农地,另一方面,为了平衡,必须创新性清理原来的农村宅基地和农地,确保耕地的平衡。

因为保障房关乎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居者有其屋的居住权,所以,这是政府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买不起商品房的阶层,包括中低收入人群、城市里的初级白领、常住人口,其实都是受益对象的范围,应该享有居住权,换一个角度看,当城市里的创业者、初级白领、闯荡者因为较少的居住压力,从而可以增加消费能力、增加承受风险的能力,那么很可能城市的消费服务业更加繁荣,城市的创业活动也更加活跃,反过来也就增加了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政府在重视维护公民的居住权的时候,其实也在催生公民的创造力。

现在很多人对保障房建设已经不关心了,因为房地产价格2012年以来缓慢下降后趋于平稳,所以似乎人们都已经忘记了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应当吸取教训,保障房不是为降低房价而做的眼前工作,而是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而做的长期工作。正是因为我们前些年忽视了保障房,才导致之前我们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畸形。

【对话主持-阿木】:如果城镇化的发展会引起民~~权意识的觉醒,然后推动政府关注民生相关举措的完善,也算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了。除了户籍和土地问题,城镇化发展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嘉宾-走近一点点】:简要来说,城镇化依赖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说到城市化,一定要说城市规划以及商业、学校、医疗等第三产业。实际上,无论是产业界人士还是政府规划人士,都知道工业化的重要性。

开发商到一个地方找项目,首先要了解的虽然是人口,但最核心的还是这个地方是否有发达的经济,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等指标。这些指标无不和一地的工业化水平相关。

政府搞经济的都知道,只有工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才有发展基础,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越发展,房地产的需求就越大,城市化的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

说到底,城市化是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城市化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细活慢活,现在,也高度依赖创新,比如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培训、管理、咨询、营销等,后者同时也是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创造大量的白领就业岗位。白领构成城市消费的核心,是城市服务的主要对象。没有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壮大,含金量高的白领岗位和中产阶层是难以壮大的,城市化也会失去动力。

因此,城市化,无论如何绕不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在我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尚有许多问题和挑战。许多地方的规划出了很多问题,许多地方的文化遗迹也遭到破坏。

【对话主持-阿木】:那么,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对三大产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嘉宾-走近一点点】: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经济活动人口为78388 万人,就业人员合计76105 (万人),第一产业27931万人(36.7%),第二产业21842万人(28.7%),第三产业26332 万人,(34.6%)。

按照65%的城市化目标(这个目标不高的),也就是说大约是2.79亿的农村劳动力人口。

根据计算,到2032年,按照城市化的进度要求,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大约是1.57亿。平均每年为:785万人。

这个数字当然还没有包括目前常住在城市里但没有市民化的农民(2.79亿)。

图3显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农业人口(第一产业)逐年降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加显著。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转移的农业劳动力是4010万人,平均每年1002.5万人。由于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率要小于之前年份的增长率,因此,中国只有一个相对高的发展速度,才能确保在2032年实现65%以上的城市化率目标。

图3 三个产业就业人数变化图单位:万人

【对话主持-阿木】: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经济的症结就是消费性内需不振,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无法有效拉动经济发展。那么城镇化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呢?

【嘉宾-走近一点点】:首先我们测算一下城市化的总成本。

假设2032年的城市化率为65%,则2032年城市人口为:9.49亿。2010年的真实城市化率为35%,即4.689亿。因此,未来20年实现的城市化人口为:9.49亿-4.689亿= 4.801亿。

假设2012年度政府补贴为:5400元。每年CPI递增2%计算,则到2032年总补助为:5400/2% * [1-1/(1+2%)20] = 88297.74元,即一个人未来20年政府需要补贴的金额。

则总城市化的成本是:88297.74 * 4.801 = 42.39万亿元,年均为:2.12万亿。这个成本相对于2011年中国的GDP占比为4.5%,相对于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占比为20.4%,相对比税收占比是23.6%。应该说并不是不可承受的。因为城市化的实质性加速可以促进消费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从而为财政和税收的收入拓展更加稳定增长的源泉。

我们计算一下:由于解决了后顾之忧,城市居民的消费力提高一倍,统计显示每人每年可增加1万元消费,我们以增加5000元计算,则:4.801*20*0.5 = 48万亿,平均每年增加消费:2.4万亿。

【对话主持-阿木】:虽说额度不大,但是趋势可喜,希望通过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规划的有效执行和各行各业的努力,城镇化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期望虽好,但我们也明白目前困难重重。依您的理解,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存在哪些问题呢?

【嘉宾-走近一点点】:主要有大概5个方面的问题。

1、野蛮的城市化

过去的这些年,在利益驱动下,政府和市场资本几乎以最大的潜力推动着中国的城市化(硬件建设),中国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粗放式经济潜力的消耗到了极限。这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消耗和建设速度的极限。

在急速、单一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下,短期的时间效率看起来很高,但从长远来看,使用性能来看,综合效用并不高,效用不仅仅是效率,也包括使用性能。

过去这些年,我们强调城市的外表、单纯的建设速度比较多,而对其内在的质量、监管、

美学、历史传统文化的遗迹和元素的保留、协调都不够重视,导致各地的城市千篇一律,工程质量大多难以确保,把内在的隐患留给了后代,美学简单化,传统和现代割裂等等。这些都导致我们的城市化总效用不够,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投入产出的比例不协调,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评价体系。

这次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一些人也说,这么小而简单的城市,可以举办世界级的会议,说明,城市的灵魂在服务能力和特色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上海世博会的宣传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想改一下这个标语,生活,让城市更美好!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包括对当今的人、过去的人、未来的人的尊重,涵盖对人的安全、美学、舒适、自由、存在等人性要求表达充分合理尊重的空间等。

2、土地财政问题

在近几年房地产负面报道中,焦点之一是土地财政。1949年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土地原来是没有价格的。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了土地有偿使用,据统计,政府历年从土地拿了13万亿,差不多每年增长1万亿的收入。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1年公报资料显示,土地出让总价款,从2008年的1万亿多点到2011年的3.15万亿,年均增幅近50%,实在惊人。地方政府收入中,土地款收入占比越来越大,比如2010年出让合同价款2.71万亿元,当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40613.04亿元,土地款/地方财政收入 = 2.71/4.061304 = 66.7%,这个比例太惊人。

同期,地方财政支出也急剧增加,在全国财政支出的占比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惊人82.2%. 这说明地方政府用接近一半的全国财政收入,开支了全国82.2%的财政开支,一方面说明中央政府在全国财政收入的占比过高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地方政府正是靠着土地拍卖的收入来平衡这笔开支的,还有部分亏空当然是靠债券和银行贷款。2010年土地款/地方财政开支 = 2.71/7.388443 = 36.7%。

3、中国特有的半城镇化问题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很大原因在于中国特有的半城市化问题。

2011年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50%,但这个数据以常住人口为计算依据。常住人口的统计依据主要是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城市的时间超过半年的人群,于是大约1.59亿的常住在城市但没有享受城市养老金、医保、教育等相关福利的农民工也被统计在内。这些漂移在城市的农民工,并不能提振多少城市消费,因此城镇化率的提高并不能创造出相应的充分的服务业需求,这导致城市服务业发展遇到瓶颈。

与此同时,大批蜗居在大城市的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因为高企的房价、缺失的廉租房和公租房,也成为新时期的城市平民,甚至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人群,也难以创造出相应的消费服务业市场需求。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的城市化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硬件的城市化,从硬件上说大多数城市已经是过度发展,从社会福利配套、户籍制度改革等软件方面来说是落后的城市化。一句话,过去十多年中国的城市化是半城市化。正是因为半城市化的过快发展,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

4、中国城镇化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只看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规模受到控制,而忽视了这些大城市的膨胀压力恰恰说明政府对特大城市的公共资源配置过于优先的事实;同时也忽略了中国大多数大中城市近十年的超常发展速度,忽略了中国城市中大量的空置土地、商品房的高空置率的事实。

5、城市化合理布局问题

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目前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中国地级市为283个;县级区划数为2856个(县级市为370个,县为1461个,自治县为117个,市辖区为853个);乡镇级区划数为40906个(镇为19410个,乡镇为14571个,街道办事处为6923个)。

表6.2 60年来我国城市化规模结构变化

摘自:王振中主编《中国城市化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第7页2008年的城市为655座,按照城市人口增加4.801亿计算,未来的城市将增加到的数量应为:

655* 9.49亿/ 4.689亿= 1326座城市。其余农民居住在村和乡镇。

为了提高城市效率,规划20万-100万的城市占比达到50%,即613座,200万以上的城市占比8%,即106座;100万-200万城市占比20%,即264座,20万人口以下占比约22%,292座。也就是说,大部分地级市的城市人口目标是100万-200万人口规模,大部分县城或县级市人口规模为20万-100万之间。其余为20万以下的城镇292座。每个省大约有2-3座200万以上的城市。

【对话主持-阿木】:上述谈了很多,那么您对未来的投资有什么建议?

【嘉宾-走近一点点】:城镇化是一个热门话题,也许通过各种讨论,才能看清问题本质,达成共识。政府的文件只是原则,我们的研究和讨论,一方面是解读了城镇化的原则,另一方面是通过讨论问题,看出未来可能的政策动向,从而提前布局,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投资方向,应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许多政策的推动,靠的是公共舆论,推动舆论,看清舆论动向,也可以看清政策动向。

具体来说,我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投资和机会,在于消费和服务业相关的行业,特别是消费升级相关的服务业,作为技术平台的IT产业,类似阿里巴巴的渠道和平台项目,健康农业生产,制造业提升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受益于经济规模增加和财富积累增加,金融服务业也是利好。当然,建筑工程也享受城市扩张的量的利好。但过去十多年增加产能的制造业,行业性的机会应该说是不大。

【对话主持-阿木】:感谢胡兄的精彩分析,希望无论是作为裁判员的政府还是作为运动员的社会参与各方,都能本着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推进城镇化,切实发挥其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下的有效载体和推动作用。

访谈时间暂告一段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资源工厂相关平台: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c16210406.html,

新浪微博:https://www.doczj.com/doc/2c16210406.html,/ziyuangongchang;

腾讯微博:https://www.doczj.com/doc/2c16210406.html,/ziyuangongchang;

腾讯QT :2942820。

联系我们,请发ziyuangongchang@https://www.doczj.com/doc/2c16210406.html,

免责声明:本次对话所诉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请观者理性分析对待、理性投资。

下面是互动时间,请各位按顺序提问,时间暂定在20分钟。提问开始。

【广西柳州闲人】请问在四线城市中,手握几十万闲散资金,该投资哪些方面?房产?还是去乡下买个铺面,还是?

【嘉宾-走近一点点】个人意见,四线城市,投资房产,还是谨慎。取决于人口和收入水平,这个上面说到

【广西柳州闲人】继续购买房产吗?那城镇化这个进程中,我可以做什么?我们乡镇正在征地,也弄了不少铺面,有的开起了饭馆,我不可以从城镇化进程中,捞到什么?

【沙沙家的】您好请问对现在的新城市平民有什么建议

【嘉宾-走近一点点】如果是农村里的,我建议是健康农业生产

【农产品-豆豆】比如?

【嘉宾-走近一点点】健康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等

【农产品-豆豆】目前农民承包已经满足承包30年的年限,这样政府会以什么方式延迟或者流转的年限?

【论剑华山】承包年限长久不变,政策已经明确

【广西柳州闲人】城镇化的进程中,我是该逆向,从城市下田当农民,比如承包些树啊,或者农作物种植,还是什么方面为好?只有房产吗?在城市购买房产?

【嘉宾-走近一点点】我认为保持农村户口比较好,可以有享受政策的机会

【农产品-豆豆】会享受什么政策呢?

【嘉宾-走近一点点】比如土地政策,这个可能货币化或者置换

【贸易约定】您好,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走势会怎么样?是因为看好未来中国的消费会在GDP中的比例上升,所以说未来十年投资和消费相关的产业吗?

【农产品-豆豆】承包农场,年限有没限制,还有税费会怎么计算?

【论剑华山】从生产效率看,第一产业的农业要低于第二三产业,因此国外发达国家,都是对第一产业的农业采取补贴的政策

【农产品-豆豆】例如我了解到的,农民在退换城镇户口后,给予宅基地的补偿金

【论剑华山】如果在农产品价格没有大量提高的前提下,投资农产品,不会是好的途径,因为农业亩产不会大幅提高

【农产品-豆豆】可农地已经超出邓当初承诺的30年承包年限,这样土地已经为集体所有【嘉宾-走近一点点】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形势,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问到的。这取决于新一届政府的政策取向。从现在来看,还不明朗。我期待想消费转型,但投资是很多官员希望的,学界也有不同认识

【农产品-豆豆】这样还会拿到补偿金?

【论剑华山】投资城镇化,最后退出途径,只能是在土地这个点上

【嘉宾-走近一点点】第一产业的补贴是必然的。目前在探索家庭农场

【贸易约定】谢谢,胡兄

【嘉宾-走近一点点】客气

【小小虞】请问最近2个月北京的房价属全国涨幅第一,冲得很猛,北京房价未来还有多

少上升空间呢?错过这波,还有趁回调买入的机会吗

【农产品-豆豆】家庭农场,可以成都模式,农民是负担不起的

【论剑华山】还有一个说法,是资本进入农村,掌控大规模的土地,从而控制粮食供应,区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

【嘉宾-走近一点点】一号文件将力推家庭农场松江模式有望推广

【惹天涯】现在听到的声音都是投资农村土地

【论剑华山】把粮食作为剪羊毛的新工具

【农产品-豆豆】可以具体讲一下松江模式吗,谢谢

【嘉宾-走近一点点】土地货币化是很危险的,炒作土地,没有产业基础,就是泡沫

【贸易约定】您好,我想问国家会在下一步发展华中地区吗?比如武汉,大学众多,而且现在成立了国家第四个经济开发区(浦东,滨海,重庆,武汉东湖)。有最新的政策吗?【论剑华山】土地上的粮食货币化

【农产品-豆豆】如果推行家庭农场,粮食价格是不适合要随之幅度大的涨幅

【嘉宾-走近一点点】从2007年起,为应对农业劳动力大量非农化及老龄化趋势加剧,上海松江区开始实践百亩左右规模的家庭农场模式。据悉,“松江模式”是由当地区政府推动,采取以农户委托村委会流转的方式,将农民手中的耕地流转到村集体。到2011年底,全区耕地流转面积已占全区耕地面积的99.4%。

【广西柳州闲人】我个人认为城镇化,农民洗脚上地当工人,而中国未来会出现一些大农场主,或者说是企业,专门做农产品的,现在的农民后代,给他们打工。

【农产品-豆豆】哦,我明白了

【嘉宾-走近一点点】其中,近一半的耕地流向家庭农场。到2012年6月底,总面积为604平方公里的松江区的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1173户。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曾认为,以目前的经营水平来看,一个家庭农场可由夫妇两人经营,他们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

【农产品-豆豆】目前宝山的大棚似乎就是这种流转模式,目前宝山一亩地承包为一万二【嘉宾-走近一点点】按照十八大的思路,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单位,将成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中国经营面积达30亩以上的种植业大户已达887.4万户。

【惹天涯】南方农村山区多,投资农村土地,主要是山区农民想搬下来,

【农产品-豆豆】走近,可我看到的好像比统计的数字要大,农场数量,超过100亩的

【嘉宾-走近一点点】100亩,说得对

【昌平永安路】城镇化如何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嘉宾-走近一点点】社保换农民市民化,这个上面提到

【项王闻之】我想问一下,如果把现在的打工者和农民工都变成城市人,收了他们的土地,那么如果我们国家遇到如欧美那样的经济危机,他们还有退路吗???

【嘉宾-走近一点点】项王的问题好。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化要以产业为依托,并且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自然的过程,政府要做的是顺其自然,而不是设置户籍制度等制度障碍

【林杉】城镇化靠什么留住农民

【论剑华山】城镇化本来就不是要留着农民

【林杉】农民一个劲的往城市走

【林杉】但是城市却容不下他们

【嘉宾-走近一点点】在城市工作和就业,就不再是农民

【农产品-豆豆】因为我之前单位有部分农场

【论剑华山】土地集约经营,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单个农民收入,其他农民,加入劳动密集型产业

【项王闻之】西方经过几百年才搞出来的城市化,我们却这么急功近利!!我很不看好这种急功近利的城市化

【论剑华山】中央没得选择啊

【嘉宾-走近一点点】你说的对,急功近利不行,所以要顺其自然,不要设置障碍

【论剑华山】从政府的角度看,绝对不会是这样,地方政府无利可图,不是白忙活

【林杉】如果农民买不起房子,那如何城市化,如何完成城镇化,我们GDP的增长连城市人口都买不起房子

【农产品-豆豆】这种没有计划性,规划性,在社保资金断裂的基础上,如果国家用资金换取土地

【项王闻之】何况西方对目前失业率有点都没有办法,我们还急着模仿他们的城市化?【农产品-豆豆】是否要继续加大印钞

【嘉宾-走近一点点】关于现代农业,我在帖子和即将出版的书里,有大致的测算

【嘉宾-走近一点点】不是模仿,还是尊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项王闻之】我最担心那些没有了退路的农民工或者打工者。。。。

【林杉】中国老龄化严重,中国是否有养老保险破产的可能

【对话主持-阿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互动到此为止。

城镇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大课题,我们今天的访谈也仅仅是一种探讨,一种探索,大趋势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种趋势之下,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再次感谢胡兄的分享,也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

新年将至,资源工厂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美满,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资源工厂,共建共享。

下次节目,再见。

近十年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石河子大学 论文题目: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班级:物流一班 学号:20115173** 姓名:***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人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某些优点提出了质疑。 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大体是35%,而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体是75%,差距高达40个百分点。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研究和关注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和管理人员,要正视这个差距。一下就是我总结的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1、总量过剩而质量偏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但劳务出口仅占世界劳务出口贸易额的0.1%而且是以低技术含量的脏、累、险工种居多。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又供不应求,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人力资源层面上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例如,许多人青睐的耐克鞋,在中国耐克的需求很大,而中国人只在其中争取可怜的一点加工费。 2、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总体上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我国从业人员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近7000万人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仅占3.5%。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一般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但潜力很大,国家必须加大开发力度,否则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还显得十分滞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市场信息不能够全面、准确而及时地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4、我国的人力资源已呈现出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所需劳动力越来越强劲之际,而我国执行的22年“独生子女”政策,逐步使劳动力缺乏;而推出劳动市场的老年人相应增多,加上人类寿命的延长使得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总量多。据悉,2009年12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6亿,约占总人口的12%,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805万。而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我国。第二,进程快。我们统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反思一下,我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尽然从2005年的11%到30%;这样的快速老龄化,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大约需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我们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第三,支撑老年资金有限。如今我国刚刚达到小康,人均GDP比许多西方国家低很多,用来支撑这方面事业可动用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即,我国是“先老后富”,而许多国家是“先富后老”。第四,历史欠帐较多。由于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没有养老基金的积累,这个包袱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将要减少2900万左右,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相当一部分岗位很可能面临着人员短缺的问题,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平均年龄将由现在的32岁增长到44岁,这使得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非发达国家。我国现在的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率是6.4:1,到2040年将会减少到2.0:1,这意味着将来政府还必须承担更多老年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用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 1995年4月,根据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布《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依靠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将小城镇建设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胡锦涛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会议还着重强调,未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而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浅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摘要: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一直是跌宕起伏,自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开始蜕变,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余年,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仅达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这还是按照统计局52%的标准进行比较的。从此可以比较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发展的道路上,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关键字:发展过程;问题;方向 正文: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二.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 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 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 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三.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完整版)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一些较大的企业经常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如成本低廉,上级单位一次开发,基层单位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开放方式一般难以成功。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发人员往往缺乏项目经验,导致与最终用户的需求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软件开发不参与市场竞争,仅仅是供给内部使用,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敷衍了事,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转型时期,企业中的管理方法从思想到行动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摸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变革,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软件如果不能够随着变革而自行适应,那么,这个软件就没有生命力。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1.1—2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其设计思路蕴涵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起步较早,完整性和成熟度高,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他一些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WFM(工作流管理)等在开发过程中预留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使得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今后的扩展难度降低。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支持不遗余力,以PeopleSoft 为例,其最新版本是完全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版本,使得其易用性大大加强。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 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人力资源行业现状前景

深圳人力资源师培训: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4-08-27 10:09:00来源:中鹏培训浏览次数:35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 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日期:2009-9-16 一、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地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国土面积中适宜开发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背景下,既要立足自力更生,以我为主,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在有限的适宜人居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既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和城市地区,又要注重发展小城镇,通过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服务水平;既要推动沿海地区继续率先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又要提高广大中西部的发展动力;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外贸竞争力,又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和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0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解放初期的10.64%提高了35个百分点;比1982年的21.1%提高25.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这些 人力资源目前大多处于潜在状态,现实人力资源是一种量大质 低的资源,这种资源状况既无助于中国今天及未来社会经济的 发展,甚至还会加重中国社会经济的负担,已经形成了严重的 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因此,分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和就 业形势,是开发人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c” (一)人力资源总数庞大,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口,其中 人力资源总数为7.4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帆以 上。改革开放近四年来,中国文盲人口规模持续大幅度下降.全 国15岁以上文盲从2.3亿降至O.87亿,减少了62%。1964—2M年 期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成人识字率累计提高了43.3个百分点, 高于发展中国家累计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更超越世界平均 增幅,2000年中国成人识字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 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 年多,受教育总年限翻了一番多。19827—20凹年期间,我国从业 人员规模从4.5亿人增长到7.2亿人.增长了59%;从业人员的人 均受教育年限从5.81年提高到7.99年,提高2.18年;从业人员受 教育总人年数则从26.3亿人年增长至57.6亿人年,增长了1.2倍。 从1982年至2咖年,TDK贴片电容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从o.87%增长到4历%;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 从10.54%增长到12.历%;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 例从62.58%下降至40.98%。同朗,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整体 文化素质均得到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由4.82年提高至6.79年,增加了近2年,增幅超过40%,其中小学 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3.1%下降为55.0%,大专及以 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o.04%提升为0,14%;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内8.09年提高至9.44年,增加了1.4年,增幅 为16.7%,其中初个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8.4%下降 为71.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1.58%提升为5.9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29年提高至 10.79年,增加了15年,增幅为16.1%,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 平的人员比例出62.3%下降为49.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 人员比例由5.64%提升为18.99%。’ 分析显示,近20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持续 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高,主要 得益于文百半文盲率的下降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的急速 提升,但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明显上升。 (二)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尽管我国 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2003年 肿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本文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 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方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 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比较滞后,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手且刻不容缓的难题。下面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大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一些地方小城镇居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支撑,而大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发展。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比如在教育设施、园林绿化、用水普及、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2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先富带后富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聚集了中国大量的财富,随着其经济及环境的逐步改善,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在我

中国城镇化的意义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其重要的事,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 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 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镇化”从学者们的论坛走上了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注意本地的城镇化率,与国内、国外多方比较,找差距,订目标,提出提升城镇化率的计划,表示了若干年后要达到或超过某某水平的豪迈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特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曾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市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的反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过程无不和他们各自的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受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动,但是它的推进,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待城镇化,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根据世界各国和我国自己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是比当前纷纷“提指标”,“搞攀比”更有意义的事情。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而20世纪初只有13%,100年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其中一部分国家出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缺少生计,大量涌入缺乏就业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谓“过度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城镇化相对停滞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不再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停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全球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他们在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城镇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这种巨型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是“区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围”就是一个“区域”,其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从区域范围看,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